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

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
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

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是什么?

职业价值: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

俗话说:“人各有志。”这个“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个人的身心条件、年龄阅历、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人们对各种职业有着不同的主观评价。从社会来讲,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相对落后,各种职业在劳动性质的内容上,在劳动难度和强度上,在劳动条件和待遇上,在所有制形式和稳定性等诸多问题上,都存在着差别。再加上传统的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各类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声望地位便也有好坏高低之见,这些评价都形成了人的职业价值观,并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和具体职业岗位的选择。

每种职业都有各自的特性,不同的人对职业意义的认识,对职业好坏有不同的评价和取向,这就是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哪个职业好?哪个岗位适合自己?从事某一项具体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职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种类划分也不同。美国心理学家洛特克在其所著《人类价值观的本质》一书中,提出13种价值观:成就感、审美追求、挑战、健康、收入与财富、独立性、爱、家庭与人际关系、道德感、欢乐、权利、安全感、自我成长和社会交往。我国学者阚雅玲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如下12类。

(1)收入与财富。工作能够明显有效地改变自己的财务状况,将薪酬作为选择工作的重要依据。工作的目的或动力主要来源于对收入和财富的追求,并以此改善生活质量,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2)兴趣特长。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为选择职业最重要的因素,能够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择我所爱、爱我所选,可以从工作中得到乐趣、得到成就感。在很多时候,会拒绝做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工作。

(3)权力地位。有较高的权力欲望,希望能够影响或控制他人,使他人照着自己的意思去行动;认为有较高的权力地位会受到他人尊重,从中可以得到较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自由独立。在工作中能有弹性,不想受太多的约束,可以充分掌握自己的时间和行动,自由度高,不想与太多人发生工作关系,既不想治人也不想治于人。

(5)自我成长。工作能够给予受培训和锻炼的机会,使自己的经验与阅历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得以丰富和提高。

(6)自我实现。工作能够提供平台和机会,使自己的专业和能力得以全面运用和施展,实现自身价值。

(7)人际关系。将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看得非常重要,渴望能够在一个和谐、友好甚至被关爱的环境工作。

(8)身心健康。工作能够免于危险、过度劳累,免于焦虑、紧张和恐惧,使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受影响。

(9)环境舒适。工作环境舒适宜人。

(10)工作稳定。工作相对稳定,不必担心经常出现裁员和辞退现象,免于经常奔波找工作。

(11)社会需要。能够根据组织和社会的需要响应某一号召,为集体和社会作出贡献。

(12)追求新意。希望工作的内容经常变换,使工作和生活显得丰富多彩,不单调枯燥。

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主要是指从业人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看法以及所表现的行为举止。职业态度包括

选择方法、工作取向、独立决策能力与选择过程的观念[1],简而言之,职业态度就是指个人

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

就其本质而言,职业态度就是劳动态度,它是从业人员对社会、对其他社会成员履行职业义务的基础,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双重意义。

由上述职业态度的意涵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论点,将影响职业态度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四大类:

1、自我因素

自我因素包括个人的兴趣、能力、抱负、价值观、自我期望等。职业态度的自我因素与职业发展过程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因为个人因素的形成多与其成长背景相关,个人价值观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慢慢养成的。个人若能对自我的各项因素有深入的了解,将能了解何种职业较适合自己,较能作出明确的职业选择。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个人兴趣、能力、抱负、价值观、自我期望的一种反应的表现。但若只是依照自我因素来选择职业,有时难免会产生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感觉,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仍必须考虑其它相关因素。

2、职业因素

包括职业市场的需求、职业的薪水待遇、工作环境、发展机会等。就理想而言,兴趣、期望、抱负,应该是个人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但是,事实上,却必须同时兼顾自我能力,以及外在的社会环境、职业市场动态等。对职业世界有越深的认识,就越能够掌握真确的职业讯息,也可以获得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选择。相反地,对职业认知有限的人,甚至连何处有适合自己需求的工作机会都不清楚,更何况要作出明确的职业选择。因此,个人对职业的认知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态度。

3、家庭因素

包括家庭的社经地位,父母期望、家庭背景等因素。由国内外研究看来,家庭教育对个人发展影响的数据数据并不明显,但是,不论父母的学历高低、社经地位如何,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拥有比自己高的学历,从事比自己有发展的工作。因此,在做职业选择时,家人的意见通常会影响的个人的职业态度。

4、社会因素

包括同侪关系、社会地位、社会期望等因素。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个人的最终目标是在其职业上能有所表现,有更多的人希望自己能成为社会中有身分、有地位的人,以目前的社会现象为例,一般人认为医生、律师、艺术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清洁人员好象就是不入流的工作,虽然这并不是正确的观念,但或多或少也影响了个人的职业态度。

二、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职业意识由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构成。就业意识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任职角色的看法;择业意识指人们对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

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职业意识是约定俗成、师承父传的。职业意识是用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规章制度、企业条文来体现的。职业意识有社会共性的,也有行业或企业相通的。它是每一个人从事你所工作的岗位的最基本,也是必须牢记和自我约束的。

我国企业员工在工作积极性的五个维度上存在着如下情况

努力型处于一般偏高水平

主动性处于较低水平等待性被动型强,一般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状态

创造性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不愿动脑去开阔创新

负责性服从安排接受要求主动参与精神不够

情绪性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一、职业指导的理论基础

(一)基于职业的本质与作用

职业是社会分工形成的。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生产的三次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第三次是商业的兴起,出现了农工商等各行各业。分工是产生社会职业的基础,而职业的载体是人,没有人也就无所谓职业。人类社会生活的长河是无限的,作为个体的人只能在其有限的生命的时间之中和在其活动的有限空间之内,在社会分工中占一席地位,这就是他的职业。所以,职业的本质含义是人对社会的关系。职业从分工的角度而言,指在业人口(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从事工作的各类;或劳动者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对个人而言,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职能的工作。不同的职业把劳动者区分在不同的职业岗位上,相互合作,职业成为了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所以,从其功能(价值取向)而言,正如黄炎培所概括的,职业是为已谋生,为群服务,是不可分割的两面。

人类是使用工具从事社会性生产以维持生存、发展和繁衍的。社会性生产导致社会分工,分工产生职业。职业一旦产生就成为社会中的独立存在,成为人们认识、选择、从事和发展的对象。职业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其意义和作用在于:

1.复杂的社会分工构成了现代人类文明社会的复杂结构,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基本构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复杂。现代文明社会结构不仅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等各方面,而且每个领域中又有各种不同的层次和结构,构成了极其细致的社会分工和千差万别的职业。按我国现行的职业分类,共分大类8个、中类64个、小类301个,具体的岗位上万,形成现代社会组织的基本架构。

2.职业的种类、类别是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社会分工水平的具体表现生产力决定社会职业的产生和消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才会产生什么样的职业。在蒸汽机产生之前不会有火车司机这个职业,在电脑问世之前,当然也不会有电脑操作、程序设计这类职业。社会分工的水平越高,则职业的分类越细。职业分工直接影响教育体系、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

3.职业的层次结构反映着社会基本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职业与阶级、等级相关联,在消灭了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职业也与不同的社会阶层相联系。不同的职业在社会中有不同的职责、权力、义务。职业与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相关,反映着社会权益的分配,构成不同职业不同的社会需求和对从职从业者的不同要求。

4.职业的社会构成,及其从事那种职业的人数和比例反映了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其构成关系及比例反映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的各类和数量。

5.职业活动反映了社会运转的运作方式包括不同职业的专门职责,各行各业间的相互关系与合作形式,以及为使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

6.职业也反映出不同行业所形成的不同职业群体所特有的社会地位、利益和特征

职业所反映出的这些特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认识职业是选择职业的前提。

(二)基于教育的本质与价值

在一些动物中存在着某些学习现象,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因为,动物主要是依靠本能生活,一般动物自出生就具有相当精确严密的本能活动图式,规定了在每一种场合中的行为。动物只是按照它们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活动和塑造,如鸟巢、蛛网、蚁穴、蜂房。而人类的器官则并不片面地指向某种行为,而是原初就非专门化的。人的这种生理构造的未特定化,反应机制上的未确定性和生存功能上的不完备性,给人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有利条件,使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成为人类最珍贵的特性。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种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以弥补自身在本能上的缺陷和匮乏。人类的这种特性,就使得教育活动成为其必不可少的生存方式之一。所以,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的主要的生存方式之一。

基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是使人社会化。这是因为:

1.作为人类,其自身的生理构造不能自然地保证自身能够成长为一个具有正常的人类智慧的人人的大脑是人类智慧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人类反应机制的未确定性,大脑必须受到外界相应的刺激和对刺激作出反应才能形成和发展成人类的智慧。人的智力大约50%是在初生到4岁时获得的,30%是在4~8岁时获得的,20%是在8~17岁时获得的。所以,婴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人如果出生后受不到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甚至在智力发展上受到压抑或挫折,其智力缺陷将是难以弥补的,将不能顺利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人。

2.人类是依靠使用工具进行社会性生产而生存、繁衍和发展的人类是依靠生产知识技术的积累和传递来延续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而不是依靠遗传本能。生产的知识和技术是后天获得的,因此要从事生产劳动就必须学习。劳动力的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教育和训练又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3.人类有语言、文字可以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富集并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形成人类独特的文明社会人类社会不是简单的重复,作为人在他出生的时候即面对着一个处于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下的复杂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最初是简单的,以后随着分工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即使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也有一定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社会组织、生活方式,有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一个人只有获得这个社会所必需的劳动技能、生活知识、思想意识、习惯、行为准则,等等,才能融入这个社会,被社会承认,能在一定的社会中生存。这就要通过学习、通过教育。

所以,没有教育人类就不可能生存、繁衍和发展。作为人,接受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不论这种教育和训练是以什么方式和怎样进行的,却是使其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先决条件。因此,教育的价值就是使人社会化。

社会化是教育的总目标,亦即通过教育使自然人成为特定社会中的社会人,使个体成员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使人社会化的一个核心内容是使人职业化。因为,职业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所必须从事的,是他一生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作为一个合格的国家公民,不仅要受到一定年限的基础文化教育,而且也应当受到基础的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职业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人作为社会成员其需要是多方面的。对个人来说职业是谋生的手段,个人通过职业实现生存的需要。“民以食为天”解决好就业问题,是个人最

大的安全需要。职业使人获得对社会、对行业、对集体、对单位的归属感,提供一个最经常的社交场所,满足人们对归属和爱的需要。个人的价值不通过社会职业是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择业的成功和职业上的成就,能够满足人们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成为在社会中有所作为的人。提供成就感,满足受到社会尊重的愿望。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这种个体差异有先天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由后天环境、教育、机遇特别是职业所形成的,军人、教师、艺术家各有特质。人们可以通过对职业的选择,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理想,满足人们展示个性的需要。人们对职业的关心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占首要地位的。职业指导在人的成长中的教育价值使之成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基于经济学、劳动学关于劳动力的本质与价值的学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它是一种商品,但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是因为劳动力或称劳动能力,是在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是在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商品交换需要在产权清晰、交换双方都具有独立意志的情况下方能进行。在奴隶制和农奴制情况下,劳动者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支配自己劳动能力的自由,劳动者大多被强制从事某种职业,因而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商品的特质。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被纳入强制性的经济计划,国家的统包统配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都不具备自由选择、交换的可能,所以劳动力也不具备商品的特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就业的含义是:劳动者根据对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通过与使用这个劳动力的一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通过签订合同等形式,主让渡自己的商品(劳动力),占有别人的商品(一般以等价物货币表现)——取得劳动报酬,以维持生计,因而具有商品的性质。但是劳动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与一般的商品不同。这是因为:首先,劳动力这种商品与持有者不可分离,劳动力的持有者——人不是商品,而是具有独立自主意志的个人。因此,这种让渡是有限度的(用人单位购买的是劳动力不是劳动者),选择是双向的(其他商品没有自我选择买主的可能)。表现在用人单位有选择、聘任、解聘的权力和自由;就业者有择业、应聘、辞职、转业的权力和自由,构成双向选择。

其次,劳动力的价值仅能在一定含义下表现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以等价物表现的交换价值,仅在以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为衡量尺度这样一个特定的意义上存在。事实上劳动力是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能力,人是无价之宝。所以,劳动力就其实质而言也是无价的。劳动力的交换价值表现在其职业资格,而其价格仅表现在一定义意上的劳动力再生产的价格。一个有着独立意志的人,在选择职业时不仅是考虑经济的收入,而工作的价值、意义、个人的爱好兴趣亦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四)基于人与职业的矛盾关系和心理学有关人职匹配的研究

职业产生于社会分工。职业的产生、变化或消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职业的载体是具有独立意志和不同个性特征的人;不同的职业对人的素质又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职业与个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先天的矛盾关系。

因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各种社会人们都还不能获得任意决定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从总体上看,迄今为止人的个性、意愿从来与社会分工和社会职业存在着矛盾。古代的奴隶之所以为奴隶当然决不是他们的个性、素质、能力适合当奴隶;封建社会中农民世世代代固着于土地也是被迫的。在现代社会各种职业的存在、变化、新职业的产生和一些职业的消失也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尽管人们选择职业的自由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大,但都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所形成的职业需求来获得自己的职业。要实现就业就必须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时,要能够处理好个人的志趣和现实的矛盾。

各种职业之间的差异和各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样的适应某种职业。在人与职业之间存在着某种匹配关系。所以,在个人与职业之间又存在着一种先天的

适应关系。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特质——因素论、人格——职业类型论和发展理论等。

特质——因素论。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弗兰克·帕森斯创立,由威廉士和佩特森发展成型。该理论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认为所有的人在成长与发展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特点(特质),这些特点与某种职业所需的特质存在着某种相关性。人的特性是可以用科学手段测量的,职业因素也可以运用一定方法进行分析确定,而职业指导就是研究两者的相关性,通过职业指导达到人与职业两者之间的合理匹配。这个理论在职业指导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对各种职业指导理论的形成都有很大影响。

人格——职业类型匹配论。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创立,1959年首次提出职业选择的理论,经过多年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职业指导模式。它包括人格类型和职业类型的划分、职业分类、类型鉴定表等。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将人格类型划分为六种,即现实型、调查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具有某种类型人格的人会对某种相应的职业发生兴趣。

发展理论。70年代,金兹伯格和萨帕倡导发展理论。其重点是研究人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发展和职业成熟的系统理论。认为人的职业发展与成熟是一个连续地、长期地发展过程,进而将人的职业意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连续的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一定的特征和职业意向发展的任务。因此,职业指导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并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10岁左右为幻想期,想象将来长大了干什么。11~17岁为尝试期,认识到将来从事职业要作什么准备,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18岁以后为实现期,又分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试图将自己的职业愿望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成果化阶段——专心从事某种职业并取得成就;特定化阶段——即有了特定的职业目标,有了深思熟虑的选择(发展、深造、转业)。萨帕是发展理论的另一代表,1953年形成较为系统的发展理论。他把人一生的活动分为五个阶段:出生到14岁为成长阶段。15到24岁为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学习、参加课外活动与一定的劳动,探索不同职业的要求,多作一些尝试性的职业决策,为职业作好准备,过渡到就业。25到44岁为建立阶段。在这一阶段早期虽然还有某些尝试和职业的变换,但大多数的人已经选定了一个适合的职业领域,并努力在其中建立一个永久的地位。指导的重点是充分发挥其潜能、寻求晋升和发展的途径。45到64岁为维持阶段。这一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职业成就,重点是保持和发展。65岁以后为衰退阶段。工作活动变化将会停止,并逐渐退出职业生涯。

(五)基于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特点

心理学的研究说明,15~18岁年龄段的中学生,正处于成人前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有了显著发展,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意志过程的理智性明显提高,个性倾向比较明显,自我意识发展较快,自制力和独创性较强,世界观已初步形成,但他的心理和生理还都处于成长时期。成人不仅是一个年龄上的概念,成人应是一个有独立性的人,他不像儿童或少年那样需要依赖他人才能生活,他本人承担安排生活的责任,承担了独立作出决定的职责。成人能够担负起具有成年特征的社会职责,如劳动者、丈夫、妻子、父母等职责;虽然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尚不能担负起这些职责,但是他们已经开始确实地考虑自己的前途,对未来和职业充满憧憬,有相当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因而是进行职业指导的黄金时期。青少年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涉世不深,信息有限,对未来的设想有时不切实际、主观片面,也容易受到各种误识和偏见的影响,都需要进行指导和教育。

职业选择的原则

1.符合社会需要的原

所谓符合社会需要的原则,是指一个人在选择职业岗位时,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为准绳,去观察、认识问题,进而决定自己的职业岗位。

2.发挥个人素质优势的原则

所谓发挥个人素质优势的原则,是指一个人在选择职业岗位时,综合自己的素质情况,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选择职业岗位,以利于今后在职业岗位上顺利地、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3.主动选择的原则

所谓主动选择的原则,是指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中不能消极等待,而应主动出击,积极参与

4.分清主次的原则

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摆在毕业生面前的选择是多方面的。比如单位性质、工作地点、工作条件、生活待遇、使用意图、发展方向等诸多的方面,不可能样样遂人的心愿,重要的是在择业过程中怎样权衡利弊,分清主次

5.着眼长远面向未来的原则

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只看眼前实惠,不看企业发展前景;不能只看暂时困难,而不看企业的未来;不能只图生活安逸,而不顾事业的追求等。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正在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回忆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所以选择职业时,要站得高,看得远,放开视野,理清思路,不仅着眼于本世纪,更要看到下世纪,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和祖国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牢牢把握职业选择的主动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呼唤着千百万人才,而大学毕业生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才能铸造成祖国栋梁之才。

人才选拔的心理测验法介绍

心理测验法是根据已标准化的实验工具如量表,引发和刺激被测试者的反应,所引发的反应结果由被测试者自己或他人记录,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予以量化,描绘行为的轨迹,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对被测试者的心理现象或心理品质进行定量分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心理测验领域已出现了明显的计算机化的趋势,如在机上施测、自动计分、测试结果分析和解释等。心理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智力测验

它是对人的一般认知功能进行测量,测验结果常用一个商数,即IQ来表示。智力测验一般包括知觉、空间意识、语言能力、数字能力和记忆力方面的内容,要求受测者运用比较、排列、分类、运算、理解、联想、归纳、推理、判断、评价等技能来解答测试题。

(二)个性测验

亦称“人格测验”,用以了解被测试者的情绪、性格、态度、工作动机、品德、价值观等方面。通过个性测验可以寻求应聘者的性格特征和工作要求的匹配。随着现代社会中人的人性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和尊重,各种测量手段也层出不穷。其中,影响较大、使用较广泛的是:国外有卡特尔的《16种个性因素问卷(16PF)》、DISC个性测试、爱德华的《个人倾向量表(EPQ)》等。

(三)心理健康测验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和强大的心理压力摧残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保健和心理治疗的重要性日益突现。能有效用于心理健康诊断的心理测验主要有:《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MMPI)》、罗夏的《罗夏墨迹测验》、默里的《主题统觉测验(TAT)》、

埃森克的《情绪稳定性测验》、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

(四)职业能力测验

职业能力是一种潜在的、特殊的能力,是一种对于职业成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贡献的心理因素。从内容上看,与职业活动效率有关的能力包括语言理解和运用、数理能力、逻辑推理、空间关系、知觉速度、手指关节灵巧度、人际协调、影响力、判断力、决策力等。职业能力测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职业能力测验,如美国劳工就业保险局编制的《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另一类是专门职业能力测验,主要用于职业人员的选拔和录用,例如奥蒂斯的独立管理能力测验、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使用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AAT)、针对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发的《企业管理能力测试(MAT)》、《管理人员胜任特征测试》。(五)职业兴趣测验

一个人职业上的成功,不仅受到能力的制约,而且与其兴趣和爱好有密切关系。职业兴趣作为职业素质的一个方面,往往是一个人职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了解职业兴趣的主要途径就是采用职业兴趣测验量表或问卷来进行。西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了最早的尝试,而我国的职业兴趣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以引进和修订西方量表为主。现在较常用的测验量表有坎贝尔编制的《强力坎贝尔兴趣量表(SCll)》、库德的《库德职业兴趣量表(KOIS)》、霍兰德的《职业偏好量表(VPl)》和《自我职业选择量表(SDS)》。

(六)创造力测验

一般而言,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基本操作模式。创造力包括的基本能力主要是流畅力、变通力、精致力、敏觉力和独创力。创造力的测验并不玄妙,有些简单的方法就可施测,如单词联想测验、物件用途测验、寓言测验、模型含义、远隔联想等。现在运用较多的创造力测验量表有吉尔福特的《发散性思维测验》、托兰斯的《创造性思维测验》、盖泽尔斯的《创造力测验》等。

职业生涯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课程标准》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认知”的空泛又难以测评检验的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中的难点,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一简单论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所谓情感,就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与愤怒、乐观与悲观等两极性特征,其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谓态度就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它是个体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外化出的对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并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观点,因此态度的成分将明显包含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所谓价值观就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性社会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和评价的最高层次,是系统化、理论化、观念化的情感体系,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由以上心理学的研究可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而教育过程又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哪些规定呢?具体的规定有:(1)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要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的意识,确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课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几方面的关系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具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人,即使知识、技能稍欠缺些,也会激励他奋斗,钻研知识,学习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陕西省有位农村妇女牛玉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连续7年在荒地上种了1.7万亩树,为治理荒漠化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拉奥博士奖”。她靠的就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 精神可以变物质,反之物质也可以变精神。人的精神从来就是一定物质与环境的反映,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使人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及周边事物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精神。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说过:“知识与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了解,又发展了微积分的方法之后,才得以完成的,绝不是单凭苹果落地就想像出来的。所以治学应该有恒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之前,曾经历了10年的准备时间。所以,青年同志们应当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神,从小就严格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进。”陈景润等一批科学家正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知识学习与积累,培养了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索与献身精神。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以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使科学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首先要求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新课程三维目标漫谈之一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第2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 王雄 教师们讨论三维目标时遇到的第一个头疼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这个问题常常会难住很多老师。当他们看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感到比前一个目标维度好理解多了。其实,这最后一维目标才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它涉及到很多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思考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为什么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不理解这个问题,老师们就也很难进入目标设计的状态。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这与过去的教育目标有了很大不同。体现在课程目标上就是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过去的思想教育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因为,如果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情感态度是非常个性化的,属于个性心理的范畴。历史教育如果从每个学生的发展来思考,就是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价值观虽然也有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还有共性价值观。所以,我们区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特征并不相同。 举例来说,情感态度很难说有正确和不正确的。一个历史事件导致一个人悲伤,而另一个人高兴,情感只是外在的表现,问题的关键在其内部的个人经历与价值观的取向。笔者在上课时,讲到秦始皇统一的时候,有的学生很兴奋,为统一感到高兴,还有的学生很悲伤,为统一战争和秦暴政中无数生命被践踏感到痛苦。看起来,学生的情感态度不同,但实际上,这两类学生对秦统一的价值取向不一样,才会导致其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情感态度正确或错误,而应当从学生个人经验与价值取向上分析具体情况。 从很多老师教学的现状来看,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被教师主宰的。个人的情感不能真实地表达,学生们从小学会的是揣摩教师的需求,满足教师的目标,这样的教育只能导致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分离,导致学生双重人格的产生。 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成为真实探讨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独立思想成长的殿堂。如果学生的情感态度都被虚假控制,独立思想与健康人格如何发展?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如何实现? 因此,要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需要我们转换思路。首先转换的就是:教师们先要搞明白,谁的情感态度?谁的价值观?我们需要的是从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价值观来进行教学设计。 价值观的变革是从一种共性价值观向另一种共性价值观转变。个性的因素相对少一些。如高中历史必修一实际上是从政治文明的尺度来看历史的,这就涉及到价值观的转变。过去的革命价值观是强调对立的,是以武力或暴力为基础的。在以武力和暴力为基础的人看起来,妥协是不存在,对自己的政治对手除了从肉体上消灭,就是从精神上摧毁,最主要的

价值观和态度

案例员工培训问题 深圳有家电子企业很重视员工的技能培训,几年下来便拥有一批得力的技工,成为生产骨干,很能解决问题。一时间订单不断,利润大增。老板欣喜若狂,对这批骨干宠爱有加,频频加薪宴请,嘘寒问暖,劳资双方真个如漆似胶,宛若蜜月情侣。老板颇为得意:一手抓金钱,一手抓酒瓶,还怕你们不卖命。 谁知好景不长,那个技工头目本是老实人,但几年下来满脑子只有钞票美酒,本分的他逐渐变得自私贪婪,眼珠子整天贼溜溜地转。和老板酒酣耳熟之际竟萌生了外念:我有一批骨干,老板没我不行,何不敲他一杠?开始时借意暗示,果然得手;继而便公开讲数,得寸进尺,私欲一发不可收拾。稍不遂意便带头怠工,再以集体跳槽相威胁,最后竟然在外商验货之际做手脚,使企业损失惨重。老板怒不可遏,把这批技工全部炒了鱿鱼,企业元气大伤。遭此一创,老板心中阴影难消,再招技工时竟颇为踌躇。而那些被炒的员工今后要改邪归正,做个又有技术又有品德的好员工,恐怕也不易了。 [评析] 在员工培训时,很多企业的培训理念和内容有缺陷,没有把做事和做人统一 起来。当企业竞争拼到员工素质这个层面时,要在员工的品德上给予一个正确的培训,要把 培训与待遇、奖惩、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价值观 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P评价。 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李开复 * 个人价值观------只属于个人的并指导其行为的价值观。 一个人的价值观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价值观是决定人们 行为的心理基础,因此它不仅影响个人行为,而且还影响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进而影 响组织的效益。 价值观的最终点就是理想。 邹承鲁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而未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 王淦昌两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为拿诺贝尔奖而搞科研是很危险的。------丁肇中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范仲淹《岳阳楼记》 * 集体价值观------集体、组织中的人员共同承认、接受并指导他们的行为的价值观。 硅谷的企业普遍推崇的价值观就是“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要奖赏敢于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因冒风险而失败的人”, 资料着名公司的价值观 惠普公司所大力颂扬的“惠普之道”------信任员工、提供最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对 客户需求富有激情、彼此信任和遵守职业道德、重视团队合作、创建丰富而融洽的组织。 微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诚实和守信;公开交流,尊重他人,与他人共同进步;勇 于面对重大挑战;对客户、合作伙伴和技术充满激情;信守对客户、投资人、合作伙伴和雇 员的承诺,对结果负责;善于自我批评和自我改进、永不自满等等。 Google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坚决不做邪恶的事情,无论有多大的商机;专注解决 用户问题,赚钱和其他问题以后再说;坚决以网络群体利益为首,无论自身利益如何;坚持 “最好还不足够好”的标准,永远提升自己,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 Be Your Personal Best》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一版P25 社会价值观------全社会的人共同承认、接受并指导他们的行为的价值观。 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尊老爱幼 七出之条

组织行为学讲义价值观、态度、能力与工作满意度

价值观、态度、能力与工作满意度 个体差异对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第一节个人价值观 一、个人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values)代表一系列基本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这个定义包含判断的成分,这些成分反映了一个人关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观念。价值观包括内容或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告诉人们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我们的价值观一部分是遗传,其余部分受下列因素的影响:民族文化、父母行为、教师、朋友以及其他相似的环境因素。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案例:;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问卷(Rokeach Value Survey,RVS) 终极价值观(terminal values)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instru'mentl] values) 舒适的生活(富足的生活)雄心勃勃(辛勤工作、奋发向上) 振奋的生活(刺激的、积极的生活)心胸开阔(开放) 成就感(持续的贡献)能干(有能力、有效率) 和平的世界(没有冲突和战争)欢乐(轻松愉快) 美丽的世界(艺术与自然的美)清洁(卫生、整洁) 平等(兄弟情谊、机会均等)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 家庭安全(照顾自己所爱的人)宽容(谅解他人) 自由(独立、自主选择)助人为乐(为他人的福利工作) 幸福(满足)正直(真挚、诚实) 内在和谐(没有内心冲突)富于想象(大胆、创造性) 成熟的爱(性和精神上的亲密)独立(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国家的安全(免遭攻击)智慧(有知识、善思考) 快乐(快乐的、闲暇的生活)符合逻辑(理性的) 救世(救世的、永恒的生活)博爱(温情的、温柔的) 自尊(自重)顺从(有责任感、尊重) 社会承认(尊重、赞赏)礼貌(有礼的、性情好) 真挚的友谊(亲密关系)负责(可靠的) 睿智(对生活有成熟的理解)自我控制(自律的、约束的) 研究证实,相同职业或类别的人倾向于拥有相同的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冲突 ?个人内在价值观的冲突 ?人际价值观的冲突 ?个人与组织价值观的冲突 案例:价值观澄清(value Clarification) 根据RVS,分别列出终极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中最重要的5种:(1)你能觉察到个人内在价值观的冲突吗?你准备如何解决?(2)与几名好朋友一起讨论彼此的异同点,努力在看似不同的价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这也正是我们教育想培养的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我们结合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如张塞红老师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时,通过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方式朗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理解诗意,让学生想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画面,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感,学生明白了,理解了妈妈的辛苦,母爱的无私。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注重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学习,在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下慢慢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如赵延丽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一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建立在主体前此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已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感情基础上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逐渐习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用自已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用身体力行的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文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体会象征,对比,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技巧,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⑵ 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 2、提问法: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诗歌?或者你喜欢诗歌的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但是可能有一些同学对散文是情有独衷,因为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今天我们就走进《海燕》一文。 (板书,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 (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 (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 ⑴ 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⑵ 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

价值观评价及岗位绩效考核制度

价值观评价及岗位绩效考核制度(参考) 第一章 总则 【目的】 第一条 为落实某文化2.0关于绩效管理的相关要求,规范价值观评价和进一步完善岗位绩效考核,以激励先进,肯定主体,淘汰落后,实现公司、部门和个人的高绩效,保持组织竞争力,特制定本制度。 【适用范围】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全体正式员工。 【释义】 第三条 价值观评价:是对员工遵循公司核心价值观和《员工利益相关禁止行为规定》的评价,考查员工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某之道”。 第四条 岗位绩效考核:通过个人对组织的绩效承诺,各级干部对下属员工绩效的考核,以及考核结果的综合应用,实现岗位绩效持续提升的管理过程。 【基本原则】 第五条 层层分解,层层承诺,层层考核: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任务计划;自下而上层层承诺绩效目标,人人对承诺负责;实行逐级考核,考核者是具有考核评价权的行政上级。 第六条 强制分布原则:严格执行考核结果强制比例分布的考核评价原则。 第七条 组织绩效决定该组织奖金总额,决定组织内部岗位绩效考核结果的分布比例。 【考核周期】 第八条 所有员工以年度为周期进行价值观评价。高级管理人员、分公司/客户事业部总经理以半年为周期进行岗位绩效考核,其他人员岗位绩效考核周期为季度。 第二章 考核评价流程 【整体流程】 第九条 价值观评价及绩效考核由三个主要环节、九个主要活动构成,如下图表示:

【个人承诺】 第十条 计划沟通:各级干部在规定时间内与下属详细沟通本年度公司及部门计划,让下属了解公司的年度目标、策略、计划和政策,充分沟通部门及岗位的年度目标、策略和计划,并达成高度的共识。 第十一条 个人填报绩效承诺书:个人在充分理解组织绩效目标和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公司绩效管理系统填报。 新入职员工在转正后1个月内完成绩效承诺书。 第十二条 签署价值观承诺书:个人在充分理解公司核心价值观及《员工利益相关禁止行为规定》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内签署个人价值观承诺书。 第十三条 沟通确认:各级干部与下属就其承诺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沟通,并在规定时间内确认PBC 。 第十四条 PBC 的调整:个人的绩效计划目标一经确定,一般不作调整。由于公司业务发展计划的变更,组织结构的调整,市场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或遇到一些不可抗拒因素等非个人主观因素,员工可以向行政上级提出PBC 调整申请,报其批准。 【考核评价】 第十五条 人事记录:各级干部及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的工作表现、模范践行或违背价值观的关键行为事件、重要奖惩事项等在绩效系统中进行必要的记录,作为员工考核的基本依据。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列入员工人事记录的项目包括:员工投诉、客户或伙伴表扬或投诉、公司级及外部重要机构的奖惩决定、重大违纪违规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等。 第十六条 绩效考核流程: 注:直线业务主管是指员工所在部门某一业务工作小组或业务模块的负责人,相关垂直业务线或职能线负责人。 第十七条 个人自评:员工在各考核周期结束后一周内对照期初PBC ,对各项承诺内容的完成状况进行个人总结及评分,填写相关内容,并提交给直线业务主管、项目经理和行政上级。 第十八条 直线业务主管或项目经理考核建议:直线业务主管或项目经理收到员工的自评后,在3个工作日内就员工考核期内的相关工作绩效向其行政上级提出考核建议。 第十九条 行政上级考评:行政上级收到员工自评及相关主管考核建议后,在5个工作日内对下属的绩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A 、B+、B 、C 、D ”五个等级,按正态分布比例原则,员工在部门内正态分布,干部在同类组织内正态分布。 第二十条 隔级主管或矩阵主管审核:被考核者的隔级主管或矩阵主管在收到行政上级的考核结果后3个工作日内对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比例分布进行审核。 第二十一条 行政上级最终确定考核结果:被考核者的行政上级根据隔级主管和矩阵主管反馈意见,在2个工作日内对考核结果进行调整并最终确定。 第二十二条 岗位绩效考核等级名称及定义描述如下: 个人自评 行政上级考评 隔级主管或矩阵主管审核 行政上级最终确定考核结果 直线业务主管或项目经理考核建议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枯燥的数学课堂上,那么情感态度也要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可通过以下四个过程实现: 一、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中培养 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培养。教材中的几何内容大多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通过推理证明的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种的辨证关系。所以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用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学生要想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使自己意识到没有扎实的基础,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这必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倡导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真正的在课堂上思考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分理解,并培养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在解题过程中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良好的解题习惯应该是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的调动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如信心,毅力等)的参与中形成的,有的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往往表现出缺乏耐心与信心,产生放弃或等待老师解决心理,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学生对学习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在哪里,或者让会做的学生来分析。指导学生在解题前要求做到:一要多读题;二要勤思考;三要多联想。要弄清题目已知、要求、未知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观察出潜隐的已知条件。由此即可产生清晰的思路,就易探寻到解题的途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激励放弃学生的上进心,一方面可以增强优秀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解题中增进情感,在解题中端正态度,在解题中体现人的价值,是数学教学与数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四、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培养 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够积极地并且是自信的学习数学,是学生学习状态很重要的标志。谈起数学学习,很自然会联想起背许多数学公式,做大量繁杂的数学题,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并未反映数学的本质,长期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良感受。新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有的

价值观考核说明

价值观考核注释 一、尊重他人,随时随地维护公司及品牌的形象 同事间没有歧视、藐视、污蔑、辱骂、挑衅等情况发生,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加强自身修养,不做有有损于公司及品牌的宣传、污蔑、辱骂、恶搞、等情况发生; 二、微笑面对投诉和受到的委屈,积极主动地在工作中为客户解决问题 在工作中无论是客户还是同事对于你的误解、藐视、谩骂、投诉等情况,要以平和的心态微笑对待,面对客户要耐心,对同事要真诚,工作中无论遇到任何问题,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主动的解决问题。 三、与客户交流过程中,即使不是自己的责任,也不推诿 满足客户的需求,解答客户的疑问,对于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合理)要求或疑问,要帮助其询问或找相关人员帮助解决。 四、站在客户的立场思考问题,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客户和公司都满意 遇事换位思考,但是不能有损于公司利益, 五、具有超前服务意识,防患于未然 为客户服务时尽量多的为客户着想,把客户没有想到的潜在问题发掘出,做好相应的应对解决办法。 六、积极融入团队,乐于接受同事的帮助,配合团队完成工作 同事间互敬互爱,工作中相互配合,以团队为核心,不以自己的主管思想处事,不背后议论他人,不排斥或排挤他人。遇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真诚帮助有需要的同事,同时也坦承的接受他人给予的帮助, 七、决策前积极发表建设性意见,充分参与团队讨论;决策后,无论个人是否有异议,必须从言行上完全 予以支持 需要团队决策时,应该主动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好的意见和建议,决策制定后,个人可以保留意见,但是不许全心全意的执行制定的决策,不能有抵触、不配合、不作为、不服从等情况。 八、积极主动分享业务知识和经验;主动给予同事必要的帮助;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和困难 工作中主动的请教或传授业务知识及经验,不保留,不抵触。对于有需要的同事予以帮助,发现问题或遇到困难及时沟通,集思广益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可困难。 九、善于和不同类型的同事合作,不将个人喜好带入工作,充分体现“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作者: ————————————————————————————————日期: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 ○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 ○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 ○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治意识。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 ○通过学习劳动价值论,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正确看待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 ○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落实环境保护行动。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信念。 ○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树立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观念。 ○树立诚信经营、合法经营的观念。 ○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平等的观念以及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依法维护劳动权益的观念。 ○树立勤俭节约、科学理财的观念。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增强依法经营、依法维权的法制观念。 ○增强诚实守信、科学管理的观念。 ○增强进取心和正当竞争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 ○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平等的观念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工作态度考核表

工作态度考核表附件二 考核日期: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改进干部工作作风,是建设适应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客观要求。干部工作作风与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考核结果是对教师进行奖惩、培训、聘任、辞退以及教师职务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对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和教师资格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对干部工作作风、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增强其操作性,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本考核细则。 【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细则】 一、内容和测评标准 (一)依法执教(10分)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3分) 2、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3分) 3、自觉学习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学习、遵守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具有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4分) (二)爱岗敬业(16分) 1、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奉献,热爱本职工作,对教师职业有深厚感情。(4分) 2、教书育人,尽职尽责,主动承担工作职责和应尽义务,能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4分) 3、认真准备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认真组织考试考核。(4分)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4

分) (三)热爱学生(10分)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保护学生合法权益。(2分) 2、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对待每个学生。(2分) 3、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2分) 4、不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2分) 5、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分) (四)严谨治学(10分) 1、具有优良学风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4分) 2、刻苦钻研业务,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分) 3、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努力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3分) (五)团结协作(10分) 1、谦虚谨慎,顾全大局。(2分) 2、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4分) 3、关心集体,积极投身集体活动,维护学校荣誉,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4分) (六)尊重家长(4分) 1、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2分) 2、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2分) (七)廉洁从教(20分) 1、不以职谋私,不私自以补课、辅导、复习等各种理由收受学生和家长的钱物,不利用学生家长的关系为自己谋取私利。(4分) 2、不乱收费,不向学生和家长推销商品和课外书刊、教辅资料。(3分) 3、未经组织批准,不从事经商活动,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3分) 4、不准从事有偿家教。(10分) (八)为人师表(20分) 1、品行端正,诚实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严于律己,以身作则。(5分) 2、奉公守法,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法规法纪,没有违纪违法行为。(5分) 3、文明执教,语言规范健康,举止端庄,衣着整洁得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得吸烟或使用传呼机等通讯工具。(5分) 4、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不得参与色情、赌博、地下六合彩、酗酒封建迷信等有损教师形象的活动。(5分) 二、方法和结果运用 1、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基础上才能进行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考核应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考核程序参照教师年度考核程序进行。 2、职业道德量化考核是一项改革的尝试,事实上如果严重地违背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的任何一条,都足以使教师成为不称职、不合格教师或丧失其教师资格,因此每一小项的权重都只具有合格基础上的评估优劣作用。考核满分为100分,共分8个考核单项,根据个人职业道德表现,逐项进行测评,各项均完全做到的,得满分。8个单项中各小项如有违反行为,该小项不得分。若违反该小项行为情节恶劣,该单项不得分。 3、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总评分在90分以上者,考核结论为优秀,考核结论为优秀以下的,专业技术职称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并且不能参加教师的各种荣誉称号的评选。 4、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总评分在70-89分者,考核结论为良好,考核总评分在60-69分者,考核结论为不合格,专业技术职称年度考核评为不称职,且不能参加教师职称晋升和工资档次晋升。 5、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测评分在60分以下者,视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情节轻重,未构成犯罪的,按管理权限给予口头警告、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开除、取消教师资格等处分。 【干部工作作风考核】 一、内容和测评标准 (一)深入教学一线(24分) 1、能经常下校听课,每学期不少于20节,听课能提出评价意见,在听课本上有记录,兼课每周不少于两节,要有较详细的教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6分) 2、能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和参与联校和学校的教研教改活动和教育科研。(6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如何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中学化学新课标改革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化学离不开化学实验室,这已成为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但是,许多化学教师还没有全面认识到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大都停留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景、突破教学难点等层次上。因此,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是值得全体化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的教育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获得并检验化学知识,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掌握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和人们对化学实验教育功能的深入研究,实验在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推动情感和意志的升华以及科学方法教育等方面都有其特有的功能。全面地认识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对于化学学科加强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共提出了37个实验,其中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这些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即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再认识,从本质上说,其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由此,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不仅要求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从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推动情感和意志的升华以及科学方法教育等各个方面进行指导训练,力求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学科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化学知识趣味之中充满哲理,平淡之中蕴含神奇,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化学学科这种特殊魅力。化学实验过程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情感效应,促使学生有暂时的好奇心转化为稳定的探索意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验过程往往会伴随挫折和困惑,这恰好使学生初步体会科学探究的曲折性,感受探索过程中的困难,体会探索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刚刚升入九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材中的实验多数是以

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

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是什么? 职业价值: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 俗话说:“人各有志。”这个“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个人的身心条件、年龄阅历、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人们对各种职业有着不同的主观评价。从社会来讲,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相对落后,各种职业在劳动性质的内容上,在劳动难度和强度上,在劳动条件和待遇上,在所有制形式和稳定性等诸多问题上,都存在着差别。再加上传统的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各类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声望地位便也有好坏高低之见,这些评价都形成了人的职业价值观,并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和具体职业岗位的选择。 每种职业都有各自的特性,不同的人对职业意义的认识,对职业好坏有不同的评价和取向,这就是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哪个职业好?哪个岗位适合自己?从事某一项具体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职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种类划分也不同。美国心理学家洛特克在其所著《人类价值观的本质》一书中,提出13种价值观:成就感、审美追求、挑战、健康、收入与财富、独立性、爱、家庭与人际关系、道德感、欢乐、权利、安全感、自我成长和社会交往。我国学者阚雅玲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如下12类。 (1)收入与财富。工作能够明显有效地改变自己的财务状况,将薪酬作为选择工作的重要依据。工作的目的或动力主要来源于对收入和财富的追求,并以此改善生活质量,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2)兴趣特长。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为选择职业最重要的因素,能够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择我所爱、爱我所选,可以从工作中得到乐趣、得到成就感。在很多时候,会拒绝做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工作。 (3)权力地位。有较高的权力欲望,希望能够影响或控制他人,使他人照着自己的意思去行动;认为有较高的权力地位会受到他人尊重,从中可以得到较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自由独立。在工作中能有弹性,不想受太多的约束,可以充分掌握自己的时间和行动,自由度高,不想与太多人发生工作关系,既不想治人也不想治于人。 (5)自我成长。工作能够给予受培训和锻炼的机会,使自己的经验与阅历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得以丰富和提高。 (6)自我实现。工作能够提供平台和机会,使自己的专业和能力得以全面运用和施展,实现自身价值。 (7)人际关系。将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看得非常重要,渴望能够在一个和谐、友好甚至被关爱的环境工作。 (8)身心健康。工作能够免于危险、过度劳累,免于焦虑、紧张和恐惧,使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受影响。 (9)环境舒适。工作环境舒适宜人。 (10)工作稳定。工作相对稳定,不必担心经常出现裁员和辞退现象,免于经常奔波找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举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举例 【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举例】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 2.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与父母平等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知识与能力] 1.能以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掌握一些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学会沟通的技巧和克服逆反心理。 2.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有话好好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框题1:跨越代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 2.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与父母平等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知识与能力] 1.能以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掌握一些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学会沟通的技巧和克服逆反心理。 2.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有话好好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导入新课: (故事请一学生课前准备好,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呈现,请一学生有表情地讲) 1 故事:一只公鸡发现土里埋着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它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就把珍珠刨了出来,费力地想把它咽下去。但当公鸡发现这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并不是什么好吃的东西时,它马上就把珍珠吐了出来。这时珍珠对公鸡说:“我是一颗珍贵的珍珠,一个人想要找到一颗珍珠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啊! 而你怎么这么轻易地就把我

价值观考核标准图文稿

价值观考核标准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道为科技价值观标准 价值观评分规则? 如果不能达到1分的标准,允许以0分表示? 只有达到较低分数的标准之后,才能得到更高的分数,必须对价值观表现从低到高逐项判断? 小数点后可以出现0.5分? 价值观行为准则评分标准 客户第一、团队合作、迎接变化、诚实正直、自律、敬业 客户第一 客户第一,客户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1分:尊重客户,随时随地维护公司形象? 2分:微笑面对投诉和受到的委屈,积极主动地在工作中为客户解决问题3分:与客户交流过程中,即使不是自己的责任,也不推诿? 4分:站在客户的立场思考问题,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客户和公司都满意 5分:具有超前服务意识,防患于未然? 团队合作 共享共担,合作共赢 1分:积极融入团队,乐于接受同事的帮助,配合团队完成工作 2分:决策前发表建设性意见,充分参与团队讨论;决策后,无论个人是否有异议,必须从言行上完全予以支持?

3分:积极主动分享业务知识和经验,主动给予同事必要的帮助,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和困难。 4分:善于和不同类型的同事合作,不将个人喜好带入工作,充分体现“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5分:有主人翁意识,积极正面地去影响团队,改善团队士气和氛围? 迎接变化 拥抱变化,创造变化 1分:适应公司工作环境的变化,不抱怨 2分:不断改善个人工作方式方法,使个人绩效得以持续提升? 3分:乐于接受变化,并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参与其中? 4分:能提出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建议,从而提升团队绩效? 5分:创造变化,并带来公司业绩突破性地提高? 诚实正直 诚信,言行坦荡,表里如一 1分:诚实正直,言行一致,不受利益和压力的影响 2分:通过正确的渠道和流程,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批评意见的同时能提出相应建议,直言不讳 3分: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不背后不负责任地议论事和人,并能正面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