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doc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doc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doc

季氏将伐颛臾复习检测

一、文言实词

1.特殊词义

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3)是社稷之臣也

? ???

⑷则修文德以来之(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 ? ? ?

(6)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7)君了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 ? ???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9)而在萧墙之内也????

2.词类活用

⑴则修义德以来之(2)既来之,则安之(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 ?? ?

⑷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3.古今异义

⑴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4)不患贫而患不安(5)不能者止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⑵君了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辞⑶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⑷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5)而谋动干戈于邦内(6)不患寡而患不均

⑺而在萧墙之内也(8)固而近于费

2.之

(1)是社稷之臣也(2)是谁之过与(3)吾恐季孙之忧(4)而在萧墙之内也

⑸夫了欲之(6)既来之,则安之

3.且

⑴且在邦域之中矣⑵ 且尔言过矣

4.为

⑴后世必为子孙忧⑵何以伐为(3)以为东蒙主

5.也

(1)是社稷之臣也⑵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⑶今由与求也

6.以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⑵何以伐为⑶以为东蒙主

7.于

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咒出于栖3)龟玉毁于楼中

三、一词多义

1>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C、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D、无乃尔是过与

2、疾

A、君有疾在媵理,不治将恐深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老臣病足,不能疾走

3、止,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4、见、

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B、曹刿请见

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过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B、过犹不及

C、以其境过清,不町久居

D、是谁之过与

E、无乃尔是过与

F、H尔言过矣

G、故尝与过宋将军

四、文言句式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2.求!无乃尔是过与

3.何以伐为

4.是谁之过与

5.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6今由与求也,相夫了,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7.季氏将有事于颛臾8.何以伐为9.虎卯出于押,龟玉毁于榛中

10.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五、句子翻译

1.无乃尔是过与?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口.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5.虎咒出于种,龟玉毁于棱中,是谁之过与?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8.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9.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了孙忧。

10.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六、默写

1、夫颛臾,,,是社稷之臣也。

2、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5、盖均无贫,,°

6、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7、吾恐季孙之忧,,。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检测 一、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直不百步耳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二、 古今异义 1. 寡人之于国也。 2 .河内凶。 4.弃甲曳兵而走。/是亦走也。

6.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8.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三、 一词多义 1擞 数罟不入湾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 外将兵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 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系向牛头充炭直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3. 发 百发百中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涂有饿苹而不知发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主人忘归客不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 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4. 兵 非我也,兵也穷兵暧武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门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6. 以 请以战喻以时入山林中之以孝悌之义 四、 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王无罪岁 5.树之以桑 7. 请以战喻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五、 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岁也

3、非我也,兵也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7.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未之有也 10 .直不百步耳

六、 句子翻译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 .邻国之民不加少。 5.或百步而后止。 7.非我也,兵也。 9.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 3.涂有饿孳而不知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9 .谨庠序之教 6.申之以孝悌之义 9.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12.是亦走也 2、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 谷与鱼整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5、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七、默写

1、在《寡》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做比喻含蓄的解答了梁惠王,的疑问。

2、在《寡》中,溢了形象地论证了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并提出,的看法。

3、填然鼓之,,,或百步而后止,。

4、,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

5、谨庠序之教二,。

6、,;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六、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旦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5.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6..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贤财以送其行

7.是时以大中承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8.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9.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10.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1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2.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七、默写

1、《五人墓碑记》中表明作者写作原因和目的的-?句话是:故予与同社诸君了,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素不闻诗书之训,,,?

3、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4、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官

5、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亦曷故哉?

6、,,待圣人之出而投缓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7、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8、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斯固百世之遇也。

9、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10.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蔡祥辉 一、课时安排:2教时。 二、教学目的: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理清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学习引用成语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初步学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指导理清课文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熟读、背诵全文。 2.组织辩论形式的课堂活动,通过对孔子的言论的分析来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3.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逐步形成一定的语感。 四、教学方法:辩论活动课。 五、教学设想 1.传统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重点高中学生的需求。重点高中的学生学文言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打牢语言基础,更在于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开拓视野,加深对中国文学史的了解,增加文化底蕴;高一年级的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论辩说理的语感能力。所以,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2.本文是中学生在教材中第二次接触到的选自《论语》的文言文,又是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第一篇。由于《论语》以言论为主要体现样式,言论又涉及政治、文化、哲学及教育思想问题,少有故事情节,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会觉得枯燥。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对孔子的“圣人”、“伟大的教育家”提出质疑,力求还孔子一个更具体生动的形象,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来正确认识孔子和把握本文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感性理性互动式”。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准备(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3.本文的语言对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应该构不成太大的障碍。《论语》的语言比较简短。本文中有些常见虚词如“而”、“之”、“以”等用法已为学生所掌握,一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思维的逻辑性,形成多角度审视、评价人物,深度阅读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 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教学难点: 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教学方法: 落实文言实词虚词,朗读法,讲解法,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二、简介孔子与《论语》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上,开创私学,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晚年致力于整理“六经”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朗读疏通课文 1、教师范读,扫除文字障碍。 颛臾zhuān yú社稷jì颠diān 兕sì柙xiá椟dú 2、学生齐读全文,并且对照文后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师引导学生落实实词和文言句式。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 句式:状语后置倒装句于颛臾有事 (2)求,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疑问句)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列:职位 (4)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佐 (5)有国有家者国:国家家:大夫的封地 (6)萧墙之内:鲁国宫廷内部 (7)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服:归顺来:使……来 四、布置作业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直······耳”、 “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点 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谁的名言呢?孟子的!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进孟子,学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的光辉成就,热爱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2、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着重识记并掌握文言实词,其中一些难写难认的,应注意辨清字形字音。 4、了解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记住例句。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辨析文言实词的语境义,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 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论语》。论:编纂,编辑。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仁政” 孟子《孟子》,荀子《荀子》 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法:韩非子《韩非子》“法治” 墨:墨子《墨子》“非攻” 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孔子思想: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六品德:“温、良、恭、俭、让” 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季氏将伐颛臾》 课文理解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教师范读,感知大意。 五、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 1、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①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②辩析句式,注意语气。③积累“是、疾、见、过、止”和“无乃……与”“何以……为”。 2、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3、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季路见.于孔子无乃尔是过.与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特殊句式: (1)倒装: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是尔过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省略: 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3)判断句: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是、疾、见、过”四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知识链接】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思想 ①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②修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统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⑤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⑥品德:“温、良、恭、俭、让”(“温”是温和的,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 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 “直······耳”、“是······也”、“是何异 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 点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 “何以……为”。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预习案等、粉笔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案,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案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2)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背景介绍 通过孟子的名言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 同学们,请你续写下列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民为贵,,君为轻。” 你知道以上这些睿言智语,出自何人之手吗?告诉你吧,它们均出自素有“亚圣”之称的孟轲之手,他所有的思想和智慧都凝聚在儒家宝典《孟子》一书中。手捧经典,你能“善养吾浩然之气”;拜读经典,你将拥有政治家的胸襟。与先贤交流,你将具有贤人的睿智;与圣人对话,你将拥有舌战群儒的辩才。四、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阅读下列材料,深入理解课文主旨 《孟子》一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仁学”是《孟子》一书的主线。《孟子·梁惠王章句》及《孟子·梁惠王》中的两则故事,对“仁政”作了最好的解释,回答了何谓“仁政”的问题。 如何去实现“仁政”呢?孟子在他的《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进行了阐述。 “仁政”是黎民(青壮年农民;黎者,黑也)百姓的一种政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种信念在封建社会叫民本主义;另外,“仁政”这种以民为主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重要字音: 冉()有颛臾()社稷() 虎兕()出于柙()毁于椟()中 2、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⑶且尔言过矣()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 背诵全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方法之一是诵读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归宿。在本节课中,力图教会学生质疑难点字句、背诵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辩驳艺术。即教会质疑,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方法之二是质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有这样一则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这则宣言,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问题的答案全在一个字——“仁”,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让我们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老师范读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音和句读。 (范读后)请同学们认读下列字音、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颛zhuān臾yú冉rǎn有社稷jì虎兕sì费bì(古音异读)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有人建议听磁带范读,我以为那样疏远了学生跟范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老师范读来得亲切。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听老师范读,达成朗读标准中的前两条,第三条标准高于前两条,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所以在后面的步骤中完成。 三一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得连贯顺畅。 2指名朗读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仔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2)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重点: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掌握“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篇散文看似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思路分明,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整体感知,学习孟子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从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我们能够看出这是孟子和梁惠王之间一次对话,对话就有一个话题,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他们之间谈话的“话题”? 明确: 民之加多 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明确: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第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第5、6、7段) 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民不加多”的疑惑。(1)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民不加多”的原因。(2—4)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使民加多”的措施。(5—7) 三、合作探究,感悟孟子的论辩技巧及其思想 1、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明确: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2、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临国之政比较,为什么孟子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

以战喻”? 明确: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3、“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之君无所作为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接下来,孟子把“仁政“的实施分为“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阶段。关于“王道之始”,我们借助于两个问题来思考。 (1)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当采取了这些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呢? 明确: 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说活着的人能得到供养,死去的人能得到安葬(有足够的木材打造棺材)。这样,百姓生而无忧,死而无憾,就是王道的开始。 5、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回答) 明确: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就是王道之成。 孟子为梁惠王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美好的社会前景。 四、小结 这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才能得民心,得天下。 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主备人:施红梅 学习目标 1.落实重要词句,翻译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了解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材料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是一部语录体散文。 《论语》中的“论”读“lún”,编辑、摘要的意思。“语”是指言谈的意思。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话体的特征。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仁”和“礼”。“仁”是指“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礼”指周礼,强调等级。 《论语》精辟名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守礼的人与不同人有相应情形,但并不是为了与他们相同,不懂礼的小人同一情形下,他们也不是为相应(君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即普通人)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任重而道远” 等。 背景材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不安的变革之中。当时,鲁恒公的后代季孙、孟孙、

《寡人之于国也》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2、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梁惠王的形象,“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孟子表达民本思想的名句导入。 二、以读促悟 1、找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1—4段。 明确:想要朗读得生动,有角色感,需要把握角色性格及心理 2、梁惠王的形象分析 明确:梁惠王——治下饿殍遍野却自我感觉良好,自私又自负 3、分析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及孟子形象 明确:虽然梁惠王移民移粟,但这小恩小惠与邻国国君相比并无本质区别。 孟子——有智慧,胸有成竹 4、诵读指导: 明确:读出梁惠王的轻浮自负及孟子的气定神闲,胸有成竹 三、明王道,解仁政 1、总结孟子给出的“使民增多”的具体措施 2、小组探究: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的区别 明确:王道之始只是保民温饱,是生存底线;而王道之成还需让百姓吃好穿暖,接受教育 3、总结儒家的王道思想 明确:保民——富民——教民 虽然王道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但其核心却是“以民为本”。 PPT介绍当时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 4、自由朗读5—7段,想象孟子谈及王道主张时的神态及语气

明确:自信、期待的神态,慷慨激昂的语调(语速应适当加快,情绪应饱满、自信) 四、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圣人虽已逝,千载有余声。虽然孟子早已不在,但他的思想却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请大家联系现实,看看孟子的思想能给今天的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孟子启示我们……) 结语: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忧黎民的长者,一位浩气长存的智者。虽然孟子的主张在当时被忽略被遗忘,虽然我们现在依然没有完全实现孟子当初的理想,但我们可以一起努力,一直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这个美好的愿望可以在我们手中、在你们手中实现。 教学反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语录体文章,非常适合朗读,因此我以读为线设计了此次教学。课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如分角色朗读、教师示范朗读、个别朗读、齐读等,通过读的方式串联教学,让学生走进文本。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word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重要字音: 冉()有颛臾()社稷() 虎兕()出于柙()毁于椟()中 2、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⑶且尔言过矣() ⑷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⑸.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5、文言句式 ⑴.何以伐为() ⑵.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一、导人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 【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 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 明确:季氏将伐颛臾 `

“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 “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 三、文本探讨 (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

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点(治国以礼):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资料:论语中就曾经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篇》 '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颛臾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属国,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却想吞并它,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礼乐思想孔子能不生气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生气的态度,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寡人之于国也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2、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梁惠王的形象,“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孟子表达民本思想的名句导入。 二、以读促悟 1、找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1—4段。 明确:想要朗读得生动,有角色感,需要把握角色性格及心理 2、梁惠王的形象分析 明确:梁惠王——治下饿殍遍野却自我感觉良好,自私又自负 3、分析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及孟子形象 明确:虽然梁惠王移民移粟,但这小恩小惠与邻国国君相比并无本质区别。 孟子——有智慧,胸有成竹 4、诵读指导: 明确:读出梁惠王的轻浮自负及孟子的气定神闲,胸有成竹 三、明王道,解仁政 1、总结孟子给出的“使民增多”的具体措施 2、小组探究: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的区别 明确:王道之始只是保民温饱,是生存底线;而王道之成还需让百姓吃好穿暖,接受教育 3、总结儒家的王道思想 明确:保民——富民——教民 虽然王道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但其核心却是“以民为本”。 PPT介绍当时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

4、自由朗读5—7段,想象孟子谈及王道主张时的神态及语气 明确:自信、期待的神态,慷慨激昂的语调(语速应适当加快,情绪应饱满、自信) 四、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圣人虽已逝,千载有余声。虽然孟子早已不在,但他的思想却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请大家联系现实,看看孟子的思想能给今天的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孟子启示我们……) 结语: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忧黎民的长者,一位浩气长存的智者。虽然孟子的主张在当时被忽略被遗忘,虽然我们现在依然没有完全实现孟子当初的理想,但我们可以一起努力,一直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这个美好的愿望可以在我们手中、在你们手中实现。 教学反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语录体文章,非常适合朗读,因此我以读为线设计了此次教学。课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如分角色朗读、教师示范朗读、个别朗读、齐读等,通过读的方式串联教学,让学生走进文本。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体会文章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通过熟读乃至背诵课文,感受、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课时分配】 2课时 【学习方法】积累、诵读+探究 【知识衔接】 一、《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 (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洁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如《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写出孔子安贫乐道的一面,较有感情色彩。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他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幼年丧父。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生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背景材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叔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季氏将伐颛臾》自读学案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自读学案 一、文化常识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整理过《诗经》、《周易》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删修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司马迁称他为至圣。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礼。 2、《论语》中的“论”,应读lún,纂辑的意思;“语”,意为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二、课文解读 (一)第1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A、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你责备反问语气词 B、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以(之)为、把(它)作为 C、何以 ..伐为.为什么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2、翻译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3、理解 A、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告诉孔子时,为什么说季氏“有事”于颛臾,而不是直接说“伐”颛臾?据此,我们可以在“曰”前添加什么样的词语,表明两人告诉孔子此事时的神态或心理? 冉有是孔子的学生,表达比较委婉,另外称“伐”与事理不合,所以特意含糊其辞。(略)恭敬地、含糊其词地、悄悄地、心虚紧张地…… B、“何以伐为?”什么语气?可以看出孔子对季氏伐颛臾的态度如何?孔子的理由什么?反问语气,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理由有三点: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颛受先王之封,不可伐;2、“且在邦域之中矣”,它已经成为鲁国的附庸国,不必伐;3、“是社稷之臣也”,既然是鲁国的社稷之臣,不当伐。 (二)第2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却护持跌倒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B、且尔 ..言过.矣况且、而且你的错,犯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