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工程学导论课程大纲

防灾工程学导论课程大纲
防灾工程学导论课程大纲

《防灾工程学导论》课程大纲课程代码CV434

课程名称中文名:防灾工程学导论

英文名:Introduction to Disaster Prevention Engineering

课程类别专业课修读类别选修学分 2 学时32 开课学期第7学期

开课单位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陈龙珠等编著,防灾工程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ISBN:7112078210

2. 任爱珠等编著,防灾减灾工程与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ISBN:9787302369998

一课程简介

《防灾工程学导论》是一门面向土木工程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典型实例介绍和分析,向学生们展示将已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土木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实际问题的方法,使其掌握土木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专业的基本概念、设计方法,并初步了解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如何处理好土木工程体系创新与安全保障这对矛盾关系的基本途径。

二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及比重如下:

序号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内容支撑比重

1 毕业要求6.

2 通过评估复杂土木工程解决方案,理

解土木工程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100%

1. 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毕业要求指标点

理论教学第一章防灾工程学概论毕业要求6.2 第二章地震及其工程防护毕业要求6.2 第三章火灾毕业要求6.2 第四章水灾毕业要求6.2 第五章风灾毕业要求6.2 第六章工程地质灾害毕业要求6.2

2. 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本课程通过设立若干课程目标来实现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具体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主要对应关系如下:

课程目标1:通过课内介绍国内外典型的震灾、火灾、水灾、风灾和地质灾害实例,使学生们了解工程安全和防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其牢固地建立安全第一的工程建设与管理理念。

课程目标2:通过课内讲解,使得学生们了解震灾、火灾、水灾、风灾和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并初步掌握防灾减灾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

课程目标3:通过课后作业,由学生们将实际问题建立数力模型和求解分析,由此培养利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防灾减灾工程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

毕业要求6.2 课程目标1、2、3

三教学基本内容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防灾工程学概论(4学时)(支撑毕业要求6.2)

1. 本章基本要求

掌握灾害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主要灾害类型及其特点和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的主要任务。

2. 本章教学内容

(1)灾害类型及灾害链;

(2)我国灾害特点;

(3)防灾工程学简介。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灾害及其破坏、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技术的基本概念。

难点:本课程专业知识面宽带来的学习问题。

第二章地震及其工程防护(8学时)(支撑毕业要求6.2)

1. 本章基本要求

掌握地震灾害及其灾害链知识,初步了解抗震、隔震和消震等工程防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本章教学内容

(1)地震及其地震波特性;

(2)工程抗震技术;

(3)工程减震(隔震、消震)。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震波特性及其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工程防护技术的基本原理等。

难点:工程结构地震响应及防护技术的计算问题。

第三章火灾(6学时)(支撑毕业要求6.2)

1. 本章基本要求

掌握建筑火灾特点,初步了解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包括人员应急疏散和结构抗火技术)。

2. 本章教学内容

(1)火灾影响因素;

(2)工程结构耐火性概念;

(3)建筑消防设计概述。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筑消防应急疏散设计及工程结构耐火性分析方法。

难点:基于性能化的消防设计方法。

第四章水灾(4学时)(支撑毕业要求6.2)

1. 本章基本要求

了解水灾成因及其防御技术(包含城市内涝问题及其对策)。

2. 本章教学内容

(1)水灾影响因素

(2)城市防洪排涝(海绵城市建设)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水灾形成机理。

难点:城市防洪排涝的有效对策。

第五章风灾(6学时)(支撑毕业要求6.2)

1. 本章基本要求

了解建筑风灾的主要类型,掌握建筑风荷载的计算方法。

2. 本章教学内容

(1)风灾类型;

(2)建筑风荷载计算方法;

(3)建筑风洞试验技术简介。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筑风荷载确定方法。

难点:复杂工程结构风荷载确定方法及其抗风技术。

第六章工程地质灾害(4学时)(支撑毕业要求6.2)

1. 本章基本要求

了解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技术。

2. 本章教学内容

(1)工程地质灾害类型;

(2)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与应急对策。

难点: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测与评估技术。

(二)实践教学(0学时)(支撑毕业要求/ )

无。

制表:审核:批准:发布日期:

A131118《土木工程专业导论》问答题及答案(1)

《土木工程专业导论》问答题及答案 编写人:胡春林,研究生 一. 绪论,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学习要求,土木工程注册制度,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土木工程材料 判断题 1、土木工程的英译为“Military Engineering”。 2、现代意义上土木工程的“土”和古代哲学里“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含义雷同。 3、索非亚大教堂为砖木结构建筑。 4、牛顿首次发表了“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首次用公式表达了梁的设计理论。 5、中国上海的金茂大厦高420.5m, 是世界最高的建筑。 6、信息和智能化技术将逐渐退出土木工程。 7、为了解决城市水资源供求矛盾,城市建设将向高、深方向发展。 8、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为生产某种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而服务。 9、技术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解决一个为什么的问题。 10、土木工程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判断题答案 X X X X X X ? X X O 单项选择:(含答案) 1、古埃及金字塔属于A。 A、砖石结构; B、钢结构; C、砌体结构; D、钢筋混凝土结构。 2、A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 A、土木工程; B、基本建设; C、信息化施工; D、可持续发展。 3、B是关于事物的基本原理和事实的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 (___) A、教学; B、科学; C、技术; D、工程。 4、C则是指将科学研究所发现或传统经验所证明的规律转化成为各种生产工艺,作业方法,设备装置等,它解决一个如何实现的问题。 (___) A、理论; B、科学; C、技术; D、工程。 5、D是指自然科学或各种专门技术应用到生产部门去而形成的各种学科的总称。 (___) A、规范; B、科学; C、技术; D、工程。 6、D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构成危害”。 (___) A、土木工程; B、基本建设; C、信息化施工; D、可持续发展。 7、A向轻质、高强、多功能化发展。 (___) A、工程材料; B、土木工程; C、技术; D、设计。 8、D其目的在于利用和改造自然来为人类服务。 (___) A、设计; B、科学; C、技术; D、工程。 9、用土木工程分析的仿真系统的技术指导设计可大大提高工程结构的A。 (___) A、可靠性; B、真实性; C、观赏性; D、实用性。 10、D应具有信息收集,快速处理,优化决策,大型可视化系统等功能。 (___) A、智能化建筑; B、信息化施工; C、信息化施工; D、信息化施工; 简答题 1、什么是“土木工程”? 答: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

2016考研专业: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地震工程、抗风工程、抗火工程和抗爆工程等,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作用。本学科主要任务是建立、发展并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对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的抵御能力,发展防灾减灾的科学理论、设计技术和工程处理方法,通过工程措施,最大限度的减轻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证灾后重建、经济恢复和发展能力。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胜任与防震减灾工程;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岩溶、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有关的预防、设计、治理的结构选型、优化设计等方面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也可从事抗灾防灾、灾后重建方面的技术设计和组织管理工作。 2、专业培养目标 本学科立足我国西部、面向全国,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防灾减灾工程、防护结构工程及地质工程坚实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的专门科学知识;具备应对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事件的能力;对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基本了解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备较强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科学研究人才。要求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毕业后能从事本学科的教学、科研、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或相关学科的工程技术工作。 3、专业方向 01工程结构抗震减灾 02振动控制与试验分析 03城市地震危害性评价和综合抗震减灾 04岩土地震工程和减灾工程 05基于断层的强地震动与建筑物抗震 4、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301数学一 ④951结构力学或950材料力学 (注:各个学校专业方向、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上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 二、就业前景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而且是世界上蒙受自然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且不说历史上的大地震和洪水给我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就近几十年而言,各种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年年有之。全球一些主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灾害、洪涝干旱和飓风等气象灾害,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在我国都是相当严重的。就以地震海啸而言,虽然还没有像这次印度洋地震海啸这样大的劫难记载,但近代也遭受过多次地震海啸的袭击。 总之,我们的国土不是平静的,我们人民生活的家园不是安然无恙的,多种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重要的基本国情之一。目前地质灾害与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对于这方面力度在加大,比如抗震的研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该专业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 三、就业方向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各个专业方向的毕业生都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管理工作,具备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各个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又各具所长,能在政府机关建设职能部门,机关及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基建管理部门,建筑、市政工程设计院,土木工程科研院所,建筑、公路、桥梁等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监督站,工程建设监理部门,房地产公司,工程造价咨询机构、银行及投资咨询机构等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四、职业规划 与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有关的考试为: 注册安全工程师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论文 jun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论文 火灾灾害 姓名:张君玮 班级:土木1101 学号:33 指导老师:郭樟根

摘要: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灾害事故,给人类以沉重的教训。中国是一个受多种灾害袭击的国家,引起灾害的原因有自然的、人为的。在人类活动中,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在人口越稠密的地区,灾害的破坏力就显得更明显,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人为灾害都会带来严重的破坏性,这些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财产安全。所以社会建设的发展,在施工进度的同时,也要有防灾减灾的措施。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讨论,首先是灾害的定义与分类,其次是土木工程灾害的防治;最后是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土木工程;灾害;防灾减灾;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受多类灾害侵袭的国家,从地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灾害就紧随而来,有的灾种在时间、地点、强度、范围等方面都是随机的,灾种随机的出现,预测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有些灾种是突发出现的,如地震、强风等,有些是缓慢的,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有些灾如人为的社会暴乱、生态失衡、核泄露、燃气爆炸等灾害,在相互比较下,这些灾种是可以预测事的,但是却不可消灭的。对于这些灾害我们要有理性的认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灾害已经减轻了,但是是不可以消灭,因为科技的进步和发达,有些灾害通过预测和先进的救助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1000亿元,个别年份甚至达数千亿元,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土木工程灾害也时有发生,使建筑者们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一、灾害的定义、分类 (一)灾害的定义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灾害不表示程度,通常指局部,可以扩张和发展,演变成灾难。如蝗虫虫害的现象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当蝗虫大量繁殖、大面积传播并毁损农作物造成饥荒的时候,即成为蝗灾;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人们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危害的天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如地震、火山喷发、风灾、火灾、水灾、旱灾、雹灾、雪灾、泥石流、疫病等。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速发展,城市噪声、疾病、工业事故、交通事故、建设性破坏等城市灾害也呈

地震工程学

从汶川地震探讨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交通学院徐伟 摘要:本文介绍了建筑的抗震概念设计,分别从其基本要求、教学楼的抗震以及如何识别结构的规则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针对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原因和造成的经济损失, 结合工程建设和设计方面知识给出在场地选择、抗震设防、鉴定加固、抗震技术和科技投入等几方面的建议,本文也对地震高发地区如何提高农村房屋抗震能力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从而为今后工程设计和研究积累经验。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规则性;场地,工程设计,农村房屋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给四川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从宏观对房屋震害原因分析,一是由于强地震作用力直接导致房屋倒塌毁损,其中汉旺镇是最典型的单纯受地震作用力破坏的地区;二是由于除强地震作用力之外,大面积山体滑坡的次生灾害给房屋带来了毁灭性破坏,如北川县城山体滑坡使老城区1/3 几乎被埋没,新城区将近1/4埋没;三是地基液化,部分地区座落在河滩松散的堆积物上,地震发生后,引起强烈的砂土液化,比较典型的是映秀镇;四是地表开裂或隆起,发生在地震中心区域或临近断裂带区域,如北川县。通过对震灾的反思,普遍认为,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高度重视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同时,这次地震也给我们的地震工程学带来许多启示。 1 对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理解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设计基本原则和设计思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1]把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作为必须执行的强制性标准条文,同时还对建筑方案的各种不规则性,分别给出了处理对策。针对超限高层建筑,建设部建质[2006]220号文“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的第11 条(以下简称超限高层审查技术要求),提出了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的要求。(1)超高时建筑结构规则性的要求应从严掌握,明确竖向不规则和水平不规则的程度,避免过大的地震扭转效应。(2)结构布置、防震缝设置、转换层和水平加强层的处理、薄弱层和薄弱部位、主楼与群房共同工作等妥善设计。(3)结构的总体刚度应适当,变形特征应合理;楼层最大层间位移和扭转位移比符合规范、规程要求。(4)混合结构工程、钢支撑框架结构的钢框架,其重要连接构造应使整体结构能形成多道抗侧力体系。(5)多塔、连体、错层、带转换层、带加强层等复杂体型的结构,应尽量减少不规则的类型和不规则的程度;一般不宜超过文献[2]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6)当几部分结构的连接薄弱时,应考虑连接部位各构件的实际构造和连接的可靠程度,必要时取结构整体计算和分开计算的不利情况,或要求某部分结构在设防烈度下保持弹性工作状态。(7)规则性要求的严格程度,可依抗震设防烈度不同有所区别。

2020年考研专业解读:化学工程专业

2020年考研专业解读:化学工程专业 一、专业介绍 化学工程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所属的一个二级学科,属工 科门类。 1、研究方向 当前,各大院校与化学工程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 重点。以大连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为例,其专业所包含的研究方向有:(01)多相流与界面传递现象 (02)过程强化与节能技术 (03)过程系统工程 (04)干燥与粉粒体工程 (05)分离过程与技术 (06)电化学工程 2、培养目标 培养化学工程领域工程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要求掌握化学工程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 解决化学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熟悉化学工程 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实行化学工程领域技术开发的水平和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具备独立担负化学工程领域技术或工程管理 的工作水平。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本领域的科技资料与文献。 3、专业特色 该学科具有明确和稳定的研究方向,作为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 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之一,化学工程又与"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

学"和"工业催化"等学科相互贯通和渗透,研究内容涉及国防、化工、 生物、能源和制药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问题,很多研究领域处于 国际前沿,已经形成了一个彼此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促动的有机整体。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2数学二 ④ 884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⑤ 886化工原理及化工原理实验 ④⑤选一 (注:以上仍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 二、推荐院校 化学工程硕士全国招生较强的单位有天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 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四川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三、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相关专业 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 四、课程设置(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 主要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基础外 语(含听、说、读、写)、数学物理方法、矩阵理论、数值分析、化方

石油工程导论复习资料

一、石油钻井有哪几种方法?各有何特点?目前最常用的是哪种? 1.顿钻钻井法、旋转钻井法(转盘旋转钻井法、井底动力钻具旋转钻井法、柔杆钻井法) 2.顿钻钻井法:起、下钻费少,所用设备也很简单。但它破碎岩石,取出碎屑的作业都是不连续的,钻头功率小,破碎岩石效率低,钻井速度慢,不能进行井内压力控制,只适用于钻直井。 旋转钻井法:①转盘旋转钻井法:能够传递扭矩和施加钻压到钻头,同时又提供了洗井液的入井通道,从而保证了钻头在一定的钻压作用下旋转破岩,提高了破岩效率,并且在破岩的同时,井底岩屑被清除出来,以此提高了钻井速度和效率。 ②井底动力钻具旋转钻井法:提高了破岩效率和钻进能力。 ③柔杆钻井法:避免了钻柱易于折断和能量传递效率很低的缺点 3.旋转钻井法中的转盘旋转钻井法 二、钻井设备主要包括哪些系统?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1.起升系统:主要完成起下钻、接单根和钻井时的钻压控制任务。 2.循环系统:在钻进过程中通过循环洗井液从井底清除岩屑、冷却钻头和润滑钻具 3.旋转系统:保证在洗井液高压循环的情况下给井下钻具提供足够的旋转扭矩和动力,以满足破岩钻进和井下的其他要求。 4.驱动与传动系统:产生动力,并把动力传递给泥浆泵、绞车和转盘。 5.气控系统:确保对整个钻机的各个工作机构及其部件的准确、迅速控制,使整机协调一致的工作。 6.井控系统:控制井内的压力,防止地层流体无控制地流入井中。 三、牙轮钻头、PDC和天然金刚石的破岩机理?适应于何种地层? 1. 牙轮钻头:在井底的运动过程中,在钻压和钻柱旋转的作用下,牙齿压碎岩石并吃入岩石,同时产生一定的滑动而剪切岩石。当牙轮在井底滚动时,牙轮上的牙齿依次冲击、压入地层,这个作用可以将井底岩石压碎一部分,同时靠牙轮滑动带来的剪切作用削掉牙齿间存留的另一部分岩石,使井底岩石全面破碎,井眼得以延伸。适用地层:从软到坚硬的各种地层。 2.金刚石钻头(PDC、天然金刚石):依靠坚硬耐磨的金刚石切削齿来破磨和铣削岩石。主要用于坚硬地层。

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简介

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化学工程与技术 (英文)名称: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一、学科概况 化学加工过程可追溯到古代的炼丹、冶炼、造纸、染色、医药和火药等化学加工方法。现代化学工程与技术是19世纪末为适应化学品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在工业化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1880年,“化学工程”概念首次被英国学者George E. Davis 正式提出。1888年,美国学者Lewis M. Norton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了第一个以“化学工程”命名的学士学位课程,标志化学工程学科的诞生。 1901年,第一部化工手册(George E. Davis)问世,孕育了“单元操作”思想。1915年,美国学者Arthur D. Little正式提出了“单元操作”概念,将各种化学品的工业生产工艺分解为若干独立的物理操作“单元”,并阐明了不同工艺间相同操作“单元”所遵循的相同原理,实现了化学工程学科发展的第一次质的飞跃。1935年,美国学者P. H. Groggins将此概念延伸至化学反应过程,提出了“有机合成中的单元过程”。此后,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研究方向逐渐丰富,单元操作原理和化学反应理论共同促进了应用化学和化学工艺的迅速发展,工业催化也应运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抗生素产业的巨大需求催生了生物化工。

195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R. B. Bird等把相关物理和数学理论引入“单元操作”,将所有单元操作归纳为质量、热量和动量的传递过程,并阐明了传递过程基本原理。随后,传递过程原理与化学反应相结合,确定了化学反应工程的学科范畴和研究方法。传递过程原理和化学反应工程(“三传一反”)理论的发展,完成了学科由“单元操作”向“三传一反”过渡的第二次飞跃。 此后,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并逐步形成了数学模型化的过程系统工程方法论,为解决学科复杂工程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科研究向更短和更长时间尺度延伸,跨越纳观尺度、微观尺度、介观尺度、宏观尺度和兆观尺度,逐步进入“多尺度、多目标”研究发展新阶段。 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复杂性科学以及测试技术的发展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手段和新的发展机遇。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使得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服务的经济领域日益扩大,研究的范围不但覆盖了整个化学与石油化学工业,而且渗透到能源、环境、生物、材料、制药、冶金、轻工、公共卫生、信息等工业及技术领域,成为实现能源、资源、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资源的深度和精密加工、资源和能源的洁净与优化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并且支撑了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化学工程与技术是研究化学工业及其他相关过程工业(如石油炼制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工业、印染工业、制药工业等)中所进行的物质与能量转化、改变物质组成、性质和状态及其所用设备的设计、操作和优化的共同规律和关键技术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其核心内涵

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现状及发展

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现状及发展 一、概述 1. 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三者逐渐结合为一体并应用于土木工程实际而形成的新学科[1]。 2.防灾减灾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是一个具有显著综合交叉性的新型学科,它涵盖到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发生条件和发展规律、监测和预报、工程防治和灾时应急措施等科学技术难题。按现行学科体系来说,防灾减灾工程涉及地质、气象、地震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信息和管理等学科的相关专业领域。 二、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主要研究方向 1.岩土工程主要研究方向 ①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以城市地下空间为主体,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策略,以及各类地下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如浅埋暗挖、盾构法、冻结法、降水排水法、沉管法、TBM法等)及其优化措施等等。 ②边坡与基坑工程:重点研究基坑开挖(包括基坑降水)对邻近既有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基坑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可靠度分析技术,边坡稳定分析理论以及新型支护技术的开发应用等。 ③地基与基础工程:重点开展地基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参数研究,地基处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建筑基础(如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及桩基础等)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等。 2.防灾减灾工程主要研究方向 ①地下工程减灾防灾,利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解决和防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施工灾害的破坏效应,开展地下结构减震、隔震理论与方法,地下工程火灾特征及损伤评估方法,地下工程施工灾害的防御技术,动态可靠度与耐久性设计理论,高应力场与高温度场耦合分析等。 ②线路系统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该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高山峡谷区重力作用为主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铁路、公路工程防治技术为主线,同时覆盖了特殊岩土地质条件的路基病害整治及公路路面病害处理技术、轮轨和车路系统本身的运行安全技术以及工务安全管理保障系统等领域。 ③岩土工程灾害预测和防治,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进行岩土工程学、地学、环境学、灾害学等多学科交叉解决岩土工程灾害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和岩土工程灾害防治中的重大难点问题,着重进行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评价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岩土工程中水环境效应及其工程危害研究、岩土工程环境地质问题风险分析与防灾决策可靠性研究,渗流场、应力场、温度场耦合分析及其在工程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等。 ④大型结构物抗风与抗震,针对工程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的关键技术问题,利用现代科学理论与实验技术,研究造成风害和震害的机理,寻求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着重进行大型结构物风致响应与地震反应的预测及评估、大型结构物环境振动抑制技术、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设计等理论及应用研究。 三、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现状及发展

地震工程学导论

地震工程学导论 一、简答题 1.地震按成因可划分为?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水库地震、人工地震。 2.全球有哪几条主要的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也称欧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也称海岭地震带。 3.体波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引起的传播介质颗粒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面波包括瑞利波和勒夫波。纵波运动时,介质颗粒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横波运动时,介质颗粒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 4.断层的运动机制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走滑断层,有时也叫横推断层,指断层两侧岩石平行于断层走向彼此相对水平滑移。 倾滑断层,断层的一侧相对于另一侧上下运动,其运动基本平行于断面倾向。倾滑断层可划分为两个亚类:正断层,指倾滑断层中倾斜断面上部的岩石相对于下部的岩石向下运动;逆断层,倾斜断面上部的岩石相对于下部的岩石向上运动。 5.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有哪几个关键阶段?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经历过静力理论阶段、反应谱理论阶段、动力理论阶段。 6.什么是地震动?地震动三要素是什么? 地震动,是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土层的振动。地震动的三要素分别是振幅、持时和频谱。 7.什么叫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人工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8.抗震设防三水准目标是什么? 三水准目标:小震不坏、中震易修、大震不倒。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害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9.根据震源深度可将地震分为哪几类?5.12地震属于哪一类? 按照震源的深度,可以分为浅源、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深度<70公里; 中源地震:70~300公里; 深源地震:>300公里。 5.12地震属于浅源地震。 10.面波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引起的传播介质颗粒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面波主要有乐夫波和瑞利波两种类型。乐夫波质点运动是水平的,且垂直于波传播方向,在地面上表现为蛇形运动;瑞利波传播时,介质颗粒的运动方式为竖直平面内的逆进椭圆。 11.第三代地震区划图中的基本烈度概念是什么? 基本烈度: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12.影响地震动的因素包括哪三类?

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防灾减灾工程专业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防灾减灾工程专业介绍 一、学科概况 由于交通土建工程的特点,防灾减灾研究一直在西南交通大学百年历史的土建工程领域中占有很大比重。在我校最早获批的道路与铁道工程和桥梁与隧道工程两个博士点,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大地测量学及测量工程六个硕士点的学科方向中也一直含有防灾减灾工程的主要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多学科综合性学术群体支持防灾减灾工程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雄厚力量。1997年,我校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授权点获批,2001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该学科隶属的一级学科土木工程和相关的交通运输工程在我校均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本学科还可以在上述两个一级学科所设的博士后流动站中招收博士后人员。这样逐渐形成了培养土木工程减灾防灾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目前,本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工程硕士和高师硕士的培养和学位授予权。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重大工程的防灾能力。 我校本学科研究工作的重点是围绕重要陆地交通干线建设和运营阶段出现的灾害现象,以工程科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研究常见灾害的形成条件、成灾模式、预测预报、防治工程优化以及防灾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等课题,提高交通干线的抗灾能力。本学科有一支由年轻的博士、教授为主组成的充满朝气的研究队伍,由于具有边缘学科的特点,研究队伍组成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特色,研究领域偏重于前沿性、基础性问题。 二、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地下工程减灾防灾。利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解决和防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施工灾害的破坏效应,开展地下结构减震、隔震理论与方法,地下工程火灾特征及损伤评估方法,地下工程施工灾害的防御技术,动态可靠度与耐久性设计理论,高应力场与高温度场耦合分析等理论研究。本方向近几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特等奖1项,其中“南昆线”高烈度地震区隧道抗震加固与计算方法研究,将长大隧道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提高到国内领先水平。“广大线”九度地震区隧道洞口段隔震研究,为世界首例,其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工程中。长大隧道火灾分析与评估加固技术、瓦斯隧道封闭结构形式及降压措施研究、电力牵引瓦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研究等,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结构物剩余寿命评估方法的研究”中,首次在地下工程结构物变异程度的分级及其评定中引入健全度的概念并与结构动态可靠度相联系,研究工作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长大隧道岩爆、大变形机理研究成果,在秦岭隧道(铁)、夹竹箐隧道(铁)、二郎山隧道(公)、华莹山隧道(公)、太平驿输水导洞、锦屏电站18km导洞等工程中的应用,使这些工程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线路系统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该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高山峡谷区重力作用为主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铁路、公路工程防治技术为主线,同时覆盖了特殊岩土地质条件的路基病害整治及公路路面病害处理技术、轮轨和车路系统本身的运行安全技术以及工务安全管理保障系统等领域。泥石流及其灾害防治工程领域是本方向的一个亮点,有关泥石流预测预报及信息开发系统研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近来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5项,铁道部及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尤其是通过成昆、宝成、南昆等铁路干线和川藏公路、西攀高速等公路干线灾害防治的生产科研实践,在铁路、公路工程灾害防治技术与研究领域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3)岩土工程灾害预测和防治。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进行岩土工程学、地学、环境学、灾害学等多学科交叉解决岩土工程灾害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和岩土工程灾害防治中的重大难点问题,着重进行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评价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岩土工程中水环境效应及其工程危害研究、岩土工程环境地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课程论文4

浅谈高层火灾的特点、救援及防范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郭樟根 2013-06-08

前言 随着世界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人们一直致力于增加土地的利用率。世界各城市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莫不积极致力于提高城市建筑的层数。实践证明,高层建筑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高层建筑存在的许多隐患,尤其是火灾这方面。 可以假想一座高层建筑的火警场面:倒下的人越来越多,疏散通道很快难以畅通,日常电梯在火灾状态下严禁使用,消防电梯专供消防人员使用,楼内人群能够借助的,只有垂直疏散通道,上千人在惊恐、慌乱的状态下挤入狭窄的通道。我们在火灾中付出过无数惨痛的代价,对于高层建筑火灾的发生及预防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才能让我们以后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本文将对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及预防的相关情况进行一些具体论述。 关键词:高层建筑烟囱效应消防安全管理供水措施疏散通道 1.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 1.1高层建筑火灾蔓延速度快容易扩大 1.1.1 烟囱效应 高层建筑向高空发展,竖直高度大,含有较多的竖井,如楼梯间、电梯间、管道井等,容易形成“烟囱效应”,加快火势蔓延。我们要知道火势竖向蔓延速度是横向蔓延速度的5倍,所以所有的竖井就像一个个高耸的烟囱使大楼的火灾形成立体大火。 1.1.2 可燃物多 高层建筑多为办公楼、酒店,其中有大量物品是可燃的,一旦着火,火势迅速蔓延。而且这些可燃物中大部分都为有机物,燃烧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和烟尘,影响人员的疏散和救援工作的进行。 1.1.3 风力作用 高层建筑所承受的巨大风力也是火势迅速蔓延的重要因素之一。具实测建筑物在10m处高时,风速一般为5m/s,而在90m高处,风速能够达到15m/s。所以高层建筑高处强大的风力因素会让小火源迅速扩大,成为火灾。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第一篇1-4章复习要点 1、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家族的一员,距太阳平均距离为多少? 答:据太阳平均距离为1.496×108km。 2、恒星的演化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恒星的结局是什么? 答:恒星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亚稳阶段、周期性收缩膨胀阶段、引力坍缩阶段。恒星的结局:1.白矮星→黑矮星(质量≤1.4倍太阳质量) 2.中子星3.黑洞。 3、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以及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什么? 答:细胞。氨基酸。 4、谁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谁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性递变规律并制成了元素周期表? 答:玻尔。门捷列夫。 5、太阳大气层可分为三层,从内到外依次是什么? 答:光球、色球和日冕。 6、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 答:太阳中心区的氢核聚变。 7、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可将地球内部分为哪三个部分? 答:地壳,地幔,地核。 8、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 答: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9、电子、质子和中子分别是谁发现的? 答:汤姆森发现电子。卢瑟福发现质子。莫塞莱发现中子。 10、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什么?半径是多少? 答:太阳。半径为7×105km。 11、自然界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力是哪些? 答: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12、地球表面的变化。 答:外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1.水的运动、冻结、化学作用。2.大气的运动(风)、降水、气温的变化。3.生物: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挖掘。生物的生长和死亡。内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1.地壳运动。2.火山活动。3.地震。 13、高技术的特征。 答:高增值,高竞争,高资金,高风险,高驱动和高智力。 14、现代科学具有的特征。 答:1.客观真理性。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 15、微观粒子有哪些? 答: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中微子、介子、超子、夸克。 16、DNA分子中有哪四对碱基? 答:A=T、G C、T=A、C G。 第二篇 第一章生物技术 1.克隆羊多莉产生的过程。(P99第二段) 答:科学家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主要分四个步骤进行: ①从一只六岁的芬兰母羊(称之为A)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细胞,将其放入低浓度的培养液中,细胞逐渐停止分裂,此细胞称之为供体细胞。 ②从一头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称之为B)的卵巢中取出未受精的卵细胞,并立即将细胞核除去,留下一个无核的卵细胞,此细胞称之为受体细胞。 ③利用电脉冲方法,使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融合,最后形成融合细胞。电脉冲可以产生类似于自然受精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使融合细胞也能像受精卵一样进行细胞分裂、分化,从而形成胚胎细

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工学 一级学科名称: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代码:0817 二级学科名称:化学工程学科代码:081701 化学工艺学科代码:081702 工业催化学科代码:081705 学科专业点介绍 本学科包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等二级学科。1981年获化学工程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化学工程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在2003年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本一级学科在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中排名全国第六。2005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26人,教授32人,副教授36人。本学科设有化学工程研究所、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应用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工流体力学与传热、化工系统工程、工业催化、节能技术与资源综合利用、化工工艺分析与设计等。研究工作强调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相结合,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子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重大科研项目150余项,科研到款1.5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及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奖励20余项。本学科国际合作及国际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多次主办或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有多名国际著名学者担任本专业的名誉及兼职教授。每年选派同学赴国外进行合作培养或合作研究。 一、培养目标

最新土木工程(房建方向)考研专业院校排名,包含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及岩土工程

2011-2012年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结构工程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重点学 科 博士点 开此专业学 校数 1 同济大学5★ 1 1 119 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5★ 1 1 119 3 哈尔滨工业大学5★ 1 1 119 4 清华大学5★ 1 1 119 5 大连理工大学5★ 1 1 119 6 浙江大学5★ 1 1 119 7 广西大学4★ 1 1 119 8 北京工业大学4★ 1 1 119 9 湖南大学4★ 1 1 119 10 天津大学4★ 1 1 119 11 中南大学4★ 1 1 119 12 东南大学4★ 1 1 119 13 华南理工大学4★0 1 119 14 北京交通大学4★0 1 119 15 兰州理工大学4★0 1 119 16 合肥工业大学4★0 1 119 17 上海交通大学4★0 1 119 18 河北工业大学4★0 1 119 19 上海大学4★0 1 119 20 河海大学4★0 1 119

2011-2012年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重点学 科 博士点 开此专业学 校数 1 同济大学5★ 1 1 85 2 哈尔滨工业大学5★ 1 1 85 3 湖南大学5★ 1 1 85 4 浙江大学5★ 1 1 85 5 中南大学4★ 1 1 85 6 清华大学4★ 1 1 85 7 长安大学4★0 1 85 8 重庆大学4★0 1 85 9 东南大学4★0 1 85 10 武汉大学4★0 1 85 11 华中科技大学4★0 1 85 12 中国矿业大学4★0 1 85 1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4★0 1 85 14 大连理工大学4★0 1 85 15 河海大学4★0 1 85 16 北京交通大学4★0 1 85 17 西南交通大学4★0 1 85 18 北京科技大学3★0 1 85 19 武汉理工大学3★0 1 85 20 广州大学3★0 1 85

抗震工程概论

第3章地震波 概述 地震发生时,震源释放的能量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周围地球介质传播,这种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波产生地面运动,导致了建筑结构的破坏。地震波既是地震产生的后果(结果),又是导致结构物地震破坏的直接原因,同时地震波携带着地震震源及地球介质的信息,是研究震源和地球构造的基础,因此地震波是地震学的理论基础。 地震波的用途和作用: ①研究地震震源机制。作为地震产生的结果,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因此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和模拟可以揭示震源的几何和物理力学参数,以及地震断层的破裂传播过程等。 ②研究地球介质的结构。地球的深部构造、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的确定往往是通过对地震波记录的分析获得的。 ③正确估计结构地震反应。地震波是引起结构破坏的原因,对原因特征的了解是正确估计结构地震反应的基础。在大型复杂结构抗震问题研究中,常常需要进行结构多点输入,多维输入的地震反应分析,当计算分析方法合理可靠时,地震动空间分布场的特性确定是否正确,决定了分析结果是否可靠。地震动空间分布特性是地震工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小波变换方法也常常用于地震波动特性的分析,小波变换可以研究波动频率成分随时间的改变,而频率的变化对已出现损伤的结构的反应有时可以产生重要影响。 波动是能量的传播,而不是介质物质的传播,这可以用水波为例说明。固体介质中的波可以分为弹性波、非线性波、弹塑性波。 在震源及邻近区域,介质的变形是非线性的,而离开震源一定距离后,岩石则表现为线弹性的。 在线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波称为弹性波,地震波理论一般都是弹性波理论。在弹性波理论中,最简单的是一维波动理论。在一维波动问题中,仅用一个空间坐标就能确定波场的空间分布。求解一维波动方程可以避免多维空间造成的数学困难,有利于阐明波动过程的物理概念。同时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采用一维介质模型考虑土层场地的影响,对于构造规则的多层结构也有研究人员采用一维剪切型结构进行研究的,所以一维波动分析在波动理论 研究及实际应用两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一维行波与简谐波 1、一维波动方程 一维剪切直杆,剪切模量G,质量密度P,横截面积A 图一维剪切直杆及其变形1 剪切杆的运动状态完全由杆轴线的横向位移u表示 u= u ( x, t ) X—空间坐标,固定在未变形状态杆的轴线上,t —时间坐标。 为建立剪切杆的运动方程,分析如图所示的微元体。图中,F为横截面上的剪力;P为介质 的质量密度;A为横截面积。 图剪切直杆的微元体受力图应用达朗伯原理,得到微元体力的平衡方程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区别

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学相关领域“共性”的理论,具有一般普遍的适用性,偏理论些,比较宏观; 化学工艺:是研究化学相关领域“个性”的理论,具有特殊的应用性,偏应用些,比较微观。 化学工程主要研究工程化问题,例如反应器的设计,过程的优化,各种过程的放大。化学工程以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系统的优化为主要要就目的,主要内容为各个单元操作和反应过程的优化和过程的优化。比较大的研究方向包括精馏过程,萃取过程,结晶,色谱等等。 化学工艺以产品为核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制备和分离产品的各种条件,目的在于研究制备产品时所需的条件。化学工艺研究的内容十分庞杂。 由于化学工业目前发展十分迅速,化学工程和工艺二者既有区别又紧密结合。举一个例子,例如裂解石油气制备乙烯这个工程。化学工艺主要研究制备乙烯的最佳的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对于进料组成的要求等等。而当这些工艺条件确定以后,剩下的工作主要由化学工程这一学科来进行,例如反应器的尺寸设计,停留时间设计,空气压缩机的选择,管道的设计,等等 比如说某工厂新上一个化工项目,这个项目刚在实验室的小试的时候,这个研究阶段,我们都可以认为是在做化学工艺方面的研究,化学工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考察所制备产品的反应条件,温度,压力,催化剂方面的考察研究,收率,选择性以及转化率,小试成功,到了中试,就要化学工程方面的技术人员介入一起攻克工程放大问题了,期间要考虑中试的规模,选用哪些化工设备,所选用的设备的大小,材质,接着要对结合各种工程工艺参数进行设备的设计,选型,绘制工艺流程图,对照图纸设计中试试验,中试成功,进入工业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化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根据工业规模,绘制工业化工艺流程图,主要设备图,按照具体尺寸进行设计选购设备,根据图纸安装设备,管道,进行生产车间布置和安装,安装成功,进行试车前的吹扫,吹扫结束,进行试生产~~~整个化工项目的开发完成 化工类设计院一般只需要两门专业课:化工原理和化工热力学 天辰工程公司(化工部第一设计院)、赛鼎化学工程公司(化工部第二设计院)、东华工程公司(化工部第三设计院)五环(化工部第四设计院),中石化宁波公司、华陆工程有限公司、成达工程、中冶焦耐中国寰球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化工类排名: 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福州大学(211) 研究所/院: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长春应化所、山西煤化所、兰州化物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上海硅酸盐所北京过程工程所广州能源所研究生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中石油: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 中船重工:718所725所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

防灾减灾工程专业介绍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 Disaster Prevention Mitigation and Protection Engineering 学科门类:工学(08) 一级学科:土木工程(0814)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服务于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桥梁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我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的特色是工程抗震安全评价、工程抗爆模拟与防护、基础隔振与振动控制及城市防灾减灾。研究方向涉及土木、水利及交通工程的抗震、抗爆,已建大型工程的健康诊断和病险结构物检测与监控,岩、土边坡的动力稳定性与加固等内容。我校是国内较早开展工程抗震减灾研究的单位之一,拥有国际上先进的全自动多功能振动扭剪三轴仪、共振柱三轴仪、美国MTS公司的双向随机模拟地震振动台和大型的液压伺服动态加载系统等试验设备。在岩土体和结构动力分析理论与动力计算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基础,研制了多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抗震分析软件。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性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与评价、病险结构的检测和监控、爆炸灾害模拟等方面,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并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一、培养要求 本学科专业培养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能够承担高校教学、科学研究或大型工程技术研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要求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有关的工程实践知识,熟练阅读外文资料,能熟练应用现代基础理论和先进的计算、实验技术手段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以及解决土木及水利水电工程中与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相关的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地震灾变与工程抗震Seismic-induced catastrophe and Anti-seismic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爆炸力学与工程抗爆Explosion mechanics and protection of explosion disaster 3、基础隔振与振动控制Base seismic isolation and shock absorption 4、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city disaster 三、学分要求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为1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12学分,非学位课程为6学分。另设教学环节。 四、课程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