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

苟君

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主要反映在思想内容和内容形式上。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就像诗歌、音乐那样,而其他民族写字还没有达到这种境地。

魏晋书法的美学思想价值很高,首先提出了书法艺术中的“意”与“象”的关系问题。中国书法发展本来依赖于文字的创造与演变,但文字的创造一开始便与卦象联系起来,发展至自东汉末年,蔡邕、崔瑗等人提倡书法艺术时,便一再强调“观其法象”。由于“观象”只是一种心理上的直接感受,并不一定需要用语言来作全面具体的解释,于是对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也往往成为个人的自由品味。魏晋时期玄学、佛学充斥着士人论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得意忘象,”“言不尽意”,一时蔚然成风,受这种风气影响,魏晋书法美学思想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超出了“观其法象”的思想,转变为重视主体“意”的抒发表现;二是十分自觉地追求与书法相关的“象”的美。简单地说,重“意”的玄妙深微和“象”的自然美丽,这是魏晋书法美学思想的重要贡献。

唐人的书法美学思想在魏晋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和创造,这段时期的书法作品在结体上,于《兰亭》端凝飘逸的基础上发展为端正庄严的体相,一方面是笔锋入纸如锥划沙般的劲利;另一方面,又出神入化地表现出笔墨间的神情顾盼;在用笔上,其中锋的健洁雄强以及提按顿挫间的笔势往来,大都采自《兰亭》一脉,尤其是在气息清远方面,两者也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

唐代伟大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所撰著的《书谱》,不单是对中国书法过去的总结,而且在书法发展的总体趋势上,独有见解地提出了“文”与“质”的问题,这也是内美与外美的问题,书法艺术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内美,就是“文”,有志于书道者应在这上面多下功夫,在《书谱》中孙过庭还强调了辨体,即指出各种书体用途、特征、规律的区别,同时他又强调融会贯通,重视各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变异性不仅从不同时代的审美思想、艺术追求等方面表现出来,而且从时代对书法的需要、时代所能提供的书契条件等方面表现出来,这种变化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表现的变化,而人们对这种表现的认识和理解,也在发展中变化,但其“属性”的本质力量的形象性,展示为美的基本原理没有变。从“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到后来“宋人尚意,明人尚态”,书法的发展无不是在“观物取象”与“立象尽意”的平衡之间运动发展,以此达到一种中和而自然的理想之境。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艺术审美解析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中国的书法不仅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各种书体、流派和许多独具风格的书家,而且在书法的发展中吸收了姊妹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的经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因此,中国的书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书法的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由于书法的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的学者认为在西方研究艺术风格的发展史往往以建筑作为骨干去贯穿:研究中国艺术风格的发展,书法则可以相当于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通过布局、结构、用笔、用墨及点画运动来表现情感、意蕴的艺术。 (一)书为心画。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现。古人把书法称作“心画”(汉·杨雄)、“心迹”(元·盛熙明)。书法善于更直接地表现情感,欢快时写出的字象开放的“心花”;恬静时写出的字象流淌的“心泉”;激越时字好似澎湃的“心潮”。韩愈曾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书法不但可以抒情,也能移情,还能交流情感。书法的鉴赏可以是多层次的,字的外形写得好看虽不失为一种形式美,但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书法的极致和人的精神相通。书法的这一特点体现了诗与书的内在联系、诗是书法的灵魂,诗情不仅是探索书法形式的动力、也是衡量书法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徐悲鸿曾说:“书之美在情在德”。中国书论中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都是说明人品对书品的深刻影响。书法作为“心画”是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形式来表现的。这里特别谈一下用笔问题。用笔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缓急、轻重、藏露、提按等。历代书家都重视用笔,因为用笔直接涉及情感、意蕴如何转化为点画形式。初学书法常易飘滑,一带而过,写出的字象薄片贴在纸上,缺少意趣。所以书家主张用笔要“逆入、涩行、紧收”,也就是落笔要藏,运笔要涩,收笔要回。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使点画达到刚柔结合。中国书论中所谓“棉裹铁”、“折钗股”,都是指用笔中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书法中点画的刚柔变化,直接体现情感的节奏,有如情感的“心电图”。在书写中运用涩笔、中锋,可以使点画留得住,象苏东坡所说的用笔如逆水撑船,这样写出的字显得含蓄、圆劲,心中的情感好象流入笔墨,笔墨也好象浸透到纸背。 (二)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唐张怀瑾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根源在客观现实。所谓“囊括万殊”就是指对万物的高度概括;二是指书法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是象绘画雕塑那样去直接地表现生活、自然中的个别物象,而

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收稿日期:2012-11-10 作者简介:郭心悦(1988-),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政策研究。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郭心悦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063000) 一、费边主义的历史沿革费边主义是近现代社会主义流派之一,费边社产生于19世纪末的英国,最初是为了讨论美国学者托马斯·戴维逊的一些观点而建立的一个社会主义团体,随后,在戴维逊返回美国后费边社便分裂成两个组织,一个称作新生活联谊社,仅存在几年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另一个比较注重实际的、战斗的和政治的组织则发展成为后来的费边社。Fabian一词源于公元前203年古罗马的一位将军的名字,他在战斗中计划周密、打击敌人、取得胜利,所以费边社的建立者们希望效仿费边将军,等待时机,伺机而发,有效实行社会改革。费边社的发起人包括专业人员和高级职员阶级中的一批有教养的人士,如高级文官、证券经纪人、新闻记者和一般的资产阶级,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萧伯纳、悉尼·韦伯、悉尼·奥利维尔和格雷厄姆·华莱士。这些发起人也决定了他们建立费边社的最终目的,即“是要尽可能根据最高的道德标准争取重建社会”。他们通过出版刊物、发表演说等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还有就是通过对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和决策权的领导人物宣传自己的主张以实现费边社的社会主义纲领。在英国1892年的普选中,反对派自由党的领导人针对爱尔兰自治问题就证明了费边社的主张的正确性。二、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从1887年通过的费边社纲领中可以看出,费边社成员除了十分关注政治问题,也格外重视民生问题,希望把对人本身的关注当作一种社会福祉广泛推广开来,惠及全民,他们是福利国家论的早期倡导者。根据费边社的各种会议文件和其成员所发表的文章和所作的公开演讲,将费边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核心进行归纳,即由国家承担社会福利责任,由社会为消除贫困、维护和提供人民的福利水平支付资金,由专业人员和专门的政府委员会应对各种使人遭受痛苦并寻求帮助的麻烦。 (一)费边主义的基本社会福利思想 费边社成立目的之一,在于对社会进行重新改造,具体方法如下。 经济上,费边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剩余价值归社会所有。将土地和资本从阶级和个人的占有中解放出来,实现公共所有,人民公平地共享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获得的利益,以谋取公众福利,使人们得到最大的幸福。值得一提的是,费边主义主张实行地方公有化,只将一些重 要经济部门收归国有,其他则由地方代为管理,并实现分配公平,机会均等。另外,在私有制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萧伯纳提出,由土地和资本产生的“租金”应该用来补充劳动报酬,或者由社会直接接管用于公共福利事业。 政治上,费边主义认为,国家是为整个社会工作的,国家是全民的代表。费边主义主张通过公众舆论、民主选举实现社会主义,同时,他们还主张通过对地方和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即由民主选举出来的社团代表进行管理。分配原则上,费边主义最早主张实现国民生活的最低标准,这体现在工资、劳动时间、健康、安全、住房、公共事 业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一个标准。一旦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社会上的每个人就可以达到“文明生活的最低标准”。并且,随着公共财富的不断累积,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变不同阶级和个人之间收入悬殊的重要问题。 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上,费边主义反对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他们受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影响,认为社会进化在总体上是前摘要:费边主义是近现代社会流派之一,以萧伯纳、悉尼·韦伯等人为代表的费边主义者致力于研究各种政 治和社会问题,出版书籍,进行公开演讲,力图实现社会改革。其中,费边主义者关于对社会福利政策的主张,如实行地方公有制、提倡八小时工作制等,对日后英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着深远影响。而费边主 义者的一些基本社会福利思想更是对中国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费边主义;福利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75-02 S h e H u i Y a n J i u ☆社会研究☆ 75

孙过庭说的“五乖五合”是什么意思

[转载]孙过庭说的“五乖五合” 是什么意思 目前研究孙过庭《书谱》的文章、书籍不少,其中也有论及《书谱》“五乖五合’’内容的。但现有研究对“五乖五合”论关注不够,我这里力求对已有课题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研究目的、研究价值在于:准确理解中国古代传统书法理论,这里指孙过庭“五乖五合”论),明确书法创作如何才能得到正常特别是超常发挥,达到创作巅峰状态,揭示“五乖五合”深层原因,说明人的境界最终将决定书法的境界,从而提示心性修为的重要性,说明“五乖五合”这一创作论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意义、启示。 一、“五乖五合”与孙过庭书法本质观的关系。 孙过庭《书谱》立论之在,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揭示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这是孙氏宏论玄言,不舍宗旨,微言据以切身体悟而分论有序的书学思想之体现。毫无疑问,孙过庭在《书谱》中举凡书法史、书法批评、书法创作、书体比较及书法继承与创新等问题都有精辟的阐述,反映了他对书法艺术的远见卓识。但《书谱》最具特色之处是贯穿全文的抒情写意论,它是《书谱》书学思想之精髓。在孙氏眼中,书法艺术是作者情感、心意、性情外化而出的笔歌墨舞,故孙过庭认为书法的本质在于表记心灵(“书为心画”),用文中

的话说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就是“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直视书法为写意、抒情艺术,强调书法为书者精神、情意的载体。 而“五乖五合”论中,无论是“五乖”中的“心遽体留”、“意违势屈”、“情怠手阑”还是“五合”中的“神怡务闲”、“感惠徇知”、“偶然欲书”都关乎精神状态,这与《书谱》的书法本质观——抒情写意论是一脉相承的。 孙过庭在《书谱》中谈到向古人学习时,指出由于个性差异,失其情则乖其实,“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这两句充满哲理意蕴的句子,表明了孙过庭对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是非常独到精深的。其抒情写意之美与中国古典文学相通。以境论书是孙过庭的一个卓越的贡献。孙过庭解析王羲之的书法首先是从意境方面着眼的,他关注的是作品整体的精神表露以及表露的差异。 二、“五乖五合”与孙过庭书法审美观的关系。 1、“中和”——孙过庭的书法审美观。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了具体的书法审美标准。他的“和之以闲雅”的观点,反映了士大夫阶层书家人格的规范和审美趣味。“和”有温和宽厚、融和、祥和的意思。中和的书法风格是以平和简静、含蓄蕴藉、法意相谐、推重静气为审美特征的。对中和之风的推重在《书谱》中随处可见。 在孙过庭看来,这种书风既要求变化,又要求和谐;既

中国传统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生态观 吴萍 (扬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 学号M13221)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危机已成为中国所面临的的一个挑战。其实,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就已经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生态观念,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生态观,分析“天人合一”等思想给后人带来的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采取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所带来的负担也已经越来越沉重。无疑,“雾霾”成为2013年的关键词之一,它将成为我国面临的又一大生态环境问题。如果这样的状况一再恶化,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估计将难以继续。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解决生态问题的步伐,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中国传统的生态观可以为我们如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一.客观规律与生态问题 马克思提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人类只能遵循和利用规律。 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实践活动是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这就要求人们的实践活动必需要遵守客观世界的规律,只有抛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让经济在短期内有较快的进步,我们错误估量了人工的力量以及自然的承载能力,在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肆意妄为地开发与利用自然。虽然,不可否认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是随之而来的自然环境的恶化,深深震撼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

社会福利思想重点

社会福利思想重点 1、社会福利定义:它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与结果,是现代社会中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从而对国民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 2.不同阶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多样性 19c中期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存在主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出现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19c末-20c初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主流社会福利思想思想是激进自由主义与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集体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主流思想是凯恩斯主义和瑞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奥地利学派、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20c中期资本主义稳定发展时期,主流思想是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开始兴起。 20c70年代的资本主义改革时期,主流思想是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存在社会民主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 20c9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选择时期,主流思想是“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存在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3、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发展变化:其变化经历三阶段 第一阶段15、16c—19c中期: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自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个人的责任而不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福利应依靠个人自助) 第二阶段19c末—20c70年代: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国家福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是社会或国家的责任,社会福利应该依靠国家保障) 第三阶段20c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社会福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是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责任。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责任理念正成为主导当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的基本理念) 4、亚里士多德的中产阶级与社会冲突: 其认为中产阶级对于一种思想政体的建立极其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中产阶级具有重要地位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现实社会中很难达到这样的一种社会状态,他同时指出中间性质的混合形式政体很难成立,或者至多在少数城邦中偶尔成立。 其认为平等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不平等,(这种社会不公平不公道主要变现在对财富、名位及荣誉的不合理分配)正义包括事物和应该接受事物的人两个因素。(平等+自由+社会合作=公正)防止社会冲突的十大措施: 5、中国古代早期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1)中国古代早期社会福利思想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2)具有世俗性与政治性;(3)表现出预防与救助并重的特点;(4)具有明显的伦理性。 6、宗教改革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宗教改革是近代西方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将人民从传统宗教的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树立一种仅凭个人的内心信仰及勤奋与笃诚即可得到上帝认同的朴素简单的宗教观,他将宗教从传统的核心与支配地位转变为附属于世俗生活的地位,它阐明了在以人为核心的世俗社会中宗教的低位及其功能,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人文主义的核心地位。宗教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是宗教世俗化的社会。它促进了西方社会的世俗化,也有利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出现。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理解及 答案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略论孙过庭《书谱》

略论孙过庭《书谱》 《书谱》充分肯定了书法具有“功定礼乐”的重要社会功能,它不仅从书法技巧上阐释了书法的艺术趣味与价值,而且孙过庭更坚定执著地宣传了政治与审美理想的统一论,他把书法艺术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表现形式,孙过庭认为最好的修身、达成性格道德完善的方式,无过于从“近取诸身”的书法学习、创作入手。贯穿《书谱》始末,我们不难发现《书谱》的艺术思想的更多精辟之处是把对人生哲理的体验与领悟寄情于书法艺术哲理(书道)之屮。他重视对艺术生命的体验,能使人在学书之屮滲透人生哲理,从而去体味人生,这便足孙过庭通过多年实践而得到的体会。孙过庭《书谱》屮的书家艺术思想可以说是大大超过了前人的书学思想。孙过庭在《书谱》屮第一次把节法提到“立身安命”之“木”的高度,他引用《论语》的观点说:“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木”。孙过庭以节法为“本”,表明儒家学者的一种学术思想,孙过庭的借题发挥证明在他的书学思想屮书法艺术所占有的的崇高地位,把书法艺术推向了高峰,这是他鮮明的人生价值观,也是他艺术人格论的基石。孙过庭说:“夫潜神对弈,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讵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挺坑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文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然与!”此段孙过庭以鄙薄的口吻否定了“潜神对弈,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等以出世相标榜的安身立命方式,tel而他的人生价值观是以书法艺术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把“潜神对弈”与“乐志垂纶”相联系,去描写投身于书法学习与创作所达到的的妙境。《书谱》在论及艺术人格培养形成朵有价值之处,是把对艺术哲理的探求与人生哲理的探求统一起来。孙过庭所遵循必是儒家之道,能够把艺术创作活动同人格紧密联系起来,把艺术实践与儒家政治理想融合起来,孙过庭的书法艺术确实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学书就是先由生到熟,然后由熟再到生的过程,艺术人格的培养也在这个过程屮不断积累、转化、成熟。孙过庭《书谱》屮包含了深奥的艺术辩证法,读起来使我们感到其博大精深,有些论证因语言简约,或许要靠我们在阅历积累多年之后方能领悟其精要。 孙过庭确定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其含义就是“情趣有感于激动,必然通过语言表露,抒发出与《诗经》、《楚辞》同样的旨趣”。这就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法是心的表现形式这一层次上。而足接触到小国美学的一个重要层而,即艺术是表情达意的。这一论述对屮国书法美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又说“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意思是阳光明媚时会觉得心怀舒畅,阴云惨暗时会感到情绪郁闷。这一句显然是从屮国哲学的源头对书法艺术做山了木质上的确定。 孙过庭《书谱》的艺术理论,展示了初唐艺术理论的成果,它丰富的的概括了唐以前的书法艺术理论,并融汜文学,绘画屮的美学思想、艺术理论,形成了既融合前代艺术理论而又独具初唐时代精神的审美意趣,为盛唐书法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产生奠定了浓厚的基础。《书谱》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注定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书谱》从创作主体、创作过程、书法木体等角度深刻阐述了屮国书法艺术以是人为核心的理念,它概括前代书论屮提山的众多艺术论问题,并把它深入到“道”的层而,《书谱》具有系统、深刻、实践性的特点。孙过庭以创作主体为主导,强调了书法艺术的表情达意功能,阐述主体对创作的主宰作用,把主体置于第一位。主体的心居主要,手是辅助的,孙过庭把“心手关系“的追求上升到“心手相忘”的最高境界,从而达到“得意忘象”的层而上来。同时,主体的气质、性格决定着书风,孙过庭批判了那些性格怪癖之人所写之书的怪异,强调了主体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书法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孙过庭追求屮和之美,同时还企望汉魏风骨之美,为盛唐美学追求雄浑风尚奠定了深刻的基础。《书谱》求实的艺术态度和艺术批判精神是其他书艺理论无法企及的,他的理论价值之深远,在当今的书法艺术屮具有现实的指牙意义。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1、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

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书法艺术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书法艺术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因而书法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具体把握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点的过程。这段岁月里,共进书法社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一系类的活动以用来进行对书法这一中华国粹的传扬。 活动八书法比赛 首先进行活动开场舞表演并且进行现场书法展示。然后评委及观众现场进行投票评比,最后进行优秀作品展览,宣布比赛结果并为获奖者颁发奖品。 活动时间2011 年4月15日 参加人数70人 活动九招新活动 在招新现场,我社张贴了醒目的宣传标语,以宣传单、展板、海报、图片等多种形式宣传我社的特色,并现场仔细讲解,尤其是我们的毛笔字海报,及社员平时书法作品。吸引了大批新生入社。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17日、18日 参加人数25人 活动十开课典礼 首先进行字画展示,同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主持人开场白。然后孙老师讲授书法基本常识并与同学们互动。最后在优雅的朗诵中的结束。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15日 参加人数90人 活动十一书法课 老师进行书法教学活动,同学进行书法练笔,老师指导同学学习书法笔画 让同学们课下练习,定时定量完成作业。 活动时间2011年每周六下午14:00-15:30 参加人数80人 活动十二五社联谊晚会 中文系五个社团汇聚一堂,各展特色,在欢乐中融合,让各位社员感受中文系社团风采。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14日 参加人数240人 活动十三书法张贴展示活动 为响应学校文明礼仪活动在高山流水音乐中赵燧爷爷带领大家在图书馆前进行地书书写展示;随后是刚劲的双节棍表演;温暖甜美的“相亲相爱”歌唱;劲爆唯美的爵士舞表演;;最终随着副社黄雨晴书写本次活动主题主持人宣布了墨蕴文明字画张贴活动正式开始。随后同学们在一二号教学楼的各个大教室中张贴书法作品文明标语。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20日 参加人数80人 在当今世界上,汉语是世界上活着的最古老的语言,而用文字形成书法艺术的又只有汉字。这是我们应该引以骄傲和自豪的事。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我们应该了解它、学习它、运用它、弘扬它——这是我们的责任。举行书法比赛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陶冶情操都是大有裨益的。相信每一位参赛者在这次比赛中都有所收获。也相信今后黑河学院计算机系这样的比赛能越办越好,让同学们从中既能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又能被激发起强烈的学习热情,让这一国粹能绵延不断传承下去。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三千多年前,中国文字诞生了。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汉字的书写也随之慢慢升华为一种艺术~因此,出现了书法~书法是一门中国特有古老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枝繁叶茂~ 说到中国书法,就会谈到书法家~而谈到书法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王羲之了,然而,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书法大家同样不得不被提起。他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个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几乎无所不通~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在书法上,苏东坡虽然取法古人,但却不限于严谨的法度,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开创的书法“尚意书风”的先河,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尚自然,是苏轼文艺创作一贯的审美追求,也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自然”在中国古代最初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可理解可运用的空间非常大的哲学概念,它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是“非由人之所为者”,与人为相对立,它被认为是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中国古代文艺观十分强调情动于中、文形于外这一合乎自然的根本原则,艺术家的“内”和艺术品的“外”这一相对范畴是认识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美学追求的逻辑起点。沿着“内”“外”关系的延展,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是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书品等相对范畴的展开,从而形成以合乎自然而不矫揉造作作为基本内涵而又在意义上不断外延的逻辑体系。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即是在这个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从唐代经过五代十国到宋初,“尚法”书风一直沿袭下来。有法可依固然使得书法有了规矩和标准。苏东坡早年学二王,中年学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杨凝式等,吸取各家所长。但是又不被束缚在一成不变的法规上,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

中国书法美学与养生之道

中国书法美学与养生之道 杨辛 北京大学教授 一、总论 中国的书法是一门非常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也可以说中国书法就是汉字书写的艺术。 对汉字的书写在生活当中,主要是人们交流思想,它主要是实用的功能,但是在中国这个汉字的书写,可以从实用上升到一门独立的艺术,那么这个是我觉得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一种创造和智慧。 中国的书法有很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算起,就是书法的萌芽吧,那么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样悠久的历史当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书法流派,还有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书法家。而且中国书法的发展呢,它和姊妹艺术关系特别密切,像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工艺,这些都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过去有的就说是书法是无声之音,没有声音的音乐,还有的说书法是纸上的舞蹈,在纸上跳舞,龙飞凤舞,所以它是从姊妹艺术当中,吸取了非常丰富的养料。特别是和文学的联系,不管是写诗也好,写文也好,和文学的这种密切的联系,更使得书法具有很深的意境。(4:50) 很多过去著名的前辈的美学家,都认为书法在艺术当中,是属于高级的艺术。沈尹默是著名的书法家,他也认为这是世间公认的,书法是高级的艺术。不仅在国内是这样,而且在国际上,很多国际上的朋友对中国的书法也是非常的推崇。我想举一个例子,就是我的一位老朋友,叫钱绍武,他主要是搞雕塑,是国内非常杰出的雕塑家,但是他书法也写得很好,有的朋友就请他给法国的总统希拉克写了一幅对联,这幅对联呢,“长江苍龙起,塞纳彩凤飞”,“塞纳”指巴黎的塞纳河,主要表现了中法之间的友谊。那么这幅字送给希拉克以后,希拉克看了以后非常激动,给他写了一封回信,这个回信我可以念一下,就是非常敬佩你,在所书写的汉字中表现出来的力度和气势,能看出力度和气势,您使一向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千年艺术永存。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书法,确实是属于中国的国粹,在世界上这就是非常有特色的。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书本重点概括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救灾救荒思想2济贫思想3安老怀少思想4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思想7社会教化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1宏观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2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3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4很多思想家往往把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分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时期。 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1,重礼礼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还是一种约束人们一切行动的行为规范。2,贵仁仁是其核心思想基本包括''爱人""孝悌""忠怒"三个方面主张"仁者爱人"。 有道社会论述:1,在这种理想的有道社会里,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定的,和睦的,愉快的,这应市君子向往的一种至高境界。2,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事老人和儿童。 惠民利民思想:1,救众助人2均无贫3薄赋敛(a,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b,孔子在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 论述孟子社会福利的理论依据:1,人性善说(a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b孟子任务四心事人类道德的肇端,又称四端c虽然人性本善,但社会上任然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评价:孟子的性善说把人们的伦理道德说成是天成的,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2民为贵。 从民贵君轻出发进一步展开了其重民思想: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2,倾听国人意见3,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评价: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并不在为民请命而是在于防范贼民兴丧无日局面的出现,为统治者提出济平天下,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制民恒产论的主要内容:1,就是建议统治者给老百姓以一定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2制在这里看来有规定或制定之意3,孟子还奖人们的经济状况直接联系起来,探讨了恒产与恒心的关系,从而为制民恒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孟子救济穷弱的社会福利思想:1孟子界定了社会救济对象的范围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敛从其薄的赋役思想,提出了征收赋役应遵循取于民有制的原则3孟子认为实施救穷济弱的社会实体机构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二是带有强烈宗法家族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 解决贫穷问题的具体办法:1管子分析了百姓贫穷的原因2认为贫富应该有度,贫富无度就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对封建国家是不利的3分析了甚贫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并提出了贫穷线的问题。 韩非反社会福利思想主张提出的理论依据是性恶论和自利自为(1,父子,母子关系中的自为自利2君臣关系中的自为自利3一般社会职业中的自为自利评价:他通过事实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性,戳破了儒家为人伦关系披上的一层温情面纱,重视社会交往中的利益原则无疑会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把人们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极端地片面地夸大了,绝对否认人类间还有亲情的一面,陷入了极端主义的泥潭) 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思想,表现在社会福利问题上有几点:1统治者的有为是百姓的灾难

关于中国书法美学的思考

品味经典了解书法美学 ---关于书法美学的思考 哈市道外少年之家李爽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代表着视觉艺术的最高成就。经典书法艺术,给世人多方位的思考与启迪。世界上存在着数百个国家和民族,他们大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他们的文字书写没有成为一门艺术。而独有中国的汉字在其衍变过程中逐渐丰富原始象形因素,由偏旁、抽象的点画组合形成汉字。汉字的抽象绝非模仿式的空间,这就拉开了与绘画的距离。错落的曲直交叉的线条,疏密相间进退有序的结构与章法使表面上作为实用文字形态而存在的中国汉字具有着先天的艺术性格。 古人传述仓颉造字时的情景说:“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颉并不是真的有四只眼睛,而是说他象征着人类从猿进化到人,两手解放了,全身直立,因而双眼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好像增加了两个眼睛,他能够全面地、综合地把握世界,因而能在脑筋里构造概念,又用文字来表示这些概念。感受万事万物独立思考的“人”诞生了,文明诞生了,中国书法也诞生了。 首先,中国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为汉字成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基本条件 书法艺术的载体是汉文字。汉字的象形、刻划符号起源共同为中国美术、中国文字的起源,有着审美的需求。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到成熟可分三个阶段: (一)、象形阶段,既纯图画期。(1)、是描形,如:日、月、山、水、猪、牛、鱼、龙凤等。殷墟甲骨上一字为猿猴形,神、形皆肖。康有为书学

巨著《广艺舟双楫》中提出了“书为形学”这一有价值的命题。康有为认为中国汉字,音美,悦耳。形美,悦目。而汉字所重在形。外国文字皆以声为主……唯字母略有形而。故,相对文字来说“中国用目,外国贵耳”。(2)、表意性,上古时代人能力相对有限采取简单的画形办法,同时也表达着某种意义,如画一只小船,会把小船的形象落实到“船”这个字的含义上,划船过河狩猎、采果。这就通过某种固定的形象表达了某个人的某种意思。 (二)、组合象形阶段,有些文字没办法象形,于是用组合的办法来表现,它既象形又有丰富含义。比如大汶口文化中发现的符号(),就很难破译,从局部看是象形的组合后有了指示会意的含义。古文字学家根据它的三个不同形象的组合解释为“热”字。它比一头牛的思维要复杂的多。而左右又大致对称、平衡,而对称是视觉艺术最重要的元素。这就是书画同源的根据。在整个书画史上,画和书法的密切关系始终保持着。 (三)、文字成熟阶段。象形的文字逐渐由抽象的点画线条代替。这是因为文字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基于实用的需求。人们用文字记录生活,希望书写更便捷。所以汉字自殷商以来,书体演变由甲骨文、商周时期金文(大篆)、秦小篆、到汉隶书和与其并行的魏晋草书、行书、到唐朝楷书成熟。各个不同时代的不同地域的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眀显。以后各个朝代书法均有着长足的发展。 许慎《说文解字叙》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和字是对等的。单体的字,象水木等,是“文”,复体的字,象江河松柳,是“字”,是由“形声相益,而来的。写字在古代正确称号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研究 摘要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观念,先民们对自然的看法以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态度为主。提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产生了系统的生态观念,在此基础上,先民主张实行生态保护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生态科学观及实践是其重要的表现。此外,生态观念在文化中还有一个显著的体现。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将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和促进中国的生态文化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保护生态文明研究 引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人对自然真象的整体领悟,是人在生存实践中对自然规 律的敬畏与尊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形态,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流派,如儒、法、墨、道,尽管各有其独立的体系和不同的政治主张,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生态观方面所具有的内容的丰富性和所指与能指的一致性[2]。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利于生态保护思想的研究 正文:面对着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不得不使人类对生存问题的思考变得严峻 起来了,使人类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开始重新思考人在自然中的角色定位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也在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同。道家以超越一切的道为出发点,从自然的天道、天地循环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平等地对待万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则从人道契入天人关系,以人道体天道,将天道人伦化,以仁义思想为核心,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属性赋予自然界,提出了仁民爱物的道德观。而中国佛教的诸流派,则根据缘起论的宇宙观,众生及万物皆有佛性的平等观,提出了尊重生命及其环境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3]。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成果的综合;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4]。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存在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整体都弥散着浓郁的生态文化气息,从政治制度、社会伦理、生产劳作、文学艺术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贯彻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的和合精神及与自然相亲、相融、相谐的态度[5]。 (一)“时中”生态伦理自然观的精神内核 从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可以发现重“时”“尚”“中”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基本秉承重“时”“尚”“中”并不意味着“时”与“中”的分离二者相互渗透、彼此含蕴、互为诠释即“时”不离“中”,“中”不离“时”,“时中”是也。《易》言“时中之义甚大”。“时中”是儒家的真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真精神[6]。“时中”是儒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态智慧它集中体现了儒家生态伦理自然观的精神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古人云:“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书法有它独一无二的艺术美。它对美学追求和对艺术真谛的把握,使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美学家赞叹不已。西方现代艺术更是把书法奉为楷模。从中国美学自身系统来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核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精神,书法美学包含了可与其它各门艺术相通的最基本的审美规律。可以说,不懂书法美学,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可见,对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进行研究、学习,不仅可以把握书法美学自身的系统的本质规律,而且对充分理解中国古代艺术和美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自身的特点,在艺林中独树一帜。当人们涉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时,总会感觉到中国的传统书法有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而且高深莫测。书法作品像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一样,能把人们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神秘而和谐的精神世界。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的具体形式。书家的笔法、笔墨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堪称为中国美术之魂。 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 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