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本结构及文明进步

社会基本结构及文明进步
社会基本结构及文明进步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第一节社会的经济结构第二节社会的政治结构第三节社会的文化结构注意: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要素,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和在一起,叫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要素,又叫“死劳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又叫“活劳动”。4 、科学技术把握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把握一个命题,这就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它是以知识形态和技术形态存在的潜在的生产力,通过渗透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提高各要素的性能和改进其组合关系,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三)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 、从科技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来看,必须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 )科技可以提高并强化劳动者的智力和生产技能,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2 )科技可以物化到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上,使生产工具更先进。(3 )科技可以物化于劳动对象或进一步扩大劳动对象。(4 )科技的发展能刺激消费需求。2 、从科技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来看,科技已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3 、从科技在产业结构变革中的作用来看,它使产业结构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或智能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移。注意:正确认识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科技决定论”两大流派

1 、乐观主义科技决定论。认为通过发展科技便能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

2 、悲观主义科技决定论。把科技看成是与人相敌对的异己力量,对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发展进程持怀疑态度。两派共同本质在于都没有正确认识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对

科技作用的认识:一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把科学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因此他们反对科学悲观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失业、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是科技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对科技的不当应用造成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也不赞同夸大科技作用的“科学主义”。这是因为,首先,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不能只限于单因素决定论的模式;其次,科技的产生和发展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四)生产力的特点1 、物质性2 、社会性3 、历史性(三)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二)阶层阶层是基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分工和收入状况等形成的社会群体。阶级和阶层的关系:1 、区别:(1 )划分标准不同,阶级是根据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划分的,而阶层是根据社会地位、职业特点等划分的。(2 )实质不同,阶级的实质是反映了人们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阶层则反映的是人们的分工和社会地位的分化关系。2 、联系:二者互相包含。注意:生产关系在社会结构中有双重身份,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而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它又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设施。它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3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即国家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2 )政体影响国体的

巩固和发展。(3 )同一种国体可以有不同政体,同一种政体也可以为不同国体服务。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对内职能是对外职能的基础和后盾,二者都是国家阶级本质的体现。一、社会意识的结构社会意识的分类从主体的角度: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和人类意识从水平和层次的角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从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角度: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一)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和人类意识个体意识:它是社会中个人的意识,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的反映。群体意识:它是一定的人群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如家庭、阶级、民族等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的反映。人类意识:它是人们关于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识,是人类共同利益的反映。(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它是低层次、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是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反映形式。它表现为感情、风俗、时尚、审美趣味等。社会意识形式: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包括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科学等。它是思想家从社会心理中汲取原料进行加工而创立的观念体系。(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意识形态: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指不构成上层建筑的那些社会意识成分。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二、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1 、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

2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3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

变化而变化。四、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一) 文化的本质哲学上的文化概念有两种含义: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 是人类历史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历史唯物主义在狭义上使用文化范畴。五、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所谓文明,是指人类进步和开化的状态,是人们在社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所谓社会发展是指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在内的全面发展。(一)文化与文明1 、联系: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而文化是文明的载体。

2 、区别:(1 )文化是社会结构概念,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结合构成一个具体的社会。文明是标志社会进步程度的概念,与野蛮相对立。(2 )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成果,即包括积极成果,也包括消极成果。文明则主要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积极成果。(二)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1、从经济形态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

2 、从生产关系分:奴隶社会文明、封建社会文明、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社会主义文明

3 、从社会结构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三个文明的关系三大文明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第一,物质文明是基础,决定并制约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第二,政治文明是保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稳定协调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支持。第三,精神文明是灵魂,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引导其发展方向。复习思考题1 、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哪些要素?2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 、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内容?

4 、国家有哪些职

能?5 、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6 、文化主要有哪些功能?

7 、如何理解三个文明的关系?3.国家的本质国家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阶级范畴和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国家的类型由国体决定,国家的形式即政体。1.国体: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历史上国家有四种类型,即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国家。2.政体:指政权组织形式。君主制: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总统制、半总统制、议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1.国家的对内职能 (1)政治统治: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本阶级内部实行民主。(2)社会管理: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生活,组织经济建设。(三)国家的职能(1)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袭和颠覆。(2)调整国际关系,进行国际交流,参与国际事务。2.国家的对外职能2. 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关系第三节社会的文化结构一、社会意识的结构二、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三、观念上层建筑及其诸要素四、文化的本质与功能五、社会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非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即观念上层建筑或思想上层建筑不属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2 、社会意识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3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4 、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5 、社会意识各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三、观念上层建筑及其诸要素1. 法律思想:

是关于法的制度、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2.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之间关系等问题的理论观点的总和。3.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4. 艺术: 是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现作者审美评价的一种意识形态。 3.宗教: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颠倒的虚幻的反映。(二)文化的功能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 、塑造民族精神。3 、承载和传递人类文明。4 、教化、培育和塑造人。5 、批判或巩固社会制度* * 一、生产力的内涵与要素二、生产关系的内涵与要素第一节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关联方式。一、生产力的内涵与要素(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是反映人和自然关系的范畴。(二)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智能性要素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改造、加工、制作的对象。劳动对象分为两类:①是没有经过人类加工过的自然物,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②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材料。1. 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必要因素,这是因为:1 、它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2 、劳动对象制约生产工具的水平。3 、劳动对象影响生产效率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 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指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

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劳动资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2 、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不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如生产过程中的动力系统、能源系统、运输系统等。3 、自动控制系统以及与此相连的信息传递系统等。注意:劳动资料是区分各个经济时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巨大杠杆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 文明进步的巨大杠杆 一、科学技术的一般特征 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的特点是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的形式,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过程,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科学是人们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科学实验等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扩大,科学知识的积累不断增加,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科,归结起来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三大门类。 自然科学和技术是有区别的。技术是人们的劳动的手段和学说,它既包括工具、设备等物质手段,又包括人的知识、经验、技能等主观的精神因素。科学的任务是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而技术的职能是运用科学原理在实践中改造世界。科学和技术有着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科学理论武装,尖端技术的突破取决于科学理论的突破,一般技术的重大改进也需要科学理论来指明方向。 科学技术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控制和调节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它是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密切相关,而又有区别的特殊的劳动形态。科学技术活动同物质生产劳动一样,也有劳动者——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劳动对象——自然界和纳入技术范围的社会现象;劳动过程中,同样要支出体力和脑力;还有劳动成果——知识形态的科学发现、发明和实物形态的新产品。然而科学技术活动和物质生产劳动又有区别,科

学技术活动的劳动者比物质生产的劳动者具有更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是脑力劳动者;它的劳动对象,一般说要比物质生产的劳动对象具有超前性,特别是科学中的基础研究,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成为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的劳动过程尽管也支出体力,但主要是脑力的支出。因此,科学技术劳动的成果,虽然也有实物的产品,但更主要的是精神产品。 正因为科学技术活动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生产劳动,所以它具有自己的特征。 (1)科学技术活动具有探索性。探索就是在认识过程中变未知为已知;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客观事物异常复杂并且变化无穷,因此探索性劳动风险很大,可能获得成功,也可能失败,甚至可能失败千百次后才获得成功。 (2)科学技术活动具有创造性。科学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基础研究中,就是要发现新事实,创造新概念,提出新理论,揭示新规律;在应用和开发研究中,就是要创造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创造性是科学技术活动的核心。如果重复别人已经做过并已经取得结果的研究,不能算作名副其实的科学劳动。 (3)科学技术活动具有连续性。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技术成果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与同时代人协作,又经历千辛万苦的探索之后才产生的。一个科技工作者必须有连续作战的精神,不经过持续的辛勤工作,难以攻下科学技术的堡垒。正因为科学技术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所以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那些不畏劳苦而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次盛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领会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本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 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的根源通常被人们归纳为三大问题: 人口增长、技术影响、消费方式。这些影响因素虽然重要, 却往往被误解或夸大, 从而掩盖了其根本性问题。快速增长的人口通常被列为环境破坏的头号原因。而人口爆炸多出现于发展中国家, 可是多数的环境破坏, 尤其是那些具有全球性后果的环境破坏, 却是由人口已相当稳定的工业国一手造成。人口增长同环境破坏只不过是同一根本疾患的不同表征而已。 科学技术。无可否认, 对于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现状, 科学技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8 世纪纺织机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在短短100 年里人们就创造了过去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进入20 世纪中叶,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激光通讯、海洋开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可是, 生态环境已经在在科技的穷追猛打下千疮百孔。因此,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利剑”, 在为人类带来充分舒适的同时也为人类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炸弹。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殊国情的必然抉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全面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速度也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大幅度上升,这就使我国本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重视儿童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重视儿童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儿童从来没有像“六一儿童节”这一天这样受到关爱和重视,但是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儿童是不太受关注的,在人类的历史上,在人类历史的记载中,我们经常是看不见儿童的。 最早的一部儿童宪章是1923年起草的《儿童权利宪章》,1959年的联合国大会才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也就是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到上世纪中叶,我们才开始承认了儿童,才承认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才承认儿童所拥有的权利。 而真正从法律意义上承认儿童的权利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情,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第44次大会以25号决议的形式正式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而这个《公约》现在已经有将近200个国家参与,我们国家在1991年12月经过全国人大正式批准,成为这个公约的缔约国。 重视儿童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1990年世界上举行了首届儿童问题的首脑会议,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一切为了儿童”,同时提出了儿童优先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世界各国应该向所有的儿童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保护,在所有的社会资源分配的情况下,儿童的基本需求应该得到高度的优先,其实原因很简单,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 刚刚孩子们用儿童的未来给我们已经说明了这一点。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制定了一份国际儿童友好城市的方案,他们关于

儿童友好的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保护儿童权利;第二、满足儿童需求;第三、确保儿童参与。 我们在研究这个论坛主题的时候,我们曾经讨论过很多主题,比如说儿童友好、儿童参与、儿童阅读、儿童优先等等,最后我们选择了儿童优先。为什么要强调儿童优先?我觉得至少可以有四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相对于成年人的社会而言,儿童是弱势人群。 这个社会的所有规则都是我们成年人制定的,所有标准也都是成年人决定的,所以儿童的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发言权、没有表决权、没有决策权。儿童的主张经常没有人代言,儿童也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儿童只有在18岁以后才能作为一个公民拥有自己相应的权利。 第二,童年生活是否幸福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今天的儿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他们如何度过自己的童年。 意大利的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讲过一段很精彩的话,他说:“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童年是真正灿烂的、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 其实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心理学家们一直关注童年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幸运的人生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也就是说我们成年人的幸福和他的童年是不是幸福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经常打着为儿童未来的幸福旗号牺牲儿童当下的幸福,我们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条长河,对儿童当下的关注就是对儿童一生的关注。现在

账户及其基本结构

账户及其基本结构 这里面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一是设置账户的必要性; 二是账户的基本结构。 设置会计科目只是规定了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而为了及时、连续、系统地记录由于经营业务的发生而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提供各种会计信息,还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账户。 什么是账户呢?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它应该以会计科目作为它的名称并具有一定的格式。账户的设置也与账户的级次有关,也就是根据总分类科目开设总分类账户,根据明细科目开设明细账户。由于总分类账户提供的是总括核算指标,因而一般的只用货币计量。而明细账户提供的是明细分类核算指标,因而除了用货币量度外,有的还用实物量度,进行辅助的计量。 从这一阐述当中可以看出,会计账户和会计科目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他们的联系是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会计科目就是账户的名称,设置会计科目和开设账户的目的都是为了分类提供会计信息,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一致的。它们的区别是:会计科目仅是分类核算的

项目,而账户既有名称又有具体结构;会计科目是进行分类核算的依据,而账户则是记录经济业务的载体。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科目和账户往往作为同义词来理解,互相通用,不加区别。 第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既然账户是用来分类记录经营业务的,因而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由于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动,从数量上来看,不外乎是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因此,账户结构也相应的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划分为左右两方,以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账户要依附于薄记开设,也就是账簿。这样呢,每一个账户只表现为账簿中的某章或某些帐页,它们一般应该包括下列内容: 账户的名称,也就是会计科目。 日期和摘要,就是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和概括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 增加和减少的金额及余额。 凭证号数,说明账户记录的依据。教材40页,例示了账户的一般格式。这种格式是手工记账经常采用的格式。其左右两方的金额栏分别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增减相比后的差额,称为账户的余额。余额按其表示的时间的不同,又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因此,在账户中所记录的金额有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9A文】离婚率上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四辩稿成稿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离婚率上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四辩稿 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 今天对方辩友想说的无非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出轨暴力等消极因素导致了离婚,所以离婚率升高不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但是我方要再一次强调出轨暴力是导致离婚的原因,而并非是离婚率升高的原因。离婚率一直在上升,而这些消极因素一直存在没有发生变化,这两者之间并不同步,所以对方辩友的论证并不成立。正如我方一辩所阐述的,经济的发展才是与离婚率增长同步的,是物质文明进步推动离婚率走高,离婚率上升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二.离婚率上升存在着消极影响,因而离婚率上升不是文明的表现。对方辩友的这种论证逻辑是错误的。我们今天的辩题并非是说离婚率上升代不代表社会文明进步,而是离婚率上升是或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我方承认离婚率上升有存在消极影响,但消极影响并不妨碍其对社会文明的体现。按照对方辩友逻辑,化疗会导致脱发等不良反应,因而化疗这种方法的出现就不是医疗进步的体现了吗?所以说对方的论述是站不住脚的。 而我方始终认为离婚率上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两方面来看。 一.物质文明上。 过去,物质匮乏,生产力低下,只有夫妻合作才能勉强维持生存,失去伴侣基本意味着死亡,离婚是不可想象的。而今天,工业文明的成果使得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经济迅猛发展,离婚的成本大大降低。并且更多的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经济能力,对男性的依赖减少,有能力养活自己和孩子。经济发展使得不依赖他人独立地生活成为可能,离婚不再可怕,结束错误的婚姻不失为一种选择。因而,离婚率上升正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 二.精神文明上。 过去的封建伦理社会,离婚是伤风败俗,是家丑,离婚被千夫所指。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夫妻再不和也不会走到离婚这一步,只会在婚姻枷锁中继续作茧自缚。但在今天,社会婚姻观已经转变,社会风气趋于开放自由,对离异者更加包容。男女平权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更具独立精神,也更愿意放手一段没有未来的感情。可以说,精神文明的进步直接推动了离婚率的上升,因而离婚率上升体现了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当婚姻只剩下争吵时,当夫妻已经没有感情时,过去的我们只能含着泪继续维系婚姻,别无选择。但今天的我们却有选择的能力,选择去结束这一切,拥抱新的生活和爱情,而不必面对来自父母的压力,不必面对他人的冷言冷语,这难道不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吗?因为这个社会的高度现代化,因为这个社会的文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敢于离婚,敢于对令人失望的婚姻生活说不。 文明进步社会中的我们,更应理性的看待离婚这种行为,更慎重的对待和经营婚姻,对婚姻负责,而当婚姻真的穷途末路时,离婚也是一种很好的解脱。 谢谢大家,这就是我想说的。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去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一、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意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有相似处,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人能动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而不能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罔顾自然规律,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最后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建设生态文明与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出现了诸多的社会生态问题,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存空间。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400多亿吨,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导致全国约有50%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在实行环境统计的300个城市中,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20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此外,还有荒漠化和沙

为什么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步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什么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步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王庆 Abstract: The invention of writing is a great progress in human civilizations. In Archeology, writing is usually taken as one of the criterions for an advanced culture. Writing can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memory, it also opens a new dimension of language expression, helps to make the thinking more exact and delicate, changes the manner of human knowledge storage, gives new channel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trengthen the normalization of our society. And what is more, new forms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 can be generated on the base of writing. 中文提要: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进步。考古学上通常将文字的出现作为人类社会步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字可以加强记忆,开辟语言表达的新维度,使人们的思维更加细密、准确。文字也改变了人类知识的存储方式和传播方式,加强了人类社的规范性。一些其他形式的交际模式在文字的基础上也得以建立。 周有光(2003:1)晚年经常说一句话:“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12005年2月26日,时年100岁的周有光先生为新加坡时代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教学与汉语拼音正词法》一书题词,也写了这句话2(冯志伟,2005)。对于语言和教育的问题在这里暂且不谈,只是有关“文字”的这句话道出了“文字”的重要意义——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一个苏美尔神话《伊楠娜与恩基》,“讲述的是乌鲁克的保护神伊楠娜(Inanna)前往埃利都(Eridu)、从智慧神恩基(Enki)那里‘骗取’‘文化财产’(苏美尔语:me),然后把它们运往乌鲁克的故事。”(拱玉书等,2009:9)在智慧之神恩基所持有的一百多种文化财产(或称文明要素)中,其中就有书写工艺(苏美尔语:nam-dub-sar)或称书写术,它与刨木、制革、编席、锻金等诸般手艺相提并论(拱玉书,2001: 156)。可见,在苏美尔文明中,文字或书写被看作文明的要素之一。 现在世界上很多语言还没有发展出文字,这说明文字对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来说并非必须,不过,文字却是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文字的出现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大事,现在人们一般都这样主张:有了文字便标志着人类便进入了文明社会。这似乎成了人们的共识。文字,已被作为判断人类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尺。可是,到底是谁最先认识到文字的重要并将文字同文明与野蛮的划分联系起来的呢?这其中又有什么理由呢?美国学者Gelb(1952/1974:221)提到康德(Kant)、卡莱尔(Carlyle)、勒南(Renan)等都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真正开始。之后,许多学者都相承这种说法。1877年,摩尔根出版《古代社会》(Ancient Society)一书,把文字作为文明社会区别于野蛮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主张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使用和文献记载的出现”(摩尔根,2012:12),“文字的使用是文明伊始的一种最准确的标志,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也具有同 1周有光《世界字母简史》(1990:1)作“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进步别于落后。”略有差异。刘大白(1933/2011)也有类似的表述:“人类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自然有许多原因;但 能够用语言,是最要的原因之一。文明人所以不同于野蛮人,自然也有许多原因;但能够用文字,也是最 要的原因之一。” 22005年百岁周有光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做报告,也说过这句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更加提醒我们要关注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辩证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的调控力量,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他提出需要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原则是“消耗最小化”,“合乎本性”,这是一种认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劳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劳动,人和自然达到了统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人类为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发展,无休止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在运作中不断加大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键是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就是才能展现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综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他的观点对我们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全球问题,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社会文明的理解

社会文明的理解 广义:社会文明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获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等方面的统一体。 狭义:社会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并列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的“五个文明”之一。社会领域的进步程度和社会建设的积极成果,包括社会主体文明、社会关系文明、社会观念文明、社会制度文明、社会行为文明等方面的总和。我们日常谈到的社会文明指的是狭义的社会文明。 具体解析“五个文明”中的狭义社会文明:包括社会主体文明(个人发展、家庭幸福、邻里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关系文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团关系、群体关系)、社会观念文明(社会理论、社会心理、社会风尚、社会道德)、社会制度文明(社会制度、社会体制、社会政策、社会法律)、社会行为文明(社会活动、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总和。我们日常谈到的社会文明指的是狭义概念。而“五个文明”共同构成文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前提,物质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基础,政治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保障,精神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灵魂,社会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目的。强调“五个文明”共同发展、协调发展,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回应,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再一次升华,必将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社会文明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只有把握了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内在系统机制及和谐文明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明。恩格斯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也就是说,文明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它受社会形态制约而具有社会性。文明首先是实践的事情,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成果,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的结果。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都根植于人们现实的物质实践活动之中。在唯物史观视野中,实践活动是人类文明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石,因而对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系统分析也要建立在对实践及其基本矛盾的正确分析之上。 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社会生活有多少种形式,实践也就有多少种形式。而在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种: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生态生产实践。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始源性活动。人们在进行物

个人修养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

个人修养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 选题依据: 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社会还是教育机构都十分重视每个人的个人修养,我个人认为个人修养的提高是全体公民素养提高得前提,全体公民素养的提高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是有帮助的。我们每个人有必要提高个人修养。 提纲: 一.我国公民个人修养的现状 二.为何提高个人修养 三.提高个人修养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 四.怎样提高个人修养 关键词: 个人修养、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社会、个人修养的提高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极为密切 正文: 一.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道德水平似乎有所下降。路边有老人摔倒没人扶,很多人更是对小悦悦的遭遇冷眼旁观。据有关调查显示,社会道德水平普遍降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昔日的道德大国、礼仪之邦,今天中国的社会公德状况却令人不敢恭维。在经历了 20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使当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问题:物欲横流、精神空虚、信念淡薄、信誉危机、诚信缺失, 见利忘义, 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变形等在不少人身上表现十分突出,道德准则受到了很大冲击。在商品经济大潮下, 人们似乎失去了应有的约束, 许多行业不正之风、政治腐败现象日趋蔓延.如今的中国, 道德信仰呈多元化发展.道德正在被许多人作为一种外在的礼仪规则和口号在使用着, 而其作为个人内在生活规则及个人内在信仰的特点, 正在社会层面上越来越被疏忽。很少有人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勇于承担道德责任, 只要有条件或为利益驱动, 很多人都会去实践其一向所批评的不道德行为。人们普遍反映社会越来越缺少人情味,如今的人们只是对自己的家庭、亲人、朋友讲求道德,一旦进入陌生的环境、进入公共的领域,人们就变得冷漠、不知道关心帮助他人,对他人的热情帮助始终持有怀疑的态度。在这里人们拥有的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面对乞讨者,人们不再伸出自己的手,面对受伤的人,人们不敢走近一步,怕连累自己。我们已经在道德滑坡的环境里越走越深……我们的国民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不能正确的分析具体的情况,已经处于道德规范的迷茫期,困惑期,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坚持自己原有的价值观?那些冷漠的人,就是价值体系正在发生转变的人,就是道德判断上迷惘的一群人。这些现象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面临着道德危机的事实。发现病因是解决病症的前提,对当今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进行全面反思,已经刻不容缓。 二.为何提高个人修养 修养是文化、品质、思想和知识所表现的一种美德,是崇高人生的一种内在力量。修养并不是特定人群才具备的,而是全人类都应该具备的。个人修养是一个人理论、知识、艺术、

人类文明进化的四个台阶

人类文明进化的四个台阶 只有优化的,才是世界的。 神灵意识,人类文明的起点 这里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日本东京北郊有一座灵长类动物研究所,所长松泽哲郎驯养了一只雌性黑猩猩,取名叫阿由木,松哲邀请一位英国人,一位获得过欧洲记忆冠军的人来与阿由木比试记忆力。电脑荧幕上随机出现9个黑色方块,方块中又随机出现从1至9的数字,数字出现的时间非常短,只有一眨眼的时间。这位英国人铆足了劲,为人类的尊严他必须战胜阿由木,一只黑猩猩。而阿由木倒没有考虑尊严问题,他要争的只是可口的食物。最后阿由木以95%以上的准确率战胜了这位英国人。赛后这位英国人为败在一只动物手下而深感沮丧。 这个例子说明了说明呢?人与动物区别何在呢?记忆力是一种动物智能,包括我们人类在内。候鸟迁徙、鱼类的洄游、鸟类的归巢,都是人类所不能及的。那么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何在呢?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类具有理性思维。人类最早的理性思维就是神灵意识。神灵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动物只有利用自然的能力。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家或驯兽师能让包括灵长类在内的任何动物产生神灵意识,而且永远不会有。人类文明的起点不是燧木取火,不是使用石器,也不是劳动,而是精神的东西----理性思维的产物:神灵意识。神灵意识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台阶,由神灵意识而形成图腾宗教,图腾宗教就是人类最初的信仰,信仰而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 既出现神灵意识,就必然有神灵崇拜,而祭祀活动就必然孵化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并进而发展出文字(中国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建筑、天文、地理,可以说宗教乃艺术与科学之母。 一个怎样的天才产生了神灵意识可能是个永远的谜,但一个怎样的种族最早出现图腾宗教则可以通过考古得以发现,这个种族无疑是个优秀的种族。 制度宗教期,人类文明进步进化的第二个台阶 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进化,人类的智商得以发展,制度的建立是文明进化的标志。上升到第二个台阶是需要条件的,至少需要智者,庶民和愚者,没有智者就没有制度的创造,没有庶民就没有国家,没有愚者就没有“下等”的劳动。历史是由各类人等共同创造的。 此期出现了城邦国家,有了相当的疆域、国王、军队、官吏、法律、集市、税赋,有了劳动分工,有了师傅、帮工和徒弟,有了手工作坊。 宗教制度化了,有了宗教教义,有了职业化的神职人员,有了较大的神庙,有了广泛的信众。 宗教对人类的贡献在于两极文化,善者死后上天堂,恶者死后下地狱。在制度宗教期可能还没有这种提法,但文化内涵则没有多大差别。两极文化陪伴人类数千年,在这段漫长的宗教期间内,人类社会得以相当稳定,两极文化功不可没,两级文化是一种永恒的文化,必将陪伴人类走完全程。 制度宗教期体现的是宗教道德,我们从汉穆拉比王法典中可以找到证据:“第一条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

科学技术对社会文明的影响

XXXX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 学院(中心、所):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名称:应用化学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论文题目:科学技术对社会文明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XXXX 年级:2014级 学号:XXXXXXXXX 成绩: 评阅日期: XXXX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5年 2 月28 日

科学技术对社会文明的影响 XXXX (XX大学,化学化工学院,030006) 摘要: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每一步,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本文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观点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分析了科学技术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影响,探讨了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关键词:科学技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作用 引言: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是人类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些主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要由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塑造。无疑,作为社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发展的每一步,都要靠科学技术来推动。 伟大导师恩格斯曾经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讲过这样一段名言,他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的每一个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无法预见, 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科学技术不仅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积累起来的关于自然界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还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广阔背景上,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明的关系,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中的巨大作用。 1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 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成果,其中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个部分,是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财富,也是人类进行精神生产活动的基础。物质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创造自身生存条件的实践中产生的积极成果的历史积累。而任何一项积极成果无不都是人类智力活动的结晶,是人们对自然界和劳动生产过程的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的具体表现。所以,对于物质文明的发展来说,技术进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物质文明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社会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程度、以及人类物质生活的质量和水平。这些物质因素越是进步,人类的物质文明的程度也就越高。 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历史,是一部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取得自由多少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科学技术在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各种精神活动中,日益显示出巨大的能动作用。 1.1物质文明的起源 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的器官必须借助智力的物化而延伸,即革新工具或创造新的机器设备。因此,自觉地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物质生产,使工具和机器不断革新,使新的技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标志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标志。同时,也是文化繁荣的结晶。现代城市既要有发达的经济,也要有发达的文明。创建文明城市,是体现城市社会经济指标和城市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格尔木的工业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成绩较为显著,经济逐年呈现递增趋势,人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位居百强县市第16位,这些成绩的取得,为进一步提升格尔木城市品牌和加快格尔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十月,格尔木“国家级卫生城市”正式揭牌。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为之奋斗、拼搏五年的“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终于喜获丰收,这一荣誉的获得,使我市成为青藏高原上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这是对我市创卫工作的有力推动和鞭策,同时也对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进一步促进格尔木城市的繁荣,我们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加快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任务,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建设任务。 通过创卫工作,格尔木变得更加美丽,道路宽了,绿地多了,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居民的健康卫生和居民生活区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市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了格尔木城市的巨大变化。我市的城市新面貌更是赢得了外来宾朋的交口称赞!城市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辛勤劳动汗水的结晶。我们在珍惜今天取得的成绩时,更要保持好荣誉,并以荣获“国家卫生城市”这一平台,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和总目标,以其它各项城市创建有机结合起来,以文明城市创建带动各项城市创建的深入开展,更好

地落实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任务。一如既往、持之以恒地把各项工作落在实处,为推动我市文明城市创建,提高全市社会的文明程度而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格尔木创建文明城市势在必行。 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及深远影响 格尔木创建文明城市,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有利于”上: 一是有利于提高格尔木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引导人们努力成为“四有”新人。人的文明与城市文明息息相关,市民的一言一行折射着城市的文明程度,市民的一举一动展示着城市的形象风采。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品质。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中,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遵守《格尔木市民文明公约》、《格尔木市市民守则》,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抵制不文明行为,为创建文明城市做贡献。 二是有利于动员广大市民参与改造环境、移风易俗的实践,创建优美环境和优良秩序,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动员市民参与环境改造,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方努力,提高市民文明意识,使文明行为形成行为规范,使之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上,从而促进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是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调整和改善社会人际关系,形成健康向上、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文明作文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文明作文 众所周知,微信是现在当之无愧的APP界最强大最火爆的通信软件。微信的到来,让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它是时代进步,社会文明的象征那天是我生日,我们一家去餐厅吃饭。吃完饭后,又去公园逛了一两圈。回家后,我准备发个朋友圈,选了几张吃饭时拍的照片,又配了一句话:“今天很开心,祝我生日快乐!”发出去十几分钟后,我发现有一些亲朋好友在下方评论,其实无非就是一些祝福的话语,但我的心里却比吃了蜜还要甜。朋友圈可真好,发出去后,与别人分享,收获朋友的点赞,评论,无疑又收获了一份快乐。 微信除了可以发朋友圈以外,还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微信支付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约好了出去玩。等买东西付钱时,我才发现:出门走得急,忘记带钱了!这可怎么办,难道要回去拿吗?老板狐疑地看着我,尴尬、难堪、懊恼齐刷刷地往我心头钻。怎么办?怎么办?我一拍脑门儿,突然想到:现在不是有微信红包和微信付款了吗?之前妈妈刚给我发了一个金额为50元的微信红包还没用了,不是可以派上用场了?我急急忙忙打开微信,点开扫一扫,扫了一下商家柜台上的支付用的二维码,“滴”的一声,选择付款金额,大功告成了。哈哈,太好了,这下不用遭到老板的质疑了。真可谓是“手机在

手,天下我有”啊。不得不说,微信付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不仅不用带脏兮兮的纸币,也不用花时间等着找回多余的钱。 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要数微信小程序里的小游戏了。每次学习闲暇之余,我想放松放松,就会点开小游戏。“跳一跳”“最强头脑”“成语猜猜看”开心玩乐中还能学到知识了,得到锻炼了!你瞧,我手指一摁手机屏幕上的那个小人,它就会往前面那一个“方块”上跳去。每跳到一个方块上去,都会加一分;如果跳到方块中心的那个位置,还会额外地加上一两分。这不,我没玩几下,就得了50分,我的耐力、控制力又得到提升啦 微信真的很方便,它是时代进步,社会文明的象征!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 作者:王红星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8期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我们党一贯重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一贯推行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政策,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逐步深化,最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继提出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我们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同时,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必须加以全面把握。一是把握生态文明的三个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意识形态思想、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法治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生态行为文明是在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二是把握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它使全球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三是把握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社会基本结构√ 本次练习有26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 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4.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5.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事物的相对性

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事物的变化 D、人的自觉能动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6.矛盾是反映()。 A、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 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 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D、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7.有人认为矛盾不过是个命题或判断,它只存在于不正确的思维中,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矛盾的()。 A、特殊性 B、客观性 C、相对性 D、条件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8.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 A、矛盾特殊性原理 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D、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9.事物的度是指()。 A、事物的临界点 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C、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 D、把事物内容统一起来的结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