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

?绪论

二、渔业资源评估的涵义和内容

(一)渔业资源评估的涵义

1、定义:渔业资源评估(Fish stock Assessment)是研究渔业生物(主要是经济鱼类)种群动态、数量变动的一门学科,属于渔业种群生态学,是渔业资源学的核心部分。

定义:渔业资源评估就是利用种种方法对渔业资源进行评估和估算。包括确定某一渔业资源的生产率、捕捞对资源的影响、捕捞格局变化(如管理或发展政策的执行)所产生的效果等所进行的一切科学研究。

2、涵义:在了解、掌握渔业种群对象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和估算种群的组成结构、资源量及其变动,评估捕捞强度和捕捞规格对种群的影响,掌握种群资源量的变动特征与规律,从而对资源群体过去和未来的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制定和实施渔业资源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渔业资源评估的内容及过程

研究内容:用数学手段进行定量分析,还有初级生产力法,水声学调查法,生物调查法等。定量分析法:指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建立简单和抽象的数学模型来描述鱼类(渔业)的各种变化。

基本步骤如下:

1、确定生物学特征:年龄、体长、体重、生长、群体组成、繁殖力。对捕捞对象的补充、生长、死亡的规律进行研究。

2、通过渔业统计资料(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来评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3、选择最佳方案:捕捞强度、起捕规格、网目大小、体长等实施管理

三、资源评估的目的

(一)资源评估的目的是为管理服务

利用不足:制定政策,扩大利用尺度

充分利用:渔业稳定发展

过度利用:减少利用,合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达到持续有效的利用

(二) 服务性质

1、生产性的资源评估目的

主要是预测下一年或下一捕捞季节的资源数量有多少,并作出渔获量预报,以提供生产单位和管理部门安排生产时参考(确定合理的或较合适的捕捞强度和捕捞方案,如限定渔获量、作业船数、作业次数或作业时间,网目的大小,鱼体的长度等)。

2、决策性的资源评估目的

主要是预测捕捞方案对资源数量的长期影响,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从渔业资源获得不同社会利益的选择范围和相应的科学证据、管理策略,以及预测执行管理措施后资源和渔业的发展前景。

四、渔业资源评估的发展简史

繁殖论耿克,德国

主要思想:认为鱼类在被捕前产卵一次,渔业就有足够的基础。提出渔获量年龄组成及鱼体平均长度与资源量的关系。

生长论或稀疏论皮得逊,丹麦

主要思想:鱼群应该保持其密度不能妨碍其生长的状况,且饵料主要应用于鱼体的生长。捕捞对鱼群有利。

波动说约而特,挪威

主要思想:渔获量的变动是因为出现数量众多的丰产世代,这是鱼群数量变动的结果。(一)1918年,巴拉诺夫首次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捕捞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提出计算

产量的模型;建立了捕捞效率和捕捞强度等基本概念;用体长分布分析鱼群的年死亡率,把总死亡分离成捕捞死亡和自然死亡。

(二)1931年,Russell 首次提出种群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影响鱼类数量的四因素:补充、生长、自然死亡、捕捞死亡。

(三)1935年,Graham 首次用逻辑斯谛S型增长曲线近似地描述鱼类种群增长。(四)1945年,Ricker 将生长、死亡和产量结合,建立了估算平衡产量的Ricker模型。(五)1957年, Beverton &Holt 建立了计算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的Beverton-Holt 模型,被广泛且有效地应用于单种群资源评估;同时建立了Beverton-Holt 繁殖模型。(六)1954、1957年,Schaefer 建立了计算“Schaefer模型”参数的方法,进而建立了鱼类种群数量变动研究的“Schaefer途径”。

(七)1965年, Gulland 实际种群分析(VPA)方法

第一章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

资源量:一定水域中一切种类和一切年龄组的鱼群体的总量,包括非鱼类的经济海洋动植物。种群(种群为研究渔业数量变动的基本单位。)

定义:个体在同一地区同一物种的集合体,或者其他能变换遗传讯息的个体集合体,具有许多特征,其中最好用统计函数表示,是集体特有而不是其中个体的特性;又具有一些遗传特征,直接与它们的生态学有关的。

群体:鱼类群体是由可充分随机交配的个体群所组成,具有时间或空间的生殖隔离以及独立的洄游系统,在遗传离散性上保持着个体群的生态、形态、生理性状的相对稳定,是水产资源研究和管理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体的关系:1、群体是比种群低一级的;2、一个种群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群体所组成:3、有时两个相邻的种群可看成一个群体。

影响资源数量变动的基本原因:1、资源的补充2、生长3、自然死亡4、认为捕捞5、环境渔业捕捞利用为标准:补充群体:凡幼鱼成长到一定规格后,首次进入渔场与渔具相遇,有可能被大量捕捞或渔业在某种程度上捕捞的那些个体。

剩余群体:经首次捕捞而余下的个体。

补充群体进入渔业的基本类型:

一次性补充(刀刃型):一个世代的补充群体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全部补充进入渔业,遭受与捕捞群体相同的捕捞死亡。

分批补充:同一世代几批于不同的年份进入渔场,并遭受捕捞死亡。

连续补充:一个世代的个体在一年或更多年内逐渐补充进入渔场;随着个体的增长及其习性和分布变化,遭受捕捞的程度逐渐增加。(普遍,特别在热带水域)

补充数量变化的原因: 补充量取决于产卵亲鱼的数量、其总繁殖能力、受精卵的数量、受精卵和仔鱼的发育、生长与存活率。1、捕捞因素:制约着产卵亲鱼的数量。2、水温环境(包括水温、海流等)、气象条件和饵料基础:制约着卵子、仔鱼的发育、生长和存活率。3、凶猛鱼类及其他敌害动物的掠食:对补充数量产生不能忽视的影响。4、食物的保证程度的变化:营养条件的改善会引起生长加快,生长加快又与性成熟提早有关,这样同一长度组的鱼的繁殖能力增强,从而加快群体补充。

剩余群体数量变动的原因:

1、捕捞引起

2、作为补充群体为渔业所利用的那一个世代的数量

3、个体的生长

鱼类死亡率高低和寿命的关系

长寿命鱼类,其年自然死亡率必定较低;短寿命鱼类,其年自然死亡率必定是较高的。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简化的途径

“Schaefer”途径把补充、生长和自然死亡等因子对资源数量产生的影响视为种群资源数

量大小的一个单函数,即把(G+R-M)合在一起考虑,这类数学模型称剩余产量模型,Schaefer 模型是其代表。

“Beverton-Holt”途径把种群的生长、死亡、补充和捕捞等几个变化率分别进行研究分析,从实测资料中尽可能地估计出资源量和渔获量与这些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数学模型,这类模型称为分析模型或动态综合模型,Beverton-Holt模型是其代表。一个世代的数量变化与某一年份改资源群体各年龄组数量变化的比较

人为的捕捞因素对渔业资源和渔获量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影响

1、鱼类数量的减少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快。

2、在任何一年内,越加强捕捞,资源量就越减少,每艘渔船的渔获量也就愈少。

3、无论在海中还是在渔获物中鱼类的平均个体大小和平均年龄随着捕捞的增加而减少。数量上:总渔获量在数量上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并不是和捕捞努力量成比例的。质量上:对某一资源群体的捕捞开发,要获得最佳的渔获重量,往往只在某一捕捞努力量的水平上才能取得。对于自然死亡率很高的资源品种,就需要施以高强度的捕捞,以防止过多的个体死于自然因素,所以要在较高的捕捞努力量水平上才能取得最佳的渔获重量。

第二章鱼类的生长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W=aL^b

a、b的生物学意义:a为生长的条件因子,b为幂指数系数。幂指数b值:判断鱼类是否处于等速(或匀速)生长。绝大多数鱼类的幂指数b值都在2.5~3.5之间。

生长方程:使用数学模型或数学方程式来描述其体长和体重随时间(或年龄)变化的规律,这类数学模型或数学方程式称为生长方程。

生长曲线:根据生长方程在坐标图上划出体长与体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取样要求:代表性、低龄到高龄、数量足够、样品全面性

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的参数,也称生长参数,其含义Lt、Wt分别表示生物体在t龄时的体长和体重。L∞、W∞分别表示生物体的渐近体长和渐近体重,也称极限体长、体重或最大体长、最大体重。t0——表示理论体长和体重等于零时的年龄,是一个假定的理论常数。此时t0值通常是个负数,这可以从鱼类生命的第一年生长速度相对快以及取样时网目选择关系而得到解释。K——为生长曲线的平均曲率,表示趋近渐近值的相对速度。

生长速度生长加速度生长拐点

年龄体长关系表:是一张表明对于鱼类每一个长度组,其年龄频率分布的百分数或分数的表

第三章捕捞努力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捕捞努力量(Fishing Effort)一般可通俗地认为是全部捕捞作业量;也表示人们在某海区或水域,在一定期间内(年、月或渔汛等)为捕捞某资源群体所投入的捕捞规模大小或数量,它反映了被捕捞的资源群体捕捞死亡水平的高低。也称捕捞力量或渔捞力量。

可从两方面理解:

经济角度:捕捞努力量可以用捕捞生产的投入量(包括可能的花费)转换成资金来衡量。

渔业资源学:通常在统计记录上,诸如劳动力、渔船数、渔具数、在海上的作业天数、总马力数等都被定义为捕捞努力量。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某渔场在一定时间内(如年、月、汛)所捕获的总渔获量用该时间内的总捕捞努力量除之而得,即平均每一个捕捞努力量所捕获的渔获量。

反映不同汛期、不同渔场资源群体资源量的大小和密度,是表示资源密度的主要指标,是分析资源量和生产效益的主要依据。

捕捞强度:在一定时间内单位时间、单位渔场面积的捕捞努力量,称捕捞强度。捕捞死亡系

数和捕捞强度成正比。

捕捞努力量标准化的方法

根据渔船的捕捞能力不同,作业分布不均和作业方式不同几个方面,相应介绍几种常用的捕捞努力量标准化方法。

一、效能比法

效能比是某任一渔船与所选定的标准船在相同渔场、相同资源密度、捕捞作业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其(CPUE)的比值。以符号r表示。

因为CPUE的高低反映了捕捞能力的高低,因此其比值有的学者称为效率因素,也有称相对捕捞能力,实际上效能比就是捕捞效率或能力的比。

二、有效捕捞努力量的方法

由于渔船通常都在渔业资源分布的高密度中心作业,即使捕捞努力量已经作了修正,即在相同的捕捞能力条件下用捕捞努力量为权的CPUE 加权平均值偏高,没有真正反映整个渔场的资源密度;由此推算的总捕捞努力量则偏低。

三、概略的方法

当多种作业方式在同一渔场捕捞同一资源群体时,往往难以用相同的单位表示所有作业方式的捕捞努力量统计,为此可将某一种作业方式的船队A作为标准船队,以其CPUE作为最佳的资源密度指标,其总捕捞努力量单位数则用如下简单的公式进行概略的估算。

四、相对捕捞努力量方法

此方法的关键在于是否取得各种作业方式的渔业统计资料。

该方法为了最终得到对捕捞努力量成比例的一种量度,在计算过程中不是用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的绝对值,而是用渔获量、捕捞努力量和CPUE成比例的量值,所以我们称之为“相对捕捞努力量”。

捕捞努力量标准化应考虑的因素:1、捕捞时间2、捕捞能力3、捕捞作业的分布

第四章鱼类的死亡

捕捞死亡:人为开发利用所致的死亡

自然死亡:由于敌害掠食、疾病、环境因子及衰老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死亡

总死亡:捕捞死亡和自然死亡的综合

为了定量研究鱼类的死亡规律而提出两个假设:

(1)所研究的资源群体是一个“封闭群体”,不考虑迁入和迁出。

(2)补充量恒定。

死亡系数,又称瞬时死亡率:表示某瞬间单位时间瞬时相对死亡率,即瞬时相对死亡速度。死亡率: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年、月、旬或渔汛等),鱼类死亡量和时间间隔开始时资源量N0的比值。

全面补充年龄的定义:

资源群体中从某一年龄开始,其个体基本上进入渔场成为捕捞对象,各龄的渔获尾数变化曲线(渔获曲线)呈衰减的趋势,这一年龄即为全面补充年龄。其大小与作业渔具的网目尺寸大小和网目的选择有关

第五章动态综合模型

动态综合模型是将Russell提出的群体数量变动的理想模型简化为合理的和实用的模型的主要途径之一,该模型将群体的生长、死亡和补充都全面的考虑在内。(理论依据)一个渔业资源群体所提供的渔获量取决于补充量水平、自然死亡率、鱼类的个体生长、首次捕捞年龄和捕捞死亡率等因素。其中只有最后两个能够人为控制。因此渔业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寻求在所有综合因素中,通过一个或两个因素的变动,调整而获得最大的渔获量。动态综合模型使渔获量计算简化的两个特征:(1)当资源处于平衡状态时,即补充量、生长

和死亡率都是恒定的,则整个资源群体所提供的渔获量等于单一补充群体一生中所提供的渔获量,资源群体各年龄所提供的渔获量与一个世代所提供的渔获量相等。

(2)年渔获量在其他综合因子(生长、自然死亡率、捕捞死亡率和首次捕捞年龄)一定的条件下是与年补充量水平成正比例。

1、B-H 模型假设条件:

(1)补充量恒定

(2)一个世代所有个体在同一时刻孵化

(3)补充和网具选择性呈“刀刃型”

(4)从进入开发阶段起,其捕捞和自然死亡系数均为恒定

(5)资源密度均匀

(6)体长、体重关系能用W = a L 3 拟合

2、B-H模型所要说明和解决的问题

(1)在每年补充量一定的条件下,不同捕捞强度对资源群体一生中的可捕资源总个体数、资源总尾数和可捕资源总重量、资源总重量会起什么变化?

(2)用代表捕捞强度的捕捞死亡系数F能对一个资源群体在一生中捕获的多少渔获个体和多少渔获量?

(3)改变了网目尺寸,使首次捕捞年龄起了变化,在同样的捕捞死亡系数下,对上述指标量又起什么影响?

(4)捕捞死亡系数和首次捕捞年龄双方各作变更,其不同配合作用所取得的渔获量其什么作用?对资源总尾数、资源总重量、渔获个体数、渔获平均体长、渔获平均体重和渔获平均年龄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5)通过所估算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数值,绘成的等值线群图,去判断在F一定或开捕年龄一定的条件下的最大持续产量与现时点的产量有多大距离,以便判断当前捕捞状况是否合理。

3、B-H 模型需要已知的参数或预先求得的参数

(1)进入渔场年龄,即补充年龄(tr)

(2)最大年龄(tλ)

(3)能用V-B生长方程拟合其个体生长规律,并估算的其生长参数,包括L∞、W∞、K、t0等数值

(4)自然死亡系数M值

(5)为判断当时渔业状况所需要的捕捞死亡系数(F)和首次捕捞年龄(tc)的现时值

4、B-H模型的分析和应用

意义:7个方程组成了B-H模型。在这些方程中均含有受人为捕捞活动作用的两个可控变量:?捕捞死亡系数F:取决于以捕捞努力量f表示的捕捞强度的高低。

?首次捕捞年龄tc:取决于渔业所规定的最小可捕长度和所采用的渔具网目大小所控制的最小渔获体长。

现代动态综合模型与经典动态综合模型的比较

1、现代动态综合模型对经典模型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扩展:

(1)根据渔业实际和渔业资源的生物特性,认为各年的补充量、生长率、各龄组的瞬时自然死亡率和捕捞死亡率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种类渔业的一般动态综合模型或模拟模型。

(2)考虑种间关系,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建立了多鱼种渔业的B-H模型。

(3)考虑种内关系,建立自食性鱼类的动态综合模型。

2、现代动态综合模型的优缺点:

促进了动态综合模型的完善和发展,但其要求的参数较多,给资料收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限制了其应用的范围。

第六章剩余产量模型

1、剩余产量模型定义及理论基础

(1)定义

剩余产量模型又称平衡产量模型,该模型是把种群或资源群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阐明一个资源群体的持续产量、最大持续产量与捕捞努力量、捕捞死亡水平和资源群体大小之间的平衡关系,它所要求提供的渔业统计资料仅仅是多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或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不需要资源群体的生物学资料。它是现代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主要理论模型之一。

(2)理论基础

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以种群增长S型曲线一般模型为理论基础,它不像动态综合模型那样要分别考虑资源群体的补充、生长、死亡和年龄结构等对资源数量的影响,而是把资源群体的补充、生长和自然死亡综合起来作为资源群体大小的一个单变量函数进行分析,然后推导出我们所需的剩余产量模型的数学式。

一、剩余产量模型(按早期的Graham和Schaefer模型)假设前提:

1、在一个给定的有限生态系统中,由于空间和饵料保障有限,任一资源群体的资源生物量的增长直到接近该生态系统的最大容纳量之后才逐渐停止,并作为资源量水平近似地等于环境最大容纳量(B∞);

2、环境最大容纳量接近该资源群体(或种群)的原始资源量,即未开发时的资源生物量(Br )。

3、资源生物量随时间的增长可用Logistic曲线描述,这样首先就可得到在B∞/2处dB/dt 有一个最大值,在B∞和B=0两处dB/dt为零。

4、当捕捞努力量将资源生物量降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群体将产生最高的净增长,即最大剩余产量。

5、第4中的最大剩余产量能够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开发的资源群体的资源量也同样维持在B∞/2处。

平衡渔获量:当渔获率等于自然增长率的情况下的渔获量称作该生物量水平下的平衡渔获量(以符号Ye表示),即在每一资源生物量的水平下,可以获得一定数量而不影响生物量水平的渔获量。

持续产量:如果不论资源生物量处于0到B∞之间的哪个值,渔业所捕获的数量都刚好等于资源群体增长量和剩余生物量,那么资源一直处于平衡状态,渔业可以永久地获得一定的平衡渔获量,所以称此时的平衡渔获量为持续产量。

剩余生物量:一种再生产发生前的生物量与再生产发生后的生物量之差为称为剩余生物量,也称剩余产量。

最大持续产量:渔业取得最大剩余产量,也即是最大持续产量(MSY)

剩余产量模型主要是表明一个资源群体的平衡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之间的平衡关系,最为通用的两个模型是线性模型(或称schaefer模型)和指数模型(或称fox模型)。

第七章亲体与补充量关系模型

定义:亲体与补充量关系模型又称繁殖模型,它是描述亲体量(present)或群体资源量(stock biomass)与补充量(recruit)之间的数量关系

繁殖曲线:描述渔业资源群体的亲体和补充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均用补充曲线图表示,该图又称为繁殖曲线。

做图方法:横坐标:亲体补充量P

纵坐标:补充量R

P和R配对的原则:子代的补充量一定要与产生该子代的亲体量配对。

常用的有Ricker型繁殖曲线、Beverton-Holt型繁殖曲线和考虑环境因子的Ricker型繁殖曲线,这些曲线有以下共同特点或假设条件:

(1)曲线必须通过原点,因为没有资源群体就没有繁殖;

(2)曲线不能在较高水平的群体量或亲体量时下降到横轴,因为不存在高密度时繁殖完全消失之点;

(3)补充率(k=R/P)必须随亲体量P的增加而逐步下降,至少在理论上这一条件在群体密度某一中间范围内是很明显的;

(4)补充量必须超过在某一幅度的P值的亲体数量(两者同单位),否则资源群体就不能繁衍下去。

B-H曲线不同于Ricker曲线之处:

(1)补充量趋向与渐近线最大值是随着亲体量的增加而渐近,于是中间没有“圆拱”形(2)亲体资源密度小于替换值时,补充量始终不会超过替换资源水平

(3)当A值接近与1时,其补充量几乎在亲体量水平的大范围内保持不变,而在亲体量非常小靠近原点时,曲线下降得很陡急

(4)最大持续产量的轨迹是一条直线而不是曲线。

%在同样的亲体量水平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补充量水平或高或低情况。对于一个渔业资源群体来说,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捕捞作用和自然环境条件。

第八章多鱼种资源评估

承继渔业:当单一鱼种渔业将一个渔区的优质丰产种群产量下降,导致经济效益减少的时候;渔民或经营集团放弃原来渔场的主攻种类,转移到新的海区另捕更有利的新品种;把这些后来才作为主要捕捞对象的渔业叫做“承继渔业”。

直接渔业:某种渔业的目的是捕捞某一特定鱼种,则该种渔业成为直接渔业,该特定鱼种称为“目标鱼种”。同时兼捕到的其他鱼种成为“偶捕”或“兼捕”,这些鱼种成为“兼捕鱼种”。

单鱼种的资源评估模型推广到多鱼种资源中存在的问题:1、捕捞技术方面的相互影响2、

鱼种间的相互影响3、对资料数据需求方面的困难

多鱼种渔业的资源评估模型的依据:生活在同一水体的几个群体被同一特定的渔具捕获时,除少数有特殊相互作用的以外,都有独立不受其他群体影响的性质,所以每一群体各有自己的生物学参数,无需引进别的群体参数描述所研究的那一模型。

对于一个底层多鱼种渔业我们可预期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加,同时会出现下面几方面的变化:1、容易捕捞的高龄的和生长慢的那些很大的鱼会减少(可能灭绝)。

2、渔获物的个体平均尺寸会减少。

3、低质小型鱼类的相对组成会增加。大的掠食性鱼类或动物的清除,而使饵料鱼类的自然死亡率减少。

4、该系统中原先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种类组成(如柔鱼、水母)的数量增加,这还可以说明是由于掠食和饵料竞争的鱼类或动物被消灭的缘故

第九章渔具选择性和改变网目尺寸对渔获量的影响

渔具的选择性:渔具对捕捞对象不同规格的选择性作用,又称“网目选择性”,其是渔具对捕捞对象的作用和捕捞对象对渔具的反作用的结果。

影响渔具选择作用的影响因素:渔具的网目大小或渔具的规格,渔具材料的颜色和性能、渔具结构,渔场、渔期的变化,鱼类本身的洄游和分布、鱼类的形态特征游动能力和对渔具的反映能力等行动习性。

研究渔具选择性的目的:为渔业管理措施中限制网目尺寸、限制渔获体长提供科学依据。拖网渔业的简介:其渔具是拖网、有囊网等袋形的渔具,其是一种主动性、过滤性的渔具。其操作过程中拖拽时间较长,然后起网。

拖网的选择性研究的切入点:通常均假定作业时进入网口的鱼的大小组成与网具外围的大小组成是相同的。因此这类网具的选择性就变成为已进入网内的鱼穿过网目而逃逸的问题。逃逸过程中的存活率:拖拽过程中是逃逸的主要时期,且存活率较高;起网过程中逃逸的大多均已死亡。网目越大,鱼逃逸的成活率越高。(质疑)

网目内径:两脚和一结节的长度。

网目外径:两脚和两结节的长度。

目大:一般外径称为“目大”,但其是网目编好后在说明书上指定外径的值,不是实测值。在研究网目选择性时,基准的选择:一般以内径或内周长作为基准来使用

网目大小的测定方法:拉伸式:沿纵向拉伸网目来测量;插入式:把量卡规(卡尺)插入网目来测量:1、不加力方法2、加力方法

测定中的注意事项:1、由于网目大小差2-3mm也很重要,因此有必要规定测定时拉力的大小2、网片测定时湿态较好,因而已干燥的网片也放在海水中充分湿润后才能测定。3、由于测定网目尺寸与选择性相对应,因此需从整个逃鱼部分的网片范围内,随机选出20-30目,取其平均值,并将其离散度尽量表示出来。

试验调查方法:1、双体网试验法2、套网试验法3、交替作业试验法4、直接观察法

选择曲线是表示选择性和鱼类体长的关系

曲线的参数:

1、表示选择性大小的指标(位置):50%选择体长L0.5

2、表示选择性锐度的指标(倾斜率):

选择范围L1-L0

选择幅度L0.75-L0.25

选择尖锐系数L0.5-L0.1587=L0.8413-L0.5

选择性锐度的指标值越大时,是钝的选择,反之是尖锐的选择。选择范围越狭,选择性越尖锐,完全尖锐的的选择(选择范围为0)称为绝对选择,其曲线称为绝对选择曲线。

首次捕捞体长Lc与L0.5的关系:二者之间是相同的,首次捕捞体长就是取用绝对选择体长,其所对应的年龄tc称为平均选择年龄,也称最初被捕平均年龄或首次捕捞平均年龄

补充量曲线对网目选择曲线的影响:

当补充量曲线位置处在渔具选择范围之前,这对渔具选择曲线没有影响,若通过试验所得的留存率变化曲线即为渔具选择曲线;如果选择曲线和补充量曲线的体长范围相交错或重迭,此时试验或实际观察所得的曲线并非渔具选择曲线,而是一条补充量曲线与选择曲线相综合的合成曲线。

刺网是一种选择性很强的被动性渔具。

刺网的选择性或选择能力就是指某些规格(体长)的鱼刺挂在网上有最高的比例,比这规格大的或小的鱼被刺挂的比例都要小,这一刺挂比例最大的这一体长就是该刺网(一定网目大小)的最适体长,用Lm表示。

根据两个不同网目刺网的对比试验,分别求得她们的最适捕捞体长,但需满足前提条件:(1)两张网的选择曲线可用正态分布来描述(2)两条选择曲线有相同的标准差(3)最佳体长与网目尺寸成比例(4)两张网的选择范围有部分相一致

放大网目尺寸的长期效果:在使用放大网目的新网具后,由于平均选择体长增加,新渔具释放的鱼将生长,当生长到新网具选择体长开始捕获的一段时间之后,渔获量将增加。

一、估计放大网目的长期效益需要知道的参数:

由新网具逃逸的鱼尾数和重量(NR 、YR )、放大网目后的被捕获比例(E ′)、平均重量W

二、放大网目尺寸效果的简单比较

采用新网具后,因放走了Nr 尾,损失的渔获量Yr=Nr ·W c 。其后又重新被捕获的尾数为E ’Nr ,渔获量为E ’NrW ,如果E ’NrW>NrWc 即E ’>Wc/W ,则渔获量将增加。

三、使用更大网目的渔具后的直接效果

四、放大网目后渔获量的突降和新平衡后的渔获量

在网目放大开始,一直到新逃逸的鱼生长的够大而能被这新网具捕获为止,渔获量是突降的,其下降的比例用L 表示。因为用旧网具时捕获鱼的尾数N1=Nr+Nk;而渔获量Y1=Yr+Yk;所以L=Yr/Y1=(1-Yk/Y1) 在使用放大网目的新网具后,由于平均选择体长增加,新渔具释放的鱼将生长,当生长到新网具选择体长开始捕获的一段时间之后,渔获量将增加。这期间的过渡阶段约等于鱼类在渔业中的平均生命周期。经过这段时间后渔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水平Y2。其增加比例用G 表示,即Y2=Yk(1+G).可得Y2=Y1(1-L)(1+G).

第十章 资源量估算和渔获量预报

测定资源量方法大体分为两类:1、用渔业统计资料进行概算:2、用调查资料进行概算 拖网试捕调查法的两个必要条件:1、被调查海区应包括资源群体分布的整个范围;2、应当知道拖网经过的通道内每一网次捕获的比例是多少。

第一个条件易满足,满足第二个条件较困难,一方面,拖网通道内的某些鱼会回避拖网,从上纲上方逃逸;另一方面,某些鱼类不在拖网所经过的通道内,但单船拖网的网板和手纲的驱赶可能引导其进入通道。

渔获量预报分类:按预报要求可分为渔获量趋势预报和渔获数量预报;按预报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预报和短期预报。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预报方法:1、统计分析法;2、相关分析法;3、资源分析法;4、综合分析法。

第十一章 实际种群分析(VPA )

世代分析法或股分析法CA

年龄结构实际种群分析TVPA

年龄结构的世代分析TCA

体长结构的股分析法LCA ()均个体重量用新网具的捕获量的平内,用新网具的捕获量

在变动网目后的近时期逃逸鱼的总重量量用旧网具捕获的总渔获被捕获鱼的总数

逃逸鱼的总数则体长组鱼的平均体重第,如果为由新网具捕获的鱼数为新网具逃逸的鱼数

例由新网具逃逸的鱼的比网具时)目前被捕的鱼数(用旧的体长组假设,对于第21======

===========∑

∑∑∑∑K K K i K R i R i K K R R i K R N Y W iN W Y iN W Y iN W Y iN N iN N i W iN 1-iP iN iPiN iN iP iN i

VPA与CA方法的特点:1、避免使用难以测量和收集的捕捞努力量,降低了对资料内容的要求;2、由于从一个世代的最高年龄组开始往回逆算各年龄组的捕捞死亡系数和资源尾数、资源生物量,会逐渐提高计算的精度;3、LVPA和LCA甚至可以不需要鉴定研究对象的年龄及其组成的资料,从而扩大了该方法的使用范围。

第十二章渔业管理

渔业发展各阶段的特征:

1、发展不足阶段:渔业资源没有受到捕捞或是捕捞能力不高,此时的渔获量比潜在的可捕

量少得多,由于技术的落后,其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很低。

2、加速发展阶段:渔业迅速发展,总捕捞努力量和总渔获量迅速增长,而CPUE开始时也

迅速增长,但到给阶段中期就开始下降,其资源量迅速下降。

3、过度开发阶段:表现特征为过度捕捞,此时渔船过多而被追寻捕捞的渔业资源太少,渔

获量低下,CPUE明显下降,甚至降到最低点。总捕捞努力量开始时继续上升,到高水平后保持,总渔获量下降并保持在低水平。

4、渔业管理阶段:资源量和CPUE逐渐上升,最终趋于稳定,而总产量急剧下降后,由于

加强了管理,总捕捞努力量下降并趋于一定水平,总渔获量上升到较高水平并趋于稳定。

此阶段目前只有少数渔业达到。

捕捞过度的类型:1、生物学捕捞过度a、生长型捕捞过度b、补充型捕捞过度;2、经济学捕捞过度a、超容量捕捞b、投资过大

生物学捕捞过度的判断标准:资源量减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下降,伴随而来的是渔获量中小型个体增加,平均体长变小,有的种群还有性成熟提前现象。

生物学捕捞过度通常和三个资源评估模型有关:剩余产量模型,动态综合模型,亲体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模型。

最佳持续产量(OSY):是在生物和经济意义上保证在一个时期内对一种资源进行“最好”利用的产量或利用率。而最佳产量(OY)与最佳持续产量的区别是最佳产量不一定是持续的。提高产量的三种方法:1、开发新渔场和新渔业资源,在初期可采取增加捕捞努力量的途径来提高渔获量;2、选择适当的品种和水域进行增殖放流,以提高天然渔业资源的补充量和世代数量来提高产量;3、对已充分利用或已过度开发的渔业资源进行科学管理,采取限制性的管理措施,对渔业进行调整,使已衰退或正在衰退的渔业资源得到保护和恢复,以增加资源量和渔获量。

制定限制性规定的主要原则:1、调整首次捕捞年龄tc;2、调整捕捞强度(捕捞死亡水平F)渔业管理措施的三种途径:1、征税和收费2、输出量的控制3、投入量的控制

国内外目前采用的主要渔业管理措施:1、限制网目尺寸2、限定上市鱼的最小规格3、对兼捕渔获物的限制4、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5、对渔具类型的限制6、限制捕捞努力量7、限制渔获量8、采取经济手段来调整渔业9、采取人工增殖放流10、建造人工鱼礁、建立海洋牧场、在江河水利建筑上建立产卵鱼道等

渔业资源评估《习题集》

《渔业资源评估》习题集 习题一取样、线性回归分析以及捕捞对资源量和渔获量产生的影响 1、今从两艘拖网渔船A和B上,对黑线鳕进行渔获样品取样。因船上的黑线鳕已按大、中、小规格装箱,每箱重约63kg,现分别从A、B船中取不同规格的大、中、小各箱进行体长测定,体长按10cm间隔分组,分别记录其尾数和卸货数量如下(Gulland,1969): 体长(cm) 40—50—60—70—80—90—100—总计(尾) 卸货数量(箱) 大 A船中 小 2 32 8 19 15 1 7 3 7 14 26 54 2 10 4 大 B船中 小 1 3 4 27 7 4 5 6 4 1 3 12 28 45 23 53 40 若所有渔船共卸货有:大的350箱,中的720箱,小的1056箱,试分别估算取样渔船和所有渔船的黑线鳕总尾数和体长分布。 2、1955年英国Lowestoft上市的雄性鲽鱼由取样得出按每5cm间隔的体长组的尾数统计如下(Gulland,1969): 体长组(cm)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尾数 3 991 984 4 155 009 1 232 174 274 972 15 349 其中取得雄鱼的耳石的尾数和其估计的年龄为: 年龄 体长 3 4 5 6 7 8 9 10 11+总计 25—29 30—34 35—39 40—44 45—59 33 8 1 82 48 14 1 30 53 26 8 13 24 33 2 8 34 42 12 1 12 19 5 1 5 11 5 4 1 10 — — 1 6 3 4 167 186 162 36 9 试估计各龄鱼上市的总尾数(设雌雄比为1:1)。 3、下表给出日本小沙丁鱼样品的长度分布: 体长组组中值尾数累积尾数累积百分比 110—115 115—120 120—125 125—130 130—135 135—140 140—145 145—150 150—155 155—160 160—165 165—170 112.5 117.5 123.5 137.5 132.5 137.5 142.5 147.5 152.5 157.5 162.5 167.5 172.5 1 10 21 44 53 86 72 60 28 25 12 3 1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题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题 (2010.6.17) 李九奇 一、概念题: 亲体量(spawning stock)种群在繁殖季节内参加生殖活动的雌、雄个体的数量。 补充量(recruitment)新进入种群的个体数量。在渔业生物学中,补充量有两种含义:对于产卵群体,补充量是指首次性成熟进行生殖活动的个体;对于捕捞群体,指首次进入渔场、达到捕捞规格的个体。 生物量(biomass)以重量表示的资源群体的丰度,有时仅指群体的某一部分,如产卵群体生物量、已开发群体生物量,等等。 可利用生物量(exploitable biomass)资源群体的生物量中能被渔具捕获的部分。 死亡率(mortality)一定时间间隔内,种群个体死亡尾数与时间间隔开始时的尾数之比,残存率(survival rate)一定时间间隔后,种群个体残存的尾数与时间间隔开始时的尾数之 比,数值在0~1之间。 死亡系数(mortality rate, coefficient of mortality)亦称“瞬时死亡率”。 自然死亡系数(natural mortality rate)亦称“瞬时自然死亡率” 捕捞死亡系数(fishing mortality rate)亦称“瞬时捕捞死亡率” 总死亡系数(total mortality rate)自然死亡系数与捕捞死亡系数之和。 开发率(exploitation ratio)捕捞死亡系数与总死亡系数的比值。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effort,CPUE)一个捕捞努力量单位所获得的 渔获尾数或重量,通常用渔获量除以相应的捕捞努力量得到。 捕捞努力量标准化(standardizing fishing effort)以一定的标准,将不同作业方式、渔具规 格的捕捞努力量转化标准作业方式或渔具的捕捞努力量,一般根据捕捞效果确定一定的转换 系数或转换依据。例如,以A类渔船为标准船,将B类渔船的捕捞努力量根据CPUE转化 为A类渔船的捕捞努力量。 标准捕捞努力量(standardized fishing effort)将各种形式的捕捞努力量经一定的方法标 准化后的捕捞努力量。 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ield-per-recruit,Y/R)资源群体中某一特定年龄组,平均每补充的 一尾鱼一生中所能提供的产量。在平衡状态下,不同的捕捞死亡系数能带来不同的单位补充 量渔获量。 动态综合模型(dynamic pool model)亦称“分析模式”,“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现代渔 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主要之一。需要研究资源群体的生长、死亡和补充的生物学资料。常用 的有Beverton-Hort模型、Ricker模型和Thompson-Bell模型。 Beverton-Hort模型(Beverton-Hort model)常用的动态综合模型之一。由Beverton和Hort

渔业资源评估管理

1渔业资源评估Fish Stock Assessment 在了解、掌握渔业种群对象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和估算种群的组成结构、资源量及其变动,评估捕捞强度和捕捞规格对种群的影响,掌握种群资源量的变动特征与规律,从而对资源群体过去和未来的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制定和实施渔业资源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 1)对鱼类等捕捞对象的生长、死亡等有关参数进行测定和计算,对其生长、死亡和补充的规律进行研究;2)考察捕捞作用对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对资源量和渔获量作出估计和预报; 3)寻求渔业资源合理利用的最佳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或较合适的捕捞强度和起捕规格,如限定渔获量、限定作业船数或作业次数或作业时间,限定网目大小和鱼体长度等,为渔业政策和渔业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有:数学分析法、初级生产力法、生物学法及水声学调查等方法,本课程所阐述的主要是数学分析法(生物参数资料和渔业统计资料)。 4.渔业评估据服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生产性的资源评估和决策性的资源评估。 5.鱼类资源数量研究非常活跃,当时以耿克(Heincke)、彼得逊(Pertersen)、约尔特(Hjort)等为代表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的不同的理论和学说,大体上可分为繁殖论、稀疏论、波动说三种。 第一章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 1.种群(Population):是指生活在有限空间内、有较多特征一致的同一种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即指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有一群或若干群体中的个体,其形态特征相似,生理、生态特征相同,特别是具有共同的繁殖习性(相同遗传属性,同一基因库的种内个体群)。 2.影响资源数量变动的因素 1)鱼类本身的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制约(繁殖、生长、死亡、环境)2)捕捞因素 3.Russell提出资源数量变动基本模型的表达式为:B2=B1+R+G-M-Y 式中B1、B2分别为某一期间始末可利用资源群体的资源生物量。 当渔获量Y<[R+G-M]时,资源量增加; Y >[R+G-M] 时,资源量减少; Y=[R+G-M]时,资源量保持平衡(B1=B2)。 4.补充群体:有生物学和渔业利用两种不同的含义。从生物学标准来说,凡是第一次参加产卵的个体统称为补充群体,重复产卵的那些个体称为剩余群体;从渔业捕捞利用来讲,凡幼鱼成长到一定规格后,首次渔场后可能捕捞利用的那些个体称为补充群体,首次捕捞而余下的个体称为剩余群体。在渔业资源评估模型中通常均按渔业捕捞利用的标准来定义补充群体。补充群体进入渔业的形式是复杂的,归纳起来有三个基本类型:(1)一次性补充:(2)分批补充(3)连续补充 5.表1-2a 总死亡率36%,其捕捞死亡率和自然死亡率相等(各18%) 年龄0 1 2 3 4 5 6 7 8 9 10 - 总计 资源1000 800 640 512 328 210 134 86 55 35 22 - 渔获量92 59 38 24 15 10 6 244 平均年龄4.95岁 表1-2b 总死亡率49%,捕捞死亡率(33%) 和自然死亡率(16%) 年龄0 1 2 3 4 5 6 7 8 9 10 - 总计 资源1000 800 640 512 261 133 68 35 18 9 5 - 渔获量167 85 44 22 11 6 3 338 平均年龄4.48岁 1)渔业愈强化,每年自然死亡的鱼类比例将愈低。

渔业资源(仅供参考)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复习纲要 1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1)移动性--大多数种类有洄游习性2)公有性--配额问题 3)自我更新性--自我增殖、自我更新、自我调节,可再生 4)波动性--自然环境变化、人为干扰 5)有限性--环境容纳量、负载力6)生物资源数量的金字塔性--能量传递损耗7)未知性--难以准确计算2集群(定义、好处、缺点)2.1集群定义定义一:因某种原因(繁殖、索饵、越冬等),鱼类个体聚集在一起,通常是同种个体、大小、年龄相近,沿同一路径移动。定义二:集群是由于鱼类生理的要求和生活的需要,生理状况相同又有共同生活需要的个体集合成群,以营共同生活。2.2集群好处A提高繁殖成功率(四大家鱼 B利于寻找食物;C利于抵御捕食者(沙丁鱼)D逃避网具;E利于洄游2.3集群缺点A破坏食物资源(僧多粥少)B更易被捕食者发现3洄游的原因与机制3.1洄游的原因3.1.1历史原因:从短距离-长距离;冰川活动与地质变迁,如大西洋鲱,短距离,随冰川退缩,向北洄游距离增加 3.1.2环境因素 1)水温:寒温带鱼类洄游的主要因素-繁殖、饵料 2)水流:特别对被动洄游-水流携带;成鱼回归 3)水化学因子:盐度(河蟹)、pH、溶解氧、其它气体;大马哈鱼,'家乡味'4)饵料 5)敌害3.1.3内在因素:生理-性腺、渗透调节等3.1.4遗传因素3.2洄游的机制定向机制1)天体:太阳、月亮、星辰、地磁等2)水文水化学:水流、水温、盐度等3)多种感觉器,如侧线2-10cm/s的流速;皮肤粘膜细胞对温度的敏感如鲱0.2℃的温差,盐度调节。4)气味迁徙说:鲑科,20世纪50年代morpholine诱导4洋流(类型、暖流与寒流、世界主要洋流、中国近海主要洋流)4.1定义: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4.2类型4.2.1按成因分类 1)风海流(吹送流 /漂流):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流系统,大多属于风海流。2)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温度和盐度不同→密度差异→海水水位差异→海水流动3)补偿流: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既可以水平流动,也可以垂直流动,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4.2.2按冷暖性质分类 1)暖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暖流的水温比它所到区域的水温高2)寒流,亦称凉流,冷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低4.2.3按地理位置分类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等4.3世界主要洋流4.3.1太平洋北赤道暖流、台湾暖流、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堪察加寒流、千岛寒流、滨海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赤道逆流(反赤道流,系暖流)、棉兰老暖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寒流)、合恩角寒流、秘鲁寒流(洪堡德洋流)、埃尔·尼纽暖流4.3.2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加勒比海暖流、佛罗里达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北大西洋暖流、伊尔敏格尔暖流、西格陵兰暖流、拉布拉多寒流、加那利寒流、赤道逆流(暖流)、几内亚暖流、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合恩角寒流、马尔维纳斯(福克兰)寒流、西风漂流(寒流)、本格拉寒流、厄加勒斯暖流4.3.3印度洋季风暖流、赤道逆流(暖流)、南赤道逆流、索马里暖流、莫桑比克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4.3.4北冰洋挪威暖流、北角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冰洋寒流、东格陵兰寒流、东冰岛寒流4.4中国近海主要洋流台湾暖流、日本暖流、千岛寒流5鱼类生物学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环境对鱼类年龄、生长、呼吸、摄食和营养、繁殖、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洄游、种群数量消长以及种内和中间关系等系列生生命机能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也是研究鱼类对环境的要求、适应和所起作用。5.1年龄鉴定材料、方法;生长退算5.1.1鉴定材料:鳞片、耳石、鳃盖骨、脊椎骨、鳍条5.1.2鉴定方法:长度法或称彼得生长度分布法年轮法用其他硬组织鉴定年龄5.2生长退算L-R关系式:L=3.7232+44.7650R-----①第

渔业资源评估的发展概况

渔业资源评估的发展概况 资源、环境和食物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陆地资源过度开发,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将视线转向海洋,海洋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二,蕴藏丰富的生物资源,渔业资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全球范围内,随着渔业资源的不断开发,诸多不合理因素已经严重影响到渔业资源存量、海洋生物多样性及与渔业相关的经济领域,在发展渔业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增加产量与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迫在眉睫的问题。 渔业资源评估正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渔业资源评估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对渔业资源进行评估和估算,包括为确定某一渔业资源的生产率、捕捞对资源的影响、捕捞格局变化(如管理或发展政策的执行)所产生的效果等所进行的一切科学研究。具体说,就是在了解和掌握了捕捞对象的年龄、生长、长度、重量、繁殖力及渔获组成等生物学资料的基础上,又获得多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的较完整的渔业统计资料,对鱼类等捕捞对象的生长、死亡等有关参数进行测定和计算;考察捕捞作用对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对资源量和渔获量做出估计和预报。目前许多国家制定的限额捕捞等一系列渔业管理措施,都是以资源估计数学模式作为科学依据的。 就世界范围来说,到本世纪50年代以前,多数资源研究工作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着重从世代变迁来估计产量和预报种群数量,研究工作大多限于定性描述。50年代起,由于受到数理统计学发展的影响,研究工作着重于定量分析,数学模式在资源数量变动研究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对数学模型的不断实践和修改,其由原先的单一模型逐渐转向多元分析,将外界环境因素也整合到模型中去。在评估数据的处理上也有了新的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一些渔业资源的评估软件应运而生,极大的简化了估算过程,使评估更加准确、快捷、方便。 1三大学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伴随着大规模大西洋渔业的停顿、发展出现了渔业资源的“衰落—兴盛—衰落”过程,这为渔业资源的研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实验”,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研究蓬勃兴起。当时以耿克(Heincke)、彼得逊(Petersen)、约尔特(Hjort)等为代表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繁殖论、稀疏论、波动论三种主要学说。 1.1 繁殖论 以鱼类生活史研究的开创者——著名的德国鱼类学家耿克为代表的学派提出“繁殖论”

渔业资源管理问题模型

§5 渔 业 资 源 管 理 问 题 模 型 一. 问 题 的 提 出 渔业资源是一种再生资源,其开发必须适度.一种合理、简化的策略是:在实现可持续收获的前提下,追求最大产量或最佳效益. 考察一个封闭式渔场中鱼量的变化.记时刻t 渔场中鱼量为()t x ,关于()t x 的自然增长和人工捕捞假设如下: ① 在无捕捞条件下()t χ的增长服从Logistic 规律: ()??? ? ?-=N x rx dt t dx 1 其中r 固有增长率,N 为环境允许的最大鱼量.()?? ? ??- =N x rx x f 1△表示单位时间的增长量. ② 单位时间的捕捞量(产量)与渔场鱼量()t x 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 ,k 表示单位时间捕捞率. 试给出描述()t x 变化的数学模型,并解决以下问题: 1. 讨论渔场鱼量的平衡点及稳定性,给出捕捞适度与捕捞过度的条件; 2. 在渔场鱼量稳定在大于零的前提下,确定获得最大持续产量时的最大产量,捕捞强度及鱼量水平; 3. 渔场鱼量稳定在大于零的前提下,确定获得最大利润(经济效益)时的产量,捕捞强度及鱼量水平; 4. 在渔场鱼量稳定在大于零的前提下,确定获得微薄利润时的临界强度及存在条件、鱼量水平(此时的捕捞亦称为盲目捕捞). 二. ()t x 变 化 的 数 学 模 型

1. 设单位时间捕捞量为()x h ,由假设②,则 ()kx x h = 作分解qE k =,其中k 为单位时间捕捞率;E 称为捕捞强度,一般用出海鱼船数量来度量;q 称为捕捞系数,表示单位强度下的捕捞率. 为方便起见,此处我们取1=q ,则单位时间捕捞量为 ()Ex kx x h == 令()()()Ex N x rx x h x f x F -?? ? ?? -=-=1△ 2. 由假设①、②及上面讨论,得描述)(t x 变化的数学模型为 ()ΛΛΛEx N x rx dt t dx -??? ? ?-=1(1) 初始条件为()a x =0 由分离变量法,求得其解为: ()()()()t E r e ar EN Nr ar E r aN t x ----+-= ………………………(2) 三. 渔 场 鱼 量 的 平 衡 点 及 稳 定 性 1. 对于微分方程()()ΛΛΛx F dt t dx =(3) 的平衡点(或奇点)及稳定性判别法: 代数方程()0=x F 的实根0x x =为微分方程 ()()x F dt t dx =的平衡点(Θ0x x =是解且0=dt dx ). 若?初始条件,(3)的解()t x 都满足

渔业资源管理论文

渔业海洋学 学院:海洋与土木工程学院班级:土木14-2 学号:1404110224 姓名:文平

摘要: 针对目前我国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从决策者、捕鱼者和研究者这个"三角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讨论其解决方法。本文认为,三角的统一体最为稳定。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是要点,并从伦理层次提出一些可行性见解。渔民本身的职业素质需要提高,ITQs等更多渔业制度需要提出和完善,决策者之间权利分配混乱等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渔业技术需要配合渔业保护而进行改革,并在捕捞者之中得到普及。这样一种统一体关系是复杂的。建立一个有认识统一和思想统一的集体是实现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最有效途径。 关键词:渔业资源保护 "三角关系" 制度完善可持续利用 正文: 时代的发展给我国渔业经济带来的巨大的冲击。渔业政策,渔业技术改革影响着一系列的兴衰循环。如何较为平稳的发展渔业经济,首要是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的破坏日趋严重已成为事实,抛开各种历史数据,直面问题的关键。 渔业资源的发展看来,三个方面历史性的爆炸性问题决定了渔业资源的未来。其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渔业捕捞科学日趋成熟,我们的渔获能力相较以前有了太大提高。很多历史数据表明,很多重要经济性鱼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了渔获量最高峰之后,种群数量迅速减少,有些已经很难维持渔业生产甚至,成为濒危物种。原因就是,渔获能力提高和不计后果或者保护不周全地捕捞。这也体现了技术手段和渔业政策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其二:人口基数过大,劳动力过剩。这是捕鱼者之间的竞争。我国有着悠久的渔业历史,特别在沿海一带。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沿海居民以捕鱼为生,并且在行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技术传统,水平与一些现代渔业公司有很大差距。在渔业资源的利用手段上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在管理上,也是分散的无组织的不易管理。要发展现代化渔业,就必须处理好这一问题,缩小生产者基数,提高其组织性和统一性、技术性以及行业素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目标需要很多人物力的支持,而得到最基层的捕鱼者的支持无疑是最为有效的。其三:还是人口的问题。全球人口从二战后迅速增加,直至今日,人口增长率一直居高不下。然而,由此引发的粮食问题却令人担忧。工业及其他行业的发展,使得许多耕地丧失,陆地上的农业不足以满足人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

GB 8588─88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第一部分 1 仔鱼prelarva: 从卵膜内孵出后靠卵黄供应营养的鱼类早期发育个体。 2 稚鱼postlarva: 卵黄吸收完毕,开始主动掇取外界食饵,尚未出现性分化,正处于变态期的鱼类早期发育个体。 3 幼鱼juvenile: 完成了变态并具有与成鱼相同的形态特征,自性腺开始发育至性成熟阶段的鱼类个体。 4 成鱼adult: 性成熟的鱼类个体。 5 生长率growth rate: 水生动物个体在一定时期内体长(或体重)的增量与期初体长(或体重)的比值。 6 生长系数instantaneous rate of growth: 水生动物个体体长(或体重)的生长速度(d L/d t或d W/d t)和该个体当时的体长(或体重)之比值,通常以符号G表示,与瞬时生长率同义。 7 渐近体长asymptotic length: 水生动物的生长参数,体长生长的理论渐近值。以符号L∞表示。 8 死亡率mortality rate: 水生动物种群在一定时期内个体减少的数量与期初该种群个体总数量之比值。因捕捞所造成的死亡率称捕捞死亡率;因捕捞以外的自然原因所造成的死亡率称自然死亡率。 9 死亡系数instantaneous mortality rate: 水生动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速度(d N/d t)和该种群当时的个体数量N之比值。以符号Z表示。 10 残存率survival rate: 在某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的终止时和起始时水生动物种群中个体数量之比值。以符号S表示。 11 世代generation: 在同年或同一繁殖期内出生的某水生动物种群个体之总称。 12 渔获量catch: 在天然水域中所采捕的渔业生物的重量。 13 渔捞记录fishing record: 捕捞作业的位置、时间、渔获物种类、渔获量和海洋环境因子等与生产活动有关的记实。 14 捕捞过度overfishing: 因捕捞量超过渔业资源再生产量,使平均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CPUE)和总渔获量都持续下降。 15 禁渔期closed season: 在规定水域内禁止对某种渔业资源的捕捞或某类渔具作业的时期。 16 禁渔区closed area: 全面禁止一切捕捞生产或某类渔具作业的水域。

【管理】渔业资源评估管理

【关键字】管理 1渔业资源评估Fish Stock Assessment 在了解、掌握渔业种群对象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和估算种群的组成结构、资源量及其变动,评估捕捞强度和捕捞规格对种群的影响,掌握种群资源量的变动特征与规律,从而对资源群体过去和未来的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制定和实施渔业资源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 1)对鱼类等捕捞对象的生长、死亡等有关参数进行测定和计算,对其生长、死亡和补充的规律进行研究;2)考察捕捞作用对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对资源量和渔获量作出估计和预报; 3)寻求渔业资源合理利用的最佳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或较合适的捕捞强度和起捕规格,如限定渔获量、限定作业船数或作业次数或作业时间,限定网目大小和鱼体长度等,为渔业政策和渔业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有:数学分析法、初级生产力法、生物学法及水声学调查等方法,本课程所阐述的主要是数学分析法(生物参数资料和渔业统计资料)。 4.渔业评估据服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生产性的资源评估和决策性的资源评估。 5.鱼类资源数量研究非常活跃,当时以耿克(Heincke)、彼得逊(Pertersen)、约尔特(Hjort)等为代表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的不同的理论和学说,大体上可分为繁殖论、稀疏论、波动说三种。 第一章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 1.种群(Population):是指生活在有限空间内、有较多特征一致的同一种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即指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有一群或若干群体中的个体,其形态特征相似,生理、生态特征相同,特别是具有共同的繁殖习性(相同遗传属性,同一基因库的种内个体群)。 2.影响资源数量变动的因素 1)鱼类本身的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制约(繁殖、生长、死亡、环境)2)捕捞因素 3.Russell提出资源数量变动基本模型的表达式为:B2=B1+R+G-M-Y 式中B1、B2分别为某一期间始末可利用资源群体的资源生物量。 当渔获量Y<[R+G-M]时,资源量增加; Y >[R+G-M] 时,资源量减少; Y=[R+G-M]时,资源量保持平衡(B1=B2)。 4.补充群体:有生物学和渔业利用两种不同的含义。从生物学标准来说,凡是第一次参加产卵的个体统称为补充群体,重复产卵的那些个体称为剩余群体;从渔业捕捞利用来讲,凡幼鱼成长到一定规格后,首次渔场后可能捕捞利用的那些个体称为补充群体,首次捕捞而余下的个体称为剩余群体。在渔业资源评估模型中通常均按渔业捕捞利用的标准来定义补充群体。补充群体进入渔业的形式是复杂的,归纳起来有三个基本类型:(1)一次性补充:(2)分批补充(3)连续补充 表1-2b 总死亡率49%,捕捞死亡率(33%) 和自然死亡率(16%) 1)渔业愈强化,每年自然死亡的鱼类比率将愈低。

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报告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学院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学号 0911403110 鹏程 专业海洋科学 班级海洋本091 成绩 二 O 一二年六月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鹏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渔业发展迅速,海洋捕捞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产品生产国。一些制约我国海洋捕捞业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显现,比较突出的是渔业资源的枯竭,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为了有效 保护渔业资源,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但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渔业资源衰退趋势仍然很突出。因此,如何优化中国 海洋渔业管理体制就显得很重要了。本文着重对渔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在渔业管理制度中发挥管理作用作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海洋渔业;渔业管理;渔业管理优化;《渔业法》;可持续发展;TAC制度;海洋牧场 1. 我国海洋渔业情况 中国海域已鉴定到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278种[1],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为28亿吨,近海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吨每平方公里[2],目前海洋水产品产量为1100万吨左右,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率是很低的,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中近海约有生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鱼类约1500 多种,软体动物3000多种,甲壳动物3000多种。在中国海280万平方千米渔场围,支撑了中国海洋渔业90%的渔获量。据估计中国近海和外海鱼类最大持续渔获量约为735万吨,其中渤海24.3万吨,黄海87.2万吨,东海168.9万吨,南海472.5万吨。按鱼类栖息类型划分的最大渔获量构成。虾类资源也是中国海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据考察中国近海虾蟹类约1000多种。其中主要种类分布是:渤海30多种,黄海40多种,东海1000多种,南海130 多种。头足类资源在中国海各海区也有较大数量分布,构成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头足类资源以东海居多,约60多种,南海为37种,黄海、渤海均为20多种。另外中国还有藻类约1000多种,其中包括海带、紫菜等。海水养殖备选的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230 多种,鱼、虾、贝、藻俱全。全国沿海各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泥蚶、对虾、鱼类等。目前的海水养殖产量主要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或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贝藻为主,具有生态转化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但同时表明,我国的海水养殖目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以集约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海水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发种类将逐渐增加,一定会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捕捞量长期过度增长的影响,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出现阶段性的困难:一些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逐渐衰退,严重的已经形不成鱼讯等[3] 全球性的渔业资源衰退引起了世界各沿海渔业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加强捕捞能力管理,开展负责任捕捞,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世界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渔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4] 2. 渔业管理现况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从古至今,海洋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洋渔业的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围,为人们提供了食物的来源、增加了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渔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渔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海洋渔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从 8 年起至今,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3],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机械渔船和渔业劳动力。然而海洋渔业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同时面临着捕捞强度过大、水域污染严重、资源持续衰退等问题。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不间断地向海洋索取有限的渔业资源,带来了捕捞能力的不断膨胀和捕捞总产量的居高不下。 分析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主要有:由于四大海域受世界主要暖流、寒流的影响很小,无强劲的上升流区,从空间上造成我国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局限性,同时渔业资源的数量在区域性差异明显、缺乏广布性和生物量巨大的鱼种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5]。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入学考试初试大纲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入学考试初试大纲 一、考试说明 1、教材 陈新军主编。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海洋出版社,2004年2.考试内容比例 名词解释:30%;简答题:50%;论述题:20% 二、考试内容 (一)鱼类种群及研究方法 1. 种群概念、种群结构的概念; 2. 种群的研究方法 (二)鱼类年龄和生长 1. 鱼类年龄鉴别 2. 年龄和生长研究方法 (三)鱼类性成熟、繁殖力 1. 鱼类性成熟过程 2. 繁殖习性 3. 鱼类繁殖力和测算方法 (四)鱼类饵料、食性和研究方法 (五)鱼类洄游和分布 1. 洄游的概念 2. 洄游的分类 3. 洄游的研究方法 (六)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 1. 研究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基本单位 2. 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基本原因及其一般规律 3. 论述捕捞对渔业资源和渔获量的影响

(七)鱼类的生长 1. 体长和体重关系 2. 生长方程 3. 生长参数的估计 4. 生长速度、加速度和生长拐点 5. 体长- 年龄换算 (八)捕捞努力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1. 基本概念 2.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概念及其标准化方法 3. 为什么要进行标准化研究? (九)鱼类的死亡 1. 基本概念 2. 渔获量方程 3. 总死亡系数的估算 4. 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的估算 (十)渔业资源评估的数学模式 1. 动态综合模型 2. 剩余产量模型 3. 亲鱼量与补充量模式 (十一)世代分析 (十二)渔业资源管理 1. 渔业管理目标和任务 2. 管理措施 (十三)渔场学内容 1. 渔场和渔场学的基本概念 2. 鱼类行为与海洋环境关系 3. 优良渔场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 4. 渔情预报的概念及其方法 5.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现状

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的关系

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的关系 王兰女,朱敬博 大连水产学院(116023) E_mail:Wanglannv0411@https://www.360docs.net/doc/ec3291965.html, 摘要: 本文阐述了我国的渔业资源状况,渔业资源管理与资源评估的关系以及资源评估在渔业管理中的作用。我国海域辽阔渔业资源丰富,然而从70年代起,由于过度捕捞,我国的渔业资源出现衰退现象。为了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渔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保证渔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渔业管理部门必须作出科学合理的渔业管理决策。简单地说,资源评估在渔业管理中的作用是在比较管理选择时,结构优化地使用现有的数据。管理选择常常是一个综合政治、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决定。资源评估的作用是对这些决定给予最好的技术支持。选择一个好模型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理应优于简单的主观猜测。总之应用资源评估也就是要以模型为基础来进行决策。 关键词:渔业资源,资源管理,选择,资源评估,模型 1.引言 渔业是人类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最主要的海洋基础产业,为人类提供食品、饲料、药物和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是提供就业和出口创汇的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历来是世界上的渔业大国之一,1989年以来,中国的渔业总产量更是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1990年渔业总产量达到1236万吨升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12.6% ,其中海洋捕捞渔业总产量为550万吨占渔业总产量的44.5%。1993年的渔业总产量达到1826万吨,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17.6%,其中养殖业的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业的产量,占总产量的52.4%。海洋渔业的产量在渔业总产量所占的比重,50~70年代呈逐年增加之势,70年代最高平均占75.3%,随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5年海洋渔业产量达到1439万吨,占全国渔业总产量的57.2%。海水养殖业在海洋总产量中逐年增加,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增长迅速,增幅加大,1995年海水养殖产量增至412余万吨,占海洋渔业产量的28.6%。1990~1995年海水养殖产量占世界海水养殖产量的39.3%~61.5%,成为世界第一海水养殖大国。 然而,我国的远洋渔业起步较晚,始于1985年,但发展十分迅速。截止1995年末,1300余艘不同大小的拖流钓渔船和加工船遍及北太平洋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新西兰、贝劳、大西洋的西非和南美洲海域、印度洋的伊朗、毛里求斯和索马里等20余个国家沿海作业生产,1997年远洋渔业的产量已突破100万吨大关,占海洋捕捞产量的8%以上。 我国的海洋渔业捕捞方式以拖网,特别是双船底拖网为主。拖网产量在海洋捕捞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由70年代末的37.5%增至80年代的41.7%(表1—1),和90年代的47.9%呈上升趋势。围网(包括东海区的大洋网、对网和围罾网)产量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70年代末的18.2%降至90年代的5.9%。流刺网产量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由70年代末的不足5%增至90年代13.4%。定置网的产量所占的比重也呈下降之势,由80年代的25.7%降至90

论中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有效管理

论中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有效管理 摘要 近年来,中国渔民出海捕鱼,总是面临着被周边国家干扰。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渔民不惜冒着危险远离近海捕鱼,以致被他国骚扰?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渔业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就业机会、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过度的捕捞所带来的渔业资源衰减,污染加剧带来的水域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我国渔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渔业增长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从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但是目前正处在第二次转变的高位起点上。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的中国渔业该如何发展,如何摆脱资源衰退、环境恶化的影响。在这样起点较高、困难较多、任务较重的阶段,我国渔业如何铸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渔业,如何实现渔业和渔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要清楚认识我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找出产生的根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成为一项紧迫且必需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国内外因素分析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从国内法律法规建设,到国际交涉,再到国内渔业资源的系统结构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渔业;系统;资源;生态环境

一、我国渔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渔业发展迅速,海洋捕捞总产量现已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产品生产国。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问题也在不断显现,如渔业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等,这些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国渔业的发展。 (一)、我国渔业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随之的渔业三大产业发展问题既独立的与资源环境发生着影响,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渔业系统。我国渔业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内生力量,受资源环境约束性大。伴随着渔业经济发展“量”的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突显出来,如地区性的结构不平衡,品种层次的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严重滞后等。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的联动不协调成为限制我国渔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1、资源: 资源是渔业发展的基础。由于渔业资源的共有属性以及经济利益的诱惑,捕捞强度始终居高不下,致使过度捕捞随着人们对渔业资源的认识从无限到有限的过程。在很长的时间里,渔业资源的利用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状态,对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具体表现为种类减少、数量下降和资源结构改变等。近海鱼类资源利用严重过度,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胶州湾内渔业资源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历年来渔业的主要经济鱼虾蟹等种类濒临消失,资源量趋于枯竭。据资料统计,胶州湾渔获种类已由80年代的109种降至90年代的58种,减少了46.3%,90年代的网获量仅占80 年代的10%左右,尤其以牙鲆、真鲷、梭鱼、半滑舌鳎鱼等优质鱼种数量锐减。渔获对象的小型化、低龄化和性成熟提前等状况日趋明显。由于过度捕捞,致使东海渔场的渔业资源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原有资源结构基本解体,而被新成长的生物群落或为食物链更低一层次的生物群落代替。据测算,东海渔业资源的平均营养级,60-70 年代在 2.7-2.8 级之间,1990 年加权平均仅为2.49 级,近年来更在2.45 级以下,已接近极限。据监测,帆张网捕获的带鱼、小黄鱼、鲳鱼3 种幼体的比例达44.3%-54.6%。带鱼虽然维持在较高的产量,但鱼体逐年小型化、低龄化,且渔场分散。连原来量多、值低的马面鱼,也难逃资源衰竭的厄运。并且,中日、中韩、中越渔业协定实施已后,大量渔船被迫退回近海渔场作业,渔业资源将因此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2、环境: 环境污染是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根本。水域环境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渔业资源的生存、繁衍和养殖业的发展。我国渔业的生态环境虽然总体状况保持良好,但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依然严重,使渔业经济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局部水域污染的加剧,给捕捞业、养殖业、育苗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陆源污染物大量倾入近海及其沿岸,使近岸海域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水水质呈下降趋势。污染事故又不断发生,直接影响我国海洋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我国渔业经济发展领域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水域污染日趋严重;有机物、无机氮、无机磷超标呈上升趋势,水质呈

海洋工程环境评价中渔业资源价值损失的估算方法邢志晓

海洋工程环境评价中渔业资源价值损失的估算方法邢志晓 摘要:海洋渔业资源不仅具有生态意义,而且是渔业赖以生产的基础,具有明 显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由于渔业资源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中国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中,渔业资源价值损失的估算已成为环境评价的 核心内容。本文分析了海洋工程环境评价中渔业资源价值损失的估算方法。 关键词:海洋工程环境评价;渔业资源价值损失;估算方法; 渔业资源评估是应用各种统计和数学方法量化地研究鱼类种群形态对渔业管 理选择的反应。通常,人们会认识到一些问题,例如,产量有自然上限,过度捕捞 亲鱼是危险的,允许鱼类生长到合适尺寸再捕捞是必要的,等等。资源评估就是 要深入地量化地研究这些简单的认知。 一、海洋工程环境中渔业资源价值评价方法 1.渔业资源生物调查内容和统计参数。在渔业资源物损评价中需要采用以下 参数: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成体体长和体质量的抽样分布、幼体尾数和 重量的比例、性腺发育、资源密度、渔获物的商品价格参数和鱼卵、仔稚鱼(数量、密度、种类)等。这些都是评价所必需的调查内容和估算参数。 2.评估方法和模型。一是产量模型。俄国学者巴拉诺夫是首先把数理学分析 方法引入渔业资源研究中的学者,首次使用了计算自然产量的数学模型。Schaefer在Graham鱼类群体增长的S型曲线(逻辑斯谛logistic曲线)研究的基 础上,建立了计算“剩余产量模型”参数的一整套方法。后来,又得到Fox、Pella 和Tomlinson的发展,使该类模型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渔业资源的估算公式 为:P=μC。式中,P为渔业资源产碳量,μ为生物的转化率,C为年总有机碳产量。营 养动态法就是根据食物链能量流动理论来对海域资源量进行估算。在海洋生态系 统中,能量由浮游植物固定后,沿食物链在整个系统中流动。但从一个营养级到另 一个营养级,能量是逐步减少的,消费者最多只能把食物能量的4.5%~20%转变为 自身物质,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化效率约10%~20%。根据这一原理,将生态系统的 消费者分为不同的营养层次,利用各层次之间的生态效率,可以估算研究对象的生 产量。现实中,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泊松分布都被用来估算之,但是CPUE 的误差还是很难确定。无限制产量模型具备常规产量模型的所有功能,可以评估 大部分渔业资源,但其缺陷是不能对未来产量进行预测。二是消耗。该模型研究 渔获量如何影响残存鱼的相对丰度。残存鱼的相对丰度通常由丰度指数来估算。 对一个闭合的、没有补充或者是自然死亡的种群来说,这个问题相当于预测多大 量的捕获可以使丰度指数变为0。闭合系统的消耗模型只是涉及了种群丰度或其 它种群参数,而没有研究种群随着时间的动态变化,因此,不能用来估算生物参 考点。最简单的消耗量的估算把捕鱼期分为两部分,并假定种群是闭合的,各个 时期的渔获率与丰度成比例。由于前期的渔获使丰度降低,因此在第二渔获期, 渔获率是比较低的。如果在一较短时间内,开发力度大,消耗模型是估算初始丰 度的强有力工具。但关于捕捞能率的假设应该合适,而且应该估算其可靠性。该 类模型的不足是需要的数据多,尤其要求渔获年龄的数据的精确性。渔获年龄的 数据对于该类模型是很重要的。因此年龄确定过程中的问题会造成评估的不准确。此外,年龄确定的问题不仅仅会影响渔获年龄的数据,而且不准确的年龄读数会 导致其它数据的估算偏差大,如一定年龄的渔获量和资源重量、成熟度、以及任 一年龄段的CPUE指数。总之,年龄不是很好参数,年龄确定中的问题会影响整 个资源评估的效果。

我国渔业资源现状

中国渔业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学院: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班级:海洋技术141姓名:褚鹏学号:1409043042 摘要:为了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我国渔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渔区的行政管理制度下,我国渔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弱,通过对我国当前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提高我国渔业的组织化程度,是我认为的比较可行的制度优化之路,由于近几年来渔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渔业资源的短缺,造成一定的生态环境影响,为了从根源上解决此类问题,应从政治上制定合理的政策规划,加大经济市场的监管力度,从而有效的缓解渔业的资源问题。 关键字:优化资源管理政治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海洋渔业情况 中国海域已鉴定到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278种,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为28亿t,近海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t/km,目前海洋水产品产量为1100万t 左右,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率是很低的,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中近海约有生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鱼类约1500 多种,软体动物3000多种,甲壳动物3000多种。在中国海280万km[2]渔场范围内,支撑了中国海洋渔业90%的渔获量。据估计中国近海和外海鱼类最大持续渔获量约为735万t,其中渤海24.3万t,黄海87.2万t,东海168.9万t,南海472.5万t。按鱼类栖息类型划分的最大渔获量构成。虾类资源也是中国海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据考察中国近海虾蟹类约1000多种。其中主要种类分布是:渤海30多种,黄海40多种,东海1000多种,南海130 多种。头足类资源在中国海各海区也有较大数量分布,构成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头足类资源以东海居多,约60多种,南海为37种,黄海、渤海均为20多种。另外中国还有藻类约1000多种,其中包括海带、紫菜等。海水养殖备选的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230多种,鱼、虾、贝、藻俱全。全国沿海各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泥蚶、对虾、鱼类等。目前的海水养殖产量主要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或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贝藻为主,具有生态转化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但同时表明,我国的海水养殖目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以集约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海水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发种类将逐渐增加,一定会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