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鼻咽癌细胞株特性及来源

合集下载

自制鼻咽解毒胶囊含药血清对鼻咽癌细胞系5-8F存活、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自制鼻咽解毒胶囊含药血清对鼻咽癌细胞系5-8F存活、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自制鼻咽解毒胶囊含药血清对鼻咽癌细胞系5-8F 存活、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韩蜜1,2,龙远雄21 湖南省肿瘤医院药学部,长沙 410013;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部摘要:目的 观察自制鼻咽解毒胶囊含药血清对鼻咽癌细胞系5-8F 存活、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将对数生长期5-8F 细胞分为8组,5%、10%、15%、20%、25%、30%鼻咽解毒胶囊含药血清组分别加入5%、10%、15%、20%、25%、30%鼻咽解毒胶囊含药血清,20%空白血清组加入20%不含药血清,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培养24、48 h ,CCK -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

将对数生长期5-8F 细胞分为4组,低剂量组加入5%鼻咽解毒胶囊含药血清,中剂量组加入20%鼻咽解毒胶囊含药血清,高剂量组加入30%鼻咽解毒胶囊含药血清,阴性组细胞正常培养,培养24 h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T -qPCR 法检测细胞中K -RAS 、RAF mRNA 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中K -RAS 、RAF 、p -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20%含药血清组、25%含药血清组、30%含药血清组培养24 h 及48 h 的细胞存活率降低(P 均<0.05);与20%空白血清组比较,25%含药血清组培养48 h 和30%含药血清组培养24、48 h 的细胞存活率降低(P 均<0.05);与同组24 h 比较,30%含药血清组培养48 h 的细胞存活率降低(P <0.05)。

与阴性组比较,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凋亡率升高(P 均<0.05);与低剂量组比较,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细胞凋亡率升高(P 均<0.05);与中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细胞凋亡率升高(P <0.05)。

与阴性组比较,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K -RAS 、RAF mRNA 相对表达量降低(P 均<0.05);与低剂量组比较,中剂量组、高剂量组K -RAS 、RAF mRNA 相对表达量降低(P 均<0.05);与中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K -RAS 、RAF mRNA 相对表达量降低(P 均<0.05)。

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和CNE2的光声光谱(1)解析

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和CNE2的光声光谱(1)解析

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和CNE2的光声光谱(1)】目的:了解人鼻咽癌细胞的光谱吸收特性。

方法:利用单光束光声光谱技术测量两株人鼻咽癌细胞(CNE1、CNE2)的归一化光声光谱。

结果:在波长为380nm~700nm范围内,这两株人鼻咽癌细胞的光声光谱吸收特性存在着显著差异,它们的光谱吸收强度大小为:CNE2> CNE1。

结论:利用光声光谱技术能够区分不同的人鼻咽癌细胞株的光谱差异性,从而表明该技术能为鼻咽癌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光声光谱鼻咽癌细胞株The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of CNE1 and CNE2 Huma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Lines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optical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lines. Methods: The standardiz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of the two huma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lines (CNE 2 and CNE1) we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using single beam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technique. Result: In the range from 380nm to 700nm, the marked difference between CNE 2 and CNE 1 is found in the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ptical ahsorqtion intensity of the two cell lines is : CNE2> CNE 1.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ells the difference about diffe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lines on spectroscopy using the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technique.The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technique may provide a new way on further research o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Key words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line光声光谱技术是一种灵敏度高和普适性强的吸收光谱探测新技术。

鼻咽癌鼻咽分泌物的细菌培养

鼻咽癌鼻咽分泌物的细菌培养

鼻咽癌鼻咽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目的:了解鼻咽癌患者鼻咽分泌物的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

方法:对65例鼻咽癌初诊患者鼻咽部拭子进行细菌培养、分类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65例患者标本中,61份(93.8%,61/65)样本细菌培养阳性,共培养出病原微生物7种。

43份为表皮葡萄球菌(49.4%,43/87)。

结论:鼻咽癌患者鼻咽部的细菌培养菌群分布与鼻窦炎患者相似。

标签:鼻咽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鼻窦炎鼻咽癌是华南地区常见的头颈部肿瘤之一,其发生与环境及基因相关[1-3]。

早期症状不明显、肿瘤部位比较隐蔽[4]。

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密切相关,全世界超过90%的人长期隐性携带EBV,其中仅有小部分的人发病,包括Burkltt’s 淋巴瘤、Hodgkin’s淋巴瘤和鼻咽癌等。

由于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和损伤,鼻咽癌患者鼻咽部常见有较多的积液,这也是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易感染及复发的主要原因。

笔者对鼻咽癌患者肿瘤周围鼻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分析鼻咽癌鼻咽部细菌感染分布情况。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65例鼻咽癌患者,男45例,女20例,年龄19~70岁。

全部均经鼻咽部取得病理组织检查确诊,均为未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

按照1992年福州会议鼻咽癌临床分期标准,Ⅰ期1例、Ⅱ期2例、Ⅲ期31例、Ⅳ期31例。

1.2 方法2 结果2.1 细菌培养结果3 讨论鼻咽正常条件下存在非致病性的细菌,鼻咽黏膜表面有一定的抗细菌侵袭能力,同时有些正常细菌与黏膜一起形成对另一些致病性细菌的克制作用,形成一种自然的生态环境。

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和鼻咽组织、黏膜损伤时,鼻咽部的自然菌群生态发生变化,组织液渗出等都利于细菌的生长,即使是原来的非致病性细菌,在这些受到损伤的组织中也会致病,合并感染。

本研究中鼻咽癌的鼻咽癌周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3.8%,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

阳性细菌的种类与文献报道的鼻窦炎鼻咽部菌群分布情况相似[5]。

《KiSS-1基因敲除对人低转移性鼻咽癌细胞株转移习性的干预研究》

《KiSS-1基因敲除对人低转移性鼻咽癌细胞株转移习性的干预研究》

《KiSS-1基因敲除对人低转移性鼻咽癌细胞株转移习性的干预研究》一、引言鼻咽癌(NP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转移习性是影响患者生存率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KiSS-1基因在肿瘤转移中的角色逐渐受到关注。

KiSS-1基因编码的受体GPR54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转移密切相关。

本研究旨在探讨KiSS-1基因敲除对人低转移性鼻咽癌细胞株转移习性的干预作用,以期为鼻咽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二、方法1. 材料选用人低转移性鼻咽癌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准备相关实验试剂与仪器。

2. 实验设计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人低转移性鼻咽癌细胞株进行KiSS-1基因敲除,设立对照组与实验组,观察两组细胞在体外及体内的转移习性变化。

3. 实验方法(1)细胞培养与基因敲除:在体外培养鼻咽癌细胞,利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KiSS-1基因敲除。

(2)迁移及侵袭实验: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等方法,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变化。

(3)体内实验:建立裸鼠鼻咽癌移植瘤模型,观察KiSS-1基因敲除后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情况。

(4)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三、结果1. 细胞迁移及侵袭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KiSS-1基因敲除后,鼻咽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降低。

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迁移速度较慢;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侵袭能力减弱。

2. 体内实验结果裸鼠鼻咽癌移植瘤模型显示,KiSS-1基因敲除后,肿瘤的生长速度及肺转移结节数均有所降低。

实验组小鼠的生存期较对照组延长。

3.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KiSS-1基因敲除对鼻咽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及体内转移具有显著的干预作用(P<0.05)。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KiSS-1基因敲除可以显著降低人低转移性鼻咽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及体内转移能力。

这可能与KiSS-1基因编码的GPR54受体在肿瘤细胞中的信号传导有关,GPR54受体在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

原发于鼻腔的T/NK细胞淋巴瘤称为鼻腔T/NK 细胞淋巴瘤,原发于鼻腔以外结外器官的T/NK细胞淋巴瘤称为鼻型T/NK 细胞淋巴瘤;原发于鼻腔的NHL在中国常见, 占全部NHL的6-10%, 大部分为T/NK细胞来源, 占90%以上;病理特点为:血管中心性病变, 肿瘤细胞围绕或在血管壁内集中, 侵润, 并破坏血管壁, 导致炎症和坏死;瘤细胞形态为:多形性, 大小不等, 细胞核复杂或多态, 少见大细胞、免疫母细胞或大细胞间变形态;肿瘤细胞少, 背景表现为较多的反应性的急慢性炎症细胞;其免疫特征是: CD16, CD56, CD57NK细胞抗原阳性;表面CD3阴性, 胞浆CD3阳性;无TCR 基因重组;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 EBV阳性率为80-100%;临床以男性多见, 男:女=2-4:1;中位发病年龄44岁;鼻腔肿物, 易侵及同侧上颌窦、筛窦和鼻咽;IE期占67-84%, II-IVE 期少见;鼻腔T/NK细胞淋巴瘤对放疗敏感, CR率达78-100%;鼻腔T/NK细胞淋巴瘤对化疗抗拒, CR 率仅为0-59%,对化疗抗拒的原因和p53、MDR表达有关;放疗是I期鼻腔NHL的主要治疗手段,大部分研究认为化疗未改善早期鼻腔T/NK细胞淋巴瘤的生存率;“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最初诊断为坏死性肉芽肿,病理表现为血管中心型病变;男女发病比例2-4:1,免疫学表型为胞浆CD3+,CD56+可确诊;若CD56-,则需要TIA,GramB,穿孔素及EBV+.若上述指标-,只能诊断为外周T未分型;早期病例,放疗后CR率80-90%,5年生存率达到40-92%;化疗CR率0-59%;李氏治疗原则:IE期不伴高危因素:放疗IE期伴高危因素,II期,放疗后化疗III-IV期 :临床研究,化疗后放疗”2006年中科院肿瘤医院的李晔雄主任在JCO发表论着,讨论了早期,即1,2期的鼻咽NK/T 淋巴瘤的治疗,即对放疗敏感,对化疗不敏感,加与不加化疗对生存无益,晚期的以全身化疗为主,但目前没有明确的一线方案;NK : natural killer,自然杀伤细胞,一般认为直接来源于骨髓NK细胞的杀伤活性无MHC细胞表面携带的组织相容性抗原限制,不依赖抗体,因此称为自然杀伤活性;非特异性免疫;T细胞:来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细胞免疫中重要细胞,特异识别靶细胞并发挥免疫活性;放疗在NK/T淋巴瘤得治疗中占重要地位,特别是1、2期的患者,首选放疗,或是放化结合;2006年中科院肿瘤医院的李晔雄主任在JCO发表论着,讨论了早期,即1,2期的鼻咽NK/T淋巴瘤的治疗,尽对放疗敏感,对化疗不敏感,加与不加化疗对生存无益,晚期的以全身化疗为主,但目前没有明确的一线方案; 国外文献报道不多,其中CHOP-Ble较为可信;另外,L-ASP可作为二线方案;对于早期病例,首选放疗,可以使大部分患者获得比较好的疗效;对于晚期患者,基本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以CHOP为基础的各种方案仍然可以一试;如果无效,可以考虑国内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朱军教授他们报道的以门冬酰胺酶为主的方案,效果不错;最近本人还用了一个,患者来得时候一般情况很差,放化疗后,病情进展,经过治疗后,现在已经达到部分缓解;而且这个方案比较平稳;左旋门东酰胺酶L-ASP 10000U D1-7VCR 2MG D1DXM 10MG D1-7 在L-ASP前静点;目前主流认识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生物学特点主要以局部为主,治疗倾向于放疗,特别是早期患者,局部疗效比较理想;化疗以CHOP方案为主,L-ASP国外特别是日本有些报道,国内有不少单位也有应用,但是很容易出现过敏;L-ASP前需要常规进行皮试,主要副作用是:肝功能损伤、胰腺炎、凝血功能紊乱等,需要酌情进行监测;鼻腔T/NK细胞淋巴瘤的病理与临床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李晔雄原发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亚洲、拉丁美洲和南美洲较常见的恶性淋巴瘤1~8;在中国,除韦氏环NHL外9,鼻腔NHL是常见的结外NHL之一,占全部恶性淋巴瘤的2%~10%1,3~5, 10,11;欧美鼻腔NHL极少见,文献中常将鼻腔和副鼻窦NHL合并报道13~15;鼻腔NHL可来源于NK/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中国的鼻腔NHL以NK/T细胞淋巴瘤为主,B 细胞淋巴瘤少见1,4,5,相反,欧美的鼻腔NHL以B细胞来源多见13,14;在REAL淋巴瘤分类中,来源于NK/T细胞的原发鼻腔NHL是一种独立的病理亚型,并被命名为血管中心性淋巴瘤16;WHO分类中更名为鼻腔、鼻腔型NK/T细胞淋巴瘤17;鼻腔和鼻腔型NK/T细胞淋巴瘤具有相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前者原发于鼻腔,后者发生于鼻腔外部位如皮肤、胃肠道、睾丸、肾和上呼吸道,以皮肤来源最常见,眼和眼眶罕见;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大部分来源于NK细胞特别在亚洲和南美,部分病例来源于NK样T细胞;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以血管中心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和EB病毒感染有关,临床表现为鼻腔肿瘤坏死性改变、中年男性多见、病程进展较快、对化疗不敏感、晚期预后差等特点1~8, 10,11, 18~20;本文主要介绍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3.1 病理由于在病理上对鼻腔NK/T细胞淋巴瘤认识的缺乏和诊断困难实际上这是一种临床诊断,而非病理诊断;现有的研究证明,鼻腔坏死性肉芽肿即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按照工作分类,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多为弥漫性大细胞型、弥漫性混合细胞型或弥漫性小无裂细胞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约80%来源于真正的NK细胞,10%~30%来源于γδ>αβ型T淋巴细胞;病理形态上表现为非均质性,细胞大小不等,形态为小、中或大细胞混合,细胞核复杂或多态性,极少见大细胞、免疫母细胞或间变的大细胞形态;混合性炎性细胞多,区域坏死常见;特征性表现为血管中心性病变,表现为肿瘤细胞侵犯小血管壁或血管周围组织,导致组织缺血和广泛坏死;血管坏死性病变占60%,但并非见于所有病例;肿瘤坏死导致炎性反应,镜下可见较多的急性或慢性反应性炎症细胞,而肿瘤细胞较少;众多反应性细胞的背景容易模糊肿瘤细胞浸润;活检样本小、肿瘤细胞少、常伴坏死等,使鼻腔NK/T 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很困难,需多次活检以获得病理确诊;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有关,约80%~100%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EB 病毒阳性,免疫组织化学和EB病毒检查可帮助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相反,仅有15%~40%的鼻腔型鼻腔外结外部位NK/T细胞淋巴瘤EB病毒阳性;3.2 免疫表型和基因异常鼻腔NK/T细胞淋巴瘤表达T细胞或NK细胞抗原,共同的细胞表面标记为CD2+、CD45RO+/UCHL1、CD43+、CD5+、胞浆CD3CD3 epsilon chain, CD3ε阳性,表现为阴性的标记为表面CD3、CD7、CD34、TdT、CD1a、CD20;NK细胞淋巴瘤表现为表面CD3、CD4、CD5、CD7的缺失,最重要的是NK细胞表现特有的CD56+、CD16+和CD57+;因此,NK 细胞表面CD3阴性、胞浆CD3ε阳性和CD56阳性,而外周T细胞表达CD3+,是两者基因表型的重要区别;此外,T细胞表现为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组,β和γTCR的重排,缺乏σ基因,而NK细胞无TCR基因重组;尽管NK/T细胞表面抗原有所不同,但二者起源于相同的细胞毒细胞,有相同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因此归为同一临床病理疾病;CD56是一种神经细胞粘附因子N-CAM,可促使肿瘤细胞更牢固地粘附在血管壁上,侵蚀破坏血管,表现为CD56+的NK细胞淋巴瘤比T细胞淋巴瘤侵袭性更强,预后可能更差Chim CS, 2004,Li CC 2004; EBV与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密切,90%的病例EBV抗原呈阳性表现2,16,24;鼻腔NK/T 细胞淋巴瘤在流行病学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多发于亚洲及拉丁美洲,可能与这些地区EBV感染率高有关20;EBV可刺激T淋巴细胞释放某些细胞因子,从而导致免疫功能紊乱12, 17;有作者认为NK/T细胞淋巴瘤的多药耐药性及噬血细胞综合征可能与EBV感染有关Cheng 1993;但EBV病毒在该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仍不清楚,EBV抗原阳性有助于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Chim CS, 2004;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可表现为P53功能缺失,P53功能缺失和肿瘤对化疗抗拒有关20-21;3.3 临床表现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男性多见,男女比约为2~4:1;发病年龄低于其他NHL,中位年龄约44岁;最常见的症状为鼻塞,局部病变广泛受侵时,出现眼球突出、面部肿胀、硬腭穿孔、颅神经麻痹、恶臭和发热等症状和体征;肿瘤常局限于鼻腔及其邻近结构,邻近器官或结构受侵以同侧上颌窦最常见,其他依次为同侧筛窦、鼻咽、局部皮肤、硬腭、软腭、眼球和口咽1,3,4;42%的患者多部位侵犯5;在亚洲,67%~84%的患者为临床IE或IIE期,肿瘤常局限于鼻腔或直接侵犯邻近结构或组织,而较少有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Chim 2004, Li CC 2004, Li 1998;相反,韦氏环NHL多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仅有15%局限于韦氏环,85%有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9;欧美文献报道,鼻腔NHL在诊断时多伴有远处转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晔雄等1在1998年报道了175例鼻腔NHL,IE期占76%,IIE期16%,III/IV期仅占8%,颈部淋巴结受侵和远处结外器官转移少见;诊断时,颈淋巴结受侵以颌下淋巴结最常见,其次为中上颈淋巴结,这和鼻腔淋巴引流途径相符合;远处转移以皮肤最常见,和T淋巴细胞归巢现象有关22;III-IV期病程进展快,对化疗抗拒,预后极差;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进入胸导管,经上腔静脉进入血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高内皮小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 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这种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称之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或淋巴细胞归巢;3.4 分期临床分期检查应常规做头部CT,判断原发肿瘤的侵犯范围;影像学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鼻道及上颌窦消失,伴有骨侵蚀的局部破坏,约50%的病变侵及邻近器官如上颌窦、筛窦、硬腭、眼眶、鼻咽;78%的T/NK细胞淋巴瘤有骨质破坏,常见部位为上颌窦内壁、鼻中隔和纸样板;CT表现无特异性,局部受累范围能为临床分期及治疗提供依据18,19;已有多项研究证明,鼻腔NHL的肿瘤局部侵犯范围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1,3,10,1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将Ann Arbor IE期鼻腔NHL划分为局限IE期和超腔IE期:局限IE 期指肿瘤局限于鼻腔,未侵及周围邻近器官;超腔IE期指肿瘤超出鼻腔直接侵犯周围器官,但均未合并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两组预后有显着差别1,3;此后,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和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资料同样证明了鼻腔病变的广泛程度对预后的不良影响10,11;但在另外一些研究中,并未得出一致结果4,6;由于Ann Arbor分期不能正确地反映结外NHL原发肿瘤的侵犯程度,1997年北欧淋巴瘤组提出原发结外淋巴瘤新的临床分期标准23;这一分期原则根据原发病变是否侵犯邻近器官或结构,并结合有无区域淋巴结受侵;Pe I期指肿瘤原发于结外器官或组织,但未侵及邻近器官或组织;Pe IE期指结外原发淋巴瘤超出原发部位,直接侵及邻近器官或组织;在II期中,除考虑直接侵及邻近器官或组织的因素外,还考虑了横膈一侧淋巴结受侵的范围和部位,划分成区域淋巴结和横膈同侧区域外淋巴结受侵,分别以下标1和2表示表15;I期区分为局限I期和广泛I期的临床意义在鼻腔、韦氏环NHL中得到了证实1,3,9~11,但II期划分为Pe II1、Pe II1E、Pe II2和Pe II2E较复杂,其价值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表15 1997年北欧淋巴瘤组原发结外淋巴瘤的分期原则分期定义I期原发肿瘤直接侵犯或不侵犯邻近组织或器官,无淋巴结转移;Pe I 原发结外器官或组织, 肿瘤局限于原发部位, 未直接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Pe IE 原发结外器官或组织,并直接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II期原发肿瘤直接侵犯或不侵犯邻近组织或器官,合并横膈同侧淋巴结受侵;Pe II1 原发结外器官,未直接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有区域淋巴结转移;Pe II1E 原发结外器官,直接侵及邻近器官或组织,有区域淋巴结转移;Pe II2 原发结外器官,未直接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有横膈同侧区域外淋巴结转移;Pe II2E 原发结外器官,直接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有横膈同侧区域外淋巴结转移;3.5 治疗与预后放射治疗仍然是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放疗作为IE 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手段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鼻腔NHL对放疗敏感,但对化疗抗拒,后者完全缓解率较低;大部分研究表明,化疗加入放疗并未显着改善早期鼻腔NHL包括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生存率1~6,24,25,28 Chim 2004, Li CC 2004,综合治疗或单纯放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Chim 2004, Li CC 2004;由于肿瘤对化疗抗拒,化疗疗效差,晚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预后极差,极少有III-IV期患者生存5年以上1,4,5;3.5.1 治疗结果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别,I期的5年总生存率从42%~91%见表16;大部分研究报道,I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以放射治疗为主,能取得较好的生存率1,3,5,6, 11, 24,26,仅少部分报道预后差2,4,后者多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考虑到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对化疗抗拒,首程治疗选用化疗和预后差有一定相关性;此外,局限I期预后明显优于超腔I期1,3,10,11;文献中如果将I-II期合并分析时生存率低,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超腔I期和II期患者的预后较差;少部分研究包括了III-IV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晚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化疗疗效极差,极少有患者能存活5年以上1,3;表16 鼻腔NHL和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结果细胞来源例数临床分期例数作者文献例数 NK/T B I II III+IV 治疗原则 5年总生存率%Li等 1 175 46 1 133 28 14 I+II期: 放疗±化疗全组65%,I期75%,III+IV期: 化疗为主局限I期90%,超腔I期57%, II期35%Liang等 5 100 35 8 52 15 33 I+II期: 放疗或 I期66%,II期33% 化疗后放疗Shikama等24 25 25 放疗±化疗全组91%,5年DFS 83%Hu等 10 71 未分 71 放疗±化疗全组56%,局限I期70%,超腔I期41%张小建等 11 90 51 18 74 16 放疗+化疗: 72例全组46%放疗或化疗: 18例Yu等 25 21 8 2 17 4 放疗或化疗±放疗全组24%,I期47% Shikama等 26 42 9 3 42 I+II 放射治疗±化疗全组57%Aviles等 6 108 108A 108 I+II 放疗后化疗全组86%8年Kim等 2 17 17 13 4 CHOP+放射治疗全组59%3年Cheung等 4 79 79 63 16 化疗±放疗61例全组37.9%, I期42%, 放射治疗18例 II期19%Chim等 2004 67 67 B 51 5 11 放疗7例全组42.5%10年化疗后放疗59例Li CC等 2004 77 77 56 I+II 21 化疗28例, 放疗21例全组36%, I/II期42%,综合治疗37例 III/IV期25%ANK细胞淋巴瘤59例,T细胞淋巴瘤49例;B全部为NK细胞淋巴瘤;3.5.2 放射治疗和化疗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3,8,IE期鼻腔NHL以放射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合并或不合并化疗,取得了好的疗效;1983年~1995年共治疗175例鼻腔NHL患者,有免疫组化证实的48例患者中,46例为NK/T细胞来源;133例Ann Arbor IE期患者中,58例接受单纯放疗,73例接受放疗后化疗,仅2例超腔IE期接受单纯化疗,5例IIE期接受单纯放疗,22例为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单纯化疗1例,III-IV期以化疗为主;全组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为65%和57%,IE期、IIE期和III/IV期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35%和31%;和单纯放疗比较,放疗结合化疗未改善早期鼻腔NHL的生存率,局限IE期鼻腔NHL综合治疗和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89%P>0.05,超腔IE期分别为58%和54%P>0.05;墨西哥Aviles等6应用放疗后化疗治疗108例I-II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全部患者先扩大野照射,然后6周期CHOP+bleo化疗,99例92%达到完全缓解,8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达86%;以放疗为首程治疗或短程化疗1~2周期后放疗的近期疗效CR率达到78%~100%,显着高于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疗效见表17;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对化疗抗拒,单纯化疗或首程化疗近期疗效较差;表17总结了最近几年首程化疗或放疗治疗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全部病例经免疫组化证实;虽然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主要为临床I/II期,当以化疗为首程治疗时,化疗完全缓解率仅为0-59%2,4,27~29;相反,早期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化疗的完全缓解率可达85%~94%NEJM 1993;化疗未能显着改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生存率,对常规化疗药物的抗拒可能与鼻腔淋巴瘤p53基因突变和多药耐药基因表达有关20,30;Li等20报道中国和日本的42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47.6%有p53基因突变;化疗方案可选择CHOP,更强化疗方案如ProMACE-CytaBOM等并未改善生存率;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远处结外器官受侵;表17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首程化疗或首程放疗近期疗效分析临床例数首程化疗或首程放疗近期疗效作者分期 NK/T 治疗 CR例数% PR例数%1. Kim, 20012 I-II 17 4 CHOP→放疗: 15例 6 40 3 20 化疗后1-2 CHOP→放疗: 2例 2 100A2. Takenaka, 200127 I-II: 6 7 化疗: 6例 0 0III: 1 放疗: 1例 1 1003. 勇威本, 200128 I-IV 37 CHOP→放疗 10 27 PD+S: 27 734. Ribrag, 200129 I-II 20 化疗±放疗: 12例 3 25 5 42单纯放疗: 6例 6 100化放疗交替: 2例 2 100A5. Cheung, 20024 I-II 97 化疗±放疗: 61例 30 CR+PR, 49% 放疗±化疗: 18例 14 786. Aviles, 20006 I-II 108 放疗→6 CHOP-bleo 99 927. Chim, 2004Blood I-IV 67B 放疗: 7例B 7 100化疗→放疗: 59例 35 59.38. Li CC, 2004 I-II 56 单纯放疗: 11 6 55Cancer 单纯化疗: 18 9 50放疗+化疗: 27 20 74A表示为化放疗后的近期疗效,其他均为首程化疗或首程放疗后不论是否应用综合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B全部为NK细胞淋巴瘤;C 一例患者为单纯手术治疗;香港Cheung等4治疗79例I-II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51例化疗后放疗,10例单纯化疗,16例单纯放疗,2例放疗后化疗;61例首程化疗的患者中,31例51%在化疗中病变进展,其中17例为局部区域进展,该17例患者经放疗挽救治疗,9例达到完全缓解;18例首程治疗为放疗的患者中,14例78%完全缓解,4例病变进展,进展的患者中无1例行化疗挽救治疗;全组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7.9%和35.5%;综合治疗和单纯放疗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0.3%和29.8%P=0.693,5年无病生存率为35.8%和30.5%P=0.795,差别无显着意义;分层分析表明,I期综合治疗和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6.7%和46%P=0.892;全组仅有68.4%获得完全缓解,疗效差可能和肿瘤对化疗抗拒、且大部分患者首选化疗有关; 香港大学Queen Mary医院Chim等报道67例鼻腔NK细胞淋巴瘤Chim CS, 2004,鼻腔NK 细胞淋巴瘤定义为CD3ε+CD56+和EBV+;I期51例76%、II期5例7.5%、III/IV期11例;7例接受单纯放疗,47例阿霉素方案CHOP、m-BACOD、ProMACE-CytaBOM化疗后行巩固性放疗,12例患者接受非阿霉素方案COPP、IMVP16、DHAP化疗后放疗;全组CR率为64.2%,10年总生存率和CR 患者的10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2.5%和52%;作者比较了放疗和化疗作为首程治疗的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和IPI方面均具有可比性;7例放疗患者全部达到缓解,CR率为100%,而59例先化疗的患者中仅35例达CR,CR率为59.3%P=0.04,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3%和32%,放疗组明显优于先化疗组P=0.03;24例化疗后放疗未达到CR,其中22例局部病变进展或持续残存,2例进展为全身转移,所有患者均接受挽救性化疗,但只有1例达到CR;台湾Li等Li CC 2004报道77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中,在56例I-II期患者中,接受综合治疗和单纯放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化疗,5年生存率分别为59%、50%和15%P=0.01;NK/T细胞淋巴瘤对放疗敏感但对化疗抗拒在头颈部淋巴瘤的治疗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南朝鲜Kim等31报道143例I-II期原发头颈部血管中心性淋巴瘤,104例接受单纯放疗,中位剂量50Gy,39例接受CHOP化疗,然后受累野照射;单纯放疗组69%72例达CR,15%达PR;而首程化疗组仅有3例8%达CR,18例46%达PR;单纯放疗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仅为38%和32%,综合治疗组分别为35%和27%P=0.93,化疗加入放疗未改善生存率;Yu等25于1997报道21例I-II期鼻腔NHL,其中T细胞淋巴瘤8例,B细胞淋巴瘤2例,化疗后局部放疗,首程化疗16例患者中仅有5例31%达完全缓解;Kim等报道59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其中51例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以化疗为首程治疗的CR率为35.6%,2年总生存率为44%Kim BS, 2003;极少的研究认为放疗加化疗能改善鼻腔NHL的生存率;Shikama等26回顾性分析42例I-II 期鼻腔NHL,12例做免疫组化检查,NK/T细胞淋巴瘤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放疗加化疗综合治疗30例,单纯放疗12例,两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4%和46%P=0.021,差别有显着意义;综上所述,局限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放疗可取得非常高的缓解率和较好的长期生存率,而化疗缓解率低,疗效差;因此,I-II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应首选放射治疗,然后考虑巩固性化疗;3.6 照射方法3.6.1 照射技术肿瘤局限于一侧鼻腔,未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结构局限IE期,射野靶区应包括双侧鼻腔、双侧前组筛窦和同侧上颌窦;肿瘤超出鼻腔时广泛IE期,靶区应扩大至受累的邻近器官或结构,如果前组筛窦受侵,应包括同侧后组筛窦;如果肿瘤邻近后鼻孔或侵犯鼻咽,照射野应包括鼻咽;IIE期在原发病灶和受侵器官/结构照射时,需同时做双颈照射;III-IV期化疗后放疗,照射野包括原发灶和区域淋巴引流区;肿瘤照射剂量DT 50 Gy,预防照射剂量40Gy~45 Gy;3.6.2 颈预防照射鼻腔NHL的主要治疗失败原因为远处结外器官转移,颈部淋巴结复发极少见李晔雄,1994,Li YX, 1998;因此,局限于鼻腔和邻近器官的IE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不考虑做颈淋巴结预防照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治疗133例IE期鼻腔NHL,106例未做颈与预防照射,仅2例出现颈淋巴结复发1.9%;27例做颈预防照射,未见颈部复发;3.7 治疗建议局限IE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建议单纯放疗,超腔IE期和IIE期建议放疗后巩固性化疗,III/IV期应以化疗以主,辅以原发部位的放疗;由于IIE期III/IVE期化疗疗效差,肿瘤对化疗抗拒,需要考虑更强或新的有效化疗方案;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在西方国家少见,美国国家癌症研究综合网National Cancer Comprehensive Network, NCCN未提出治疗指南,其治疗有待更多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常见肿瘤常用细胞系(株)和动物模型

常见肿瘤常用细胞系(株)和动物模型

常见肿瘤常用细胞系(株)和动物模型第一节胃癌常用细胞系(株):MKN-45,SGC-7901,AGS,NCI-N87,SNU-16,MGC-803 常用动物模型:胃癌腹膜转移小鼠模型(本质上还是一个移植瘤模型)第二节肺癌常用细胞系(株):A549,H460,H146,A-427,SPC-A1,H838,HCC827常用动物模型:非小细胞肺癌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原发肺癌小鼠模型(A/He,C3H/He)第三节乳腺癌常用细胞系(株):ER阳性:MCF7,T-47D ,ZR-75-1ER阴性:MDA-MB-231,SK-BR-3,MDA-MB-453,HCC1954常用动物模型:小鼠人乳腺癌移植瘤模型原发乳腺癌小鼠模型(A系小鼠,C3H,CBA)原发乳腺癌大鼠模型(Wistar)转HER2/neu小鼠模型转MMTV-PyMT小鼠模型第四节肝癌常用细胞系(株):HepG2,SMMC-7721,Hep3B,J5常用动物模型:小鼠人肝癌移植瘤模型转HBX小鼠模型原发肝癌小鼠模型(C3H/He/Ola)第五节宫颈癌常用细胞系(株):HeLaHCC-94,MEG-01,MS751,HCE-1常用动物模型:小鼠人宫颈癌移植瘤模型第六节结肠癌常用细胞系(株):CT26,HCT-8常用动物模型:结肠癌全身转移动物模型第七节淋巴癌淋巴癌按照大类分成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常用细胞系(株):L-428,L1326非霍奇金淋巴瘤常用细胞系(株):伯基特淋巴瘤(Raji,Daudi)滤泡型淋巴瘤(WSU-FSCCL)GCB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DHL4,Farage)ABC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TOLEDO,Karpas422)皮肤T细胞淋巴瘤(HuT-78)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套细胞淋巴瘤(Jeko-1)NK/T细胞淋巴瘤(SNK-6)常用动物模型:异种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 P53-/-小鼠模型第八节卵巢癌常用细胞系(株):Caov-3,PA-1,Skov-3常用动物模型:卵巢癌移植瘤小鼠模型第九节甲状腺癌常用细胞系(株):BC-PAP,TPC-1常用动物模型:甲状腺癌移植瘤小鼠模型第十节鼻咽癌常用细胞系(株):人鼻咽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细胞系(CNE-1)人鼻咽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细胞系(CNE-2,HNE1-3,HONE-1,SUNE-1)常用动物模型:鼻咽癌移植瘤小鼠模型第十一节头颈癌常用细胞系(株):HN-5,UMSCC常用动物模型:头颈癌移植瘤小鼠模型第十二节食道癌常用细胞系(株):TE-1,Eca109,EC109常用动物模型:食道癌移植瘤小鼠模型第十三节肾癌常用细胞系(株):HRC-A498,786-0,Caki-1,ACHN,OS-RC-2常用动物模型:肾癌移植瘤小鼠模型第十四节胆管癌常用细胞系(株):HUCCT1,RBE,HCCC-9810,CCLP-1常用动物模型:胆管癌移植瘤小鼠模型第十五节胰腺癌常用细胞系(株):AsPC-1,BxPC-3,Capan-1,Capan-2,CFPAC-1,HPAC,HPAF-2,Hs-766T,MIA-Paca2,PANC-1,SU.86.86常用动物模型:胰腺癌移植瘤小鼠模型转Ras小鼠模型第十六节神经肿瘤常用细胞系(株):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AS,SH-SY5Y)人脑胶质瘤细胞(BT325,SHG-44)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87,U373,H4)脑干胶质瘤细胞(LN229)常用动物模型:移植瘤模型第十七节骨肉瘤常用细胞系(株):143B,SW1353,SaOS-2,U2OS,MG-63常用动物模型:p53+/-小鼠模型骨肉瘤移植瘤模型第十八节皮肤癌常用细胞系(株):黑色素瘤(B16F10,B16BL6,B78D4,SK-MEL-5,SK-MEL-28,SK-MEL-31,MeWo,WM3734)非黑色素瘤(SCC细胞株:SCC-13,HSQ-89,HSC-2,SCL-1;BCC细胞株:A431,TE-354-T)常用动物模型:移植瘤模型第十九节膀胱癌常用细胞系(株):5637、T24常用动物模型: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第二十节前列腺癌常用细胞系(株):LNCaP、PC-3、DU145常用动物模型:前列腺癌异体移植瘤小鼠模型。

《KiSS-1基因敲除对人低转移性鼻咽癌细胞株转移习性的干预研究》

《KiSS-1基因敲除对人低转移性鼻咽癌细胞株转移习性的干预研究》

《KiSS-1基因敲除对人低转移性鼻咽癌细胞株转移习性的干预研究》一、引言鼻咽癌(NP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转移习性对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鼻咽癌的转移机制研究逐渐深入。

其中,KiSS-1基因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在多种肿瘤中表现出抗肿瘤转移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KiSS-1基因敲除对人低转移性鼻咽癌细胞株转移习性的干预效果,以期为鼻咽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细胞株:人低转移性鼻咽癌细胞株。

(2)实验试剂与仪器:基因敲除试剂、细胞培养基、流式细胞仪、显微镜等。

2. 实验方法(1)KiSS-1基因敲除: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人低转移性鼻咽癌细胞株进行KiSS-1基因敲除。

(2)细胞培养与处理:培养敲除基因的细胞株,观察其生长情况及形态变化。

(3)功能实验:通过迁移、侵袭等实验,观察KiSS-1基因敲除后细胞转移能力的变化。

(4)分子生物学实验:利用PCR、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

(5)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1. KiSS-1基因敲除后细胞形态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KiSS-1基因敲除后,人低转移性鼻咽癌细胞株的形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细胞变得更加活跃,迁移能力增强。

2. KiSS-1基因敲除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功能实验结果显示,KiSS-1基因敲除后,人低转移性鼻咽癌细胞株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增强。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分别提高了约30%和40%。

3. 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显示,KiSS-1基因敲除后,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

其中,与细胞迁移和侵袭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而KiSS-1基因本身的表达水平下降。

4. 数据分析与统计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KiSS-1基因敲除对人低转移性鼻咽癌细胞株的转移习性具有显著的干预效果。

大黄素致鼻咽癌细胞CNE-1胀亡和线粒体膜通透性的研究

大黄素致鼻咽癌细胞CNE-1胀亡和线粒体膜通透性的研究
r s e t ey Reu t t e MT me o e u t h we 1 t e i hb t n e fc fE d o CN 1wa o r ltd i o c n rt n ep ci l. v sl s h T t d r s l s o d t a i i o f to mo i t E一 s c reae t c n e tai s h l t n h i e n s o
mi c o d il s o r ltd wi mo i t h n r reae t E dn’ s o c n ai n . n u i n E d n c e d d CN 1t n o i. i e e t y r lt o a wa c h n e t t s Co l so s c r o mo i a l a e E- o o c s t s f c n sh ma eaet o h oh n r . t e t c o d i1 mi a
2 MT . 1 T法检测抑制率 通过 M T T 法确定大黄素对鼻咽癌细 胞 C E1 N 一 的存活抑制作用。取对数生长期的鼻咽癌细胞 1 × 0 13个/L 加入到 9 0 m , 6孔板, 每孔加含细胞的培养液 10 。 0 L 置 3 o 、5 0 7C %C 2培养箱孵育 2 依次加人终浓度为 4 h后, 1. 5 0 0 、 0 g l 2 、2、5、1 20 / 的大黄素,使每孔终体积为 5 0 m 20l 0u,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组 ,每个浓度平行 3 个孔。继续孵育 2h ,每孔加入 MI (m /1 2u, 4后 r ’5 g ) 0l 继续孵育 4 。吸去上 . I m h 清, 每孔加入 1 u M O 0 l S ,充分振荡 1mn 于 42m测定各 0D 0 i, 9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类鼻咽癌细胞株特性
及来源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各类鼻咽癌细胞株特性及来源
CNE1为鼻咽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细胞系;CNE2、HNE1、HNE2、HNE3、HONE1为鼻咽低分
化鳞状细胞癌细胞系;5一8F为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细胞系SUNE一1亚株,具有高转
移、高成瘤能力;6- 10B为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细胞系SUNE-1亚株,具有高成瘤潜能,
不转移特性。C666-1为长期携带EB病毒基因的低分化鼻咽癌细胞株;HK-1为携带EB病毒
基因的高分化鼻咽癌细胞株.

NP69为永生化鼻咽上皮细胞系,于1XKsFM(keratinoeyte serum-free medium,KSFM)培养
基中,37℃、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呈现鳞状上皮样、贴壁生长,具有正常鼻咽上皮
的特性。

CNE11
癌组织来源
病人王某某,女, 58 岁,, 籍贯吉林省,,中国医学科学院日坛医院住院号:年8月
13日患者因头痛 耳鸣、 鼻衄等症状来院就诊。临床检查鼻咽部有菜花样肿物, 肿瘤已侵
犯颅底和颅神经( Ⅲ, Ⅳ , Ⅸ Ⅻ) , 双颈淋巴结转移, 诊断为鼻咽癌。X 光诊断为鼻咽
后壁软组织肿物符合鼻咽癌, 颅底象见左侧翼状突外板可疑骨质破坏,鼻咽部肿物作活检,
病理诊断为高分化鳞癌。

培养过程
在第12代时(培养后的6个月),在上皮样细胞培养中发现有少量梭形细胞。在有的培
养瓶中, 梭形细胞逐渐增加。在接种少量细胞的培养瓶中,有的全为上皮样细胞, 有的全
为梭形细胞。选择全为上皮样的细胞传代, 称CNE细胞株;全为梭形的细胞传代, 称CNF细
胞株。CNE细胞株容易形成空泡,不传代的老细胞, 在显微镜下可见到有些细胞的胞浆突
出, 然后脱落成死细胞, 还有多核巨细胞。在这二株细胞,特别是CNF细胞的单层或多层细
胞上有很多圆形细胞, 核大,浆少。在培养液中也有大量圆的脱落细胞。将培养液中的悬
浮细胞接种于培养瓶,细胞仍能贴瓶, 生长出原来的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将CNE , CNF
细胞和这二株细胞的脱落细胞培养成单层后, 不传代, 每周换液二次, 继续培养7 个月,
未能得到类淋巴母细胞株,在培养过程中未见到肿瘤组织培养中常见到的成纤维细胞生
长。

特性
CNE-22
组织来源和培养方法
组织取自鼻咽癌( Ⅳ期) 患者, 林XX,63岁, 男性, 广东籍, 活检组织病理检查为慢
性鼻咽炎,但同时负压吸引的鼻咽脱落细胞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图1).

病人血清的E B 病毒抗体和鼻咽脱落细胞的EBNA检测,病人血清的各种抗EB病毒抗体
的滴度分别为: VCA/IgG 1: 320 , EA IgG 1: 160, VCA/IgA 1: 40, EA/IgA<1 : 5 , 抗
EBNA抗体为1:160。鼻咽脱落细胞中发现成团的癌细胞呈EBNA阳性

细胞株的EB病毒抗原
用抗补体免疫荧光试验检查CNE- 2细胞中各种EB病毒抗原。体外培养第3代细胞可见
EB NA阳性, 胞核呈颗粒状明亮的荧光,细胞传至第11代后进行多次检查, EBNA均呈阴性。
经IudR或巴豆油、丁酸激活的细胞, 检查EA、VCA也呈阴性。将细胞与类淋巴母细胞株HK-
1共同培养, 观察EB病毒对上皮细胞的再感染,6天后上皮细胞的EBNA仍呈阴性。

HNE1、HNE2,HNE3和HONE13
组织细胞培养及建株肿瘤组织
取自4倒男性鼻咽癌初诊患者,分别命名为HNE1、HNE2,HNE3和HONE1,其中HNE1和
HONE1为EBV阳性,HNE2和HNE3为EBV阴性。病理诊断均为低分化鳞癌。

EBV抗原及EBV基因组分析EBNA检测结果发现.HNE1和HONE1细胞30代以前均为EBNA阳
性,HNE2和HNE3则为阴性。晚代HNE1和HONE1细胞的EBNA也逐渐转为阴性,而从HONE1第5代
细胞中克隆出来的CL40亚株的EBNA则非常稳定,传至52代其EBNA阳性率仍高达85—90%,
VCA结果示HNE1、HNE2、HNE3,均为EA/VCA 朗性.HONE细胞中只有%为阳性。

1
人体鼻咽癌上皮样细胞株和梭形细胞株的建立[J]. 中国科学,1978,01:113-118+121-
124.

2
谷淑燕,赵文平,曾毅,唐慰平,赵明伦,邓惠华,李昆. 从低分化鼻咽癌病人建立鼻咽癌上
皮细胞株[J]. 癌症,1983,02:70-72+129-130.

3
祝和成,姚开泰,李桂源等,4株鼻咽癌上皮细胞株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湖南医科大学学
报.1992,06,17(2),103-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