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爱情观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爱情观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爱情观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爱情观(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2011-11-11 15:53:00 作者:sunny来源:浏览次数:297 网友评论 0 条

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璀璨的明星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鲜明地体现了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把欧洲人文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成为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由于莎士比亚的创作在思想、艺术上都达到极高的境界,几百年来对他的身平、创作的研究可谓浩如烟海。他的创作中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理想、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对青春、友谊、爱情的歌颂和赞美,于当今社会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歌颂爱情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的几大主题之一。下面试从莎士比亚的戏剧方面出发,谈论一下本人眼中莎士比亚的爱情观。

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描写了男女青年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以及自私、欺骗等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运用个人的智慧、聪明和勇气,大胆地追求自由、纯洁的爱情。这当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的敢作敢为的文艺复兴新女性艺术形象。她们年轻美丽、温柔多情、乐观,敢于为而且善于为实现美好理想而斗争到底。如《无事生非》中的贝特丽思漂亮、聪慧、泼辣、好为人抱不平,《威尼斯商人》的鲍西娅有勇有谋,《辛白林》的伊摩琴美丽善良爱憎分明、为了爱情可以不惜抛弃荣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朱丽叶为情人的死去而殉身等等。

莎士比亚的剧作中的爱情都是属于一见钟情型。一旦主人公找到自己的所爱,就会遇上各种的困难,阻滞他们的结合。但他们会爱得轰轰烈烈,从此坚贞不渝地追求他们的纯洁的爱情,并为之斗争。在这一点上,西方古代的爱情故事好像与中国古代的有些相似,主人公都是一看到对方就喜欢上了,而中国古代封建势力太强大,男女青年为爱情的斗争显得弱小无力。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人们开始摆脱禁欲主义,追求自由、追求恋爱的权利。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的执着、勇敢机智地与各种邪恶势力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反映出莎士比亚对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的批判,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这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情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洋溢着纯洁浪漫的气氛。男女双方一旦陷入爱情,巨大的激情在心里萌动。再加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达到精练的纯熟的境界,戏剧中有着不少男女主人公充满抒情性的、浪漫的优美情话,使主人公的爱情变得更为之动人。如成为爱情题材千古绝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等待罗密欧前来赴约的优美独白:“来吧,黑夜!来吧,罗密欧!来吧,你黑夜中的白昼!因为你将要睡在黑夜的翼上,比乌鸦背上的新雪还要皎白。来吧,柔和的黑夜!来吧,可爱的黑夜,把我的罗密欧给我;等他死了以后,你再把他带去,分散成无数的星,把天空装饰得如此美丽,使全世界都恋爱着黑夜,不再崇拜眩目的太阳。”这深情热烈的词句不知打动过多少少男少女的心。还有《无事生非》中的最后一幕里,已经相爱了的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这对斗气冤家的斗嘴功夫令人捧腹大笑,连求婚时的对白都充满幽默:培尼狄克:“怪事怪事!我们自己的手会写下跟我们心里的意思完全不同的话。好,我愿意娶你;可是天日在上,我是因为可怜你才娶你的。”贝特丽丝:“我不愿拒绝您;可是天日在上,我只是因为却不过人家的劝告,一方面也是因为要救您的性命,才答应嫁给您的;人家告诉我您在一天天瘦下去呢。”培尼狄克:“别多话!让我堵住你的嘴。”(吻贝特丽丝。)

从莎士比亚的多部戏剧可看到莎士比亚对于爱情,比较强调女主人公的贞洁。他的剧作中的

女主人公无一不是温柔多情、充满活力、坚贞纯洁的,而且主人公都是贵族出身,这点让人觉得在莎士比亚的心目中,要求女人是绝对的纯洁。这也反映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局限性。有些剧作中甚至是以男主人公误会了女主人公的贞洁而推动情节发展,如《无事生非》中奸诈的唐·约翰因嫉妒而用诡计让克劳狄奥误会希罗的贞洁,克劳狄奥就暴怒公开拒绝与希罗结婚,并指责希罗是荡妇。这不可不视为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爱情观中的缺陷处。不过关于贞洁的观念不同时代社会有不同的看法要求,莎士比亚是生活在几百年前的人了,这点不能过于苛求他。

透析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爱情观

一 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推崇一见钟情的爱情模式。在剧作中,主人公往往一看到对方就会萌生爱慕之情,然后克服各种各样的障碍,最终获得幸福。他们坚贞不渝地追求纯洁的爱情,并为之奋斗。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中我们处处能寻到这种爱情模式的踪影。如在《驯悍记》中,鲁禅希欧与毕安卡一见钟情。在《爱的徒劳》中,腓迪南国王等刚出场时看似独立不羁,鄙弃爱情。但是,当法国公主刚一出现,他们便陷入了情网,成为爱神的俘虏。在《 威尼斯商人》中,身无分文的贵族青年巴萨尼奥与富家嗣女鲍西娅一见钟情。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后,女主人公鲍西娅以其敏锐的才智保卫了自己的爱情,也解救了帮助他们的朋友安东尼奥。而在喜剧《仲夏夜之梦》中,精灵王奥伯龙与王后泰坦尼娅起了争执,奥伯龙就叫他的仆人帕克在泰坦尼娅的眼睛上点了一种魔液,使她会对醒来后所见的第一个人一见钟情。与此同时,有两对年轻男女在森林中迷路了。帕克将魔液点在两个男子的眼睛上,结果他们俩都同时爱上了其中一个女孩。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常常以悲剧开始,情节曲折,但最终都会有完美的结局。如在《无事生非》中,少年贵族克劳狄奥与总督之女希罗一见钟情,决定一周后举行婚礼。但是唐?约翰设下诡计,让克劳狄奥误以为希罗是个荡妇,在婚礼上当众辱骂她。希罗气急晕倒,克劳狄奥以为希罗已死,十分痛悔,到坟堂追悼。最终真相大白,两人重逢。在《皆大欢喜》中,被放逐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与受到长兄奥列佛虐待的奥兰多相爱。不久罗瑟琳受到叔父、篡位者弗莱德里克的放逐,女扮男装逃亡到亚登森林,与奥兰多不期而遇。后来,奥兰多以德报怨,拯救了兄长,使其良心发现,并与西莉娅产生爱情。最终共有四对恋人喜结良缘,皆大欢喜。而在《第十二夜》中,孪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奥拉遇海难失散。薇奥拉爱上了公爵 奥西诺,女扮男装给他当侍童。但公爵却爱着伯爵小姐奥丽维娅。可奥丽维娅反而爱上了代替公爵向自己求爱的薇奥拉。经过一番有趣的波折之后,薇奥拉与奥西诺,奥丽维娅与西巴斯辛双双结成良缘。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是幸福和快乐的。这种爱情都是以男女互爱为基础,采取一见钟情的恋爱方式,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为结局。这种喜庆的题材、甜美的爱情、浪漫的情调与莎士比亚所信奉的人生哲学———“幸福是最高的善”、“快乐是人生的目的”的信念是一致的。 二 莎士比亚的喜剧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对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争取个性解放、 爱情自由的强烈要求和对新生活的渴望。如在《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与拉山德、狄米特律斯与海伦娜这两对青年男女之间相互爱慕,他们反对家长和雅典亲王的干涉,逃到离城几里的小树林中,最后得到仙人的帮助,争取到婚姻的自由。《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采取有效的行动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为寻真爱而违背了父亲“三匣择婚”的遗愿。鲍西娅追求的是爱情自由,她的择偶条件不是门第和财富,而是个人的人品、相貌和才能。在《温莎的风流娘们》中,那些穿裙子的英雄为了追求爱情、正义大胆地走出了闺房,她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父权制度做出了挑战。在《第十二夜》中,勇敢、热情、纯真的少女薇奥拉,在争取人格独立、幸福的权力及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 斗争中,显示出忘我无私、 坚贞不渝的品格。这些喜剧作品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人们朝气蓬勃、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和人文主义者的理想。 但是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中,这种恋爱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莎士比亚极力主张爱情婚姻中的“秩序”是不应该被破坏的。如在《维洛那二绅士》中,朱利亚和女仆露西塔女扮男 透析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爱情观 朱红霞 (大庆石油学院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大庆 163318) * [收稿日期]2007-09-30 ** [作者简介]朱红霞(1974-),女,黑龙江双城人,大庆石油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学,应用语言学。 Vol.28 No.2 JournalofSuihuaUniversity Apr.2008 ***第28卷第2期 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4月84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答案解析

智慧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5分) 已知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B A. 《罗米欧与朱丽叶》 B. 《亨利六世》 C. 《理查三世》 D. 《亨利五世》 2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莎士比亚曾在家乡的文法学校读书。 B. 莎士比亚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 C. 莎士比亚所属剧团名叫“宫内大臣供奉剧团”。 D. 莎士比亚的家乡是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 3 【单选题】(5分)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表述错误的是:D A. 在莎士比亚成名前,占据英国剧坛的是“大学才子派”。 B. 英国戏剧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戏剧和中世纪道德剧的传统。 C. 文艺复兴早期的英国剧场设在客栈里。 D. 1576年在伦敦市郊建造的第一个公共剧院是环球剧院。 4 【单选题】(5分) 1608-1612年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主要创作的戏剧类型是C A. 喜剧 B. 悲剧 C. 传奇剧 D. 历史剧

5 【单选题】(5分) 以下有关人文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 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流思想 B. 人文主义思想并不反对世俗享乐和追求物质财富 C. 莎士比亚的戏剧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D. 人本思想、民族意识、反基督教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念 第二章 1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正确的是C A. 在莎士比亚时代,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看戏。 B. 莎士比亚创作戏剧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 C. “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对莎士比亚有重要影响。 D. 莎士比亚生于1566年,去世于1610年。 2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 由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收集、编辑,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收入莎剧36部。 B. 朱生豪、梁实秋、方平是莎剧中译本的优秀译者。 C.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三时期转向传奇剧。 D.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一时期没有写过悲剧。 3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表述错误的是:C A. 莎士比亚由于生活所迫,才开始戏剧生涯。 B. 在《皆大欢喜》中,莎士比亚把人生比作戏剧、按照七幕来演出。 C. 莎士比亚属于“大学才子派”成员。 D. 在莎士比亚时代,职业剧团都会寻求大人物的庇护,受到庇护的剧团都会冠以庇护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文化

【考试范围】 一、作品 《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罗密欧与朱丽叶》、《裘里斯卡塞》、《威尼斯商人》、《驯悍记》、《第十二夜》、 《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赵氏孤儿》、《女驸马》、《孟丽君》、 二、作品比较 《麦克白》与《赵氏孤儿》、《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李尔王》与《窦娥冤》 三、考试题型 1)简答类 ①描述剧情、概况②列举作品年代③分析不同创作时期④就某一个作品做个人看法2)对比类 从各角度比较中西戏剧(600字内) 【课程笔记】 莎士比亚Shakespeare(1564—1616) ①1590—1600 历史喜剧时期(莎士比亚创作早期,又称历史剧喜剧时期) 历史剧:《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1597—1598、《亨利五世》1599 等9部 喜剧:《仲夏夜之梦》1596、《威尼斯商人》1597、《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无事生非》1599、《第十二夜》1600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 等悲剧3部 ②1601—1607 悲剧时期(创作第二时期,又称悲剧时期) 《哈姆雷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雅典的泰门》1607 ③1608—1611 传奇时期 《暴风雨》1611(“用诗歌写的遗嘱”)、《辛白村》、《冬天的故事》等3部剧和历史剧《亨利人世》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1601 《奥瑟罗》1604 《李尔王》1606 《麦克白》1606 Macbeth (“不能提的一部戏”) 【列举中国特色爱情故事】 《梁祝》、《西厢记》(“天下夺魁”)、《红楼梦》、《天仙配》、《七夕》、《牡丹亭》(令《西厢记》减价)、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蝉(碧月)、杨贵妃(羞花) 莎士比亚——一生三十七个剧本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

2018戏剧鉴赏尔雅课后答案

2018 戏剧鉴赏尔雅课后答案 1.1 戏剧学的概念 1.广义上来说, 戏剧学研究范畴包括任何() 。 A、人类戏剧现象 B、影视作品 C、社会文体活动 D、人类表演活动 答案: A 2.戏剧繁荣的必要基础之一是() 。 A、社会活动的频繁 B、经济活动的频繁 C、政治活动的频繁 D、内心活动的频繁 答案: D 3.以下活动中, 属于戏剧现象的有() 。 A、生日派对C、阅兵式 B D 、开学典礼 、上学放学 答案:ABC 4.戏剧概念产生于人类精神和情感的需要, 正是因为这种需要才会有戏剧的产生。() 答案:√ 5.“戏剧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不统一时, 进入了一种“角色”。() 答案:√ 1.2 戏剧的起源 1.各民族的戏剧在起源、发展、变化上的一致性, 反映了一种共通的本能 , 这种本能是 () 。 A、欣赏的本能 B、情感的本能 C、表演的本能 D、戏剧的本能 答案: D 2.以戏剧艺术、舞台艺术、创作演出等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 。 A、泛化的戏剧艺术学 B、广义的戏剧艺术学 C、狭义的戏剧艺术学

D、强化的戏剧艺术学答案: C

3.以下对“仪式”表述中, 正确的有 () 。 A、仪式是一种精神活动 B、仪式是一种社会现象 C、仪式最早是人与人的交流活动 D、仪式最早是人与非自然因素交流的行为 答案: ABD 4.实质上 , 戏剧是人类精神、情感、生活相互凝聚而成的社会活动。() 答案:√ 5.戏剧的目的在于对欣赏者进行教育, 而不在于促进欣赏者自我提升。() 答案:× 2.1 “巫术思维”时期 1.戏剧产生于哪一时期?() A、雅典时期 B、古希腊时期 C、罗马时期 D、巫术思维时期 答案: D 2.以下关于巫术思维时期人类“扮演”活动的描述中, 正确的有 () 。 A、可能是一种生产方式 B、可能是一种生产活动 C、可能是一种理性思维 D、可能是一种文化本性 答案: ABD 3.戏剧艺术并非产生于理想科学, 而是产生于宗教崇拜。() 答案:√ 2.2 “巫术思维”两个规律 1.巫术思维建立的原则是接触率和 () 。 A、相似律 B 、相悖律 C、同化律 D 、顺应律 答案: A 2.伤害人的影像与伤害人自身具有同等效力, 这是巫术思想中什么的体现 ?() A、相悖律 B 、相似律C、顺应律 D 、接触律

爱情诗句莎士比亚英文

爱情诗句莎士比亚英文 导读:本文是关于诗句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草率的婚姻少美满、充实思想不在於言语的富丽。 It is not the richness of words that makes hasty marriages less pleasant and enriching ideas. 2、爱比杀人重罪更难隐藏;爱情的黑夜有中午的阳光。 Love is harder to hide than felony murder; the dark night of love has noon sunshine. 3、真情如何难知道,不到坏精灵,放出我的好精灵,我永不能安心。 How hard it is to know the truth, I will never be at ease until the evil spirit releases my good spirit. 4、完美的爱情,让人意志薄弱;不完美的爱情,伤害人心。 Perfect love makes people weak; imperfect love hurts people's hearts. 5、情欲犹如炭火,必须使它冷却,否则,那烈火会把心儿烧焦。 Love is like a charcoal fire. It must be cooled, otherwise, the fire will burn the heart. 6、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 I love you, for your happiness, I am willing to give up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摘要: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人作为一个感性动物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大不相同。本文将浅谈中西方在爱情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柏拉图、爱情观、等级制度、束缚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为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舍生忘死!古代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悲惨爱情,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至今成为千古绝唱。近代的罗丝与杰克,他们的爱情令人向往。同样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不同、文化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对待爱情也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中国的爱情观 (一)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爱情的观念与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绝句,充分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期盼与执着。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大的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定终身,是会被当时的人所唾弃的。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在结合之前甚至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就更别说他们之间存在爱情了。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没有亲密和互助而言,而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从属关系,女子出嫁到夫家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没有自由,更何谈爱情。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经典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爱情至今使人赞不绝口,曾有诗写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爱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在古代,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无情的拆散,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低级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还有不少悲壮的爱情被某种政治因素无情的拆散,范蠡和西施就是被政治的替代品。那时的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有的只是永恒不变的利益。一个国家,一个帝王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进行政治联姻,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周洪宇 摘要: 本文介绍了莎士比亚笔下形成众多女性形象的原因和理由,分析了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女性大放异彩的形象。细致深入的描绘出喜剧中女性形象具有共同性和个体性的特点,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思想贯穿于喜剧,阐明了作者对女性形象的观点。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人文主义

目录 摘要 (Ⅰ) 关键词 (Ⅰ) 前言 (1) 一、莎士比亚喜剧笔下众多女性的原由 (1) (一)、提倡妇女解放 (1) (二)、描绘理想社会 (1) (三)、赞美真诚友谊 (2) (四)、歌颂自由恋爱 (2)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的形象 (2) (一)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突出强调具有主体地位的女性角色 (2)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充满着道德美 (3) (三)、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认为爱情是生活的支柱 (3) 三、莎士比亚喜剧塑造女性时也突出鲜明的形象 (4) (一)、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贤妻良母的形象 (4)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新思想的开放的形象 (4) (三)、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才思敏捷的形象 (5) (四)、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拥有着胆识过人、敢作敢为的形象 (5) 总结 (6) 参考文献 (6) 致谢 (6)

前言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一向以人物形象的刻画著称,在他的喜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在如此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女性形象描写得最为突出、最为显眼。 一、莎士比亚笔下众多女性的原由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但是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也不满足于原来的现状,需要新的改革,反对旧的体制,促进自身利益的发展。新旧阶级交替的同时,文化、思想也紧随着发生变革。新兴的资产阶级把自己的世界观、思想观、人生观带到了变革的年代,从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发展。 社会变革必然是思想现行,莎士比亚的喜剧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人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的新思潮。因此,他们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肯定现实生活,肯定人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力.莎士比亚能以人文主义思想引导,从社会生活真实出发,给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真实而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塑造很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众多形象群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最为鲜明,在她们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光环。 (一)、提倡妇女解放 在一千多年漫长的中世纪黑夜,人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扭曲,尤其是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即使是上层妇女,她们也处于男人附庸的地位。莎士比亚认为,妇女也是人,她们应该获得人应该获得的一切权利,她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应获得与男人一样的平等地位。莎士比亚还认为,妇女的才能并不比男人低,她们同样有胆有识,甚至超过那些靠权位财产庸碌无为的男人。几乎所有的莎士比亚喜剧,都是以女性占中心位置,莎士比亚喜剧的光彩实际上是女性的光彩。无论是赫米娅、安痕裴琪、贝特丽丝、罗瑟琳,薇奥拉,还是妇女形象中的出类拔萃者鲍西娅,她们的共同特点是,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幸福,并表现出机智勇敢,自尊自爱的可贵品质。 (二)、描绘理想社会 莎士比亚在喜剧中直接描绘了人文主义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虽然还缺乏具体的政治内容,但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以此与丑恶的社会现实对比,因此具有一定的批判力量。在《皆大欢喜》中,作者描绘了具有英国大自然特色的森林,在现实社会中遭到邪恶势力迫害的有德行的人都聚集到这里,在善良的公爵的周围簇居着许多“自甘流放”的向往真诚的人们,奥兰多、罗瑟琳在患难之中也投奔这个“圣地”。在那里,人们“像

汤显祖VS莎士比亚

汤显祖VS莎士比亚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这实在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大奇迹。 第一战:社会背景: 汤显祖(1550-1616)生活在明朝晚期,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莎士比亚(1564-1616)历经伊丽莎白时期和詹姆斯一世时期。他们所处的时代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人文主义的崛起对传统势力形成了挑战。在晚明时期的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把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中解放出来,引发了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和博爱主义思潮。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洗礼下,重新审视和评价中世纪的传统,逐渐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梦者,在各自的国度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走过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却都成了不朽的戏剧家。 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汤显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试图在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刚正不阿,与日益腐败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退出官场,回到家乡江西临川,专心从事诗文戏剧创作。而莎士比亚主要是一位戏剧家,在伦敦的戏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与汤显祖的政治活动相比,莎士比亚几乎与政治无涉。汤显祖满怀“治国平天下”的踌躇之志,梦碎之后在诗文和戏曲中宣泄愤懑;相比之下,莎士比亚英国的舞台上却左右逢源,名利双收。尽管境遇不同,两位天才仍有不少共同之处。 第二战:相同之处: 1.两位戏剧大师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而在后期作品里展现了悲观失望的世界观。 其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尔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汤显祖在创作前两部戏剧作品期间,尽管对社会现状不满,但仍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朝廷重用,大展宏图,对未来满怀希望;而后两部戏剧作品是在他对朝廷绝望、辞官回乡以后创作的,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对于莎士比亚来说,他初入伦敦剧坛之时,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民族自信空前高涨。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和喜剧大多洋溢着乐观奔放的热情;后期以悲剧、浪漫剧为主,重在揭示人类的贪欲,流露着悲哀和无奈的心境。两位大师的作品先是讴歌人文主义、个人主义对传统的反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转而表现不受节制的欲望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除了社会原因之外,他们个人的悲剧一丧子之痛无疑也是他们由乐观转向悲观的重要原因。再次,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相同点:在各自的作品中运用了梦境。汤显祖的四部戏剧作品都包含梦境,被称为“四梦”;莎士比亚在其约四十部戏剧作品中有近一半与梦有关。两位大师通过表现梦幻,使自己的戏剧作品更加哀婉动人、荡气回肠、发人深思。 2.汤剧和莎剧中青年男女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常常与以“父亲”形象所代表的传统势力发生激烈的冲突,然后通过“梦”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3.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运用了超自然的精灵来促进爱情之梦的实现,如《紫钗记》和《牡丹亭》中的花神、《仲夏夜之梦》中的仙王和《辛白林》里的朱匹特。 4.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在其作品中表现了情对生死的超越。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哈姆雷特》里的奥菲丽娅在追求爱情中都经历了“朝向死亡的存在”。 “生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语)。汤显祖的《牡丹亭》和

莎士比亚第十四行情诗(第141首)

In faith I do not love thee with mine eyes, For they in thee a thousand errors note; But 'tis my heart that loves what they despise, Who, in despite of view, is pleased to dote. Nor tender feeling, to base touches prone, Nor taste, nor smell, desire to be invited To any sensual feast with thee alone: But my five wits nor my five senses can Dissuade one foolish heart from serving thee, Who leaves unswayed the likeness of a man, Thy proud heart's slave and vassal wretch to be: Only my plague thus far I count my gain, That she that makes me sin awards me pain. 翻译:(标题:感官) 说实话,我的眼睛并不喜欢你, 因为它们发现,你有无数缺点; 但我的心,却在对你一望情深, 它只凭喜好,不管眼睛怎样看; 我耳朵,也不觉得你嗓音好听, 既便是我那,易受刺激的触感; 或味感或嗅感,都不见得高兴, 单独参加,你任何感官的盛宴; 可是,无论我有多少灵智感官, 都不能劝阻痴心,去把你奉典; 任何堂堂仪表,它都视而不见, 只做你,傲慢心的奴隶和伙伴;

爱情观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爱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冲过硝烟弥漫的高三,跨进了大学这一环绕着神圣和浪漫光环的象牙塔,成为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天之骄子。然而,荣耀感和新鲜感退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活却让我们无所适从:宽松的管理给了我们广阔的发挥空间,大量空余的时间却让我们倍感迷茫;远离父母家人的生活给了我们独立自主的自由,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却让我们不断受挫,欲行又止;大群聚居在一起的同龄人给了我们人际交往的无限机会,客气拘礼但缺少真诚热情的交往方式却让我们有了弦断无人听的感慨;校园里双双对对的恋人身影给了我们生动的启发,真正适合的人生伴侣却不可轻易求得……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终身伴侣,如何找到真正的爱情,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我认为爱情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感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会引导人走向健康、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先看看爱情的涵义。电子词典里对爱情的解释是:男女间爱恋的感情。这没什么好说的,倒是后面的英文:personal affection有点意思,私人的爱情或说私人的疾病。大约爱情是西方传来的产物,到底是人家说的触其本质,处理好了是爱情,处理不好便是疾病! 我们公认爱情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情绪。感觉和情绪本身就一种很玄妙的东西,作为这里面最复杂的一种,爱情就更是说不清道不明是个什么滋味了。不过,我们可以研究一下爱情的作用或曰任务。 爱情大约有四大作用:其一让男女双方愉悦,可以快乐的生活;其二进一步升华到婚姻,繁衍后代;其三激发灵感,生出新的艺术;其四解除人生的孤独寂寞。由笔者看来,爱情的每一个作用很伟大,每一个作用都是对人生的最大慰藉!然而,并不是每一场爱情都可以把四种作用全发挥出来,或者说不是每一份爱情都含有这四种作用。所以,我们亟需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把握爱情的内在规律,从而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爱情史! 首先,端正恋爱态度。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封建婚姻只强调婚姻的封建义务,无视人有爱的权利,具体表现为包办婚姻“三从四德”等,那是对人性的奴役,必须予以否定。但是,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承担爱的责任,就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这种只图享受、不负责任的轻率行为理应受到指责。一位教育家曾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惜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她缔造幸福。”这种爱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是感情,只能用感情去爱,而不能用道理去爱。”爱,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情感,当然也只能用感情去爱,这并没有错,但人作为人,既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人之爱其所爱,除开感情因素,也应当讲究理性,应当符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无理性的爱是盲目的,很危险的,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场悲剧。 其次,要正确对待爱情的有与无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切高层建筑要有经济的基础,任何事要在吃饱饭前提下开展。作为人类最高级的感情,爱情绝对是一种奢侈品。既然是奢侈品,就必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部分人可以享用,而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所以,如果我们终其一生也没爱情的话,要坦然面对,不要感伤。其实这就是老祖

莎士比亚的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

三、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比较 首先我们来讲第一个问题,有些评论者认为“莎剧是西方的戏曲”,这意味着莎剧和中国戏曲非常接近,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写人性。中国戏曲是西方的莎剧,这两次莎剧节都有这样的议论,我是同意的。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与我国宋元明以来的传统戏曲,有相同之处。比如我们提到的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他们出现在同一时期即16世纪到17世纪,莎士比亚是1564—1616,汤显祖是1550—1616,他们是同时去世的。虽然他们地分东西,都在作品形式与表现方法上有相同之处,在趣味上也有异处可循。譬如,《牡丹亭》写意多于写实,属于“四梦之一”,是浪漫主义为主。《罗密欧与朱丽叶》写实多于写意,两者虽然重点不同,但都有写意的地方,都是表现曲折离奇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也都含有死去活来的传奇情节。两者的结局蕴含着美学理想,也有同和不同的地方,从美学高度来看主要相似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假定型的戏剧美学观,二是开放型的舞台美学观。中国的戏曲文学和伊丽莎白的莎剧都是戏曲假定性舞台美学观营养而开放的奇异花朵,决定了它们舞台时空观的绝对自由,决定了它们在构思和布景上的写意风格,决定了它们在表演上的象征性特点。两者都没有“第四堵墙”,自我表白,自报家门。汤显祖1599年在信中说:“凡是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都到的时候,颇有意象。”所以《牡丹亭》写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实际上是有理论支撑的。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里说:“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就是说要使人物多变,沟通时间,制造幻想,台上台下,神情交融,这是汤显祖的观点。而莎士比亚在剧本中说道“舞台上想出现几个士兵,就象征着成千上万的士兵”。从两位的观点来讲,可以看出身分东西但意见是一致的。我们古典戏曲和莎剧都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只是某些时候侧重不一样,有时浪漫主义为主,有时现实主义为主。那么作为“开放型”的舞台戏剧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暴风雨》等都有这个特点,和“封锁型”是不一样的。“开放型”结构的莎剧和中国古典戏曲一般有三大特征:多场次、可延续性、告诉观众,隐瞒剧中人。封锁型结构有利于体现逼真的舞台性,开放型的结构有利于体现假定型舞台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开头就介绍了剧情和主人公,这是它们相同之处。接下来要说莎剧与中国戏曲的差异,必须从同中的异处,异中的同处切入。第一、思想深度有差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是一对情人双双死去,两家和解;《牡丹亭》的结局是悲喜剧,杜丽娘死而复生,柳梦梅高中状元后与杜丽娘双宿双栖。有人就说,《牡丹亭》的结局不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结局使人更痛恨现实社会,因此莎士比亚高于汤显祖。在此我想提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是两国国情不一样,时代不一样。比如杜丽娘要求个性解放是很强烈的,生生死死的爱情,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斗争是很激烈的,希望杜丽娘和柳梦梅成其好事是一个审美的乌托邦,又有什么不好呢?人们有这种美好的希望有何不可呢,何必非要苛求。当然莎士比亚的写作时期又有不同,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要取代封建主义的愿望已经很强烈很普遍了。从时代来看,汤显祖作这样的处理是可以理解的,表达了人们美好的希望,是一个审美乌托邦。第二,作品主人公的身份不同。莎剧作品中上层、中层、下层都有,而且下层居多,主人公身份有变化;中国戏曲中的人物以帝王将相为主。第三、艺术形式有区别。莎士比亚以无韵诗的对白和独白为主,有韵诗只占次要地位,它是诗剧但是是无韵诗,以对白为主,比较接近我国的话剧。元曲以唱腔曲艺为主,比较接近我国的歌剧。

莎士比亚最美英文情诗【莎士比亚爱情诗英文版】

莎士比亚最美英文情诗【莎士比亚爱情诗英文版】 爱情是理想的一致,是意志的融合;而不是物质的代名词、金钱的奴仆。小编整理了莎士比亚英文版爱情诗,欢迎阅读!莎士比亚英文版爱情诗篇一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拟做夏日?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你可是更加温和,更加可爱: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狂风会吹落五月里开的好花儿,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夏季的生命又未免结束得太快: Sometimes too hot the eys of heaven shines,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hme declines, 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仪态;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est in his shade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的影子里踯躅,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在;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莎士比亚英文版爱情诗篇二 Why is my verse so barren of new pride, 为什么我的诗那么缺新光彩, So far from variation or quick change? 赶不上现代善变多姿的风尚? Why with the time do I not glance aside 为什么我不学时人旁征博采 To new-found methods and to compounds strange? 那竞奇斗艳,穷妍极巧的新腔? Why write I still all one, ever the same, 为什么我写的始终别无二致, And keep invention in a noted weed,

论莎士比亚的爱情观

论莎士比亚的爱情观 姓名:杨冉冉学号:317010807717级 摘要: 爱情,是千百面来亘古不变的被人们最多追求和谈论的文学主题。它不仅是喜爱文学和热爱生活的人所向往的精神层次,同样也是各世纪诗人和戏剧家们追求和探究的永恒主题。爱情自然会带给你们莫大的幸福感,是赐予女性挣脱社会枷锁,追求自由爱情的巨大力量。但任何有力量的事物都会在人类的催化下产生两面的效应,比如悲剧和戏剧。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古往今来的世界文学史中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除了莎士比亚醇厚的文笔,故事架构符合当时阶级的发展,矛盾思想的激化,我想亘古不变的主题-爱情是吸引人们去探讨和吸引后世关注的其中原因。本文试图就莎士比亚的作品对其的爱情观点进行追踪和分析,深度研究莎士比亚爱情观的内涵。 关键词:莎士比亚封建统治激进纯情浪漫的人文主义爱情观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色彩浓重的作家。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作品影响巨大,他将诗和剧有力的结合,创新了传统的戏剧文学,并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悲喜剧等相集合,是对后世文学的巨大奠基。他一生写了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是

“英国戏剧之父”。 一、莎士比亚戏剧前期理想和自由乐观的爱情观 这段时期的社会王权巩固,经济繁荣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阶级矛盾有但并不那么激化,并且上层社会的主导倾向,喜欢看戏,喜欢看有张力的戏剧。所以这段时期的创作特性还是乐观主义和追求幸福,快乐生活,反对禁欲主义。 莎士比亚此阶段戏剧中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看出当时人文主义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打破禁欲主义、封建伦理道德束缚,释放个性,追求爱情自由不惜牺牲一切的憧憬。 这个时段的的爱情大多是一见钟情,此志不渝的。一旦男女主角找到所爱,就会有各种困难和束缚,而他们会以更激烈的方式相爱,不惜冲破重重障碍,以生命为代价去进行斗争,追求纯洁的爱情。这些作品在歌颂爱情的自由,同时乐观的对爱情充满了幻想,但是盲目的和激进的。比如《罗密欧和朱丽叶》中,朱丽叶对罗密欧一见钟情,就说出令人震惊的表白:“要是他已经结过婚,那么坟墓便是我的婚床”,说明他们的爱情是盲目和极不理智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一部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他们为了爱情自由,不惜双双殉情,以年轻的生命了结两大家族的仇恨。但即使《罗密欧和朱丽叶》以悲剧收场,但文中展现的爱情观是至真至纯的,是浪漫的、美好的,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也是充分表现了对爱情的歌颂,歌颂他们积极挣脱父权,说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要求婚姻自由,追求个人幸福,真正体现出一种平等的浪漫理想主义人文精神,具有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悲喜剧的特色也是源于当代社会表面的繁荣,也说明理想主义必将经过一番与封建传统和父权的斗争,而不一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男性探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2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 3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4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5 《紫色》中“家”的解读 6 从语言表达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7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8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词汇策略的研究 9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 10 The Analysis of the Gothic Features of Wuthering Heights 11 英语中法语借词刍议 12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多丽丝莱辛: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比两位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1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14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15 简爱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16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 17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 18 论文学翻译中“原作之隐形”存在的必然性 19 英文科技产品说明书的语言特点与翻译 20 An Insight into Cause for Feminine Tragedy--A Case Study of A Rose for Emily 21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22 Memory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23 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文化差异 24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 25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 26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27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28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 29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 30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 31 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 3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3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34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 35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开题报告+论) 36 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 37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38 39 On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Advertising Copies 40 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班级:园艺三班 姓名:罗慧娟学号:201541738305 课程论文题目: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课程论文题目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学生:罗慧娟 (园艺园林学院园艺三班,学号201541738305) 摘要:戏剧家是戏剧发展历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好的戏剧作品带给过去乃至未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关键词:关汉卿、汤显祖、莎士比亚 戏剧家是指各民族戏剧业内具有一定成就的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家、戏剧音乐家和戏剧评论家、活动家。是专门从事戏剧文学写作的作家,这些作品可能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或是不可能上演的舞台剧本,或是只以剧本对话形式的纯粹文学创作。戏剧的发展是一条漫漫长路,是一代一代戏剧家实践出来的路。 一、早期的戏剧家 (一)西方戏剧家 西方现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剧作家可追溯到西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当时希腊一年一度的酒神节的重要内容便是盛大的戏剧比赛。每个参赛的剧作家都要提交一个悲剧三联剧和一个内容相关的羊人剧作为参赛作品。这个比赛的胜利者,现在还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及喜剧作家亚里士多芬尼斯。他们创作的戏剧形式到今天仍然为剧作家采用。 在戏剧史上被大多数人认为最伟大的剧作家则是威廉·莎士比亚。他生于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之间的英国,但他的正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令当时仍处于黑暗时代的戏剧艺术突然跃进高峰时期。 在他死后的四百年间,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和学院研究。 (二)中国戏剧家 中国的戏剧发展过程与西方戏剧迥异。 最早的剧作家因资料很少,已不可考,可知的是自隋代开始有管理百戏的制度,而最早的剧本为南宋时期的《张协状元》。这出剧本作者有一说为南宋温州的九

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的对比研究

第一首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 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rease 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 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 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elf-substantial fuel, 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 -- Thyself thy foe, to thy sweet self too cruel. Thou that art now the wold's fresh ornament 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 Within thine own bud buriest thy content, And tender churl mak'st waste in niggarding. Pity the world, or else this glutton be -- To eat the world's due, by the grave and thee. 第1-14首,第16、17首,主旨都是劝一位美貌的青年朋友娶妻生子。 1、increse:reproduction,procretion;繁殖,繁衍。 2、That:So that.rose:有两解:(1)prime;(2)example;莎士比亚常用rose比喻“青春”或“典范”。 3、But as:And that though.the riper:the riper rose.by time:in time,in due course.decease:die。 4、His...his:Its...its,i.e. of the riper rose;莎士比亚时仍常用his 作中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所有格。tender:young,娇嫩的。bear:carry on;注意此字含双关义,使人既联想到baer fruit,双联想到bear a child。 5、thou...thine:you...your;伊丽莎白时代,第二人称单数代词常用thou(主),其变格形式为thee(宾),thy(所有),thine(所有,用于以元音或h开始的词前;物主),对亲爱都或熟悉的朋友常以此相呼。contracted:betrothed.此行意为:而你却与自己明媚的眼睛定了新,比喻抱独身。 6、Feed'st:Feed;与thou 搭配的第二人称单数动词词尾形式为-est,-st或-t;又见第9行art=are,tx 11tf buriest=bury,第12行mak'st=make.light's flame:眼中的光焰;当时人们认为眼睛同太阳一样能射出光焰,参见33.2(第33首第2行)。self-substantial fuel:fuel of you own substance,(象蜡烛一样)以自身作燃料。 7、Making:Causing.lies:exists. 8、Thyself:Yourself。 9、that:who。 10、only:chief,peerless.gaudy:bright。 11、bud:喻“自身”,与第2行驶rose的比喻连贯。thy content:what you contain,指你做父亲的可能性;content重音在第二个音节。 12、tender churl:gentle miser;以此称呼对方,意在表现其矛盾的两个方面,这在修辞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