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

房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
房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

房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

房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临床上诊断房性早搏主要依靠心电图。

1、提早的房性P'波

提早的房性P'波形态、方向、振幅和时间与同导联上的窦

性P波不同。房性P'波可出现于心房绝对不应期以外的任何时相。P'波出现于ST段内、T-P段之间或T波低平的导联上容易辨认。P'波与T波或U波重叠在一起时,可使其振幅增高、减低、平坦、切迹、双向、倒置增深等变化,应注意识别。伴时相性房内差异传导或3 相房内传导阻滞者,房性早搏的P'波可异常高大或增宽(图1、图2)。

2、P‘ -R间期

房性早搏的P‘ -R间期与R-P'间期的长短有关,R-P'间期愈短,P‘ -R 间期愈长;反之,R-P'间期愈长,P‘ -R间期愈短,P‘ -R间期三120ms。合并心室预激波时,P‘ -R间期v 120ms。

3、联律间期比窦性性心动周期短。

4、下传QRS 波群

房性早搏下传QRS 波群形态与窦性QRS 波群相同,也可伴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而宽大畸形。

5、代偿间歇

(1)房性早搏引起的窦性回声,不但没有代偿间歇,反而包含有房性早搏的窦性p‘一P'周期比1个基本窦律周期还短一些。

(2)房性早搏插入于 1 个基本窦律周期之中,为无代偿间歇。

(3)多数房性早搏为不完全代偿间歇。

图 1 PonT 现象房性早搏

男性,68 岁。窦性心律。房性早出现于T 波顶峰上,而使T 波增高变尖,代偿间歇不完全。图 2 位于T 波上的房性早搏三联律

男性,73 岁。肺气肿,II 导联P 波0.30mv ,右房肥大,房性早搏位于T 波上,使T 波增高变宽。

室性早搏的定位诊断

室性早搏的定位诊断 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PB),又称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extrasy stole)、室性过早收缩(ventir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VPC)等,然而,室性早搏一词则是广为通用的术语。起源于希氏束部位以下过早发生的单个或成对、无保护机制的心搏,称为室性早搏。希氏束电图示V前无H波,为肌性室性早搏;V前有H波,H-V间期缩短者,为分支性室性早搏。 根据起源部位不同而分类: (1)、室间隔早搏 (2)、右室肌性早搏:右室流出道早搏,右室心尖部早搏等。 (3)、右束支性早搏 (4)、左束支性早搏 (5)、左前分支性早搏 (6)、左后分支性阻搏 (7)、左室肌性早搏 (8)、心室前壁早搏 (9)、心室后壁早搏(见表—1) 表—1 室性早搏定位诊断: ——————————————————————————————————————— I、aVL II、III、aVF V1 V5 心电图表现———————————————————————————————————————右室上部上下上类似RBBB 下部下下上类似LBBB 右束支上上下上呈L BBB 左束支主干上上上上呈RBBB 左前分支上下上上RBBB+LPH 左左后分支下上上上RBBB+LAH 前壁下下 室后壁上上 侧壁上下 室间隔与窦性QRS—T波形大同小异 ——————————————————————————————————————— 注:上:指QRS主波向上下:指QRS主波向下 现将发自心室不同部位早搏的心电图特征、产生原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介绍如下: 一、室间隔早搏

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PVC)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年龄大小 不一,但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近年来,随着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的 不断发展及应用,越来越多的室早病人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因室早的起源部位通常与体表心电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通过体表心电图对室早的起源可以较为 准确地定位,这对明确室早的发生机制及指导消融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01 V1导联QRS波形态及胸前导联移行区 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中,V1导联代表右侧胸前导联。临床上,通常根据V1导联QRS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室早起源于哪一侧心室。若V1导联呈rS或QS型即左束支阻滞型时,则提示起源于右心室。因为起源于右心室的室早其QRS除极波综合向量指向左侧,电流方向背离位于右室表面的探查电极,故而V1导联的QRS波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反之,起源于左室的室早其QRS波多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由于右室流出道通常位于左室流出道及主动脉根部的右前上方,因而V1导联呈rS型的部分室早尤其是下壁导联呈单相R波的PVC,也可能起源于左室或主动脉窦。因此,在判定左右心室起源时,除外V1导联QRS波形态,也要参考胸前导 联QRS波移行。正常情况下,R/S等于或接近1的胸前导联为移行区;若V2导联呈rS型,V3导联呈Rs型时,胸前导联移行区则是位于V2~V3导联之间。欧阳非凡等发现V1导联R波时限≥50%QRS宽度,其振幅≥30%QRS振幅(代数和),则提示起源于左室可能。 02 下壁导联QRS波电轴极性 QRS波电轴极性尤其是下壁导联,对室早起源部位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QRS波电轴向下即下壁导联QRS波主波向上尤其是单相R波时,通常表明激动起源点靠上;反之,下壁导联QRS波电轴向上即QRS波主波向下时,激动起源点通常靠下。 03 瓣环室早的定位 靠近房室瓣环的室早其实是与显性预激旁路的定位基本一致。因为显性预激旁路的心室插入端大多位于房室瓣环附近的心室肌。有学者提出可根据V1、Ⅰ及aVL导联QRS波的形态,对起源于二尖瓣及二尖瓣环的室早进行定位。

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刘兴鹏: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THE SURFACE ECG POSITIONING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FROM THE OUTFLOW TRACT 关键字:流出道室性早搏心电图定位2013-10-0914:4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 流出道起源的室早体表心电图具有特征性,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根据起源点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右室流出道起源(前间隔,后间隔和游离壁)及其延伸部位(肺动脉瓣上)、左室流出道起源(左冠窦、右冠窦和左右冠窦交界)、心大静脉远端(DGCV)和主动脉二尖瓣环连接处(AMC)。 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起源于心室的任何部位,但心室流出道是其好发部位。此处的室早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可达90%~95%。体表心电图对室性早搏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准确判断消融靶点的位置可以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无效消融次数,从而减少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体表心电图是由心脏三维立体除极向量的二次投影而形成,心脏三维立体除极向量首先投影至一平面,形成平面除极向量环,再次投影至某一个心电图导联,形成这一导联的心电图波形。 流出道起源的室早体表心电图具有特征性,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根据起源点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右室流出道起源(前间隔,后间隔和游离壁)及其延伸部位(肺动脉瓣上)、左室流出道起源(左冠窦、右冠窦和左右冠窦交界)、心大静脉远端(DGCV)和主动脉二尖瓣环连接处(AMC)。 一、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早搏 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早占所有流出道起源的70%左右,体表心电图上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aVL导联以负向波为主,胸导联一般移行在V3导联或以后。Ⅰ导联以负向波为主时,提示起源点偏前,反之则偏后。右室流出道可进一步分为游离壁和间隔部。游离壁起源的室早移行更晚,通常在V4或以后,并且部分患者下壁导联QRS波存在顿挫。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源的室早下壁导联通常没有顿挫,移行略早,通常在V3或V3、V4之间(图1)。 右室流出道延伸部位是指肺动脉主干,即肺动脉瓣上起源的室性早搏,其心电图特征和右室流出道很难区分。同右

室性早搏临床路径(文书特制)

室性早搏临床路径 一、室性早搏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室性早搏(ICD-10:I49.3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心电图表现:1)提前发生QRS波群,时限通常超过0.12s、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其前无P波;2)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恒定;3)完全性代偿间期,即包含室性期前收缩在内前后两个下传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等于两个窦性RR之和;4)有室性并行心律的心电图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查找引起房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2.治疗诱因(包括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慢性肺部疾病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49.300室性早搏疾病编码。 2.除外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和慢性肺部疾病等造成的房速。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 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 4.超声心动检查、胸片,对于持续性局灶性房速和折返性房速,应当排除左房血栓的存在。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根据基础疾病情况对症治疗。 2.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静脉和口服)。 (八)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无其他需要继续住院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二、室性早搏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房室性早搏(ICD-10:I49.30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7天 日期住院第1天住院第2天 主要诊疗工作□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描记“18导联”心电图 □上级医师查房:危险性分层,明确诊断,制 订诊疗方案 □进行“常规治疗”(参见心血管病诊疗指南 解读) □完成病历书写及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日常查房,完成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介入治疗方案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复查异常的检验结果

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PVC)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年龄大小不一,但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近年来,随着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越来越多的室早病人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因室早的起源部位通常与体表心电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通过体表心电图对室早的起源可以较为准确地定位,这对明确室早的发生机制及指导消融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01 V1导联QRS波形态及胸前导联移行区 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中,V1导联代表右侧胸前导联。临床上,通常根据V1导联QRS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室早起源于哪一侧心室。若V1导联呈rS或QS型即左束支阻滞型时,则提示起源于右心室。因为起源于右心室的室早其QRS除极波综合向量指向左侧,电流方向背离位于右室表面的探查电极,故而V1导联的QRS波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反之,起源于左室的室早其QRS波多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由于右室流出道通常位于左室流出道及主动脉根部的右前上方,因而V1导联呈rS型的部分室早尤其是下壁导联呈单相R波的PVC,也可能起源于左室或主动脉窦。因此,在判定左右心室起源时,除外V1导联QRS波形态,也要参考胸前导联QRS波移行。正常情况下,R/S等于或接近1的胸前导联为移行区;若V2导联呈rS型,V3导联呈Rs型时,胸前导联移行区则是位于V2~V3导联之间。欧阳非凡等发现V1导联R波时限≥50%QRS宽度,其振幅≥30%QRS振幅(代数和),则提示起源于左室可能。 02 下壁导联QRS波电轴极性 QRS波电轴极性尤其是下壁导联,对室早起源部位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QRS波电轴向下即下壁导联QRS波主波向上尤其是单相R波时,通常表明激动起源点靠上;反之,下壁导联QRS波电轴向上即QRS波主波向下时,激动起源点通常靠下。 03 瓣环室早的定位 靠近房室瓣环的室早其实是与显性预激旁路的定位基本一致。因为显性预激旁路的心室插入端大多位于房室瓣环附近的心室肌。有学者提出可根据V1、Ⅰ及aVL导联QRS波的形态,对起源于二尖瓣及二尖瓣环的室早进行定位。

各病理心电图特征

一,右心房肥大: 主要表现为P波电压增高: 1.P波高尖,电压>或=0.25mV,在ⅠⅡⅢ,avF导联最明显. 2.在V1导联上,P波的全部或前部显得高尖,起始P波指数可超过正常(>0.03 mm.s) 3.P波时间正常(<0.11s) 二,左心房肥大: 主要表现为P波的时间延长: 1.P波增宽>0.11S,常呈前底后高的双峰P波,双峰间距>0.04S,在ⅠⅡ,AVL导联较明显. 2.在V1导联上,ptf<或= -0.04mm.s(ptfV1为P波终末电势) 三,双侧心房肥大: 如果P波在ⅡⅢaVF导联上电压增高且时间超过正常,V1导联P波为双向波,前部向上高而尖,后部向下宽而钝,则可以诊断双侧心房肥大. 四,左心室肥大: 1,左心室电压增高的表现(为基本条件):RV5>2.5mV;RV5+SV1>4.0mV(男)或3.5mV(女);R1>1.5mV;Ravl>1.2mV;RaVF>2.0mV;R1+S3>2.5mV 2,QRS时间略延长达0.10到0.11s,v5导联VAT>0.05s 3,ST-T段改变:V5或R波为主的导联上ST段上抬,T波直立增高 4,心电轴左偏但不超过-30 注:仅有左室电压增高而无其他阳性指标称为左室高电压,见于左室肥大青年人体育爱好者.如伴ST-T改变称为左室肥大伴劳损. 五,右心室肥大 1,QRS波群电压增高:RV1>1mV或R'V1>1.5mV,RV1+SV5>1.2,RaVR>0.5mV 2,QRS波群形态改变:V1导R/S>1,V5导<1,aVR导>1或R/Q>1 3,心电轴>90,尤其是>110者 4,V1导VAT>0.03S,但QRS波群并不延长 5,右侧胸导(如V1,V3R)出现ST段压低及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注:上述指标QRS波群的电压增高及形态改变以及电轴右偏是诊断右心室肥大的可靠条件 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 急性心梗的基本图形包括缺血性T波改变,损伤型ST段改变和坏死型Q波改变: 一,缺血型T波改变: 1,升支和降支对称 2,顶端尖耸呈箭头状 3,T波由直立(与QRS主波方向一致)变为倒置(与QRS主波相反) 二,损伤型ST段改变 QRS波群正常而ST-T改变明显,心肌的损害较单纯性缺血型T波改变重,但经恢复血液供应后仍可恢复到正常QRS-T波群,由于突出表现为ST段抬高,故名. 三,坏死Q波改变 1,Q波时间大于或等于0.04S 2,Q波电压>同导R波的1/4 上述三种,缺血型T波改变较常见,但对凡肌梗死诊断的特异性较差.损伤型ST段对急性心梗有较强特异性诊断,但也可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坏死型Q波是诊断心梗的可靠依据 心梗的定位诊断: 常以特征改变(坏死Q波为主)出现的导联来确定部位.如,前间壁--V1V2(V3).前壁

常用种异常心电图及其特点

常用20种异常心电图及其特点 一、正常窦性心律 二.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特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3).P波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次/分。小儿心率低于下列范围:1岁以内不超过100次/分,1~6岁不超过80次/分,6岁以上不超过60次/分。 4).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 三.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3).P波频率100~160次/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P波频率可大于180次/分。小儿心率超过下列范围: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 4).心动过速时由于P电轴下移,P波的形态可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波重叠,PR 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四.窦性停搏 心电图特点: 1).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波; 2).长间歇不是基本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 3).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逸搏,因为心房与窦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五、房早: 心电图特点: 1)有一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2)P′-R间期≥ 3)不完全代偿间歇 六.心房颤动:(Af) 心电图特点: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f波的频率为350~600次/分2)心室率绝对不规则R-R间期不等。 七.心房扑动:(AF) 心电图特点: 1)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状F波 2)F波频率多为250~350次/分,以2:1或4:1比例下传 3)心室率规则R-R间期相等 八.室早 心电图特点: 1)QRS波群提早出现形态异常 (宽大畸形)时限≥ 2)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前无相关的P 波 3)T波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 4)代偿间歇完全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一)异位心搏和异常传导的基本特点 房性异位搏动:搏动的P波是与窦性P波不同的P‘波,P’-R 间期≥0.12秒,QRS波基本正常。 交界性异位搏动:搏动的P波是与窦性P波相反的P-波,位于QRS波前或后,前部的P——R间期<0.12秒,QRS波基本正常。 室性异位搏动:搏动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畸形,其前无相关P波,其后T波相反。 异常传导:主要指激动沿正常途径下传中发生传导延迟或中断, 心电图在相应的部位会出现传导时间的延长或后续传导波形的缺失。 异常通路传导:主要位于房室间,在QRS波起始部出现P-R间期变化。 (二)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符合窦性心律特点,频率>100次/分

2.窦性心动过缓:符合窦性心律特点,频率<60次/分 3.窦性停搏:符合窦性心律特点,较长时间内无窦性搏动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缓慢的窦性节律或缓慢的窦性节律基础上有快速室上性节律的发作 (三)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早搏:提早的房性搏动 2.房颤:P波消失代为f波,QRS室上型且节律不整 3.房扑:P波消失代为F波,QRS室上型且节律整或不整 (四)交界性心律失常 1. 交界性早搏:提早的交界性搏动 2.阵发性室上速:连续出现的快速房性或交界性搏动 (五)室性心律失常

1.室性早搏:提早的室性搏动 2.室性心动过速:连续出现的快速室性搏动 (六)心脏传导阻滞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延长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出现室上性搏动脱漏(P波后无QRS) 3.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搏动完全脱漏+缓慢的逸搏心律(七)预激综合征: 1.短P-R+δ波+宽QRS

(完整)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完整)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的全部内容。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PVC)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年龄大小不一,但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近年来,随着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越来越多的室早病人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因室早的起源部位通常与体表心电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通过体表心电图对室早的起源可以较为准确地定位,这对明确室早的发生机制及指导消融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01 V1导联QRS波形态及胸前导联移行区 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中,V1导联代表右侧胸前导联。临床上,通常根据V1导联QRS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室早起源于哪一侧心室。若V1导联呈rS或QS型即左束支阻滞型时,则提示起源于右心室。因为起源于右心室的室早其QRS除极波综合向量指向左侧,电流方向背离位于右室表面的探查电极,故而V1导联的QRS波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反之,起源于左室的室早其QRS波多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由于右室流出道通常位于左室流出道及主动脉根部的右前上方,因而V1导联呈rS 型的部分室早尤其是下壁导联呈单相R波的PVC,也可能起源于左室或主动脉窦。因此,在判定左右心室起源时,除外V1导联QRS波形态,也要参考胸前导联QRS波移行.正常情况下,R/S等于或接近1的胸前导联为移行区;若V2导联呈rS型,V3导联呈Rs型时,胸前导联移行区则是位于V2~V3导联之间.欧阳非凡等发现V1导联R 波时限≥50%QRS宽度,其振幅≥30%QRS振幅(代数和),则提示起源于左室可能。 02 下壁导联QRS波电轴极性 QRS波电轴极性尤其是下壁导联,对室早起源部位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QRS波电轴向下即下壁导联QRS波主波向上尤其是单相R波时,通常表明激动起源点靠上;反之,下壁导联QRS波电轴向上即QRS波主波向下时,激动起源点通常靠下. 03 瓣环室早的定位 靠近房室瓣环的室早其实是与显性预激旁路的定位基本一致。因为显性预激旁路的心室插入端大多位于房室瓣环附近的心室肌。有学者提出可根据V1、Ⅰ及aVL导联QRS波的形态,对起源于二尖瓣及二尖瓣环的室早进行定位。

房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及治疗-pdf

房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及治疗 房性早搏多数见于正常人,通常不引起自觉症状,亦不会引起循环障碍,有时病人可诉心悸、胸闷。疲劳、焦虑、吸烟、饮酒、喝浓茶、饮咖啡、洋地黄中毒、心房病变、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均可引起房早。不同疾病引起的房早可出现不同的伴随症状,心脏听诊可听到心脏搏动突然提早出现,而后为延长的代偿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较正常响亮,第二心音弱或听不到,早搏的脉搏弱,或者摸不到。 其心电图特征有以下几点: (1)提前出现的P′波(P′波可重叠于前一窦性搏动的T波中)。 (2)P′-R间期正常或轻度延长。 (3)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4)P′后QRS波群可正常或畸形。如有畸形QRS波则称为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如P波无QRS波,称为未下传房早。在同一导联上,如果P′的形态及配对间期不同,称为多源性房早。 (5)常有不完全的代偿间歇,即包括房早在内的两个正常P波之间的时间短于两倍的正常P-P间距 早搏的治疗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过早搏动,大多数不需要特殊治疗。

频发房性早搏的病人可选用下列药物治疗。 维拉帕米(异搏定)为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适用于心率偏快、血压偏高、心功能良好的频发房性早搏病人。口服每次1片 (40毫克 ),每日3次。或服缓释片,每次半片— 1片(1 20— 240毫克 ),每日1次。服药期间要注意心率和血压变化,如心率每分钟慢于 55次者则停用。 美托洛尔(倍他乐克)为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交感神经张力亢进、血压偏高、心率偏快的频发房性早搏病人,且心功能良好者。口服每次 12. 5毫克(每片 50毫克 ),每日2次。服药期间可致心动过缓。 普罗帕酮(心律平)为Ic类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心率偏快的频发房性早搏病人。口服每次3片(每片 50毫克 ),每日3次,有效后改为每次2片,每日3次维持。可有口干、唇舌麻木、头痛、眩晕、嗜睡、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用量较大时,极个别病人会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窦性静止、心搏骤停等。早期妊娠、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长期服用可致心功能减退。胺碘酮(可达龙)能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心率偏快、心功能较差的频发房性早搏病人。口服每次1片 (0. 2克 ),每日3次 , 1周后改为每次1片,每日1次维持。最后可以每次半片,每日1次维持。可有心动过缓、心电图Q—T间期明显延长,口干、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便秘、失眠、多梦、头昏、头痛、眼眶痛、角膜微小沉淀,偶尔会影响视力。少数病人可有甲状腺功能紊乱、肺泡炎、肺纤维化、肝肾功能暂时性损害等不良反应。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对碘过敏者或心率慢于每分钟 55次者禁用。

各类型起搏器的心电图特点

各类型起搏器的心电图特点 北京军区总医院作者:崔俊玉2011-3-3 不同类型的起搏器,依其本身性能、电极所在部位与自身心搏关系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如安置非同步心室起搏器(VOO)的患者心电图出现室性竞争心律图形,并非起搏器故障,而对于安置R波抑制型起搏器(VVI)患者来说,出现上述心电图图形则是感知功能不良的表现。因此,分析起搏心电图之前首先应了解患者所安置起搏器的类型及其可能出现的心电图表现,以免将一些正常现象误认为起搏器故障,或将起搏器故障心电图误认为正常。 1 单腔起搏器 起搏与感知仅涉及一个心腔。 1.1 心房起搏器 分为非同步与同步两大类。 1.1.1 非同步心房起搏器(AOO) 此型起搏器仅设有输出电路,能发出固定频率的脉冲起搏心房。由于未设计感知电路故无感知功能,不能与P波同步,它所产生的脉冲与心脏自身P波节律无关,即不论心房本身有无自身搏动以及自身搏动的快慢,均按固定的频率(或起搏间期)发放脉冲刺激心房,见图15、16。 图15 AOO起搏系统示意图电极位于右心耳,起搏器仅有输出电路(OC)。 起搏器输出电路犹如一个计时器,定时发放脉冲,反应AOO的时间间期仅有起搏间期,起搏间期内只有起搏不应期,见图16。

图16 AOO起搏时间间期示意图起搏器不应期占据整个心动周期,第3个为自身P波提早出现,不能被起搏器感知,起搏脉冲如期发放,落在P与R之间。 AOO在不同自身心律情况下,可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 ①当自身心房频率慢于起搏器的频率(如窦性心动过缓)或心房停搏时(如持久性窦性停搏、Ⅲ度窦房阻滞等),心电图表现为连续的心房起搏心律,见图17。 图17 AOO连续心房起搏刺激信号规律出现,每个刺激信号后紧跟一相关的P 波及QRS-T波。 ②自身心房搏动早于起搏器时,由于不能被感知,脉冲如期发放,将出现一过性房性竞争搏动,见图18。 图18 AOO起搏呈一过性房性竞争搏动在心房起搏基础上,第3个心搏为房早 )如期发放并起搏心房。 (AP处),未被感知,其后脉冲(S 3 ③当自身心房频率快于起搏器发放的频率时,由于无感知功能,故起搏器照常发放刺激脉冲,出现连续心房竞争心律,见图19。刺激脉冲是否起搏心房取决于心房肌的应激性,如脉冲出现在心房肌不应期之内不能起搏心房,反之可以起搏心房。如刺激脉冲落入心房肌易损期时可引起房性心动过速或房颤。

常用种异常心电图及其特点完整版

常用种异常心电图及其 特点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常用20种异常心电图及其特点 一、正常窦性心律 二. 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特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3).P波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次/分。小儿心率低于下列范围:1岁以内不超过100次/分,1~6岁不超过80次/分,6岁以上不超过60次/分。 4).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 三.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3).P波频率100~160次/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P波频率可大于180次/分。小儿心率超过下列范围: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 4).心动过速时由于P电轴下移,P波的形态可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波重叠,PR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四.窦性停搏 心电图特点: 1).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波; 2).长间歇不是基本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 3).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逸搏,因为心房与窦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五、房早: 心电图特点: 1)有一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 P波不同 2) P′-R间期≥ 3)不完全代偿间歇 六. 心房颤动:(Af) 心电图特点: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 f波的频率为350~600次/分 2)心室率绝对不规则 R-R间期不等。 七.心房扑动:(AF) 心电图特点: 1)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状F波 2)F波频率多为250~350次/分,以2:1或4:1比例下传 3)心室率规则 R-R间期相等

常见心电图特点及波形

常见心电图特点及波形 一、正常心电图的分析 1. P波 (1)形态:P波位于QRS波群之前,形态呈圆钝型,可伴有轻微切迹,在Ⅰ、Ⅱ、V4~V6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 (2)时限(宽度):P波时限不超过0.11s,双峰型者两峰间距<0.04s。 (3)振幅(电压):不超过0.25mV,小于同导联R波的1/2,V1<0.2mV。 (4)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0.04mm?s。 2.PR间期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 3.QRS波群 (1)时限:<0.11s。 (2)形态:QRS波群主波通常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V1、V2导联向下。Q波无切迹,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的1/4,以R波为主的导联时限<0.04s。 (3)R波振幅:工导联不超过1.5mV,aVL导联不超过1.2mV,aVF导联不超过2.0mV,aVR导联不超过0.5mV,V1导联不超过1. 0mV,V5,或V6导联不超过2.5mV(女性不超过2.0MmV),Rv5十Sv1不超过4.0mv(女性不超过3.5mV)。胸前导联R/S比例逐渐增高。3个标准肢体导联或3个加压肢体导联的QRS波群峰值不得同时低于0.5mv。 4.ST段 ST段应与等电位线平行一致,但允许轻度抬高或降低,抬高一般不超过0.1mV,下降不超过0.05mV。 5.T波圆钝型、无切迹,一般无明显的起始点(上升支缓慢),Ⅰ、Ⅱ、aVF、V5、V6导联必须直立,aVR 导联倒置,T波的方向应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6.U波应与其T波方向一致。振幅不超过同导联T波振幅的25%,最高不应超过2.0mV。 7.QT间期 0.32~0.40s,QT间期与心率有关,心率较慢时可以相对延长(不长于0.44s),心率较快时可以相对缩短(不短于0.30s)。为消除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可用校正QT间期(QTc),其公式为:QTc=QT/RR(单位为s),或采用Bazett公式计算:QTc=k?,k为常数(男性0.37,女性0.39)。 8.额面平均电轴传统的正常值范围是0~+90°,近些年有学者研究认为平均电轴的正常范围应在-30°~+105°,因为平均电轴与年龄有关,<40岁者多在0~+105°,而>40岁者多在-30°~+90°。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 分类 危险分层与临床处理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分类、危险分层与临床处理 作者:[1]?[1]? 一、概述 ? 室性心律失常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紊乱,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室颤)等。室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器质性心脏病和健康人群均可见到。从胎儿到至高龄人群均可发生。 二、室早定义与ECG特点 ? 室早是指在窦性激动尚未传导到心室之前,心室中某一异常兴奋点提前发生激动,引起心室除极,即为室早,也称室性期前收缩(图1)。室早心电图特征:1)提前发生QRS波群(时限一般>、宽大畸形),其前无P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2)室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相对恒定;3)代偿间期完,即包含室早在内前后两个下传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等于两个窦性RR之和; 4)可有室性并行心律的心电图表现。

三、室早的分类与定位 ? 按照室早的图形可以分为左束支阻滞图形(left buddle branch block, LBBB)室早和右束支阻滞图形(right buddle branch block, RBBB)室早两大类。再结合II、III、AVF、V1、I等导联QRS波形态与振幅可以具体分类、定位。 ? (一)室早呈LBBB图形 ? 大多数LBBB图形室早起源于右心室,少数LBBB室早可起源于左心室。LBBB图形室早结合II、III、AVF、V1、I等导联QRS波形态与振幅可以细分类。

? 1.?室早呈LBBB图形,伴II、III、AVF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波:这种类型的室早大多数起源于右室流出道。起源右室流出道室早,若II、III、AVF导联QRS波较窄<150 ms,提示室早一般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图2A);若下壁导联QRS波时限>155 ms,且有顿挫,提示室早一般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图2B)。若室早V1与V2导联的QRS波宽度指数(R波时限/QRS波时限)>50%或振幅指数(R波振幅/S波振幅)>30%,或V2移行指数 [室早V2导联R波振幅/(R+S)振幅)]/[窦律V2导联R波振幅/(R+S)振幅)]>=,或室早胸前移行-窦律胸前移行<0等提示室早起源于左室流出道。起源左室流出道室早,II、III、AVF 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波,III导联振幅>II导联振幅,I导联呈rS图形,提示室早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图2C)。部分患者主动脉根部的左冠窦靠近二尖瓣环,QRS波起始有△波(2D)。若室早II、III、AVF导联QRS波为高耸直立R 波,II导联振幅>III导联振幅,I导联呈R图形,提示室早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图2E)。起源于主动脉根部无冠窦的室早极少见。若室早呈LBBB形,V1与V2导联的QRS波宽度指数与振幅指数高于右室流出道间隔侧,但未达到左室流出道室早标准,且室早胸前导联移行在V3,要考虑室早起源于肺动脉瓣上(2F)。

室性早搏诊断要点

室性早搏诊断要点 1.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呈宽大畸形,时限成人>0.12秒,小儿>0.10秒,T波与QRS波群的 2.早搏之前无与其相关的P波; 3.逆行性P'波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后,RP’>0.20秒; 4.早搏的QRS波群形态在同一导联相同,且配对时间相等,为单源性室性早搏;如早搏的QRS波群形态为固定的2~3种类型,且配对时间不等,则属于多源性室性早搏,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5.代偿期呈完全性 室性早搏起源点判断 1.起源于右心室早搏:QRS波主波方向在V5及Ⅰ导联向上,在V1导联向下,即类似左束支传导阻滞波形 2.起源于左心室早搏:QRS波主波方向在V1导联向上,在V5及Ⅰ导联向下,即类似右束支传导阻滞波形 3.起源于间隔部的室性早搏:Ⅰ导联QRS波呈双相波; 4.起源于心尖部的室性早搏:Ⅱ、Ⅲ、aVF导联QRS波主波向下,aVL及aVR导联主波向上(若起源于右心室心尖部,aVR导联主波向下); 5.起源于心底部的室性早搏:Ⅱ、Ⅲ、aVF导联QRS波主波向上,aVL及aVR导联主波向下 6.起源于心室前壁的室性早搏:V1~V5导联QRS波主波均向下; 7.起源于心室后壁的室性期前收缩:V1~V5导联QRS波主波均向上; 室早的多少是次要的,主要要看室早的来源和形态。多源性、联跳比单源性危险。来源于左右室流出道的室早且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多为特发性,可以通过消融根治。长期药物控制的副作用大,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室性期前收缩的Lown分级:(主要对于急性心肌缺血的室性早搏的危险分层) 0级:无室性期前收缩; Ⅰ级:偶发,每小时少于30次或每分钟少于1次。 Ⅱ级:频发,每小时多于30 次或每分钟多于6次。 Ⅲ级: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ⅣA级:成对的室性期前收缩,反复出现。 ⅣB级:成串的室性期前收缩(三或三个以上室性早搏)反复出现。 Ⅴ级:期前收缩的R波落在前一个窦性激动的T波上。 室性早搏的治疗原则 室性早搏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见于正常人和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其处理原则是: 1、无器质性心脏病,且无心悸等症状不需要药物治疗; 2、无器质性心脏病,但有症状可服用药物治疗; 3、有器质性心脏病,无论有无症状均需药物治疗。 (器质性心脏病常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风心病等) 室性早搏的治疗 室性早搏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均可发生室早。室性早搏是否需要治疗,主要取决于病因。如果是发生于正常人,往往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的疲劳、消化不良、吸烟、饮浓茶或喝咖啡所诱发,如无明显症状,不必使用药物治疗。如病人症状明显,治疗应以消除症状为目的。减轻病人的顾虑与不安,避免诱发因素,如吸烟、咖啡、应激等。药物应选用β阻滞剂或美西律,尽量避免应用ⅠC、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室性早搏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病人。如心电图上出

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详解

房性早搏 您好:多数见于正常人,通常不引起自觉症状,亦不会引起循环障碍,有时病人可诉心悸、胸闷。疲劳、焦虑、吸烟、饮酒、喝浓茶、饮咖啡、洋地黄中毒、心房病变、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均可引起房早。不同疾病引起的房早可出现不同的伴随症状,心脏听诊可听到心脏搏动突然提早出现,而后为延长的代偿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较正常响亮,第二心音弱或听不到,早搏的脉搏弱,或者摸不到。 其心电图特征有以下几点: (1)提前出现的P′波(P′波可重叠于前一窦性搏动的T波中)。 (2)P′-R间期正常或轻度延长。 (3)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4)P′后QRS波群可正常或畸形。如有畸形QRS波则称为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如P波无QRS 波,称为未下传房早。在同一导联上,如果P′的形态及配对间期不同,称为多源性房早。 (5)常有不完全的代偿间歇,即包括房早在内的两个正常P波之间的时间短于两倍的正常P-P间距 ?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详解 ?时间:2009-05-11 作者:小尾巴浏览次数:1793所有转载网站必须注明转自百洋健康网 ? 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 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如何呢?室早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指窦房结激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心室内某一异位兴奋灶提前激动而引起心室搏动。 临床显示,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为:QRS波提前出现,其前无P波,形态宽大畸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时间多>0.12s以上,其后有完全代偿间期。

其中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中早搏后ST段及T波变化为: 室早后的1个或数个窦性搏动的ST段及T波发生改变,即ST段移位,抬高0.1~0.3mV或降低≥0.05mV;T波低平、倒置、高低交替出现或增高,这些现象多提示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而且绝大多数为心肌缺血所致。此时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单硝基类、二硝基类等)改善心肌缺血比单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更好。 因为有的室早是由低钾所致,此时,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为:①U波振幅增高>0.1mv;②同一导联中U波>T波;③ST段下移≥0.05mV。一般选Ⅱ,V 3 导联分析,这两个导联中T波大多直立,U波表现更清楚;这两个导联中共有6个阳性指标,当这6个阳性指标其中出现3个以上时,结合检验血清钾降低,可以诊断为低钾血症,此时出现的室早几乎为低钾所致,通过补钾,室早即可消失。 由此,相信大家对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有所了解。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室性早搏定位诊断

室性早搏定位诊断 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PB),又称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extrasystole)、室性过早收缩(ventir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VPC)等,然而,室性早搏一词则是广为通用的术语。起源于希氏束部位以下过早发生的单个或成对、无保护机制的心搏,称为室性早搏。希氏束电图示V前无H波,为肌性室性早搏;V前有H波,H-V间期缩短者,为分支性室性早搏。 根据起源部位不同而分类: (1)、室间隔早搏 (2)、右室肌性早搏:右室流出道早搏,右室心尖部早搏等。 (3)、右束支性早搏 (4)、左束支性早搏 (5)、左前分支性早搏 (6)、左后分支性阻搏 (7)、左室肌性早搏 (8)、心室前壁早搏 (9)、心室后壁早搏(见表—1)

(五)临床意义 在各种类型的室性早搏中,以右室流出道早搏最多见(占33.85%)。此型室性早搏在各年龄组中均有发生。 现将发自心室不同部位早搏的心电图特征、产生原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介绍如下: 一、室间隔早搏 早搏起自室间隔上、中、下部,位置越高QRS形态越接近室上性QRS波群。 (一)心电图特征 1、窦性心律窦性节律、房性节律或交界性节律下传QRS—T波形、振幅及时间均正 常,而伴发的早搏形状与室上性QRS—T波形大同小异,QRS时间小于110ms。 2、基本心律有室内传导异常(如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室性心律等),并发的室性早搏波形反呈“正常化”。 (二)发生机制 发源于室间隔的早搏激动通过一小段普通心室肌之后,就可迅速到达左右束支,引起两侧心室几乎同步除极。整个心室除极程序和时间与窦性激动在室内的传导情况大致相同,故室间隔早搏畸形不明显。若基本心律呈现束支传导阻滞或伴预激综合征时,下传的QRS—T 波形宽大畸形;而发自室间隔的早搏可迅速引起左、右束支几乎同步除极,而产生波形“正常化”的室性早搏。 (三)心电图诊断 目前心电图学专著中制定的室性早搏诊断标准,不适合于室间隔早搏的诊断。主要诊断依据:①基本心律室内传导正常时,室性早搏波形与同导联室上型QRS—T波形基本相同。 ②基本心律有室内传导异常时,下传QRS宽大畸形,而室性早搏波形接近正常。③过早发生的QRS之前无相关的心房波。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和正常值 P波: 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形态:呈钝圆形; 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 ?时间:<0.12s ?振幅:肢体导联<0.25mV, 胸导联<0.20mV P-R间期(P-R ) 1.正常成人心率在60-100次/分时为0.12~0.20s,(心电图纸上是3-5大个)随年龄、心率不同而不等,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 间期越短。(老年人<0.22s) 2.临床意义: ⑴P-R 间期延长: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⑵P-R 间期缩短:常见于预激综合征,交界心律,房室脱节 QRS波群(QRS complex) 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时间、电位变化。 QRS波群正常值: 1 时限: 正常成人<0.11s 多数在0.06~0.10s 2 波形和振幅: 胸导联QRS波群正常图形: 正常心室除极始于室间隔中部,自左向右方向除极(方向:自左向右下);随后左右心室游离壁从心内膜朝心外膜方向除极(方向:自右向左);左室基底部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是心室最后除极部位(方向:向左后)。 * V1~6的正常形: V1~2:rS 型,r/S <1 V3~4:RS型,R/S ≈1 V5~6:以R波为主R/S >1 QRS波群正常值: 胸导联:A. 右室RV1 <1.0 mv B. 左室RV5<2.5 mv, RV5 +SV1<4.0 mv (男) <3.5 mv (女) 肢导联:A.右室RavR <0.5 mv。 B.左室RavL<1.2 mv,RavF<2.0 mv, RⅠ<1.5 mv, RⅡ+ RⅢ<4.0 mv , RⅠ+SⅢ<2.5 mv 3 Q波正常值:(avR联除外) 时限<0.04s,电压<1 / 4 R。V1~2不应有Q或q波,但可为QS型。 4 低电压: (1) 在6个肢导联中,每个QRS波群电压算术和均≤0.5mv,称为肢导联低电压; (2) 在6个胸导联中,每个QRS波群电压算术和均≤0.8mv,称为胸导联低电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