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7488755_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入路和前外侧入路的疗效对比研究

复快
。与 ALA 相 比,
DAA 是 否 具 有 更 佳 的 临
[
3-4]
粗隆前方充 分 显 露 前 外 侧 关 节 囊,“
T”形 切 开 关 节
后将股骨头前外侧脱位,于小粗隆上方 1.
5cm 处截
断股骨颈;充分显 露 髋 臼,髋 臼 锉 去 除 髋 臼 软 骨,以
i,LIYan
f
e
i
(
TheSe
c
ondDepar
tmentof Or
t
hopedi
c
s,HandanCent
ra
lHo
spi
t
a
l,
Hebe
iPr
ov
i
nc
e,Handan 056001,Ch
i
na)
[
Ab
s
t
r
a
c
t] Ob
e
c
t
i
v
e Toobs
e
r
vet
hec
l
i
n
i
c
a
le
f
f
e
c
t
i
veo
沿阔筋膜张肌走行方向作切口,长约 8cm(图 1A),
路下 THA 治 疗 的 132 例 患 者 的 临 床 资 料,比 较 2
1 资 料 与 方 法
重建于大转 子 止 点,内 置 引 流 管 1 根,逐 层 关 闭 切
在阔筋膜张肌与缝 匠 肌、股 直 肌 与 臀 中 肌 间 隙 进 入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8 月—2016 年
前、后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疗效对比分析

前、后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疗效对比分析罗智陈德忠【摘要】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前、后路手术疗效对比分析。
方法:筛选我院60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后路全髋关节置换)、观察组(前路全髋关节置换)各30例,比较置换结局。
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较高(P0.05)。
结论: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损伤更小,髋臼暴露充分,术后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更大,术后关节后脱位并发症减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后路手术是常规入路,股骨侧暴露更充分更容易,后方病变严重切除较多、前方已经手术粘连明显、重度骨质疏松、严重肥胖的患者不建议前方入路。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前路;后路;疗效髋关节部位病变坏死或骨折对老年人致残率较高,常称为老年人“一生中最后一次骨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有后侧入路、外侧入路、前侧入路,后侧入路是髋关节置换手术经典的常规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主要包括:人工髋臼窝假体、金属关节头、插入股骨干的人工股骨柄假体。
目前实施这一手术的入路方法多为后侧入路,这种方式可充分暴露髋关节后方结构,尤其是股骨侧手术视野更加清晰,使得医生更容易操作。
但后路方式手术切口较长,会对患者后方结构造成一定的创伤,影响患者髋关节后方稳定性,早期患者下蹲容易导致髋关节后脱位,患者只能坐马桶排便。
伴随前路手术在临床中逐步开展,微创概念深入临床应用,新兴的前路可充分降低手术对髋关节后方结构的创伤,有助于患者术后下蹲功能的恢复。
但学术界对前、后路手术的对比研究还较少。
因此,本研究选取患者采取前、后路方式分组进行手术,对手术疗效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纳入时间:20XX年1月-2020年3月;纳入病例:60例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分组方式:随意抽签分为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前者男女比例16:14,年52-75岁,平均年龄(63.3±3.3);后者男女比例17:13,年龄54-74岁,平均年龄(63.4±3.4);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P0.05),可以比较。
直接前方入路下全髋关节置换

直接前方入路下全髋关节置换一、概述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手术入路较多,包括前侧入路、前外侧入路、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等。
为了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临床疗效,学者提出了多种微创手术入路,一般可分为两类:①双切口微创入路;②单切口微创入路。
而微创不仅仅代表手术切口的大小,而是代表着更少的软组织损伤、更好的肌肉韧带保护,最终带来更快地康复和更好的效果。
单切口微创入路之一的直接前方入路(DAA)最近再次成为热点,因为和常用的后外侧入路相比,这是一种真正通过肌间隙的入路,不切断肌肉和神经,并完整保留后方软组织和外展肌群。
因此,DAA手术创伤更小、早期的体位限制小,术后髋关节脱位风险小,下地活动更早、步态更好、脱拐更早,因此是加速康复的一种理想手术入路。
二、DAA入路的优缺点William P.Barrett实施的一项关于DAA和后外侧入路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DAA病人住院时间更短(2.28天vs 3.02天),疼痛评分更低,步行距离更长;而6周的随访结果提示,DAA病人能够自主爬楼梯、穿鞋袜的比例更多,脱离助行器的时间更短,功能评分和步行距离上也体现出了优势。
Taunton MJ和Christensen CP的随机对照研究也提示DAA病人住院时间和弃拐时间更短。
此外,Tsukada S 的研究提示,DAA病人术后脱位率更低。
因此,DAA是一种有利于加速康复的手术入路,对于老年病人,更快的康复和更好的功能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然而,Bolder S的研究提示DAA的学习曲线较一般术式长,在学习曲线早期,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Masonis对300例DAA的分析得出结论,100例以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时间明显下降,并且所有3例假体周围骨折都发生在前62例。
三、北京协和医院的经验对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15年4月至2015年9月最初采用DAA 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7例(20髋)病人进行分析,单侧全髋关节置换平均手术时间为140.7分钟(90~19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520ml (200~1500ml);围术期并发症包括术中股骨矩骨折4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4例,无感染、假体脱位、深静脉血栓及伤口相关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5.5月(3~8个月),术后4周、3月患侧单腿站立试验阴性率76.5%(13/17)、100%(17/17);平均弃拐行走时间约为4.3周(3~6周),术后3个月随访平均Harris评分78.6分(58~96分),出现股骨假体轻微下沉1例。
直接前侧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对比

直接前侧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对比张赐鑫;肖胜添;艾华军;黄亮兴;姚增良【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情况.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65例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2组:DAA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6±9.7)岁;后外侧入路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8±12.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的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估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VAS评分情况.结果 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2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有2例大转子骨折,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发生;后外侧入路组有2例髋关节后脱位发生.结论 DAA入路具有切口短、损伤小、术后疼痛轻的优点,可以实现快速康复,短期内优势明显,但长期效果与后外侧入路相比优势不明显.另外,DAA手术技术要求高,早期并发症多,学习曲线较长.【期刊名称】《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年(卷),期】2018(015)006【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侧入路;后外侧入路;股骨颈骨折【作者】张赐鑫;肖胜添;艾华军;黄亮兴;姚增良【作者单位】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广东平远,514600;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广东平远,514600;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广东平远,514600;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广东平远,514600;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广东平远,514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8股骨颈骨折是老年骨科常见病、多发病,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疼痛,重建髋关节功能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入路和前外侧入路的疗效对比研究

ZHANG Zhi-yuan, ZHANG Yue-zheng, WU Ren-zheng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Huatian Hospital, Dongyang, Zhejiang Province, 322121 China
58
2019 年 4 月 第 5 卷 第 4 期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入路和前外侧入路的 疗效对比研究
东阳市花园田氏医院骨科袁浙江东阳 322121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入路和前外侧入路的疗效对比遥 方法 纳入 2016 年 4 月要2018 年 4 月 52 例全髋 关节置换术患者袁随机分组袁每一组有 26 例遥 前外侧入路组选择前外侧入路袁直接前方入路组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 入路遥 分析手术平均时间尧开始下床行走时间尧手术中出血总量尧手术后住院时间尧手术切口曰治疗前后患者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尧生存质量评分曰并发症遥 结果 治疗前两组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尧生存质量评分比较袁渊P>0.05冤曰治疗后直接前方入路 组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尧生存质量评分渊93.24依5.55冤分尧渊90.57依5.16冤分优于前外侧入路组渊81.11依5.21冤分尧渊83.13依3.22冤分袁 渊t=6.923袁10.433袁P约0.05冤遥 直接前方入路组手术平均时间尧开始下床行走时间尧手术中出血总量尧手术后住院时间尧手术切口 渊121.02依2.12冤min尧渊4.02依0.14冤d尧渊125.01依4.61冤mL尧渊5.78依1.68冤d尧渊9.21依1.21冤cm 优于前外侧入路组渊142.14依10.24冤min尧渊6.14依 0.24冤d袁渊227.15依23.57冤mL尧渊8.62依2.11冤d尧渊12.62依2.51冤cm袁渊t=5.293尧5.211尧6.335尧5.746尧5.768袁P约0.05冤遥 直接前方入路组并发症 低于前外侧入路组(字2=6.234,P约0.05)袁直接前方入路组并发症中袁1 例出现髋关节脱位袁1 例出现皮下血肿袁总发生 2 例袁发生率 是 7.69%遥 前外侧入路组并发症中袁4 例出现髋关节脱位袁4 例出现皮下血肿袁2 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袁总发生 10 例袁发生率 是 38.46%遥 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入路可获得较好效果遥
直接前方与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对比分析

临床研究直接前方与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对比分析任秋晓1,周甲彬2,谭淏文2,崔冠兴2,韩桂全2△,张玉莹1摘要:目的比较直接前方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将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0例依据不同术式分为DAA组(42例)和PLA组(48例)。
比较2组术后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1、3、5d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
比较分析2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髋关节外展肌力矩、单腿站立试验结果、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关节位置感觉(JPS)角度。
结果DAA组手术时间长于PLA组,但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1d血红蛋白(Hb)下降值均少于PLA组(P<0.01)。
2组HHS评分、力矩随着时间延续均呈增加趋势,而VAS、JPS角度呈降低趋势,且各时点DAA组HHS、力矩高于PLA组,VAS、JPS角度低于PLA组。
DAA组各时点的单腿站立试验结果优于PLA组(P<0.01)。
DAA组和PLA组并发症发生率(2.4%和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AA创伤小、术后髋关节功能和本体感觉恢复快,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应用DAA的早期疗效优于PLA。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关节成形术,置换,髋;本体感觉;老年人;关节功能;直接前方入路;后外侧入路中图分类号:R683.421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58/20210726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arly efficacy of hemiarthroplasty by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andposterolateral approachREN Qiu-xiao1,ZHOU Jia-bin2,TAN Hao-wen2,CUI Guan-xing2,HAN Gui-quan2△,ZHANG Yu-ying11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261042,China;2Department of Joint Surgery,AffiliatedHospital of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early clinical efficacy of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and 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in hemiarthroplasty for aged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Methods A total of90 aged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 treated with hemiarthroplasty were divided into DAA group(42cases)and PLA group(48cases)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The postoperative general data,visual analog scale(VAS)before operation and1d,3d and5d after operation,Harris hip function score(HHS)before operation and1w,1month,3months and6months after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hip abductor torque,Berg balance scale(BBS), joint position sensation(JPS)angle and the Trendelenburg’s sig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1 week,1month,3months and6months postoperatively.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was longer in the DAA group than that in the PLA group,but the incision length,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the decrease in hemoglobin(Hb)on the first day after operation were less in the DAA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PLA group(P<0.01).The HHS score and torque of the two groups increased with time,while the VAS and angles of JPS decreased.The HHS and torque of the DAA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PLA group,while the VAS and JPS angles of the DAA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PLA group. Trendelenburg's sign in the DAA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the PLA group at each time point.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DAA group(2.4%)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PLA group(4.2%),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 DAA has less operative trauma,and faster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in hip joint function and proprioception,which contribute to the speedy recovery of patients.The early efficacy of DAA is better than that of PLA.Key words:femoral neck fracture;arthroplasty,replacement,hip;proprioception;aged;joint function;direct anterior approach;posterolateral approach作者单位:1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邮编261042);2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作者简介:任秋晓(1993),女,硕士在读,主要从事骨关节与运动医学研究。
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比较

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比较王拥军;张浩;杨卫兵;高雁卿【摘要】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安阳市人民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55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77例)和观察组(7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患者接受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髋关节优良率分别为83.1%(64/77)、91.0%(71/78),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8%(16/77)、11.5%(9/78).观察组患者髋关节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直接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优于后外侧入路.【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27)024【总页数】2页(P4507-4508)【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稳定性;疗效【作者】王拥军;张浩;杨卫兵;高雁卿【作者单位】安阳市人民医院骨四科河南安阳 455000;安阳市人民医院骨四科河南安阳 455000;安阳市人民医院骨四科河南安阳 455000;安阳市人民医院骨四科河南安阳 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可被用于多种髋关节疾病的治疗中。
随着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的应用和手术水平的提升,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逐渐提高,但术后脱位的发生率仍为2%~5%,一旦发生脱位需行二次手术治疗[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与肌肉损伤有关,但手术入路方式与术后脱位是否有关,尚无定论。
本研究比较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旨在为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髋臼破坏严重或有明显退变,患者疼痛剧烈,关节活动明显受限[2];年龄>50岁;保守治疗无效,具备明确的手术指征。
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

管 内膜接触面积大 , 迅速发挥药物作用 , 提高了作用 强度 , 减
少 了药 物用量 .避 免了全身使用糖 皮质激素带来 的不 良反 应, 且药物极少进入血液体循环 , 全身不 良反应小[ 8 ] 。
1 5 ( 2 ) : 1 7 7 - 1 7 8 .
疗过程 中未见有明显不 良反应 。 故布地奈德联合硫酸镁治疗 支气管 哮喘具有起效快 、 疗效佳 , 且安全性较高 的特点 , 值得
临床推广使用 。
参 考 文 献
[ 1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 喘学组. 支气管哮 喘防治指南( 支 气 管哮喘的定义 、 诊断 、 治疗 和管理方案 ) . 中华 结核和呼吸杂
管 哮喘急性 发作 的疗效观 察 . 临床肺 科杂 志 , 2 0 0 7 , l z ( 1 O ) :
1 0 7 7 — 1 0 7 8 .
『 8 ] 陈时美. 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及地塞米松治疗婴幼儿喘息性发 作的临床对照分析. 临床儿科杂 志, 2 0 0 7 , 2 5 ( 1 2 ) : 1 0 3 0 — 1 0 3 1 .
1 . 2 术 前准备 : 患肢常规作皮牵 引, 全面评价患 者全 身状况 和髋关节局部情况 , 术前 3 0 mi n静脉滴 注抗生素 。
1 . 1 临床资料 : 选取 2 0 1 0 年 3月至 2 0 1 3年 3月在我 院老年
股骨 颈骨折 的人工全髋置换 1 1 2例 , 其中男 5 2例 , 女6 O例 ; 年龄 7 5 ~ 8 8岁, 平均 8 1 . 3岁。按 G a r d e n分型 : Ⅲ型 6 3例 , Ⅳ 型4 9例 , 骨折均为外 伤所 致 , 受伤至手术 时间为 5 ~ 1 4 d , 平 均8 d 。随机分 为前外侧切 口入路组 和后外侧入路组 .每组 5 6例。 比较 2组切 口长度 、 手术时间 、 术 中出血量 、 术后引流 量, 下床行走 时间及术后髋关节 H a下向后上方延长 , 长8 ~ 1 5 e m, 分离 皮下组织 , 暴露 阔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医药2018年第58卷第16期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张传昕,王波,周义钦,吴海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200003 $摘要:目的比较直接前方人路和后外侧人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拟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直接前方人路组53例、后外侧人路组65例,分别采用直接前方人路、后外侧 人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记录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时间,术前及术后1天、1个 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6个月髋关节Harm评分。
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 况。
结果直接前方人路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后外侧人路组,术中失血量多于后外侧人路组,手术时间长于后外 侧人路组(!<0.05或< 0.01);两组术后下床时间比较!> 0.05。
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天、1个月VAS均降低,术后1、6个月髋关节H am评分均升高(!均<0. 01 )。
直接前方人路组术后1天VAS低于后外侧人路组,术后 1个月髋关节H am评分高于后外侧人路组(!均<0.01)。
直接前方人路组发生大粗隆骨折1例,两组均未发生 假体松动、关节脱位、切口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结论与后外侧人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直 接前方人路的手术切口小,可更快缓解患者疼痛并提高其髋关节功能。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方人路;后外侧人路;疼痛;髋关节功能doi:10.3969/j. iss n.1002-266X.2018. 16.023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18)16)076)3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髋关节疾病终末期 患者的治疗方法,可明显减轻疼痛、矫正畸形及改善 关节功能。
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是T H A手术最常用 的手术入路,具有操作方便、不影响外展肌力等优 点,但术中需要切开外旋肌群,增加了出血和术后髋 关节后脱位的风险。
直接前方入路由德国医生Carl Huetei•首次提出,是由神经肌肉间隙入路,通过阔筋 膜张肌和股直肌间隙(Huetei•间隙)进入关节囊[1],无肌肉软组织损伤和离断,理论上具有出血少、患者 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近年在T H A中的应用日益广 泛[2]。
本研究比较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在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6月我院关节外科收治、拟行初次T H A的患者118例,男 48 例、女 70 例,年龄 48 ~ 84(67. 24 ± 12.48)岁;原发疾病:骨性关节炎6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4例;部位:左侧50例、右侧68例;术前H anH评分 (38.82 ±5.57)分。
排除C h n 1型脱位、强直性脊 柱炎累及髋关节、需要使用特殊假体及有感染性关 节炎病史的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直接前方入路组通信作者:吴海山(E-m ai l:dri sla n d@s m m u.e d u.c n)7653例、后外侧入路组65例,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 等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 员会审核,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手术方法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手术过程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直接前方入路组全 麻成功后取仰卧位,常规双下肢消毒,铺巾。
髋关节 直接前方入路,自館前上棘下1cm、向远端3 cm,沿 阔筋膜张肌轮廓中线向腓骨头方向切开皮肤长约 8 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阔筋膜张肌肌 膜。
沿肌纤维方向小心切开肌膜,暴露肌纤维,手指 钝性分离阔肌膜张肌肌纤维前缘与肌膜,暴露阔筋 膜张肌与股直肌间隙。
分离并结扎旋股外侧动脉上 升支,切开筋膜暴露关节囊前方脂肪垫,将两把眼镜 蛇拉钩分别置于股骨颈上、下方,去除关节囊前方脂 肪垫,显露髋关节前方关节囊。
钝性分离前方关节 囊及股直肌,放置双弯拉钩,牵开股直肌,切开前关 节囊。
自梨状窝头颈交界处垂直于股骨颈切断股骨 颈,去除股骨头,清除髋臼盂唇及骨赘;确定骨性髋 臼缘,清除卵圆窝软组织,髋臼磨削器磨削直至将软 骨磨除并出现软骨下骨渗血。
以45°外侧前倾角、15°前倾角嵌入髋臼假体和内衬,电刀松解股骨大粗 隆内侧关节囊,使用霍曼拉钩向外上提拉股骨近端,外旋患肢暴露股骨近端。
股骨前倾15°,取开槽器山东医药2018年第58卷第16期开槽,髓腔锉扩髓置入合适股骨假体后装试件头,复 位后活动髋关节,效果满意后,安装股骨头假体。
逐 层缝合组织,关闭切口。
后外侧入路组全麻成功后 取健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取患侧股骨外侧向髋 关节后外侧作一长约15 cm的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筋膜,并分离阔筋膜张肌、股外侧肌及 臀大肌。
内旋患肢,切断外旋肌止点,向后上推开外 旋肌,显露关节囊后侧。
T形切开后关节囊,屈髋内 收内旋髋关节使股骨头后脱位,用电锯在小粗隆上 方1.2 C m处垂直股骨颈切断股骨颈,去除股骨头,剩余操作同直接前方入路组。
12相关指标观察①手术相关指标:记录两组 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时间。
②疼痛缓解情况:术前及术后1天、1个月 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③髋关节功能改善 情况: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髋关节HamS评分 (包括疼痛、功能、畸形和关节活动度四个方面),评分越高说明关节功能情况越好。
④术后并发症 发生情况:术后随访$个月,记录两组骨折、假体 松动、关节脱位、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22. 0统计软件。
计量 资料以e a s表示,结果比较采用f检验。
!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组别*手术切口长度(c m)术中失血量(+L)手术时间(m in)术后下床时间(h)直接前方人路组538.96±0.80#317.68 ±48.2673.04 ±8.08 #8.17 ±0.78后外侧人路组6513.36a1.21247.40 ±26.16#69.45 ±6.938.40 ±0.63注:与后外侧人路组比较,#!<0.05,,#!<0.01。
2.2两组疼痛缓解情况及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比 较2。
表2两组手术前后VAS、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分±"V A S髋关节Harris评分组别*前术后1天术后1个月术前术后1个月后6个月前路53 5.2±1.9 3.9 ±1.1## 1. ±0.9#37.59 ±6.21 78.56 ±5.12##91.28±2.96#后外侧人路组65 5.3±2.3 4.5 ±1.0# 1.9±1.0#38.94 ±5.17 71.88±4.76#90.64 ±3.11#注:与同组术前比较,#!< 0.01 '与后外侧人路组同时间点比较,#! < 0.01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直接前方入路组发生股骨大粗隆骨折1例(1.9%)。
两组均未发生假体 动、节 位、感染及 血栓形成等并症。
3讨论髋关节后外侧入路也称为K-L入路、G ib c n入 路,该入路由Kocher LangenMeck首先提出,并由 G b c o推广。
后外侧人路因其操作简捷,可充分暴 露髋关节且不损伤臀中肌等外展肌群,有利于患者 术后功能的迅速恢复,逐渐成为T H A术中最常采用 的入路方式。
但后外侧入路术中需要切开外旋肌 群,增加了出血和术后髋关节后脱位的风险,且术后 需限制患者活动。
1881年,德国医生Carl Huetei•首次提出髋关节显露的前方入路,即从髂前上棘和大 转子中点切口,经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间隙以及股 直肌与臀中肌间隙进入髋关节。
直接前方入路是神 经肌肉间隙入路,无软组织干扰或软组织干扰最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近年来越来越 多地用于关节外科手术。
Nakata等(&,4)研究显示,直接前方入路组99X的髋臼杯处于安全区域内,而 后外侧入路组仅为91X。
分析原因,后外侧入路患者处于侧卧位,牵引时可能导致骨盆彳质斜,因此更容 易导致髋关节假体植入角度发生偏差;而直接前方 入路患者处于仰卧位,髋臼相对表浅且暴露简单,无 需强力牵引,更容易在安全区内植入髋臼假体。
本研究结果显示,直接前方入路组手术切口长 度短于后外侧入路组,但术中失血量多于后外侧入 路组。
分析原因,直接前方入路虽然手术切口小但 手术时间长,因此术中失血量多,但该入路对软组织 干扰 、肌肉 ,缝 后 血少' 后外侧入路需要离断后外旋肌群,术后隐性失血较多。
本研究 前 路 手 间后 侧 路 组,可能与直接前方入路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其手 术时间与术者的熟练度有关。
目前有研究认为 T H A患者采用直接前方入路较其他入路方式术后 疼痛更轻,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患者术后可更早放弃 助行器下地行走[5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术前比 较,两组术后1天、1个月VAS均降低,术后1、$个月髋关节H a r评分均升高;但直接前方入路组术 后1天VAS低于后外侧入路组,术后1个月髋关节 H a H评分高于后外侧入路组。
说明T H A中采取 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均可减轻T H A术后疼77山东医药2018年第58卷第16期痛,改善髋关节功能,但直接前方入路可更快地缓解 疼痛和改善髋关节功能。
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9]。
髋关节脱位是T H A后外侧入路术后常见的并 发症,后外侧入路需切开后方关节囊,在髋关节屈曲 内收内旋时可能发生后脱位。
本研究中后外侧入路 组虽无关节脱位发生,但在早期需限制髋关节活动,术后1个月内需避免屈髋超过90°,术后3个月后方 可完全正常活动髋关节,且需避免极度屈曲内收内 旋动作。
直接前方入路由于不破坏后方关节囊和外 旋肌群,且周围肌肉组织损伤小,因此术后脱位率极 低,为0.31% ~ 0.61% [10〜12]。
直接前方入路是从 前路肌间隙进入髋关节,对于股骨颈短和股骨内翻 的患者,暴露股骨端相对更困难[13],且暴露股骨端 时需过度内收外旋患肢,可能造成股骨端骨折。
本 研究直接前方入路组1例高龄患者发生股骨大粗隆 非移位性骨折,因骨折块稳定,未用钢丝捆绑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