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中“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①临床表现:多有链球菌感染史;急性期可有多发性及游走性关节酸痛,多发生在大关节,可伴红肿疼痛或结节或红斑;慢性期可仅感关节酸痛。

②化验检查:抗“O”在1:500以上;或血沉增快;或抗链激酶超过80单位以上;或透明质酸酶在128单位以上;或C反应蛋白阳性。

③X线片无骨质损害。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进行性关节损害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1]。目前认为RA可能是由于现在尚未知的某种抗原对具有敏感性的某些遗传背景的人产生刺激后,发生免疫反应所引起的一个与环境、免疫细胞及因子、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神经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免疫细胞细胞因子 1 免疫细胞 RA的发病与免疫系统有密切关系。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甄别外来物质并将之清除,在细胞免疫中,巨噬细胞识别外来组织,细胞或抗原等物质,经处理后传递给T细胞,T细胞激活后产生细胞因子,并聚集其他炎症细胞(包括其他T 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更多细胞因子,大量巨噬细胞被激活并且释放了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致使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释出细胞毒素,造成关节及其周围正常细胞和组织伤害,滑膜增生,骨和软骨受损。T细胞还可激活体液免疫中的B细胞,使之产生抗体,联合补体在炎症部位吸引多形核白细胞,后者释放细胞因子和自由氧残基造成细胞损害。 1.1 T细胞 RA主要发病机制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异常,成熟的T细胞按其免疫效应功能,可分为CD4辅助性T细胞(CD4 T细胞),CD8杀伤性T细胞(CD8 CTL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细胞)。T细胞主要是通过细胞相互作用和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RA致病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1.1.1 CD4 T细胞 CD4 T细胞基本价值在于引起,控制盒驱动免疫应答。CD4 T细胞一旦被激活就分化成为各种专一效应细胞,根据特殊的细胞因子分泌模式以及伴随产生的效应功能,初始CD4 T细胞可分化为TH1,TH2,TH3三类效应TH细胞。TH 1/TH2的比值对RA影响很大。 1.1.2 CD8 T细胞 RA的产生和最初产生的TNF-α有关。活化了的CD8 T细胞会产生高水平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概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进行性、反复发作的、全身性的结缔组织疾病,主要侵犯四肢小关节, 早期受累关节疼痛肿胀,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侵蚀性改变及进行性强直(ankylosis)和畸形(deformity),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自身免疫反应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抗体,尤其是RF-IgG可形成自身免疫复合物,可引起关节滑膜(synovial membrane)及附近组织中的炎性细胞浸润,溶酶体酶的释放,从而导致关节软骨(articular cartilage)、肌腱、韧带及滑膜组织的局部破坏。而70%~80%的患者血清RF阳性。 2. 感染 由于本病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受累关节肿胀、白细胞增多等炎症性表现,与感染性炎症相似;50%~80%的RA病人是在反复发作的咽炎、慢性扁桃体炎、中耳炎或其它链球菌感染之后,经过2~4周开始发病的;而且应用抗生素治疗及摘除病灶性扁桃体后,对RA的病程和发病率均有良好的影响,故认为感染病灶可能与本病发病有关,可能是引起发病或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启动的因素, 也可能是本病的诱因。

3. 遗传因素 本病病人HLA-DR4抗原检出率明显升高,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也较高,故提示发病与遗传有关。 4、内分泌因素: 因为RA多发生于女性,而怀孕期间关节炎症状常减轻,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本病等,故认为内分泌因素和RA似有一定关系。研究发现RA病人存在皮质醇节律率乱,可能与RA的发病有关。 5、发病诱因: 一般说来,各种感染可诱发或加重RA,受凉、潮湿、劳累、精神创伤、营养不良、关节扭伤、跌伤、骨折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病理 RA呈慢性、进行性、侵袭性经过,其基本病理改变是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articular cartilage、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腱),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在急性期,关节滑膜表现为大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晚期致残率极高,中医上称为“痹症”、“顽痹”等。目前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种因素参与其发病,也无特效根治方法,基本上均为对症治疗,副作用大,故探索其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降低患者致残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中医对RA的研究历史悠久,其辨证治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中西医结合治疗RA 具有巨大潜能。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致病机制,治疗方法,综述 Abstract:Rheumatoid arthritis is a kind of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s, with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which is chronic, symmetrical and multiple Synovial arthritis and abarticular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its disability rate is extremely high in the later period. However,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RA has not yet fully been understood, for so many factors partaking, and there is no any high-efficiency or completely curable therapies, basically all symptomatic treatment with large side-effect.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to reduce the degree of disability of pati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尪痹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 )。 尪痹病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年ACR/EULA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 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 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痠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 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脉沉弱。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取肩髃、肩醪、曲池、尺泽、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昆

痹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 问诊 1.检查者自我介绍 2.询问患者姓名、年龄、职业 3.主要症状:如患者自诉双手关节疼痛 4.时间:何时开始? 5.诱因:是否受寒、劳累、潮湿环境? 6.主要症状特点(重点): 疼痛部位:双手关节疼痛是否固定?是否游走性?其他关节是否有疼痛? 疼痛性质:疼痛是(隐痛、酸痛、刺痛、胀痛)?疼痛处是否有热感or冷感? 疼痛程度:疼痛是否可以忍受?夜间是否痛醒?关节疼痛是否影响生活和工作? 疼痛持续时间:双手关节疼痛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发作?白天疼痛明显还是晚上疼痛明显?加重因素:遇冷加重?遇热加重?劳累后加重? 缓解因素:稍作活动缓解?休息缓解?得温稍舒?得冷稍舒? 关节活动情况:晨起关节是否僵硬,持续时间,活动后关节僵硬是否缓解? 8.伴随症状:双手关节是否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9.鉴别诊断症状(一般与3个疾病鉴别): 是否有红斑、皮疹、脱发、口腔溃疡、泡沫尿(与SLE鉴别)? 关节疼痛前是否有发热咽痛?(风湿热) 腰骶、下腰痛或臀部疼痛吗?(与强直性脊柱炎鉴别)? 10.诊疗情况:去哪里看过病?做过哪些检查?有无诊断?有何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11.既往发作情况,既往诊断治疗情况。 12.刻下症状:中医症状问诊(十问歌):现在双手关节疼痛如何?发热?恶寒?头晕?乏力?气短?怕冷?口渴(喜冷饮or喜热饮)?口苦?心烦?自汗盗汗?腰膝酸软?肌肤紫暗?胃口好吗?大便、小便情况?睡眠情况?体重减轻? 13.既往史:(无需系统回顾)。既往身体好吗?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支等等有吗?肝炎、结核等传染病有吗?有做过手术吗?有输过血吗?有外伤史吗? 14.个人史:痹症询问患者生活、工作环境(是否潮湿),饮食情况,烟酒嗜好等 15.过敏史:药物、食物过敏的有吗? 16.婚育史 17.月经史(可以了解气血情况) 18.家族史:家里和你同样疾病的人有吗?家里有传染病人吗?家里有去世的吗(原因)?家里遗传性疾病有吗(高血压、糖尿病等) 体检: 洗手、暖手,注意体检环境要求 中医总体望诊:神色形态 双手关节检查(重点):检查所累及关节(是否对称性)?关节处是否(红、肿、热、冷)?双手关节是否压痛?关节是否畸形?嘱患者活动关节,观察关节活动是否受限?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伴有贫血,故检查睑结膜、指甲床色泽。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表现类风湿结节:检查骨突起部位(尺骨鹰嘴下方、膝关节、跟腱附近等)是否有皮下结节。

类风湿诊断标准

类风湿诊断标准 1.1.1西医诊断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有下述7项中的4项者,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1、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同时肿胀或有积液。这些关节包括双侧近端 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和趾关节。 3、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腕关节中至少有1个关节肿胀或有积液。 4、在二项所列举的关节中,同时出现对称性肿胀或积液的关节。 5、皮下类风湿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不超过百分之五)。 7、手和腕的后前位X线照片显示有骨侵蚀或有明确的骨质疏松。 第2--5项必须有医师观察认可。第2--4项必须持续存在6周以上。此标准在国外的敏感性为百分之九十一到百分之九十四,特异性为百分之八十九。国内经初步检验此标准的敏感性为百分之九十一,特异性为百分之八十八。 以下内容参考:(8)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9)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10)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学改变中的三个或更多:明显的绒毛增生;表层滑膜细胞增生及呈栅栏状;明显的慢性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形成淋巴结的趋势;表层或间质内致密的纤维素沉积;灶性坏死。(11)皮下结节中的组织学改变应显示中心区细胞坏死灶,围绕着栅栏状增生的巨噬细胞及最外层的慢性炎症细胞

浸润。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征:双侧近端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受损而远端指间关节常不受累,是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特征之一。约80%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有腕部多间隙受累,尺骨茎突处肿胀并有触痛和背侧伸肌腱鞘有腱鞘炎,这些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征象。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足部关节也常受累。跖趾关节常发生炎症,而远端趾间关节很少受累。跖骨头向足底脱位时可形成足趾翘起来的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滑膜组织。该病无独特的生化、免疫或组织学方面的异常作为确诊的依据。其诊断主要是依靠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AKA\APF\CCP是近几年来很重要的化验依据。其他类型的慢性关节炎有时可酷似类风湿性关节炎。而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身,尤其是在疾病早期也可不典型。 RA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1.1.2.1RA分期: 1、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片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2、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或不同程度骨质侵蚀。 3、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 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_岑裕铭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 岑裕铭 (广西玉林市骨科医院放射科,广西 玉林 537000)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影像学;综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R 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以累及周围小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性反应性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性症状为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慢性炎性反应,晚期可出现严重的关节破坏和关节畸形。据统计我国成人患病率约为0.36%[1],患者约400万左右,呈北方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的分布状态。类风湿性关节炎致残率高,未经治疗的患者2年致残率为50%,3年致残率为70%,与同龄相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平均寿命缩短10~15年。可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缓解这一问题的关键。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影像学检查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X线平片、C T、磁共振成像以及超声检查。本文将系统地描述各类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 1 X线平片的影像表现 早期可见关节肿胀,关节间隙增宽,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关节软骨破坏,但软骨下骨皮质完整,局部软组织层次不清,关节软组织可见梭形肿胀,这几乎是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所特有的早期改变。上述症状最早发于手足小关节,以掌指关节及腕关节最为常见。有的肺间质以肺外周为主的肺纹理增多、紊乱,并见云絮状及网隔状影,胸膜病变及肺间质性改变不明显。其后,关节边缘出现骨质破坏,关节软骨下出现细小囊性破坏区,周围见骨硬化。晚期X线呈现普遍性骨质疏松,骨端关节面模糊、不整,骨皮质变薄,见斑点状及小囊状密度减低区,骨密度与周围软组织密度几乎相等。关节呈脱位、半脱位状,关节面模糊,可见骨破坏融合,可发生继发性退行性关节病改变;胸膜、肺和心包类风湿结节,第3~5肋骨后上缘可有广泛性骨破坏及骨质疏松,常呈对称性。X 线在临床的实际工作中,不仅检查费用较低,而且可以显示多数可疑R A患者的早期改变,为早期R A诊断提供客观的临床依据,然而有一定的限定性,如关节间隙狭窄的判断标准不明确,常因人而异,而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常可通过临床观察加以判定,但特异性不强。近年来,还有研究表明X线不能显示腕关节的骨质侵蚀病变[2]。 2 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C T)的影像表现 早期受累关节周围滑膜囊肿,空腔性积液,骨端呈现小凹状缺损,或骨内骨质破坏,横状面、矢状面或冠状面显示关节间隙狭窄。颅颈联合部的类风湿关节炎环椎中部作C T横切面,齿状突与横韧带间的关节滑膜腔看不清,可见环椎前弓接受齿状突的关节面和横韧带侧方的结节,并清楚显示脊髓及其被膜;类风湿性骶髂关节炎主要以骨质疏松为主,伴有关节面下小的囊性变,关节间隙可增宽或正常;肺间质小叶间隔增厚,多表现为肺外周垂直于胸膜的线状影,呈多边形,部分病变相邻的胸膜局部增厚,形成“界面征”;肺密度升高,呈磨玻璃样,胸膜不规则增厚。骶髂关节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或正常,耳状面局部可见小囊状改变,其后,骨密度降低,耳状面呈明显囊状并伴有骨质增生,增生的骨密度小于正常骨密度[3]。晚期周围软组织及附近肌肉萎缩,多发性骨质侵蚀,关节产生屈曲、半脱位变形和纤维性关节强直和骨性强直,两手手指可向尺侧倾斜。寰枢关节可见齿状突骨侵蚀、关节脱位及错位改变;骶髂关节表现为耳状面骨质密度明显减低,增生的低密度骨质向关节间隙生长,关节间隙变窄,严重者可使局部强直;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股骨髁和胫骨平台骨质破坏,严重者膝关节半脱位;肺内出现不规则线影,胸膜下伴有结节影,同时,肺内出现蜂窝样囊腔改变。研究表明,C T 扫描能够显示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骨质侵蚀病变,如腕关节早期的骨质侵蚀[4]。 3 磁共振成像(M R I)表现 早期滑膜组织在关节内显影,滑膜渗出,常在T 1 WI、T 2 WI 上呈中等信号强度,同时也有报道认为滑膜组织在T 1 WI上呈低到高信号[5];关节破坏软骨层次模糊消失和信号改变, T 1 W1呈中等强度信号,T 2 WI上呈不规则高信号影,软骨表面可见毛糙和轻微的高低不平,成小囊状变;韧带及关节囊增 厚,在M R I表现为S E序列T 1 WI低信号,T 2 WI高信号[6];如 液性肌腱膨隆,背侧、尺侧腱鞘出现S E序列的T 1 W I低信号, T 2 WI高信号[6],提示肌腱炎的发生。骨髓腔内自由水样信号 强度,骨髓在T 2 加权像信号呈斑片状增高,增强T 1 W I可见明显强化增生[7],提示骨髓水肿;条状、结节状或团块状血管翳 形成,G e n a n t研究表明,血管翳病变在T 1 和T 2 加权像上均为 低至中等强度的信号,如伴有渗液则T 2 WI可呈现高信号[8];骨端软骨下骨缺损,G i k e s o n等研究表明腕关节骨质侵蚀改 变,表现为关节面T 1 W I为低信号,T 2 W 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骨侵蚀区内因有炎性滑膜组织可以强化显示信号增高;关节 腔积液的M R I显示为关节肿胀,关节间隙增宽,T 1 加权像呈 低信号,T 2 加权像为高信号;骨质囊变病灶如膝关节骨质囊变 M R I表现为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后角可见片状T 2 加权像信号增高影,未达关节面缘,前、后交叉韧带连续,内、外侧副韧 带完整,髌上囊可见少量短T 1 、长T 2 信号[9],边界较清楚,髌骨关节及股骨髁可见骨质影,关节软骨信号减低,软骨下骨质 囊变;当枢椎齿状突被累及时,在T 1 W I像上信号减低呈不均 匀中等信号;肩袖撕脱表现为T 1 WI正常低信号的冈上肌腱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功能锻炼

类风湿性关节炎功能锻炼(健康宣教)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力量练习和低强度的有氧练习,对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活动期急性期受累关节因炎症所致充血水肿和渗液,使关节肿胀、僵硬、疼痛明显,不能握拳或持重,关节外表现较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不宜睡软床垫,枕头不宜过高并保持关节于功能位置,使关节休息,肢体不负重,以减轻关节疼痛,预防炎症扩散; 在肢体不负重情况下被动或主动的最大耐受范围内的四肢伸展运动,如作肘关节屈伸,指腕关节舒展和屈曲等活动的练习,每天可多次进行,防止关节废用。在病变关节的活动范围内,作肌肉的主动静力性收缩运动。(肌肉用力绷紧维持收缩5~10 s ,连续10 次) 。 1.1功能体位 (1) 肩关节不要处于外旋位,肩两侧可顶枕头等物品,双臂间置枕头维持肩关节外展位,维持功能位。 (2) 双手掌可握小卷轴,维持指关节伸展。 (3)髓关节两侧放置靠垫,预防髓关节外旋。 (4) 平躺者小腿处垫枕头,防止膝关节固定于屈曲位。(5) 足下垫软枕,定时给予按摩和被动运动,防止足下垂 2、稳定期 一般主张多做一些关节负重小或不负重的运动。此期关节活动应由被动运动转为主动运动。最后为抗阻力运动。但需注意各种训练要循序渐进,对关节炎所编的医疗体操、太极拳、健身操、游泳等有利于关节的康复。活动前关节局部热敷或红外线照射,缓解肌肉痉挛,增强伸展能力,有利于锻炼。①手指及足趾关节运动:一手帮助另一手,从远端指关节开始到近端指关节和掌指关节渐进作屈曲、旋转运动; 将双足跟抬起、脚尖踮起3 s后放下。②腕关节运动:将双手五指交叉合掌轻轻捏住作腕关节左右、前后及旋转运动。 ③肘关节运动:作肘关节屈伸、旋转、内收、外展、后旋运动; 肘关节伸直做肱三头肌的主动收缩;将双手合拢,双肘屈曲,沿身体中线上下摆动和左右摆动,或将手向前上方抬起,双手交替搭对侧肩膀。 ④足- 跖关节运动:双足站立,双手扶桌,然后抬起一腿做踝部背伸和画圆圈运动, 双腿交替进行。⑤髋关节及膝关节运动:放松髋、膝关节,做髋关节的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运动;取仰卧位,用手帮助一腿屈膝,足跟尽量向臀部靠拢,停留30 s 再伸直,双腿交替进行。 ⑥日常生活活动锻炼:鼓励患者独立完成梳头、洗漱、穿衣、解扣、书写、进餐、洗澡、如厕等,帮助患者树立独立生活的信心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评价标准 一、诊断标准: 1.ACR(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诊断标准: (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 (2)至少三个关节区的关节炎:关节肿痛涉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共14个关节区中至少3个。(3)手关节炎。关节肿胀累及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腕关节。(4)对称性关节炎。同时出现左、右两侧的对称性关节炎(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不要求完全对称)。 (5)皮下结节。 (6)RF阳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的检出率﹤5%)。 (7)手和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侵蚀或骨质疏松。 注:表中1-4项必须持续超过6周,符合表中7项中至少4项者可诊断为RA。但是,不除外符合标准者合并另一种疾病的可能性。 2.国内诊断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1988): 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阳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并有如下分期: ①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②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③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3.ACR/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2010)新标准:

类风湿性关节炎入院记录病程记录出院记录

HK县一级医院 入院记录 姓名:崔HL 出生地:HK县DL乡WS村十三组 性别:男民族:汉 年龄:45岁入院日期:2019年5月21日 9:30 婚姻:已婚记录日期:2019年5月21日 9:30 职业:农民病史陈述者:本人 工作单位:无住址: HK县DL乡WS村十三组主诉;膝关节肿痛约一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无明显诱因下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后疼痛加重。于今日上午来我院就诊,入院时症见: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不能下地行走,动则疼痛加剧,纳食睡眠差,二便平。 既往史:既往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肾病等病患。无外伤手术及输血史,否认有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出生于本地,在家务农,未到过疫区,无“疫水” 接触史及疫区居住史,无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其它不良嗜好。 婚育史:已婚已育,家庭和睦,夫妻关系和谐。配偶及其子男均健康。 家族史: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 36.2℃脉搏:8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 117/83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欠佳,急性痛苦面容,被动体位,抬入病房,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大小形态正常,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通畅无分泌物,鼻外形无异常,两侧鼻腔通畅,无异常分泌物,口唇无紫绀,咽后壁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两侧胸廓对称无畸形,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交界处内侧约0.5公分可触及心尖搏动,心率86次/分,律齐,心尖及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和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肝脾无肿大,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活动尚可,约3-4次/分,脊柱双上肢右下肢无畸形(左下肢除外),关节活动自如(左下肢除外),肛门外生殖器未检,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情况:膝关节肿痛伴活动受限,有关节炎病史,查体:膝关节局部肿胀,膝关节周围有压痛,关节活动弹响及磨擦音,浮膑试验(+),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0.5×109/L。N0.9,抗“O”>500mmol/L。血沉46mm/lh。类风湿因子(+),X线摄片示左膝关节退行性病变, 入院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记录医师:周JH

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010 A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发表时间:2010-09-18 发表者:张昌丽 (访问人次:310) 目标人群:有下列表现的患者: 1、有至少一个关节具有明确的临床滑膜炎(肿胀)【新标准目的在于给新症患者分类。另外,具有侵蚀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典型表现,其病史符合2010标准的,应该分类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长期疾病,包括那些疾病处于非活动期(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基于回顾性的可以获得的资料,先前符合2010年标准的,也应 分类为类风湿关节炎。】 2、具有滑膜炎,用其他疾病不能得到更好解释的【不同表现的患者鉴别诊断也不同,但是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关节炎和痛风应该可以包括在内。 如果不清楚应该考虑哪些相关的鉴别诊断,应该咨询风湿病学专家】 RA分类标准(评分算法:A-D的项目评分相加;患者如果按下列标准评分≥6/10,明确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患者评分不足6分的不能分类为类风湿关节炎,但是他们的状态可以再次评价,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符合标准。】 A:受累关节【指的是查体时发现的任何肿胀或触痛的关节,可通过滑膜炎的影像学证据证实。在评估中,远端指间关节,第一腕掌和第一跖趾关节除外。关节分布的分类根据受累关节的位置和数量,划 入最可能受累关节类目。】 - 1个大关节(0分)【大关节指的是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 关节和踝关节】 - 2-10大关节(1分) - 1-3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2分)【小关节指的是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2-5跖趾关节,拇指指间关节和腕关节】 - 4-10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3分)

-超过10个小关节(至少一个小关节)(5分)【在这一条中,至少一个受累关节必须是小关节;其他关节可以包括任何大的或额外的小关节的组合,如其他别处未特别列出的关节(颞颌关节,肩峰锁骨关节,胸锁关节)】 B:血清学(至少需要1项结果)【阴性指的是低于或等于当地实验室正常值的上限。低滴度阳性指的是国际单位值高于正常值上限,但是低于正常值上限3倍。高滴度阳性指的是国际单位值高于正常值上限3倍。当RF值只能得到阳性或阴性时,阳性结果应该应该被评为低滴度阳性。】 -RF和ACPA阴性(0分) -RF和ACPA,至少有一项是低滴度阳性(2分) -RF和ACPA,至少有一项高滴度阳性(3分) C:急性期反应物(至少需要1项结果)【正常或异常根据当地实验室标准确定。】 - CRP和ESR均正常(0分) - CRP或ESR异常(1分) D:症状持续时间【症状持续时间指的是评估时,患者自己报告的受累关节滑膜炎体征或症状(如疼痛,肿胀,触痛)的持续时间,不论是否经过治疗。】 -<6周(0分) - ≥6周(1分)

类风湿性关节炎习题讲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习题讲解

项目五任务七风湿病(1)类风湿关节炎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关于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说法欠妥者是 A.疼痛的关节均可有肿胀和压痛 B.关节腔有积液 c.滑膜可肥厚 D.关节晚期以活动受限为主 E.关节晚期出现活动受限、功能丧失 2.下列关于风湿性疾病关节疼痛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多为缓慢起病 B.类风湿所致的膝关节痛活动后减轻 c.滑膜肥厚不会导致疼痛 D.类风湿关节炎多影响近端指间关节 3.慢性关节疼痛的处理措施不正确的描述是 A.急性期不应卧床休息 B.保持关节的功能位 c.合理应用非药物止痛措施 D.创造舒适环境 E.遵医嘱用药 4.风湿性疾病多系统损害中发生率最高的是

A.肾脏 B.关节 C.心血管 D.肺和胸膜 E.皮肤 5.风湿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 A.关节痛 B.肌肉痛 C.软组织痛D.神经痛 E.关节致残 6.下列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疾病是 A.心肌病 B.心包炎 C.风湿热 D.支气管哮喘 E.类风湿性关节炎 7.属于风湿热关节痛特点的是 A.固定于少数关节 B.游走性关节疼痛c.活动后减轻 D.活动后缓解 E.常致关节畸形 8.风湿性疾病关节疼痛致躯体活动障碍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是 A.绝对卧床休息 B.急性期限制活动c.缓解期限制活动 D.活动量越大效果越好 E.关节应保持在伸展位 9.风湿性疾病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 A.自杀 B.悲观 c.躁狂 D.抑郁E.焦虑

10.不符合风湿性疾病共同特点的是 A.慢性起病 B.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 c.同一疾病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不大 D.病变可累及多个系统 E.对治疗的个体反应差异较大 11.类风湿关节痛的部位理 A.多累及少数或单一关节 B.影响指近端关节,多对称分布 c.影响指近端关节,多不对称分布 D.影响指远端关节,多对称分布 E.影响指远端关节,多不对称分布 12.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处理,错误的是 A注意姿势,减轻疼痛 B预防褥疮C保持关节功能位 D禁止病变关节活动 E使用支架,避免关节畸形 13.下列哪项不是类风湿关节炎表现的症状 A以小关节为主 B呈对称性 C晨僵 D.急性期关节明显肿胀 E.后期关节无畸形

类风湿关节炎

姓名:吴仕琼病区:内科床号:60床住院号:3370 姓名:吴仕琼年龄:59岁性别:女职业:务农 婚否:已婚民族:汉籍贯:四川达县住址:四川省达县幺塘乡平洞村5组 入院时间:2016-11-04 13:00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记录时间:2016-11-04 17:40 可靠程度:可靠 主诉:反复多处关节疼痛3+年,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多处关节疼痛,活动关节时疼痛加剧,主要位于双侧肩关节,腕关节及掌指关节及膝关节,关节肿痛明显,伴有间断发热,体温37.2-38℃,自觉全身不适,乏力,无头痛,无皮疹,无恶心及呕吐,无胸闷及呼吸困难,无腹痛及腹泻,无腰痛及肉眼血尿,三年来患者症状反复,且逐渐加重,掌指关节出现屈曲畸形,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抗炎止痛处理(具体用药用量不祥),症状无明显缓解,一月前起,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关节疼痛不能耐受,夜间尤甚,生活不能自理,今来我院就诊,门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收入院。 自发病以来,患者夜间睡眠差,精神、食欲可,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下降。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无输血史。 婚姻史:已婚已育,爱人及子女均体健。 家族史:否认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T:36.5℃ P:110次/分 R:18次/分 Bp:134/74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颜色正常,温度、湿度适中,弹性良好,无水肿、皮疹、瘀点、紫癜、皮下结节、肿块、蜘蛛痣、肝掌、溃疡和瘢痕,毛发生长及分布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波动、压痛及瘘管等。头颅大小形态正常,未扪及肿块、凹陷及瘢痕;眉毛无脱落,无倒睫,眼睑无水肿及下垂,眼球运动自如,无斜视及震颤,结膜无充血水肿,巩膜无黄染,角膜透明等,双侧瞳孔等大形圆,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灵敏,调节及辐辏反射正常;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溢血溢液,乳突无压痛,听力良好;鼻无畸形,未见鼻翼扇动,无分泌物、出血及阻塞,鼻中隔无偏曲,鼻旁窦无压痛;扁桃体不肿大,无假膜形成。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无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胸廓形态正常,无肋间隙增宽,乳房对称,未扪及肿块及压痛,胸壁未见静脉曲张及皮下气肿。双肺呼吸运动正常,腹式呼吸;语颤对等,无胸膜摩擦感及皮下捻发感;叩诊清音;呼

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四章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一节历史回顾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其次为浆膜、心、肺、血管、眼、皮肤、神经等结缔组织。更确切地说,其名称应是类风湿病。因为它不但侵犯关节滑膜,也常累及其他器官,除关节炎外,还可引起皮下结节、心脏炎、心肌炎、胸膜炎、间质性肺炎、眼损害、淀粉样变、血管炎以及神经损害等。虽然如此,它毕竟是以关节症状为主,关节仍然是类风湿病的主要受害者,有人将类风湿性肉芽比作局部恶性病变,因为它毫不留情地侵蚀和破坏关节的软骨面、软骨下骨质、关节囊、韧带和关节附近的肌腱组织,造成关节脱位、畸形或强直,最后使受害关节完全丧失功能,故人们习惯上仍称其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疾病,分布于所有的种族和民族,世界上总的发病率各种报道不尽相同,但是多数认为为0.3-1.5%之间。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患病率不同,民族间存在较大差异。在世界上以温带、亚热带和寒带地区多见,热带地区少见。在气温和湿度变化大的北欧、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前苏联等国家的某些地区多见,发病率较高,发病率约在0.5-3.0%。从种族来讲,患病率差异显示较大,美国Pina、Chippeua的印地安人患病率超过5%,为高发民族,而在非洲一些地区的民族中发病率甚至低于0.2%,可见其有一定的种族倾向,似与遗传有关。我国国内有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约为0.32-0.36%,以东北、华北地区为多。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于北京和广州的调查资料,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北方为0.34%,南方为0.32%。尽管国内各种调查发病率略有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调查人群有一定关系,但总的来说我国不属于高发地区。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各年龄中皆可发病,多见于女性,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2-3倍。通常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以40-60岁为发病高峰。据调查,我国发病年龄平均为36.5±12.3岁,日本人则为48.5±13.4岁。从以上情况看,各地区、民族间发病年龄亦有所区别。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本病不致影响人的寿命,但少数病人可造成严重残废,使病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如病变严重破坏颈椎并造成病理性半脱位和高位截瘫,或类风湿性血管炎累及重要脏器的血管,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关于死亡率,美国1955报告经9.6年观察,结果为每年24.4/1000人,直接死于类风湿血管炎、肺淀粉样变者为5%,但死于其他原因者也比一般人群为高(感染4%对1%,肾病7.8%对1%,呼吸道病7.2%对3.9%),还有报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淋巴瘤几率比一般人群高2-3倍。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与治疗体会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与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4-07-29T17:33:35.9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全慧 [导读] 综上所述,甲氨喋呤与宣痹汤的配合使用可以协同增效,强化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刘全慧 (石河子143团疾控中心新疆石河子 832000) 【摘要】目的: 探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期间骨科门诊收治的12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服用甲氨喋呤,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使用宣痹汤和甲氨喋呤,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5.67%;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晨僵时间以及关节肿胀与疼痛情况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甲氨喋呤具有抑制患者细胞合成多巴胺的作用,可以促进腺苷在细胞中的释放,进而抑制炎症反应的出现,阻止患者的关节受到进一步损害。宣痹汤中含有多种具有解毒通络以及清热除湿作用的中药材,因此与甲氨喋呤配合使用可以有效减轻副作用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强化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甲氨喋呤宣痹汤 【中图分类号】R6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075-0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证实,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滑膜液以及滑膜组织中的异常免疫细胞会增加[1],比如巨噬细胞、B细胞、T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等。深入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对于提高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期间骨科门诊收治的12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563例,女性患者为637例。年龄在24岁到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岁。病程在8个月到11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2年。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肘和足趾关节等受累关节存在持续性疼痛,少数还存在晨僵现象。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60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疾病类型方面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对照组仅服用甲氨喋呤,每间隔十二小时服用一次,每次 2.5毫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使用宣痹汤进行治疗,其主要包括以下材料:15克伸筋草、10克栀子,15克防己,10克赤小豆,15克滑石,30克薏苡仁,15克连翘。对于存在晨僵现象的患者,还加入了10克全蝎以及12克白僵蚕,对于出现舌质紫暗、关节肿大畸形、脉弦涩以及屈伸不利者,加入了水蛭、土鳖、穿山甲、乌梢蛇以及四物汤等。加水煎服该药,每日早晚饭后服用,每次服用200毫升。同时还需要服用甲氨喋呤,每次2.5毫克,每周共服用7.5毫克。连骨折患者均需要持续治疗三个月时间,之后抽血进行检验。 1.3判定标准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关节肿痛以及晨僵情况,检查患者的血常规、血沉、肝肾功能以及CRP。如果患者的主要症状以及体征改善情况达到75%以上并且检查结果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则为进步;患者的主要症状以及体征改善情况51%~75%,检测结果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则为有效;患者的主要症状以及体征改善情况31%~50%,检查结果的各项指标得到改善,为有效;患者的主要症状以及体征改善情况在30%以下,检测结果的各项指标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则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5.67%;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晨僵时间以及关节肿胀与疼痛情况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以信息如表1与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3 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在人体的全身出现病变情况,尤以手、足等处最为常见[2]。该病的特征性病理损害主要指患者关节腔的滑膜出现增生情况并且开始向外增长,最终导致关节变形以及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在0.2%到0.4%范围内。甲氨喋呤具有抑制患者细胞合成多巴胺的作用[3],可以促进腺苷在细胞中的释放,进而抑制炎症反应的出现,阻止患者的关节受到进一步损害。但不得不重视的是,甲氨喋呤有着一定的副作用,会对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影响[4]。宣痹汤中含有多种具有解毒通络以及清热除湿作用的中药材,因此与甲氨喋呤配合使用可以有效减轻副作用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甲氨喋呤与宣痹汤的配合使用可以协同增效,强化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张群,王竞秋.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3(21):148-149.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康复讲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康复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的全身性的结缔组织疾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手、足等小关节,也可累及任何有滑膜的关节、韧带、肌腱、骨骼、心、肺及血管。这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低的疾病,其发病急、症状复杂、病程长,可反复出现一时性缓解或加重,逐渐转为慢性。 【病因】1. 感染;2 自身免疫;3 遗传;4 气候;5损伤;6 内分泌;7 精神因素【病理】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关节炎,类风湿结节和类风湿血管炎。 【诊断标准】 1、晨僵至少1小时,持续至少6周。 2、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炎肿胀持续至少6周。 3、腕关节、掌指关节或近侧指间关节肿胀6周或以上。 4、对称性关节肿胀。 5、手的X线照像应具有典型的类风湿关节改变而且必须包括糜烂和骨质脱钙。 6、类风湿结节。 7、类风湿因子阳性。 具备上述4项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1 增生性骨关节炎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无全身疾病。关节局部无红肿现象,受损关节以负重的膝、脊柱等较常见,无游走现象,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边缘呈唇样增生或骨疣形成,血沉正常,RF阴性。 2 风湿性关节炎①起病一般急骤,有咽痛、发热和白细胞增高;②以四肢大关节受累多见,为游走性关节肿痛,关节症状消失后无永久性损害;③常同时发生心脏炎;④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激酶及抗透明质酸酶均为阳性,而RF阴性;⑤水杨酸制剂疗效常迅速而显着。 3 结核性关节炎本病可伴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变,如脊椎结核常有椎旁脓肿,二个以上关节同时发病者较少见。X线检查早期不易区别,若有骨质局限性破坏或有椎旁脓肿阴影,有助诊断,关节腔渗液作结核菌培养常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康复评定】 1 关节活动范围的评定; 2 肌力评定,多采用血压计法测定握力。将水银柱式血压计袖带卷折后再充气达压力30mmHg,令患者用手在无依托的情况下紧握气囊,将得出的读数减去 30mmHg即为实测握力数。取连续测量3次的平均值。以同样方式可测出手指捏力和夹力。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16753983.html,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分析作者:周健胡孔足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第04期 [摘要] 目的探讨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6膝)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根据软组织平衡情况采用后稳定型膝关节非限 制性假体(12膝)或者限制性假体(4膝),记录骨缺损、手术时间、出血量、关节稳定性、髌骨轨迹和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手术时间(125±15)min,术中出血量(150±25)mL,术后出血量(650±75)mL。所有关节获得良好的稳定性,平均活动度为(120±25) °。经过3~42个月随访,HSS评分由手术前平均25分提高至手术后平均95分,无一例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改变复杂,手术的难度大,需要很好的软组织平衡技术,韧带损伤严重者需要采用限制性假体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人工关节 [中图分类号] R68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19-02 Clinical analysis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ZHOU Jian HU Kongzu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the 1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23002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Methods 12 cases (16 knees) with late stage rheumatoid arthritis were undergone TKA. The prosthese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soft tissue balance. 12 knees were performed TKA with nonconstrained prostheses,while 4 with constrained prostheses. Bone defect,operation time,blood loss,joint stability,patellar tract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were restored. Results All cases went well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The operation time was (125±15)mins. The blood loss was (150±25)mL intraoperatively,and (650±75)mL postoperatively. All cases restored joint stability. The rang of motion was (120±25)°. After 3~42 months’ follow-up, HSS scores were improved from 25 preoperatively,and 95 postoperatively. No infection and deep vain thrombosis were found. Conclusion Pathology change of knee rheumatoid arthritis is complex,so the good operative skills,especially soft tissue balance are demanded. Constrained prosthesis is required for those with ligament compromises. [Key words] Rheumatoid arthritis;Knee;Arthroplasty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严重的全身免疫系统疾病,当累及到髋、膝关节后,可导致严重的关节畸形、疼痛、关节功能丧失,最终需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逐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