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全面概括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和经验的中国模式也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对中国模式的探究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分别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了几点认识:中国模式的实质;如何正确理解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与其他国家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模式实质原则发展

一.中国模式简介

模式,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在社会学中,是指人们采取行动的取向。它决定了人们对本身制度的认同,它决定了模式来源国对该体系之外人群所具有的向心力,它意味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进行经济、商业和贸易沟通时他国按照己方意志行事、减少交流成本的能力。总之模式是增强本国自信心和引导他国民众向本国思维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后进追赶先进的政治经济综合工程,是一个文明悠久而又暂时落后的民族的一场超级追赶赛,它的精彩程度和惊心动魄远远超过世界近现代史上一切成功国家崛起的影响力。尽管中国对于自身的定位依然是韬光养晦,然而,中国的力量已不再是单纯中国力量,而是拉动世界市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引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世界性力量。中国的发展由物质领域的财富增值开始,从GDP、经济、物质生活、科技领域逐渐转移到精神领域,中国模式已经成型。

在国内,中国模式之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国外则兴起于90年代之初[1]。从国内来说,中国模式之说产生于两种因素。首先是一些地方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被学术界冠以“模式”之称。另一些则是国家某项改革在地方的试点成功典型。其次是经济学界就世界的经济模式的比较而提出的。俞可平谈中国模式时就透露出非常重要的信息,他认为中国模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都存在,需进行总结。旅居新加坡的郑永年教授著书探讨中国模式。国外所称的中国模式,最早则是西方媒体对中国评头品足炒作出来的一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些人带着贬义和亵渎的解读。“华盛顿共识”的失败,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关注“中国模式”。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是西方媒体对中国模式认识评价的重要转折点,许多外国人开始认真地、实事求是地思考和探索一个真实的、现实的、不断走向强大的中国,力图从宏观上了解和解读中国模式。美国著名学者雷默,根据自己在中国七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北京共识”之说,对西方媒体从客观上理解和阐述中国模式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如何正确理解中国模式及其实质

事实上,中国模式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风雨中磨砺出来的。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经过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探索和不断的自我完善过程,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转变。把市场作为一种与计划一样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手段,是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创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的确解放了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应认识到,市场经济不是一个独立的力量,它作用的力度、范围是在其所在的基本制度下形成的。我们的市场经济首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主导下发挥调节作用的,忘记了这一点是不对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因此,当我们谈到中国模式时,把市场经济放在首要地位是不符合实际的,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应当看到,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利用其来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和手段。

中国模式的实质可归纳为三方面内容: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坚持政府制定的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增强企业活力和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中国模式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也是获得成功的三个最根本因素。

1 方向性原则: 中国模式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的模式

有人提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的资本主义模式。例如,新自由主义者认为,中国是新自由主义模式的中国。国内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抑或中国模式,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这些理解无视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缺乏基本的逻辑前提,是用“华盛顿共识”为蓝本与中国模式进行简单类比,是历史虚无主义和理论虚无主义在中国模式研究上的反映。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中国模式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社会主义是中国模式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是中国模式的逻辑前提,没有社会主义就谈不上中国模式。

2 动态性原则: 中国模式是处于发展之中的逐步完善的模式

有人提出,中国模式已经定型,是成熟的现代化道路。这种理解不仅过于乐观,而且对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是有害的。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阐发,面向实践和时代是中国模式建构的基本路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这就决定了中国模式要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理解中国模式,必须以实践和时代发展为依据,从动态性上来把握。中国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是随着实践的深入而逐步展开的历史过程。

3全面性原则: 中国模式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性的发展模式

有人提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中国模式仅仅是指经济方面或经济发展道路。产生这种理解的原因: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引国际社会关注;二是改革开放以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提出和实践,长期被很多人认为是侧重经济领域,而非社会各个领域。实际上,中国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不仅涵盖经济领域,而且涵盖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性发展的模式。关于这一点,党的历届领导人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动摇过。

三.中国模式与其他国家的发展

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一定按照“中国模式”去进行建设或改革。现实世界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各国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客观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也是多样的和复杂的,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都存在着自己的特殊性,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各国人民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道路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所谓固定的模式。邓小平认为,中国的伟大成就只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但是,邓小平从不主张向其他国家“输出”所谓“中国模式”。1980 年5月,他在谈到处理兄弟党关系的重要原则时就指出:“既然中国革命胜利靠的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就不应该要求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按照中国的模式去进行革命,更不应该要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中国的模式。”重温邓小平的的一重要论述,可得出以下几点:第一,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每个国家发展的具体道路却是多种多样的。解决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各国应当根据本国的国情特点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第二,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任何照搬照抄别国模式的做法从来不能获得成功。这已经被我国和其他不少国家的实践所证明。

第三,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我国经过新中国成立60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中国模式”,这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我们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国模式”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作为“中国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封闭的、僵化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国模式”也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第五,“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是我们决不要求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按照“中国模式”去进行革命和建设,各国的事情需要由各国自己去寻找解决途径和探索适合本国特色的具体道路。

综上所述,中国模式是一个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的、动态的、全方位的社会发展模式。虽然中国模式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和优势,但其他国家没有必要将其机械的照搬过去。然而,其他国家可以根据他们的具体实际,对中国模式加以借鉴。只有这样,中国模式才会不同程度的促进其他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邹东涛.金融危机考验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5.

[2]俞可平等.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2;117-178;13;243;113;322.

[3]傅军.国富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3.

[4]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0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