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辛基-N-O-羧甲基壳聚糖制备及表面活性研究
壳聚糖 有机溶剂

壳聚糖有机溶剂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中少有的碱性多糖,通常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但可溶于稀酸溶液,如醋酸、稀盐酸等。
壳聚糖的性质使其在生物医药、制剂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虽然壳聚糖在一般情况下不溶于有机溶剂,但在特定条件下,如使用混合溶剂或进行化学改性,可以改变其溶解性。
例如,二氯乙烷-三氯乙酸、氯化锂-二甲基乙酰胺、甲醇-乙酸等混合溶剂可以作为壳聚糖的均相反应溶剂。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吡啶等有机溶剂中,形成高溶胀性凝胶,这种凝胶在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反应活性和便于二次修饰的特点。
另外,对于水溶性壳聚糖,可以通过将其水溶液加入到二甲基甲酰胺、吡啶等有机溶剂中,制备高溶胀性凝胶。
而对于完全脱乙酰化壳聚糖,经过充分溶胀后,可以加入到邻苯二甲酸酐的吡啶溶液中,制备N,O-邻苯二甲酰化壳聚糖,这一壳聚糖衍生物在某些有机溶剂中可以形成溶致液晶。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壳聚糖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溶解于有机溶剂,但其溶解度和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溶剂种类、温度、pH值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条件。
羧甲基壳聚糖的微波合成与阻垢性能研究

司) 。 等
1 . 羧 甲基 壳聚糖 的制备 2
S u yo em ir wa e s n h ss o a b x me h l ht s n t d nt c o v y t e i f r o y t y i a h c c o
a d i c l hbt n p r r n e n ss a e i i io e f ma c s t n i o
( S HH ,天津 市华北 实验仪 器有 限公 司 )p S 3 ;H 一 C型 酸度计 ( 上海 雷 磁仪器 厂 ) 超 导傅 里叶 变换 核磁共 ; 振 波谱 仪 ( V 4 0 瑞 士 Bu e 公 司 ) 傅 里 叶变换 A 0 , rk r ;
红 外 吸 收 光 谱 仪 ( i l e u 7 .美 国 热 电公 Nc e N x s4 0 ot
第2 8卷 第 1 2期 20 0 8年 1 2月
工 业 水 处 理
I d sra ae e t n n u ti lW t rTr ame t
Vo _8 No 1 l2 . 2
De . 2 0 c, 0 8
羧甲基壳聚糖的微波合成与阻垢性能研究
张 惠欣 1, , 尹 静 , 2 黎 钢 , 小娜 , 李 冯 磊 , 宏 勇 周
甲基壳 聚糖 是 很 有 发展 前 景 的 绿 色 阻垢 剂 。
[ 键 词 ]羧 甲 基壳 聚 糖 ; 垢 ; 波 合 成 ; 色 化 学 关 阻 微 绿 [ 中图 分 类 号 ] Q 8  ̄ [ 献标 识 码 ] T 0 5. 4 文 B [ 章 编 号 ]10 — 2X(0 8 1- 0 9 0 文 0 5 89 20 )2 0 3- 4
c ra n d g e . e t i e r e The h g rt e d g e fc r o y t y ub tt to ,t et rs ae i h b to o ihe h e r e o a b x me h ls si i n he b te c l n i iin f rCM —C u TS.An d t n bi o s s nstv o t e pH fwa e y t m.CM-CTS i i d o n io me tfin y s ae i h b t r he i hi t n i e i e t h i i o tr s se s a k n f e v r n n —re dl c l n i io s
11512012、16天经尾静脉...

奥曲肽修饰的 N-辛基-O, N-羧甲基壳聚糖作为阿霉素肿瘤靶向递送载体的体内评价#邹爱峰,霍美蓉,周建平**10 15 20 25 30 35 40(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南京 210009)摘要:目的:考察奥曲肽修饰的 N-辛基-O, N-羧甲基壳聚糖(OCC-OCT,OCT 修饰量为 20%)作为阿霉素(DOX)递送载体的体内行为,评价其作为肿瘤靶向递送载体的可行性。
方法:以荧光探针 Cy7 负载于 OCC-OCT 20% 及 OCC,并以 Cy7-OCC 为对照,以接种 MCF-7 细胞的 BalB/c 裸鼠作为模型,采用活体成像技术考察 Cy7-OCC-OCT 20% 体内分布行为;以DOX-OCC 及 DOX 水溶液为对照,考察 DOX-OCC-OCT 20% 抗肿瘤效果。
结果:物理负载荧光探针 Cy7 的胶束给药后,肿瘤组织 Cy7 分布皆高于其他正常组织,且与 Cy7-OCC 相比,Cy7-OCC-OCT 20% 胶束可显著提高 Cy7 在肿瘤组织的分布量;药效实验结果表明,与DOX 溶液及 DOX-OCC 相比,DOX-OCC-OCT 20% 胶束显示出最强的肿瘤抑制效果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结论:CC-OCT 20% 作为 DOX 肿瘤靶向递送载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药剂学;奥曲肽;聚合物胶束;抗肿瘤药物;在体显影;药效中图分类号:R943In vivo studies of octreotide-modified N-octyl-O,N-carboxymethyl chitosan micelles loaded with doxorubicinfor tumor targeted deliveryZOU Aifeng, HUO Meirong, ZHOU JianpingDepartment of Pharmac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Abstract: Aim: To evluate the invivo behavior of doxorubicin-loaded N-octyl-O, N-carboxymethylchitosan OCC polymeric micelles modified with 20% of octreotide OCT and to explore thepotential feasibility as doxorubicin DOX targeting solubilizing delivery carrier. Method: Nearinfrared NIR fluorescent dye, Cyanine 7 Cy7 was loaded into OCC-OCT 20% and OCC micelles,respectively, and the in vivo fluorescence imaging and efficiency of antitumor were studied in BALB/cnude mice bearing MCF-7 cancer xenografts. Results: Cy7 loaded OCC-OCT 20% could remarkableincrease the concentration of Cy7 in tumor, compared with Cy7-OCC micelles. Moreover, enhancedanti-tumor efficacy and decreased toxicity of OPD-DAHC were further confirmed by in vivopharmacodynamic studies, as compared to DOX-OCC and DOX solution.Conclusion: OCC-PEG-OCTmicelles could increase the overall aqueous solubility of DOX and show excellent drug loadingcapacites, which could be used as a polymer carrier suitable for polymeric micelles and might be apotential carriers for targeting cancer therapy in patients. OCC-OCT 20% micelle is a promisingcarrier for DOX active-targeting delivery in cancer therapy.Key words: Pharmaceutics; Octreotide; Polymeric micelles; Anti-tumor drug; In vivo imaging;Antitumor efficacy0 引言聚合物胶束系两亲性聚合物在溶液中自组装形成含有疏水性内核和亲水性外壳的纳米基金项目:教育部新教师基金资助项目(No.200803161017);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 No.2009zx09310-004作者简介:邹爱峰(1979-),男,药剂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抗肿瘤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通信联系人:霍美蓉(1979-),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用高分子材料设计及在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 E-mail: huomeirongcpu@163-1-粒。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研究开题报告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研究-开题报告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研究摘要:壳聚糖是性能优良的天然黏膜黏着剂,常用于多肽类药物的黏膜给药。
壳聚糖微球除具有壳聚糖本身特点外,在性能上又有新的改善,利用壳聚糖制成的微球可以延长药物在吸收位置的保留时间,达到控释目的。
实验以戊二醛,多聚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微球,通过单因素法考察微球制备工艺。
关键词:微球,壳聚糖,戊二醛,多聚磷酸钠1 研究背景1.1 微球微球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剂型,它是以清蛋白、明胶、聚乳酸等材料制成的球状载体给药系统,微球中的药物分散或包埋在材料中而形成球状实体,微球直径大小一般为0.3~100μm。
不同粒径范围的微球针对性地作用于不同的靶组织。
这类剂型的开发,对于发展缓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球的特点药物制备成微球后可达到下述目的:掩盖药物不良气味及口味,如鱼肝油、生物碱类等;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如易氧化的β-胡萝卜素、对水气敏感的阿司匹林等;使液态药物固体化便于应用与储存,如油类、香料、脂溶性维生素等;对缓释或控释药物,可采用惰性基质、薄膜、可生物降解材料、亲水性凝胶等制成微球或微囊,可使药物控释或缓释;使药物浓集于靶区,如治疗指数低的药物或细胞毒素药物(抗癌药)制成微球或微囊的靶向制剂,可将药物浓集于肝或肺等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除药物外,可将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包囊,如胰岛、血红蛋白等包囊,在体内生物活性高,而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1]。
各种微球的制备研究.1 清蛋白微球清蛋白微球制剂是人或动物血清清蛋白与药物一起制成的一种球状制剂。
清蛋白是体内的生物降解物质,注入肌体后,在肌体的作用下逐渐降解后清除,性能稳定、无毒、无抗原性,因此清蛋白微球制剂是理想的控缓释靶向制剂之一。
其制备方法有:热变性法;化学交联法(即用化学交联剂同清蛋白发生交联反应使之变性);聚合物分散法和界面缩聚法等。
.2 聚乳酸、聚乳酸乙醇酸微球聚乳酸(PLA)是一种无毒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壳聚糖的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壳聚糖的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王浩【摘要】Research progress of chitosan modification in recent years was reviewed.The applications of chitosan and its derivatives as new functional materials in medic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xtile, food, daily cosmetics and other fields were introduced.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hitosan was prospected.%综述了近年来壳聚糖改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新型的功能材料在医药、环保、纺织、食品及日用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展望了壳聚糖研究应用的发展趋势.【期刊名称】《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7(034)001【总页数】8页(P187-194)【关键词】壳聚糖;改性;衍生物;应用【作者】王浩【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02壳聚糖是自然界中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丰富的生物多糖,主要来自于低等节肢类动物如虾、蟹、昆虫等外壳以及低等植物如藻类、菌类的细胞壁中。
壳聚糖是已知的唯一的天然碱性阳离子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生物官能性、生物相容性、无毒、抗菌性和生物降解性等特点[1-2],已成为一个新型的生理功能材料而广泛应用于医药、环保、纺织、食品及化妆品行业等领域。
随着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广泛,其应用领域也随之不断扩展,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
甲壳素由于其分子内、分子间强的氢键作用,构成紧密的晶态结构,其溶解性差,不溶于一般溶剂。
羧甲基壳聚糖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

制 出了一种 无公 害 天然 生 物 保 鲜剂 , 主要 成 分 为 壳聚糖 及其衍 生物 , 具有 广谱抗 菌性 , 可有 效 防止 瓜果 蔬 菜腐 烂 变质 , 足果 蔬 以采 摘 、 臧 、 满 贮 运输 到销 售全程 的保鲜 要求 , 对人体 无任何 刚作 』 1 - J i : _ 』
在 肉类 的保鲜 方 面 , 能避 免 己醛 等不 愉 快 的气 味 的生 成 , 起到 抗 氧化 的效 果 。多位 学 者 的研 究表
穗 , 籽粒 中谷 氨酰 氨合 成酶 、 其 谷氨 酸脱氢 酶及 谷 丙 转氨 酶活性 明显提 高 。隋雪 燕L 。 人 , j等 。 还利 用
不 同分 子量 的壳 聚糖 做包 衣 处 理 油 菜种 子 , 现 发 小 分子 量 的壳 聚糖包 衣使 得油菜 萌发 种子 中的过 氧 化酶 , 淀粉 酶 活性 和脂 肪 酸 含量 要 比大 分子 量 提高 的多 。王 征 帆L l 用 氯 乙 酸在 碱 性 条件 下 妇等 对 壳 聚糖 进行化 学 改性 , 得到 N, O一 羧 甲基 壳 聚
涂膜 , 贮存 l 5d后 发 现番 茄 的总 酸 度 、 糖 链 及 总
糖 , 以不 同 浓度 溶 液处 理 高 粱种 子 , 果 发 现 并 结 0 3 羧 甲基壳 聚糖 溶 液对 高 粱 种 子 发芽 率 有 显 . 著 的提 高 。以上 研 究 表 明 : 甲基 壳 聚糖 可 以作 羧 为新 型 的植 物蛋 白质 生 长调 节 剂 , 高粮 食 产 物 提
壳聚糖的研究

壳聚糖的研究郑英奇 04300079壳聚糖[CS, (1 , 4) - 2- 氨基- 2- 脱氧- B- D - 葡聚糖]是目前自然界中发现的膳食纤维中唯一带正电荷的动物纤维, 分子内存的大量游离氨基, 使得其溶解性能较甲壳素有很大提高, 同时反应活性大大增强, 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 ]。
壳聚糖分子中的氨基、羟基与大部分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螯合物的性质, 可应用于贵金属回收、工业废水处理; 其天然生物活性的直链聚阳离子结构具有抑菌、消炎、保湿等功能, 可用于医药、化妆品配方等领域; 特别是经过化学改性得到的壳聚糖衍生物, 其物理化学性质得到改善, 使其应用范围大大拓展, 因此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开发及应用研究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
本文就其功能化及其作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
1 壳聚糖的功能化及其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应用同其它碳水化合物一样, 壳聚糖也可以发生交联与接枝、酯化、氧化、醚化等反应, 生成一系列各具其特殊功能的新材料。
1. 1 壳聚糖的接枝反应及其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方面的应用近几年壳聚糖的接枝共聚研究进展较快, 较为典型的引发剂是偶氮二异丁腈、Ce (IV ) [ 2 ]和氧化还原体系。
壳聚糖C6- 伯, C3- 仲羟基及C2-氨基皆可以成为接枝点, 通过接枝反应, 可将糖基、多肽、聚酯链、烷基链等引入到壳聚糖中, 赋予壳聚糖新的性能。
单纯的壳聚糖作为药物释放包覆物, 有溶解性差、对pH 的依赖性太强和机械性能不好等缺点, 而接枝上具有水溶性、生物相容性好的PVA 后, 能极大地改善其对药物的释放行为, 且满足H iguch i’s 扩散模型[ 3 ]。
在壳聚糖上接枝唾液酸的一部分, 有望成为人类红细胞凝结的抑制剂 , 壳聚糖上NH2 的正电荷与细胞表面的脂质体的负电荷(如唾液酸) 相结合后, 可抑制细胞的活动能力, 从而抑制细菌生长; 低聚体的壳聚糖能穿透细胞壁, 进入细菌的细胞内, 抑制其细胞中mRNA 的形成, 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壳聚糖及其结构特点

第一章 绪 论1.1 壳聚糖及其结构特点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Chitin)脱乙酰基后的产物,是甲壳素最基本、最重要的衍生物。
甲壳素又名甲壳质、几丁质,化学名为(1,4)—2—乙酰胺—2—脱氧—β—D—葡聚糖,主要存在于虾、蟹、蛹及昆虫等动物外壳以及菌类、藻类植物的细胞壁中。
节肢类动物的干外壳约含20~50%甲壳素。
自然界中甲壳素有三种结构:α、β、γ,其中最为常见、普通的是α型。
地球上每年甲壳素的生物合成量为数十亿吨,是产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下图1-1是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结构:图1-1 甲壳素、壳聚糖分子的结构示意图Fig.1-1 The configuration schematic of chitin and chitosan纯净的甲壳素和壳聚糖均为白色片状或粉状固体,比重0.3,常温下能稳定存在。
甲壳素分子之间存在强烈的氢键作用,使得甲壳素形成高度的结晶结构,因而甲壳素分子高度难溶。
甲壳素不溶于水及绝大多数有机溶剂,也不溶于稀酸、稀浓碱,只溶于浓酸和某些溶剂。
壳聚糖分子的活性基团为氨基而不是乙酰基,因而化学性质和溶解性较甲壳素有所改善,可溶于稀酸、甲酸、乙酸,但也不溶于水和绝大多数有机溶剂。
由于氨基和羟基比较活泼,壳聚糖的化学性质较甲壳素活泼,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比如烷基化、酰基化反应等等。
1.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产品的应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由于其可再生性、生物相容性以及结构中的多种活性基团,具有多种优良的性质,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食品、医药、农业、环保等多个行业中。
1.2.1 在环保中的应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能够通过分子中的氨基和羟基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整合物且可帮助微粒凝聚,故广泛用作化工、轻工纺织等废水处理中的吸附剂和絮凝剂。
壳聚糖作为吸附剂和絮凝剂,能够有效地捕集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并可以抑制细菌生长,使污水变清,特别是对于汞、铬、铜、铅、钴、3n n甲壳素壳聚糖锌和砷等元素的离子有明显的吸附滤除作用[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辛基-n,o- 羧甲基壳聚糖制备及表面活性研究摘要本论文以天然高分子壳聚糖为原料,对其进行化学改性,制备出了一系列取代度不同的n- 辛基-n,o-羧甲基壳聚糖基表面活性剂。
通过ftir 、ea、tg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表明成功合成了目标产物;产物的羧甲基取代度为79.4%,辛基取代度分别为 3.47%,17.11%,26.82%,辛基的引入使得壳聚糖的结晶性能下降;改性后壳聚糖溶解性增强。
采用芘荧光探针法以及悬滴法分别测定了壳聚糖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以及表面张力,结果表明羧甲基取代度为79.4%,辛基取代度分别为 3.47%,17.11% ,26.82%时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0.7879mg/ml 、0.2609mg/ml 、0.0592mg/ml ;产物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最低值为39.2mn/m,且辛基取代的越大、临界胶束浓度越低,降低水表面张力的效率越高。
其生物官能性和相容性、安全性、血液相容性、微生物降解性等优良性能被各行各业广泛关注,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农业及环保等诸方面[5] 。
1.2 壳聚糖的改性壳聚糖以其独特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抗菌性、无毒性、生物活性和物理化学性质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化工、纺织、印染、造纸和医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分子内、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使其呈紧密的晶态结构,所以不溶于水和大多数有机溶剂。
只有当脱乙酰度为50%左右时,二次结构破坏最大,结晶度降低,才能较好地溶于水。
溶解性差成为限制壳聚糖应用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壳聚糖进行改性,以达到利用其生物活性和生理活性的目的。
壳聚糖的分子结构中含有活性功能基:c3-oh、c6-oh、c2-nh2,特别是c2-nh2的存在,可以通过引入功能基团,改善壳聚糖的物理化学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方法有多种,其中包括:羧甲基改性、酰化改性、季铵化改性、烷基化改性、羟烷基改性、接枝反应、交联反应、偶联反应等等。
本论文重点研究壳聚糖的羧甲基化改性与烷基化改性。
1.2.1 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是以一氯乙酸为主要改性原料的重要的水溶性壳聚糖,可溶于中性、碱性和弱酸性水中,其成膜性、保湿性也十分优异,在日化、食品、医药、医用生物材料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6] 。
羧甲基壳聚糖包括n- 羧甲基壳聚糖(n-cmc) , o- 羧甲基壳聚糖(o-cmc) 和n,o- 羧甲基壳聚糖(n,o-cmc) [7] ,可以通过选择反应物和反应条件来控制产物的类型。
对壳聚糖进行羧甲基化改性可以改善壳聚糖的水溶性。
黄攀等[8] 以壳聚糖、乙醛酸为原料, 制备了羧化度在25〜78%勺水溶性n-cmc,并发现其在62.5卩g/ml〜5000卩g/ml浓度范围内与小鼠成纤维细胞株l929 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lin 等[9] 以2-羧基苯甲醛与壳聚糖通过席夫碱反应并还原得到n-苄氧羰基壳聚糖,用戊二醛交联制得ph响应性的水凝胶。
柯仁怀等[10] 以甲壳素为原料,采用连续操作、不分离中间产物的方法合成了羧甲基取代度为1.08 的水溶性n,o- 羧甲基壳聚糖,并通过重构插层法制备羧甲基壳聚糖/mg2al 双层氢氧化物复合物。
除此之外,羧甲基壳聚糖亦能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絮凝剂、抗菌剂、药物载体等。
刘红娅等[13] 以甲壳素为原料采用两步微波法制备了o- 羧甲基壳聚糖,产物具有良好的絮凝性能,可作为处理模拟染料废水及实际印染废水的絮凝剂。
ramchandra 等[14] 制备了n,o- 羧甲基壳聚糖与锌的络合物以及壳聚糖与锌的络合物,并用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做了抗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n,o- 羧甲基壳聚糖与锌的络合物的抗菌性要优于壳聚糖与锌的络合物。
anitha等[15]利用离子交联法用tpp和cacl2制备了壳聚糖、o-羧甲基壳聚糖和n,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并对材料的细胞毒性和抗菌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三种材料对乳腺癌细胞的毒性很小, 而n,o- 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拥有三者中最强的抗菌性。
目前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riccardo 等[16]用乙醛酸和壳聚糖通过席夫碱反应以及硼氢化钠还原反映制备出不同取代度的n-cmc。
张贵芹等[17]以壳聚糖与氯乙酸在氢氧化钾-异丙醇介质中,在壳聚糖与氯乙酸、氢氧化钾与氯乙酸质量比分别在2:1 及 2.3:1 时,室温下反应 5 h 制到取代度较高的o-cmc。
1.2.2 烷基化改性主要以环氧丙烷或环氧乙烷为原料,在壳聚糖分子中引入羟丙基或羟乙基,改善分子的空间结构,削弱壳聚糖分子间和分子内的氢键作用从而大大改善壳聚糖的水溶性,拓宽壳聚糖的应用范围。
烷基化分为o-烷基化、n-烷基化、n,o-烷基化。
1) o-烷基化壳聚糖分子中有氨基和羟基,如果直接进行烷基化反应,在n、o位上都可以发生反应。
为了选择在o 位上发生烷基化壳聚糖反应,必须先对n 位进行保护,通常保护氨基的方法有希夫碱法。
希夫碱氨基保护法是先将壳聚糖与醛反应形成希夫碱,再用卤代烷进行烷基化反应,然后在醇酸溶液中脱去保护基,既得到只在o位取代的衍生物。
王爱勤等[18]通过希夫碱中间体方式合成了o- 丁烷基壳聚糖,董奇志等[19]对壳聚糖的o-烷基化的反应方法条件进行了改进,制备出正丁烷基、正辛烷基、正癸烷基、正十二烷基和正十六烷基: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用相转移催化剂和以naoh 水溶液为碱性试剂和载体,壳聚糖与溴代烷迅速的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o-烷基化产物。
氧位烷基化壳聚糖衍生物,通常有3种合成方法[20]:(1)希夫碱法:先将壳聚糖与醛反应形成希夫碱,再用卤代烷进行烷基化反应,然后在醇酸溶液中脱去保护基,即得到只在氧位取代的衍生物;(2) 金属模板合成法:先用过渡金属离子与壳聚糖进行络合反应,使-nh2 和c3-oh 被保护,然后与卤代烷进行反应,之后用稀酸处理得到仅在c6 位上发生取代反应的氧位衍生物;(3)n-邻苯二甲酰化法:采用n-邻苯二甲酰化反应保护壳聚糖分子中的氨基;烷基化后再用肼脱去n-邻苯二甲酰,由于自由-nh2的存在,该类烷基化壳聚糖衍生物在金属离子吸附方面有较为广泛的用途。
2) n-烷基化壳聚糖分子上的氨基基团,携带有一对孤对电子,与卤代烷反应可得到相应的n-烷基化产物。
李方[21]用不同碳链长度的卤代烷与壳聚糖反应分别制成了n- 丁基壳聚糖,n- 辛基壳聚糖,n-十六烷基壳聚糖,并对其进行红外和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引入烷基基团后分子间氢键和结晶度受到削弱,对于烷基化壳聚糖,在酸性介质中,渗透系数随烷基化壳聚糖的碳链长度增加而降低;碱性介质中情况相反。
汪敏等[22]采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作相转移催化剂(ptc),在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低聚水溶性壳聚糖双亲性n-十六烷基化修饰改性反应,代昭等[23]在碱性条件下通过卤代烃的n-烷基取代反应制备得到烷基壳聚糖衍生物,表明烷基取代反应主要发生在壳聚糖的氨基上,衍生物在水中可自动形成粒径在10〜200 nm范围的纳米微粒。
3) n,o- 烷基化在碱性条件下,壳聚糖与卤代烷直接反应,可制备在n、o 位同时取代的衍生物。
反应条件不同,产物的溶解性能有较大的差别, 该类衍生物也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得到应用。
1.2.3 其他改性壳聚糖的化学改性还包括酰基化改性、季铵化改性、羟烷基改性、水解反应、降解反应。
开环聚合反应、成盐反应、螯合反应等等。
应国清等[25]通过酰化反应,制备一系列取代度不同的n-马来酰化壳聚糖。
研究发现高取代度高相对分子质量高黏度产物的产物的吸湿保湿性、抑菌性均优于透明质酸,有望替代昂贵的透明质酸。
muzzarelli 等[25]将壳聚糖与水合甲醛利用席夫碱反应再经氰基硼化钠还原制的n,n- 二甲基壳聚糖,再与碘甲烷发生反应,生成非水溶的n,n,n-三甲基壳聚糖季铵盐 (tmc)。
许晶等[26]以壳聚糖和环氧丙烷反应将亲水基团羟乙基引入壳聚糖主链上,制备出在中性水溶液中可溶的高分子量和高脱乙酰度的羟乙基壳聚糖。
aoki 等[27]以壳聚糖作为骨架,通过与琥珀酸酐的酰化反应使琥珀酸酐开环并接枝于壳聚糖主链上,末端游离羧基在edc 的催化下与氨基环糊精反应,可制得环糊精接枝率为0.27 环糊精接枝壳聚糖。
zhang等[28]用类似方法将3 -环糊精接枝于壳聚糖主链上,并运载释放了胰岛素,有望成为蛋白类药物的缓释载体。
1.3 表面活性剂简介表面活性剂是能显著降低溶剂(一般为水)液-液界面张力和表面张力,且具有一定结构、具有亲水亲油特性及特殊吸附性能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有两亲性:一端为憎水基团,另一端为亲水基团。
憎水基团多为非极性烃链,如8 个碳原子以上的链,而亲水基团常为极性的基团,如硫酸、羧酸、磺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亦可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等。
最早的表面活性剂是皂,公元前2500 年苏美尔人和腓尼基人用羊油和草木灰制造肥皂。
1.3.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由与油有亲和性的憎水基(也称亲油基)和与水有亲和性的亲水基(也称憎油基)组成。
憎水基受水分子的排斥或与非极性溶剂作用,使表面活性剂分子伸向非极性溶剂或空气;而亲水基则与水分子作用,使表面活性剂分子伸向水。
两种作用互相影响,使表面活性剂在界面(空气/ 水和油/ 水)上吸附。
根据所需要的性质和具体应用场合的区别,有时要求表面活性剂具有不同的相对密度和亲水亲油结构。
可通过变换亲水基或憎水基种类、所占份额及其在分子结构中的位置,以达到所需亲水亲油平衡的目的。
经过了多年研究和生产,派生出种类繁多表面活性剂,而每一种类又包含许多品种,这给识别与挑选某个具体品种带来困难。
故必须针对成千上万种表面活性剂作出一科学分类,以进一步研究和生产新品种,并为筛选和应用表面活性剂提供方便。
1.3.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1)按离子型分类表面活性剂溶于水后,按离解或不离解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又可按产生电荷的性质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型表面活性剂。
( 2 )按溶解性分类按在水中的溶解性表面活性剂可分为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和油溶性表面活性剂两类,前者占大多数,油溶性表面活性剂日显重要,但其品种仍不是很多。
(3)分子量在100〜1000的称为低分子表面活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