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使资产减值会计成为当前各国会计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对资产减值会计的认识和研究也在逐步深入。从近几年的上市公司年报来看,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已经成为上市公司选择会计政策、操纵盈余的工具, 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但仍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资产减值这一方面来考察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来检测我国会计规范实施的效果。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第一部分引言,概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路径。第二部分概述国内外关于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理论,第三部分阐述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运用案例论证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第五部分总结结论,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加强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对利润操纵行为的规范,并阐述文章的局限性。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上市公司

Abstract

Entering 21’st centuries, the economical environment that companies face turns worse, which makes asset depreciation be one of the hot accounting problems around the world. From the annual reports of listed company in resent years, the asset depreciation of accounting policy has already become one of the tools which the listed companies manipulate the earnings. So, we need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s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aspect of asset depreciation. In this paper,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impairment of assets of listed company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first part of an introduction, outlining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path. The second section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theory of the impairment of asset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Impairment of assets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fourth part of the use cases demonstrate the impact of the impairment of assets on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fifth section summarizes the conclusions on the issue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specification of asset impairment accounting policies on profit manipulation, and explain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article.

Keywords:Asset impairment Earnings Management Listed Company

目录

原创性知识产权及声明-------------------------------------------------------Ⅰ开题报告表-----------------------------------------------------------------Ⅱ中文摘要-------------------------------------------------------------------Ⅳ英文摘要-------------------------------------------------------------------Ⅴ目录-----------------------------------------------------------------------Ⅵ一、引言-------------------------------------------------------------------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1 (三)研究路径及内容-----------------------------------------------------------------------------2

二、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研究综述---------------------------------------------2(一)关于资产减值的研究综述-----------------------------------------------2

(二)关于盈余管理研究综述-------------------------------------------------3(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5三、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资产减值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6 (一)关于禁止资产转回的规定-----------------------------------------------------------------------6 (二)关于引入资产组的问题--------------------------------------------------------------------------6(三)关于商誉的减值测试-----------------------------------------------------------------------------7(四)关于折现率-----------------------------------------------------------------------------------------7 (五)关于公允价值--------------------------------------------------------------------------------------7 四、案例分析---------------------------------------------------------------8 (一)案例背景-------------------------------------------------------------8 (二)上市公司对南方证券投资减值准备提取的情况差别的分析------------------------------9 五、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局限-----------------------------------------------10(一)研究结论---------------------------------------------------------------------------------------------10 (二)对策建议---------------------------------------------------------------------------------------------11 (三)研究局限性--------------------------------------------------------------------------------------------12 六、参考文献---------------------------------------------------------------14 致谢-----------------------------------------------------------------------15

引言

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国内外众多学者及相关研究者一直都非常关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这一会计监管与研究的难题。我国上市公司大多通过以下三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整及利用、关联方交易。近年来,我国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力度加大,并严格约束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致使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利用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在现实中,为了更合理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资产减值是不可忽略的问题。国内相关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通过计提与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资产减值的处理需要会计人员对相应的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并且做出职业判断,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管理当局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为了自身的相关利益,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调节会计利润,粉饰财务报表。

(二)研究意义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规范市场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力保证。研究者通过检验上市公司是否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为会计准则制定者提供直接的证据。只有企业的财务报表及时、有效地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才有效果。我国财政部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力求反映公司的最真实经营情况。按照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一资产减值》,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做出了全新的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也是现行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这一新会计准则体系既致力与国际会计惯例趋

同,又立足于我国国情,把趋同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①。

资产减值被用作盈余管理的一种惯用手段,因此,研究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相关资产减值政策,促使上市公司据实计提减值准备,尽量减少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人为操纵利润的行为。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路径

二、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一)、关于资产减值的研究综述

1.资产减值

葛家澎,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未来可回收金额或者价值低于账面金额时,减计资产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是历史成本与可收回金额这两种计量属性对同一资产进行计量时所产生的计量差异,这种计量差异源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它的本质是资产的现时经济利益预期低于原记账时对利益的估值。《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为了防止资产计量不实导致虚增资产和利润,更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资产减值体现了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观,它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是吻合的。

2.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基础

(1)基于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财务会计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会计信息的报告者向信息使用者尽可能地提供有关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信息。当经济业务有多种会计方法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企业应当尽量少计或者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以一种保守的态度来提供会计信息,使企业能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资产减值会计是谨慎性原则的重要运用。

(2)基于会计计量理论

资本计量是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单一的计量一般不能满足企业计量的需求,不能做到客观、全面及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的情况,单纯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对资产计价采用多种计量属性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出企业资产价值状况。现代企业的资产减值正了满足资产计量的要求,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在资产发生减值时要以公允价值来重新计量资产。

(二)关于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1.盈余管理的含义

盈余管理20年来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却没

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职业判断或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一切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非真实的会计

信息,以为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或公司市场价值的最大化目标的行为。

盈余管理是一种长期行为,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但会影响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其主体是公司管理者,管理者有权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或对上述选择施加影响;盈余管理的手段是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及相关时点控制;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使公司获得市场价值最大化,公司为实现自身效用或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3.盈余管理的动机

人为地调节利润,来达到公司特定目的是利用资产减值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②

(1)基于上市资格动机

在2001年之后我国证券发行为核准制。该制度规定首次发行股票的企业必须符合必要条件,一些企业为了获得上市资格,更加迫切需要利用操纵资产减值增加盈余取得良好经营业绩

(2)基于配股动机

上市公司取得上市资格后,配股筹资成为一种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方式,能否获得配股资格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极为重要,对上市公司后续资金的注入产生很大影响。

(3)基于扭亏及保牌动机

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亏损,每股净资产低于净值,就要被特别处理。连续三年亏损暂停上市交易,宽限期内不能扭亏将终止上市。上市公司如果成为“ST”公司或“PT”公司就会加大筹资难度,导致成本上升。一旦被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在股票市场“壳资源”将丧失。上市公司为避免连续亏损,通过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将过去年度积累下的费用和损失确认。

(3)利润平滑动机

郭旭芬,《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成因分析》,《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年第6期。

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一种基于业绩稳定增长的利润平滑动机,上市公司为了降低融资成本,一般倾向于陈报逐年增长的经营业绩,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不断提高的长期盈利能力的信息。管理层运用盈余管理控制不同时期盈余的大幅波动,方便未来盈余管理的预测和减少市场风险。

企业还通过利润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利润平滑等方法进行盈余管理。(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1.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现行的资产减值准则既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又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对规范企业行为,抑制盈余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资产减值计提与盈余管理既是制约与反制约关系,也有利用与反利用的关系。首先,随着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不断完善,既遏制企业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又确保会计信息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其次,资产减值准备政策无法完全消除盈余管理,甚至会引发企业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而其诱发的会计信息危机反过来又为资产减值准备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践依据,从而“推动”资产减值准备理论的发展。

2.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下仍存在可以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新资产减值准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进和完善了现行准则,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但其还存在一定缺陷,这些缺陷仍然会给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留下一定的空间③。

(1)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具有多重性,不确定性。可能导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一系列问题。这个过程给企业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提供了机会。

(2)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认的不确定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取决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预测期和折现率等多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

(3)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原则性不强,条件宽泛,可操作性强。只凭内部人员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判断,就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纵性。

和向丽,关于新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的探讨,资质文摘2009,01

(4)某些资产减值准备可以转回。新准则下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更广,适用于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对联营公司、子公司、合营公司的投资,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仍存在利润操纵空间。

三、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资产减值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禁止资产转回的规定

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资产的可收回价值既可能也可能低于账面价值,这是市场经济中的“自然规律”。在实践中,会计人员根据需要,尽量少计提或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果少计提或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资产被高估,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后不能转回,则低估资产,都与实际不符。新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禁止转回,理论上,扼杀了资产价值的公允表达。实质上无法根除企业盈余管理空间。资产减值准则虽然规定了长期资产中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但并未能完全封死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主通道,资产己经计提的减值损失依然可以在变现净值或可回收价值恢复的前提下予以转回。

(二)关于引入资产组的问题

对于一些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在操作上有困难的情况,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规定“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新准则规定“有迹象表明某项总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计算确定该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将其与相应的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将面临一系列困难。首先,资产组概念的运用,缺乏与之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编制长期现金流量是采用资产组所必不可少的,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其次,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因划分方法不同,资产减值

准备的计提也不同,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另外,我国中小企业居多,在辨认资产组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实际困难。最后,因电算化程度不高,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采用资产组将给中小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资产组的认定也可能蜕变成企业调节利润的又一个新手段。

(三)关于商誉的减值测试

商誉的减值测试在资产减值中难度最大。其测试要结合所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如何认定所属的资产组,是否会产生商誉错配?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商誉的减值测试结果,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利润表,成为公司操作利润的漏洞。

(四)关于折现率

折现率的选择在我国也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折现率应当是一个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它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对我国企业而言,折现率的选择如何能真实反映未来的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有的风险,企业

很难有一个熟悉和实践的过程,因此也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④。

(五)关于公允价值

近年来公允价值在国际上普遍应用,然而公允价值计价面临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需要会计人员运用其职业判断能力进行判断。若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会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观随意性进一步增强,降低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在我国很难保证:一是相同的资产在市场中会有各种不同的价格:二是合同协议价格的公允价值很难保证;三是假定中介机构的公信力较高,由中介机构鉴定会产生高额的报告成本,许多企业会慎重考虑是否来由中介机构进行鉴定。

房国祥.《关于资产减值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第8期。

四、案例分析

资产减值的计提是会计界各方存在争议的热点所在。尤其是《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计提“八大准备”,大大放宽了减值准备的计提的范围和标准。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成为企业调解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南方证券被接管,8家参股南方证券的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这一事件的分析,进而揭示了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行为。

(一)案例背景

南方证券是我国设立较早、规模较大的证券公司之一。1992年9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南方证券在深圳成立,当时注册资本10亿元。2002年,南方证券增资扩股至34.58亿元,并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现有股东65家。截至2002年底,总资产260亿元左右。2003年前11个月,总成交额超过3400亿元,市场份额为4.4%,位居总成交额排行榜第四位。后因公司管理乱、内控不当、经营不当,财务、资金状况继续恶化期间,该公司采取过增资扩股、调整领导班子等措施,但未能起到应有作用。为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中国证监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决定自2004年1月2日起对南方证券实施行政接管⑤。

南方证券的被接管对整个证券市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因为南方证券的很多股东是上市公司。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南方证券的接管这一事项己经足以证明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市场价值,对这些上市公司来说就是计提巨额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但各个股东对同一项投资的计提却大不相同:

⑤南方稳健成长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年度报告中国工商银行网站基金论坛

表1 各参股公司股权投资额与计提比例

(二)上市公司对南方证券投资减值准备提取的情况差别的分析

如果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管理,那利润必然与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的大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另外,管理层可能利用会计规则赋予的弹性操纵会计盈余,不确认减值准备或者仅当对他们有利时才确认减值。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或可转换债券的条件之一就是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小低于10%。此外,如果上市公司连续3年亏损,则将而临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的可能。由此可见,保持每年利润的稳定性,避免利润的大起大落无疑对上市公司的形象和未来在证券市场上的在融资是非常有利的。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平均每年的利润,避免出现当年盈利,下年亏损的局而。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有盈余管理行为的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比例大小与该公司当年的盈利状况的好坏存在显著的高度正相关关系⑥。各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如下:

蒋小军论减值准备和盈余管理的区别——关于南方证券的案例分析,时代金融,2006,08

表2 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表

对于同样的投资,不同上市公司之间的减值准备却大相径庭。显然,由于缺乏一个具有实务操作性的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己经产生很大困扰,而各企业之间的财务信息尤其是资产减值准备信息的可比性已经大打折扣。

五、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局限性

(一)研究结论

资产减值准则是会计政策赋予企业的一种会计选择权,这种选择权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企业通过其拥有的会计选择权对一般通用会计规则中未做出规定以及具有较大选择空间的会计事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是规范性和灵活性适度平衡的结果。正是由于资产减值准则满足盈余管理产生所需要的前提条件,由此,准则赋予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选择权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并没有大幅度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本身存在许多问题,新准则虽抑制长期资产计提转回,公司以长期资产减值

的其他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继续存在,只抑制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并不会显著影响企业盈涂管理水平。

盈余管理推动了资产减值准则的发展和完善。某些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为了保持业绩、保壳等目的,对计提准备存在抗拒心理,没有按照规定计提;还有部分企业滥用稳健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借以调控利润,将'前年度未确认的损失及有可能在以后年度发生的损失在本期一并确认,以援高以后年度的业绩,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武器。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产减值推则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我们认为资产减值准则是在盈余管理推动下不停的发展和完善的⑦。

(二)政策建议

资产减值政策是把双刃剑,企业应用得当,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反之也可以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误导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判断。对现行准则和会计实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公司法、证券法法规

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消除监管政策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负面影响。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特别处理制度和配股增发制度、暂停和停止股票交易制度会导致“监管诱导性盈余管理”。现行的《公司法》、《证券法》,仍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于亏损上市公司的特别处理、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的规定,应建立完整的一套指标体系,以综合衡量和测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避免由于指标单一和过于简单而诱使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

2.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上市公司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来自企业外部对其经营业绩的评价考核。由于依赖单一会计数据的监管政策的存在,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实现其配股或扭亏目的,很可能会利用各种手段来迎合管制的要求。因此建议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长短期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从而避免企业的短期行

⑦张磊,2009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财经大学

为。

3.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从资产减值的认定到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再到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等环节都需要企业会计人员有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为了能够正确评估出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更好的反映资产的真实情况,企业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才能把资产减值政策恰当地应用到企业的实际情况中。

4.加强对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监管

现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只对资产减值计提金额、方法和比例等进行披露,少有企业结合自身状况对计提或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进行详细表述。应当尽快出台惩罚措施,严厉惩处不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或进行虚假披露的企业,使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大于其收益,有效抑制利润操纵行为⑧。

5.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与检查

资产减值准备的认定、计量等都较复杂,主观性较强,因此,对企业资产减值的审计一般由专业能力较强、审计经验较丰富的注册会计师来执行。注册会计师审计能够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证程度比较高的审计。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是防止注册会计师与企业的串通、操作利润的关键。此外,应该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的职责,注册会计师应掌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评估企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性,充分考虑影响减值准备计提的各种因素,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这将会大大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三)研究局限性

1.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在文中运用了南方证券的案例。因研究方法及资料所限,未能对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研究视角。

2.本研究还属于比较初步的研究,研究当中并没有控制企业所属行业和企业

刘文辉肖阳,流动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调查问誊分析《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会计类核心期刊

风险等因素。这些因素可那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3.限于研究能力的原因,本文收集的数据不足,只从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对上市公司盈余的影响方面探讨盈余管理行为,未涉及其他因素。

4.因为研究历史较短,我国在理论和实务界对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相当匮乏。完善的外部市场环境提供可以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价格信息是保证研究的前提。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基于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理论研究会有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葛家澎,《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会计研究》 2006年第3期。

[2]郭旭芬,《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成因分析》,《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年第6期。

[3] 和向丽,关于新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的探讨,资质文摘 2009,01。

[4] 房国祥.《关于资产减值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第8期。

[5] 南方稳健成长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年度报告中国工商银行网站基金论坛。

[6] 蒋小军论减值准备和盈余管理的区别——关于南方证券的案例分析,时代金融,2006,08

[7] 张磊,2009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财经大学。

[8]刘文辉肖阳,流动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调查问誊分析《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会计类核心期刊。

[9]窦家春.新旧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比较.市场周刊,2006(10)

[10]金洪涛,孟林.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模拟测试分析.东北财经人学学报,2006(4)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问题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问题研究 摘要:新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准则虽能有效治理企业非正常经营行为,但仍有许多方面亟待完善。本文根据金融危机下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现况,分析了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情况,结合东方航空公司巨额亏损下资产减值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新资产减值准则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东方航空 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给予了改进,并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性,拉开了遏制减值准备被扭曲和误用的帷幕,并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实施过程进行了改革和规范。但是由于新准则影响的积累期与释放期不一致,某些公司在业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可能会利用新准则在估值体系、债务重组收益等方面的变化操纵利润、粉饰报表,造成收益波动。此外,新准则变化的复杂程度也会导致上市公司在理解上的错误和实施过程中的误用。本文以东方航空公司暴露出来的资产减值问题为案例进行深入探析,推进我国会计准则持续全面国际趋同。 一、东方航空公司资产减值问题分析 (一)东方航空公司亏损分析 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600115)2008年度净亏损为140.46亿元,占到2008年民航亏损总额的55.45%。东航2009年扣除全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营业外收支后主营亏损约为47.24亿元,担当扭

亏主力并非其主营业务,而是航油套期保值冲回和民航建设基金,分别贡献37.7亿元和8.3亿元,尽管东航在2009年两次定向增发净资产转负为正,但其净资产仅为31.04亿元,且资产负债率高达95%,基本每股收益仅为0.0839元。这家国字号企业出现如此巨大的亏损,并且由此挂上st帽子是各方面因素相互交错而成,既有外部环境的重大影响,企业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从外部原因上讲: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中国航空整体需求的迅速下滑;受到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受到波及;公司2008年前三季度出现较大亏损,第四季度为航空业的传统淡季,航空需求下滑趋势短期内亦难以改变;受国际油价的攀升导致航空用油成本大增。2008年东航的航油支出为184.88亿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22.3%,占总营运成本32.53%。从内部原因上讲:受“返航事件”的影响,导致东航的客运量降低,甚至受到市场需求的抵触,客座率和票价收益降低;公司内部机制不够健全,由“返航事件”所反映出的工薪报酬问题相当严重;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东航在2008年为旧飞机及设备等计提的减值准备高达14.42亿元,为其麾下的西北航空、武汉航空和云南航空公司的商誉计提减值准备9.93亿元,并为出售非流动资产中的相关飞机及航材计提减值2.35亿元。 (二)东方航空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及其异动情况 上述数据和分析明确表明,导致东航利润大幅缩水以致巨额亏损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 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外会计理论界就针对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客观揭示了关于盈余管理过程中某些具有规律性的现象,而我国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自二十世纪末才开始,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大量涌现,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愈来愈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因而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第一,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契约动因。从契约角度,可以将盈余管理视为管理人员在面临薪酬和债务契约时,为最大化其效用而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 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公司的管理层拥有经营权,投资者拥有所有权,但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期末业绩考核较好时,管理层将得到较高的薪酬奖励,而考核不达标时,管理层就会面临丧失奖励或被解雇的威胁,因此,管理层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希利(Healy ,1985)对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进行了研究。希利观察到,在进行盈余管理前,管理人员拥有关于公司净利润的内部信息,外部的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本身可能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所以管理人员就会乘机操纵净利润,以使他们在公司薪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最大化。 实证会计理论中债务契约假设,就预测盈余管理会因契约而产生。如果违反合同的代价是高昂的,公司管理层就会想方设法避免违约,甚至尽量避免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因为一旦出现这种状况,管理者的经营自由就会受到限制。因而,管理层就存在着强烈 的盈余管理动机。斯威尼(Sweeney ,1994)对由于债务合同导致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后发现,面临违约风险的企业更愿意尽早地采用那些可增加报告净利润的新会计准则,因此,盈余管理就作为降低违反借款合同可能性的一种手段而出现。 第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着“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股的现象,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股东大会形同虚设,中小股东无力对公司施加影响。此外,监事会的监督能力不强,独立董事难以真正发挥其职能的现象也依然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并对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第三,会计准则体系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目前,许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都给管理当局提供了较多的判断空间和选择空间,同时这也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因此,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是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 第四,IPO 业务也会诱使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由于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必须符合我国《公司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条件,于是,一些经营业绩不佳、不够资格上市的公司,其管理当局会为了获 得上市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 另外,IPO 企业并没有一个已确定的市场价格,那么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是确定股票价格的重要信息源,为了使公司股票有一个理想价位,获得较多融资,其管理人员很可能会对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余信息进行管理。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盈余管理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 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有利于降低企业契约成本,有利于树立良好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河南大学 潘宗英 况,进行控股比率的调低,这样可以减少很多老制度带了的不便。 其三,及时准确地披露会计信息。首先,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一个很大缺陷就是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披露的时间过于宽松。根据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的规定,年报可以在会计年度完了的第二年的四月份披露,中期的报告在每个会计年度前半年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对外报出,而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最快的也就是季报。财务报告的不及时给了管理当局很多时间对报表盈利进行操纵,最后导致报表上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披露出来的信息也是在管理当局的掌控之中,这样的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无任何实质意义。另外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存在披露模糊的问题,有关监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督促上市公司有关信息披露的详细性,注意一些事件明细化的披露,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报表发挥其作用。 其四,德治才能治本。国际上的安然事件,国内的银广厦、ST 黎明等会计舞弊造假的恶性案件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在前文中我们也探讨过盈余管理的终极动因是管理当局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所以在这个问题的治理上德治才能治标治本。当然传统的一些治理的方案,如加大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也失为好的方法,但是存 在一定的缺陷。惩罚永远只能在事后进行弥补无法在事前进行控 制,惩罚只能是针对个别典型暴露出来的公司,无法对所有进行不法行为的上市公司实施,所以会有存在“漏网之鱼”。管理者谋求私利、会计人员造假归根结底都是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问题,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还是要依靠德治辅以法制,从实施盈余管理的主体着手,提高其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纠正其错误的价值观,使其树立强烈的职业道德观念,这样才能逐渐减少舞弊现象。最终到达自我约束不合法的行为。 参考文献: [1]William ·k ·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2003.01[2]Kathehne ·Schipper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Accounting Horizons ,1989,3(4):91~91 [3]郭泽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袁晓初:《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影响辨析》,《商业经济》2008年第5期。(编辑刘姗) 35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所瞩目的焦点。尽管有一些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但仅以个例作为论据,并未举出具有概括性的确切数据。本文根据盈余管理的特点及主要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盈余管理的状况。 一、盈余管理的特点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 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如下:“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作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第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但为什么不利用其他途径?答案在于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从编制现金流量的间接法可知,利润由两部分构成: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其中的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在会计科目上可进一步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由于调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难度较大,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会计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故而,报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 摘要:盈余管理问题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公众关注并希望加以规范和治理的焦点问题,在分析盈余管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各种手段。目的是分析这些手段之后的深层原因,为防范和控制过度盈余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 1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回顾 1.1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1996年Dechow引入很多变量对违规公司进行研究,认为盈余操纵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以低成本吸引外部融资,他们还检验了在承认盈余操纵的消息公布后股票价格的变动,发现平均下降9%。1998年J·Demski的研究表明代理人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传达其拥有的高超管理技能,而实际上这些代理人可能并不具有会计报告盈利中所代表的管理技能。1998年Arya·A,Glover·J,S·Sunder等人的研究发现盈余管理限制了委托人解雇代理人的倾向,还可以减少委托人对于代理人正常工作的干预。 1.2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2000年,林舒和魏明海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利管理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A股发行公司的报告收益在IPO前年和前一年处于最高水平,在IPO当年显著下降。2001年,刘峰在文章《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中对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违法造假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2002年,陆宇建在《上市公司基于配股权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分析》中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权而通过盈余管理将ROE维持在略高于6%的区间与略高于10%的区间。2盈余管理含义及其特征 2.1盈余管理含义 戴维森(S·Division)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也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KatherineSehipper)在其发表的“CommentaryonEarnings”一文中对盈余管理做出如下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为了获取某些个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而对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这是一种“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ent)的概念,认为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辅助信息的控制。 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给出了盈余管理的定义。孙铮、王跃堂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秦荣生认为,盈余管理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实现的,其目的是得到一种令企业管理当局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意的重要参数。 2.2盈余管理特征 盈余管理不同于利润操纵,后者属于欺诈行为,是贬义的概念,而前者是在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范围内进行的,是合规合法的行为,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本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开展对盈余管理的分析的。 (1)盈余管理是一种长期行为,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而只会改变企业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报表中披露的盈余。而不是企业实际的盈余。 (2)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盈余管理关注的方向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分析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分析 [提要] 基于谨慎性原则而产生的资产减值会计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但由于资产减值与企业的利润存在重要联系,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屡见不鲜,资产减值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成因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动机;成因 一、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我国对于资产减值的研究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纵览其近几十年的发展情况,尽管我国资产减值政策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但仍难以克制不断出现的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就我国资本市场而言,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大清洗动机。上市公司新任管理人员为了扩展未来年度的盈利空间,通过大量计提减值准备,将本该在未来期间确认的费用提前至当期确认,从而释放风险,大大减轻未来期间盈利负担,对公司报表进行消毒、清洗,即所谓的“大洗澡”。 (二)扭亏动机。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证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如若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连续亏损,则会受到证券监管机构的处罚甚至会被要求退市。为了避免因受到处罚甚至丧失宝贵的上市资格而对公司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上市公司会使尽全身解数来防止连续亏损局面的发生。存在扭亏动机的上市公司通常其经营状况不景气,依靠主营业务在短期内实现盈利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这些公司在扭亏年度一般会少提或不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扭亏年度的会计利润,必要时甚至大额转回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 (三)利润平滑动机。投资者通常是根据公司的盈利状况来判断该公司当前以及未来期间发展状况的,而一个逐年增长的经营业绩会向投资者传递出公司稳步、正常发展的信息,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因此,上市公司为了保持其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在公司某一年的盈利水平出现大幅增长,并且预测该大幅增长难以在下一年乃至以后几年继续保持的时候,公司管理层通常不会向投资者如实披露当期实现的高额盈利,而是通过大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本期实现的部分盈利递延到以后年度。这样,既能使公司持续发展的良好形象得以维持,还能够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过去累积下来的潜在压力得以集中释放,为以后年度的业绩做好储备。 (四)配股动机。在我国,上市公司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才有资格配股:最近三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6%以上。有机会取得配股资格的公司,为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目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文献综述 (2) 1.国外研究动态 (2) 2.国内研究动态 (4) (四)主要研究内容 (6)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6)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7) (二)盈余管理的特征 (7)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 (7) 2.盈余管理的客体特征 (8) 3.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 (8) 4.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 (8) 5.盈余管理对盈余的影响 (8) 6.盈余管理的合法性 (9) 7.盈余管理的其他特征 (9) (三)盈余管理的动因 (10) 1.防亏损或避免退市动机 (10) 2.商业信贷动机 (10) I

3.税收筹划动机 (10) 4.IPO、配股、增发新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 (11) (四)盈余管理的手段 (11) 1.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11) (l)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 (12) (2)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 (12) (3)利用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 (12) 2.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13) (1)商品购销 (13) (2)委托经营、受托经营或托管经营 (13) (3)转嫁费用负担 (13) (4)转让资产 (13) (5)债务重组 (14) 3.利用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 (14) 三、中国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分析 (14) (一)房地产行业及其特点概述 (14) 1.房地产行业概述 (15) 2.房地产行业的特点................................. 15-17 (1)周期性 (16) (2)高投资、高风险 (16) (3)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 (16) (4)综合性和关联性强 (16) (5)政策敏感性 (17) (二)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17) 四、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 (17) (一)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18) (二)损害外部投资者利益 (18) (三)不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 (18) II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执行情况分析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执行情况分析 简介:摘要:财政部2006年底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企业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本文从我国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运用实际情况分析,分析其发展路程、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资产减值 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称之为“资产减值”。其中,“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财政部2006年底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即企业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该准则还对不同资产的减值适用不同的准则规定如下:(1)存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3)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4)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5)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6)融资租赁中出租入未担保余值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7)《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8)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得企业资产真正符合资产定义的要求。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资产减值会计也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了量度。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核算方法,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资产计量接近真实价值,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运用到目前为止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自1998年开始,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计提“四项准备”,即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其他上市公司可按此规定执行,而对非上市公司仅要求计提坏账准备。二是1999年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将四项减值准备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股份有限公司。三是从2001年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把“四项准备”扩大到“八项准备”,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并规定:从2001年1月1日起,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可能发生的损

开题报告-企业盈余管理探讨

开题报告 题目企业盈余管理探讨指导教师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企业的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但是在盈余管理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 本文在深刻理解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总结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紧接着阐述了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这对我国企业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论文提纲 摘要 绪论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国内外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2、盈余管理概述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2 盈余管理的特征 2.3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2.3.1 企业盈余管理的益处 2.3.2企业盈余管理的弊端 2.4 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3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 5结论 参考文献 三、论文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本文首先阐述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简单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从盈余管理的内涵入手,以盈余管理得概念为出发点,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四、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将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资料研究法。大量收集、阅读及整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2、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在收集、整理实地调查得到的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得出相应结论。 五、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5.11.27-2015.12.27: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写出初步提纲。 2、2015.12.28-2016.02.01:进一步收集资料、修改提纲、形成较详细的提纲,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论证。 3、2016.02.02-2016.03.18:进一步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4、2016.03.20-2016.04.22:提交初稿、修改论文初稿,论文定稿。 5、2016.04.23--2016.05.20:论文答辩准备以及答辩完成。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J].上海会计,2000(8). [2]张柱国.盈余管理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1). [3]刘世云.关于盈余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4(4). [4]丁成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师曾研究[D].浙江大学,2005. [5]丁红燕.盈余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01(2). [6]李银平,张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ST长钢运用“资产减值"的情况 ST长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主要集中在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上。 ST长钢2002年至2007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如表2—1所示: 表2-1 ST长钢2002年——2007年主要会计数据(单位: 万元) 从表2-1可以清楚看出,2002年至2007年,ST长钢的主营业务收入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净利润在2002至2004年间基本处于相对平稳的微利状态;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亦变化甚微。这一状况在2005年发生了巨变,当年ST 长钢出现9285万元的巨额亏损,坏账准备增加9592万元。

2006年ST长钢亏损增加到2.2亿元,坏账准备增加1.04亿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增加1.09亿元,两项减值合计增加2.13亿元。容易看出,2005年巨亏的直接原因是坏账准备的剧增;2006年巨亏的直接原因毫无疑问则是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共同增加。对此,ST长钢在其2005年度的财务报告中作出如下解释:“本公司自2000年以来,一直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应收款项坏账准备,即按应收款项期末余额的5%计提坏账准备。近年以来,随着钢铁行业形势和市场状况的变化,如继续按原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已不能反映应收款项可回收性的实际情况。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经本公司第6届董事会第2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变更坏账准备计提的议案》,坏账准备计提方法自2005年9月30日起由余额百分比法变更为账龄分析法。具体计提比例为:账龄在1年以内的按5%计提,1至2年按20%计提,2至3年按30%计提,3年以上按60%计提。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和财政部[财会(2002)18号]《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准则问题解答的通知》有关规定,该项变更为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导致本公司2005年度计提的坏账准备增加95,928,729.76元,其中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增加85,126,091.45元,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增加10,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2-5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5) 2、债务契约动机 (5) 3、避税动机 (5) 4、政治动机…………………………………………………………5-6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6-8 1、收入的不当确认或虚假确认收入 (6) 2、虚假确认费用………………………………………………………6-7 3、利用关联方交易 (7) 4、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7) 5、操纵各项准备的计提………………………………………………7-8 6、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8)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8-10 1、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8-9 2、资本市场的完善 (9) 3、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9) 4、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减少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9-10 5、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识别能力 (10) 6、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建设 (10)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摘要:目前,证券市场中相当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从盈余管理的概念、操纵手段、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盈余管理问题在西方由来已久,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市场参与

者的游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或超过市场对它的盈利预期或风险效应,从而提高股票价值。为了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在利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政策时留有余地,会计人员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使得会计准则具有所谓的弹性,这些弹性在某些方面能够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者的需要。但当这些弹性被“过度开发”时,滥用这种弹性的盈余管理便随之出现。如何利用会计技能审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个重要的会计问题。 关键词:操纵手段;控制措施;必要性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管饭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受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受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受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受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受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 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20201119081110)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内容摘要: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目的为筹资、避税、获取政治资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盈余管理有诸多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完善会计规范、加强审计监控和加大监管力度等进行防范。 关键词:盈余管理涵义目的防范措施 Earnings Management in Listed Companies QIAN-Heying (Wanbang Accountant Office, Lishui. Zhejiang 324OOO.China ) Abstract: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s to control or adjus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financial income in the report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interest. The aims are to obtain the private benefit, collect capitals, escape taxes, obtain political capitals and evade the obligations of contracts.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various type ,and it can be kept away through perfecting the accounting regulations, enhancing the auditing and control and so on. Key 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ing Aim Measures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左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国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汁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搦以上两个权威性的泄义,可以看岀,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需由他们齐自作用的合力所决泄。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左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困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英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萤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 对盈余管理目的的剖析可以从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具体目的两个层次来了解。 1.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 毫无疑问,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髙级雇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司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公司的髙级雇员。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徳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 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

浅论资产减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资产减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由于相关的制度规定不完善,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比较严重,本文从资产减值的相关概念出发,就我国资产减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关键词:资产价值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会计准则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资产减值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为了真实反映企业长期资产的价值,各国相继出台了有关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因此,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还可使企业减少当期应纳税款,增加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另一方面近几年年报显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成为某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制造利润的主要手段,成为上市公司扭亏、亏损公司避亏以及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法宝。2006年2月,财政部颁发了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具体问题。由此资产减值问题再次引起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本文针对资产减值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资产减值的相关概念财政部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与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资产的定义趋于一致。三者都强调,持有资产的根本目的即为获取未来的经济利益。那么,资产的账面价值就应当为企业要求得到的最低的可收回价值。否则,就不可能体现资产的这一本质特征。如果持有期间,由于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减少,根据资产定义的内在要求,就应当将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使资产以可收回价值表示,真正体现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若资产可收回价值提高,则根据谨慎性原则,在已计提的减值范围内进行冲销。因此,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资产以真实价值反映,是资产定义的内在要求决定的,也进一步遵循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对于资产减值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资产减值就是资产账面金额超过可收回金额部分的差额。我国的统一会计制度则是强调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也就是说资产减值是在谨慎性原则下,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由于存在资产减值的各种不确定性以及主观判断,企业财务实践中的资产减值操作存在很多问题。 二八项减值准备理论依据及计提的意义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 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减值准备包括的八项内容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时,要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对期末按照成本与市价两者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计量,将市价低于成本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2、坏帐准备:企业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预计可能发生的坏帐损失,并可能发生的坏帐损失计提坏帐准备,计提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3、存货跌价准备:企业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时,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732991.html,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作者:宋迎婷张丽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05期 [提要] 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以来,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及盈余管理手段基础上,提出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4日 一、盈余管理的界定 盈余管理是直接由Earnings Management一词翻译而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目前理论界比较认可的概念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报告人为获得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既包括选择更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规划有失公允的交易事项,也包括那些能够影响会计盈余的政策游说活动,如争取补贴收入等,该行为最终会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从而误导财务报表使用人对企业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有着严格的区别。利润操纵是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人为地操纵利润的增加或减少,而盈余管理则是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以寻求对自己有利的财务结果,是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之上的。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动因。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是拥有不同要素的所有者通过一组明示或默认的契约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利益结合体。在一般情况下,各种契约都要用到会计信息,其中有的契约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如管理报酬契约、债税收和管制等,而有的则与会计信息有着隐含的联系,如劳资合同、审计合约等。根据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管理当局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便会利用其处于控制会计系统的有利地位,产生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动机。而且,盈余等会计信息在契约中的重要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盈余管理的力度。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外部条件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会计学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目前,国内外研究关于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文献主要分为几个方面:(1)研究是否存在大量企业利用现有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2)研究企业利用现有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体现在哪些方面;(3)研究在现有的资产减值制度下能够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和改进资产减值制度的建议措施。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1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关于运用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学者们从不同的动机、手段等方面进行解释,并大都采用了实证研究。 Zucca,Campbell(1992)采用实证的方法提取了1978-1983年67家企业公布报表的资产减值数据,结果显示,72%的公司属于制造业,而且大部分企业在第4季度自行确认减值损失。研究表明,超过80%企业的减值行为属于“大清洗”或“利润平滑”,他们的研究验证了利润操纵的存在。 Nichols(2000)的研究表示,因为在前三个季度发布计提减值消息会对公司股票造成很大影响,所以管理层一般都选择在第四个季度才公布减值消息,这和Zucca,Campbell的发现有相似之处。 Krishnan(2003)选取了1989-1998年由6大会计师实务所审计的公司,从审计师的角度检验了其职业水平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司利润操控可能性相对较小。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与前面学者观点不一样的是Francis,Hanna,Vincent(1996),他们对3年间674家美国公司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们找到价值减损变量、减值损失的变量分别是公司和行业的历史股票回报率、账面市值比以及总资产回报率,验证了资产减值并不是所说的“大清洗”或“平滑利润”的工具。 2 国内文献综述 王跃堂(2002)对1998年 A 股上市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除坏账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