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口诀

张迁碑口诀
张迁碑口诀

一、笔画

学隶并不难,只要意志坚。勤奋打基础,方法是关键。汉隶张迁碑,方直愈巧圆。初学好典范,先从笔画练。

(一)点画点画约四种,尖长和方圆。画少用长方,画多用尖圆。

(二)横画横画是主笔,要把雁尾现。横画非主笔,头尾方尖圆。起笔有斜方,也有圆和尖。笔势有起伏,也有横平肩。

(三)竖画方头方尾竖,形体略有变。尖头方尾竖,尾下有空间。左右对称竖,弯尾在左边。方头尖尾竖,多横被插穿。字简竖粗壮,字繁竖稍弯。收笔和回锋,势态弯和圆

(四)撇画撇画约四种,长短斜和弯。尾部要回锋,有圆也有尖。副笔撇短粗,主笔尾粗按。

(五)捺画捺画特色显,和撇正相反。主笔捺夸张,雁尾要明显。车走乃主笔,捺画雁尾按。小捺不发挥,不按主笔办。(六)折画横竖左右折,初学两笔练。有的如榔头,有的出前沿。有的如膝肘,有的古藤弯。初学两笔写,熟练提笔转。圆折须注意,特点状如篆。折笔用中锋,圆笔捻笔管。耳旁连续折,两笔不能连。

(七)钩画张迁之钩画,含混而圆转。举例竖刀钩,譬如“别”和“前”。右角成尖势,左重右轻方。大口稍微扁,上宽下窄样。示字左偏旁,二小不夸张。左撇要收敛,两点靠竖上。略微取斜势,竖画尾笔方。木子为主笔,撇捺两夸张。一般

作木旁,收敛不夸张。土字作主笔,两端可夸张。土部非主笔,收敛让右旁。三点有尖圆,均分秩序强。点尖有上斜,中心线弧向。日字形方齐,下部内收样。宝盖形多变,一点尖或方。点钩似短竖,也可两竖长。心字作地盘,形体不大变。捺角有清浊,灵活不死板。轻者按轻微,重者按明显。心字非主笔,捺画要收敛。竖心作偏旁,三竖两边短。如在字中间,中竖两边点。斤旁撇可直,横画雁尾添。衣字在字底,撇捺要夸张。衣字作偏旁,右边两点藏。月旁左竖弯,右竖微钩尖。玉旁右加点,二三画之间。老字作字首,斜撇分两段。犭部在左厢,三画翻左旁。弓字作偏旁,形体多变样。中竖直或斜,弓旁成俯仰。贝部上边宽,小八尾带尖。草头最常见,两点长横贯。竹头变草头,两“卜”戴头冠。文旁大撇弯,捺画斜出按。子旁在下边,挑钩要大弯。子字为左旁,竖钩要收敛。系旁如古藤,三点小儿平。言旁点变横,形体有斜正。根据右半字,也可成弧形。旁和文旁,用法不一样。文字写成,少写文旁。页字与作旁,省竖上横长。贝旁下宽松,撇直斜而轻。。右边竖折画,有轻也有重。主横如在中,减为雁尾长。撇捺上中下,亦如横画样。有字结构限,撇捺对称难。略把主次变,捺长撇儿短。撇捺单独现,发挥要明显。左撇长而重,右捺雁尾见。结构要平稳,中心不能偏。

二、笔画组合

笔画组合,概括两点。主笔夸张,副笔收敛。主笔明确,副笔混含。同画并出,神态各变。前提统一,统一中变。(一)点的组合

点画之组合,形式约有三。点有二三四,切莫等闲看。两点如倒八,内斜插横杆。三四点向导,势连不能断。

(二)横的组合

横画之组合,主笔只一个。副画神态异,统一一风格。太齐显僵死,悬殊散乱多。笔画有长短,谦让又合作。

(三)竖的组合

竖画之组合,主次要明确。主笔要突出,体态要显著。竖画作副笔,相互要配合。

(四)撇的组合

张迁撇组合,主副要配合。主笔要突出,夸张用力多。多撇画组合,只需要明确。布白要均匀,统一互配合。

三、偏旁部首

隶书单人旁,撇略斜下方。方头尾巴尖,竖画有短长。和右相协调,灵活变摸样。双人作字旁,要把右边让。两撇成尖点,一竖弯左旁。提手作字旁,挑画横画样。略微带斜势,竖画弯左上。立刀有短竖,尖挑右上方。长竖竖圆钩,转笔向左上。力旁多在右,撇直不夸张。口字平且扁,左右斜内方。口字形略扁,两竖紧连横。旁有“朝”“乾”,注意字上边。竖画不写通,实际是方点。戈旁撇如竖,斜直插地面。

武字短横移,“我”字撇折弯。邑即右耳旁,上部尖肘样。平折向内斜,下圆势略长。张迁走车旁,写法有多样。点数一二三,雁尾应夸张。门字与门框,对称不能忘。右竖挺且直,左竖弯左方。张迁半围框,“风”“周”“同”“句”“广”横平竖应直,角处类正方。金字作偏旁,上敛势相望。写点有变化,保持篆体样。阜为左耳旁,写法有两样。一种如右耳,一种像“师”旁。“雪”“虎”两字头,内简成一横。两竖有长短,棱角要分明。隶书友和有,篆书都从“又”。撇画先平折,横画变水平。“身”“耳”“牙”偏旁,都随身旁走。上撇变短横,中间一横丢。隶书“之”“兆”“送”,与楷大不同。隶书从篆来,遗留篆书风。

四、字形结构

(一)一般结字规律

1.布白均匀

布白要均匀,间距写均等。譬如“国”“垂”“重”,重心要稳定。2.平齐归整

平齐又归整,如写“铺”“干”“轻”。笔画虽斜弧,左右要对称。

3.穿插挪让

左右结构字,撇捺要夸张。矛盾怎解决,穿插和挪让。(二)特殊字结字规律

1.八分开张如遇字特殊,八分式开张主横再上下,雁尾要夸

张。

2.字形扁方张迁扁为主,忌状算盘珠。该方亦写方,该长亦写长。左右结构方,上下结构长。

3.夸张与减弱雕琢粉饰易,自然质朴难。诀窍放收斜,古拙有魅力。

4.同字变化字同形不同,形同画不同。有的扁偏旁,字形有纵横。

5.字形辨疑隶书字形变,也是最常见。有的点变横,有的画增减。有的保留篆,俗异偶然见。张迁数千年,古今差异变。学习古文字,理清字来源。学古不泥古,新意自盎然。

试论《张迁碑》的风格特征

试论《张迁碑》的风格特征 公元186年,即东汉灵帝中平三年二月立的《荡阴令张迁碑》,亦称《张迁表》,发现手朗万历年间,碑字书法为东汉时期隶书碑版代表作品,历代书家对《张迁碑》都推崇备至,清代大书家何绍基临此碑达一百余通,力学不倦。下面谈谈我对该碑临习的一点心得。一、高古 著名书法家沃兴华曾说过,追求古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字体往上靠,如隶书字体往时代更久远的篆书靠,楷书字体往隶书靠等;二是淡化偏旁部首。东汉重视文字的规范,并于公元175年由著名书家蔡邕书写《熹平石经》,立于太学门外,以求达到整饬汉字的目的。《熹平石经》的文字和今天的规范汉字已差别不大,但十一年之后方立的隶书《张迁碑》中还是夹杂有很多篆书笔意,在结体上,《张迁碑》字形方正,重心下移,也不似标准隶书那样偏方。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已经对汉字进行分别部首的研究了,但在其后的《张迁碑》有些字还是忽视偏旁的区别,不有意地将偏旁写小,写隶书带有篆书的意味,又不随时代潮流,强调偏旁观念,自然显得“高古”。 二、朴拙 《张迁碑》的朴拙主要体现在用笔和结体上。《张迁碑》用笔多方起方收,线条粗短,很少有夸张的蚕头雁尾和明显的一波三折,显得“平硬厚重”。在结体上又往往上疏下密、上大下小、上松下紧,造成一种看似头重脚轻不稳定的动势,这和用笔形成了一种动静对比,显得稚拙生动。比如“君”字,夸张上部,缩紧下部的“口”,上部空间大,整个字的中心下移,拙趣就跃然纸上,“幕”字则一反上中下结构宇上紧下松的常态,上中部结合为特大,下部奇小,初看头重脚轻,细看这种上疏下密的结构是在平稳中得天趣。再如包含有“人”形结构的字,“令”字“人”在上,一撇一捺就舒展,上部空间大,显得险峻,下面的笔画一凑紧,动态就出来了,而“夫”、“夷”和“謇”等字“人”字结构在中间和下面,这一撇一捺就写得收敛平稳,显得朴茂敦厚,在《张迁碑》中经常出现为了整体风格的统一而改变了符号的形状的情况。 三、雄强 《张迁碑》起笔常有“皮包骨”之感,浑厚高古,中段行笔提按起伏,有节奏和微妙的一波三折感,笔画不长但尽势,显得“笔短意长”。线与线之间强调粗细、长短、虚实、方圆、张弛等对比关系,如“字”字宝盖头方笔劲挺而收笔圆转,“公”字上面两点粗短下部则盘成三角形的铁线钗,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张力。点画生结构,与方折的点画相呼应,《张迁碑》结体也特别方整、稳健,有些折笔往内弯曲收缩,呈内佯状,显得特别峻

书存金石气

书存金石气 我们通常说“书存金石气”,意即书法作品中蕴涵古代金石文字的雄浑古朴气象。书法“金石气”的基本表现,其一是雄浑。康南海曾经总结北朝碑版的特征,有“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十美。此“十美”中之“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点画峻厚”、“血肉丰美”四条,概而言之就是雄浑。雄浑由下列三种元素嬗变而成:刚健、敦厚、苍茫。刚健者有如《龙门造像记》,敦厚者如后世的伊秉绶隶书,苍茫者则似《张迁碑》。《龙门造像记》多为刚健,伊秉绶隶书不过敦厚,只有《五凤刻石》、《张迁碑》等才真正体现出雄浑的气象。 刚健即为力量,主要是以线条形成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来实现,这一点只要比较一下王羲之与赵孟畹氖榉ň湍艿弥U宰魑跏榈牟匠菊撸词贾詹荒艹酵豸酥蛑痪褪瞧涫樵谧痔宓慕峁股霞跎倭私嵌缺浠汲闪艘恢炙钠桨宋鹊奶逄咛跻脖涞萌砣跷蘖Γ挥型跏榈腻倬⒑土Χ取R蛭挥懈战〉谋史ú拍苁棺直涞镁⒔「找恪⒄抖そ靥⒏删焕洌艘越】档拿栏小 敦厚是线条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敦厚的产生是由线条

内的一种凝聚力造成的。正如星球之所以能有自身的生命而长存于宇宙之中,在其有一种向心的力使其质体凝聚起来。金石文字区别于帖学书法,在于前者在刚健的基础上变得敦厚,力由外向内,是一种凝聚型的;而后者虽也有刚健的,但其力表现为由内向外,多产生于运动之中,线条本身的力则远远不及金石文字。所以,帖之不,足在于能流动而无厚质,金石则能得雄厚而不失流动、流动而不失凝涩,其境必高焉。 苍茫给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金石文字由风化而成的苍茫使其飘然欲仙,把欣赏者带人—片幽玄的境地。苍茫在墨迹中大多是以枯涩的笔迹显露的,这是考察用笔纯熟与否的标准之一。若没有深厚的功夫,绝难臻至苍茫的境界。书之境以“老”为上,故有初学者刻意以苍茫显“老”态,殊不知苍茫乃功力之自然流露,不可任意为之。不是在雄厚的基础上滋生的苍茫,则纯粹是一种枯秃。 能得苍茫者,一定为大手笔。颜鲁公行草,邓石如行草,吴昌硕所临散氏盘金文以及当代陆维钊、沙孟海之书都是由雄厚而人苍茫的,其不凡之处,便在于此。书法“金石气”的基本表现之二是古朴。自然界的物质,由于时间的久远,在经历自然、人为等多种因素作用后,从表面至内部都会有一种损耗。我们看到未经人工改造的原始岩石在受长时期自然

张迁碑释文

【原文】 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已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于留。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通兽)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于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殡(通宾),各贡所有。张是(通氏)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既且为暨之误)于君,盖其繵縺(即缠连),缵(即继)戎鸿绪,牧守相系(即继),不殒(通陨)高问,孝弟于家,中(通忠)謇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政之误)。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征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亻蔡](祭之异写),休囚归贺。八月[打不出这个字](筭之简写,通祘)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犂(即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即佩韦之俗字),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于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 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来字右上一点,据考为求字)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 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木片](析之俗字),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赁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天秨,亿载万年。 【背景】

张迁碑原文及释义

《张迁碑》全文及释义 原文 碑阳: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1)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2)。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3)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4)。文景之间,有张释之(5),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6),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7),更问啬(8)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9),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10),广通风俗,开定畿寓(11),南苞八蛮(12),西羁六戎(13),北震五狄,东勤九夷(14)。荒远既殡(15),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16)于君,盖其繵縺(17),缵戎鸿绪(18),牧守(19)相系,不殒高问(20)。 孝弟于家,中謇(21)于朝,治京氏易(22),聪丽(23)权略,艺于从畋(24),少为郡吏,隐练(25)职位,常在股肱(26),数为从事(27),声无细闻(28)。徵拜郎中(29),除谷城长,蚕月(30)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31)。八月算民(32),不烦於乡。随就虚落(33),存恤(34)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35),其道区别,尚书五教(36),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37)。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38)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39),君之体素,能双其勋(40)。流化八基(41),迁荡阴令。吏民颉颃(42),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43),有功不书,后无述焉,於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44)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45)。於穆(46)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47),兰生有芬。克岐有兆(48),绥御有勋(49),利器不觌(50),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51)。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52)同声,赁师(53)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无祚(54),亿载万年。 上部分释义: 1、陈留己吾:陈留,郡名,今河南东部。己吾,地名,今河南东南; 2、焕知其祖:明白地知道(张仲)是其远祖; 3、高帝:汉高祖刘邦。龙兴:喻新王朝的兴起。帷幕:此处指军中的帐幕; 4、析珪:受封。析:中分,一半在天子,一半在诸侯。留:地名; 5、文景:西汉文帝和景帝; 6、上林:苑名,秦曰苑,养禽兽供皇帝春秋打猎; 7、禽狩:以狩为兽。石门颂有“恶虫弊狩”亦通此例。苑令:指上林; 8、啬:小气; 9、啬夫:苑令以下的小官,此处指上林里养禽兽的小官。喋喋:多言; 10、孝武:汉武帝刘彻。张骞:人名; 11、畿寓:畿宇,疆宇,国土; 12、苞:包括,指势力范围所及。八蛮:对南方部族邻国的鄙称; 13、羁:ji,平声,束缚。六戎:对西方部族邻国的鄙称; 14、震:通振,震慑,以威力服人。五狄,对西北方部族邻国的鄙称。东勤九夷,使东方的九夷来为汉帝国效劳; 15、殡:以殡为宾。宾:曰服之意; 16、爰既且:当为爰暨,汉魏碑文中习语。爰:语气助词。暨,及,到; 17、繵縺:即蝉联; 18、缵:zuan,三声,继承。戎:同汝。全句为继承张家的恢宏的造绪; 19、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隶书基本知识

隶书 起源及特点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书写方法 隶变后的字,与篆书相比,就是具备了鲜明的点画持征。笔法有方有圆,方圆并用。下面,以明朗的笔迹演示,结合相对切实的例字,给大家详尽讲解隶书的基本写法。掌握这些基本写法后,隶书的基础成就了一大步。 一、横画 横画是隶书中有特色的笔画。往往以“横飞”为美。隶书的横画有两种,一为平横,一为波横。有方笔圆笔两种。 1.平横。是指横呈水平状,一般逆锋起笔,折笔中锋运行,回锋收笔或露锋收笔。平横有凸形、凹形和基本平形。

2.波横。是波笔的一种,是指横画具有俯仰之态。一般逆锋起笔,折笔重顿,形成蚕头,然后提笔运行,至收笔处顿挫出锋,形成燕尾。亦有蚕头小燕尾大的现象。波横一般要写得厚重圆润,蚕头、燕尾都要饱满,横中略向上弯。 二、竖画 竖画在隶书中只是普通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承篆成分较大,即多数为圆起圆收。有些竖末端较尖,亦不属楷书悬针竖,而是写时自然收结。隶书的竖一般均为逆锋起笔,中锋徐行,藏锋收笔。竖画在隶书中有三种形式:中竖,向左弧竖,向右弧竖。也有方笔,即逆锋起笔,向左上角切,折笔下行。虽然竖画在隶书中不如波画有特色,但书写时同样不可轻视。 1.以坚代撇

2014年全国书法高考试题

2014年全国各大院校书法高考试题汇总 A、书法统考部分 a、河南省书法统考试题: 上午临摹:元怀墓志 创作:《江村即事》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下午:篆刻临摹《上官建印》 印稿设计《与古为徒》 b、福建省书法统考(泉州师范学院) 2013年福建省书法统考,于2013年12月16日在泉州师范学院举行。 考试内容: 一、临摹:150分,用纸四尺三开。 ①楷书提供颜欧柳赵魏碑、隶书《曹全》、《乙瑛》,任选一种临摹。提供示范字帖复印件,指定临摹内容15字。占分120分。 ②临摹王羲之行书《兰亭序》,指定第18--20行,欣……占分30分。 二、创作:150分,用纸四尺对开竖式,字体自选。 内容: 《题开圣寺》唐.李涉 宿雨初收草木浓,群鸦飞散下堂钟。 长廊无事僧归院,尽日门前独看松。 落款:壬辰年之冬书 c、甘肃省书法统考: 统考于2013年12月23日在西北师范大学本校区开考,本次统考科目设有: 1、书法临摹占总分50% 2、书法创作占总分30% 3、理论测试占总分20% 书法理论部分试题:

填空、选择(略) 简答、论述 1、列举杨凝式的四件墨迹作品,并且做一介绍。 2、简述初唐四家 3、“二沈”“三苏” 4、论述《韭花帖》 5、什么是《续书谱》 6、宋四家 7、清代碑学兴起的原因 临摹试题: 楷书: 隶书: 行书: 创作部分: 滁州西涧作者:[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题识雨后空林作者:【元】倪瓒 雨后空林生白烟,山中处处有清泉。 因寻陆羽幽栖去,独听钟声思罔然。 d、山西省书法统考理论试题: 一、填空 1、书圣是(),其字为(),何时人(),代表作品() 2、六书造字法是()()()()()()() 二、名词解释 1、法书 2、布白 3、正书

隶书为何叫八分

隶书为何叫八分 有关“八分书”,书史上有三种解释。 其一,是“去隶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其二,像“八”字的造型那样“分”清笔势向背;其三,写的字有八分大小。 前者,就篆隶两种字体的取舍而论,说明“八分书”产生的缘由及字体形状,虽然含混了些;次者,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有“向背”、有分势的用笔方法;后者,显然是说字的大小尺寸。三者好比盲人摸象,各说各的。其实说的是同一样东西。 隶书的来历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对读书人狂施暴政,“焚书坑儒”。相传有一位叫程邈的徒隶,因为私下讲了几句不同政见的话,被人告发,抓进了大牢。那程邈心想:这次下狱,凶多吉少,如果没有特殊的举动打动秦始皇的心,是没有生还希望的。他无意中看到狱官的腰牌,觉得用篆书书写很麻烦,于是,他就作了改革,创立了一种速写书体上呈秦始皇,希望能被采用推广。这种字体把篆书圆转婉通、繁复曲折的笔划演变成为简略方折的笔划,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仅赦免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但由于已把小篆为全国的通行的文字宣昭天下,不好再更改,就规定这种字体以后在官狱

中使用。因为这种新书体起初专供隶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隶,所以被称之为隶书。 隶书成熟于东汉,汉桓帝、汉灵帝时代是隶书的盛期。隶书承上启下,上呈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度。隶书点划分明粗细有致,波划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汉代书法的雄强朴茂之风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汉代隶属蕴含着一种博大的气势,充溢而涌动着雄健的力量 录书发展史: 一、从俗隶说起。艺术创作以雅为尚,以俗为病,自古皆然。宋朝黄庭坚认为“士大夫处事,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姜夔主张“淘汰俗姿,则妙处自见”。清人王概说:“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必俗,俗犹不可浸染。”近代黄宾虹慨叹:“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 何为俗?词典曰“庸俗、肤浅”,又曰“趣味低下,格调不高”。 考之当今书坛,俗在何处。表现形式若何。愚以为:俗之一,无继承,少根本。字无所依,笔无所出,信笔为体,鼓努作势。俗之二,趋炎附势,以官论书。官越大,字越好。位高权重者,办展,剪彩,出书,拍卖,无所不用其极;溜须拍马者,尝粪舐痔,趋之若鹜。此种恶俗,代不绝祠,于今尤甚。君不见厕所茅房,也有书协主席题字。俗之三,克隆模仿,盲目跟风。上有所尚,下必从之。千人一面,万书同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俗之四,近亲繁殖,拉帮结伙。师傅赞徒弟,学生捧老师。有人爆料:

张迁碑集字联

张迁碑集字联 四言对联风八方征淑气日五色焕天章留云以景御风而行奉三雅颂休祉策六驺广胜游行万里路览三代书地八方生淑气日五色焕天章霞中浮月树表披风敦行以表风尚树德可遗子孙五言对联高问不随流俗中朝独有遗芳才原不世出德可为人师览千家述鸿绪宗六艺守雅言道在渊鱼思文有金石声龙跃千重烟景虎啸万叠云山芳原有胜事艺苑重高文其人有山林气斯文同金石声风月归诗伯山林重隐流山高芳草不谢树小珍禽时来风月自成景山林别有天岁月焉容虚负山林可共胜游虎啸谷风起龙跃景云浮棠阴猎留遗爱兰台共缵新书鸿景常成字禽言雅有诗退之文起八代长卿诗善五言鸿文重东国雅艺谷南宗弦月不容虚负名山可共胜游鸿休征百禄雅颂进三多治国上万言策行道受千金方晋字存淑懿明书重雅风七言对联 兰风体芳素林月性高虚蔽芾荫分林外日颉頏声起树间禽览四时风月读百家文章地不语而生百物天不言且行四时良珮双温穆新兰独芬芳敦行以表流俗问高德可遗子孙闻林后风为近山前月常新风高日落生新景月舞烟归有书声灵禽守名节仙鸿尚高风风雅相高晋七子功勋卓立汉三君留月除芳慕披风御素弦高台览月光先受巨石分流声不平披书留雪起载策上云门盖代诗才师正雅平生书体爱来禽平章三代器浏览百城书广开言路宣仁义常表心声征人才七略述天路九流宗兰台汉代文章故渊雅晋人书艺自风流岐伯释素问仲景述方书家本遗留珍定武石文初勒纪岐阳蔷夫干利禄高隐重山林家近云山多野兴人对风月有新诗人有山林气文同金石声家为近山多野兴人于对月有新诗山花送芳素林月本高虚晋君三雅颂新祉遗我双鱼感旧游诗爱孟东野文遗孔北山旧本遗留真定武石文初勒记岐阳诗书多岁月城市有山林孔明出师前后表张载体道东西铭诗有山林气书兼龙虎姿立功德言于永世通风雅颂以为诗受书文中子决策武安君

张迁碑译文及释义

张迁碑译文及释义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 文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1)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2)。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3)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4)。文景之间,有张释之(5),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6),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7),更问啬(8)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9),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10),广通风俗,开定畿寓(11),南苞八蛮(12),西羁六戎(13),北震五狄,东勤九夷(14)。荒远既殡(15),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16)于君,盖其繵縺(17),缵戎鸿绪(18),牧守(19)相系,不殒高问(20)。孝弟于家,中謇(21)于朝,治京氏易(22),聪丽(23)权略,艺于从畋(24),少为郡吏,隐练(25)职位,常在股肱(26),数为从事(27),声无细闻(28)。徵拜郎中(29),除谷城长,蚕月(30) 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31)。八月算民(32),不烦於乡。随就虚落(33),存恤(34)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35),其道区别,尚书五教(36),君崇其宽。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赣州中学等校2018届高三联考检测考试(二)语文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赣州中学等校2018届高三联考检测考试(二)语文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赣州中学等校2018届高三联考检测考试(二)语文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赣州中学等校2018届高三联考检测考试(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东汉的《张迁碑》方厚凝重的笔意往往被学书者看作治疗笔弱之病的良方,因而学习《张迁碑》如果不能够得其方,也就谈不上得其情味,更谈不上登堂入室了。基于此认识,不少学书者在临习该碑时,常常会刻意摹画,甚至夸张其笔画的方形,力求做到棱角分明。但是这样处理的结果却不能尽如人意,随之而生的,则是死板、僵硬、做作等问题。那么,对于《张迁碑》的方,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 从笔画层面上看,《张迁碑》的方主要是由刀刻二次加工所致,例如也门贡等许多字都表现出浓厚的刀刻痕迹,因而,当有些人还过分着眼于《张迁碑》笔法之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落入了窠臼。由于刀刻痕迹浓重,我们很难从中清晰地看到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的痕迹,所以《张迁碑》的方,绝不能仅仅从笔法的层面去理解,而需要悉心体会其中丰富的意趣。这种方的意趣具有两种内涵。其一,峻而能健。峻指的是方硬之中棱角分明的审美意味。梁武帝萧衍在《答陶隐居论书》一文中曾云: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可见在笔画的起收处表现出鲜明的棱角,便能增强笔画的力感,展现出令人肃穆的精神。但这种棱角必须具有特殊的质感与生命力,才会表现出丰富的意态美,否则会有单薄死板的弊病。《张迁碑》的方笔往往具有浑厚饱满的张力,这种张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健。例如迁字的末笔波磔,在方峻中饱含了强劲的筋力,这种筋的质感极大增强了方笔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其二,峻而能朴。所谓朴即指一种自然成形、毫不做作的审美意味。不少人在临习《张迁碑》时,常会把方笔处理得呆板滞涩、机械雷同。但我们仔细品味《张迁碑》的方笔,可以发现其魅力不仅表现为劲健的力感,更体现在形态不一的笔形上,这是一种朴实无华、自然尚真的秦汉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例如吾与兴字的长笔横波就很有代表性,前者犹如凝重的青铜古器,而后者则好似曲铁古藤。因此作为临习者,如果不能发现与品味其中多变的情味,而仅仅囿于机械的方形,那结果无疑是缘木求鱼。《张迁碑》中多变的笔形能够自然生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笔画的形态是随势而生的。比如吾字,笔画较少,浑厚的横波就可以大大充实字内的空间,其产生的张力足以使其他笔画聚拢在它的周围。而繁体字兴的笔画较多,尤其是上部点画的分量很重,因而其横波一方面要显现出力扛千斤的韧性,同时笔形又不宜过重,以免产生气息滞涩的问题。只有做到朴方,字体才能具有特殊的生命感,我们临碑的过程,也才会具有一种真正的书写感。 南宋姜夔说: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这是用来说明魏晋楷书体势生动自然,毫无刻意做作的痕迹,借以说明《张迁碑》的体势之美也合适。 (选自虞晓勇《汉〈张迁碑〉的书法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体味到《张迁碑》书法艺术的情味,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使自己的书法达到更高的境界,就须先从掌握它方厚的笔意入手。 B.有些人临习《张迁碑》时,出现死板、僵硬、做作等问题,这可能是在摹画时刻意追求笔画的棱角分明所造成的。 C.从也门贡等字笔画可看出,《张迁碑》的方主要是由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留下的痕迹

张迁碑译文及释义

张迁碑译文及释义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 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文景之间,有 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 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 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 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 九夷。荒远既殡,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于君,盖 其繵縺,缵戎鸿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孝弟于家,中謇于朝,治 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 为从事,声无细闻。徵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 正之祭,休囚归贺。八月算民,不烦於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 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其 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 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 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 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於 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 新。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 求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 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 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惟中平三年,岁 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 佥然同声,赁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无祚,亿载万年。

选修书法鉴赏答案

1.中国书法的主要特色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 用墨色的线条力度、质感、节奏、立体、动感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书写艺术,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特色。 我认为毛笔是书法当中必不缺少的工具,它由千百根细小毫毛组成,拥有多维,可以收放自如,当然写起来也有几分洒脱之感。历史,书法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当时古代书写方式之一,深受人的爱戴。种类,书法的种类有很多,每一种都拥有自己的独特美感,各有各的特色。 2.什么是甲骨文?并简叙甲骨文的风格特色?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3.《曹全碑》《张迁碑》的风格特点,并做简单的分析? 《张迁碑》是汉隶书笔系统的代表作,起笔方折厚宽,转角方圆兼备。《曹全碑》用笔以圆笔为主,暗合隶法,兼以方笔。点画笔笔劲建而不含糊,有向有背,随字异姓。《张迁碑》在体态上多取横势,字形以扁平为主,同时以长,方为辅,风貌古朴。在横向上比较开张,纵向上则较为收敛。《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字力形,疏朗平镇,中宫紧缩,体式多呈现扁方,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

隶书技法《张迁碑》偏旁部首图解

【隶书技法】《张迁碑》偏旁部首图解 点画是汉字的基本零件,偏旁部首则是汉字的配件。学习隶书,不仅要写好由基本点画组成的独体字,更重要的是熟悉和了解并掌握汉字的偏旁部首,写好由偏旁部首组成的合体字。 汉字中合体字的数量很大,形态变化较多,实用性也较强。在学习中只有系统、认真地研究偏旁部首,分析和了解它们在字里的长短、大小、斜正、宽窄及巧拙变化,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汉字的偏旁部首。汉字的偏旁部首很多,常见常用的也有70多个,一般归纳为:左偏旁、右偏旁、字头、字底和字框五大类。 隶书的偏旁部首从篆书演化而来,有不少字还保留有篆书的形态和写法,但大部分己完全隶化,简省变化,具有自己的风格特点。隶书的偏旁部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独立成形,合也美,分也美,给人以端庄、朴厚、典雅的感觉。 《张迁碑》的偏旁部首更是风格别具,呈现出大小、方圆、斜正、长短、粗细、宽窄、巧拙等多种变化,搭配和谐,自然多变。下面从《张迁碑》个选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偏旁部首进行分析,供读者参考。

单人旁“仁”字的单人旁较短,且竖笔写弯,姚向左而出尖。“俗”字的单人旁稍长,坚用方笔,直而挺。 双人旁“从”字双人旁写为三点,且方向变化不同,上两点尖向左下,下一点方向右下。“行”字简化篆法,更近于楷书的双人旁,下部竖弯而尖。 王字旁“王”字旁不管大小长短,皆平直而正,窄而让右,并能独立成形,如“珮”字和“玮”字等。 左耳旁“陈”字用篆法,但写得方而直,竖笔出锋。“阳”字用隶法,粗细有别,主次分明,竖笔弯而曲,颇具情趣。

口字旁口字旁在左者其形小而向右上,以让右部,形体方而正,棱角外明,如“喋”字等。 禾木旁禾木旁首笔或长或短,或平或斜,皆具变化。形状有窄江亦有宽短,皆因字而异,如“秨”字和“稷”字等。 提手旁提手旁横和挑短竖钩长而向左挑出,尖细而长。有时用挑笔顿锋,显其朴拙,如“提”字和“披”字等。

书法学习的建议

书法学习的建议 林曦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蔡邕《笔论》 书法的基本功可以说就是掌握“中锋”的基本功。 中锋的练习就是武功内功的修习,是招式和套路的基础。 虽然书法中,也还有别的笔法,但是这些笔法都基本建立在中锋的基础上。当其他的笔法出现问题时,往往都能在中锋上找到原因。这可能和运动员基本功训练之后的竞技发挥,持续产生影响类似。 中锋的稳定练习,通常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你可以选择篆书(《峄山碑》)来让线条的质量过关,练习藏锋和训练基本用笔的稳定性。当中锋掌握之后可以选择一个隶书(比如《张迁碑》)加强提按和方笔的练习。随后可以选择一个魏碑(《张猛龙碑》)作为和楷书之间的过度,加强用笔力量。最后可以专注临写一个唐代楷书(颜真卿或其他楷书名家作品),或是更古朴的小楷(钟繇小楷)。如果对自己要求更高些,也可以选择魏晋二王风格行书作为深入学习的路径。(《兰亭序》或其他王羲之墨迹摹本) 用这个思路练习,前后的次序过程非常重要。一些书法爱好者,可能埋头练习了多年,还是没有度过中锋这一关口。写出来的笔画仍然单薄缺乏质感。中锋的练习最初可能很枯燥,但是狠狠心坚持一下,出手的笔画质量就会事半功倍地进步。 古人说,“用笔生结构,结构生用笔”,有时就是基本的技术笔法有问题,如何用功都和字帖上的字有巨大差距。 关于中锋线条的描述,大家可以去读一些古人的书论著作。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邱振中老师在《愉快的书法》中这样解释中锋:“毛笔线条有一定的宽度,线条两侧各形成一条边缘线,书写时,笔尖就在两侧的边缘线之间移动。如果书写时笔尖一直处于线条中线的位置,这时的书写方式,就被称为‘中锋’;这样写出的线条,两条边缘线具有同样的特征,线条因此而显得圆浑、凝重、厚实。中锋是书法中最基本的一种笔法。” 古人说是中锋如“锥划沙”。你用一个尖锐物体划过沙的表面,从剖面上会看到一个底尖上宽的三角。这说明笔画的力量始终在线的中心。你还可以细心观察下雨时的车窗,当雨点往下滑落时,是随力积点成线地坠落,那也是中锋的表现。水滴的每个点都能停住。在写字时,墨水随着笔头中最长而尖的“锋”流注,均匀渗开,四面俱到,通体饱满。 中锋到后来是一种手上的感觉,万毫齐力,无论如何提按转笔,笔画仍圆润立体。沈尹默先生说:字必须能够写到不是平躺在纸上,而呈现出飞动的其实,才有艺术的价值。 能够写出不是平躺,而是站起来的字,饱满的密度是由中锋的力量决定的。 除了中锋的力度,笔画还讲究“送到”,在各个笔画的端点末梢,用笔一定“停住”。书写时,不要刻意描画“藏锋”(这是最常见的写字弊病)。其实,笔只要能停住,笔锋就会自然收藏。当你欣赏一些古代书家的字,尤其是经典之作,比如张旭、王羲之、王献之、怀素……他们即使是在书写得最龙飞凤舞的时刻,一笔的末端,放大到十倍以上,仍像一量稳稳踩实

衡方碑技法

沈维进 一、概说 《衡方碑》(图为拓本局部),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此碑立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是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德碑。该碑原立于山东汶上县,现藏山东泰安岱庙。碑高240厘米,宽110厘米。碑阳刻文23行,满行36字,计815字,字径4厘米,隶书。碑阴存题名两列,字已严重漫漶。碑额阳文隶书两行,共10字,为“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字径9厘米,两行之间有竖格线。《衡方碑》存世所见最早拓本为明拓本,第六行“都尉将”之“将”字未损。 《衡方碑》笔健骨壮,朴茂雄强,意态高古,自宋欧阳修以来,迭经著录,为著名汉碑之一,深受众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青睐。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称:“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盖其书势在《景君铭》、《郑固》二碑间也。”何绍基评此碑“方古中有倔强气。”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称其“字体方正深朴,与《张迁碑》可以伯仲。”刘熙载《书概》则云:“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书之盛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凝整则有《衡方》。”杨守敬《平碑记》认为:“此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云:“《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现代杨震方《碑帖叙录》谓“此碑是北魏洛阳书风之源”。古今书坛取法《衡方碑》者不乏其人,其中清代伊秉 绶即从此碑脱化而出,终成一代书法大师。

二、艺术特征 用笔古健,意态浑厚 《衡方碑》用笔以中锋为主,行笔迟涩,提按不甚明显。其横画几乎没有粗细变化,写来粗壮厚实,力透纸背,”燕尾”在整个线条中显得隐约含蓄。《衡方碑》的线条基本上继承了篆书中锋圆融的特征,但与篆书行笔匀称的运动特色截然不同:它饱满粗重,丰腴朴实,运笔的受力点和速度在线条内多有变化;它的线条或粗或细,或直或曲,起笔或方或圆、或轻或重,转折或方折、或圆融,呈现了无穷的变化和不尽的意趣。如附图中“兴”字的长横,“君”字上部的第二、三横。 结构“笨拙”,平中寓险 《衡方碑》的艺术性格是结构笨拙,其形式特征是在严整中出险峻。但“笨拙”并不呆板。如“君”字,第一横画方起上扬,另外两横画向左延伸外张,而其势则在下部“口”字右偏中得以调和。像“声”字,上部上开下合;“碑”字,左右错落。它们都在相互错位中寻求统一对比之势。《衡方碑》体态多取纵势,字形以长为主,以扁方为辅,风貌古朴。“肇”字第一横画破格加长且平稳扎实,使得上半部端正、宽大且厚实,但“聿”部紧缩倾斜,却完全起到了变化的作用。三部分对比强烈又不显突兀,倒有一股郁勃之气充溢字间。 布白严谨,格满行密 《衡方碑》字形多呈长方形,周边充实,笔画布局排列停匀,外围留地很少,有刻板排列的感觉;但细加推审,则觉其体、其势齐而不呆、整而不板、寒而不闷、厚而不满,无一不苦心经营,极尽变化之能事,并且于方正中求灵动,茂密处求空灵,似欹返正,宛若天成。如附图中“寮”字的宝盖儿取篆意,呈合抱势延伸,中部之“目”略呈正体形布置,其脚点对称放置,整体端庄稳定。而“道”字,将末笔捺平摆,“谥”字右上部用一横代替,使整个字左长右扁,且“道”字、“谥”字波画均取收势,更给人以庄严肃穆、稳如磐石之感。这些字,字字显得雍容阔绰,威武雄壮,仪态上,确有颜真卿楷书堂堂正正、气宇轩昂之气象,无

张迁碑字法特点归纳

张迁碑字法特点归纳 唯其拙,故不甜俗;维其朴,故不做作要积点成线,步步为营 1.顶点。在《张迁碑》中,顶点各有不同。如图一中“京”字顶点凌空,有鸟瞰世界之感,呼之欲出;“帝”字顶点以小横为之,以加强字的横势;“高”、“方”等字,顶点牢牢搭在横上,有融为一体之感;而图二中“文”字的顶点,又大又侧,坠石之感特强 (底部撇捺交叉,则稳如磐石)。“本”字的顶点与横似连还断,斜侧生姿,再加上与横坚的西己合,足见其高占方峻中的闭情逸趣。 《张迁砷》顶点的用笔有方有圆,而以方宅居多;有正有侧,而以侧居多。用方笔者,其下多以圆笔辅之;而用圆笔者.其下必以方笔辅之:如图一巾“方”字顶点用方笔,其下的横折弯钩则用圆笔;图二中“字”的顶点用圆笔,其 下横折和子部门磺折撇均用方笔。首点侧者,其下梢正,如“文”字;首点正者,其下多侧,如“家”字: 2.横两点、《张迁碑》中的横两点有几种类型。①相向型。此类较多,左右两点在大小、方圆、映带等方面各有不同,如图三中“善”字两点,左圆右方、左小右大,且距离较大,开合变化较小;“幕”字的两点则左方右圆,左大右小,上开下台明显,朴实厚重,与整体风格相协调;“对”、“尚”等字的左右两点,不仅有大小、方圆之变,同时又相互呼应,顾盼生姿。②相背型。如图四“棠”、“兴”等字的下两点,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在竖的两侧或在横下,虽相背斜立,但亦能蓄势凝练,亦有遥相呼应之感,且有方圆的变化;“性”字的右点则以短竖为之,略早向左下;倾斜之势,以示呼应。③同向型。两点基木同向出锋,但笔断意连,高低有别。如“恭”字的下两点,左点向右上出锋,右点向右下出锋,彼此意志相连。 横的用笔方法 《张迁碑》中横的处理,世富于变化。起笔有方圆、轻重之别,收笔有回锋、日锋之变,行笔有的平稳安详,有的轻盈活泼,横势有平有斜。特别是笔画多横的宁,更是变化丰富。如图一中“君”字的一长横,方势逆起,转锋(一般是拇指向内食指、中指向外稍捻笔管,配以手腕徜向右翻来凋正笔锋)后向右涩行,至“燕尼处用力高挑而出锋,横势虽平,但亦厚重朴拙,出锋潇洒。如图一中前一个“之”字下部的横,亦逆锋方起,蓄势调锋向右涩行,但梢显轻盈,提按有致,“燕尼”则极重,牢牢地托起—上部,且横势尢低右高,在乎正中显欹侧变化之势。有时字这—横的起笔又较轻,收笔重出锋,对比鲜明,如图一中后一个“之”字。字的横㈩笔灵动多姿;图二巾“其”字的长横,圆起,出锋收笔;“寸”字右部的三横,第一横方起,收笔回锋,呈下弧势,第二横圆起回收,呈平势,第三横方起]笔,“燕尾”出锋,呈上弧

中国书法等级考试高级试卷

中国书法等级考试高级试卷(七) 本试卷及格标准(满分为120 分):七级及格:80 分;八级及格:90 分; 九级及格:100 分。 一、选择(每题 1 分,共计20 分)得分:分 1. 西汉时期,(A)书法带有篆书的笔意,没有波磔,是篆书向隶书过渡时 期的文字。 答:A《五凤刻石》□ B《莱子侯刻石》□ C《居延汉简》□ D《武威汉简》□ 2. (A)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刻石,被称为“石刻之祖”。 答:A《泰山刻石》□ B《峄山刻石》□ C《石鼓文》□ D《琅玡台刻石》□ 3. (B)是研究碑学的系统着作,是在金石学研究的基础上,从书体衍变、 书法流派以及书法技巧等方面,结合自己的书学经验论述力倡碑学。 答:A《南北书派论》□ B《广艺舟双楫》□ C《艺舟双楫》□ D《北碑南帖论》□ 4. 草书由章草发展到今草,相传是由东汉时期的书法家(B)奠定的。

答:A皇象□ B张芝□ C赵壹□ D杜度□ 5. 王国维《“流沙坠简”考释》一文认为:“(D)与二爨相近,为今楷之 滥觞。” 答:A《居延汉简》□ B《马王堆汉简》□ C《武威汉简》D 《神爵四年简》□

6. 唐代(A)《书断》评价钟繇书法:“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答:A张怀瓘□ B赵壹□ C崔瑗□ D阮元□ 7. 篆刻以“印从书出”,对后世篆刻影响很大的是清代(B),并被康有为成为清代篆书的集大成者。 答:A吴让之□ B邓石如□ C伊秉绶□ D赵之谦□ 8. (D)是书法史上重要的时期,不仅五体发展齐备,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书法家群体,而且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着作,书法开始从实用走向艺术追求。 答:A魏晋南北朝□ B宋代□ C元代□ D汉代□ 9. (D)是我国最早探讨书法艺术理论的人。 答:A康有为□ B萧何□ C张怀瓘□ D赵壹□ 10. 梁启超《碑帖跋》评(D)是:“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 答:A《石门颂》□ B《乙瑛碑》□ C《曹全碑》□ D《西狭颂》□11. “日书万字”的元代书家(B)。 答:A杨维桢□ B赵孟頫□ C康里巎巎□ D董其昌□ 12. 坼壁路”和“屋漏痕”是怀素与(D)从生活和自然中悟出的书法点画的写法,都是师法自然的典范。 答:A欧阳询□ B柳公权□ C虞世南□ D颜真卿□ 13. ( A)与赵孟頫并称“二雄”,并笔力遒劲,以骨力取胜。 答:A鲜于枢□ B米芾□ C董其昌□ D邓文原□

汉碑《曹全碑》临写技法

《曹全碑》临写技法 ■周毛新

《曹全碑》为著名的汉碑之一。自明代万历初年出土以来,便一直倍受书

界推崇。清万经评此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清孙承泽云:“字法遒美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清方朔称:“此碑波不异《乙瑛》,而沉酣跌宕直合《韩”正文与阴恻为一手,上接《石鼓》,旁通章草,下开魏、齐、周、隋及欧、褚家楷法,实为千古书家一大关键。 从艺术特征来看,《曹全碑》书法均整秀丽,体势开张,用笔方圆兼备而主以圆笔,风致翩翩,美妙多姿,为汉隶成熟期飘逸劲秀一路的典型。正因为如此,该碑不仅为众多书家所取法,也成为喜“秀”一路的书法爱好者争相临习的范本。 如何临习此碑?过去许多文章对笔法:字法及章法均有论述,这里无须言。而需要指出的是,临习任何一通碑帖,首先应当对该碑作全面深入的了解,它就如同接触人一样,不仅看其外表,还要了解其性格、气质、学养、生平等内在的和相关的东西,这样方能对一个人有一个全面正确的把握。而事实上在“外”和“内”的表现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表里如一”,如有的是“外刚内柔”,有的则可能是“外柔内刚”等等。在对待《曹全碑》这一类“表里不一”的碑帖上,尤其应当多加“警惕”,否则,便很容易误认为该碑“外秀内柔”而落入“俗眼”。 我以为临习该碑,除技法的重视而外,还应当在认识上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曹全碑》不仅仅是“秀”。谈及该碑,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华美”,并且,过去一些论书者也曾称此碑:“字态娟秀”,而以少朴素雄健相讥。其实,这完全是对该碑的最大误解对此,启功先生曾专门对该碑放大观看。结果发现其“点画沉劲”竟远在所谓体势雄伟的《孔宙碑》之上,(见《启功丛稿》)。就成碑时间来看,该碑为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与方劲沉雄的《张迁碑》(中平三年〈公元186〉)及其他许多不同风格的汉碑几乎是同一时期。这一方面充分说明了汉代书法艺术审美内涵的广取博采和艺术风格的丰富多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又不难发现,汉代书法艺术又是建构在质朴雄厚的总体艺术风格基础上的。作为这一时期的《曹全碑》,应当不会“跳”出时代而成为桃园之外的“一枝独‘秀”,在其精神本质上毫无疑问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我们在临习前解读《曹全碑》时,既要看到她表面的“秀”,又要看到它内在的“质朴”、“雄厚”的时代精神内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