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教案08

土壤肥料教案08
土壤肥料教案08

土壤肥料教案单元三土壤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导课:土壤耕性是指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它是土壤物理性质和物理机械性质的综合反映。土壤耕性极易人为调控,所以是研究土壤肥力、培肥土壤首先应探索的土壤基本物理性质。

第二部分:学习新内容

【步骤一】宣布教学内容、目的(时间:5分钟)板书: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土壤保性与供肥性

引导语: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孔性、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保性与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步骤二】引入,讲授(时间:70分钟)

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分类、利用、培肥改良、合理施肥——科学依据

第一节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

一、土壤耕性的内容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耕作的难易程度

良好的土壤耕性要求耕作时,阻力要尽可能地小,以使节约劳力和能源。

(二)耕作质量的好坏

良好的土壤耕性要求耕作后土质要疏松,以有利于根系的穿插、保温、保墒、通气和养分转化。

(三)宜耕期的长短

良好的土壤耕性耕作要求土壤的宜耕期尽可能地长。

二、土壤物理机械性质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是土壤动力学性质的统称,它主要包括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膨胀性以及其它受外力作用后而变形的性质。

(一)粘结性和粘着性

1、粘结性

粘结性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相互吸引而粘结在一起的性质。是耕作时产生阻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2、粘着性

粘着性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的情况下,土粒粘着于外物表面的性质。土壤粘着性是由土粒——水——外物,相互之间的分子引力引起的,这种性质会使土壤在耕作时粘着农具,增加摩擦阻力,造成耕作困难。

3、影响粘结性和粘着性因素:

(1)土壤质地

(2)土壤含水量

(3)土壤结构

(4)土壤腐殖质含量

(5)粘土矿物的类型

(6)土壤代换性阳离子的组成

(二)可塑性

1、定义

可塑性指土壤在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作用任意塑造成各种形状,外力消失和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变形的性能。

2、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

(1)土壤含水量;(2)土壤质地;(3)粘土矿物的类型和代换性阳离子的种类;(4)有机质含量

(三)土壤胀缩性

1、定义

土壤吸水后膨胀,干燥后收缩的性质称为土壤的胀缩性。土壤胀缩性越强,对生产越不利,当土壤膨胀时,会对周围土壤产生强大的压力,可能会对植物根系产生机械损伤,土壤干燥收缩时,可能会拉断植物根系。

2、影响土壤胀缩性的因素

(1)土壤胶体;(2)粘土矿物的类型;(3)代换性阳离子的种类。

三、合理耕作

耕作时,选择土壤粘结性最小,粘着性尚为出现时进行,这样耕作阻力小,耕后土壤质量好。塑性范围内不宜耕作。在适宜的含水量范围内及时耕作为适耕状态。若任务紧迫,不得不在不适宜的含水量条件下耕作,原则上应宁干勿湿,以免形成大量难打碎的土块等。

选择旱地土壤的宜耕状态:表土细裂,土块外干内湿;取一把土拈紧时可粘结成团,放开自然落地,土团松散;试耕,土块不黏附农具为宜。

四、土壤耕性改良

土壤耕性主要取决于土壤物理机械性,而土壤物理机械性决定于土壤质地、含水量、结构等,不改良耕性应从调节土壤质地和控制水分着手。

1、增施有机肥;

2、掺砂或粘土改良质地;

3、促进团粒结构形成;

4、掌握宜耕含水量及宜耕时期。

第二节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与植物生长

一、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

土壤的保肥性是指土壤吸持和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土壤保肥能力的大小受土壤的对植物养分的多种作用:分子吸附作用、化学固定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其中离子交换作用是影响土壤保肥性能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保肥性(nutrient preserving capability)

土壤吸持和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它来自土壤对植物养分的多种作用:①物理吸收(分子吸附作用),即将分子态养分吸附在土壤腔粒表面.而不改变其物质结构。这种作用既能保存养分不被淋失,又可使其在土壤溶液中呈现一定的浓度梯度,有利于作物选择适宜浓度摄取和吸收。②化学吸收(化学固定作用),即土壤物质与养分离子起化学反应.生成溶解度很低的化合物保存于土壤中。③物理化学吸收(离子交换作用),即土壤胶体的表砸电荷能吸

附带相反电荷的养分离子,而这些被吸附的离子又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土壤溶液中带同号电荷的离子相交换,并达到动态平衡。这种作用是土壤保肥性中最重要的一种机制。由于土壤粘粒的表面电荷是以负电荷为主.因此在衡量土壤保肥性的强弱时.常用阳离子交换量(cmol(+)/kg土)作为指标。生物固持(即土壤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吸收养分。组成有机体.使无机态养分转化为有机态)和钾、铵固定(即2:1型粘土矿物晶层问的K+和NH4+陷入硅层晶穴,从交换态转变为非交换态)也是土壤保肥性的重要作用机制。增施有机肥料、适宜耕作和客士等.是增强土壤保肥性的有效措施。

供肥性(nutrient supplying capability)

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它同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I)和容量因素(Q)关系密切,前者是指土壤溶液中的养分谁度;后者是指土壤液相及固相中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养分的总量,或指将有效养分补充给土壤溶液的能力。供肥过程还决定于土壤养分向根系表面的移动方式,主要有:①质流,当植物因叶面蒸瞎而大量失水时,根系不断吸水,在其四周形成水分亏缺区,并与周围土壤一之间产生水分梯度(水位差),从而使水分源源不断地向根域移动。与此同时,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随之移向根表并进人植物体。②扩散,紧邻根表土壤中的养分因被根系吸收,其浓度较根域外十壤的低得多.从而形成浓度梯度(浓度差),引起养分向根表扩散。植物生长愈繁茂,根系愈密集,则吸收养分速度愈快,形成的浓度梯度愈大,养分向根表移动的数量和速度也愈大。③截获,当根系在土壤中伸展,根毛接触到养分离子时能将其直接吸收,一是通过根应吸附的H+离子同土壤溶液中的或腔体表面的养分离子交换;另一是通过根表吸附的离子(通常是H+离子)同胶体表面的养分离子接触空换。根据植物对各种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的难易程度,一般可把土壤养分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速效养分,又称有效养分;另一类是缓效养分。把缓效养分转化为速效养分是土壤供肥性能的表现,相反,把速效养分转化为贮藏形态的养分就是土壤保肥性能的表现。因此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是相互矛盾的。但同时,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又是相互统一的。

二、土壤保肥性、供肥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对植物生长有重要的影响。土壤的保肥性差,施到土壤中的肥料就容易被淋失,造成植物生长后期脱肥,即通常所说的“发小不发老”。对于这种土壤,施肥时应少量多次,防止后期脱肥。土壤的供肥性好是指土壤的供肥速度适中。若供肥太快太猛,也会造成土壤养分因来不及被植物吸收而流失,相反,如果土壤的供肥速度太慢,则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应注意补充速效肥料。因此,一般要求土壤既有较强的保肥能力,又有较强的供肥能力。

第三节土壤胶体及其基本特性

土壤胶体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直接影响土壤发生和发育,土壤的理化性质及保肥、供肥能力。

一、土壤胶体的定义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最细微的颗粒,胶体颗粒的直径一般在1-100nm之间,实际上土壤中小于1000nm的粘粒都具有胶体的性质,所以直径在1-1000nm之间的土粒都可归属于土壤胶粒的范围。

二、土壤胶体种类

(一)无机胶体

层状铝硅酸盐和铁、铝、硅等的氧化物及水合物

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

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二)有机胶体

主要指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与无机胶体相比,易被微生物分解,经常需要通过施用有机肥来补充。

(三)有机无机复合体50%~90%的有机胶体与无机胶体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三、土壤胶体构造

土壤胶体分散系包括胶体微粒(为分散相)和微粒间溶液(为分散介质)两大部分。胶体微粒在构造上可分为胶核、决定电位离子层和补偿离子层(非活性补偿离子层和扩散层)三部分组成。胶体微粒是电中性,胶粒不包括扩散层,所以通常说的胶体带电是指胶粒带电。(一)胶核

主要由腐殖质、无定形的SiO2、氧化铝、氧化铁、铝硅酸盐晶体物质、蛋白质分子以及有机无机胶体的分子群所构成。

(二)双电层

胶核表面的一层分子,通常解离成离子,形成一层离子层(决定电位离子层);通过静电引力,在其外围形成一层符号相反而电量相等的离子层(补偿离子层)。所以称之为双电层。完全电位:决定电位离子层与粒间溶液间的电位差。在一定的胶体分散体系中完全电位不变。

四、土壤胶体性质

(一)土壤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比表面: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物体的总表面积。很显然颗粒越小,比表面越大。砂粒与粗粉粒的比表面相对于粘粒来讲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土壤的比表面实际上主要取决于粘粒。另外土粒的表面凸凹不平,并非光滑的球体,它的比表面比光滑的球体要大,而且粉粒和粘粒大多呈片状比表面更大。由于土壤胶体有巨大的比表面,所以会产生巨大的表面能,我们知道物体内部的分子周围是与它相同的分子,所以在各个方向上受的分子引力相等而相互抵消。而表面分子则不同,它与外界的气体或液体接触,在内外两面受到的是不同的分子引力,不能相互抵消,所以具有剩余的分子引力,由此而产生表面能,这种表面能可以做功,吸附外界分子,胶体数量越多,比表面越大,表面能也越大,吸附能力也愈强。(二)土壤胶体的带电性

土壤胶体的种类不同,产生电荷的机制也不同,根据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机制,一般可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三)土壤胶体的凝集和分散作用

土壤胶体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土壤胶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呈高度分散的溶胶,一种是胶体微粒彼此凝集在一起呈絮状的凝胶。土壤胶体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使胶体微粒下沉,由溶胶变成凝胶的过程称土壤胶体的凝集作用,反之,由凝胶分散成溶胶的过程称胶体的分散作用。比如向溶液中加入多价离子就能降低负电动电位促使胶体凝集。

凝集力:Fe3+>Al3+>Ca2+> Mg2+>H+>NH4+>K+>Na+

在土壤中土壤胶体处在凝胶状态时,有利于水稳性团粒的形成,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所以向土壤中施用石灰能促进胶体凝集,有利于水稳性团粒的形成,对改良土壤结构有良好作用。当土壤胶体处在溶胶状态时,会使土壤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增加,降低宜耕期,降低耕作质量。

第四节土壤的吸附保肥作用

一、土壤的吸收性能的定义与作用

(一)定义

土壤的吸收性能是指土壤能吸收、保留土壤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悬浮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及微生物的能力。

(二)作用

土壤的吸收性能与土壤保肥、供肥性关系密切;土壤的吸收性能能影响到土壤的酸碱性以及缓冲性等化学性质;土壤的吸收性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土壤的结构性、物理机械性、水热状况等。

二、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

按照吸收性能产生的机制,土壤吸收性能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土壤机械吸收性

土壤对物体的机械阻留。土壤机械吸收性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的孔隙状况。孔隙过粗,阻留物少,孔隙过细,会造成阻留物下渗困难,容易形成地面径流和土壤冲刷。(二)土壤物理吸收性能

土壤对分子态物质的保存能力。包括:1、正吸附:养分集聚在土壤胶体的表面,胶体表面养分的浓度比溶液中大。2、负吸附: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物质较少,胶体表面的养分浓度比溶液中低。

(三)土壤的化学吸收性能

易溶性盐在土壤中转变成难溶性盐而沉淀、保存在土壤中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以纯化学反应为基础的,称为化学吸收。

(四) 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

土壤对可溶性物质中的离子态养分的保持能力。由于土壤胶体带正电荷和负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电性相反的离子,被吸附的离子还能与土壤溶性中的同电性的离子发生交换而达到动态平衡,这一过程以物理吸附力为基础,但又表现出化学反应的某些特征,所以称为土壤的物理化学吸附性能或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

(五) 生物吸收性能

土壤中植物根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它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同时能累积和集中养分。上述几种土壤吸收性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这几种土壤吸收性能中对土壤的供肥性和保肥性贡献最大的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吸收性能。

三、土壤的物理化学吸收性能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能其实质就是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包括:

(一)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

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发生交换而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

1、土壤的阳离子交换作用:

通常土壤胶体带负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以中和电性,被吸附的阳离子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被土壤溶液中其它的阳离子交换下来

比如土壤胶体上原来吸附有Ca 2+,当我们施用K 2SO 4后,Ca 2+就能被K +交换下来而进入土

壤溶液。

2+

+ K 2SO 4 + + CaSO 4

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转移到土壤胶体上的过程称为吸附;土壤胶体上吸附的离子转移到土壤溶液的过程称为解吸。

2、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

(1)可逆、迅速

也就是说已吸附土壤胶体上的阳离子当土壤溶液的组成和浓度发生改变时,完全可以被其它的阳离子代换下来而进入土壤溶液,反应非常迅速,即溶液中的阳离子与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处于动态平衡。这一点在植物营养上有很重要的作用,土壤胶体表面的养分绝大部分需要转移到土壤溶液中才能被吸收,由于阳离子交换反应是可逆反应,使得被吸附的阳离子,完全可以被其它的阳离子交换下来,重新进入土壤溶液供植物吸收利用。

(2)等当量交换

也就是说一个Ca 2+可交换两个K +,1molFe 3+可交换3molK +或Na +。交换的结果依然维持电

中性。

(3)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

2121反应物反应物产物产物=k ,可以通过改变某一反应物浓度达到改变产物浓度的目的。 3、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指一种阳离子将土壤胶体上的另外一种阳离子交换下来的能力。

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电荷数量

根据库仑定律,离子电荷价越高,受胶体的吸附能力越大,交换能力也越大,所以M

3+>M 2+>M +。

(2)离子半径和水合半径

对于同价的离子,离子半径越大,水合半径越小(水合半径远大于离子半径),交换能

力越强:Fe 3+>Al 3+>H +>Ca 2+>Mg 2+>NH 4+>K +>Na +

在这一系列中,H +是例外,H +的交换能力>Ca 2+、Mg 2+,因为H +的半径小,水化程度也弱,

运动速度快,所以交换能力强,所以离子的运动速度也是影响离子交换能力的一个因素。

(3)离子浓度

因为离子交换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所以对交换能力弱的阳离子,增加它的浓度,也可以交换那些交换能力强的阳离子。浓度愈大,交换能力愈强。

4、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 )

通常是指在一定的pH (7)条件下,1kg 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单位:Cmol/kg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可以反映土壤保肥、供肥和缓冲能力。

CEC>20,保肥力强;

10

CEC<10,保肥力弱

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1)胶体的类型和数量

不同的土壤胶体所带负电荷的数量不同,阳离子交换量也不同。

一般:有机胶体〉无机胶体,2:1〉1:1型,氧化铁、氧化铝的水合物的阳离子交换量非常小。胶体数量愈多阳离子交换量愈大。

阳离子交换量:腐殖质>蛭石>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

(2)土壤质地

质地越粘重,粘粒越多,CEC 越大

(3)土壤pH

pH 会影响到可变负电荷的数量,从而影响到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pH 上升可以增加土壤可变负电荷的数量,从而使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

5、土壤的盐基饱和度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基本上可分为两类:

致酸离子:H +、AL 3+,它们会使土壤变酸,所以称为致酸离子

盐基离子:K +、Na +、Ca 2+、Mg 2+、NH 4+等

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全部是盐基离子时,土壤呈现盐基饱和状态,这种土壤称盐基饱和土壤。

土壤盐基饱和的程度,一般用盐基饱和度来表示,它指的是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

%100//?=kg cmol kg cmol 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盐基饱和度 盐基饱和度的作用:

(1)可以反映土壤的酸碱性

盐基饱和度的高低实际上也就反映出了致酸离子含量的高低,所以能反应出土壤的酸碱性:北方土壤:盐基饱和度大,土壤pH 较高;南方土壤:盐基饱和度低,土壤pH 较低。

(2)判断土壤肥力水平

盐基饱和度>80%→肥沃土壤,50%~80%→中等肥力水平,<50%肥力水平较低。

6、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

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离子,可以通过离子交换进入土壤溶液供植物吸收利用,但是被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的有效度,不完全决定于该种吸附离子的绝对数量,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离和被交换的难易。通常应考虑以下因素:

(1)离子饱和度

CEC ( Cmol/kg ) 交换性Ca 2+ (Cmol/kg ) Ca 2+饱和度%

土壤甲 8 6 75

土壤乙 30 10 33

施肥要相对集中施用,增加离子饱和度,能提高肥效。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关,故施用相同肥料于砂土、粘土,由于砂土的阳离子交换量小,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大,施肥后见效快,但肥效短,故施肥应少量多次。

(2)陪补离子效应

土壤胶体上同时吸附着多种离子,对于其中任何一种离子来讲,其它的各种离子都是它的陪补离子。比如土壤胶体上吸附有K+、Ca2+、NH4+、Na+那么K+的陪伴离子就是Ca2+、NH4+、Na+。NH4+的陪伴离子就是K+、Ca2+、Na+。某一种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与陪补离子的种类关系密切,一般来讲陪补离子与土壤胶体之间的吸附力越大,越能提高被陪离子的有效度。比如:假如K+的陪补离子是Ca2+,由于Ca2+与土壤胶体之间的吸附力>K+,所以K+容易被交换下来,从而提高K+的有效度。如果K+的陪补离子是Na+,由于Na+与土壤胶体间的吸附力<K+,K+不易被交换下而降低K+的有效度。

离子组成小麦幼苗吸钙量mg

40% Ca2++60%H+11. 15

40% Ca2++60%Na+ 4.36

(3)粘土矿物的类型

不同的粘土矿物由于晶体构造不同,吸附阳离子的牢固程度也不同,在一定的盐基饱和度范围内,蒙脱石类粘土矿物吸附的阳离子,一般位于晶层之间,吸附较牢固,有效度相对较低;而高岭石类粘土矿物吸附的阳离子一般位于晶体外表面,吸附力弱,有效度相对较高。【步骤四】深化、训练(时间:10分钟)

训练项目1“手握成团,落地即散”解释

训练项目2

训练项目3

【步骤五】归纳总结(知识和能力)(时间: 5分钟)

讨论:为什么人粪便施入土壤后不久臭味就回消失呢?

总结 1.土壤耕性好坏的标准;2. 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的关系

第三部分:布置作业

1.名词解释:土壤耕性、土壤粘结性、土壤胶体

2.判断土壤耕性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3.什么是土壤粘结性、粘着性和可塑性及其影响因素?

4.试述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的关系。

5.影响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如何调节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

教学反思: 很形象的讲授,只是内容多,学生和老师感觉累。

土壤肥料学复习模拟题肥料部分111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土壤肥料学复习模拟题(肥料部分) 被动吸收 最小养分律 拮抗作用 协助作用 叶部营养 厩肥 扩散 微量元素 有益元素 复合肥料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 沤肥 生理酸性肥料 生理碱性肥料 反硝化作用 氮肥利用率 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植物营养临界期 绿肥 陪补离子效应 潜性酸度 岩石的物理风化 养分的截获 永久负电荷 种肥 追肥 二、填空题 1 ?李比西提出的三大学说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 16 种;其中大量营养元素有 ______ 种;微量营养元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 _______ 种。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 +与NH 4+因带同种电荷且 相同,两者之间有拮抗作用。 5 ?作物吸收氮的形态主要为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 6 ?环境反应偏 _____ 性时,有利于根系对阳离子的吸收; 环境反应偏 ____ 性时, 有利 于根系对阴离子的吸收。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系的阳离子代换量(CEC )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收关系密切;CEC 大的则吸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 子多,CEC 小的则吸收 ____________ 离子多。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某兀素是不是植物必需营养兀素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绿肥作物种植方式有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10.植物生长的盛期蒸腾作用 ______________ ,离子向根部迁移主要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的阳离子代换量 硝化作用 长效N 肥 闭蓄态磷 有机肥料 生物固氮 化学固定 生物固定 饼肥 化成复合肥 基肥 离子间的拮抗作用 一、名词解释 肥料 归还学说 矿质营养学说 主动吸收 质流 维茨效应 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 过磷酸钙的异成分溶解 堆肥 阳离子交换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 共

【农学课件】《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园林专业)

【农学课件】《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园林专业)《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2014228 适用专业:园林 课程性质:限定选修课 开课学期: 总学时:40 教学时数:30/10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 土壤肥料学包括土壤学和肥料学两部分。土壤学主要讲解土壤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肥料学主要讲解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主要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化学肥料的成分和性质、化肥施入土壤后的变化规律及有效施用方法。另外也介绍有机物料的性质及施用方法。 2、地位和任务 土壤肥料学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园林植物栽培的基础。 3、总体要求 掌握土壤的组成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及氮、磷、钾元素的生理功能和氮、磷、钾化肥的性质及施用知识,了解微量元素肥料、复合肥料的作用,了解主要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用技术。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5、修订的依据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1章绪论 Introduction 1、教学目的:介绍课程基本情况、重要性、发展概况及主要研究内容。 2、教学内容: (1)土壤、肥料的重要性。 (2)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 (3)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概况。 (3)土壤肥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3、本章的基本要求: (1)了解土壤、肥料的重要性。 (2)掌握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 (3)了解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情况。 4、教学重点与难点: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第2章土壤的组成 soil component 1、教学目的:学习土壤的物质组成,重点讲述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性质。 2、教学内容: (1)土壤矿物质:组成土壤的矿物质;岩石的类型;岩石的风化;土壤母质。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质化过程);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3、本章的基本要求: (1)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

第一章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了解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颗粒。 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有物理、化学、生物风化。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没有层次和化石,包括侵入石和喷出岩。 沉积岩:由各种先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重新固积而成或由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有层次性和生物化石。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重新结晶或结晶定向排列而形成的岩石。坚硬、呈片状组织。 土壤粒级:将土粒分为石粒、砂粒、粉砂粒和粘粒四级。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质地的分类: 砂土类(“热性土”、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保肥性差、松散易耕、“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土类(“冷性土”、保水力强、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发老苗不发小苗”)。 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四砂六泥”、“三砂七泥”、“既发小苗又发老苗”) 土壤有机质:除了矿物质外的固相土壤。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农业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每年施用的有机肥料和每年作物的残茬和根系以及根系分泌物。 土壤有机质形态: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主要元素组成:C、O、H、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有机质的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等,而N、P、S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吸湿水、土壤膜状水、土壤毛管水、土壤重力水。 土壤吸湿水:固相土粒籍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多)分子层。 土壤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 土壤毛管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毛管支持水:指地下水层籍毛管力支持上升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毛管悬着水:指当地下水埋藏较深时,降雨或灌溉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重力水:指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当重力水达到饱和,即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称为土壤全蓄水量或饱和持水量。) 土壤质量含水量:指土壤中保持的水分质量占土壤质量的分数。 土壤容量含水量:指土壤水分容积与土壤容积之比。 土壤相对含水量:某一时刻土壤含水量占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 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1. 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 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 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5.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 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 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 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砂土:深播种,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 8. 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蚯蚓、线虫等)和植物等的总称。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适宜 于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土壤环境)、真菌(大多好气,喜酸性土壤)藻类(数量少于细菌、真菌等当与真菌共同生长,可风化岩石)、原生动物。 9.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其形态有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 主要元素组成:C、O H 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 (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10.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㈠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 等,而N、 P、S 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植物物质形成学说:最初形成的腐殖物质是胡敏素。在胡敏素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才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才形成富里酸。 11. 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12.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 13.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315132 【英文名Experiment of Crop Culture 【课程学时】32学时,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各16学时。 【适用专业】农学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是在《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从事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作物生产技术创新、推广及相关生产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课程属于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将理论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理解所开设实验的目的、意义及关键环节,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各个实验的操作技能;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能分析和解决科研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实验课程以《作物栽培学》理论教学为基础,同时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紧密联系,必须把本实验课程与以这些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还应将本课程内容与《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等实践性课程的内容相互完善和补充。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本实验课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小麦、油菜田间种植密度测定 【目的要求】掌握作物田间种植密度测定的基本方法 【内容】实测小麦、油菜的种植规格,计算其种植密度。 【方法】选择不同种植方式的小麦、油菜田各2-3块,学生分小组分别测定不同田块的行距、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根据株、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计算单位面积种植密度,并做出比较。 实验二、小麦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小麦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小麦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调查小麦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小麦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小麦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种植一定面积的小麦,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小麦茎蘖数,并根据小麦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三、水稻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水稻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水稻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水稻育秧、移栽及田间管理;调查水稻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水稻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水稻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培育水稻秧苗和大田移栽,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水稻茎蘖数,并根据水稻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四、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观察和识别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 【内容】观察和比较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种子的形态、结构。 【方法】以不同类型的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等作物种子为材料,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后在实验室观察和比较,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种子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五、主要农作物幼苗形态观察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幼苗形态特征。 【内容】观察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蚕豆、豌豆、大豆等农作物种子的幼苗形态特征。 【方法】在盆栽条件下播种上述农作物种子,在发芽后分2-3个不同时期观察幼苗形态,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幼苗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六、常见农田杂草的识别与防除 【目的要求】熟悉冬、春常见农田杂草的名称、所属科及特征特性 【内容】观察常见冬、春农田杂草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现场识别和采集不同种类农田杂草。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肥料:是指施用于土壤和植物地上部,能够改善植物营养条件的一切有机和无机物质。 填空题 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 2.土壤肥力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或________ 和________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水肥气热) 问答题 什么是土壤自然肥力、人工肥力?什么是有效肥力,什么是潜在肥力?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农业土壤的肥力就是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而潜在肥力则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第二章 名词解释 粒级:大小、成分及性质基本相近的矿质土粒。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矿质化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一般为一年)土壤中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的数量。 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物质数量。 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在以微生物为主导的作用下,土壤中多种芳环结构的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经多种缩合作用,重新合成一类性质更稳定、结构更复杂的高分子物质,包括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等。 填空题 土壤颗粒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个不同等级。(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土壤物理性沙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分界点是________毫米。(0.01) 根据成因,土壤中的矿物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两大类。(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三大类。(层状硅酸盐类简单的盐类含水氧化物类) 我国土壤学家将我国土壤质地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大类。(砂土壤土粘土) 土壤中有机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新鲜的有机物质半腐解的有机物质腐殖物质) 土壤有机物的转化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矿物质化腐殖质化) 土壤中腐殖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个组成成分。(胡敏酸胡敏素富里酸) 一般有机质含量高于________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20%) 砂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砂土,粗粉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壤土,黏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黏土。(50%30%30%) 单项选择题: 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0.01mm 时(B)。 A 吸附能力比较强 B 吸附能力比较弱 蛭石是(A)。A 次生矿物 蒙脱石比高岭石的吸附能力(A)。A 强 砂土的砂粒质量分数一般在(A)。A 50%以上 黏重的土壤一般含有(B)。B 比较多的次生矿物 土壤质地主要取决于土壤(D)。D 大小不同的土粒组合比例 土壤有机质中的主要成分是(B)。B 腐殖酸 有机物质分解的最终产物是(B)。B CO2和H2O等 一般来说腐殖质的吸附能力(A)。A 比黏土矿物强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D)。D 吸附能力强 问答题: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有哪些类? 答: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简单的盐类如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等,(2)含水的铁、铝和硅等氧化物类,(3)层状硅酸盐类如高岭石、蒙脱石和水化云母类等。大多数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是层状硅酸盐矿物,其基本结构单元是铝氧片和硅氧片。 如何改良土壤质地? 答:土壤质地的改良途径:掺砂掺粘,客土调剂、翻淤压砂或翻砂压淤、引洪漫淤或引洪漫砂、增施有机肥、种树种草,培肥土壤。 影响土壤有机物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包括:土壤条件、有机质组成及状态。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些什么影响? 答: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和缓冲性能、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以及其他方面的作用。有些什么途径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答:大量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其他途径如施用河泥、塘泥,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堆制的垃圾肥,将农产品加工厂的废渣和食品工业的废弃物作有机肥料等。 第三章 名词解释 永久电荷: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同晶代换作用、矿物晶格边缘或边角上发生离子的丢失而断键,从而产生了剩余的价键,即带有电荷。以这种方式产生的电荷,不随土壤环境pH的变化而变化。 活性酸:指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数量,一般用pH来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一般在pH=7的条件下测定。法定单位为:mmol?kg-1。 土壤钠离子饱和度:交换性Na+与全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的摩尔比。

课程标准.doc

| 《土壤肥料》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农学类专业 课程性质:农学类专业基础课程 开课单位: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土壤肥料》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 课程总计72学时 ,其中理论课52学时 ,实验实习14 ,习题课6学时。 三、课程性质地位 《土壤肥料》是农业院校农林及资环类各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加强《土壤肥料》的课程建设 ,提高《土壤肥料学》的教学质量 ,对于培养高质量的农林毕业生及学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 预修课程:《化学》、《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基础课程。 四、课程基本理念 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农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桥梁作用和地位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融合的原则 ,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课程教学的目标和组织 ,与农学专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体现夯基础、强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课程内容的选择注重基础与发展相互协调 ,强化学用结合 ,融入学科发展前沿。课程的内涵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在教与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教

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自觉地自主学习和实训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 五、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的设计思路以农业大学教学规范、专业教学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为基本教学要求 ,在教学实施中需注意反映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 ,考虑变化性、加强创新性。应根据学科发展情况、教学要求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 ,及时补充、修改、编写授课教案 ,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 1、框架设计与内容安排 框架设计将课程教学过程分为总体、章节和课时三个层次进行教案编制。课时按一个教学内容(单元)或一次课(2学时)教案编制 ,教学中适当融入学科的新知识、新业务等前沿内容。建议注意教学反馈意见和教学结果资料的积累 ,并进行分析总结 ,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反馈和调查、课程结束考试等环节对学生状况分析。从而不断改进完善教学。 2、教学实施 应根据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对讲授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和设计。配合word格式讲稿和PPT格式幻灯片使用。使用时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性质和知识基础以及上课条件选用不同的形式。建议选择具有多媒体上课条件的教室使用PPT格式 ,word格式可供参考。建议不同的教师制作根据教学内容的word文档制作PPT文本。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和最新知识和信息酌情调整。在教学实施中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精讲、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及讨论式、小组研究式教学综合应用。讲授教学、多媒体、讨论教学结合。

土壤肥料教学大纲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YUN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INFORMATION 土壤肥料 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技术学部 园艺系

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园林花卉园林园艺园林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土壤肥料 [英文名称]Soil and Fertilizer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技术模块)]专业必修课 [学时]:68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是高职高专院校园林花卉、园林园艺、园林工程等专业的重 要专业课,直接服务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奠定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线。 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技能 为根本。让学生树立“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使学生了解不同土壤、肥料的性质和植物生长的关系,能有效的运用土壤、肥料为企业的花卉生产和园林工程建设服务。 三、教学要求:在课程内容上,以土壤肥料理论和操作方法为主要内容,以 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环节,以学生实验为辅助手段,多渠道、多种学习方法构建知识体系。本课程实践性较强,通过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内容要点】 序论 一、教学要求 了解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肥料学发展概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2、土壤是人类生存的资源和环境; 3、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种的地位与作用; 4、土壤肥料学发展概况; 三、重点 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土壤肥料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土壤固相组成 一、教学要求 了解土壤及土壤的形成,知道土壤有机质及作用和调节。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土壤矿物质:组成土壤的矿物和岩石; 2、土壤的形成:成土因素及作用,岩石矿物的风化,土壤的形成; 3、土壤颗粒与土壤质地:土壤粒级,土壤质地; 4、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腐 殖质,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三、重点 土壤的形成、土壤有机质的组成、有机质的转化、作用与调节。 第二章土壤的物理性质 一、教学要求 了解土壤孔隙、密度和容重,土壤结构与肥力关系。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土壤孔隙性:土壤的密度和容重,土壤孔隙类型及其性质。 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的类型与特征,土壤结构与肥力的关系,土壤 结构的形成和团粒结构土壤的培养。 3、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土壤耕性。 三、重点 土壤孔隙类型及其性质、土壤结构与肥力的关系、土壤结构的形成和团粒土壤的培养。 第三章土壤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要求 知道土壤胶体,土壤的保肥与供肥性,土壤的酸碱性和其它化学性质。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土壤胶体:土壤胶体的概念与种类,土壤胶体的特性。 2、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土壤阳离子交换吸 收作用,阴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供肥性。 3、土壤的酸碱性和缓冲性:土壤酸碱性概述,土壤酸性,土壤碱性, 土壤酸碱性对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的缓冲作用。 4、土壤的其它化学性质:土壤溶液,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三、重点和难点

土壤肥料学总结肥料部分重点笔记

第六章植物营养概论 二、植物营养学的主要领域 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环境之间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植物营养学与多个学科交叉,目前其主要领域包括如下: 1.植物矿质营养生理学 2.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环境及其调控 3.逆境植物营养生理学 4.作物产量生理学 5.植物营养生态学 6.植物矿质营养遗传学 7.植物土壤营养 8.肥料学与优化平衡施肥 三、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1.田间生物方法 1)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接近于生产条件 3)比较客观地反映农业实际 4)结果对生产更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 5)其他试验结果在应用于生产以前,都应该通过田间试验的检验 2.模拟研究方法 通常叫盆栽试验或培养试验 特点:在人工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在特定的营养环境下对植物的营养问题进行研究。 优点:便于调控水、肥、气、热和光照等因素,有利于开展单因子的研究和开展在田间条件下难于举行的探索性试验。 -----结果都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有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检验,才能应用于生产。 方法:土培、砂培和水培(溶液培养)等 3.植物根系和根际研究方法 根系:摄取、运输和储存营养物质以及合成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器官,是植物的地下生长部位。 根系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 主要领域有:根系生态学、根系生理学、根系解剖学 根际是受植物根系生理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理学特征上不同于原土体的特殊区域,是土壤-植物根-微生物三者相互作用的场所。根际研究在理论及生产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 4.生物统计和生物数学的方法 在近代植物营养研究中,数理统计已成为指导试验设计、检验试验数据资料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 优点:能正确对试验方法进行设计和研究试验误差出现的规律性,从而确定误差的估计方法,帮助试验者评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能客观地认识试验资料,合理地判断试验结果,从而做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近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数学模拟、数学模型 其它:p166-167 5.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仪器分析方法

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学分40/2.5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2.课程说明 《土壤肥料学》是为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学生学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土壤的组成、性质、肥力因素、形成、分类、分布、土壤培肥与土壤污染、植物营养与施肥、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肥技术。通过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实验与实习,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开设的相关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对土壤的组成、性质、肥力因素给予说明; 2.学生能对无机肥料、有机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方法作出系统的归纳; 3.学生能能举例说明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形成过程; 4.学生能依据施肥原理,制定出主要农作物施肥方案。 三、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教法建议 《土壤肥料学》所涉及的内容较多,由于受学时数的限制,应以土壤肥力为突破口,侧重于土壤肥力因素、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污染、土壤培肥、植物营养与施肥的讲授。对于土壤的组成、性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肥技术,拟定适度的自学提纲,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补充,使学生及时了解土壤肥料学发展前沿动态,使其成为未知领域的开拓者。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法、演示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自学指导法,使教学效果生动活泼。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 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2.成绩评定 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 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1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40%)+实验成绩(30%)。 本文 绪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举例说明国外土壤学的代表人物;

土壤肥料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本题每空0.5分,共 12 分) 1、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石砾、砂粒、粉砂粒、粘粒的粒径范围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mm。 2、土壤养分向植物根部迁移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磷肥的加工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然土壤形成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以______________形态存在,能够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氮主要以__ _________________态存在,土壤中的有效氮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6、根据土壤肥力产生的原因和生产上的有效性,可将土壤肥力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 二、判断改错题(在正确题的括号内打√;在错误题后的括号内打×,并写出 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10分) 1、2:1型黏土矿物是由1个硅氧四面体片层和2个铝氧八面体片层组成的。 ( ) 2、施用硝态氮可抑制植物对Ca、Mg、K等阳离子的吸收。() 3、水旱轮作中磷肥应重点施在水作上。() 4、我国北方土壤胶体在通常状态下带有负电荷。() 5、最小养分律中的最小养分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的绝对数量最小的那种养分元素。 ( ) 6、硫酸铵是生理酸性肥料,最适合与钙镁磷肥混合施用。( ) 7、重力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8、土壤盐基饱和度就是土壤溶液中盐基离子总量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酸性水稻土壤往往铁锰有效性较低。 ( )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肥料:是指施用于土壤和植物地上部,能够改善植物营养条件的一切有机和无机物质。填空题 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 2.土壤肥力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或________ 和________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水肥气热)问答题 什么是土壤自然肥力、人工肥力?什么是有效肥力,什么是潜在肥力?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农业土壤的肥力就是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而潜在肥力则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第二章 名词解释 粒级:大小、成分及性质基本相近的矿质土粒。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矿质化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内(一般为一年)土壤中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的数量。 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物质数量。 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在以微生物为主导的作用下,土壤中多种芳环结构的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经多种缩合作用,重新合成一类性质更稳定、结构更复杂的高分子物质,包括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等。 填空题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草坪建植与养护》实训课程标准

《草坪建植与养护》课程标准 一、学时数和适用专业 学时数:8 适用专业:园艺技术专业(三年高职)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草坪建植与养护》主要学习草坪及草坪草的基本知识;草坪建植各个环节的主要技术;草坪养护与管理、草皮生产、草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性强的实用技术,是一门理论与技能密切结合的应用技术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草坪建植、养护、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课程任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草坪草生长发育规律和主要生活习性;掌握草坪草种的选择、营养繁殖材料、场地准备、种植过程、植后管理、草坪更新、草坪修剪、草坪营养与施肥灌水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草皮生产能力、草坪建植能力和草坪养护能力。 三、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 前导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园林树木、土壤肥料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等。 后续课程:园林规划设计、植物造景、园艺产品营销学等。 四、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草坪草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常见种类。 2.掌握草坪建植的方法和技术要点。 3.掌握草坪的养护管理方法。 4.掌握草坪质量评价的方法和养护管理标准。 5.能独立完成草坪建植的全过程和草坪建植的技术指导工作。 6.能制定草坪的养护管理方案并实施养护管理工作。 五、课程教学内容 项目 序号 实训项目实训(工作)任务教学要求知识点 一实训一、常 见草坪草 识别及分 类 1.识别常见草坪草 2.草坪草基本特性 3.草坪分类及形态描述 1.掌握常见草坪草识别种类 2.掌握分类及形态描述。 1.草坪分类 2.草坪生长特性 二实训二、草 坪建植技 术 1.播种繁殖建植 2.草皮铺设 3.绿地整理 4.绿地给排水 1.明确草坪绿地整理基本要求和 规范。 2.掌握常见绿地排水方法设置 3.掌握草坪在有性法和无性法建 植技术。 1.建植方法 2.绿地整理技术。

土壤肥料学知识-土肥要点整理

△1、铵态氮肥的共性有哪些?1. NH4+可被胶体吸附,可作基肥;2. 易溶速效,可作追肥; 3. 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和贮存,以免造成氨的挥发损失;4. 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上,可经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作用转化为硝态氮,造成氮素淋失和流失;5. 氨浓度高时,易损害作物、种子,一次用量不能太大。 2、硝态氮肥的共性有哪些?1.易溶于水,速效养分;2.易流失、不被胶体吸附、只作追肥; 3.吸湿性强、易结块;4.水田及旱田缺氧条件易反硝化N20+N2;5.受热分解放氧,易燃易爆 3、铵态氮肥与硝态氮肥在性质和施用上各有什么异同点? 铵态氮素(NH4-N)硝酸态氮素(NO3-N) 带正电荷是阳离子;带负电荷,是阴离子; 能与土壤胶粒上的不能进行交换吸收而 阳离子进行交换而存在于土壤溶液中; 被吸附; 被土壤胶粒吸附后在土壤溶液中随土壤 移动性减少,不随水分运动而移动流动 水流失;性大,易流失; 进行硝化作用后转进行反硝化作用后, 变为硝酸态氮但不形成氮气或氧化氮气 降低肥效。而丧失肥效。 4、氨水(NH3.H2O)施用原则。a. 基肥,追肥;b. 深施覆土; c. 耐腐蚀性容器贮存,阴凉干燥保存; d. 施用时注意减少挥发。 △5、NO3-的吸收利用。NO3-是逆电化学梯度吸收、耗能,是主动吸收。还原后方可利用:NO3- +NADPH =NO2- +NADP 、NO2- +NADPH =NH4++NADP 6、缺氮症状1. 植株矮小、生长缓慢;2. 叶绿素含量低、叶片变黄,薄而小。禾本科分蘖少,茎秆细长,双子叶分枝少; 3.下部叶片首先黄化,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 7、氮素过量危害1.降低植物体内糖分含量、作物抗性差;2.机械组织发育差,易倒伏;3.引起作物徒长、晚熟。 8、硼的营养作用1.促进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2.影响酚类化合物、木质素和生长素的代谢3.影响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4.促进分生组织生长和核酸代谢5.参与半纤维素及有关细胞壁物质合成 9、缺硼症状1.生长点受害。根尖、茎尖生长点停止生长,严重时生长点萎缩死亡。2 .籽实不能正常形成。油菜“花而不实”、棉花“蕾而不花”、春小麦“穗而不实”、花生“存壳无仁”。10、硼过量的症状叶尖及边缘发黄焦,叶片上出棕褐色坏死斑块。 11、作物缺锌症状1、.植株矮小,节间缩短,生长受抑制2. 叶片失绿,光合作用减弱3. 玉米“白芽病”,水稻“矮缩病”,果树“小叶病”。 △12、植物缺铁的典型症状从幼叶开始,典型症状是叶片的叶脉间和细网组织中出现失绿症,叶片上叶脉深绿而脉间黄化,黄绿相间明显;严重缺铁时,出现坏死斑点;根生长受阻,产生大量根毛等。植物缺铁时根中可能有有机酸积累,其中主要是苹果酸和柠檬酸。 13、复合肥料按制造方法分为化成复合肥、混合复混肥、掺合肥料。 △14、化成复合肥:在生产工艺流程中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而制成的复合肥料。一般为二元型,无副成分。磷酸一铵、二铵、硝酸钾、磷酸二氢钾。 △15、掺合肥料〔BB(blend bulk)肥〕A、颗粒大小比较一致的单元肥料或化合复合肥作基础肥料,直接由肥料销售系统按当地养分特点和农作物需肥规律要求的配方,经称量配料和简单机械混合而成。B、随混随用,不做长期存放。 △16、复合肥的发展动向 高效化、复合化、液体化、多功能化、多元化、专业化。17、掺合肥料优点A、生产工艺简单、投资少、耗能低、直观、农民易于接受;B、配方灵活、针对性强,真正体现了平衡施肥的原则;C、减少了施肥对环境的污染。 18、有机肥的作用1. 提供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 2. 提供养分和活性物质; 3. 活化土壤养分,提高养分利用率; 4. 提高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 5. 作为无土栽培的优良基质,替代不可再生的泥炭资源; 6. 供肥时间长,减少污染,化害为利。 19、有机肥与化肥特点比较 有机肥料无机肥料 1. 养分全面养分单一 2. 养分含量低养分含量高 3. 肥效缓慢肥效迅速 4. 含有机质, 可培肥改土无 5. 施用量大施用量小 6. 积造施用费力施用省力 20、种植绿肥的意义1. 增加了肥源绿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供氮磷钾养分(多为豆科植物,可固氮),分解快,肥效持久。2. 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增加了地面覆盖,防止水田流失;?有机质使土壤形成良好的结构;?根系深、密集,富集和转化土壤养分。3. 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绿肥植物一般富含蛋白质是优质饲料;?紫云英、苕子、苜蓿、草木樨花期长,是良好的蜜源植物。 21、不同作物磷素缺乏症状和中毒症状?1. 缺磷症状(1)植株矮小,叶片暗绿。?细胞变小程度大于叶绿素减少程度,叶绿素含量相对增加。?缺磷时,铁的吸收增加,间接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