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6)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6)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6)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放在百叶箱中的温度计离地面______________米,测定的温度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温标来表示。

思路解析:气温是大气的温度。准确地说,是离地面15米处的空气的温度。测定气温用温度计,采用摄氏温标,记做“℃”。

答案:15 摄氏

2.日平均气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得月平均值和年平均值。

答案: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值

3.气温的变化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思路解析:气温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一天为周期的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年变化。

答案:日变化年变化

4.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叫做()

A.等高线

B.等深线

C.等温线

D.等降水量线

思路解析:气温相等的连线,顾名思义应该是等温线。在这条线上,每一地点的温度都是相等的。同样的原理对于等高线、等深线、等降水量线也是适应的。

答案:C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在山区,气温随着______________升高而______________。据观察,大致______________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这是气温在垂直高度上的变化规律。它是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的作用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数据。

答案:海拔降低海拔 0.6

2.我国大陆上的最高温,一般出现在()

A.1月

B.2月

C.7月

D.8月

思路解析:北半球陆地上的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海洋上慢一个月,出现在8月。南半球最高气温陆地上是1月,海洋上是2月。

答案:C

3.澳大利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月均温最高值出现的月份是()

A.7月

B.1月

C.2月

D.8月

思路解析:澳大利亚在南半球,陆地上的最高气温和北半球相反,出现在1月。

答案:B

4.一天中,陆地最高温一般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午后2时

C.午后1时

D.中午12时

思路解析:陆地上,太阳辐射最强烈的时候是12点,但是气温是由慢慢变暖的地面向外的长波辐射提供的,这需要2小时左右的时间。

答案:B

某气象站观测到当地某天不同时间的气温(如表31),读后完成5—6题。

表3-1

5.该地日平均气温是()

A.12.25 ℃

B.13 ℃

C.11.25 ℃

D.13.25 ℃

思路解析: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是将上面4个时刻的温度取平均值。

答案:A

6.该地气温日较差()

A.等于12.25 ℃

B.等于12 ℃

C.小于12 ℃

D.大于12 ℃

思路解析: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值。上例中最高气温是14

18 ℃,最低值是2时的6 ℃,所以差值是12 ℃。

答案:B

7.A地的海拔为200米,此时的气温是12 ℃,B地的海拔是1 700米,则B地的气温是…()

A.3 ℃

B.12 ℃

C.21 ℃

D.9 ℃

思路解析:气温的垂直梯度变化规律是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降低6 ℃。本题中B海拔比A海拔高了1 500米,所以气温应该降低9 ℃。

答案:A

8.有关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同的等温线上的点,可能出现气温不相等的点

B.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C.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一定是高温中心

D.同一等温线上的点,气温肯定相等

思路解析:等温线是温度相等的点的连线,一条线上的各点的温度一定相等。等温线越密集,气温差别越大;闭合状态可能是高温中心,也可能是低温中心。

答案:D

快乐时光

小明给妹妹启蒙气温常识说:“气温最高的时候不是12点,而是14点。就好像妈妈烧饭,把锅放在红红的炉火上面,铁锅要等一会儿才能热。明白了吗?”“明白了,”妹妹恍然大悟,“地球这个锅可真大呀!”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关于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年较差指一年中出现的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B.7月份世界最热的地方出现在20°N—30°N的沙漠地区

C.北半球1月份陆地的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上的气温

D.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北极地区

思路解析:气温年较差是最热月的温度和最冷月的温度的差值,而不是某两天的差值;夏季20°N—30°N的沙漠地区受太阳辐射强烈,热容量小,气温高。北半球1月份(冬季)陆地冷,海洋相对暖。世界上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

答案:B

2.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世界气温的分布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拔的高低会影响气温的变化

C.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D.同纬度的地区气温完全一样

思路解析:赤道地区太阳入射角度大,接受的光热多,所以温度高。两极地区太阳入射角度小,所以寒冷。海拔高,距离地面这个热源远,气温降低。南半球海洋面积大,热力性质单

一,所以等温线大致和纬线平行。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热力性质不同,所以气温也不一样。答案:D

3.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 895米,山顶气温比同纬度海拔900米处气温低(已知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

A.30 ℃

B.18 ℃

C.20 ℃

D.25 ℃

思路解析:海拔差值是5 895-900=4 995,气温差值是4 995/100×06约等于30 ℃。

答案:A

4.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B.从南、北两极向低纬度逐渐递减

C.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

D.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思路解析:世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洋和陆地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温度不同,不是简单的递增递减关系。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降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答案:B

5.按照一般规律,下列地点温度最高的是()

A.10°S

B.45°S

C.30°N

D.60°N

思路解析:一般地,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答案:A

6.读图3-4,完成下列问题。

图3-4

(1)A、B、C三地中年较差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其年较差约为_____________℃。

(2)B地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约为_____________℃,最热月的平均气温约为_____________℃。

(3)A、B、C位于_____________(南、北)半球,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析: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南半球正好相反,1月份最高。

答案:(1)B 33

(2)-5 28

(3)北北半球7月气温最高

7.读某地各月气温变化表。

表3-2

(1)算出该地的全年的平均气温。

(2)画出该地年气温变化曲线图。

图3-5

(3)归纳该地年气温变化的特点。

思路解析:平均气温=(105+107+……+175+131)/12=237

答案:(1)237 ℃。

(2)略

(3)全年高温,最低温度在105 ℃,是亚热带。

8.读图3-6,完成下列问题。

图3-6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____________。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2)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 ℃和低于-10 ℃的主要纬度范围,分别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它们分别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温度带)。

(3)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____________(弯曲或平直)。

(4)非洲的气温大多在____________℃以上,南美洲的气温大多在____________℃以上。这两洲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____。

(5)南极洲的年平均气温低于__________℃,七大洲中年平均气温最低的一洲是__________。

(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低纬度气温____________,高纬度气温____________;同纬度地带夏季____________(陆地、海洋)气温高,冬季相反。

思路解析:读等温(高、压)线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能反映出分布规律和变化规律。答案:(1)递减太阳入射角度变小

(2)回归线之间极圈之间热带寒带(3)平直

(4)20 10 热带

(5)-10 南极洲

(6)高低陆地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一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咼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分描述天气的语言,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5能结合日常生活,说出天气对生产、 生活的彫响. 2?初步识读卫星云图,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汽图。 3?结合自身体会,说出获取天气信息的常用途径,培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会阅读城市空气质壘日报,能够结合生活体验并运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壘 的影响,培养保 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激趣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视频、天气预报拼图 学生课前准备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3、点题:天气和我们生活息 息相关,是我们每天都关心的 话题。 1、天气的泄义及特点 第1节天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 导入新课 1、预设话题:最近天气怎 样? 观看视频,了解天气情 况。 激趣导 学 校园天 气预报,形式 活泼生动, 能吸引学生 的注意 力。 自主学 习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天 气?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时标出主 要概念。 阅读教材P56内容,找岀 天气左义,并在课文中标 出。 明确天气的 概念

说一说:看到下列图片你想到的有关天气 衔接过 正是因为天气具有上述特点,所以我们每天都关注天气预报。天气和我 承转 日常生活中你经历过的的天气有那些呢? 天气 与 生活 自主学 习 展示图片. 提 醒学生用 描述天气的 词语回答。 变抽象为 形象,增加 课堂学习兴 趣。 引导学生 准确描述天 气。 思路归 知道一些常 用描述天气 的词语 合作与 交流 探究思 考 链接生活:总结天气特点 1、 举例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 变就变”,“天有不测风 云,人有旦夕祸福”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这些我 们经常听到形容天气的俗 语.都说岀了天气的什么特 点呢? 补充: “淸早起海云,风雨霎时 临” “东风急,备斗笠”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 停。” 2、 联「系当天上课前后短时 间 内天气的变化的具体情况 分析。 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 说明 了什么现象?(同一时 间不同地方的天气也可能不 同) 1、思考: 我们经常听到形容天气的 俗语,说岀了天气具有什 么特点? 2、总结填表 「名称 特点 变化 情况 (快 慢〉 时间 (长 % 短) 天气 短 思考:“东边日出西边 雨”说出了天气还具有有 什么特点? 联系生 活,激发学 生兴趣感知 天气要素“ 帮助学生正 确理解什么 是天气。 教师还 可以补充一 些有意思 的,能体现 天气特点的 俗语,作为 下一教学环 节的铺垫。 以表格 总结,便于 第4课学习 完气候概念 时以表格形 式对比,前 后知 识呼 应。 明确天气的 另一特点。 阴睛、风雨、冷热等都是我们形容天气的词语。 (学案一、第1题)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青岛六十五中学郭成强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变化与气温的分布。具体知识点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 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难点 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教学准备 1?温度计、学生绘图用坐标和气温资料。 2?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步骤 、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一、气温的观测 1.由不同人对气温的感受不同导入气温的观 测工具一温度计,并介绍摄氏度的来历。 2?你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的吗? 导入百叶箱的介绍和温度计的使用。找学生 阅读课件中百叶箱的说明。 3.教师演示几种错误的温度计使用方法,然 后由学生演示正确的使用方法。 4?我们该如何来测定一天的气温呢? (1) 观测的次数及时间 (2) 日平均气温的计算 (3) 由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得 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5. 如何来表示所观测到的气温资料呢? 我们先学看一幅来自气象部门的坐标图。 引导学生观察填写表格,并导出气温日较差 概念。 “早穿皮袄午穿纱……”分析 6. 一年当中气温的变化又是如何表示的呢? (1) 引导学生绘制,并总结评价 (2) 引导学生读四幅不同温度带的气温曲线 图,并总结读图方法。 1. 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温度计的读取方法。 2. 了解百叶箱及温度计的使用要求。 参与课 堂试读温度计的活动。 3. 演示并总结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4. 一天观测几次?什么时间? 思考得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 算方法。 5. 观察思考一下问题: (1) 表示多长时间的气温变化 ? (2) 最高温、最低温多少?出现在何时? (3) 计算:最咼温和最低温的差 思考回答 6. 绘制年气温变化曲线图 (1) 根据课件显示分组讨论 (2) 分析总结读图方法 承转: 气温日变化曲线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只能反映某地随时间的气温变化规律, 而我们往往需 要了解某个区域,甚至全球的气温变化规律,那又该如何表示一定区域内气温的水平分布 呢? 、气温的分布

§3.2.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七年级上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工作情况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

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二)经验和体会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伊始,向学生提出地理教学三步走。预习、学习、复习巩固。效果不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 2、改变授课风格,运用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解决学生课上出现的问题,营造活而不乱的地理课堂。 3、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主要知识点: 1气温垂直分布 2气温水平分布 3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气温垂直分布 ⑴读下表记忆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⑵读下图比较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答案: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稳定 重要结论: 1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6℃/1000米 2上冷下热利于空气对流 低层大气组成 体积(%) 作用 干 洁 空 气 N 2 78 地球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 2 21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 2 0.03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03 很少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 很少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3~4题。(10高考文综卷) 3.由图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4.当地该日 A.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答案:3.A 4.B 二、气温水平分布

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①在南北半球上,无论 7 月或 1 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祥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 月份正好相反。 ④7 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1 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中国一、七月气温分布特点? 一月: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 七月:除青藏高原和高山外,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1多变的天气 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1多变的天气练习题 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 1.下列语句描述气候的是() A. 晴朗无云 B. 多云有小雨 C. 四季如春 D. 暴风骤雨 2.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___,对人体健康___;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____,对人体健康___.() A. 大,有利;小,有害 B. 大,有害;小,有利 C. 小,有利;大,有害 D. 小,有害;大,有利 3.下列叙述,表示气候的是() A. 晴空万里 B. 雷电交加 C. 细雨绵绵 D. 冬暖夏凉 4.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A. 风和日丽 B. 四季如春 C. 冬季寒冷干燥 D. 终年严寒 5.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阴天的是() A. B. C. D. 6.2017年3月18日,沈阳市南北二干线快速路工程开始施工,在施工期间最有可能造成临时停工的天气是() A. B. C. D. 7.看到下列天气预报,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正确的是() A. ﹣﹣防汛预警准备 B. ﹣﹣添加衣物防寒 C. ﹣﹣小麦抗旱工作 D. ﹣﹣太阳能发电实验 8.下列是四位同学对一日天气的描述,你认为可信的是() A. 四季如春 B. 长冬无夏 C. 终年炎热 D. 电闪雷鸣 9.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符合这一特征的有()

A. 中国东部地区7月较为闷热 B. 中国北方地区1月和2月多严寒天气 C.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 D. 暴风骤雨 二、填空题(共4题;共8分) 10.天气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________(长时间、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它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多变、稳定). 11.写出下列天气符号的名称: ________ 12.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________数量有关,用来________表示。空气质量高低,既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要受________的影响。 13.根据下列描述辨别天气与气候,按要求填入表中 ①秋高气爽,水碧林红②今明两天多云转晴③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④清明时节雨纷纷⑤小楼一夜听春雨⑥春光明媚,莺飞草长 三、综合题(共2题;共12分)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柴静的纪录片视频《穹顶之下》被大量转发,该视频是当前对雾霾报道最综合的一个纪录片,该纪录片以情感定位到个人社会的责任感的共鸣转化,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环境意识,它短时间获得的关注度和传播量可以和《舌尖上的中国》匹敌. (1)雾霾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空气质量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________ 表示. (2)雾霾多发生在春季.雾霾的出现与风力、气压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会引发雾霾,如:________ ;________ (列举两例).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教案 撰写:审核:授课日期:___ 月 ___日教学课时:第周第课时 教学目 标知识与技能目 标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 过程与方法目 标 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 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难 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调整意见(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 包括哪些内容呢?其中哪个因素的变化决定了我们的衣着变化?气温是反映一 个地方天气状况的重要要素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气温与我们 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气 温是如何测量的? 出示百叶箱图,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 2.温度计放置的高度,距离地面________米. 3.气温的单位是________,读作_________.

4.一天之中,通常观测________次,一般是在北京时间___时、____时、____时、____时. 提问:一天观测气温四次,如何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结论: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提问: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一地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结论: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 二、气温的变化 讨论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一年中,在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在7月和1月;海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在8月和2月.一年内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展示:A、B、C、D三地气温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 认识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计算机与地理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 为习惯。 教学重点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早晨到现在,我们一直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那么,什么是天气呢?谁能说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回答。 教学新课 (版书)一、天气及其影响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注意“短时间”、“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因而天气有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天气对人类有那些影响呢? 资料:长江中游和四川盆地伏旱天气的危害。 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两道思考题:1人类喜欢这种天气吗?为什么? 2、这种天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阅读、讨论、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得很肤浅,教师讲述这一带受副高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结束语:人类不喜欢这种天气,但这种天气的产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应该注意人类活动要规避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减少天气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学会阅读和看懂天气预报。 (版书)二、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 1、城市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流程]: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天气预报 天气及其影响 天气的概念 天气与人类 卫星云图 常见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灾害性天气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doc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潞新二中黄瑜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变化与气温的分布。具体知识点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2 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3.候特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教学准备.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1.温度计、学生绘图用坐标和气温资料。 2.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步骤 一、气温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两位同学放学路上的对1.读图后回答:同一地点一天话,引导学生思考。2.出示北内、一年内气温会发生变化。 极地区和广州地区的北极熊同一2.学生读图后回答:同一时间时间的不同感受引出同一时间不不同地区的气温可能差别很大。同地区的气温有差异。3.哪位3.描述家乡一年的气温变化情 同学说一说我们家乡一年内气温况。 的变化情况?4.教师总结:气 温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变化情 况。 板书: [第二课气温的变化与分 布] 时间、空间

一、气温的观测1.由不同人对 气温的感受不同导入气温的观测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温度计1.的工具—温度计,并介绍摄氏度的读取方法。 来历。 2.你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2.了解百叶箱及温度计的使用的吗?导入百叶箱的介绍和温要求。参与课堂试读温度计 度计的使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练习题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4分) 1.测得某地一日内的气温为下表,该地的日平均气温为() A. 10℃ B. 11℃ C. 12℃ D. 13℃ 2.一年当中,北半球海洋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 A. 1月 B. 2月 C. 7月 D. 8月 3.一天当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A. 日出前后 B. 深夜12点 C. 凌晨5点 D. 太阳落山时 4.某大学一学习小组测得某天的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6℃、16℃、14℃、4℃,出现在14时的气温最有可能是() A. 14℃ B. 16℃ C. 6℃ D. 4℃ 5.读泰州市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下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 约14时 B. 正午12点 C. 日出以前 D. 子夜 (2)这一天泰州的气温日较差是() A. 11.5℃ B. 9℃ C. 10.5℃ D. 66.5℃

(3)下列对当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叙述,与这一天泰州所处季节不相符合的是() A. 超市大量销售消暑食品 B. 学生放暑假 C. 人们用电风扇或空调降温 D. 学校组织春游 6.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 2点 B. 日出以前 C. 正午12点 D. 约14点 7.一天中气温最低一般出现在() A. 日落之后 B. 午夜时分 C. 日出前后 D. 正午前后 8.某地气温年较差是指() A. 某地一年中最高气温值与最低气温值之差 B. 某地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 C. 某地7月的月平均气温和1月的月平均气温之差 D. 某地夏季的平均气温与冬季的平均气温之差 9.根据如图所示“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所做的四种判断中,正确的是() A. 该地位于北半球的陆地上 B. 该地位于北半球的海洋上 C. 该地位于南半球的陆地上 D. 该地位于南半球的海洋上 10.一年之中,北半球的气温,海洋上()月最低. A. 11 B. 12 C. 1 D. 2 二、填空题(共4题;共8分) 11.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________。 1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 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 前后. 13.某地某年7月平均气温是23.3℃,1月平均气温是﹣20.1℃,那么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________ ℃.

人教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课标要求】 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1. 知道有关气温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 2. 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 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 4. 结合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计算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下面图文资料,从藏袍的穿着上,你能体会到气温的变化吗?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气温在不断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提问:什么是气温? 气温----大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的单位:记做“℃”,读作“摄氏度”。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P54“气温的观测”进行思考回答。 提问:(1)气象观测中的气温是离地面多高处的气温? (2)气象观测用到哪些工具? (3)百叶箱起什么作用? (4)人工观测一般在什么时间进行?(通常一天要观测四次气温,一般在 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观测。)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任务1 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教师解释概念,日平均气温=一天中多次观测值的平均值;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指导学生读图 3.10日平均气温 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 (8+16+12+4)÷4=10℃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 任务2 知道气温日变化规律,计算气温日较差。 教师提问,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气温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 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的计算: 承转: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得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任务3 知道气温年变化规律,计算气温年较差。 教师提问:根椐生活经验,说说一年当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 各出现在什么月份? 气温年变化: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 七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南半球相反。 提问:比较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有什么 差异?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气温年较差的计算: 任务4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指导学生绘图:根据教材提供的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 教师适时点拨: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从左向右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习题(含答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1. 有关等温线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图反映的是北半球7月气温分布 B. 该图反映的是北半球1月气温分布 C. 该图反映的是南半球的夏季气温分布 D. 该图反映的是南半球的冬季气温分布 2.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有() A. 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逐渐降低 B. 北半球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没有差异 C. 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广阔,气温受海陆地分布影响小,等温线大致与经线平行 D. 气温的高低除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影响外,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3. 读图,完成4-5题.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M地为() A. 北半球夏季 B. 北半球冬季 C. 南半球夏季 D. 南半球冬季 4. 该气候一般分布在下列甲、乙、丙、丁四地中的() A. B. C. D. 5. 图中甲区域年平均气温较周边地区低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高低 B. 海陆分布 C. 地形地势 D. 人类活动 6. 读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完成11-12题.

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的大体状况是() A. 由北向南气温逐渐降低 B. 由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 C. 由东向西气温逐渐升高 D. 由西向东气温逐渐升高 7. 如图,读“长江中下游局部区域图”及“武汉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20~21 题. 下列叙述中,属于该区域农业生产特征的是() A. 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 B. 糖料作物是甜菜 C. 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 D. 盛产温带水果 8. 世界气温分布大势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洋流因素 D. 地形因素 9. 由南极洲乘船往北到北冰洋进行科学考察,考察队员对气温的感觉是() A. 越往北走越冷 B. 先是越来越冷后是越来越热 C. 越往北走越热 D. 先是越来越热后是越来越冷 10. 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 A. 8时 B. 14时 C. 20时 D. 日出前后 11. 图中等温线发生弯曲的根本原因是() A. 太阳辐射 B. 地形 C. 洋流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2.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温线分布图(如图),回答24-25题 据图中等温线判断,此图是北半球()季气温分布示意图.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13. 该地气温年较差约为() A. 5°C B. 10°C C. 20°C D. 30°C 14.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 午后2时左右 B. 午后1时左右 C. 中午12时左右 15. 我们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读等温线图,回答5~6题 判断图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A. 甲处在0℃以上,乙处在4℃以上 B. 甲处在0℃以下,乙处在4℃ 以上 C. 甲处在0℃以下,乙处在4℃以 下 D. 甲处在0℃以上,乙处在4℃以下 16. 气候数据有多种呈现方式,读图(把代表月份的数字标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沅江市人和学校曾涌军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月/年平均气温和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2、学会计算平均气温和气温的日较差与年较差。 3、了解气温变化的规律。 4、学会阅读与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夯实基础。 2、通过小组互助和训练,突破重点、难点。 3、通过读图与绘图,掌握气温变化的规律与气温变化曲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掌握气温变化的规律,因地制宜,指导生产生活。 学习重点: 1、平均气温与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计算。 2、气温变化的规律。 学习难点: 阅读与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学习过程: 一、结合生活,激情导入,明确学习的目标、途径与方法。 1、学生结合时下气温与开学的气温变化与生活的关系导入:

我们现在穿的衣服与开学时有什么不同?我们对气温的改变感受相同吗? 2、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指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夯实基础。 (一)、方法:1、学生独立阅读教材p53—54,独立完成自学思考题。 2、小组内互相检查自学思考题完成情况,组长安排好展示交流。 3、小组展示自学情况,一组展示,另一组评价。评价要求为,一看声音是否洪亮,二看表达是否清晰,三看表达是否准确。 (二)、自学思考题: 1、气温是指的温度,生活中,人们除了关心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般还想了解、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2、测量一天的温度,一般测量四个时段的温度,使用放在百叶箱中测量,气温的单位一般用表示。 3、日平均气温的计算办法是,一天中四次测得的气温分别为8℃、15℃,11℃,6℃,该天的平均气温是。 4、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气温的日较差计算办法是。 5、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北半球一年中最高气温陆地出现在月,海洋出现在月;最低气温陆地出现在月,海洋出现在月。南半球呢?气温的年较差计算办法是。 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word文档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本课研究的是气候要素之一:气温。这一部分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地图与活动题配合使用,活动题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学情分析】 地理对初一孩子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所以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学困点是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课标要求】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教学目标】 1.回顾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学会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2.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 3.结合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计算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讨论下面3个实例,思考气温分布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影响因素是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气温的分布。 任务1 回顾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学会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讲述: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旧知回顾:等高线是如何定义的?(由等高线的定义引申到等温线)

等温线呢?(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思考:如何阅读等温线图?(由等高线的判读引申到等温线的判读,让学生通过已知的知识进行理解) 总结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1.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 2.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 3.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承转:世界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任务2 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气温的分布规律。 指导学生读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提问:①从赤道向两极,年平均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②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地区的主要纬度范围。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指导学生读图3.19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和图3.20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分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②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 ③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①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提问:古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有“高处不胜寒”,这说明气温与海拔高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致是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总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任务3 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师提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数值的变化,影响因素是什么?(纬度因素)同纬度大陆和海洋气温的差异,影响因素是什么?(海陆因素) 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一个低温中心,影响因素是什么?(地形因素)

七年级上《多变的天气》教案

七年级上《多变的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 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 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 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 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

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 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 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 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 各种天气符号。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 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 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 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 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 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导学案(打印版)

气温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记住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年较差等概念。 2、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的规律。 3、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学习重点】: 1、气温变化的规律。 2、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由学生交流天气情况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气温的日变化 1、阅读P54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完成下列要求: 测定气温一般用摄氏温标,记做,读做;观测时通常一天要进行次,一般是在时、时、时、时观测。 2、读P53图3.10,填出不同时段的气温:8点时是℃,14点时是℃,20点时是℃,2 点时是℃,根据图右边的文字内容,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3、根据日平均气温的方法,请你说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4、读P53的第二段,气温的日变化是以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气温的年变化是以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5、读图3.11及上边的文字,该地的日最高气温约℃,最低气温约℃,日较差约℃。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是: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 学习任务二:气温的年变化 6、读图 3.12及上边的文字,该地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约℃,最低气温约℃,年较差约℃。 7、读图3.12上边的文字,完成下表: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是(北半球): 在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在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南半球相反。 8、把教材P54活动1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绘制完整。 9、把教材P54活动2的内容完成。 三、课堂检测 1、一年当中,某地最高月平均气温是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是7月,则该地位于() A.北半球陆地 B .北半球海洋 C.南半球陆地 D.南半球海洋 2、某地一天中测得的气温如下表,该地的平均气温是() A、10℃ B、11℃ C、12℃ D、13℃ 3、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A、日出前后、日落前后 B、日出前后、正午前后 C、中午12点、清晨1点 D、午后2点、日出前后 4、在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这说明当地的气温特点() A、气温日较差大 B、气温年较差大 C、气温日平均气温高 D、 气温年平均气温低 5、读右图完成下列内容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3)气温年较差为℃; (4)该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冬夏,季节变 化,年较差(大或小)。 6、根据下表给出的某地各月平均气温值,绘制一幅气温变化曲线图。 12.6 19.7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 五、作业 1、填充图册31页1、 2、3题。 *2、绩优学案42页-43页“达标检测”。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试题(解析)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单选题(共27题;共60分) 1、读下图是测量什么的设备() A、气温 B、降水 C、风向 D、气压 2、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 A、2次 B、1次 C、4次 D、3次 3、世界上最炎热和最寒冷的大陆分别是() A、亚洲、非洲 B、非洲、大洋洲 C、非洲、南极洲 D、南美洲、南极洲 4、南半球海洋上的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A、一月 B、七月 C、八月 D、十二月 5、图2表示的是()半球()月份等温线分布图。 A、北 1 B、北 7 C、南 1 D、南 7 6、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温的分布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拔的高低会影响气温的变化 C、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D、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相同 7、图中四地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以下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A、冬季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相比,陆地气温高 B、夏季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相比,海洋气温高 C、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比平原气温高 D、气温从低纬地区向两极递减 9、有一座山,在海拔720米时测量的气温为28.8℃,那么山顶(海拔 为1520米)的气温应该是() A、22.8℃ B、24℃ C、28℃ D、33.6℃ 10、测得某地一日内的气温为下表,该地的日平均气温为() 时刻8 14 20 2 气温(℃)7 18 15 4 A、10℃ B、11℃ C、12℃ D、13℃ 11、(2015?长沙)地处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终年积雪,成为“赤道雪峰”,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 B、离海近 C、海拔高 D、人口少 12、读图判断,甲、乙、丙三地的年平均气温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32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大部分。前者涉及气温的测量、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温度变化曲线图;后者包括等温线图、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但内在脉络清晰明了:观测气温,可以获取到一定量的气温数据,可以对气温数据进行一定的计算和整理。比如可以绘制出不同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曲线图与不同空间尺度的等温线分布图。通过对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曲线图的判读,可以总结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通过对等温线的判读,可以总结出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 2.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气温日变化曲线,说出某地一天之内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

2.运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3.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归纳某地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4.阅读北半球1月、7月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气温观测,培养气象观测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及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阅读北半球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四、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