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改良

革命与改良
革命与改良

革命与改良,救亡与启蒙

不论是改良还是革命,其实质都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即通过新的、更符合社会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原则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一种更高速度的增长,从而达到富国强兵、民族独立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其目的都是为了救亡,所不同的只是途径与手段。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整个近代史中,中国人始终面临着两大任务,一个是救亡,即通过实现现代化来达到民族独立,自立于世界;一个是启蒙,即通过社会文化的转型,使中国文化达到新生,使中国传统文化适应新的历史发展。

由于西方诸番对中国的侵略,使得中国主观上所面临的最首要的问题是救亡。但救亡采取哪种手段,如何操作,关键在人的选择上,没有人的观念的解放,没有文化的变革,任何的救亡措施都行不通。因为无论是改良还是革命,它需要最广大人民的支持,而它们所提出的措施道路又往往是超出传统的,如果不进行思想启蒙,人民不理解、不

支持,亡何以救?所以,救亡又离不开启蒙。

一个社会的启蒙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的变革过程,它包括两个阶段,一个是由社会文化的相对稳定状态到相对不稳定状态,一个是由社会文化的相对不稳定状态再到新的稳定状态。

从中国近代史来看,社会启蒙的第一阶段起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终止于辛亥革命,再往后也可推至1915年。这一阶段以鸦片战争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中国文化自身的启蒙运动,它是一种自发的;第二个时期,由于西方诸番的入侵,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任务加入了救亡,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救亡与启蒙的一体,即中国社会在救亡的同时又促进了思想界的启蒙,这一时期思想界所有的立场都是围绕着救亡而展开的,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人注意启蒙对救亡的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启蒙基本上都是救亡的客观影响,也就是说是救亡推进了启蒙,而原动力则来源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

然而随着救亡运动的一次次失败,特别是辛亥革命的

不成功,促使中国思想界去探索失败的原因和中国的新出路,一部分思想界人士开始意识到中国的救亡首先要有国民的觉醒,于是这部分人开始由救亡为中心,转向唤醒国民意识的工作;同时,由于清王朝的覆灭和袁世凯的失败,政治上具有号召力的中央权威消失了,同时也带来了思想上儒学一统天下的消失,这样,中国思想界由相对稳定到相对不稳定的过渡终于完成了,以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标志,中国进步了一个自觉启蒙的时代。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自觉启蒙时代的到来与发展与国际环境是紧密相联的。1914年,西方诸番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夷均无力东顾,中国的民族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举国一致团结御侮相对来讲比以前要不紧迫的多。

但随着诸番大战的结束,其势力的卷土重来,中国再一次面临着民族危机,以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为转折点,中国进入了一个启蒙与救亡的悖论时期。当时的中国,如果要完成启蒙运动,就必须将社会文化上相对不稳定的状况保持下去;而要进行救亡,则必须有一个全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国能否能够等到一个新的文化认同形象

的形成才能进行救亡?不能!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很可能就没有启蒙成功的希望,因为在一个新的文化认同形成之间中国可能就被亡国了;从另一方面,面对诸夷的步步进逼,拥有优良传统的华夏民族不会也不可能无动于衷,救亡为先是当时华夏民族的唯一正确选择。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B10120102 毛文炜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自1940年被帝国主义用大炮打开大门之后,就一直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于是乎,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开始兴起,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人们开始试图拯救衰败的国家,一部分人开始维新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改良 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能够使一个国家和平的渡过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得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得变革更为持久。在中国最为著名的就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是革命的先声。戊戌变法的主导者是资产阶级,发动变法的,目的一是为了挽救民族威望,二是发展资本主义。说到底也是为了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候,维新派变法图强,救亡图存,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希望能够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另外,维新派试图通过变法来发展资本主义,这次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希望能够在政治上变革社会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符合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前进的方向。 但是此次的改良运动却以失败告终。除了与当时的环境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局限性有关。由于两千年封建主义经济牢固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地下,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不足以抵抗强大的封建阶级。维新派希望用维新运动、发布新政谕令发展资本主义,不能认识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桎梏,以为靠一个皇帝自上而下地发布命令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改革,这也是一个失败的重要原因。虽然维新派提出要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没有提出反帝。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当中,改良运动显得太过于温和,受到了强大的阻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是,这次运动,改良运动还是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意义。l95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诞辰9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讲话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了显著的作用”。[4]著名的老革命家和历史学家吴玉章也说过:“l898年戊戌变法以前,许多爱国的维新志士希望学习俄国彼得大帝的改革和目本明治天皇的维新,要求自上而下的实行变法。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思潮。”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1958年纪念戊戌变法6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发言,高度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他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898年的戊

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其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就是关于改良和革命的典型代表事例,首先我讲介绍改良与革命的定义。 接下来我简短地阐述一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跟大家分析一下两者的异同。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历史背景:都发生在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改良和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改良和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12-22 12:38 提问者:愿做一株红棉- 一级 最佳答案 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推行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之后的清末新政在近代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激进派推行的新文化运动,撼动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一些障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最后,由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行工农联盟,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走人民战争路线,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悬赏分:20 - 解决时间:2007-6-4 21:27 提问者:ty391421 - 二级 最佳答案 (1)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2)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摘要:革命与改良就好像历史的两大车轮,推动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前进。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革命只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用都是不容抹煞的。革命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斗争方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二者交叉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现代化、孙中山革命1895年4月,甲午战争战败,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但还是对清政府触动并不大,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逐渐高涨起来。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时局更加危急。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颁发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方面推行新政的谕旨。维新派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逐步在中国推行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社会制度的运动,而且是近百年来一系列改造和变革社会的伟大开端。戊戌维新同以往自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革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做出自己的抉择,投入改造中国的运动。尽管在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新工业尚很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感却敦促着这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尽早地袍笏登场,演出维新、变革、图存的壮烈场面。戊戌维新运动虽带有早熟、不够完满等等特点,它作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代替帝国主义及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来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确是破天荒的事,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上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戊戌变法不久便从顶峰跌入谷底,作为变法的主持人光绪帝被黜,变法策划人康有为流亡,沦为保皇派。尽管康有为为中国选择了维新之路,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没有选择康有为。改良派用自己的失败为革命准备了基础和前提。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内反清情绪日益剧增,革命声势高涨,革命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时代的中心。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象征是康有为,那么20世纪初则是孙中山的时代。 20世纪初,民族矛盾的激化促使大批知识分子由爱国走向革命,其中包括原来参加维新运动的章太炎、杨笃生等人也都投身到革命的旗帜下。在这个潮流的影响下,相继产生了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等,并造就了一批有影响的领袖人物。1905年8月成立的同盟会汇集了新团体和新人物的精华,形成了成熟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领导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政党,其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正式公之于众,并扩大武装起义和开展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标志着革命的成熟而有了胜利的希望。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改良与革命作文.doc

改良与革命作文 在国人的字典里,改良与革命分属褒贬迥异的两个极端——对于革命,多年"爱国历史主义"熏陶下自会油然而生一股莫名的亲切与好感;提及改良,却不由自主想起《茶馆》里"越改越‘凉’"的王掌柜,掩饰不住地嗤之以鼻。甚至权威的历史教科书中也不自觉渗透出这种情绪。无论对象是"圣雄"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政策,抑或"我有一个梦想"的马丁?路德?金开展的"黑人民权"运动,言简意不赅的介绍后总会如此这般酸溜溜地结尾——"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防止社会改良转变为革命,以便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利益能够容许的范围内。" "革命"一词,本指革除天命。帝王既受命于天,改朝换代,王者易姓自然就是"革命"。可回溯上下五千年,又有哪一次王朝更迭,江山易主能逃脱得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定律。更不用提饱受战乱煎熬的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人张养浩穿越七百年时空的悲叹,至今仍振聋发聩。 由此可见,暴力革命不见得任何情况下都是最佳选择。所谓"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当社会形势并未呈现"不得已"情况,即改良仍具可行性时,贸然选择用革命的暴力形式打破旧有的统治秩序,不可避免会对社会正常秩序构成毁灭性的打击,带来一连串难以估量的灾难性后果。当然,不可否认暴风骤雨般的革命会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涤荡一系列旧有生产关系中束缚生产力的落后因素,仅就这点而言它毫无疑问是一劳永逸的。这也就很好解释它对追求立竿见影的国人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了。不过两者就如天平两端的砝码,轻重分寸很难拿捏。即便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满怀信心地预言:"我们将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之后,也足足花了七年多的时间,才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而"天平"一旦失衡,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其中尤以"太平天国"最为典型。 从"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来看,鸦片战争后,"鹰眼四集,强邻环伺"。团结一致,共抗外侮方是正确的选择。而此时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明显是一场"内耗",只会使"亲者痛,仇者快"。而当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面前

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与改良问题分析短短一个多世纪,在中国大陆上就发生了数次影响国民命运的历史事件,从1840年到1949年,究竟是革命还是改良,我们只能从各个方面分析讨论。 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即为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这就是改革与闭塞的原因所导致的不同的结果。 19世纪初叶,中国封建社会已从“康乾盛世”的顶峰上往下跌落,封建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宋学”与“汉学”也逐渐走向穷途末路。而产生于明末清初由黄宗羲、顾炎武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却受到社会的注重。这种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思想变革的主要表现。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威胁下,不但对中国的经商贸易有所动摇,而且西方的思想文化也蜂拥而至。鸦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交替时期思想界出现的一大进步。一方面,它针对当时社会的严重弊端和民族危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对国计民生具有积极作用,它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沉闷风气,初创了“开眼看世界”的全新观念,迈出了向西方国家探寻真理的步伐,充当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启蒙的先驱,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它主要是服务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依然有着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经世之学提倡学习西方长技,却不能触及封建制度,“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这种将道势对立起来的观念,没有冲出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封建思想藩篱,也使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处在一个肤浅的初级阶段。 在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形下,国内的农民阶级似乎有所改变,于是,就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历时14年,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并对亚非人民的反殖民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体现了时代新特点。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但它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已经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它的事迹及它提

浅谈对革命与改良的认识

浅谈对革命与改良的认识 革命与改良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在外受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在内还忍受这地主阶级的压迫。而且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也在冲击着中国。这样中国就面临了两条道路:第一条,通过革命彻底改变政权;第二条,通过改良缓解现状。 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显然走改良这条路是行不通的。但是改良这部棋还是要走的。 首先,改良具有谈判的性质,并没有谁要推翻谁的意思。这样在大家共同协商达成一致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血淋淋的事件。因此,一般人都会首先想到改良这条途径:谁都想通过不流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是,当时的中国通过改良是不可能成功的。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维新变法,都有其局限性。先拿洋务运动来说,它的封建性和自身管理的腐朽性首先制约了其发展,而更致命的是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时,清政府已经和外国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而洋务运动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戒”,西方列强是不可能让中国富起来的。对于资产阶级性质政治改良运动的维新运动同样是不可能成功的。维新派本身除了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外,还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既然改良行不通,那么就要寻找其他道路——革命。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增大,以及中国内部反动派的严重压迫逼着中国进行革命。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因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非常巨大。它不仅彻底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年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且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可是让人失望的是辛亥革命还是失败了。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这场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不可能让自己失去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剥削、奴役对象。资产阶级的软弱行和妥协性是不可能完成救国任务的。辛亥革命提的“民主”,其所说的“国民”主要是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提要 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 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 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 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都是典型的革命。 " (一)在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也曾试图走改良的道路,但由于腐败的清政府 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特权,不愿意进行真正的改良,因此,这条路走不通。(二)辛亥革命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清政府 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导致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原因不是因为推翻了清朝皇帝,而是因为革命不彻底。(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为新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没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无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因为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并且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它依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

近代改良与革命练习doc

1、洋务派的主张是A A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 2、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D A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不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B顽固派百般阻挠和破坏 C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D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吗? 材料二: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老师任教。 材料三: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开办后,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十五万匹。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是怎样认识清王朝和世界的?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2)材料二、三反映了清政府中什么派别的活动?从这两则材料来看,他们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答案(1)认为清朝是“天朝大国”,对世界一无所知。这是一种虚骄自大,闭目塞听(闭关自守)的愚昧思想。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2)洋务派。作用: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4、洋务派的口号是(自强)、(求富)。 5、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更能看出洋务运动是:()C A.一次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B.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C.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D.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6、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A A、公车上书 B、成立强学会 C、成立保国会 D、《中外纪闻》的发行 7、名词:戊戌变法(百日维新)P196 8、戊戌变法的性质。P197 9、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0、支持维新派进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C A.咸丰皇帝B.同治帝C.光绪帝D.宣统帝 11、戊戌变法唯一保留的的是()。 12、名词:公车上书p195 13、有人说,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就不会有戊戌变法的失败。这种观点对吗?你是如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 这种观点不对。袁世凯告密仅仅是变法失败的偶然因素。 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而维新派的力量比较薄弱。 当时维新派依靠的光绪帝没有实权,他们也没有得到下层群众的支持,脱离了人民群众。加上策略不够稳妥,触犯顽固派利益较多,遭到了顽固派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了变法。 14、下列对辛亥革命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B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与动乱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波澜迭起的革命时代。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先后被革命浪潮所掀翻,退出历史舞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出现稳定局面,由此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回首百年,有人感叹,如果走代价较小的改良之路该有多好,遂有“告别革命”之说,亦有提倡“回到康有为”“回到孔孟道统”等等说法。然而,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 革命不是人为的任意选择 一般而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改良总是比革命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因此,选择改良、避免暴力对抗为一般常情。然而,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革命与改良的发生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不取决于个人或群体的良好愿望。当社会矛盾尖锐到改良不足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之时,革命又绝非任何好事者所能煽动。 20世纪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并成为一波波不可阻遏的洪流,并不是中国人有激进的偏好,也不是少数人鼓动所致,而是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所触发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陆沉,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外不能抵抗强敌,内不能维持民生,国家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历史是给了改良机会的。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到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再到辛丑之耻后的清末新政,清朝统治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救运动,试图通过局部的改良来挽救将倾之大厦。客观地说,清末十年的改良不能说毫无成就。然而,清政府的改良和社会期待落差巨大。清政府期望通过细枝末叶的改良,将无所不包的君权法制化,为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1908年8月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赋予了皇帝极大权力。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出台,则向社会公开了清廷皇族的集权之心,使人们对预备立宪的前途丧失信心。 清政府阻塞了改良之路,使社会普遍弥漫着革命情绪,只是等待着有人出来登高一呼。辛亥之年,武昌首义,各地纷纷揭竿而起。数月之间,江山易色。短短的4个月中,并没有经过特别重大的战役,清廷退出了历史舞台。可见,清廷的统治根基早已松散,革命已是民心所向。 然而,辛亥革命虽然赶走了皇帝,却未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国家依然处于虚弱和无序状态。在国际上,从日本提出“二十一条”,逼签屈辱的“民四条约”,到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而未能从战败国德国手中收回胶州湾,中国依然是一个被人欺侮的国

如何超越革命与改良

如何超越革命与改良 ——述评马勇之《超越革命与改良》 今获一小书,为马勇先生之《超越革命与改良》,一气读罢,其冷静理性之风格,让人倍感清爽;其独树一格之观点,让人眼前一亮。然,当合上书页,摩挲封面,凝视标题,反生疑虑。改良走入误区,革命生不逢时,何去何从,懵然不知。即便要旨隐于字里行间,依吾之体会,非能跳出“改良”概念之窠臼,而新用一词,予以标榜。是故,吾等不禁疑惑:如何超越革命与改良? 本书标题为:超越革命与改良。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激进与保守:估戊戌”;第二章是“革命与改良:平辛亥”;第三章是“共和与帝制:衡洪宪”;第四章是“超越革命与改良:论五四”。就如题目所示,本书的主题词是“革命”与“改良”。作者在引言里说到:“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极为复杂,并不能简单的二元对立就能够给予圆满的解释,……从百年后的历史眼光看,我们现在反观百年前的历史,似乎应该摒弃那些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似乎应该超越

革命与改良、超越激进与保守这些传统的价值评价体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着眼于当下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通过审视历史上的“革命”与“改良”,试图用更加务实,更加理性的,“超越革命与改良”的眼光为“中国怎么向前去”提供一种认识理路。当然,作者为这种“超越”提供哪些智识活动,以及最终是否完成了这种“超越”,都是笔者考察的对象。 第一部分文意梳理 一、民族主义,必须正视的不幸 19世纪的中国,清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稍有闪失,大清二百多年的基业将化为断壁残垣,陈年往事。作者认为,面对如此危急状况,作为清朝的统治者,无论光绪还是慈禧,采取的任何措施,其首要的目的都只能有一个,就是保住爱新觉罗家族的江上,至少保住爱新觉罗家族的皇位。所以,不管光绪和慈禧在对具体事件的态度看法上有多么大的分歧,但他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当康梁等以光绪为大旗,进行改革的时候,慈禧并不是不知情,也不是没有能力阻止,这点从后来的“戊戌政变”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而是“作为清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西太后当然清楚中国当时落后于世界的实际状况,她当然也期望通过变法以促进中国的发展,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事实上,不仅光绪帝颁

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流行”告别革命”一书,认为如果不是革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会如此圆满,世界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摊子的百年疯狂与优质”“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改良可能成功,革命一定失败”军阀混战,袁世凯称帝等现象乃是革命的后遗症,是暴力革命这种方式本身带来的问题。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希望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中国和平的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因此注定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进行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近代中国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和落后现状,革命是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为目标的彻底的革新运动,是对当时制度,文化,思想的解放,革命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革命,是彻底的打碎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和部分封建文化,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丧失了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革命虽然彻底,但他的破坏力大,1905~1907年间,改良派和革命派在思想政治领域进行了一场空前激烈的论战,在党和社会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飓风,早期的改良运动客观上为革命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解放,革命则是改良的进一步发展,是改良的质的前进。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命,促进了中国的社会革新,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的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造成的,总结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改良与革命,不管是革命还是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造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救国图强,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

浅谈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浅谈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摘要:近代中国革命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主要是论革命和改良对于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哪一个更重要,革命与改良各有千秋,革命相对来说比较暴力,血腥,但辛亥革命从某种程度上说却是一次很大的成功,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改良相对比较温和,给民众带来的苦难较小,但历史上的维新主义者也犯过一些根本上的错误。实际上,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使近代中国革命更偏向于革命的道路,改良和革命这两种形式,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但改良是常态,革命是非常态,对于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不能经常处在革命的状态中。总而言之,近代中国革命真正需要的是有效地改革。 关键词:近代中国,革命,改良,社会运行 正文: 关于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有学者认为,这绝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问题,它涉及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根本问题。事实上,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社会开启以来,中国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相比于革命而言,改良更是首选之法。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分裂。毛主席曾说:“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革命后,可以实施较大规模的变革,但是变革的效果却往往因为传统的阻碍势力、因为革命的不彻底而变得微不足道。当然,改良也有它的不利之处,但从长期来看,改良是比较可取的。 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却使它偏向了革命的道路。首先,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所以它们也不会真正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统治阶级中的顽固势力太强大,不甘心在改革过程中丧失其原有的利益,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地阻挠或延缓改革的步伐;再次,改良者本身的弱点及改革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及其启示一.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概括): ①外来原因即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西方实现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要求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推动西方列强向世界急剧扩张。中国成为其扩张的目标之一。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开始救亡图存的探索。 ②内部矛盾即中国社会原有的农民与地主阶级,资产和地主阶级,无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随着外来资本的入侵逐渐激化。 中国志士仁人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大革命,便是中国人开展的救亡图存探索。 二.两次改良和两次革命: 1.洋务运动:开展原因: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洋务派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其具有封建性。........P49。但无论如何,其历史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洋务运动使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倾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社会风气得到改变。 2.维新运动: 开展人: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开展的原因: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维新运动发布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的新政令和新措施,但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这种改革方案,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光绪皇帝所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中央和地方守旧官僚们的抵制,大多未能付诸实施。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守旧势力力图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最终维新变法失败。但其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P54 第二: 第三: 维新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但这么快失败了,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维新运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改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也称戊戌变法) 革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生)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 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外交、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侵略与破坏,中国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劫财富。这些自称“西方文明传播者”的侵略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分地暴露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践踏文明的野蛮本性。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革命与改良的直接原因。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进而引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守旧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以求探索真正救亡图存的道路。 农民阶级以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为代表,虽然失败了,但是却给以帝国主义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农民阶级采取暴力革命的办法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落后性,最终无法领导中国革命的成功。 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其引进外资、兴办近代企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新式学堂、建立新式海陆军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思想的解放。地主阶级洋务派采用了较为温和的改良的办法,然而洋务派以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为最终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迫切的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思想,百日维新虽然只仅仅经历了不到一百天的时间就失败了,但是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人民思想得到解放,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辛亥革命以暴力革命的方式迅速推翻清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解放了人民思想,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由此看来,革命与改良是两种不同的探索救国方式。都是改变社会现状的有效途径,但是所有的历史事件都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需要辩证的看待问题,在近代的中国,由于清王朝统治者的软弱性,企图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一定的社会意识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的反应,因此在当时的中国,只有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才能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与富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