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综合防治

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综合防治

在中国孕产妇死亡率逐渐降低(特别是当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10/10 万以下)的情况下,血栓性疾病已成为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中国孕产妇独特的发病风险和孕产妇保健体系特征,形成此次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上海专家共识。拟在早期预防、及时诊治两个层面建立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规范。

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现状分析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包括肺栓塞(pul monary embolism, PE)和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孕产妇是发生VTE 的高风险人群,孕产妇死亡中VTE 的构成比增加是全球的趋势。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VT E 相关孕产妇死亡的主要措施。VTE 缺乏临床特异性,D-二聚体是重要的鉴别诊断指标,但在孕产妇几乎都高于正常上线,至今没有公认的标准;CT 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但由于X 射线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妨碍临床医生的选用。诸多原因导致了孕产妇VTE 临床诊断困难。本共识旨在提高产科医护人员对VTE 相关疾病的认识,做好早期预防和及时诊断,降低孕产妇VT E 相关疾病的死亡率。

由于其临床表现非特异性、诊断困难、治疗延误等因素,VTE 是可预防的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制定VTE 相应的规范,预防和处理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对于提高孕产妇安全,降低孕产妇死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DVT 和PE 的发病特点,中国孕产妇存在独特的发病风险:(1)高龄产妇增加:2015 年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以来,高龄产妇生育意愿不断增加。高龄妊娠是VTE 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而且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VTE 风险因素亦密切相关;(2)活动减少、肥胖等代谢相关疾病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改善,营养状态已经从以往的“减少饥饿期”进入“慢性疾病期”,进食增加、运动减少导致营养过剩,肥胖的比例明显增加;(3)产妇“坐月子”的风俗限制了产后活动: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产褥期的“仪式性”行为,各地有独特的行为和饮食方面的禁忌。虽然没有关于中国的“坐月子”的文化习俗与VTE 发生情况关联的报道,但“坐月子”可能导致的运动减少,而运动减少与产后血栓形成有关;(4)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增加:随着辅助生殖、试管婴儿技术的大量应用,以及孕期保胎导致的运动减少、孕激素使用增多等也是VTE 的风险因素。

上海市母婴安全专家委员会、上海市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专家,在2019 年12 月至2020 年5 月期间,针对上海市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进行探讨并形成问题,组织产科、ICU、血管外科、呼吸内科等多学科专家,通过网络讨论、书信、现场讨论等,并多次反复征求意见,建立和完善了本次上海市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专家共识。

本共识的目的是基于我国孕产妇保健体系的特点,围绕孕产妇VTE 预防和诊治两个事件,基于“全程评估、积极预防、早期诊断、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减少VTE 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本共识适合妇幼保健和产科专业的医护人员,其它专业的内容不再赘述,可参考相关的指南和共识。

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在妊娠不同时期,采用评分法评估VTE 的发病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级别,采用不同的预防策略。针对所有孕产妇均应进行健康教育,促进孕产妇健康行为。

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是防治VTE 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采用自媒体、宣传手册、健康咨询的方法,在初诊建卡、入院、分娩后等时间节点,加强孕产妇关于VTE 的危害、疾病先兆、预防策略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改变孕妇的态度和行为。

(1)健康教育内容:①使孕产妇了解认识VTE 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促进孕产妇重视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包括孕产妇本身就是VTE 的高风险人群,一旦发生可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的后果;②了解疾病的先兆表现,促进VTE 患者早期就诊。早期表现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相关的、需要及时就诊的临床表现;②了解自身VTE 的风险级别以及相应的预防策略,提高预防策略的依从性;④针对大部分孕产妇,采用运动、健康饮食、改善心理状态等方法预防血栓形成,并提供可行的、正确的方案。

(2)教育形式: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可采用适宜的教育方式,具体可选的方式有:

①宣传手册;②新媒体可视化的图片或卡通等通俗易懂的方法;③孕妇学校;

④健康咨询门诊、孕妇血栓预防操以及其它可行的方法。

2.动态评估V T E风险

本共识基于积极预防的原则,主要根据昆士兰(2018)和RCOG(2015)孕产妇静脉血栓最新指南,采用评分法进行风险因素评估(表1)。风险因素分为产前因素、产后因素和临时因素三个类别;同时存在多种因素者,分数可以叠加。产前风险因素包括产前因素和临时因素。产后风险评估包括产前因素、临时因素和产后因素,临时因素消失后不再作为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程度分为极高危(4分以上),高危(产前3分或产后2-3分)和低危(0-1分)三个等级。

动态评估的时间节点包括:

(1)孕早期:首次产检或建大卡时应评估VTE 风险,必要时孕早期开始预防性抗凝;有条件的可在社区服务中心初次登记(建小卡)时评估,发现高危人群及时转诊。

(2)孕28 周:每次产检密切监测孕妇情况,如新增VTE 风险因素或并发症需重新评估VTE 风险,根据指南抗凝。

(3)分娩当天:产后及时评估VTE 风险,必要时及时抗凝治疗。

(4)临时评估:若孕产妇出现以下情况时重新评估:①孕期住院;②危险因素改变;③制动延长。

表1: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因素评分表。

3.综合防治策略

VTE 的综合预防策略包括健康促进、物理方法和药物预防三种策略。健康促进包括健康宣传、适当运动、尽可能避免风险因素;物理方法包括使用弹力

袜、机械泵等方法促进外周血液循环;药物方法包括采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low weight molecular heparin, LWMH)皮下注射的方法预防血栓形成。(1)产前

针对所有孕产妇至少一次的孕产妇宣传教育。均需要采用合理科学的饮食习惯、加强运动、避免脱水等方法预防VTE。在无法有效运动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被动运动、按摩、穿弹力袜等物理方法预防血栓。

高危产妇在无明显禁忌的情况下,均采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药物预防策略。孕产妇的预防剂量需要根据孕产妇的体重进行调整。

针对产前孕妇,评分3 分的患者在妊娠28 周以后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评分4 分的患者在评估后即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持续到分娩前24 小时。

因临时因素应用低分子肝素者,在临时因素风险消除后,需重新评估是否继续应用药物抗凝。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OHSS)严重者缓解后延用8-12 周。

(2)产后

针对所有产妇,分娩后当天,应指导产妇早下床活动和避免脱水;并尽可能采用被动运动、按摩、弹力袜等物理方法预防血栓。

针对高危产妇,评分2 分以上产妇,均应在分娩12 小时后应用低分子肝素。2 分患者至少持续应用到出院,3 分以上患者应用到产后7-10 天。如果风险因素持续存在可以适当延长用药时间。反复VTE 史并长期口服抗凝药、或抗磷脂抗体综合症合并动静脉栓塞史,推荐孕期治疗剂量低分子肝素并维持至产后6 周。特殊的抗凝治疗需要相关专业会诊后进行。

4.低分子肝素预防性应用

(1)孕产妇预防应用低分子肝素剂量

在无明显禁忌的情况下,高危人群均应采用标准预防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在极端过低、过高体重孕产妇可以根据孕妇体重进行适当调整。

(2)低分子肝素与分娩

分娩过程中容易发生产后出血,分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容易导致产后出血,且如有椎管内麻醉孕妇容易导致椎管内出血。因此,尽可能避免低分子肝素对妊娠的影响。

1)产前用药者,应在分娩前24 小时前停药。有产前出血风险者慎用。

2)在无产后出血风险、无椎管内麻醉的情况下,分娩后尽可能早开始应用预防剂量低分子肝素。阴道分娩者推荐产后4-6 小时开始,剖宫产者产后12 小时开始。

3)有产后出血风险者,主要包括产前出血、凝血、进行性伤口血肿、疑似腹腔内出血和产后出血,可使用弹力袜、足部脉冲装置或间歇气动压缩装置进行处理。因普通肝素的半衰期短,且有鱼精蛋白抑制其效用,在有强烈使用肝素的指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普通肝素。

4)椎管内麻醉者,预防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应在停药后至少12 小时后拔管,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应在停药24 小时后拔管。且拔管后4 小时内不注射低分子肝素。

表2:产前或产后预防和治疗血栓的低分子肝素剂量。

(3)低分子肝素预防的注意事项

肝素(包括低分子肝素)具有出血、血小板减少、骨质疏松等并发症。这些不良反应可以发生在使用预防剂量的患者中,长期应用则风险更高。在低分子肝

素预防用药时注意事项如下:①每一例需要药物预防的孕产妇,均需要认真评估指证和禁忌症(表3),权衡利弊后开始用药,必要时请专科医生会诊后决定;②如需要长期用药,患者可能自行注射低分子肝素。针对这部分患者,应充分告知应用方法、并发症,并在医生的定期监测下用药。特别是需要产后继续用药6 个月的患者应定期随访;③在特殊情形下,如手术时间过长,或存在抗凝药物禁忌症(如前置胎盘、有出血倾向患者),可采用间歇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等物理方法取代,必要时需相关专科会诊,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策略;④在血栓形成高危孕产妇,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泵预防血栓前,尽可能进行深静脉血管加压超声检查,排除已经存在深静脉血栓。

表3:孕产妇低分子肝素应用禁忌症和慎用情况

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

VTE 一旦发生,临床症状监测、早期诊断是治疗是否成功的关键;一旦发生肺栓塞需要及时启动多学科团队,及时有效的救治是VTE 抢救成功的最后防线。

(一)V T E的症状监测和早期诊断

由于VTE 的早期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需要建立VTE 症状监测和早期诊断机制。经过健康教育后,孕产妇对VTE 有一定的警觉性。一旦出现DVT 以及胸闷、呼吸困难等疑似PE 的临床表现,孕产妇应及时就

诊;就诊后应及时接受各项必要的检查,及时识别和诊断,D-二聚体监测和血管加压超声是首先的筛查手段。因此,患者需要知道什么情况下到医院就诊的同时,所有接生点医院均应具备初步的VTE 识别能力。

1. DVT 和PE 的临床表现

孕产妇DVT 好发于左侧近端深静脉和髂静脉,其临床表现类似与非妊娠成年。因此,孕产妇的DVT 临床诊断也可参考非妊娠期的Well 氏评分法。股静脉血栓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弥漫性疼痛和肿胀,可能伴或不伴下肢红斑、皮温升高和压痛。髂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包括整条腿肿胀,伴或不伴侧腰部、下腹部、一侧臀部或背部疼痛。

表4:深静脉血栓的Wells 评分

肺栓塞没有特异性的临床体征或症状。由于肺栓塞患者的症状与妊娠正常生理改变有重叠(例如呼吸困难在正常妊娠中的发生率高达70%)。因此,在妊娠期识别具有临床意义的肺栓塞具有挑战。既有可能过度诊断肺栓塞,也有可能漏诊肺栓塞。

肺栓塞的起病特征多种多样,从无症状到休克或猝死不等。妊娠期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或咯血时,均应警惕并增加对肺栓塞的临床怀疑。目前没有孕产妇肺栓塞的临床评分体系,这里推荐非妊娠期的肺栓塞临床诊断的Wells 评分(表5),供参考。

表5:肺栓塞临床诊断的Wells 评分

2. 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1)D-二聚体:孕产妇的D-二聚体浓度升高,孕产妇D-二聚体正常可以排除血栓性疾病,但升高不能明确诊断。

(2)心电图:肺栓塞患者心电图V1-4 导联可能出现T 和ST 段改变,可以作为疑似诊断方式,但不能确诊。

(3)动脉血气分析:可以作为肺栓塞的筛查方法。低氧血症提示肺栓塞可能,但不能作为诊断标准。

(4)血管加压超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除了肥胖、制动、创伤、雌激素水平升高等易患因素外,发生时症状为下肢肿胀,尤其是单侧,对于每一个可疑VTE 患者,可以及时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诊断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但增大的子宫可能影响髂血管显影,血管加压超声不能诊断盆腔血栓性栓塞。

(5)CT 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CTPA 可作为肺栓塞的首选诊断方法;在DVT 诊断时,在血管加压超声无法确定的股静脉血栓形成,或怀疑盆腔血栓形成时,数字显影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6)其它检查: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监测血栓形成方面其异常的出现可能比D-二聚体更早,可辅助早期诊断VTE。在肺栓塞患者,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心脏扩大、肺动脉扩张、肺动脉高压等现象;胸部X 摄片发现肺纹理增粗、右心扩大等肺动脉高压表现。

(二)早期治疗和综合急救

VTE 治疗的主要包括抗凝、溶栓、安装滤网等方法,接生点的医护人员需要具备第一时间应用低分子肝素或肝素抗凝治疗能力,及时专科医生会诊,开

展多学科联合诊治。特别是妇产科专科医院,虽然妇产科医生不具备安装滤网、溶栓等治疗的能力,但医院需要备有相关的药物。一旦发生严重VTE,不具备转诊条件的情况下,在会诊医生指导或直接参与下,能够获得及时治疗。

对疑似VTE 的初始治疗取决于急性VTE 的临床怀疑程度、是否存在抗凝禁忌证。当临床高度怀疑急性VTE 时,在诊断性评估之前,需要进行经验性抗凝治疗;在排除VTE 后,及时停止抗凝治疗。当临床低度或中度怀疑VTE 时,应根据具体病例来决定诊断性评估之前是否进行经验性抗凝治疗。对那些怀疑VTE 但存在抗凝治疗禁忌证的患者,应加快诊断性评估;确诊后尽可能选择不依赖抗凝的治疗方式。

总结:

VTE 的早期预防和及时诊治是降低VTE 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两个重要事件。孕产妇VTE 防治是多部门、多学科参与的复杂的过程。每一个孕妇做好预防,每一个血栓形成的患者做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新医患关系,采用物理和药物相结合的预防策略。接生单位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可行的VTE 防治规范和流程,并融入到日常的业务流程中,作为孕产妇安全的重要业务工作,并进行定期业务学习。在现有的信息化病史的基础上,采用临床路径的方法关键节点制定表单计算机辅助诊疗技术等信息化方法,探索建立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模式,这是将来的发展趋势。

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与管理【最新版】

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与管理 一医院内患者VTE风险评估和出血风险评估 (一)VTE风险评估 1.住院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 (1)患者因素:卧床≥72 h、既往VTE病史、高龄、脱水、肥胖[体质指数( BMI)>30 kg/m2]、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妊娠及分娩等; (2)外科因素:手术、创伤、烧烫伤、各种有创操作等; (3)内科因素:恶性肿瘤、危重疾病、脑卒中、肾病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静脉曲张、炎性肠病等; (4)治疗相关因素:肿瘤化疗或放疗、中心静脉置管、介入治疗、雌激素或孕激素替代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机械通气、足部静脉输液等。

2.VTE风险评估 建议在每例患者人院时进行VTE风险评估,特别是VTE 高风险科室的住院患者。对手术患者建议采用Caprini评分量表(表1)

对非手术患者建议采用Padua评分量表(表2)。 (二)出血风险评估 鉴于抗凝预防本身潜在的出血并发症,应对所有需要预防的住院患者进行出血风险和其他可能影响预防的因素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表3,4)。 1.患者因素:年龄≥75岁;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

2.基础疾病:活动性出血,如未控制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性疾病或出血等;既往颅内出血史或其他大出血史;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 110 mmHg(l mmHg=0.133 kPa);可能导致严重出血的颅内疾病,如急性脑卒中(3个月内),严重颅脑或急性脊髓损伤;糖尿病;恶性肿瘤;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或肝功能衰竭等。 3.合并用药: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溶栓药物等。 4.侵入性操作:接受手术、腰穿和硬膜外麻醉之前4h和之后12h等。

2020版昆士兰临床指南“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要点解读

2020版昆士兰临床指南“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 预防”要点解读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由于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血块或血栓并堵塞血管时所产生的系列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E )。每1000名孕产妇大约有1~2例发生VTE,并且,妊娠晚期发病风险高于妊娠早期和中期。在发达国家,VTE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所有孕产妇死亡的10%。 2020年3月,昆士兰卫生组织(QLD, Queensland Health)发布了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指南。指南主要针对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提供指导建议。在2014年指南的版本上,更新了VTE 风险评估评分系统等相关内容。本文将对孕产妇VTE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

孕产妇VTE的风险评估:孕产妇VTE的风险评估需要贯穿整个妊娠期和产褥期,即妊娠早期由经验丰富的医学团队对孕产妇进行个体化VTE评

估,制定预防计划,整个孕期需动态进行监测及风险再评估,产后或计划出院时仍需对孕产妇进行观察,针对情况,提供个体化方案,详见流程图1。不同VTE风险的产前产后血栓预防措施和疗程也各有不同,详见流程图2和3。 孕产妇VTE的预防措施 水的摄入和运动 常规告知运动和避免脱水作为孕产妇VTE 预防基本策略的重要性。机械预防 结合药物预防措施,渐进式加压袜(GCS)、防血栓栓塞袜(TED袜)和间歇性充气加压(IPC) 或序贯加压装置(SCD) 已被证实可降低非妊娠高VTE风险患者DVT 的发生率。但妊娠和产后特定相关的证据有限。 机械预防的禁忌症: 严重外周动脉疾病或溃疡; 近期接受过皮肤移植; 外周动脉旁路移植术; 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重度腿部水肿或肺水肿; 已知材料过敏; 腿部严重局部问题(如坏疽、皮炎、未治疗的感染伤口、脆弱的“棉纸”皮肤)。

探讨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的分析及预防护理措施

探讨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的 分析及预防护理措施 【摘要】由于妊娠及产褥期的一系列生理性变化及病理妊娠的特点,使孕产 妇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明显增加,成为 VTE 发生的高风险人群,已成为导 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孕产妇 VTE病死 率的主要措施。本文重点探讨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 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如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基础预防,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等,降低孕产妇发生VTE的概率,提高产妇安全。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孕产妇;危险因素;预防护理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静脉血管管腔内血液异 常凝结,形成血栓而使血管完全或部分阻塞,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包括深静脉血 栓形成(deep vein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 embolism,PE)。由于妊娠及产褥期的一系列生理性变化及病理妊娠的特点,妊娠 期妇女随孕周增加逐渐形成的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瘀滞、分娩时血管壁损伤等原因,孕产妇发生 VTE 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女性。有研究显示孕产妇发生 VTE 的 可能性是同龄非妊娠期女性的 4~5 倍,是危及孕产妇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1]。 VTE现已成为可预防的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现如今临床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医患互动和VTE早期症状不典型,低危人群仍存在发生VTE的风险,而且部分患者发病后未能引起重视及时得到救治。虽然其绝对风险较低,但 妊娠期 VTE 却是导致孕产妇发生围生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 因此,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孕产妇 VTE病死率的关键。 一、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孕产妇的生理变化特点

2021产科 VTE 抗凝防治策略指南更新解读(全文)

2021产科VTE 抗凝防治策略指南更新解读(全文)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造成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间接产科原因中也居于首位[1]。由于静脉血流停滞、内皮细胞损伤、高凝状态等妊娠期特点,妊娠人群的VTE风险是非妊娠人群的4 - 5 倍,VTE 复发风险则为3 - 4 倍,我国产科VTE 亟需早期预防和及时诊治。 图1 孕产妇死亡原因的数据分析 2020 年 3 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卫生组织(QLD,Queensland Health)发布了妊娠期和产褥期VTE 预防指南[2],而近期我国也发布了《上海市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专家共识》[3],均对针对妊娠期和产褥期VTE 的预防诊治提供指导建议。

上海2020 年第四届东方妇产科学论坛之母胎医学论坛上,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应豪教授主持介绍了上述国内外产科VTE 最新指南的发布,并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李笑天教授、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程蔚蔚教授,对昆士兰新版指南和上海专家共识进行了深入解读。 个体化评估孕产妇VTE 风险评分 VTE 个人史、易栓症、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与孕产妇VTE 风险增加有关,因此昆士兰新版指南在2014 年指南的基础上,更新了VTE 风险评估评分系统相关内容,使个体化预防方案成为可能。 昆士兰新版指南建议孕产妇VTE 风险评估需贯穿整个妊娠期和产褥期,妊娠早期由经验丰富的医学团队对孕产妇进行个体化VTE 评估,制定预防计划;整个孕期需动态进行监测及风险再评估;产后或计划出院时仍需对孕产妇进行观察,针对情况提供个体化方案。 昆士兰新版指南推荐根据风险得分对患者进行产前、产后血栓预防。风险因素包括手术诱发的单一VTE、年龄>35 岁、胎次≥3 次,大静脉曲张等产前因素,以及产程延长、阴道分娩、早产等

2021昆士兰临床指南: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全文)

2021昆士兰临床指南: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全文)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可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孕产妇因其特殊的生理状态,在妊娠期及产褥期发生VTE的风险较非妊娠期显著增加[1]。近年来,随着孕产妇高龄、肥胖、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等风险因素增加,VTE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上升[2-4]。 昆士兰卫生组织(Queensland Health)在2014年发布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指南(简称旧版指南)[5],并于2020年3月对该指南进行了更新(简称新版指南)。本文针对该指南的主要更新内容进行解读。 01 VTE风险因素评估 正确评估VTE的风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师识别高危孕产妇,从而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妊娠期和产褥期VTE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旧版指南中,高风险因素的识别仅以既往VTE病史或VTE 家族史为基础,其他风险因素分为社会人口学、个人病史和妊娠相关风险因素3大类。新版指南对高风险因素内容进行了较大改动,

对其他风险因素的内容和评估方式也进行了更新。增加和修改后的风险因素包括。 1.1 高风险因素 1.1.1 妊娠前药物应用妊娠前因任何原因使用抗凝药物、既往VTE史合并易栓症高风险、无诱因的VTE复发≥2次、本次妊娠期合并VTE,存在任意1项者即为高风险。 1.1.2 病史与手术无关的既往VTE史、有诱因的VTE复发≥2次、活动性自身免疫或炎性疾病、合并症(如癌症、肾病综合征、心力衰竭、镰状细胞病和1型糖尿病合并肾病),存在任意1项者即为高风险。 1.1.3 易栓症妊娠期和产褥期VTE患者中有20%~50%存在易栓症[6]。对于有易栓症的女性而言,如合并家族VTE史,发生VTE的风险将增加2~4倍[7]。新版指南将易栓症作为独立高风险因素,对易栓症的风险等级划分和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描述。新版指南中易栓症高风险包括以下任意一项:>1个实验室指标提示易栓症、抗磷脂综合征、抗凝血酶缺乏、莱顿第Ⅴ因子(F ⅤL)纯合突变、凝血酶原纯合突变、FⅤL/凝血酶原突变杂合子、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易栓症低风险包括以下任意1项:FⅤL杂合突变、凝血酶原杂合突变、抗磷脂抗体阳性[8]。 1.1.4 其他妊娠期间住院、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早孕期)、妊娠期和产褥期进行手术、严重妊娠剧吐或需要静脉补液的脱水,存在任意1项者即为高风险。

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共识

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共识 1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现状分析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O孕产妇是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人群,孕产妇死亡原因中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占比增加是全球趋势。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孕产妇病死率的主要措施。静脉血栓栓塞症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D-二聚体是重要的鉴别诊断指标,但在孕产妇中该指标实测值几乎都高于正常范围上限,故至今没有公认的阳性范围标准QCTA是诊断肺血栓栓塞症的金标准,但由于X射线对胎儿可产生潜在的影响,妨碍了该检测项目在临床上的应用。由此可见,诸多原因导致了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诊断的困难。 由于静脉血栓栓塞症具有临床表现非特异、诊断困难、易延误治疗等特征,故其虽然可被预防,但仍成为影响孕产妇健康与威胁其生命的重要因素。制订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规范,对于提高孕产妇安全分娩率、降低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特点,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孕产妇的发病风险存在独特性: ①高龄孕产妇数量增多。自2015年“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以来,高龄孕产妇生育意愿不断提升;高龄妊娠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亦密切相关。 ②因活动减少、肥胖等导致的代谢相关疾病发病率增高。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改善,国家营养相关策略已经从以往对“减少饥饿”的倡导转为对

“慢性疾病”的防治,进食增加、运动量减少导致了孕产妇营养过剩,肥胖比例显著增高。 ③产妇“坐月子”的风俗限制了其产后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坐月子”是产褥期的“仪式性”行为,该风俗具有各地独特的行为和相关饮食禁忌的配伍;虽然目前尚无关于中国“坐月子”的文化习俗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相关的报道,但是“坐月子”可能导致的运动量减少与产后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 ④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应用增多。辅助生殖、试管婴儿技术的大量应用,以及孕期保胎导致的运动量减少、孕激素使用频次增加等也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2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在妊娠不同时期,采用评分法评估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级别,采取相应的预防策略。对所有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促进其健康行为的形成。 2.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是防治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重要环节。可以利用自媒体、宣传手册、健康咨询的方式,在初诊建卡、入院、分娩后等时间节点,对孕产妇加强关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害、疾病先兆、预防策略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以端正其对待疾病的态度,促进其健康行为的形成。 2.1.1健康教育内容 ①使孕产妇认识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促使其重视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包括使孕产妇知晓其本身就是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

孕产妇怎样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孕产妇怎样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由于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血块或血栓并堵塞血管时所产生的基本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妊娠因血液淤滞、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等特殊生理状态,本身就是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孕期由于孕妇子宫慢慢增大,会对下腔静脉造成一定压迫,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产妇分娩,导致下肢静脉压力不断增高,进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产后由于中国旧的传统观念,认为在坐月子期间,产妇不宜过早地进行活动,以防损伤身体,进而落下病根。但是这样不科学地“坐月子”其实对产妇健康很不利,极易诱发各种不良反应,例如深静脉血栓。2019年,四川地区孕产妇因静脉血栓栓塞死亡占孕产妇死亡病因的9.01% 。肺栓塞已成为全世界孕产妇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和少数发达国家孕产妇的第一大死因。所以预防孕产妇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已经非常重要。目前较多研究均指出,在产后第一周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发期。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以及预防方法。 一、孕产妇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 深静脉血栓一般多发生在下肢,同时它也可以发生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卵巢静脉血栓等。导致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主要有三个。 (1)血液淤滞:妊娠妇女在孕晚期(25周至分娩)时静脉血流速度较孕早期(8-12周)明显降低,出现静脉瘀滞状态。产后由于疲惫、疼痛等原因,产妇常常长时间进行卧床休息,并未尽早下床活动,导致血液淤积在静脉血管里,进而增加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2)血管壁损伤:孕期静脉扩张增加分娩时血管损伤可能,手术创伤例如剖宫产、阴道手术产等都增加了血管损伤的风险;静脉曲张或下肢水肿高凝状态都将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 (3)高凝状态:妊娠期促凝血因子,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Ⅷ因子、Ⅴ因子、纤维蛋白原等增加,同时蛋白C、蛋白S减少导致抗凝系统活性下降。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诊治专家共识(2021全文)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诊治专家共识(2021全文)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DVT是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见于下肢,少数见于肠系膜静脉、上肢静脉、颈静脉或颅内静脉系统。如果血栓脱落阻塞于肺动脉,则会导致PE。孕产妇发生DVT、PE的风险以及因VTE导致的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高龄孕产妇、肥胖和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日趋增多,妊娠期及产褥期VTE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严重威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二)VTE的高危因素 筛查VTE的高危因素并进行早期预防,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妊娠期及产褥期VTE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35岁、BMI≥25 kg/m2、孕前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孕期高血压疾病、孕前存在VTE或家族史、孕期并发症如重度贫血、羊水

栓塞、胎盘早剥、胎盘植入、剖宫产等、分娩方式、产后休息时间不足、产后并发症如产后出血、感染等。 三)VTE的预防和诊治 制定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妊娠期及产褥期VTE的防治规范 尤为必要。XXX在参考多个国际指南的基础上,结合高级别 临床研究证据和我国实际情况,编写了我国首个《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诊治专家共识》。该共识指导和规范妊娠期及产褥期VTE的筛查、诊断、治疗及预防。预防措 施包括控制高危因素、采取预防性抗凝治疗、加强体育锻炼等。对于确诊的DVT或PE,应及时进行抗凝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 妊娠期及产褥期VTE的发病率比非妊娠妇女高4~5倍[8]。国外数据显示,妊娠期及产褥期VTE的总发病率为 0.6/1 000~1.8/1000,其中分娩后第1周是发病风险最高的时期[9‐10]。DVT在妊娠期及产褥期VTE中占75%~80%,发 生率为1.0/1 000~1.3/1 000,PE的发生率为0.2/1 000~0.4/1 000[8]。在XXX,DVT的发生率为0.4/1 000,PE的发生 率为0.07/1 000[11]。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方案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方案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方案 VTE预防与处置方案 第一章院内VTE预防建议 一、院内VTE预防建议的基本原则 院内VTE预防的基本原则是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评估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病史、手术史、肥胖程度、静脉曲张等。评估结果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二、院内VTE预防措施介绍 一)基本预防措施

基本预防措施包括床位转换、早期行动、保持水分平衡、使用弹力袜等。这些措施可以减少血液淤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VTE的发生率。 二)机械预防措施 机械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使用压力袜、间断充气压力装置等。这些措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机械预防措施并不能完全替代药物预防措施。 三)药物预防措施 药物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华法林、肝素等,可以抑制血液凝结,预防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三、住院患者VTE预防流程 一)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Caprini评分表)

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主要用于评估手术患者发生VTE的风险程度。评估结果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二)外科住院患者出血危险因素 外科住院患者出血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时间等。在制定预防方案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三)非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Padua评分表) 非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主要用于评估非手术患者发生VTE的风险程度。评估结果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四)内科住院患者出血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防与健康宣 教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防与健康宣 教 静脉血栓栓塞症,英文缩写VTE,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出现异常凝结,导致 静脉管腔出现局部堵塞或者是完全堵塞的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临床患者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如何预防 1、基本预防 患者术后应尽早下床活动,禁止吸烟喝酒,每天多喝水,控制好血糖和降低高血脂。如果患者下肢未形成血栓可做被动运动或者是主动运动,麻醉未醒或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应给予按摩和进行被动踝泵运动,从足部到大腿的顺序进行按摩,每次按摩 10~30 分钟,每次 6~8 组。待患者麻醉作用消失后,嘱自主进行 踝泵运动,次数和时间与上述按摩一致。患者也可做足踝关节内外翻、旋转动作,如果病情恢复较好还可进行膝关节屈伸运动。其踝泵运动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长时间卧床,下肢血液流淌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踝泵运动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可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所以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让家属也能够掌握预防运动方法,可辅助患者进行运动。

2、物理预防 根据医嘱使用抗血栓弹力袜或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每次 30 分钟,每天 2~ 4 次。使用弹力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弹力袜最佳穿戴时间为早上起床,晚上睡觉时脱下,每天必须保证弹力袜穿戴 8 小时以上。②如果是在较为干燥的季节,患者要预防脚后部位皮肤皲裂,否则会对弹力袜造成损伤,同时,穿戴前检查鞋内是否存在异物、是否平整,否则会对弹力袜造成损伤。③不能用女性弹力袜替代医用弹力袜,因为医用弹力袜有治疗压力,并且部位不同所产生的压力也不同,如果盲目替代会影响最终的穿戴效果。④穿戴弹力袜时如果发现疼痛情况并无改善,且腿部受到的压迫明显,可能是因为弹力袜压力过大,可联系护士或者是医生更换弹力袜。⑤弹力袜的要定期进行清洗,清洗时要使用温水,保证水温不超过40℃,切忌机洗或者是用力拧绞。⑥洗净后不要拧干,可用手挤出多余水分,或者是用毛巾吸干,平整放置于阴凉处晾干。 3、药物预防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用抗凝药物,但是由于抗凝药物作用机制的影响的,每种药物都存在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患者服用药物前需要详细说明。使用抗凝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出血反应,如牙龈出血、粪便带血等,如果服用药物后出现不良出血反应,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避免情况进一步加重。若患者存在肾功能、肝功能损伤,应对药物用量进行调整,个别药物不适用于严重肾损害患者,如低分子肝,可选择应用普通肝素。椎内血管血肿较为少见,但是如果发生可能会对患者产生严重影响,椎管内手术、穿刺等操作之前,如果使用抗凝药物会增加患者出血概率。

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全文)

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疾病,常并发于其他疾病,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1】。医院内VTE发生的风险与患者住院的病情和(或)手术等治疗措施以及患者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龄、肥胖或其他合并疾病)有关。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可明显减少医院内VTE的发生。为规范VTE的临床管理,有效开展医院内VTE预防,降低VTE发生,减少医疗费用,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提出了本建议,旨在指导临床上科学、有效地开展VTE医院内预防与管理,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一、建立医院内VTE综合预防体系【2-3】 1.医院组成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医院内VTE预防管理组。 2.根据各医院情况,制定综合有效的医院内VTE预防与处理方案并推进实施。 3.医院应定期或根据需要对VTE预防与管理方案的实施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效果并作出改进。 4.定期对医院内各科各级医务人员举办VTE知识培训,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对VTE的防治意识与能力。

二、医院内患者VTE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 1. 对每位入院患者应进行VTE风险评估。发生VTE危险因素包括【4-5】:(1)患者因素:卧床≥3 d、既往VTE病史、>40岁、脱水、肥胖[体质指数(BMI )>30 kg /㎡]、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妊娠及分娩等;(2)外科因素:手术、创伤等;(3)内科因素:恶性肿瘤、危重疾病、脑卒中、肾病综合征、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静脉曲张、炎性肠病等;(4)治疗相关因素:肿瘤化疗或放疗、中心静脉置管、介入治疗、雌激素或孕激素替代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机械通气等。 2. 鉴于抗凝预防本身潜在的出血并发症,应对患者出血风险进行评估。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6】:(1)患者因素:年龄≥75岁;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100×109/L等。(2)基础疾病:活动性出血,如未控制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性疾病或出血素质等;既往颅内出血史或其他大出血史;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 mm Hg(1 mm Hg = 0.133 kPa)或舒张压>110 mm Hg;可能导致严重出血的颅内疾病,如急性脑卒中(3个月内),严重颅脑或急性脊髓损伤;糖尿病;恶性肿瘤;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或肝功能衰竭等。(3)合并用药: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溶栓药物等。(4)侵入性操作:接受手术、腰穿和硬膜外脊髓麻醉之前4 h和之后12 h等。

2021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及预防(全文)

2021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及预防(全文)摘要 目的:评估妊娠期及产褥期女性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风险,明确风险因素,并予以针对性预防,为探索妊娠相关VTE风险评估及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根据2015年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RCOG)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疾病诊治指南推荐量表,对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孕检分娩的2344例孕妇自早孕期进行妊娠及产褥期VTE风险评估。 结果:2344例孕妇中,低危组(0~2分)2284例(97.44%),中危组(3分)44例(1.88%),高危组(4分及以上)16例(0.68%)。高危因素中前三位分别是年龄≥35岁(494例,21.08%),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189例,8.06%)和卧床保胎≥3天(171例,7.30%)。研究队列中已分娩877例,对其进行产褥期VTE风险评估,低危组750例(85.22%),中危组84例(9.58%),高危组43例(4.90%),高危因素中前3位分别是择期剖宫产(214例,24.40%),年龄≥35岁(170例,19.38%)和体质量指数≥30kg/m2(144例,16.42%)。

3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1.28‰),其中2例出现在妊娠期,1例出现在剖宫产术后。 结论:我国孕产妇发生VTE的高危因素不同于西方国家,遗传因素少,高龄、卧床保胎、剖宫产术等高危因素多。按RCOG评分标准,产褥期VTE评分≥2分者占30.67%,因此完全参照国外指南标准是否适合我国人群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妊娠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直至产褥早期,加之孕晚期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静脉回流受阻等原因,孕产妇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相对风险较非孕期增加4~5倍[1],对孕产妇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严重者危及生命,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西方国家早在十余年前即开始重视孕产妇VTE 防治工作,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制定相应指南及共识,倡导对妊娠期及产褥期女性进行VTE风险评估,并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2-3],降低了VTE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于高危孕产妇安全管理工作的加强和不断深化,妊娠相关VTE越来越受到重视。据统计,我国妊娠女性VTE发生率为1.3‰[4],与发达国家报道基本一致。然而目前我国相关研究尚少,妊娠期VTE风险因素尚不明确,缺乏循征医学的证据。因此本研究应用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RCOG)关于《降低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疾病发生风险》指南推荐的评估

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手册

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手册 1.根据患者的个体化风险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2.采取多种措施综合预防,包括药物预防、机械预防和行 为预防。 3.医务人员应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认知水平,促 进患者积极参与预防工作。 针对不同的患者群体,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对于高危患者,应优先考虑药物预防,如低分子肝素等;对于低危患者,可采用机械预防,如弹力袜、间断气压装置等。此外,患者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卧床、长时间静坐或长时间站立,保持适当的运动和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在预防XXX的同时,应注意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和机 械损伤等不良事件。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过度治疗和不必要的操作,同时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事件。

总之,院内VTE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全院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VTE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和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 肝素类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VTE预防药物。普通肝素和LMWH的作用机制相同,都是通过促进抗凝血酶生成来预防血栓形成。LMWH的生物利用度更高,不需要实验室监测,且出血风险较低。肝素类药物的禁忌症包括:活动性出血、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重度肾功能障碍、急性脑出血等。 2.口服抗凝药物 口服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s)。DOACs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诺肝素。与华法林相比,DOACs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不需要实验室监测、不受食物影响、出血风险较低等优点。但DOACs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出血等。DOACs的禁忌症包括:肝功能异常、重度肾功能障碍、靶器官出血、妊娠和哺乳期等。 3.其他药物预防措施

2021产科VTE抗凝防治策略指南更新解读(全文)

2021产科VTE抗凝防治策略指南更新解 读(全文) 2021产科VTE抗凝防治策略指南更新解读(全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造成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间接产科原因中也居于首位[1]。由于静脉血流停滞、内皮细胞损伤、高凝状态等妊娠期特点,妊娠人群的VTE风险是非妊娠人群的4 - 5倍,VTE复发风险则为3 - 4倍,我国产科VTE亟需早期预防和及时诊治。 图1孕产妇死亡原因的数据分析 2020年3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卫生组织(QLD,QueenslandHealth)发布了妊娠期和产褥期VTE预防指南[2],而近期我国也发布了《上海市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专家共识》[3],均对针对妊娠期和产褥期VTE的预防诊治提供指导建议。 上海2020年第四届东方妇产科学论坛之母胎医学论坛上,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应豪教授主持介绍了上述国内外产科VTE最新指南的发布,并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李笑天教授、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程蔚蔚教授,对昆士兰新版指南和上海专家共识进行了深入解读。 个别化评价孕产妇VTE风险评分

VTE个人史、易栓症、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与孕产妇VTE风险增加有关,因而昆士兰新版指南在2014年指南的基础上,更新了VTE风险评价评分系统相干内容,使个别化预防方案成为可能。 昆士兰新版指南建议孕产妇VTE风险评估需贯穿整个妊娠期和产褥期,妊娠早期由经验丰富的医学团队对孕产妇进行个体化VTE评估,制定预防计划;整个孕期需动态进行监测及风险再评估;产后或计划出院时仍需对孕产妇进行观察,针对情况提供个体化方案。 昆士兰新版指南推荐按照风险得分对患者进行产前、产后血栓预防。风险因素包括手术诱发的单一VTE、年龄>35岁、胎次≥3次,大静脉曲张等产前因素,以及产程延长、分娩、早产等产后因素,按照计算所得风险评分之和,产前风险得分 3分从第28周开始,≥4分从评价开始低分子肝素(LMWH)标准预防;产后风险得分(=产前+产后得分)2分LMWH标准预防直至出院,≥3分LMWH标准预防7天,若风险持续存在则更长。 图2上海专家共识孕产妇VTE风险因素评估 新发布的上海专家共识则在昆士兰最新指南的基础上,将临时因素单独分类(图2),采用评分法进行风险因素评估。

2021年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诊治专家共识(第二部分)全文

2021年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诊治专家共 识(第二部分)全文 三、妊娠期及产褥期VTE的预防 问题7:妊娠期及产褥期VTE 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推荐及共识】 7-1 高危因素的动态评估是预防妊娠期及产褥期VTE 发生的重要手段。(证据等级:专家共识) 7-2 健康宣教、物理方法是预防妊娠期及产褥期VTE 的首选。(证据等级:专家共识) 7-3 妊娠期及产褥期有VTE 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合理应用预防性抗凝药物。(证据等级:专家共识) VTE风险因素的评估是预防的关键,与非孕期相比,妊娠期及产褥期VTE的危险因素更多、更复杂。尽管目前针对孕产妇的风险评估策略还未得到有效验证,但仍建议对每个孕产妇进行VTE高危因素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不同的预防策略,以减少DVT和PE的发生,降低因VTE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和不良妊娠结局[6]。在此要特别强调,妊娠期及产褥期是一个相对长的时期,随着妊娠的进展以及分娩后进入产褥期,VTE的风险也会随着孕产妇的生理改

变和病理状况发生变化。因此,应对VTE的风险进行动态评估,推荐在以下几个节点进行评估:首次产前检查、出现新的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时、住院期间、分娩后[24]。 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是预防VTE的有效措施之一,宣教内容包括告知孕产妇合理膳食、规律开展孕期运动、避免脱水、避免长时间卧床或制动、鼓励术后早期活动、识别VTE的风险因素和早症状等。 以下几种物理方法可作为VTE的预防措施和辅助治疗手段[25]:(1)足背屈; (2)防血栓梯度加压弹力袜:适用于产前或产褥期可以自由活动的孕产妇,或接受药物抗凝的同时穿戴梯度加压弹力袜; (3)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或足底静脉泵:适用于长时间卧床制动的孕产妇,存在VTE高危因素尤其是剖宫产术的产妇,建议至少使用至产后第2天,对于不适宜穿梯度加压弹力袜的产妇可以考虑整夜使用。 但若合并严重外周动脉疾病或溃疡、近期皮肤移植、外周动脉旁路移植术、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重度腿部水肿或肺水肿、对已知材料或产品过敏、严重腿部局部疾病(如坏疽、皮炎、未治疗的感染切口、脆弱的“纸样”皮肤)等情况时,不适宜用上述物理方法。

VTE防治方案

VTE防治方案 某医院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方案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和血栓后综合症在内的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 一、工作目标: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深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对患者的严重危害,指导和规范深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处置工作,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高危人群进行早期诊断与早期预防,保障患者健康与生命安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二、院内VTE综合防治管理体系: (一)院内XXX: 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 成员: 职责:建立及完善院内VTE防治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VTE相关管理制度以及应急预案,推进医院VTE防治工作。

(二)医院防治专家组: (1)医疗组组长: 成员: (2)护理组组长: 成员: 1 职责:参与院内VTE防治方案的论证修订和流程改进,参与组织VTE防治工作,参与VTE患者会诊、转诊、抢救等工作,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VTE相关知识培训及对患者进行宣传,协助开展VTE病例质量监督。 (三)院内XXX设在医务科,由呼吸内科负责具体实施。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秘书:联络员: 职责:制定院内VTE防治详细计划,推进住院患者VTE 防治,完善VTE相干制度,组织对医护人员举行VTE防治相干知识培训,定期对VTE病例举行质量监督、数据阐发和提出持续改良意见。

(四)相干科室:XXX、心内科、普外科、急诊科、检验科、超声科、放射科、放射参与科、信息科。 (五)高危科室:骨科、妇科、肿瘤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普外科、全科医学科 高危科室成立VTE防治小组,由科主任任组长,主管医师、医疗组长、护士长为组员,并指定一名VTE联络员。 职责:制定科室VTE防治管理制度,专科应急预案与预防计划,并持续改良。

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实施方案

XXXX医院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实施方案 (2020版)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两种主要形式,是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外研究显示,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内科住院患者,40%—60%存在VTE风险,且高危人群的预防比例较低。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采取预防干预措施,可明显减少院内VTE的发生。 原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将深静脉血栓和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纳入手术并发症与患者安全的评价指标。根据《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与管理建议》、《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等相关规定,为加强我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提高院内VTE评估和预防意识,构建院内VTE 防治管理体系,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并结合医院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建立院内VTE综合防治体系,在全院范围内开展VTE风险评估、高危因素及疾病早期筛查、VTE综合预防、VTE规范化治疗等工作,指导临床科学有效进行VTE防治,达到降低院内VTE发生率,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二、组织管理 (一)成立医院VTE防治管理委员会 医院VTE防治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医务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二)医院VTE快速反应团队(RRT) (三)高危科室VTE防治管理小组 高危科室:骨科、重症医学科、妇产科、烧伤科、肿瘤科、放疗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老年病科、心血管内科、急诊科、介入科等科室。高危科室应成立科室VTE 防治管理小组。 组成人员:科主任、护士长、VTE质控员。 组成本科室的VTE防治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PE和DVT的预防、诊断、治疗工作。 三、工作职责 (一)医院VTE防治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 VTE防治管理委员会是医院层面负责VTE规范防治工作的决策与咨询机构,主要责任包括但不局限于: 1.制定医院VTE防治管理工作开展的规划和相关制度,协调医院VTE防治管理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对医院VTE防治管理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定期召开管理委员会会议,对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总,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