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间文学

“七仙女下凡”传说项目简介

江西省南城县麻姑文化申报项目简介

民间舞蹈

万载“开口傩”项目简介

崇仁跳傩《跳八仙》简介

吉安灯彩简介

德安布帐傩《潘太公游春》简介

婺源傩舞

南丰跳傩情况简介

永新盾牌舞申报项目简介

东湖“滚傩神”简介

江西戏剧

赣南采茶戏简介

“宜黄戏”申报项目简介

“广昌孟戏”申报简介

青阳腔简介

弋阳腔简介

婺源徽剧申报项目简介

民间曲艺

于都古文申报项目简介

《永新小鼓》申报项目简介

宜春评话简介

新干莲花落简介

武宁打鼓歌简介

萍乡春锣简介

民间工艺

宜春脱胎漆器简介

上栗县烟花制作项目简介

瑞昌民间竹编手工技艺简介

鄱阳湖脱胎漆器制作工艺申报项目简介

乐平传统戏台建造技艺简介

会昌手工技艺藤器简介

湖口草龙简介

星子县金星砚简介

婺源歙砚申报项目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统瓷业建筑技艺保护项目简介民间习俗

东林寺净土宗简介

石城客家灯彩

婺源茶艺简介

上犹客家门匾简介

龙南客家民居项目简介

樟树药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万年稻米习俗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简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赣南客家民俗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景德镇瓷业习俗项目简介

美术书法

瑞昌民间剪纸简介

南昌瓷板画简介

萍乡湘东傩面具雕刻艺术简介

婺源“三雕”艺术申报项目简介

民间文学

“七仙女下凡”传说项目简介

一千六百多年

前,东晋文学家干

宝在他所写的神

话故事《搜神记》

中,记载了一个

《田中毛衣女》的

故事,故事的发源

地为古豫章新喻县,经考证为现在的江西新余市仙女湖。在仙女湖仙来岛上,还留有孝子庄、檀郎居、还姻树、通仙桥、拜仙台、布仁坊等遗址,并留下美丽的传说。

新余仙女湖,距江西省会南昌180公里,湖南长沙220公里,地处江西西部,地域面积29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50平方公里。

远古以来,仙女湖就凭借它的丰富物产、绿水青山而勃发生机。几千年的洪阳洞、下马陵文化遗址,已经再现了原始崇拜的萌芽,由此形成了仙女湖文明的多源性和多样性,孕育了神仙崇拜文化的基因。干宝《搜神记》中关于“毛衣女”下凡新余的传说,成为今天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围绕着这一神话传说。项目地政府以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开发七仙女下凡的旅游文化,成为江西省开发最早的湖泊型风景名胜区。1997年5月被江西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这片古老而神奇

的青山绿水中,流传的“毛衣女”下凡新余的美丽奇幻的神话,是电影黄梅戏《天仙配》故事的原始形态。2004年,由新余市政府与中央电视台影视剧制作中心、北京尤赛公司联合摄制的30集电视连续剧《欢天喜地七仙女》也与此为原形,正在各大中城市热播,认“七仙女下凡”为代表的仙文化正在走向全国。

申报七仙女下凡传说项目,其价值主要有四点;

一.学术研究价值。以七仙女下凡为代表的仙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丰富内涵、基本特征和传承历史,研究者不多。对它的抢救、发掘、传承和保护,将对民族文化的弘扬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对研究当地的民风民俗等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经济价值。将“七仙女下凡”的仙文化与旅游经济嫁接,打造仙文化品牌,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自1991年新余市政府决定正式开发仙女湖以来,仙女湖旅游人数呈几何数递增。2004年达50万人次,今年1至8月超过4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亿元。

三.文化价值。丰富民族文化,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仙文化多属口头传说,缺乏归纳整理。发扬光大仙文化,使之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将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

四.审美价值。自《搜神记》问世以来,七仙女下凡人间,向往人间生活。她的美丽、善良、勤劳、能干、嫉恶如仇的形象,就是人们一直追求和宣扬的传统道德,也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和崇尚的道德主流。这种审美文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们全面发展,对流传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江西省南城县麻姑文化申报项目简介南城县历史悠久,文

化灿烂,自西汉高祖五

年(公元前202年)建

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

的历史,为豫章郡(今

江西省)十八个古县之

一。位于江西省东部,

抚州市东南部,居盱江下游。地处东径116°24’至116°57’,北纬27°18’至27°47’。

麻姑山位于南城县西部,距县城建昌镇4公里,主峰海拔1176米,千百年来,她以峻秀奇丽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神话传说闻名于世。传说中勤劳美丽的麻姑原是南城人,后得道升天,成为仙女,是中国神话中有名的女寿仙。相传麻姑本事惊人,曾三次历经沧海桑田(沧海桑田成语即出于此),能掷米成丹以救黎民疾苦,“麻姑献寿”的故事在我国更是广为流传。这些优美神奇的神话传说,以及广大民众自古以来争相朝拜麻姑的传统经历,形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麻姑文化。

麻姑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自唐代开始,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民间祭祀,祈禳还愿、抽签问事、神话传

说、人生礼俗等。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抱扑子》以及《云笈七笺》、清代《南城县志》、《麻姑山志》等史料均有关于麻姑的记载。

建国后,民间朝拜延续不断,“文革”期间一度禁锢,很多内容和形式濒临失传。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祭祀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并得以延续和保护。

独具特色的麻姑文化,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民俗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其丰富的内容、基本特征及传承历史在我国古文化中实属罕见,它对研究历代社会的民俗、民风、信仰,充实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全民健身长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有着很高的价值。抢救、发掘、传承和保护麻姑文化势在必然。

民间舞蹈

万载“开口傩”项目简介

万载“开口傩”又称“跳魁”,是当地民间驱鬼逐疫、祈福求平安的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民众“祀杨吴将军欧阳晃”为傩神,俗称“欧阳金甲将军”。据清道光版《万载县志》载:万载有傩约在元末明初。

万载地处赣西边陲,西接湖南浏阳,古为“吴头楚尾”之地,境内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素有“富万载”之誉,县民崇尚文明,“跳魁”之风盛行,其活动范围遍及乡间和邻县。早在1940 年全县已有傩神庙9 座和17 支傩队,最早的属潭埠镇沙江桥傩庙,始建于明代初年。1949 年后“跳魁”之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几经沉浮,屡落屡起,不少老艺人冒险保存傩面具、服装、道具等,精神堪嘉,遗存下

来古老傩面具等,已成艺术珍品。目前,万载“开口傩”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今又重现异彩,国内外30 多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万载“开口傩”的活动情况,1992 年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1990 年12 月27 幅傩照应邀前往美国纽约、洛杉矶展出,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东洋文化研究所博士田仲一成、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广田律子女士先后多次来县考察傩舞。台湾《大陆奇观》摄制组专程来到沙江桥拍摄制作成《万载傩舞》风光专题片。2005 年6 月万载傩舞参加在南昌举办的“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荣获“傩文化展金奖”、“中外傩艺术展演银奖”和“民间艺术表演优秀表演奖”。

万载“开口傩”共有16 个表演节目,几乎每角必唱,动作古朴粗犷,在赣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傩文化史、探究傩舞发展、傩戏形成有着重大的艺术价值。

崇仁跳傩《跳八仙》简介

《跳八仙》俗称“打把戏”,是我县巴山镇前河、里河、詹家三村杨,詹两姓祖传的“跳傩”,属傩舞。其缘起,与位于前河等三村附近的枧头庙有直接关系。据前河杨氏族谱记载和当地老人介绍,建自晋盛于唐的枧头庙,五代、南北宋间,因社会动乱无人管理,一度荡然无存;元初,杨氏先祖由左港金溪桥迁居前河,合族出资独姓重建,并塑民间传说中的战神七爷之像供在庙内。未几,由县城衙前詹家迁至前河南偏东1公里处建基詹家村的詹姓,以及当地其他村庄诸姓,相继参与扩建枧头庙,并先后塑了他们崇拜的战神八爷等数百个神像供立其

中,到了明代洪武末年,因为庙内诸神“显应益甚,倾支远方,故兴栋宇稍圮,争自修饰,迎赛大神”。前河杨姓以开庙老祖自居,警告“他保不得与焉”。(以上引文均见《端溪(即今前河)杨氏九修族谱,序》)经过多次协商,议定只许杨、詹两姓分别于每十载的第七,第八两年农历正月主持“迎赛大神”。

“迎赛”仪式,杨姓的程序是:第一天清晨,先打扫庙宇、燃烛焚香、呜铳致敬、狂跳《跳八仙》,再请主神下位出殿坐立庙前,最后由两班人马,载四天将和八仙的面具,轮流在庙门外早已拾好的“将台”上演武、跳傩;善男信女们则陆续前来求神还愿,观赏表演;四乡百姓有的赶来看热闹,有的到此设摊摆点卖烟、茶、香、烛等物;入夜,至办者事先派专人从南昌、上海等地请来的大戏班子,推出名角登台献艺,让香容和乡亲们大饱眼福,留连忘返,第二至第六日,白天,由“凡人”鸣锣开道,四天将和八仙们挥拳起舞,列队游乡——谁家娶妻嫁女,生儿做寿,便邀他们登堂入室“打把戏”,以求吉星高照,香烟不断,福寿绵长;若遇遭灾,丧亲者相请,他们也欣然进院施展各自的绝招,大显驱凶神赶恶煞之威,所到村村户户,无不争相赠送红包致谢;晚上,仍请戏班演戏。第七天一早,青、壮农夫抬着七爷等神的塑像,在本里、本保、本都或邻都游览村舍和田野——起动时,百余人齐放神铳助威,数十人一同鸣锣开道,四天将众八仙各执兵器,法宝殿后护卫,庄重威严,浩浩荡荡。尾随凑趣者,总是结队成群,络绎不绝;午后归来,让诸神归位,入夜照常演戏。

翌年詹家村的迎神大赛,做法与前河、里河大致相似,不同之处

有二:一是他们只有一个跳傩班子,无法轮换出动;二为表明专门敬奉八爷,特意增加一天祭祀活动,凑个“八”字,以示区别。当地曾有民谣歌其事云:端上(即今前河)詹家人,十年两届神,戴起木面壳,笑煞几多人。

迎神大赛就是跳傩《跳八仙》,但崇仁的《跳八仙》中没有汉钟离,而以刘海代之这一奇特现象,可能旁证了该舞最早源于唐朝。因为只是“到了唐代”。民间才出现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引文均见一九八七年四月十八日南京《周末》第三版沈中尧所撰《刘海与留孩》)倘若民间无刘海的传说,便让他手持金蟾入舞,那是不合常情的。

《跳八仙》历来只在前河等三村两姓间世代秘传,一般是父传子,所扮角色形象、动作不得随意变更。平时面具、道具由各个角色的扮演者自己保管。每逢迎神大赛之年,都要提前一个多月重排,直至动作熟练,父辈点头,方能在“诸神”之日“开傩”,严防变形走样,可谓慎之又慎。前述各端说明:即使不再溯源,从明洪武年间至今,《跳八仙》也有六百余载历史。

《跳八仙》所用的道具和面具,或选质地坚硬的樟木、杂木雕刻,或集多种竹子制作,工艺都比较复杂。象雕刻八位仙人的形象,以及他们所持的金蟾、拐棍等,一般木工就难胜任;再如笊篱、拂尘、笛子、道情筒、篾片条、芭蕉扇、小花篮等,寻常篾匠也无胆量承揽,非请能工巧匠不可。所以,族人十分爱惜,规定使用者不得损坏,妥为保管。

《跳八仙》虽然古仆庄重,却与是常生活贴近,加之形象惹人捧腹,表演活泼幽默,因而每逢庙会搬演之日,都能招来八方乡邻。清末民初声誉鹊起,常令县城、府治轰动。

建国后,1959年前,里河两村村民重排此舞赴县参加庆祝建国十周年大游行,沿途受到城乡观众热烈欢迎。此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被迫息影销声。十年动乱期间,面具、道具统统被焚,使之频于危境。1983年我县组织力量抢救,方始重展丰姿。

吉安灯彩简介

吉安灯彩,久负盛名,是广泛流行并富有群众性的一种自娱性的表演形式,它是农村每年元宵节的传统活动节目,也是民间“闹元宵”的主要娱乐活动。灯舞的群众性、娱乐性,仅这一民间舞蹈艺术经久不衰,至今仍以其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熠熠闪光。全市所辖13县市区均有分布,万安县志方兴志风俗卷中记载:自唐宋以来,万安就有元宵玩灯的风俗。“元宵夜间,群执歌舞,曼声唱之”,“十五日夜,扮灯者,极热闹。”《庐陵县志》(乾隆刻本)也记载:“元宵向有灯节名,然古人每记螯山诸灯彩,不见于邑惟龙盛行,尤首最丽,尾次之,厥身长短不等。短者舞以七九人,长者舞以娄十人,之时夭矫如生,有能者献珠于前,迎合之巧,珠几为龙吞。”然而,浩瀚的历史长河,虽然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我市民间舞蹈的渊源,但植根于劳动人民中的艺术,仍以其顽强的表现力,繁衍流传。从众多的民间老艺人之口,旁征博引,众口铄金,不难看出我市民间舞蹈的历史,主要源于明清

现代。

吉安灯彩遍布我市城镇乡村,尤以吉水、万安、遂川、泰和、青原、吉安等县区为甚。在渊源流长的赣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省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项目,一是与民间节日、祭祀活动紧密相关,蕴含着浓郁的民俗色彩;二是表现了强悍不屈、奋发向上的庐陵先贤遗风和精神;三是讲究整体造型美,制作上力求精巧,融竹艺、剪纸、彩绘和光源于一体;四是选用了极富地方色彩的伴奏(唱)音乐。吉安灯彩主要分为灯舞和龙舞两部分。

一、灯舞

我市的各种形式的灯舞,或制作精巧,造型别致;或异彩纷呈,气势壮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观赏灯,一类是圆场灯。观赏灯有莲花灯、桥灯、吊丝灯、走曾灯、瓶灯、蚌灯、鱼灯、凤凰灯、青蛙灯、螃蟹灯、游灯、花灯、座灯、行灯、西瓜灯、白菜灯、皮灯、罗车灯、字牌灯、蝴蝶灯、擎、台角等。观赏灯其内容没有具体的情节和含义,主要是烘托气势,制造气氛,展开大型灯会表演的场面。圆场灯有鲤鱼灯、虾蚣灯、麒麟狮象灯、鳌鱼灯、股子等。圆场灯是表演性的灯舞,它有内容有意义,表达一定的故事情节,表现人们的美好意愿和向往,理想和追求,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龙舞

龙舞是我市极为普及盛行的民间舞蹈,几乎乡乡村村都有舞龙的习惯。种类主要有布龙、箍俚龙、板凳龙。龙舞在我区流传已久,各县、市的地方志都有简略的记载。作为具有人民性的民间艺术的龙舞,

反映了劳动群众的愿望和企盼,因此,对于龙的形象的塑造,也就形意而合,颇具匠心,或气势昂扬;或小巧玲珑;或华彩状观;或秀色纤细。丰富的艺术想象结合民间手工艺人的结扎技艺,使龙的形象栩栩如生,丰彩多姿。

德安布帐傩《潘太公游春》简介

德安布帐傩源于唐末宋初,以“请神”、“驱鬼”、“捉蛇”、“寻医”、“关公打大刀”、“竖杨树桩”、“单、双杠翻杠”、“倒立表演”、“拜天拜地”等表演形式,于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分白天游春和晚上表演两项,演出内容主要是祈神保佑、驱鬼逐魔、消祸灭灾、保佑合家平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增延福寿,并杂有农事生活、四季时调娱乐,亦有一定的宗教礼仪、杂技表演色彩。其特点是开棚做戏,棚为布帐(幕),做戏即表演演员头戴傩面(鬼脸壳),语言及唱歌均属当地原生态的民歌唱段,乐器仅限锣、鼓、笛三种,表演器具有木偶(装有三根支杆、二尺来长杖头),面具用樟木雕刻的各种人头像,以油漆化妆。游春和表演都有严格的程序和各种仪式,既有人物故事、场次故事,又有歌舞,唱、唸、做、打、杂技等综合性表演手段,所唱段子的音韵都是傩歌《柳七娘子游春》音韵的主旋律。

德安县布帐傩流传于德安县境内吴山、爱民两乡,主要分布在樟杨柳村“六桂”、“三胡”、“二李”、“一陶”共12个村落,位于东经115°23′—115°50′,北纬29°10′—29°30′,地处幕阜

山脉中段。据唐人崔令钦所著《教坊记》中记载,传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德安布帐傩历史悠久。其形式、表演艺术、内容、口白等都具有独特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整个中华民族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民俗和人类生存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是江西赣北丘陵山区祭祀文化活动的宝贵资源,为傩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依据,并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不断提高民俗、祭祀文化的品味,充实丰富中华民族“傩”文宝库发挥积极作用。

婺源傩舞

婺源舞鬼,俗称“鬼舞”或“舞

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

是中国舞蹈艺术研究难得的“活资

料”,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

婺源舞鬼,通过多年的调查、挖掘,收集到原有班社10来个,节目100余,傩面200余个。由于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及文革的影响,现存秋口镇长径村“驱傩神班”。有演员19人,面具30余个,(其中有四个原始木雕面具),可演节目24个。

婺源舞鬼节目,既有原始的表现迎神驱鬼的《搭架》《追王》和“开箱”、“封箱”、“教鬼”、“开光”、“收耗”等仪式,又有

反映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开天辟地》、《太阳射月》、《孟姜女送寒衣》等。其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

婺源“山阻而弗车,水激而弗舟”,自古以来交通不便,因此,婺源舞鬼受外界影响极少,在表演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动作多为顺拐、屈膝、下沉、含胸、挺腹,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独具特色。音乐伴奏均以舞止曲终的原则,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

婺源舞鬼,1953年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丞相操兵》等四个节目选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婺源舞鬼的艺能》及有关资料先后载入日本木耳社出版的《中国汉民汉的板面剧》舞鬼专著中。

2004年又新置木雕傩面40余个,继承排练节目24个。2005年6月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中外傩艺术展演”荣获“金奖”和“优秀表演奖”。

婺源舞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南丰跳傩情况简介

南丰位于江西东部,地属低小丘陵地区,以水稻、蜜桔种植为主。县域总面积1909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

南丰古属杨州,商周已有先民开发,春秋战国时先为吴、赵、楚

之属地,兼受吴赵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南丰县志》曰“吾乡信鬼而好坐”,“南方淫祀,自古已然”这样的环境为南丰跳傩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唐宋以后文化昌盛,人文荟萃,文学家曾巩、政治家曾布和经济家谢文洧等一批名人,道教有神宵派创始人王文卿,佛教有众多高僧,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和道释思想文化,在南丰“跳傩”发展历史中产生重要影响。

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艺

术文化的融合体,它源与先民的自然崇

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有关。南丰“跳

傩”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宋是南丰傩

的发展期,为避战乱许多外地人口迁入南丰,流寓的南丰的赵氏宗家乐艺伎和流散艺人带来京都的歌舞、说唱、杂剧艺术,促使了南丰傩戏的诞生。

明清是南丰傩的繁荣期,上甘、石邮、南堡等村重建或新建傩庙,恢复傩礼,具有军傩“跳竹马”传到赓溪、西山一带、“跳和合”、“跳八仙”等一批特色的傩舞相继出现。

新中国的成立,南丰“跳傩”这门古老的艺术得到全新的发展、挖掘和保护,先后一批优秀的节目《文王访贤》、《和合》、《钟馗醉酒》参展于全国全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以它原生态的舞风和神秘的礼仪风糜全国反映强烈,与此同时,中央和省文艺工作者纷纷来南丰观摩采风,在各级文化部门支持下,傩舞的录像、采编工作都已全面启动,1992年8月江西省文化厅正式命名南丰为江西“傩舞之乡”,

1996年11月,国家文化部命名南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舞艺术)”。

南丰是“中国民间艺术(傩舞艺术)之乡”,更是江西的“傩舞之乡”作为中国傩文化的典型人表,南丰“跳傩”所包括的丰富内容和遗存形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南丰“跳傩”是一种艺术复合体,它的傩舞、傩面、傩乐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南丰“跳傩”是中国傩文化的一个代表,也是亚州汉字文化圈内的一种文化遗存。中国的傩文化和许多国家类似文化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

永新盾牌舞申报项目简介

江西永新地处赣西南,与井

冈山、湖南、茶陵毗邻,处罗霄

山脉中断。盾牌舞就是流传在永

新的一种民间舞蹈。据永新县志

和南塘村吴氏族谱记载,盾牌在

明朝就有“供习武防身用”,太

平天国后传入永新,至今已有二

百多年的历史。

盾牌舞主要表现两军对垒破阵,相互攻守拼战的场面,由男子集体表演,两铁叉手与众多(8个以上)牌丁集滚、打、桩、躲

于一体灵活运用,由八个阵式组成:四角阵、一字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搭牌、龙门阵、荷包阵、打花牌。阵式布局巧妙严

谨,造型神采各异。其动作特点:功架不倒,刚柔相济、疾而不乱。音乐特点主要吸收了“灯彩”中的唢呐曲牌“锣腔”;“戏曲”

中的“南路散板”——长音加花;“国术”中的快板锣鼓等。加上表演过程中不断响起铿锵作响的短刀响环声和演员们“嗬嗬”的呼喊声,对营造热闹气氛起了很好的烘托和渲染作用。

盾牌舞在永新一带家喻户晓,曾有“不练盾牌不是男子汉”之说,特别是元宵“出灯”必不可少,深受民众喜爱,弥补了当时人们文化生活的贫乏。从历史角度看,它是赣西南山区民俗民风的一个历史缩影;表现了一种激发民族斗志最原始的凝聚力;团队精神赋予了盾牌舞丰富的内涵;从艺术价值看:它集武术、杂耍、舞蹈及造型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凝聚合力的文化底蕴;其队伍庞大,阵式有序,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解放后民族的团结、封建宗族械斗的废除、文化生活的日新月异以及老艺人的相济去世等,《盾牌舞》面临失传的濒危状态,抢救迫在眉睫。

东湖“滚傩神”简介

东湖位于乐安县城南30华

里处,村内人口不足百户,在

杨姓氏族内世代流传着一种古

老的跳傩仪式,当地人称为

“滚傩神”,且授规森严,概

不外传。

东湖“滚傩神”已有近千年历史,它被当地作为驱邪纳福,保一方平安的一种仪式,延续至今。村中傩神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现已倒塌)前曾写有一副对联“傩驱瘟疫丁盛畜旺,神佑乡里邑立村宁”。

“滚傩神”古扑原始风格独特,它所戴的面具与其它傩舞不同,不是罩住整个脸部,而是分上额下嘴两个断片组合而成。奏伴音乐为一鼓一锣,节奏为反3/4拍(即弱拍在前,强拍在后)很有特色。主要表演节目有“鸡嘴”、“猪嘴”,如遇瘟疫灾害,则鹅王、东岳、判官、白虎精、歪嘴婆婆等十八个傩神全部出动,进行走村过户搜索驱邪,整个过程古扑原始,粗犷奔放,很少后人为之加工痕迹。

“滚傩神”中的“猪嘴”、“鸡嘴”造型动作及表演风格,在我国傩舞中实属罕见,中外专家学者对其历史渊源和传承衍变过程发生浓厚兴趣,有的专家甚至推断它为西汉年间流行的“猪头打鬼”的演变产物,是至今唯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傩仪和傩舞之一。

江西戏剧

赣南采茶戏简介

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迄今有300多年历史,,它是在民间灯彩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客家特色,唱腔优美动听、语言诙谐幽默,表演以灵巧的高矮步、扇子花、单长水袖载歌载舞,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赣南位于江西南部,边邻闽、粤、湘三省,有着中国红色故都、钨都、“脐橙之乡”、世界客属摇篮之称号。赣南采茶戏在这里家喻

户晓、代代传承,并先后辐射传播到赣、闽、粤、桂、湘、云、贵、川、及港、台、马、泰、印尼等客家人聚居的区域,成为凝聚客家民系,团结客家乡亲的艺术纽带,成为研究客家语言,民俗族群生存状态的活化石,无论是从地方戏曲艺术,还是从客家文化、客家语言,客家人文的角度来看,都具有不可代替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赣南采茶戏兼收并蓄,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现有专业和业余采茶剧团260个,有传统剧目一百多出,其优秀剧目《目肖妹子》、《钓虫另》、《补皮鞋》、《试妻》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江泽民、胡锦涛、吴邦国、李鹏、曾庆红、吴官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大型采茶戏《茶童戏主》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片在全国放映;新编现代采茶戏《怎么谈不拢》、《风雨姐妹花》也先后搬上银幕;大型采茶戏《山歌情》获第四届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曹禺剧作奖;客家采茶风情组舞《长长的红背带》获文华新剧目奖。赣南采茶剧团也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

“宜黄戏”申报项目简介

宜黄戏,地方大

戏剧种。旧称宜黄

班、明末清初开始专

唱“宜黄腔”。清末

以后,吸收了其它乱

弹的声腔和剧目(如西皮、浙调、吹腔、拨子、南北词等)而成为由多种声腔综合而成的宜黄戏剧种。主要流行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和福建闽西一带。民国期间宜黄已无专业班社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宜黄县为恢复这个古老剧种,于1956年定名为宜黄戏并正式成立专业国营“宜黄戏剧团”。(1989年撤消)。

宜黄戏以“宜黄腔”为主要唱腔。“宜黄腔”因产于宜黄县而得名。宜黄县位于江西中部偏东,抚州南部,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历史上盛产夏布、畅销海内外、闻名遐迩,宜黄又称“戏乡”,早在明代中叶,就成为江西地方戏曲中心。明末清初,“宜黄腔”由在南方流传的甘肃“西秦腔二犯”演变而成。初期为笛子伴奏的“平板吹腔”和有三种板式的“唢呐二犯”。清乾隆初年“宜黄腔”废唢呐、改由胡琴为主奏乐器,并将“吹腔”、“二犯”两种曲调统一,“二犯”分作四种扳式,吹腔变成了二凡的平扳,形成了广为流传的“胡琴腔”。“宜黄腔”产生之后,在江西各地流传,并为尚存的江西地方大戏剧种,如豫剧、东河戏、盱河戏,宁河戏等所吸收,并保留“二凡”这个称呼。老艺人称为“宜黄调”,因其基本曲调与各地皮黄剧种的二黄腔类似,故当地人后来也称“宜黄腔”为“老二黄”。“宜黄腔”兴起之后,向外省流传,浙江绍兴、北京、广州都有宜黄腔的记载,影响很深。这正如清乾隆四十九年李调元所著《雨村剧话》云:“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

宜黄戏,宜黄腔在中国戏曲史上显示出耀眼光芒和四射魅力,它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沙妈祖信俗 粤与闽连疆,是妈祖信仰重要的传播地。自宋代始,妈祖信仰就开始随闽人入粤。广东沿海及海岛陆续兴建了天后宫或妈祖神祠,祭祀妈祖。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诞期间,民众到天后宫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以南沙妈祖祭祀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圈,集中反映了妈祖文化在广东的传播。南沙妈祖信俗是在福建妈祖信俗的基础上融合南沙地域文化而形成的,包括搭炷夜香、祭祀仪式、乐舞、演粤剧、妈祖巡游等内容。南沙妈祖信俗是当地人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沟通闽台粤港澳妈祖信众的重要桥梁。 黄阁麒麟舞

黄阁麒麟舞是来自民间的纯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中山市黄圃横档村。据史料记载,黄圃的麒麟舞始于明代,正宗的麒麟舞套路是由已故老艺人蒋润峰传授的。 “麒麟”造型是根据古代的传说,做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做工精细,生动传神;舞动时是一头麒麟独舞,由两个舞者分别舞动头、尾,按特定的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舞动,伴奏音乐则采用节奏起伏的锣鼓吹打乐,以展现麒麟舞的生动、活泼。 象牙雕刻

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远在秦汉时期,广州牙雕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广州牙雕的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了历史高峰。刀法见棱见角,品种齐全,华丽美观,豪华名贵,以其镂空、透深的技法,在全国牙雕工艺中独树一帜。广州牙雕手工技艺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 灰塑

广州灰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价值。做工方面,广州灰塑精致细腻,色彩艳丽。用材方面,灰塑艺人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广州炎热而潮湿的气候的雕塑材料石灰。它耐酸、耐碱、还耐温。制作流程方面,广州灰塑必须到待雕塑建筑的现场,于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制作过程中,在景物之中或每组图案之间,巧妙地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从而减轻台风对脊饰的猛烈冲击。最值一提的是,灰塑学艺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师,独立施工。 核雕(广州榄雕)

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前景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中国普通民众公民意识和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问题开始逐渐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且随着政府和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已然成为一个重要话题。虽然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的道路上不少遗产面临着各种困境但是任然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了市场化道路。据有关资料,惠山泥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导入了产业系统。泥人张有三家公司去年总销售额达1200万元。凤翔泥塑传承人胡深所在的六道营村,做泥塑的有百来号人,泥塑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远销十多个国家。宁夏杨氏泥塑第五代传人杨佳年成立了公司,一月的销售量达五六万元。作为河南的旅游王牌,登封市和郑州市政府对河南省少林寺的发展给予了极大支持。2003年,登封市政府出资2个多亿,对少林寺景区周围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整治。2005年6月24―26日,河南省委宣传部推出的“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之一、由郑州歌舞剧院编排的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2004年,少林寺接待游客110万人,一个游客在登封消费200元,一年就留给登封2。2亿元。少林寺周围的武校有5万学生,一年一人消费1万元,一年就是5个亿。此外,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苏锈,在市场化道路上已有所开拓。过去,苏州刺绣研究所手工制作的苏锈,一直走的是纯艺术化的道路,只创作而基本不面向大众销售。2006年,他们首次参加深圳的文博会,把参会当作进入市场的一次试探,结果出乎意料,现场定单如云。到2007年文博会,他们把展场扩大了3倍,达720平方米,并带去了最经典的作品。如今,又适应市场需求,推出了时尚服饰系列、床上用品系列等,走入寻常百姓家;同时苏锈也走出国门,到欧洲等国家展览宣传,把市场越做越大。 像以上泥塑、少林武术、苏绣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市场化的例子还有很多, 以下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品和演出行业进行市场前景分析。传统手工艺品发展前景 一、资源优势

中国个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名录

中国26个“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名录 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三县交界的白头山地区。1980年初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达20多万公顷,是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自下而上有4个垂直结构明显的自然景观带。依次是针阔混交林带、暗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冰原带。长白山的植物多达1400多种,有“温带生物资源基因库”之称,野生动物有400多种。主要珍稀动植物有东北虎、梅花鹿、紫貂、金钱豹、红松、长白落叶松等。 2.卧龙自然保护区 位于四川省西部汶川县境内。1980年初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为20万公顷,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和大熊猫等珍稀动物。这里是亚热带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由于高山阻挡了太平洋东来的气流及西风环流,形成终年温凉湿润的亚热带山地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形成了完整的垂直分布带谱。主要珍稀动植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小熊猫、白唇鹿、四川红杉、岷江柏、独叶草、追龄草、香樟等。3.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东省肇庆市。1956年被列为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80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是全球17个热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最北的一个。 该保护区面积为1140公顷,主要保护亚热带常绿季雨林。鼎湖山地处北回归线南侧,热带边缘。北回归线附近由于受东北信风带控制,往往形成广阔的热带沙漠,而鼎湖山在海洋季风影响下,孕育了茂密的季雨林,因而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宝库”。植物有2400多种,动物有250多种。珍稀动植物有木荷、乌榄、格木、子京、苏铁、桫锣、苏门羚、白鹇等。 4.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贵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1986年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是当今少有的亚热带完整生态系统,面积为4.1万公顷,主要保护黔金丝猴和珙桐等珍稀动植物。黔金丝猴与大熊描一样都是第四纪的伴生动物,是名符其实的“活化石”,

最新47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2018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 自然保护区请输入关键字 最新47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 中国林业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78430373.html,/2018-06-09来源:野协 【字体:大中小】 打印本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 (2018年5月·474处) 北京市(2个) 百花山、北京松山 天津市(3个) 古海岸与湿地、八仙山、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 河北省(13个) 青崖寨、驼梁、昌黎黄金海岸、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小五台山、泥河湾、大海陀、河北雾灵山、茅荆坝、滦河上游、塞罕坝、围场红松洼、衡水湖 山西省(8个) 灵空山、黑茶山、阳城莽河猕猴、历山、芦芽山、五鹿山、庞泉沟、太宽河 内蒙古自治区(29个)

毕拉河、乌兰坝、罕山、青山、古日格斯台、大青山、阿鲁科尔沁、高格斯台罕乌拉、赛罕乌拉、白音敖包、达里诺尔、黑里河、大黑山、大青沟、鄂尔多斯遗鸥、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西鄂尔多斯、红花尔基樟子松林、辉河、达赉湖、额尔古纳、大兴安岭汗马、哈腾套海、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科尔沁、图牧吉、锡林郭勒草原、内蒙古贺兰山、额济纳胡杨林 辽宁省(19个) 楼子山、葫芦岛虹螺山、青龙河、大黑山、章古台、大连斑海豹、蛇岛老铁山、成山头海滨地貌、辽宁仙人洞、恒仁老秃顶子、丹东鸭绿江口湿地、白石砬子、医巫闾山、海棠山、双台河口、努鲁儿虎山、北票鸟化石、白狼山、五花顶 吉林省(24个) 通化石湖、集安、白山原麝、四平山门中生代火山、汪清、靖宇、黄泥河、波罗湖、松花江三湖、伊通火山群、龙湾、哈泥、鸭绿江上游、查干湖、大布苏、莫莫格、向海、雁鸣湖、珲春东北虎、天佛指山、吉林长白山、园池湿地、头道松花江上游、甑峰岭 黑龙江省(49个) 北极村、公别拉河、碧水中华秋沙鸭、翠北湿地、太平沟、老爷岭东北虎、大峡谷、中央站黑嘴松鸡、茅兰沟、明水、三环泡、乌裕尔河、绰纳河、多布库尔、友好、小北湖、扎龙、黑龙江凤凰山、东方红湿地、珍宝岛湿地、兴凯湖、宝清七星河、饶河东北黑蜂、大沾河湿地、新青白头鹤、丰林、凉水、乌伊岭、红星湿地、三江、八岔岛、洪河、挠力河、牡丹峰、穆棱东北红豆杉、胜山、五大连池、呼中、南瓮河、黑龙江双河、盘中区、平顶山、乌马河紫貂、岭峰、黑瞎子岛、七星砬子东北虎、仙洞山梅花鹿、朗乡、细鳞河 上海市(2个) 九段沙湿地、崇明东滩鸟类 江苏省(3个) 盐城湿地珍禽、大丰麋鹿、泗洪洪泽湖湿地 浙江省(11个) 临安清凉峰、浙江天目山、象山韭山列岛、南麂列岛、乌岩岭、长兴地质遗迹、大盘山、古田山、浙江九龙山、凤阳山-百山祖、安吉小鲵 安徽省(8家) 古井园、铜陵淡水豚、鹞落坪、古牛绛、金寨天马、升金湖、安徽扬子鳄、安徽清凉峰 福建省(17个) 峨嵋峰、闽江河口湿地、茫荡山、汀江源、雄江黄楮林、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君子峰、龙栖山、闽江源、天宝岩、戴云山、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漳江口红树林、虎伯寮、福建武夷山、梅花山、梁野山 江西省(16个) 婺源森林鸟类、铜钹山、赣江源、庐山、齐云山、阳际峰、鄱阳湖南矶湿地、鄱阳湖候鸟、桃红岭梅花鹿、九连山、井冈山、官山、江西九岭山、江西马头山、江西武夷山、南风面 山东省(7个) 马山、黄河三角洲、昆嵛山、长岛、山旺古生物化石、荣成大天鹅、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 河南省(13个) 高乐山、大别山、新乡黄河湿地鸟类、河南黄河湿地、小秦岭、南阳恐龙蛋化石群、伏牛山、宝天曼、丹江湿地、鸡公山、董寨、连康山、太行山猕猴 湖北省(22个) 巴东金丝猴、洪湖、南河、大别山、十八里长峡、堵河源、木林子、咸丰忠建河大鲵、赛武当、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五峰后河、石首麋鹿、长江天鹅洲白鱀豚、长江新螺段白鱀豚、龙感湖、九宫山、星斗山、七姊妹山、神农架、长阳崩尖子、大老岭、五道峡 湖南省(23个) 西洞庭湖、九嶷山、金童山、东安舜皇山、白云山、炎陵桃源洞、南岳衡山、黄桑、湖南舜皇山、东洞庭湖、乌云界、壶瓶山、张家界大鲵、八大公山、六步溪、莽山、八面山、阳明山、永州都庞岭、借母溪、鹰嘴界、高望界、小溪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一、内容 二、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中国文化遗产日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国家文物局2005年8月16日正式宣布采用金沙“太 阳神鸟”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中英文文字采用“中国文化遗产”, “China Cultural Heritage”。 中国文化遗产歌曲《寻找与守望》 《通知》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国“文化遗产日”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而是确定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样做旨在使这个“文化遗产日”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0年10月在济南举办。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2年9月在山东枣庄举办。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4年10月10日至13日在济南举办。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

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民俗学研究 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齐如林1 ,张宪昌 2 (11聊城大学 学报编辑部,山东聊城 252059;21聊城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终目的,是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来。如何将人民群众纳入到保护大军中来,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诉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互联网,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关键词: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模式;视听复合;互动;人文环境中图分类号:K 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1-0062-06 我们人类的文化传播活动,经过了20世纪,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媒介迭加过程,来到了21世 纪的网络传播时代。新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化、旋律构思五彩缤纷的时代,又是一个文化传播高度民主化与自由化的时代,文化传播的一切都带有合理性和可能性。因此,在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所有环节上,挑战与机遇,竞争与发展,碰撞与包含,理解和宽容,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且应积极面对及利用的现实。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演变 人类历史上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到 文字,从广播到电影、电视,再到网络的发展历程。先秦时代,对话是人们生活交际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一时期,各种非物质文化的表现是非常活跃的。史诗、歌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口头文化以及相关的表达文化和其他口头传承艺术,自此开始世代传承下来。中世纪开始,人类进入了以书写、文本为标志的文字传播和印刷传播时代。书写这种传播方式虽然使众多的非物质文化得以记载和保存,但它却丧失了口语传播的当下性、即时性和现场感,与音乐、节奏、庆典和宴饮等一系列的超 语言因素剥离开来,同时也抛弃了非物质文化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泯灭了其中双向、互动的对话精神。 20世纪,人类进入到以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为标志的电子传播时代。“收音机的对象 是世界,而不是个人。”[1] 于是,个人性的传播完全被公共性的传播所取代,因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时代。在此,人的感官“延伸”,使听广播的听众和看电视或电影的观众在声音和图像面前完全沦为一个失去了言说权和书写权的被动“受众”,一个无法参与的、剩余的“他者”。可见,大众传播离口语传播的那种当下性、实时性和即时性越来越远,使直接参与的对话愈发变得不可能,因而沦为纯粹的“独白”。 从上述意义来说,文字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的出现,对非物质文化传播尤其对口头传承艺术是一场“灭顶之灾”。大众传播所带来的全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负载着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的传承使命的艺人日益减少乃至死亡,民族“文化记忆”出现中断的概率大为增加。 进入20世纪末,出现互联网这种所谓的“第四媒 介”,人类进入到波斯特所谓的“第二媒介时代”。 [2] 收稿日期:2007-11-14 作者简介:齐汝林(1981-  ),男,山东临清人,聊城大学民俗学硕士,聊城大学学报编辑,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张宪昌(1956-  ),男,山东莘县人,聊城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民俗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2 6第4卷第1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N o 11,20082008年3月 Journal of X i π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erial N o 110

最新赣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含国家级)

赣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90项,其中10项为国家级(加★)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 民间音乐(共计2项) 3Ⅱ-1★兴国山歌赣州市兴国县 4Ⅱ-2★于都唢呐《公婆吹》赣州市于都县 传统戏剧(共计2项) 19Ⅳ-6★赣南采茶戏赣州市 20Ⅳ-7宁都中村傩戏赣州市宁都县 曲艺(共计1项) 23Ⅴ-3★于都古文赣州市于都县 传统手工技艺(共计1项) 39Ⅷ-8会昌滕器制作技艺赣州市会昌县 民俗(共计4项) 56Ⅸ-6赣南客家民俗赣州市 57Ⅸ-7★赣南客家围屋习俗赣州市龙南县 58Ⅸ-8上犹客家门匾习俗赣州市上犹县 60Ⅸ-10★石城灯会赣州市石城县

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项) 民间音乐(共计1项) 7 Ⅱ-4 南乡大堂音乐赣州市安远县 民间舞蹈(共计5项) 14 Ⅲ-1 银坑甑笊舞赣州市于都县 20 Ⅲ-7 瑞狮赣州市定南县 21 Ⅲ-8 ★古陂“席狮”“梨狮”赣州市信丰县 26 Ⅲ-13 章贡区民间高跷赣州市章贡区 33 Ⅲ-20 花棍舞赣州全南县 传统戏剧(共计3项) 38 Ⅳ-4 宁都采茶戏赣州市宁都县 43 Ⅳ-9 ★东河戏赣州市赣县 47 Ⅳ-13 手端木偶戏赣州市信丰县 曲艺(共计1项) 54 Ⅴ-3 宁都鼓子曲赣州市宁都县 传统手工技艺(共计3项) 70 Ⅷ-10 石城砚制作技艺赣州市石城县 78 Ⅷ-18 手工艺术模具雕刻钢模技艺赣州市瑞金市80 Ⅷ-20 瑞金传统竹编工艺赣州瑞金市 传统医药(共计1项) 86 Ⅸ-2 挑积赣州市寻乌县 民俗(共计4项)

88 Ⅹ-1 三僚堪舆文化赣州市兴国县 95 Ⅹ-8 石上曾坊桥帮灯赣州市宁都县 97 Ⅹ-10 洛口南云竹篙火龙赣州市宁都县 98 Ⅹ-11 香火龙赣州市龙南县 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9项) 传统音乐(共计1项) 26 Ⅱ-6 崇义竹洞畲族山歌赣州市崇义县 传统舞蹈(共计6项) 45 Ⅲ-12 崇义告圣赣州市崇义县 46 Ⅲ-13 上犹九狮拜象赣州市上犹县 47 Ⅲ-14 大余南安罗汉舞赣州市大余县 48 Ⅲ-15 于都茶篮灯赣州市于都县 49 Ⅲ-16 安远瑞龙赣州市安远县 50 Ⅲ-17 全南车马灯赣州市全南县 传统戏剧(共计2项) 78 Ⅳ-6 安远九龙山采茶戏赣州市安远县 79 Ⅳ-7 兴国提线木偶赣州市兴国县 曲艺(共计1项) 88 Ⅴ-5 南康古文赣州市南康市 传统美术(共计2项) 98 Ⅶ-3 章贡客家竹雕赣州市章贡区 99 Ⅶ-4 大余核微雕技艺赣州市大余县

传播非遗文化公益小课堂(方案)教学内容

传播非遗文化公益小课堂 一、活动主题 品读和了解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工作,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相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生活。 二、活动的背景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其主要是通过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意义和价值。它的价值会从不同角度给予国民以启迪,对传统中国文化和精神予以弘扬,所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们更应要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优良文化底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让人们了解历史的需要,更是让社会上的优秀创新型人才用新视角,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去推动,去策划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精神和理念的代表性工艺产品,让传承人的作品得到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三、参与对象: 幼儿园大班至小学六年级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活动时间:5月14日至5月28日每周日

活动地点:德清县青少年宫、博物馆瓷之源 五、具体实施 前期准备: 1.资料收集及整理:了解剪纸、香包、陶瓷的相关制作流程、背景故事及发展史。 2.聘请老师(艺人)为学生讲解相关内容,同时,指导学生完成一副作品。 3.观看一部关于非遗的纪录片 组织报名: 1.在“德清县青少年宫”微信公众号及官方网站发布活动信息,通过公众微信号进行报名(每个班20个名额,陶瓷10个名额)。规定时间准时报名。 2.整理有效报名名单。 3.公布上课人员名单,通知准时上课。 4.二年级以下(含二年级)为低年龄组;三年级以上(含三年级)为高年龄组。 六、相关人员分工如下: 陈乐:联系上课老师。 王晓晖:负责收集相关资料,寻找适合纪录片。 沈晓峰:负责相关信息的公布,负责统计报名信息。

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全国不少地方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资源利用。当前,我国主要是以文化事业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由于保护资金、保护手段的不足,从近几年的效果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快速转型中面临的问题越加严重,不少非遗资源正濒于消亡的危险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发掘尚未实现良性运作,亟待突破。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在相关延伸领域的推动作用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逐渐将文化创意元素与传统产业特点相融合,以全新的文化视角和手段为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文化创意产业通过知识产权的形成和利用,将文化艺术创意和商品生产相结合,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日益显著的核心驱动作用。在产业实践中,文化创意产业在各个领域所起到的注入活力、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作用正日趋显现出来。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破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局提供新的解决框架。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是国家事业经费支持,属于公益行为。但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规模极其庞大,保护方式的单一、经验的匮乏以及保护经费的不足致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地争取民间资源、采用创新的、灵活的手段、借鉴国际先进的保护经验和技术,强化市场导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国家公益事业的基础上走产业化开发的道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认知并获得一定的市场收益,反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亟待解决的迫切课题。本文将通过两个案例(一为文化创意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案例,另一个为文化创意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案例)对文化创意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浅出的诠释。 一、国家(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实现非遗传承和产业开发双轮驱动国家(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是云南省文化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一个重点项目,项目致力成为“国内顶级、世界知名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工程”,项目是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教育为核心,大力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教学成果,以云南特色文化历史脉络为主线,发掘和整理独具民族特色的神话和传说,以集歌舞乐、工艺、服饰和景观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互动体验方式,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学员的教学实习展示,原真性地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进行保护、传承、展示与开发”。 示范基地在文化创意产业与非遗保护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三条突出经验: 1、界定关系,理清思路

中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完整名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至474处截至2018年6月 北京市(2家) 百花山、北京松山 天津市(3家) 古海岸与湿地、八仙山、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 河北省(13家) 青崖寨、驼梁、昌黎黄金海岸、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小五台山、泥河湾、大海陀、河北雾灵山、茅荆坝、滦河上游、塞罕坝、围场红松洼、衡水湖 山西省(8家) 灵空山、黑茶山、阳城莽河猕猴、历山、芦芽山、五鹿山、庞泉沟、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自治区(29家) 毕拉河、乌兰坝、罕山、青山、古日格斯台、大青山、阿鲁科尔沁、高格斯台罕乌拉、赛罕乌拉、白音敖包、达里诺尔、黑里河、大黑山、大青沟、鄂尔多斯遗鸥、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西鄂尔多斯、红花尔基樟子松林、辉河、达赉湖、额尔古纳、大兴安岭汗马、哈腾套海、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科尔沁、图牧吉、锡林郭勒草原、内蒙古贺兰山、额济纳胡杨林 辽宁省(19家) 楼子山、葫芦岛虹螺山、青龙河、大黑山、章古台、大连斑海豹、蛇岛老铁山、成山头海滨地貌、辽宁仙人洞、恒仁老秃顶子、丹东鸭绿

江口湿地、白石砬子、医巫闾山、海棠山、双台河口、努鲁儿虎山、北票鸟化石、白狼山、五花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吉林省(24家) 通化石湖、集安、白山原麝、四平山门中生代火山、汪清、靖宇、黄泥河、波罗湖、松花江三湖、伊通火山群、龙湾、哈泥、鸭绿江上游、查干湖、大布苏、莫莫格、向海、雁鸣湖、珲春东北虎、天佛指山、吉林长白山、园池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头道松花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甑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省(49家) 北极村、公别拉河、碧水中华秋沙鸭、翠北湿地、太平沟、老爷岭东北虎、大峡谷、中央站黑嘴松鸡、茅兰沟、明水、三环泡、乌裕尔河、绰纳河、多布库尔、友好、小北湖、扎龙、黑龙江凤凰山、东方红湿地、珍宝岛湿地、兴凯湖、宝清七星河、饶河东北黑蜂、大沾河湿地、新青白头鹤、丰林、凉水、乌伊岭、红星湿地、三江、八岔岛、洪河、挠力河、牡丹峰、穆棱东北红豆杉、胜山、五大连池、呼中、南瓮河、黑龙江双河、盘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马河紫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岭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瞎子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星砬子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洞山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朗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细鳞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海市(2家) 九段沙湿地、崇明东滩鸟类 江苏省(3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是通过网上征集、群众投票和数轮专家评议最终选出的。标志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隐含“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意。标识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分类:一、【民间文学】 曹雪芹传说: 梁祝传说 梁祝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一侧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 在世界上产生中国古代民间传说。 孟姜女传说 相传秦朝时有个孟老汉和姜老汉一墙之隔互为邻居,孟老汉一年 孟姜女传说(4张) 春天在院子的墙边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细心浇水、施肥培育,后来结了一个几十斤重的葫芦瓜,姜老汉眼看葫芦瓜成熟,一刀切开了后,却看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娃娃躺在里面。于是孟、姜两老汉为争夺女娃娃吵闹不休,最后只好协商两家共同养育这个女娃娃,取名“孟姜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各地征集数十万民夫,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修筑万里长城。有个叫万喜良的书生公子,因为逃避衙役的追拿,翻墙逃进孟家

传播非遗文化公益小课堂方案

传播非遗文化公益小课堂 一、?活动主题? 品读和了解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工作,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相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生活。 二、活动的背景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其主要是通过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意义和价值。它的价值会从不同角度给予国民以启迪,对传统中国文化和精神予以弘扬,所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们更应要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优良文化底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让人们了解历史的需要,更是让社会上的优秀创新型人才用新视角,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去推动,去策划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精神和理念的代表性工艺产品,让传承人的作品得到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三、参与对象: 幼儿园大班至小学六年级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活动时间:5月14日至5月28日每周日 活动地点:德清县青少年宫、博物馆瓷之源 五、具体实施 前期准备:

1.资料收集及整理:了解剪纸、香包、陶瓷的相关制作流程、背景故事及发展史。 2.聘请老师(艺人)为学生讲解相关内容,同时,指导学生完成一副作品。 3.观看一部关于非遗的纪录片 组织报名: 1.在“德清县青少年宫”微信公众号及官方网站发布活动信息,通过公众微信号进行报名(每个班20个名额,陶瓷10个名额)。规定时间准时报名。 2.整理有效报名名单。 3.公布上课人员名单,通知准时上课。 4.二年级以下(含二年级)为低年龄组;三年级以上(含三年级)为高年龄组。 六、相关人员分工如下: 陈乐:联系上课老师。 王晓晖:负责收集相关资料,寻找适合纪录片。 沈晓峰:负责相关信息的公布,负责统计报名信息。 朗森华:负责学员签到,拍照。 七、课程安排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施救式保护。这种方式主要是由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以文物保护的方式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状态,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于那些濒临消亡的项目。二是开发式保护。这种方式是由政府主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向市场参与竞争,以竞争的压力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活力,借助市场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目前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方针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抢救第一,谨慎利用”,这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态度和原则。但是政府主导意味着主要靠政府投入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淡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活态文化的特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变成凝固、静态的文物。实际上,对一些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文化生活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采取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开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中来,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步伐,当前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定“非遗”产业化发展规划。对于需要进行市场化开发的“非遗”项目,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实现产业聚集化发展,谋求“非遗”项目规模经济效应的产生,避免分散、零散、封闭式布局以及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规模不经济。由于文化产业涉及创作、制作、生产、营销等一系列经营环节,其运作需要一个从作品创作到市场销售的完整而成熟的产业链,因此,需要对“非遗”项目进行各环节的资源要素的集聚和整合,构建“非遗”项目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的平台。要建设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文化产业基地,选择“非遗”项目聚集能力较强、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具有良好营销环境的地区,作为“非遗”项目产业发展基地。 二是在法律框架内定位“非遗”产业化。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各有特色,对其实施产业化经营需要法律调整的重点和手段各不相同。就整体而言,应以公法为主、私法为辅。所谓公法为主,具体就是无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法还是特别法,主要体现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制保护,规范国家履行管理职能和义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所谓私法为辅,具体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产业化时,应在法律体系中明确传承人权益,明确传承人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主动传承的措施与机制,使他们在“非遗”产业化中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体现他们的法定诉求,使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贡献在产业化过程中能够有所回报。 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由于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大量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被失传的境地。保存这些承载着我们祖先高超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独特的文化技能,就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工作。因此,政府应在规划、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对“非遗”这种弱势文化形态的扶持,体现政府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另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好的地方大都在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这些地区多数都是经济落后地区。如果单纯依靠内源性资金,促进“非遗”项目产业快速成长的可能性较小,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帮助和扶植,制定有利于“非遗”项目实施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非遗”项目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要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专项资金”,进行专项投入,建立完善的鼓励和激励机制,比如,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前期开发进行财政补贴,引导自主开发、独立生

江西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位置描述

江西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位置描述江西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都昌县南部的鄱阳湖区,地理坐标为东径116°2′ 24〃—116°36′30〃,北纬28°50′28〃—29°10′20〃,总面积411平方公里。 由两个子保护区组成: 泗山子保护区面积354平方公里,划定核心区65平方公里,实验区289平方公里。 多宝子保护区57平方公里,划定核心区17平方公里,实验区40平方公里。 泗山子保护区核心区主要由泥湖45平方公里,输湖10平方公里,蚌壳湖10平方公里组成。实验区由江蚌湖35平方公里,沙咀湖20平方公里,南岸州140平方公里等六个湖泊组成。 泗山子保护区四周界限描述: 东从西源乡堪上村三公里处沿波阳县界往南至新建县、都昌、余干、波阳四县交会点, 南以新建、都昌二县界为线至南岸, 西从南岸都昌、新建二县县界至新建、永修、都昌三县交会点, 北从都昌、永修、新建三县交会点沿县界至和合乡的黄金咀往大沙、三汊港、周溪、西源,涉及42个村委会人口有10万左右。该核心区位于保护区中心偏南,东从大沙乡的江桂里至周溪的元鱼山、扁担山,南从元鱼山至都昌、新建县界到和合乡黄

金咀9公里处,再往此到和合乡大田咀1公里处,再往东直线闭合,核心区荒无人烟,有部分无人岛独山咀。 多宝子保护区面积57平方公里,划定核心区17平方公里,实验区40平方公里。该子保护区主要由钱公桥湖、矶山湖、千字湖组成,其中核心区位于子保护区的中心偏南,由千字湖矶山湖组成。 多宝子保护区方位描述:东从多宝马影湖圩坝东至北山团山、射里夹、矶山圩堤至松古山沿湖岸线。南从松古山南直线至吴城镇东何村北,西从永修、星子县界线为界至老爷庙南6公里处往东四公里处向北直线至多宝范垅村沿湖岸线闭合。核心区17平方公里,实验区40平方公里。 保护站设置面积: 1、棠荫保护站:面积59平方公里,站址设在周溪乡的棠荫岛,该岛四面临水,总面积4 平方公里,人口680人。管辖湖泊59平方公里,由沙咀湖、江蚌湖组成。四址范围:东从西源乡堪上村南3公里处开始沿与波阳县界往南至瓢山(即新建、波阳、余干、都昌四县交会点),南从四县交会点至扁担山3公里处,西按扁担山沿岸线往北,北至周溪湖岸线闭合。分布野生动物:鹤类、小天鹅、雁鸭类、鹬类、水中有江豚分布。 2、大沙保护站:面积62平方公里,站址在大沙乡的横山湖边,管辖输湖30平方公里,泥湖达道32平方公里。四址范围:东起周溪柴荫湖岸线为界,南至核心区,西与永修、都昌二县县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江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目录 1.调查基本情况——目的、方式、对象 (2) 2.调查内容和结果 (2) 3.调查体会 (7) 3.1存在问题 (7) 3.2问题原因 (7) 3.3意见对策 (7)

1.调查基本情况——目的、方式、对象 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弋阳腔、傩文化、瓷文化、客家文化等在全国和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看到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削弱、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加之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巨大影响,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我省也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遭到破坏就是后继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堪忧,针对此问题,采取网上搜索的方式,浏览大量网站,搜索大量相关数据,我对我省主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以了解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现状,并且为其保护提供一些意见。 2.调查内容和结果 我省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音乐类有兴国山歌、武宁打鼓歌、于都唢呐公婆吹;舞蹈类:傩舞、永新盾牌舞;戏剧类有弋阳腔、湖口青阳腔、广昌孟戏、婺源县徽剧、宜黄戏、赣南采茶戏;美术类有婺源县徽州三雕艺术、萍乡湘东傩面具雕刻艺术、瑞昌剪纸、瑞昌竹编、湖口草龙;手工技艺类有全封花灯、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传统瓷业营造技艺、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婺源歙砚制作技艺、金星砚制作技艺、万载花炮制作技艺和夏布制造技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第四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九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0年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xx) 12月18日,《江西文化蓝皮书—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xx)》发布会暨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江西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 《江西文化蓝皮书—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xx)》是江西师范大学组织编撰的第二部文化发展类智库报告,也是江西省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由江西师大文化研究院牵头组织撰写。报告对近十年尤其是“十二五”时期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作了肯定,主要体现在:非遗保护法律体系逐步建立、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日趋规范、非遗保护社会参与形式多样、非遗传承人主体地位逐步明晰、非遗保护资金支持力度加大、非遗保护工作“双效”日益明显等等。但对比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存在诸如非遗项目物质化现象突出、专业性人才队伍极度缺乏、抢救与保护经费严重不足、非遗保护利用创新力低下等亟需破解的突出问题。 报告从非遗项目数量、非遗传承人数量等方面,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在全国及中部六省的发展定位进行深入分析,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从整体而言,江西处于全国中等略偏下的位置,但在阶段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走在全国前列。在中部地区,江西处于中间位置,但省级非遗项目总体发展态势较好,排名比较靠前,基础较好。因此,积极挖

“十掘、整合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强非遗资源保护与利用,三五”时期末江西省可望进入全国三大方阵的第二方阵靠前位置及中部六省靠前位置。 报告建议:xx年是江西省“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新常态下江西省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江西非遗保护工作应聚焦新时期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群策群力,积极开拓,推动江西非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六方面努力:直面“后申遗”时代,开启非遗保护的全民参与模式;顺应新型城镇化进程,探索非 遗保护协同发展路径;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加强江西非遗的海内 外传播;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快非遗的保护与利用;借力江西旅游产业,推动非遗衍生品的创意开发;通过融资、免税等形式,积极开拓保护 资金融资渠道等等。 为我省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记者了解到,《江西文化蓝皮书——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xx)》是江西省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由江西师大文化研究院组织撰写,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深入分析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特色、挑战及趋势,针对性提出了推进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 报告对近十年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作 了肯定。但对比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存在诸如非遗项目物质化现象突出、专业性人才队伍极度缺乏等亟需破解的突出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