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从天降王震1916年纸本设色118cm×52cm上海中国画院藏王震(1867—1938),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浙江省吴兴人,生于上海。早年学习任伯年画法,中年后拜吴昌硕为师,曾参与发起豫园书画善会。好佛,曾任中国佛教会会长,晚年曾为全国艺术家协会理事。著作有《白龙山人诗稿》等。王震在46岁前,学习任" />

中国现代人物画精选(一)

中国现代人物画精选(一)

中国现代人物画精选(一)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喜从天降王震1916年纸本设色118cm×52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王震(1 867—1 938),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浙江省吴兴人,生于上海。早年学习任伯年画法,中年后拜吴昌硕为师,曾参与发起豫园书画善会。好佛,曾任中国佛教会会长,晚年曾为全国艺术家协会理事。著作有《白龙山人诗稿》等。

王震在46岁前,学习任颐画法:4s岁以后,画风转向吴昌硕。60岁以后的作品,渐显出熔任颐与吴昌硕于一炉的特色,即在浑厚、凝重方面似吴氏,却仍保留着任氏清俊的意味。他长于写意,多画古代历史人物如苏武、陶潜、孔子、老子、钟馗,也画民间人物,如和合二仙等。此图是王震49岁时所作,画中钟馗正手指从天而降的蜘蛛,形态生动。尤其钟馗形象全用朱笔所绘,红袍虹面,不同于他作,直接体现了其师吴昌硕苍劲雄浑、奔放精微的画风。在吴昌硕诸弟子中,王震是最有影响和成就的画家之一。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南国诗人高剑父1935年纸本设色

8lcm×36cm 香港艺术馆藏

高剑父多年苦心孤诣地进行中国画的创新试验,最终创造出一种既富于民族风格又富于新意新貌的现代新国画。其画笔墨苍劲奔放、充满激情,风格雄厚奇崛,奠定了自己

“岭南画派”开山祖师的地位。《南国诗人》画一背手执书、高声吟诵的诗人,其形貌伟岸,白衫飘飘,刻画了一位风流倜傥的雅士形象。背景明月高悬,枯叶飘零,表明这是一个秋时月夜、微风徐徐的日子。画中除了衣衫外,背景、头部微罩淡色,这不仅烘托了主体,也强化了这一特定时刻画中人的心隋,从而也赋予了画面更深的意蕴。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李印泉先生像徐悲鸿纸本设色75.5cmX43cm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1895~1953),江苏省宜兴县人。自幼随父学画,1919年赴法国高等美术学校学习。1927年回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和油画、国画创作,先后任南国艺术学院艺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国立北平艺专校长。194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常务委员。

徐悲鸿中西绘画兼长,所作人物画造型准确,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徐悲鸿擅肖像写生,形神兼备,所作《李印泉先生像》是他人物肖像画的精品。画胜用西方素描染法.深入细致.结构准确.形象生动;

衣纹用传统白描法,以线造型,用笔简练、概括,笔法类似任伯年。两者有机结合,创人物画之新风,对后世影响极大。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泰戈尔像徐悲鸿1940年纸本设色

50cm×50cm徐悲鸿纪念馆藏徐悲鸿极力推崇和

赞赏任伯年的人物肖像画,提倡写生,反对摹古。《泰戈尔像》是徐悲鸿写生肖像画的代表力作。虽然,画家在这幅画中明显地运用了西方的绘画方法,但是呈现出来的仍然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人物造型以线为主,脸部染色结合素描方法,以形写神,这是徐悲鸿开创的肖像画法,个人风格明显。图中背景以中国的传统花鸟画方法处理,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画面注重主要人物的内在心理刻画,整个画面显出文雅、静寂,文化氛围浓厚。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饮水思源丰子恺1962年纸本设色35cmx 28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省崇德县人。1914年至1919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业于李叔同,1921年游学日本学习西画和音乐。归国后从事艺术教育。著作有《艺术概论》、《西洋美术史》等百余种。生前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丰子恺以富有朴素、细腻、深沉和文学味的漫画著称于世。他善于以写实的手法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多以平民生活为取材对象。这类作品,有浓厚的生活情趣,看似平凡,但一经画出,却能给人以极深的启迪,赋予耐人寻味的含义。《饮水思源》并不注重人物表情的刻画,而是通过贴近生活的情景,自由活泼的笔法,简明扼要的线条,表达了一种单纯朴实之美。告诉人们画中水井的来之不易,要感谢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画家从平和的身边琐事中寻求生活的真谛,让人们感悟到生活的美好。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阿里山云海丰子恺1948年纸本设色

33cm×26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丰子恺认为他的画应该“洞察生活,刻画世态;揭发隐微,暴露现实”,因此他的作品都是通过平常情景以写实法描写人情世态。这些平凡的生活小事,却能触发观者联想,让人感到余味无穷,在思索之后有所领悟。《阿里山云海》表面上看是在刻画阿里山的云海景色,其实,画家通过题跋“莫言千顷白云妙,下有人间万斛愁

”反映了现实问题,表达这幅画的深刻含义,从而让旧诗有了新的表现、新的内涵。这样的诗意画,成为沟通文学与绘画的渠道,在当时真可谓别开生面。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与阿Q像蒋兆和1938年纸本设色

97cm×52cm家属藏

蒋兆和(1904—1986),四川省泸县人。自幼随父辈学中国画和书法,后又自学西洋画和雕塑。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上海美专、京华艺校、北平艺专和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联委员。

蒋兆和在徐悲鸿的道路上,继续向前,更多地把中国人物画的线描和西洋画的素描、解剖等技法知识融合起来,运用到水墨写意的人物画创作中去,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与阿Q像》是他的中国人物画中的佳作,使鲁迅塑造的小说人物,在他的笔下得以再现,神形逼真,内涵十分丰富。这个时期,是蒋兆和艺术生涯中的高潮,技巧成熟,精品迭出。在笔墨上,蒋兆和能够自如地把握光影与造型结构的关系,用顿挫有致、具有充分表现力的线条勾画形象,皴以凹凸结构,写形传神。蒋兆和的这种中西结合的表现中国画人物的方法,已自成体系,影响了好几代人。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杜甫像蒋兆和1959年纸本水墨

131cm×90cm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蒋兆和的《杜甫像》以白描加效的手法表现唐代诗圣的孤寂傲骨,作品很有深度。画家一改传统绘画中塑造人物的

概念化倾向,着力刻画杜甫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的心理描绘。通过脸部表情揭示诗圣忧国忧民、压抑无奈的心境,整个画面充满悲愤苍凉的色彩。画中人物衣纹极为概括,寥寥数笔,线条刚韧劲健,转折分明,更有助于突出人物的伟岸身躯及人物脸部的复杂情绪。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伎乐林风眠50年代纸本设色67cm×67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林风眠(1900一1 991),广东省梅县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进迪戎美术学校、巴黎美术学院、柏林美术学院学习。1925年回国,先后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国立杭州艺专校长、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并任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等。

汉魏壁画的古拙、动势和力量,单纯形式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都使林风眠深受感动与启迪,从而使他的作品表现出了生命的跃动与寓丰富强劲于单纯的特质。《伎乐》中人物动态的生动、娴雅,仿佛随着音乐的节奏在轻歌曼舞。画作虽然使用毛笔宣纸,但并不追求书法力透纸背的效果,也不题诗于画,而是透过其运线的果断、疾速、遭劲,显示出一种独立的个性。画中淳厚浓丽的色彩自然地融于水墨之中,突出了人对大自然视觉感受的新鲜感、质量感,破除了

传统永墨画略施淡色的程式。这种创造性、开拓性风格,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裸女林风眠80年代纸本设色67cm×68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林风眠的中国画,走的是中西融合的道路。留学期间,他广泛吸收外国古典艺术、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的营养,塞尚、马蒂斯、莫迪里阿尼的画风都悄悄进入了他的画幅而又不显痕迹。对中国传统,他不仅追踪宋元,还深究汉唐和广大的民间美术;尤其青瓷艺术典雅的韵致、清洌的色泽、光滑畅利的瓷绘线条,都被他有机地吸收到人物画中去了。《裸女》画中简括的线描,准确的造型,东方的神韵,以及西方大师的精髓尽在他神奇的笔下达到妙化,从而熔铸出了他自己的个性绘画语言。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仕女林风眠50年代纸本设色67cm×68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林风眠对中国画的新追求不只在技巧形式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树立了一种新的观念,从人类文化与艺术史的高度观看传统,将自然和心灵作为创造艺术生命的源泉。他看重观察对象,但从不拘泥于表面的真实,而是在方形的构图中创造着令人神往的意境。《仕女》一画优雅娴静,是青春和美

的象征。水墨与重彩、力量与柔情、诗人般的气质与清醒的理智,在他的探索中凝为一体,从而形成他的独特风格。林风眠在中国画的材料、技法、画面构成、审美标准等方面的开拓性创造和实践,标志着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发展方向。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仕女林风眠50年代纸本设色68.5cm×67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林风眠以超前的眼力,以及对中西绘画深刻的认识,尤其是民间青花瓷对他的启发,导致他所作仕女画,用笔流畅随意,独创一格。他的仕女画与同时代人在艺术风貌上拉开很大距离。他的单线平涂,既传统,又现代,既民间,又文气,意趣高古,非常人所及。他在情感与理智的平衡间寻求着美感的体验,他说艺术的美“像一杯清水”使人清醒凉爽,“像人间一个最深情的淑女”使悲哀者得到慰藉,从而安慰和净化感情,鼓舞人心,激励民情,涤荡心胸。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雪中送饭杨之光1959年纸本设色

288cm×l9cm中国美术馆藏

杨之光,1930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省揭西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先后在武汉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任教。历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著作有《中国人物画法》。

建国初期,大批年轻人积极响应号召,来到祖国边疆开垦荒地,以高涨的革命热情投入建设祖国的洪流中,虽然他们的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互相协助,不畏天寒地冻,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开垦出了大片良田,变“北大荒”为祖国的“北大仓”。杨之光的这幅《雪中送饭》图,反映的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建设祖国的那一辈人的高尚风貌。面对图中人物在雪地里开垦荒地,在雪地里吃饭,让人感怀的绝不会仅仅是创业条件的艰辛.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毛主席走遍全国李琦1960年纸本设色

196.5cm×ll7.5cm中国美术馆藏

这是画家李琦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众多领袖肖像画中不可多得的—件优秀作品。作领袖人物肖像、最忌讳的就是空洞、虚假,不能揭示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李琦的这幅《毛主席走遍全国》,虽然没有任何陪衬的景与物,但由于画家高超的造型能力和对人物的深刻理解,把一代伟人毛泽东刻画得形神兼备。尤其是画家为毛主席精心设计的一顶草帽,不但恰当地点出“毛主席走遍全国”的主题,也真实地反映了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领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赏莲宋吟可1981年纸本设色69cm×69cm

家属藏

宋吟可(1902—1990),原名荫科,江苏省南京市人。青年时期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作书籍插图并自学中国画。50年代流寓广西,任桂林美术专科学校讲师。40年代迁居贵阳。1951年后曾任贵州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组组长、贵州民族学院和贵州大学艺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贵州分会副主席、贵州省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委员。

《赏莲》是一幅写意人物画,表现河边一位风华正茂的少女正伏石赏莲,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中。顿挫清俊的线条体现出画家笔法的娴熟、精到,观者从中可以体会画家挥笔时那份成竹在胸的自信,从疾笔的运行中更可看出画家随心所欲的潇洒。这种奔放的笔势,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对人物动态的准确把握。画中少女的形象健美,姿态大方生动,腰肢扭转自然,双手托腮活现了少女的妩媚多情,明眸、纤手溢满了青春的活力,那被蕉叶遮住的长裙,隐含着形体的修长。尤其画中少女那种发自内心畅快愉悦的微笑,富有无穷的魅力,显得那样欢乐、健康和开朗。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印度妇女李斛1956年纸本设色

57cm×43cm,中国美术馆藏

李斛(1919-1975),四川省大足县人。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1948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助教,1951年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讲师、人物画科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印度妇女》既是写生,又可谓是创作。头发和上衣放笔泼墨,在发髻、鬓角和额前则用细笔画出发丝,脸部、颚下和手腕的阴影均用淡墨一扫而就,融洽、自然而微妙;披裹全身的白色长袍采用了轻快的细线和淡染,生动地表现出入物面部、浓发和衣服的体积感及质感。画中虽然使用的是中国画材料,但技法的运用完全从具体对象的特征出发,既吻合无间,又富有虚实、重轻、宾主的变化,显示了作者吸收西画之长又能灵活应用的卓越技巧。画家重视人物神气和面部形象的表现,画中人物秀丽而又和谐的侧面轮廓以及神情专注的大眼,紧紧抓住观者的注意力,面颊下部的大片阴影只起次要的辅助烘托作用。同时从实际观察出发,不回避各种光源,使体积感的表现丰富而生动,符合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和中国画重视表现人物精神状态的传统美学要求。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关汉卿李斛1962年纸本设色

85cm×60cm,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关汉卿》是为纪念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而作。画家

在作品中娴熟地运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脸部全部采用线描,目光专注,半身向前斜倾,一手握拳,衣纹挺健,生动地表现了一位杰出戏剧家的深沉和智慧。著名戏剧表演家蓝天野先生回忆到,当年人民艺术剧院排演话剧《关汉卿》时,关于关汉卿的形象设计,找不到可供参考的资料。正在苦于无奈之时,大家看到了李斛的画作,一致认为关汉卿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李斛创作的关汉卿这一形象得到了中外专家的认可,我国和前苏联均将此画选印为纪念邮票。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黄胄1976年纸本设色

240cmxl80cm黄胄美术基金会藏

黄胄(1925--1997),原名梁淦堂,河北省蠡县人。早年师从赵望云学习中国画,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美术记者、编辑、创作员,1982年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1991年创建炎黄艺术馆。任馆长,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出版有《黄胄画集》等多种画册。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描绘知识青年到边疆,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受到边疆人民热烈欢迎的动人场面。这幅画是画家在“文革”中遭受批“黑画

”后重新握笔作画的作品之一。因为运动搁笔两年,所以画时非常用心,非常谨慎,每个人都有真的人做模特儿,解剖、透视都很见功夫。该画场面宏大,长长的驼队,众多

的人物,十分壮观。多姿多彩的人物形态、动作、神情和丰富的衣帽装饰,以及驼背上的花毯都描绘得精到细致;小狗与骆驼形成了对比,更显得骆驼形象的高大,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其艺术效果十分完美。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日夜想念毛主席黄胄1976年纸本设色

230cm×l50cm 日本长崎中国现代美术馆藏

这幅画题材源于1956年黄胄随中央慰问团赴新疆时遇见维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的故事。这位维族老人为感谢党和毛主席让他翻身得解放的恩情,决心向太阳升起的东方走去,一心要去北京见毛主席,后在政府帮助下,真的到了北京,实现了他的愿望。这个故事大感人了,黄胄一直想用画笔把这位善良、质朴的维族老汉对新中国的感激之情描绘出来。他先后画过多稿,最后选定老人骑着毛驴,弹着冬不拉,唱着赞歌,迎着朝阳向东方走去。黄宵以流畅的线条、明快的色彩,塑造出了崭新的人物形象,鲜明地揭示了老汉朴实豪爽的人物性格和心向北京、思念毛主席的内在情感,达到了艺术的完美。此作完成于毛主席逝世的前一天,赵朴初先生为此画补写了题记,更增加了画面的感人之情.同时作者还应我国外交部和历史博物馆的要求,为日本长崎中国现代美术馆画了同样一幅,原画藏于该馆。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藏童入学图黄胄1962年纸本设色

139cm×368cm炎黄艺术馆藏

1962年黄宵赴西藏中印边界采访,邵宇为他送行,应邵宇要求而作了此画。当时黄胄正年富力强,才华横溢,画这幅画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他以阔笔疾速挥写画奔马,以细线经心绘藏童,强化了骏马与藏童行进中的运动感,使狂奔的马蹄声和藏童的欢笑声荡漾出画外。整个画面笔墨痛快淋漓,气势磅礴夺人,充分展示了黄胄泼辣、强悍的画风和水墨人物画的超人才能。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喀什老人李山1979年纸本设色

68cm×45cm,中国美术馆藏

李山,生于1926年,山东省青岛人。195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曾为江苏省国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1年定居美国。

《喀什老人》是画家在新疆写生的画稿。作者运用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笔墨,吸取了西洋人物画的造型方法,塑造了一个睿智的喀什老人形象。一般来说,作水墨人物画,下笔前要求凝神静气,胸有成竹;作画时则要求情绪饱满,心无滞碍,大胆落笔,一气呵成,然后再细心收拾,精心调整。这几步环环相扣,最后才能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在这幅画中,画家熟练地把握了水墨的特性,充分体现了这种关

系,以精炼的笔墨刻画出喀什老人的神采,显示出画家扎实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笔墨修养。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一辈子第一回杨之光1954年纸本设色

101cm×63cm 中国美术馆藏

杨之光的这幅写意人物,以精炼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年妇女的喜悦心情。图中老人的衣纹用笔中侧锋并用,粗细变化丰富,准确而率意,恰当地表现了粗布衣衫的质感正侧面头部刻画较为深入,已明显地结合了西方绘画的光影、明暗表现方法,真实地表现了老人头发已经半白的效果;细笔勾染的面部略有皴擦,画出了老人脸上饱经风霜的痕迹,直视手中选民证的双眼乐得快成了一条缝,合不拢的嘴巴更是把老人发自内心的那种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的真切、朴实,让人在品赏这幅画时既欣慰又辛酸。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荷香清暑华三川1997年绢本设色

126cm×84cm私人藏

华三川,1930年生,浙江省宁波人。自50年代开始创作连环画、插图和少儿读物。任职于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华三川的工笔仕女画,多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历史人物和古诗词赋,题材比较广泛,其追求的是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因此,他笔下的仕女人物总是形象俊美、委婉隽雅、楚楚动人,达到甜而不腻、美而不俗的艺术高度。这幅《荷香清暑》图是他近年来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两女子手执团扇漫步荷塘边赏荷的情景。人物造型丰腴华贵,有唐人遗风。荷塘荷花正开,荷叶在清风里婆娑多姿,衬托着两位仕女悠闲、典雅的风姿。线描勾勒圆润流畅,讲究线的疏密与虚实的组织,景物刻画精微,设色华丽,给观者深刻的印象。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椰乡情刘济荣1993年纸本设色

136cm×68cm 自藏

正如画家在此图题记中说的那样,这幅画是画家天涯海角游归来之后,忆及当地风情而作。在这幅画里,画家熟练地运用了水墨写意笔法,准确、泼辣地描绘一年轻姑娘横骑在驮有椰子的水牛背上,神情委婉,仿佛陶醉在椰乡迷人的风情里。尤为生动的是,水牛步伐轻陕,头微微抬起,其神情充满了力量,传达出悠然自得的审美情趣,十分感染观者。画中笔墨酣畅,墨色清新,笔法生动,与其说这是天涯海角一地的风情,不如说这是画家心中诗意的涌动。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粒粒皆辛苦方增先1955年纸本设色

105cm×65cm 中国美术馆藏

方增先,1931年生,浙江省兰溪市人。195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后参加研究生班学习,1955年留校在中国画系任教。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现为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中国画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画家以众人熟知的《锄禾》诗的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为作品命名,选取了一位老农拾起掉在地上的一束麦穗的瞬间动态入画,用质朴无华的艺术语言表达了粮食来之不易,每一粒都要认真珍惜的道理,与当时全国范围内的增产节约、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群众运动紧密连在了一起。图中老农蹲在地上,左手拿着马鞭和两只麦穗,右手正准备拾起地上的麦穗。画家凭惜自己深厚的造型能力和对粮食的真正珍惜之情,把老农拾麦穗时的专注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春风单应桂2000年绢本设色85cm×54cm 自藏

单应桂,女,1933年生,山东省高密市人。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先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山东美术馆从事美术创作和教学。现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民间美术研究室主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年画

艺术委员会委员。

该画以抒情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由于作者长期深入农村生活,对农民的生活思想情感较为熟悉,画中人物在俊美中透出健康,朴实中蕴藏着灵气。这是单应桂笔下女性的特点,也是作者审美情趣的体现。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齐白石王子武1972年纸本设色

69cm×46cm自藏

这幅肖像画使人物的精神气质得到了真实的传达,图中的齐白石庄重安祥,神采奕奕,气宇轩昂。画家在刻画齐白石的形貌特征时,为了突出他勤劳.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对老人的眼、鼻、嘴、须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他那看惯世事和尽察物态的双眼放射着睿智的目光,微张的嘴显示出老人对生命的渴望,白眉、白须显示着他阅历的丰富和经历的沧桑。深色的帽子和衣袍反衬出胜部的明晰和矍铄,也清晰地映衬出银须的洁白。就笔法技巧而言,这幅画最妙处是用粉画的银髯,生动有致,使画面在沉着、稳重之中多了一份淡雅的明净空灵,再现了一代画坛巨匠的风采。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旱鸭子陈光健1989年纸本设色

138cm×105cm自藏

陈光健的画生活气息十分浓郁,许多作品直接来源于生

活。她非常善于抓取日常所见的平凡小景,正如她在《旱鸭子》中的题跋:“我喜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即使在艰难中也具有这种品格。”她的画工整细腻,具有某种程度的古典特质。旱鸭子是画家在陕北高原写生基础上创作的,图中儿童的姿态十分可爱,充满童趣。黄狗、鸭子使人联想起乡村的农家生活,意味隽永。当一群鸭子在孩童面前经过时,引起小女孩欢快的笑声,成为全画的亮点。后部暗色的写意背景和前面工笔淡着色的景物,尤其使画面透出一种淳朴自然之美。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山村医生王玉珏1963年纸本设色

84.5cm×63cm中国美术馆藏

王玉珏,女,1937年生,河北省人。196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后留校任教。1972年调广东画院任专职画家。现为广东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山村医生》是王玉珏在广州美术学院读书时创作的。画家以传统的工笔画法描绘了一位山村青年女医生在灯下搓棉棒的情节,马灯、药箱、瓶瓶罐罐,种种道具都作了细致的描绘,画家还有意识地画出姑娘胸前的共青团徽,以表明她先进青年的身份。画面马灯有一圈光亮,给人深夜灯下工作的感觉,以示山村医生的敬业精神。图中女医生专注认

真的表情和灵巧的双手是画家刻画的重点,而衣服处理简洁大方,体现了职业的特点。右上角草帽旁伸出一支山茶花,揭示了女医生热爱生活,有着勃勃生气的精神气质。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对奕图单伯钦2000年纸本设色

132cm×66cm自藏

单伯钦,1936年生,广东省惠州人。现旅居加拿大。曾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中国画协会副会长。出版有《单伯钦画集》、《单伯钦人物画册》、《单伯钦素描速写选集》等。

中国画既有庄严的一面,也有轻松的一面。轻松的画能寓教于乐,在轻松幽默中舒适愉悦。《对弈图》植根于传统文人画,却又融入于民间艺术,不仅以俗作雅,雅俗通化,更是寓庄于谐,谐庄互用。此画中的人物造型简练生动,笔精墨妙,位置经营合理,构思出人意外,但又合乎六法之要旨。图中美与丑、黑与白、强与柔、猛与弱相互对比,因而有了非同寻常的艺术韵味,表现出人文合一,雅俗兼得,意趣盎然的艺术魅力。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母与子刘秉江1980年高丽纸设色

105cm×103cm自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