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指导

前言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是按照我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及《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制定的,为12学时,分别开设间接推测法测定最大摄氧量、身体素质的测定、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人体安静和运动时心电图的测量与评价共计四次实验。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运动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以及反映各种体育锻炼和训练对人体某些功能有影响的生理指标的测试与评定技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事物具有客观地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以及对科学工作的严肃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从而为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与训练,以及开展科学实验奠定初步基础。

目录

实验一间接推测法测定最大摄氧量 (1)

实验二身体素质的测定 (3)

实验三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 (6)

实验四人体安静和运动时心电图的测量与评价 (10)

主要参考书

1、乔德才,汤长发,邓淑勋主编. 《运动生理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第一版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1 第一版

3、黄海主编.《运动人体机能实验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9第一版

实验一间接推测法测定最大摄氧量

一、目的及原理

目的:掌握Astrand-Ryhmin间接测定最大摄氧量的原理和方法,并用于有氧能力的评价。

原理:本实验是按照Astrand-Ryhmin设计的方法,让受试者在自行车功率计上以次最大强度运动,测定出当时的心率及输出功率,然后推测出该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

实验的依据是心率、功率和摄氧量之间的密切相关。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加,摄氧量和心率也成比例增加,最后达到最大摄氧量与最大心率,且形成稳定状态。根据功率- 摄氧量和功率- 心率变化相关直线的斜率,然后通过控制自行车功率计的输出功率,测量出心率和摄氧量,就可制定出相当精确的心率、摄氧量相关直线,并借此推测最大摄氧量。

二、实验对象

三、仪器、设备和材料

功率自行车、胸带遥测系统

四、实验步骤

1、佩戴胸带遥测系统:将电极用水涂湿,佩戴在胸部中间,乳头下方,调整胸带,使心率稳定。

2、输入受试者的基本情况:身高、体重、出生日期等。

3、调整车座的高度,使受试者踏到最低点时腿略有弯曲。

4、以60rpm(转/分)的速度蹬踏功率自行车,女子开始负荷为300千克米/分,男子为600千克米/分。前3min内令受试者的心率至少达到120bpm。注意在每一级工作负荷的间期,心率的变化小于4bpm时才能增加负荷。

5、持续运动6min。功率自行车按照设定程序进行工作时,它是自动运行的,不需要操作者进行过多的干预。如果第5和第6min的心率波动在4bpm以内,实验就完成了,否则实验将继续下去,直到心率波动稳定在4bpm以内。

6、实验结束,结果直接呈现在电脑上。

五、实验结果

表1 Astrand 最大摄氧量等级评定表

性别年龄

最大摄氧量(L/min,ml/kg.min)

low fair average good high (≤)差较差一般好(≥)优

女子20-29 1.69 1.70-1.99 2.00-2.40 2.50-2.79 2.80

28 29-34 35-43 44-48 49

男子20-29 2.79 2.80-3.09 3.10-3.69 3.70-3.99 4.00

38 39-43 44-51 52-56 57

六、实验注意事项

1、受试者在实验前一小时禁止饮食或吸烟。

2、此方法是一种推测方法,因此难免出现误差。

3、实验过程中要求严格控制功率自行车的蹬踏功率。

4、电磁波会干扰遥测系统,所以测试时,功率自行车附近不应使用手机。

5、如果在实验的过程中,感觉到有胸痛或者呼吸困难等情况,应该立即停止实验。

七、讨论及应用

最大摄氧量是有氧耐力的基础,其值越大有氧耐力水平越高。最大摄氧量用于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和耐力运动员的选材,还可以用于制订运动强度。一般来说,判断最大摄氧量是否达到了受试者的实际水平的基本指标是:当负荷强度继续增加时,摄氧量不再增加,摄氧量曲线出现平台。或前一负荷和后一负荷的摄氧量的差数不应超过2ml/kg/min,其它参考标准有心率达到180-200bpm,呼吸商达到或超过1.15,血乳酸值高于70-80mg%。

实验二身体素质的测定

一、目的及原理

目的:掌握测量肌肉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的原理,熟悉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平衡的一些常用简易测定法及测量意义。

原理:人体所有运动几乎都是对抗阻力而产生的。力量是肌肉在工作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对增长肌肉耐力、发展速度、提高灵敏等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力量测量一般采用测定肌肉的最大负荷来进行,主要是两臂、胸大肌及背部等肌群的力量。速度在运动中表现为三种形式: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在体育实践中常进行位移速度的测量来反映人体的速度素质。耐力是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能力,可按运动时的外在表现划分为力量耐力、速度耐力、静力耐力和一般耐力等。柔韧性是指人体某个关节或关节组的活动幅度。灵敏是人体在复杂的条件下,迅速、准确、协调地变化身体姿势、随机应变的能力。平衡是人体维持身体稳定姿势的能力,对武术、体操等运动项目非常重要。

二、实验对象

三、仪器、设备和材料

握力计、背力计、反应时测试仪、落尺、发令旗、秒表、哨子、冲刺带、坐位体前屈测试仪、单脚站立测试仪

四、实验步骤

1、握力:根据受试者手掌的大小,调节握力计握把的间距至感觉合适为宜。受试者手放在体侧,握时不许挥动上肢,用最大力量紧握握力计,记录读数。左右手各测三次,取最大值。分别将左右手的最大值除以自身体重,计算相对握力。

2、背力:受试者双足站在背力计的底盘上,调节拉杆高度至受试者膝盖上缘。令受试者上体前倾,双手正握拉杆,身体用力上抬。要求肘、膝关节伸直,不要猛然用力。测三次,取最大值。以最大值除以体重,计算相对背力。

3、反应速度

反应时测试仪:打开电源待仪器所有灯熄灭,LED显示0.000后,可按键开始测试。按“启动”键后在0.5-3秒后反应时键1-5号中任一键发光有音响,这时食指离开“启动”键,以最快速度按向给出信号的键,一旦食指按下键,灯光信号随时停止,LED显示反应时,这样连续测试操作5次,显示反应时的平均

值。

反应时简易测试法:受试者手掌呈微张形,拇指和食指相对。实验人员手持落尺上端,让落尺与地面垂直,下端置于受试者测试手拇指和食指形成的水平面上。当实验人员松手落尺下落时,受试者应尽快将落尺握住。受试者在落尺下落时所握住的刻度就是反应时间。

4、位移速度:用60米跑测位移速度。受试者至少两人一组,以站立姿势起跑。听信号后快速跑向终点。测两次,取最短时间。

5、力量耐力:可用俯卧撑或仰卧起坐来测定受试者肌肉的力量耐力。反复进行,至力竭为止。记录正确完成动作的次数。

6、柔韧素质:用坐位体前屈测试仪来检测受试者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受试者坐在垫上,两腿并拢,膝关节保持伸直状态,脚尖向上,脚底蹬于基面上,双手尽量伸直。身体尽量前倾并缓慢以指尖推动游标。读出游标滑动的距离并记录。测三次,取最大值。

7、灵敏素质:用立卧撑测定受试者的灵敏素质。由站立姿势开始,受试者听到“开始”口令后,迅速屈膝、弯腰、下蹲,两手在足前撑地,两腿向后伸直成俯卧,然后再收腿经过屈蹲恢复成站立的姿势。以10秒钟内完成正确动作的次数作为测验成绩。

8、平衡能力:用单脚站立测试仪检测受试者的平衡能力。受试者闭眼,用优势腿在地面上提踵站立,记录站立时间。

五、实验结果

1、握力:握力大,表明上肢肌群的力量大。

2、背力:背力大,表明腰背部肌肉力量大。

3、反应速度:反应时小,表明反应速度快。

4、位移速度:测试时间短,位移速度快。

5、力量耐力:俯卧撑或仰卧起坐次数越多,表明机体力量耐力越好。

6、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检测的数值越大,表明机体的柔韧素质就越好。

7、灵敏素质:10秒钟内完成立卧撑的次数越多,表明机体的灵敏素质越好。

8、平衡能力:站立的时间越长,机能的平衡能力就越强。

六、实验注意事项

1、测量前应做好准备活动。

2、让受试者先对仪器和方法熟悉后再测。

3、严重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出血、急性扭伤等不得测量。

4、测量时动作不要猛抬,注意加以保护。

七、讨论及应用

由于运动水平的高度发展,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运动员必须重视力量素质的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技术与战术的威力。对于某些对称性运动项目,如举重、径赛等,多为左右肢体一起测定;对有些非对称运动项目,如网球、乒乓球或投掷等,也可进行单侧肢体测试。左右两侧相差在10%-15%以内即是正常差异。速度素质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础之一,在跑、游泳、自行车等很多项目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测定速度素质,主要指位移速度,多采用定距计时的方法。不同运动项目所要求的耐力类型也不同,训练中主要从供能角度,分为有氧耐力训练和无氧耐力训练。一些优秀中长跑运动员,都是从儿童时期开始进行耐力训练,既可使心肌纤维增多,心壁增厚,又可使心容积增大,对心肌力量的增长有重要意义。柔韧素质是许多运动项目,如体操、武术、体操、跳水等必备的身体素质,使动作灵活、舒展、刚柔并济,避免受伤。不同运动项目对关节的最大运动幅度的要求也不同,在运用中必须强调运动员应当具备的关节最大运动幅度,以适应所参与项目。灵敏素质是多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具有明显的项目特点,如体操运动员的灵敏主要表现为对身体姿势的控制和转换动作的能力,球类运动员的灵敏则主要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反应的能力,在测定中应充分考虑项目的特殊性。

实验三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

一、目的及原理

目的:1、掌握运用肌力、心肺功能、神经系统机能和感觉机能的变化及主观感觉法来判断疲劳的方法。

2、在学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手段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行设计与实地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原理:运动疲劳时,参与工作的肌肉力量会下降,心肺功能也随之变化,可以通过测定工作前后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的变化来判断疲劳及疲劳的程度。实践中主要采取肺活量、心率和心电图等指标判断疲劳,进行运动员机能评定和训练监控。

运动疲劳时,机体神经系统机能和感觉机能水平降低,使机体各种反射活动能力下降。因此,可以根据运动前后神经系统反射活动变化和感觉机能的下降程度来判断疲劳。

人体运动时的主观体力感觉与工作负荷、代谢产物堆积、耗氧量、心功能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运动时的自我体力感觉是判断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标志。疲劳的消除是依据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特点以及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进行。

二、实验对象

三、仪器、设备和材料

肺活量计、血压计、诊断床、心电图仪、反应时测试仪、落尺、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两脚规

四、实验步骤

(一)安静时指标

1、呼吸肌力量耐力:连续测定受试者5次肺活量,每间隔15s测定1次,记录每一次的肺活量值。

2、血压体位反射:受试者取坐姿,测其安静时血压,然后躺卧在诊断床上3min,之后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返回坐姿,立即测定血压,每30s 测定1次,共测2min。

3、心电图:

(1)安放电极,连接导联线:受试者静卧于检查床上,全身肌肉放松。在腕关节上方约3cm手腕处、小腿上方约3cm足踝处及胸前放置引导电极。导线连接方式:右手-红色、左手-黄色、右足-黑色、左足-绿色、胸导联-白色。

(2)心电图机面板上各控制按钮置于适当位置。将运转控制键转换到“记录”档,开始走纸,走纸速度通常设定为25mm/s,1mV电压推动描记笔向上移动10mm。

(3)记录完毕后取下记录纸。如记录纸上未打印出导联则需注明导联。

4、反应时(见实验二反应速度测量)

5、闪光融合频率:受试者坐在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的前面,测试仪的高度应与受试者的面部在同一水平面上。眼睛注视闪光屏,控制测试仪上的数字显示器调节旋钮,使闪光频率次数逐渐从慢到快,直至受试者感到断续的闪光变成连续光感时为止。引起连续光感时断续闪光的最小频率,即为闪光融合频率。测3次,取平均值。

6、皮肤空间阈:检测者持两脚规,将其两端以同样的力轻触受试者皮肤,先从感觉不是两点的距离开始,逐渐加大两脚规距离,直到受试者感到了两点的最小距离作为皮肤空间阈。

7、主观判断:分别在疲劳前后测定同样负荷的运动,递增性功率自行车或跑台运动等,运动过程中每增加一次强度或间隔一定时间便按Borg设计的RPE 表,指出自我感觉等级。等级乘以10即为心率,同时还可以推算出运动时所做的功及最大摄氧量。

(二)运动实验

进行跑楼梯、高抬腿等运动后,立即测定运动前所测部位的同一生理指标,观察运动后变化,判断有无疲劳和疲劳的程度。

五、实验结果

1、呼吸肌力量耐力:运动后疲劳时肺活量一次比一次下降。

2、血压体位反射:若在2min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

3、心电图:疲劳时S-T段向下偏移,T波可能倒置。

4、反应时:运动后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5、闪光融合频率评定如下:

疲劳程度闪光频率减少(周/次)恢复速度

轻度 1.0-3.9 休息后当日可以恢复

中度 4.0-7.9 睡一夜才能恢复

重度大于8 休息一夜不能完全恢复

6、皮肤空间阈:皮肤空间阈值较安静时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7、主观判断:如果机体出现疲劳,RPE等级也会相应增加。

六、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有多种手段,其中包括:(1)合理补充营养(2)活动性手段:活动性休息,整理活动如,慢跑,肌群的伸展等。(3)良好的睡眠与安静休息(4)运动后的按摩和沐浴(5)消除肌肉迟发性酸痛的持续静力牵张练习(6)针灸疗法(7)音乐疗法(8)自我暗示放松训练(9)理疗等。

七、实验注意事项

1、受试者身体健康,无疾病。否则不能进行实验。

2、运动前后要对同一指标和同一部位进行测定,以防测量误差。

3、预防运动伤病发生。

八、讨论及应用

运动性疲劳主要包括:局部性疲劳、整体性疲劳等。由于出现运动性疲劳的运动方式、发生部位以及产生机制不同,在设计实验时,应注意突出运动的性质和运动的特征,以便于诊断。

1、局部骨骼肌疲劳的诊断:负重进行肱三头肌弯举训练,股四头肌蹲起训

练,或任意选一块大肌肉训练。通过完成负荷重量、时间和次数变化,同时测定反应时,共同判断分析疲劳程度。可以采用物理手段、按摩、药物等治疗方法消除疲劳。

2、整体疲劳的诊断:安排马拉松跑、球类比赛,多肌群参加的全身性运动练习,或利用运动平板、功率自行车等设定运动负荷。观察运动员的表现,同时测定反应时、闪光融合频率、皮肤空间阈和心电图等,共同分析疲劳程度。可采用物理手段、按摩、药物、心理、营养等治疗方法消除疲劳。

3、心肺功能疲劳的诊断:进行中等以上强度的有氧练习,活动内容不限。观察运动员的表现,并测定呼吸肌力量耐力、血压体位反射等指标,共同判断疲劳程度。消除心肺功能疲劳可以采用积极性休息、物理手段、按摩、药物、心理、营养等治疗方法。

实验四人体安静和运动时心电图的测量与评价

一、目的及原理

目的:(1)学习使用运动负荷心电分析系统来监测安静状态和运动负荷下的心电图;

(2)了解人体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3)观察人体在运动负荷下心电图的变化特征。

原理:心脏在兴奋中,兴奋的产生、传导及恢复可通过心脏周围组织和体液传播到身体表面。利用表面电极从体表不同部位记录到的电变化就是心电图。运动时监测到的心电图即运动心电图( exercise ECG)。心脏在收缩之前,首先发生电变化。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电变化由窦房结开始,经特殊传导系统,依次传向心房和心室,这种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所伴随的生物电变化,通过周围组织传到全身,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即成为心电图。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并不反映心肌的机械收缩过程,正常心电图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二、实验对象

三、仪器、设备和材料

运动跑台、一次性电极、75%酒精棉球

四、实验步骤

1、进入运动负荷心电分析系统(stress test)

2、新建病人

3、安放电极

4、静态采集心电图

5、动态采集心电图

终止试验指征:(1)达到目标心率;(2)出现ST段水平下降大于0.2mv;(3)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或心绞痛;(4)极度疲劳,无力继续运动。

五、实验结果

(1)能正确辨认出P波、QRS波群和T波;

(2)心律分析:窦性心律的正常心电图表现为P波在I、II、aVF、V3-V6直立,aVR导联中倒置,V1、V2直立或者是正负双向;P-R间期在0.12s以上;若心电图中最大P-P间期和最小P-P间期相差0.12s以上,称为心律不齐。正常人窦性心律为心率在51-100次/min。

(3)ST段:ST段正常值:I、II、aVL、aVF、V4-V6抬高不超过0.1,降低不超过0.05,V1-V3抬高不超过0.3,表明心功能良好,运动能力强。

ST段阳性标准: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超过0.1mv,并且持续2min,表明心肌缺血或损伤,出现了运动疲劳,运动机能欠佳。

六、实验注意事项

跑台分级运动试验有一定的危险性,运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受试者的状态及心电图的变化。若出现较严重反应,应立即停止运动。

七、讨论及应用

心电图:

1、心电图是诊断心脏疾病的常规检查,当心脏因缺血缺氧致死时,心电活动的变化能正确及时地反映在心电图上,表现在各个波形的异常变化和进行性演变过程,为诊断心率失常、心室肥厚、急性缺血、心肌梗塞等心脏疾病提供可靠依据;

2、在运动医学上,心电图可以作为运动员身体功能状态及疲劳的辅助诊断方法。

运动时的心电图:

1、临床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指标

2、评估心功能和运动能力及科学制定运动处方的依据之一。

3、确保一些慢性患者在康复锻炼时防止发生意外的必要措施。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机体的基本生理特性及生理机能调节的方式和特点;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不同水平及方法。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第三节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 第四节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运动生理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第六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任务;机体的基本生理特性和生理机能调节的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概述 1、运动生理学的概念 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sports physiology)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

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促进儿童少年的正常发育、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防治某些疾病,提高运动机能术水平的目的。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过程(assimilation);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异化过程(dissimilation)。在物质合成时,即在同化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而在物质分解时,即在异化过程中将释放出能量。因此,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代谢(material metabolism)和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是同时进行的。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就结束。 (2)兴奋性 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excitability)。能引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stimulus)。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受刺激后,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即发生兴奋,这些组织被称为可兴奋组织。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其表现,称之为兴奋(excitation)。因此,可兴奋组织感受刺激产生兴奋能力的高低反映了该组织兴奋性的高低。 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一种是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弱变强,这种活动是兴奋活动;另一种是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强变弱,这种活动是抑制(inhibition)活动。兴奋和抑制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生理活动过程。 (3)应激性

生理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精品课程导航

生理学专业英语词汇 第一章绪论 【专业英语词汇】 生理学physiology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旁分泌paracrine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 稳态homeostasis 反射弧reflex arc 激素hormone 神经分泌neurosecretion, neurocrine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前馈feed-forward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专业英语词汇】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失活inactivation 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 入胞endocytosis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出胞exocytosis 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 gated channel 跨膜信号转导transmembrane signal transduction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 促离子型受体ionotrpic receptor 鸟苷酸结合蛋白, G-蛋白guanine uncleotide-binding protein, G-protein 环一磷酸腺苷cycle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 三磷酸肌醇inositol triphosphate, IP3 G-蛋白耦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兴奋性excitability 刺激stimulus 阈值threshold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复极化repolarization 锋电位spike potential 膜片钳patch clamp 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局部兴奋local excitation 时间性总和temporal summation 跳跃式传导saltatory conduction 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 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 滑行理论sliding theory 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 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 后负荷afterload 磷脂酶C phospholipase C 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 DG 促代谢型受体metabotropic receptor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 兴奋excitation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极化polarization 去极化(除极化) depolarization 超射overshoot (potential) “全或无”现象“all or none” phenomenon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 电紧张性扩布electrotonic propagation 空间性总和spatial summation 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 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 单收缩single twitch 前负荷preload 初长度initial length

常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操作流程

常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操作流程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

人体安静、运动时脉搏、血压的测定 [实验目的] 了解人体动脉血压测定的原理,学会人体在安静时和运动前后脉搏及血压的测定。 [实验原理] 血压的测定,最常用的是间接法。通过使用血压计在动脉外加压,根据血管音的变化测定血压。通常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并没有声音,如果对血管施加压力,使血管腔变窄而形成血液涡流时可发生血管音。当外加压力超过动脉血压的收缩压时,受压部位的血流完全被阻挡,此时在受压部位的远侧听不到声音。当外加压力低于收缩压而高于舒张压时,血液则可断续地通过受压部位使血流形成涡流而发出声音。当继续降低压力时,且外加压力等于舒张压时,受压部位的血流由断续流动恢复到持续流动,受压部位远侧的声音则由强变弱或突然消失。因此,动脉血流刚能发出声音时的最大外加压力相当于收缩压,而动脉内血流声音突变后消失时的外加压力则相当于舒张压。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约在60—-100次/分。心率常受年龄、性别、生理状况、训练水平、体力劳动及体育运动的影响。在实践中通过测定血压、心率可了解受检查者循环系统的功能,了解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运动后的恢复情况、运动的密度。 [实验对象] 人体 [实验器材]

血压计、听诊器、秒表、电子节拍器 [实验步骤] 一、安静时脉搏血压的测定 (一)脉搏的测定 1.扪诊法桡动脉扪诊法:在测试安静脉搏时较为方便。 颞浅动脉扪诊法:位于耳前部略偏上,颞浅动脉经过此处,适合于运动后。 心前区扪诊法:位于左心前区心尖部,适合于运动后。 颈动脉扪诊法:位于胸锁乳头肌前、下颌角下部。 2.器械法 听诊法:用听诊器在心前区直接听诊,计算心率。 心率遥测仪:可准确记录运动中和运动后心率。 (二)安静时动脉血压的测定。 1.将脉压带绑在被试者的上臂,其下缘应距肘关节上约2--3厘米,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 2.在肘窝内侧找到搏动点,将听诊器头紧贴肘窝肱动脉处。 3.把气球的气门旋紧打气,随脉压带内的压力升高,逐渐可以听到有节奏的“咚咚”声,继续打气等声音消失时再使压力升高20--30毫米汞柱或2--4千帕,然后旋开气门徐徐放气。 4.在放气时注意听有节奏的“咚咚”声响的第一声出现时,水银面所指示的压力即为收缩压。 5.继续放气,随压力逐渐下降,听到突然变声或声音消失时,水银面

运动生理学教案(共十五章)

运动生理学教案(共十五章) 绪论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启发学生举例说明新陈代谢 概念:通过同化和异化过程,生物体实现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生命活动过程,即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过程。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吸收能量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产生能量过程。 以上两过程同时进行并相互依存,是需要酶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必然伴随着能量的产生和转移、利用,而能量的转变也必然伴随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2.应激性 3.兴奋性 概念: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环境变化。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分类,有强度和作用时间的要求。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 兴奋: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 兴奋性表现:兴奋:相对静止——活动,弱——强 抑制:活动——相对静止,强——弱 例:肌肉活动的兴奋——收缩耦联、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活动、心脏活动的强弱变化。 比较应激性和兴奋性的区别。 4.适应性 概念:生物体所具有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客观环境的长期影响可使生物体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例:气候服习、高原环境中人体红细胞增多 耐力运动员心脏肥大,肌纤维增粗。运动训练过程实质上为人体机能对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的适应过程。 启发学生结合运动实例说明适应性在训练比赛中的重要性 5.生殖 二、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及调节的控制 细胞外液——内环境: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生存环境。 内环境理化因素相对稳定——稳态 稳态不断受到影响,又不断得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维持 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也保持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体内调控机制调节生理机能,使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物节律。 体内主要调控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生物节律 例:神经系统对运动中代谢率增高的适应性性调节:心输出量增加,呼吸频率变化等内分泌对运动中代谢率增高的适应性调节:心输出量增加,呼吸频率变化等。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血红蛋白测定及血型测定 A..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目的】掌握用比色法来测定血红蛋白量。(3分) 【原理】血红蛋白量测定方法有光电比色法、分光光度法和沙里氏比色计比色法。本实验采用沙里氏比色法。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颜色随其结合的氧量多少而有一定的变化。为提高测定的标准,可向血液中加稀盐酸,使亚铁血红蛋白酸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显稳定的棕黄色,加蒸馏水稀释并与标准色比较,既可求出100mL血液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克数。血红蛋白的含量受年龄、性别、营养状况、体育锻炼以及居住条件的影响。(5分) 我国正常成年男子约含12~15g·dL-1;女子约为11~14 g·dL-1。 【器材】沙里氏比色计(含比色管、比色架、吸血管)、采血针、75℅酒精、棉球、95℅酒精、0.1mol盐酸、乙醚、蒸馏水、小玻棒、小滴管。(6分)【步骤】 1.向比色管内加入0.1mol盐酸10滴(约达到比色管的10℅的刻度线)。(3 分) 2. 采血。以75℅的酒精消毒无名指及采血针(2分); 3.用采血针刺破无名指指腹一侧皮肤,让血液自然流出,用消毒干棉球擦去一滴后,用右手平持吸血管使管口接触自然流出的一滴血管,准备吸取20μl 的血液(血柱液面平20μl刻度线)。(6分) 4.用干棉球拭檫管外的血液,然后迅速将吸血管移入比色管,徐徐将血液吹入盐酸深层,并用上层清夜多次洗涤吸血管,轻轻振荡,置室温中10~15min,充分到使亚铁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6分) 5.比色。将比色管放入血红蛋白比色架中,向比色管逐滴加入蒸馏水并且边滴边搅拌边竖起对光观察,将比色管的颜色与比色计上的标准颜色做比较,直至比色管溶液颜色与标准颜色一致为止。正确读出并记录比色管内溶液弯月面下缘最底点对应的比色管刻度数值,此数值即为每100mL血液中所含血红蛋白的克数。(9分) 【注意事项】 1.要准确配制0.1mol的盐酸。血液被酸化的时间不得少于10min。 2.吸取的血量应准确,并将吸血管外的血液抹去。 3.吹入血液和洗净吸血管时,切勿将空气吹入盐酸中,以免形成气泡影响 比色。 4.稀释时要耐心地逐滴加蒸馏水,并应边滴边搅边竖起比色,当颜色接近时,只能半滴半滴地稀释。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

《运动生理学》课程 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 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 第三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目的要求: 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章肌肉收缩

目的要求: 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 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表现 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目的要求: 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的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运动生理学试卷

生理学试卷(三) 一、填空题(10分) 1.高原训练后,血浆粘度,使外周阻力,血流速度加快。 2.在高原次极限和极限强度运动时心血管最初反应是心率和比 3.肌力评定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有等长力量、等张力量和等动力量三种形式。 4.循环系统指标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指标。 5.目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心脏结构和功能测试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UCG),此外,___________________亦可用于心脏形态和结构的测定。 6.光脉冲刺激法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要素构成。 7.血气指标着重反映了人体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机能,而这两大功能又影响____________的重要因素。 8.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大摄氧量递减的原因是因为最大心率、________和________都下降。 9.有氧能力的下降受氧运输系统的__________机制和外周机制功能下降的影响。 二、选择题(15分) 1.马拉松等耐力运动比赛的适宜温度为()。 A.15O C以下 B.18~20O C C.20~24O C D.27~28O C 2.机体产生热适应时其生理反应的结果是()。 A.产热减少,散热增加 B.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C.产热减少,散热减少 D.产热增加,散热增加 3.有训练的运动员及对热环境适应着能提高产汉反应的敏感性和出汗能力,表现为()。 A.出汗阈升高,出汗率增加 B.出汗阈下降,出汗率增加 C.出汗阈升高,出汗率减少 D.出汗阈下降,出汗率下降 4..热适应后由于心肌效率改善,会使()。 A.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加 B.心率加快,每搏输出量减少 C.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减少 D.心率加快,每搏输出量增加 5. 有训练的运动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百分比、血液的氧容量()。 A. 均不变 B. 均稍有减少 C. 稍有增加 D. 增加,减少 6.系统地进行运动训练,能引起运动员心脏重量与体重的比值()。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教案(一)题库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教案(一) 课程名称班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实验名称:肺通气功能测定 学时数:2学时 目的:学习和掌握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的测定方法。 仪器:微型肺活量测定仪、肺量计、消毒棉球、75%酒精、嘴夹 分组方法:每四人为一组 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演示、学生操作与统计 实验内容和方法: 1.肺活量的测定:仪器归零。令受试者取站立位,竭力深吸气后,由吹气口向筒内作最大限度的呼气,记录数据,连续测量三次,取最大一次的数值作为肺活量值。 2.时间肺活量的测定:受试者取站立位,夹上鼻夹,口含橡皮吹嘴并与外界相通,作平静呼吸数次;之后,令受试者作最大限度深吸气,关闭三通开关,吸气之末屏气1-2 秒,此时开动快鼓(25mm/秒),令受试者作最快速度用力深呼气,直到不能再呼为止。从记录纸上测定第一、第二和第三秒内呼出的气体量,并分别计算出它们各自占肺活量的百分比。健康成年人第一秒平均值约为83%,第二秒约为96%,第三秒约为99%。 3.最大通气量的测定:肺量计内充入4-5 升新鲜空气,受试者取站立位,夹上鼻夹,口含橡皮吹嘴,转动三路开关,使口与肺量计相通,开动慢鼓记录平和呼吸曲线。然后开动中速鼓(1.67mm/秒),令受试者按主试者口令在15 秒钟内尽力作最深、最快的呼吸。根据呼吸频率与每次呼吸深度,计算出15 秒内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然后乘以4,即为最大通气 注意事项: (一)受试者在测试前应了解测试指标,掌握测试方法。 (二)受试者使用吹嘴前,应进行消毒,或使用一次性吹筒,避免交叉感染。 (三)在测试时,要戴好口嘴及鼻夹,不要漏气。 (四)每一单项指标测完后,需平静呼吸几次,然后再测下一个指标。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30004 适用专业:运动训练 学时数:72学时学分数:4学分 执笔者:石家瑾曹蔚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运动训练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在《运动解剖学》之后开设。它主要阐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时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变化规律,揭示运动训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和人体对运动训练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其规律。.其目的是在学习本课程后,能较好地掌握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运动训练对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影响,同时用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运动训练指导打下必要的生理学基础。 在教学中注意理论知识与运动训练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技能,并初步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并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教学要求和内容 绪论(0.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该章的教学,能掌握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及任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 (二)教学内容 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难点: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生理学的来源和发展;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新陈代谢;兴奋性;反应;兴奋;刺激。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的基本概念与两者之间的关系。 3、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5、反馈的概念。 6、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掌握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以及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的生理学基础;掌握肌肉的收缩机理、收缩形式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了解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重点:兴奋的本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概念与产生机制;兴奋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兴奋传递的机制;肌肉收缩的过程;肌肉收缩形式、力学特点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 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一、课程所属类型及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专业:体育教育本科(四年制)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 运动生理学实验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研究生理学的基本方法,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是学生逐步掌握人体基本生理指标的测试方法,以及反映各种体育锻炼和训练对人体某些功能有影响的生理指标的测试与评定。了解获得生理学知识的科学方法,验证和巩固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科学的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实验要求: ⑴实验前:认真预习,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所需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⑵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耐心的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随时记录实验结果,遵守实验室的规则。注意安全及节约实验材料,药品和其他物品,爱护器材。 ⑶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所用器械应擦洗干净,打扫实验室卫生。整理实验记录,认真书写并按时交实验报告。 三、学时分配及实验项目表 本课程实验共安排10学时,为必选实验。

四、实验课的考核 实验课的考核内容分两部分: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30%,根据实验报告上交次数、书写是否认真及结论的准确性进行评分;实验操作占70%,根据出勤率,实验态度,操作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爱护仪器设施进行评分。 五、实验指导(参考)书和实验报告: 1、实验指导书:《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2、实验报告的要求 ⑴实验报告书写应注意文字简练、通顺、清楚、整洁。 ⑵注明姓名、班级、实验日期。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24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24 篇一:实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题目: 姓名学号: 所在院系:体育与科学学院 指导老师:肖国强 提交日期: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实验题目】 跑台实验对心率,血压和体重的影响 【实验目的】 通过跑台实验进行有氧运动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后的心率,血压和体重的数据,并与实验前的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跑台实验对心率,血压和体重有无影响。 【实验方法】 ⑴研究对象:本小组所有成员 ⑵实验器材:跑台机,血压心率计,电子秤⑶实验场地:

院楼六楼实验室 ⑷观测指标:体重(kg),心率(次/min),血压(mmhg) 【实验步骤】 ⑴步骤一:对本组所有成员原始心率,血压和体重进行精准的测量,并将测量的数据登记在笔记本上; ⑵步骤二:将跑台机设定好。设定的状态为:10km/h(匀速),30min; ⑶步骤三:组员按照顺序分别进行30min的跑台机的匀速跑。每当一个组员跑完后,即刻利用血压心率计对其进行血压和心率的测量,紧接着进行体重的测量,将数据记录在笔记本上; ⑷步骤四:运动后20min,对组员进行适当的补液,并再次进行血压,心率和体重的测量,将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心率,血压,体重数据 表1 实验后即刻心率,血压,体重数据 表2 实验后20min心率,血压,体重数据 表3 分析: ⑴通过表1和表2,我们可以知道:经过30分钟的有氧

匀速运动后,由于运动使(: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24)心输出量增加,导致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大,血压升高,心率随着人们进入运动状态加快。在有氧运动中,运动30分钟后,身体开始利用脂肪氧化供能并且体液流失,因此,体重也下降了!⑵通过表3我们可以知道,在运动后20分钟,心率和血压约恢复到实验前的数值,血压虽有个别组员下降或上升,但变化不明显。但是,心率却基本呈现出一个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有氧运动锻炼对心血管功能的促进作用,使安静时心率低于非锻炼人群! ⑶通过表2和表3,我们知道,运动后20分钟体重比即刻运动后有所上升,但是通过表3和表1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运动后我们进行了补液,但是每位组员的体重还是比原始体重有所降低。 【实验结论】 ⑴可能由于样本和实验检验方法的原因,在本实验中,有氧运动对血压的变化 没有明显的影响。 ⑵有氧运动对心率的降低有显著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心脏搏出量的增加引起心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使心率减慢。建议大家坚持长期的有氧运动锻炼。 ⑶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可以使身体利用脂肪氧化供能,为身体提供能量,从而消耗脂肪。因此,长时间有氧运动具有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适应对象:专科层次,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 学时分配:72 赋予学分:4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 后续课程: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运动生理学是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基础理论课,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①在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人体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或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影响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和适应性变化及其规律。②初步掌握人体功能能力评定的基本科学方法和原理。③掌握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儿童少年年龄、性别特征与体育活动的关系,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及卫生、健康教育,科学地指导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①要求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②掌握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③掌握人体各种生理指标的测试方法、原理及其应用评价。④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和体质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1、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讲授法、实验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录像法(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讨论法、讲座法、练习法、科研训练法等多种形式。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 Ⅰ理论部分(52学时)

绪论 【教学目的】掌握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熟悉运动生理学的任务;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史;理解运动生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教学要求】教师通过查阅资料、课上讲解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内容、发展史等。 【教学重点】人体的基木生理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人体的基木生理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运动生理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教学目的】了解骨骼肌的微细结构、肌丝的分子组成和肌管系统。掌握骨骼肌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掌握运动时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并能够说明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肌纤维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掌握骨骼肌的微细结构、收缩过程,通过讨论形式让学生掌握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等问题。 【教学重点】肌纤维的结构与收缩过程、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内容】 一、肌纤维的结构与收缩过程。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与生理学特性。 三、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二章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 【教学目的】掌握身体素质的内涵以及力量素质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影响肌肉力量素质的因素。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原则。掌握肌肉

运动生理实验报告

运动生理实验报告 姓名代宝玉;班次食科131 ;组别第四组;日期2014.04.28;室温25℃ 1.实验目的:掌握声、光反应时的测定方法,了解反应时的生理意义。掌握人 体安静时心率和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 2.原理与方法: 1、通过测定反应时间以了解和评定人体神经系统反射弧不同环节的功能水平。 2、心率测定的方法有听诊法和指触法。 3、感受器从接受刺激到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 4、心脏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音可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用听诊器在胸 壁特定部位听诊能测出心率。 5、人体动脉血压测量采用听诊法,测量部位为上臂肱动脉。用血压计的压脉 带充气,通过在动脉外加压,然后通过血管音的变化来测量血压。 3.对象:人 4.仪器与药品:血压计、人体反映测速仪、听诊器; 5.步骤: 一;人体反应时的测定: 1:熟悉反应时测定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单纯反应时的测定 二;心率测定: 1:受试者静坐5min,采用心前区听诊法直接测量心率。指触法测量脉搏时,通常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在受试者一侧手腕桡动脉搏动处。脉搏测定时先以10s为单位,连续测量三个10s,其中两次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一次时,认为是相对安静状态,否则应适当休息后继续测量,直至符合要求。 然后再测量30s脉搏乘以2,即为心率。 三;动脉血压的测量: 1:熟悉血压计的结构 2:令受试者脱去一侧衣袖,静坐5min以上。 3:松开血压计橡皮球螺丝,驱出血压带内残留气体,再旋紧螺丝。 4:令受试者将脱了衣袖的前臂平放于桌面上,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位,手掌朝上。将压脉带缠在该上臂,压脉带下缘至少在肘关节上2cm,松紧适宜。 5:将听诊器耳件塞入外耳道,其弯曲方向与外耳道一致,即略向前弯曲。 6:在肘窝内侧先用手指触及肱动脉脉搏,将听诊器放在肱动脉脉搏处。 7:测量收缩压:用橡皮球将空气打入压脉带内,使减压记中水银柱逐步上升,直到听诊器听不到脉搏音为止,继续打气,使水银柱在上升20-30mmhg。随即松开充气球螺丝,连续缓缓放气,减低压脉带压力,在水银柱缓慢下降的同时仔细听诊。当听到“砰、砰”的动脉音时,检压计上的刻度即代表收缩压。 8:测量舒张压:继续缓缓放气,动脉音先由低到高,然后由高到低,最后完全消失。在声音突然变弱的瞬间,减压计上水银柱的刻度即代表舒展压。 6.

运动生理学25685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实现机体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均来自的分解;间接能源来自食物中 的分解代谢。 2. 糖在体内的分解形式有和两种。 3. 短跑以代谢供能为主,长跑则以代谢供能为主。 4.磷酸原系统通常是指由细胞内和等化合物组成。 5.无氧分解供能应包括和两种能量系统。 6. 糖在体内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和两种。 二、判断题 1.生物体内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2.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可使肌肉内的ATP迅速下降,以后是CP迅速下降。() 3.人体内的能源物质,都能以有氧或无氧的分解方式来供能。() 4.ATP和CP分子都有高能磷酸键,其断裂释放出来的能量,都可被机体直接利用。() 5.在100m赛跑中,肌肉内CP含量在开始阶段迅速下降;而ATP含量变化不大。() 6.蛋白质在剧烈运动中的供能比例占有重要作用。() 7.当肌肉中糖原储量增加时,可以通过调节作用再进入血液使血糖水平升高。() 8.糖和脂肪都能以酵解方式分解供能。() 9.脂肪彻底氧化分解比等量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热量多二倍多。() 10. 血糖的恒定有赖于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释放进入血液。() 三、单选题 1.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时的共同特点是:() A.生成乳酸 B.产生大量的ATP C.生成H2O和CO2 D.不需要氧 2.骨骼肌在无氧分解代谢时,肌糖原最终分解为:() A.丙酮酸 B.酮体 C.乳酸 D.H2O和CO2 3. 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明显上升的物质是:() A.CP B.乳酸 C.水 D.CO2 4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A.ATP B.CP C.葡萄糖 D.脂肪酸 5. .在剧烈运动开始阶段,骨骼肌中高能磷化物的变化情况是:() A.CP含量变化不大 B.ATP含量变化不大 C.ATP含量迅速下降 D.CP生成增多 6. 马拉松跑的后期,能源物质利用的情况是:() A.主要是糖类 B.完全依靠脂肪 C.糖类利用多于脂肪 D.糖类利用低于脂肪 7.400m跑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供能系统是:() A.磷酸原系统 B.有氧氧化系统 C.糖酵解系统 D.三者均衡 8. 肝糖原和肌糖原都属于() A.多糖 B.双糖 C.单糖 D.上述都包括 四、论述题 1.比较三个能量系统的供能特征。

运动生理学第八章血液循环测试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第八章血液循环测试题及答案总计: 6 大题,36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 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心肌不可能产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 A.肌浆网不发达、Ca2+贮量少 B.心肌收缩是“全或无”式的 C.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 D.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2.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压力最高的时期是: A.心房收缩期末 B.心室舒张期末 C.快速射血期 D.快速充盈期末 3.运动时,大脑皮质的血流量相对保持不变,但内脏器官的血流量: A.先增加、后减少 B.不变 C.增加 D.减少 4.下列有关心输出量的描述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心室每收缩一次排出的血液量 B.每秒钟心室排出的血量 C.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量 D.每秒钟血液进入心房的血液量 5.平均动脉压是: A.(收缩压+舒张压)÷2 B.舒张压+1/3脉压 C.收缩压+1/3舒张压 D.舒张压+1/3收缩压 6.在心动周期中,大部分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的时间是: A.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时 B.心房收缩,心室收缩时 C.心房舒张,心室收缩时 D.心房舒张,心室舒张时 7.下列关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错误叙述是: A.此反射通常发生在动脉血压迅速变化时 B.此反射对缓慢的血压变化不敏感 C.在正常情况下,此反射对维持血压的稳定有重大意义

D.当颈动脉窦内压上升到27000Pa以上时即可引发减压反射 8.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率表现为: A.静息时较慢 B.小强度运动时较快 C.最大心率比同龄人高 D.阵发性心动过缓 9.从卧位转为立位,会引起动脉血压暂时性降低,但接着又会通过哪种调节恢复其正常: A.肌肉收缩活动加强 B.减压反射增加 C.减压反射减弱 D.体液调节加强 10.心肌组织中,自动节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A.房室交界 B.房室束 C.窦房结 D.结间束 二、填空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1.健康成年男子安静时的心指数为()L·min-1·m-2,运动时则随运动强度增大() 12.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最主要特征是有一个()期,此期历时约100~150ms,这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的主要原因。 13.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可分为绝对不应期、()和()三个时期。 14.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时,常伴有()分泌增加,在功能上称之为()系统。 15.迷走神经活动加强时,常伴有()分泌增加,在功能上称之为()系统。 16.在微循环的三条通路中,()是实现()交换的主要场所。17.心率加快时,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均(),其中以()的改变最明显 18.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将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从而使心室肌的()增加,心室通过()调节,使搏出量增加。 19.在动物实验中,切断心迷走神经,心率(),说明迷走神经对心脏具有()作用。 20.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是()、()和一定的外周阻力。 三、名词解释(该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

《运动生理学》试题集(含答案)

运动生理学试题集 1 绪论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 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A、反应 B、适应 C、反应和适应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A、人体实验 B、动物实验 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A、兴奋 B、收缩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E、电变化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 B、迅速 C、广泛 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A、加强 B、减弱 C、不变 D、加强或减弱 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和抑制 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概念题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刺激 4、应激性 5、兴奋 6、兴奋性 7、适应性 8、神经调节 9、体液调节*10、正反馈*11、负反馈 四、简答题:1、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 五、问答题:1、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 答案: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C) 2、(C) 3、(C) 4、(D) 5、(B、D、A、C) 6、(B、A) 7、(C) 8、(C) 四、简答题答案:1、答: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主要指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和适应性。 五、问答题答案(答题要点) 1、答: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 科。通过学习,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可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体育教学 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以及不同年龄、性别、运动项目,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 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第一章肌肉收缩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记为“—”) 1、肌肉纤维是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 2、肌原纤维最基本的结构是肌小节。() 3、在肌小节中肌肉收缩时明带和暗带在变化。() 4、温度对肌肉的伸展性和粘滞性没有影响。() 5、肌肉不是一个弹性体而是粘弹性体。() 6、引起肌肉兴奋的条件是强度。() 7、阈值越高肌肉的兴奋性越高。()8、利用时越长组织的兴奋性越低。() 9、时值是评定组织收缩的一个重要指标。()10、膜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1、静息电位水平为+70mv—+90mv。()12、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表示组织兴奋达最高水平。() 13、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表示组织的兴奋达最低水平。()14、动作电位产生的一瞬间形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15、兴奋在神经上传导随神经延长而衰减。()16、兴奋在神经肌肉上的传导实际就是局部电流的传导。() 17、运动终板是运动神经未稍的接点。()18、运动终板神经未稍释放乙酰胆碱。() 19、终板电位不等于动作电位。()20、兴奋是电变化过程而收缩则是机械变化。() 21、兴奋一收缩耦联中Na起了重要作用。()22、横桥与肌凝蛋白结合导致了收缩开始。() 23、最大收缩与刺激强度呈现正比。()24、一次电刺激可产生一次强直收缩。() 25、等长收缩不表现为作功。() 26、等张收缩时肌肉张力不变。()

600多个精品课程课件网络资源

多个精品课程课件网络资源 收录日期: (部分内容已严重陈旧或已淘汰) 食品卫生检验教案讲稿 最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贯彻实施手册 农药分析手册 食品法规(版) 英文版 原理与实施第二版 法律专题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无机与分析化学精品课程 安徽科技学院精品课程 白兰地工艺学 包装技术课件 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实施手册 保健食品原料手册 贝类油脂化学与工艺学 病理学实验指导-大连医科大学 仓储与配送管理-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 长春师范学院教学课件 长效酸奶技术 常见中毒急救手册 常用分子生物学软件中文说明 常用天然提取物质量标准参考手册 常用药物辅料手册 成都大学精品课程建设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精品课程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精品课程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方剂学精品课程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统计学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大学.物理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动物生理学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水生生物学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养殖水环境化学精品课程 大学基础化学 大学物理 大学物理

大学物理-西安科技大学 蛋白质纯化与鉴定实验指南 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 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 蛋白质技术手册 蛋白质与氨基酸 蛋白质组学-黎明涛 蛋制品工艺学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与配方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调味品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果蔬保鲜与加工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酒类制造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粮食深加工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乳制品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食用植物油与植物蛋白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饮料 当代中医药美容妙方 电镜精品课件-江南大学 电泳-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丛书 电子显微镜图像分析原理与应用 调香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动物学 动物学 动物营养学 毒理学 发酵调味品生产技术 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 发酵工艺及设备 发酵工艺学课件 发酵工艺学原理 发酵食品工艺学 发酵与酿造工艺学 发酵原理课外讲座 发酵原理演示教案 方便食品加工工艺及设备选用手册 方便食品原料学与工艺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电子教案 分析化学讲义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