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作用
近代来华女传教士的性别观与贤妻良母主义

近代来华女传教士的性别观与贤妻良母主义尹翼婷摘要: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欧美基督教来华传教运动的发展,女传教士群体成了一支不容忽视的传教力量,这些女传教士的思想受到了19世纪以来的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同时她们所秉承的传统的基督教女性的性别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强调女性的首要任务是家庭责任。
这种性别观与辛亥革命前中国兴起的贤妻良母主义有某种契合之处,性别观的契合使教会女校被更多的中国人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妇女传教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近代;来华女传教士;性别观;贤妻良母主义作者简介:尹翼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博士后(邮政编码 250100)中图分类号:D693.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7)03-0110-04从 9世纪开始,在西方基督教新教普世传教运动的影响下,欧美各差会陆续派遣男女传教士来华传教。
9世纪下半叶以后,来华传教运动出现女性化的趋势,形成了包括传教士夫人与单身女传教士在内的女传教士群体。
这些女传教士的思想受到了 9世纪以来的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她们所秉承的传统的基督教女性的性别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认为女人的重心仍是家庭,受过教育的女性应有能力营造温馨舒适的家。
这些女传教士的性别观与中国辛亥革命前兴起的贤妻良母主义虽有区别,亦有相通之处,性别观的契合使20世纪最初20年教会女校被更多的中国人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段时期传教士妇女传教工作的发展。
本文拟对近代来华女传教士的性别观与近代中国的贤妻良母主义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近代来华女传教士的妇女传教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近代来华女传教士的性别观在 9世纪,西方国家打破了 8世纪末那种女子教育可有可无的观念,女性开始比较普遍地接受教育,再加上女性主义运动的洗礼,女性的地位得到提升,开始走出家庭从事一定职业。
中日女子教育的比较

课程设置:注重全面素质 培养,涵盖德智体美劳等 多个领域
学科优势:在文学、艺术、 教育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 和特色优势
日本女子教育课程设置与学科发展
课程设置:日本女子教育注重培养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课程设置以家政、 礼仪、文化等为主。
学科发展:日本女子教育在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传统,近年 来也注重科学、技术等学科的发展。
受到重视。
战后时期:随 着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女子 教育获得了更 大的发展空间, 高等教育逐渐
普及。
当代时期:随 着社会的变革 和思想的开放, 女子教育在各 个领域都得到 了广泛的关注
和发展。
中日女子教育历史背景比较
添加标题
中国女子教育历史背景: 从古代的“三从四德”到
近代的“女子无才便是 德”,Fra bibliotek性在教育方面一 直受到限制和歧视。直到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兴起 女子教育,并在民国时期
添加文档副标题
中日女子教育比较
汇报人:
壹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贰
中日女子教育历史背景
叁
中日女子教育现状
目 录
肆
中日女子教育课程设置与学 科发展
伍
中日女子教育教学方法与质 量评估
陆
中日女子教育面临的挑战与 未来发展趋势
壹 添加章节标题
中日女子教育历史 贰 背景
中国女子教育发展历程
古代:女性受教育程度低,教育 内容以女德为主
高等教育:日 本女子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超 过50%,且女性 在高等教育中 占据重要地位。
社会地位:日 本女性社会地 位相对较高, 女性在政治、 经济、文化等 领域都有一定 的参与度。
清末,北京早期女子教育的肇兴

清末,北京早期女子教育的肇兴作者:刘宁元来源:《北京档案》2013年第09期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理念渐被打破,其表现便是清末北京女子教育的肇兴。
功劳簿上应记上传教士一笔北京早期女学是由外国教会人士兴办的。
最早的女学堂是1864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贝满夫人所办的贝满女学堂(今北京市一六六中学)。
1870年美国长老会在交道口创办北京长老会女校,后更名崇慈女中(今一六五中学)。
1872年美以美会创建京都慕贞女书院,后称慕贞女校(今一二五中学)。
1901年,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在宣武门内承恩寺捐资创建圣斐德女学,校长是英国人徐璘清,后改名笃志女中(今一五八中学)。
19世纪70年代,英国记者、速写画家威廉·辛普森来到中国,在他为《伦敦新闻画报》采写的系列报道中,有一幅描绘北京教会女学的场景——“北京的这所女子学校虽然属于一个英国传教使团管辖,但它最初却是由一个法国女子所创办的。
后者于1865年访问北京的一个教会学校时,老师们正在把一个小学生赶出学校。
询问原因之后,她被告知那个被开除的学生是个小姑娘,由于太想读书,所以把自己装扮成了一个男孩子。
于是这个孩子便成了她新开张女校的第一个学生。
该校现任校长是英国传教士的妻子艾约瑟夫人……”虽然我们尚未得知威廉·辛普森所描述的究竟是北京的哪所学堂,但其时传教士兴办女学已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近代意义的女子教育确实由此而肇始,这功劳簿上的第一笔是应该记在热心女学的传教士身上的。
女子教育合法化当时北京的一些皇族贵胄和清廷官员以“开明”自诩而创办女学,如育女学堂就是肃亲王善耆在自己府邸开办的,时间最早在1901年。
女学生即是公主、嫔妃、格格。
后来,肃亲王府葆淑舫郡主曾出任淑范女学堂教员,又创办淑慎女学堂,并参与创办北京第一份女报《北京女报》,成为当时女界知名人士。
1904年,慈禧太后采纳裕庚之女德龄公主之请,准在宫内设女学堂,聘请毕业于华盛顿大学的美国女教师教授英文,订立为期两年的契约。
中国女子教育

宁 波 女 塾
甬江女中
经正女学
国人自办学校
• 1898年,经元善在上海开办“经正女学”,这是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私立女校。 • 清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最早的新式学 制,但其中完全未提女子教育。 • 光绪二十九年颁布的《蒙养院及家庭教育章程》 中,虽有关于女子教育的最早明文规定,但其内 容是限制女子只能在家庭之内学习女孝经、女四 书、列女传之类,以及书、算等应用知识,以能 持家教子为目的。
教材
西汉班昭《女诫》、 刘向《列女 传》、长孙皇后《女则要录》,武则 天《列女传》、《孝女传》;唐代宋 氏姊妹的《女论语》成为中国古代第 一部女子教育的通俗读本。明代仁孝 文皇后撰写《内训》 ; 清朝初年的 《女四书》(包括《女诫》、《女论 语》、《内训》、《女范捷录》)
•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 705年12月16日),汉族。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 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 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 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 82岁)。 • 其一就是她父亲想要急切的 改变命运,不断向上的动力 和准确把握时机的领悟力; 其二就是她母亲不爱女工, 而爱阅读文史书籍的这种个 性对武则天有着强烈的影响。
谢谢! 谢谢!
女子教育地位的确立
• 亥卯学制于1903年公布,实行8年;但这一学制 并未正式确立女学地位, • 1907年3月8日, 学部奏颁了 《女子小学堂章程》 和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这是中国女子教育 列入教育制度的开始 • 1911年4月, 《 清变更初等教育方法案》规定: 初等小学儿童年龄在10岁以内, 准男女同学。 • 1912年1月, 民国临时政府颁布《 普通教育暂行 办法》, 明确宣布女子享有同男子一样的受教育 权利。
• 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家——汉朝的冯嫽。 • 中国第一个女状元——傅善祥 傅善祥 • 梁启超撰有《 论女学》一文(见1896年 《 变法通议》这是我国近代较早倡导女子 教育的一篇专论 • 江苏无锡女子王兰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女大 学生。 • 金雅妹女士我国女子留学之第一人。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seys)。随后,教会女学不断涌现。著名的有 1850 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夫人于上 海设立 的裨文 女塾;1851 年美国 琼司女士 在上海设 立的文纪 女塾( 圣玛利 亚女学校 的前
身,1881 年改
为后名);1853 年天津设立的淑贞女子小学;福州设立的福州女书院;1859 年福州设立的 育英 女书院。女学堂在各通商口岸及其他城市陆续开办,出现了“教会所至,女塾接轨”的局 面[1] (P20)。仅 1847—1860 年这 13 年中,外国传教士在五口通商口岸就建了 12 所教会女 学,这些教 会女学的兴办为中国近代女子首开学校教育之先河。 8719 世纪 60 至 90 年代,西方文化不断输入,中国女性观发生着急剧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 100871)
摘 要: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为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近代女子教育, 最 早始于教会女学,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人自办女学的产生,留学教育推动了女子学校 教育的 进一步发展与普及,中学男女同校、大学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趋于完善。中国近代女子 教育的产 生和发展既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肉,厉声道:“这块臂肉,作为开学的纪
念。这贞文女学校尚若从此日推广,我臂肉还能重生,如果这女学半途而废,我必定以此身 子 来殉这学校的。”后来,在她自知靠劝捐不能解决学校经费时,她给将军副都统写了一封信, 痛 陈女学兴衰的利害关系,信发出后,便服毒自尽,留下遗言道:“愿将一死,感动当局,请办学 经 费,兴女学,图自强。”正是在这些觉悟了的人们的努力之下,在许许多多女性的汗水和鲜 血浇 灌之下,中国近代女学才得以在艰难曲折的历程中不断地兴起和发展。至 1907 年,女子 学堂 已遍及全国,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清政府学部总务司编的《第一次教育统计表》载, 当时 全国除甘肃、新疆、吉林三省尚未设立女学堂外,其他各省均有设立。全国共有女学堂
近代女子教育起兴之困境

近代女子教育起兴之困境近代女子教育是妇女史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文化史、社会史、教育史等学术交叉的关键点。
长期以来,女子被拒之于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之外。
直至近代,随着传教士在华兴办女子学校,康梁等维新派开始畅言废缠足、兴女学。
然而,近代女学自兴起之初便困难重重,在现实的发展中同样也是步履维艰。
通过阐述惠兴女学堂在创办、发展过程中背景、经费、媒体、政府等方面的困境,揭示近代女子教育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签:女子教育;惠兴女学堂;清末;媒体1905年12月21日,惠兴为应办学之初的誓言——”如此校关闭,我必以身殉之,”[1]在家中服大量鸦片自杀身亡,希望能以此获得常年经费。
这一女子殉学事件霎时轰动各界,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
目前学界对于惠兴的研究已有撰述,但尚不够充分,着重将目光集中于惠兴自杀殉学,或渲染历史主体的媒体呈现,或强调事件背后的民族矛盾,都只在剖析事件发生媒体舆论导向背后的深意。
鉴于此,本文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爬梳史料,梳理女学起兴的社会环境与制度演变,勾画惠兴女学堂办学的艰难历程,力图描绘出近代女子教育起兴的图景,呈现媒体、政府与社会互动下对清末女子教育的推动,以期对历史现实阈限下的女子教育给予关怀。
一、创办语境之限中国女子教育发轫于教会女校。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门户大开,通商口岸的开放及在华传教、兴办学校的特权,致使传教士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开始向普通民众传播教义。
传教士认为中国妇女愚昧与无知,于是创办女校,希望通过西方思想改变此种现象。
1844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塞在宁波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校,开启了教会兴办女学的先河。
此后,1847年到1860年之间,“通商口岸五口,又创设教会女子学校凡十一所。
”[2]可以说,出现“教会所至,女塾接轨,”[3]的局面,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然而,教会所创办的女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知识分子的民族自尊心。
康有为之女康同薇对于西方传教士在通商口岸,广设学校教堂,颇为愤怒,认为将中国女子“俟教于人,彼所以示辱我也,无志甚矣。
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摘要:教会大学是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产物,基督教在华创办学校起初是为了宣扬基督教,但随着教会大学教育功能的日渐凸显,教会大学客观上将西方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等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一定的历史贡献,并对我们现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近代化,影响,启示一、教会大学在中国所谓中国教会大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会凭借不平等条约于在华创办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机构。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依仗自己的船坚炮利逐渐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19世纪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开始在华兴办教会大学。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抗日战争前夕,教会大学快速发展并逐步纳入中国正规教育体系。
到20世纪50年代,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调整,中国教会大学与当时的公立、私立大学合并,组成了新的大学,自此教会大学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起初,中国教会大学是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而进入中国,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但在客观上,教会大学的出现将西方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拓宽了教育职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有益参考。
二、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一)、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近代化方面,教会大学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其管理体制完善,院系设置合理,学科特色突出,较当时的国立大学略胜一筹。
教会大学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差会联合创办,大学管理机构设置表面上看起来隶属层次繁多,关系复杂,但实则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有几个部门。
例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发挥作用的仅是创办人会、校董事会、校长,而且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也有一些教会大学引入了近代欧洲大学自治的理念,鼓励师生参与学校管理。
从“兴女学”看晚清女子教育

从“兴女学”看晚清女子教育晚清时期,兴女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对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兴女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内容和影响等方面来看,可以更好地了解晚清女子教育的状况。
兴女学运动起源于晚清的福建省,最早由一些进步的士人和传教士倡导。
他们认识到,中国妇女的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妇女的素质,还能够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他们积极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并创办了许多女子学校。
这些学校以传授基本文化知识为主,涵盖识字、算术、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兴女学的教育内容较为全面,不仅包括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包括对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对女子的文化教育尤为重要。
传统社会常常将女子限制在家庭和家务劳动中,使她们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兴女学运动打破了这种束缚,通过传授基本文化知识,提高了女子的素质,使她们有机会参与到社会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兴女学还注重培养女子的实用技能,如织布、纺织等,以提高她们的就业能力,增加收入来源,提高生活质量。
兴女学运动对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它为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兴女学的出现使女子教育的观念逐渐得到普及,为后来的女子学校的创立提供了条件。
兴女学普及了基础教育,提高了女子的文化素质。
这为后来的女子大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为女性参与社会进一步提供了机会。
兴女学的发展也激发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女性开始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兴女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兴女学运动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但它的普及程度仍然有限。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有很多人不重视女子的教育,认为女子的合适角色是做家庭和家务劳动。
兴女学的教育内容相对简单,难以满足女子的全面发展需求。
在社会进步的今天,女子的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她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兴女学运动是晚清女子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对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兴女学的普及程度有限,教育内容相对简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子教育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作用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大力开办教会学校。
文章介绍了我国在民国时期教会女子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后来开办女子高等教育,派遣女子学生到国外留学等活动,简单分析了女子教育对当时国内社会上一些陈旧封建现象的影响。
这表明西方传教士对我国女子起初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大大改变了妇女的地位。
关键词: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传教士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是禁止跨入学校大门的,只能被关在闺门之中接受家庭教育。
中国这种拒女子于学校之外的教育制度,自先秦一直延续到清末。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教会在我国开办女塾是女子学校教育的萌芽,对当时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体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它突破了几千年来的禁锢,开了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
随着我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外国教会又相继在我国开办了女子教会中学和大学,推动了我国女子教育活动的发展。
一、教会女子学校的产生中国女子接受学校教育,是以西方教会在我国开办的女塾为开端的。
为了使我国妇女获得学校教育的机会,传教士于19世纪20年代开始办小学程度的华人女塾,最早的华人女子学校开办在新加坡。
到19世纪30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
有人说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
1839年教会在上海创办了当地最早的教会女校, 1844年,女传教士爱尔德赛(Aldersay)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中国本土最早的女子学校。
这所教会女学在开始招生时非常困难,原因其一固然是受中国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影响;其二是中国的门户刚刚开放,国人对西人的文化教育生活还很陌生;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西方列强是以鸦片和大炮与中国人民相见的,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和仇恨。
招收不到上层社会的女子,他们便与贫民接触,通过为贫民施衣、施食、施医、施药等方法消除了贫民对洋人的疑惑,一些最贫苦家庭的女孩被免费招进教会女塾学习。
有的教会女学还采取发给津贴,以弥补女儿不能在家助理家务的办法来说服家长。
在传教士的种种努力下,全国教会女学生的人数呈增长趋势。
爱尔德赛所办的宁波女塾,1845年只有学生15名,到1852年学生增至40名,这样到19世纪80年代后,教会女子小学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
据1922年的统计,基督教初级学校中女生的比例要超出公立学校女生比例的8倍。
教会女塾在社会上立足之后,部分学校开始向教会女子中学发展。
如1890年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和海淑德筹设的中西女塾后来发展成中西女中,设立中、小学课程,共十年学程。
1881年美国圣公会将原上海文纪、裨文两女塾合并成立圣玛利亚女校,1900年规定修业年限八年,1908年添设师范科。
1915年正式改为中学四年,小学八年。
在我国,教会女子中学的产生要早于国立女子中学二三十年,并且教会女中学生在所有中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国立中学中的女生比例。
1866年,博济医院在迁移到新的地址后,附设医学学校,“在建立医院的同时该院又开设了医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性的西医医学学校。
这所学校招收的主要是教会的学生,也有部分中国的医生,学校最初招收的都是男性。
1879年该校开始招收女生,这是中国最早招收女学生的医学校。
由基督教北美长老会女医生富玛利(Mary Fulton)于1899年创办的广东女子医学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女子医学校。
1901年美国人夏葛(E.A.K.Hackeet)捐款建造多所学校校舍,学校就以其名“夏葛”命名为夏葛医学院(Hackeet Medical College for Women)纪念他。
二、教会女子高等教育教会大学是我国女子接受现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教会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知识分子。
中国近代最早的女子高等院校大多是由基督教会开办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会女中在我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但是它的毕业生除了少数直接出国留学外,大多数人却无法继续深造,正在蓬勃发展的女中也深感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教师。
为此西方教会于20世纪初开始在我国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举办女子高等教育事业。
如1904年成立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前身为北京贝满学校)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
1920年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正式合并到燕京大学中,燕京大学遂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包括女子学生的大学之一。
燕京大学在五十年代初又成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
除了北京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传教士还在南方开办了两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校,这就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1908年成立的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前身为福州女子学院预备学校)选举程吕底亚女士(Miss Lydia Trimble)为校长。
解放后,1951年4月院系调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与福建协和大学合并成立福州大学。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15年在南京开学。
它一开始就以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的规格出现,第一任校长是德本康夫人。
该大学的发展是很艰难的,开办时只有6名教员,教学设备也很简陋,只有一间普通的化学实验室、两架钢琴和一部大英百科全书。
第一期招收了11名学生,最后完成学业毕业的只有5人;第二期招收学生20人,最后毕业的只有8人。
它的学生来源不但少,而且年龄偏大,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这一现象才开始发生变化。
到1920年,该大学已经有学生70名,教师16名,其中5名中国人。
1923年,金陵女子大学迁移到新校区,占地面积扩大,而且校园美丽,从而开始受到中国上层社会的青睐,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加。
1930年,该大学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西方教会不仅率先在我国开办了女子大学,而且也最早在大学里实行男女同校,开我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我国最早实行男女同校的大学是1905年成立的广州岭南大学,到1920年上海沪江大学、北京燕京大学等,加上教会女子大学的女生,1920年共有女生117名,占整个教会大学入学人数的百分之六。
到1925年山东基督教大学、东吴大学、金陵大学、华北协和大学等教会大学也开始招收女生。
是年,教会女大学生增加到530人。
基督教女子高等教育为中国培养出了第一代职业女性,人数虽少却代表了中国教育迈向近代、迈向世界的脚步。
在教会女学的冲击下,国人也开始逐渐重视女子教育,由国人开办的女子学校在少数大城市相继出现。
1898年,浙江上虞人经元善与康广仁、梁启超、郑观应等在上海创办的经正女学(又称“中国女学堂”、“中国女学会书塾”),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学堂。
三、传教士对女子留学活动的推动近代的留学潮是先从教会学校中开始的,后来中国官派留学生,特别是赴美留学生的派遣,也大都与传教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继男子留学后,女子也开始留学。
中国近代最早的女留学生就是由传教士携带和资助的。
1870年,浙江宁波一位叫金雅妹的6岁孤儿,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求学。
1881年,17岁的金雅妹又被送往美国学医。
4年后,金雅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医院附属的女子医科大学,成为近代中国妇女界第一位大学毕业生。
继金雅妹之后,福州女子柯金英于1884年在福州教会医院的资助下赴美国留学,在1894年毕业于费城女子医科大学。
1892年江西女子康爱德和湖北女子石美玉也在传教士的资助下赴美留学。
当时最早的官费女子留学始于1905年,湖南派20名女子留日,就读于实践女校,年龄由14~53岁不等。
其后,奉天省与实践女学达成协议,每年送15名女子留学,1907年首批成行。
清华学堂于1914年开始,每隔一年收一次女生,每次10人。
从1914招考第一届留美女生开始,到1929年留美预备部止,清华学校共招考派留美女生7批,共53人。
而北大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便是第一批留美女生。
四、女子接受教育的社会影响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国家的兴盛有关。
诚如梁启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可以说,我国最早出现的培养成批职业妇女的场所是教会学校,其中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又是培养高级职业妇女的场所。
我国著名教育家、金陵女大校长吴贻芳就是教会大学培养的我国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1911年毕业于华北女子协和大学的丁淑静曾担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1919年的该校毕业生李德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部长等等。
另外,中国旧传统中许多恶习,比如缠足、纳妾蓄婢等,也随教会学校中对女子教育的影响而得彻底改变或大为改变。
例如我国妇女之天足运动,便由李提摩太等首先提倡,他于1895年设天足会,利用广学会书报广事宣传,他们奔走各地,开会演说,终于造成风气,在短短数十年间将行之千年的旧习完全铲除。
所以说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对社会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1]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58,220~221.[2]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57.[3]方靖.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医学院——夏葛医学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4]王奇生.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02).[5]黄新宪.教会大学与文化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1996,(01).[6][EB/OL]./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53038.htm [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