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quest 的中学物理探究教学案例研究..doc

基于Webquest 的中学物理探究教学案例研究..doc
基于Webquest 的中学物理探究教学案例研究..doc

基于Webquest的中学物理探究教学案例研究

高晓曼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中学物理开展探究教学的现状以及将Webquest运用于中学物理探究教学的可行性。然后结合中学物理教材选取了一节探究内容,通过分析教材,设计了《探究万有引力》教学案例,最后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开展探究活动后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Webquest;中学物理探究教学;案例设计;实施效果分析

我国在2001年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纲要》同时也将科学探究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教学。Webquest作为一种网络探究方式,将其引入到中学物理探究教学中,不仅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含, 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信息素养,使我们新课标中实施探究教学的bl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1.中学物理探究教学的现状以及将Webquest运用其中的可行性

目前探究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被广大师生接受,并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距新课标中要求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开展探究教学的方式存在局限性。中学物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开展探究性教学也有一定的自觉性,认为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是必要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探究教学实施起来很麻烦,不愿主动开展, 即使开展也主要以课内形式为主。(2)实施探究教学的层次低。开展探究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素养,但是在目前开展的探究教学中,科学探究偏重知识的学习, 轻视了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开展探究中,教师指导的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少,教师往往牵着学生的思路向前走,实施探究教学的层次低。(3)评价体系不到位。一年一度的高考备受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学校和社会对师生的评价更看重分数,而高校在录取学生时,全面的、立体的、综合的评价只在理论上成立,实施起来还是考试的成绩起关键的作用。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只关心学知识对付考试,进行题海战术,对科学的探究不感兴趣。

Webquest很好的连接了网络资源和课堂教学,教师在基于Webq uest的教学过程中,能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突破时间和空间对学习的限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模拟真实实验,网上答疑等方式来完成物理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同时Webciuest让学生以资源为木,在完成各种特定任务的同时,学会如何进行资料的搜集、分析和评价,从而建构出有关的知识,体

图1《探索万有引力》的引言设计

图2《探索万有引力》的任务设计

现了物理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Webquest 还要求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 习,体验探究过程中所收获的喜悦和成功,更好的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基于Webquest 的《探索万有引力》教学案例设计

笔者选取了某高中高一普通班高一(4)班的45名同学作为教学实践对象,进行了基于

Webquest 的中学物理探究教学研究,选取了高中物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万有引力定律作 为探究内容,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旨在了解Webquest 在中学物理探究教学中实施的 效果,并为其他教师开展基于Webquest 的探究教学提供可借鉴的例子。

(1)引言

口月升落,星光闪烁,白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探究其中的奥秘。今天,我们借助计算机, 人造卫星,太空望远镜和各式各样的空间探测器的发射,不仅认识到星系的大小,结构,而 且为人类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提供了锐利的工具。你是否知道,人类今天对太空探索取得的 这些成就归源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堪称一部逐渐揭示物理规律的壮 丽史诗。也许你对万有引力定律已早有耳闻,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万有引力定律 的美妙之处吧。

任务

1. TH 人矣寸大体注动的认识,从而了样人矣认识 大体遂动的

发展进戋和科孕家的伟大成就.

2. 了解引力思氾的发展过程及升|?勘三大定很

3. 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继承知识,无孕会位 用它解决问

毯.

4. 了样万布引力龙猿的成就和不足,学会刑皿思 引可& 体玲科

孕规律产史过任.

,初步学习广义相对论,了解引力的现代矫充,6 受科孕甘治的魅力.

6.论择以匕五个何题中你故残兴趣的倾城.尤或一 篇论丈我一份电子作品. (2)任务 任务的设计要围绕课程目标,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让学生了解该部 分的物理学史,知道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例如: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哈雷等,他们是 怎样想的,他们做了些什么?为什么牛顿会取得成功?牛顿是怎样在前人基础上,一步一步 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让学生知道牛顿在科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举世公认的。这些介绍给 学生一神震憾,带着对科学家的崇敬,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将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也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本探究活动的主要任务如下:

1. 了解人类对天体运动的认识,从而了解人类认识天体运动的发展进程和科学家的伟大 成

就。

2. 了解引力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开普勒三大定律。

3. 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并能应用它计算引力问题。

4.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就和不足,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体验科学规律产生过程。

引言 ,一 幼.思.人姓卫f,大宁华途厦物8K84的

的W4t ,不攸认的大小.雄曾.而具为人美》

mo K

5.初步学习广义相对论,了解引力的现代研究,感受科学前沿的魅力。

6.选择以上五个问题中你最感兴趣的领域,完成一篇论文或一份电了作品。

(3)过程与资源

一、你知道天体是如何运动的吗?

1.天体运动的界定:http://baike. baidu. com/view/1049869. htm

2.地心说:http://baike. baidu. com/view/26741. htm

3.日心说:http://baike. baidu. com/view/915. htm

二、引力思想的发展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这“巨人”是谁呢?引力思想是如何发展的呢?

1.h ttp://zhidao. baidu. com/quest ion/80159635. html

2.http://www. sxyz. net/wangzhan/zjc/zj/kpzs/214. htm

3.http://baike. baidu. com/view/79617.htm

三、万有引力定律

1.牛顿建立万有引力的过程真是像故事中讲的那样,苹果砸到头上就想到了万有引力

吗?他的思维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1)http://www. hudong. com/wiki/

(2)http://baike. baidu. com/view/955. htm

2.引力常量是如何测量的?

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http://baike. baidu. com/view/3898694. htm

3.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上”和“人间”统一了起来,使人们的认识有了飞跃,然而它在那些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呢?。

http://zhidao. baidu. com/question/146174284. html

四、万有引力定律的不足

万有引力定律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理论木身也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这些困难是什么?又怎么解决?这里作为拓展学习的内容提供给大家,以资开阔。

http:〃www. dlkp. gov. cn/keputiancli/universe/article/dispArticle. Asp?ID=61

五、广义相对论简介

广义相对论听起来很深奥,其实优美的理论应该是简单的,快来看看吧

图3《探索万有引力》的任务设计

图4《探究万有引力》结论设计

http://baike . baidu. com/view/24909.

htm

过程与资源

%1. 你如道天体是如何逮动的吗?

1.

吵夭 W 的靖噂:〃 baidu. cai/ti?v/1049869. ht? 2. 地tit ; http://baik?. baidu.eM/vi

1 8 -C<: (1) Ittp: //baite. baidu. a?/vtev/9IJ. hia

%1. 引力思想的发展

虾呈“为代站@上人此?

X- . a -fcA*

引力岛国芝如何《果的■/> l.littp: //xhldeo. baidu.ooe/queitlon/IOI 194)5.

t kUF 〃E . siyx. nei/n?txhin/xjc/xJZkpif/JI4. hit X M* 7/teIU. ba IA L co?/vII?. hio %1. 万有引力W 撑

!.牛收29万有了’力的触亭中柳的耶梅,

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任务部分中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汇总,以论文或电了形式都可

以,最终提交给教师。

(5) 评价

由于该实验班的学生大多数是第一次接触基于Webquest 的探究学习,因此在设计和制 定评价量表时,主要从探索的内容和在每部分内容的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进行评 价,即从天体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力有引力的不足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评价量表如下:

探索内容 优秀

良好 一般 对天体运动 的

认识 严格按照学习要求完成 任务,查阅了一定量的资 料,如书籍、杂志、网站 等,并且提炼出了自己的 观点,整理成一件电子作 品。

基本完成任务,只是利 用搜索引擎杏阅了网站 上的资料,并整理成一 件电子作品,没有提出 自己鲜明的观点。

按照要求阅读完了木

站提供的材料,但是

查阅资料太少,没有 形成电了作品发布。

万有引力定律 完成网站上的任务,对定 律有较深刻的理解,积极 的参与讨论,习题完成的 很好。对卫星问题从理论 上解释的比较正确,并有 电了作品发布。同时,也 提出了其它的问题。 基本完成任务,能够完 成习题练习,和其他同 学讨论并评价了一些观 点,但没有提出自己的 问题。能够搜索到一些 卫星的知识,对卫星有 所了解。 按照网站要求,完成

学习任务,但是讨论

不积极,并且习题完

成情况不好。通过教

材基本明白了卫星的

运行特点。没有作

品。

2U0 10 通过对' 万有引力的投索.你不但了解了人类认识 的发展历程,还掌握了万有引力定律.体会到了物 理的魅力,砌了前沿的动态.蕙着你对物理世界

(6)结论

通过对万有引力的探索,你不但了解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历程,还掌握了万有引力定律, 体会到了物理的魅力,窥视了前沿的动态。随着你对物理世界的不断学习和理解,你会感到它是那样的丰富多彩。让我们带着学习物理的热情开始新的学习内容吧! 4.基于Webquest的中学物理探究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一个多月的教学实践后,为检验Webquest在中学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实施效果,笔者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教学实施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选取了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同时发放《Webquest运用于探究教学的效果调查》问卷45份,|口|收 45份。回收率100%。进行的访谈和调查主要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进行,调查问卷的题目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笔者对得到的数据和材料主要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

4.1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教学效果分析

图4. 1是否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物理图4. 2对物理好奇心的变化情况

图4.1显示了通过一个多月的Webquest探究活动后,有34%的学生非常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物理,有43%学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物理,两项合计为77%,表示大多数的学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物理,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图 4.2表示了学生在进行基于 Webquest的探究活动后,对物理的兴趣与好奇心的变化,41%的同学认为明显增强,54%的同学觉得略为增强,仅有5%的同学认为无变化,可见基于Webquest的物理探究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4.2对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的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选取了表达能力强的6位同学进行了访谈,学生认为在这样的学习方式和氛围中他们觉得进行学习是一件轻松和愉快的事情,有漂亮的网页,自己可以动手操作,不必只用两只耳朵听讲,他们自己搜集资源,整理资料,和同学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逐渐的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教材中的探究内容以前总是希望老师直接给出答案,现在他们喜欢自己动手去做,动脑去思考,和同学交流,遇到问题时他们总是试图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有了明显的增强。

4.3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效果分析

图4. 3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图

4.4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学生的行为

4.3表示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展基于Webquest 的探究学习后,有21%的学生 愿意以讨论探究的形式为主,42%的同学选择了教师讲授和讨论探究相结含的方式,这表示 学生有进行探究的意识,但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图4.4显示了学生在开展探究性学 生时的行为表现,51%的同学积极参与,43%的同学听从老师的安排,这说明了学生具有了 一-定的探究能力并愿意进行探究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答案,更多的是想参与探究的过程, 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由此可见,学生有了一定的探 究意识,同时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符合我们新课标的培养日标。

4.4对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教学效果分析

图4.5显不了开展探究学习以来,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变化情况。有28%的学生认 为自己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增强了,42%的学生认为略微增强,两者合计70%,表明学生运用 信息技术的能力确实增强了。图4.6表示了学生每周上网用于学习的时间,47%的同学在2-6 小时,24%的学生达到6小时以上,这说明学生有了在网上杏找资料和学习的意识,具备了 一定的信息意识。学生在基于Webquest 的探究教学中,慢慢的培养了自己利用信息技术搜 集,整理所需资料的能力,他们上网的目的由原来的只会玩游戏,上QQ 转变为在网上搜索 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逐步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综上所述,开展基于Webquest 的探究

教学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4.5对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在开展基于Webquest 的物理探究教学后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的变化情况,笔 者选取了D 眦参与

■听从剖设作

D 不想参与

图4. 5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变化情 4.6学生上网由于学习的时间

和实验班成绩相当的对照班,以开展探究教学前后学校进行的两次月考成绩为参考对象,采用大样本Z检验的方法对两个班的平均数差异程度进行了检验。

表4. 7前测和后测数据表

由表4. 7计算可得,前测Z的绝对值小于1.96,所以两班成绩差异不显著,所选的对照班适合研究的需要。通过探究教学后,后测Z的绝对值同样小于1.96,这说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差异不显著。通过对两次考试成绩的分析可以说明基于Webquest的物理探究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没有显著的促进效果。

通过对案例的设计和实施效果的分析,希望本文能作为一个参考,给其他相关研究者带来点滴启示,将Webquest引入到中学物理探究教学中,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高,培养他们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新课标的要求能够真正的在中学教育中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 7-27(2).

[4]刘成新,宋新芳,孔艳.WEBQUEST设计与应用调查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7, 27(3) :67-71.

[5]柳栋译 . 什么是 WEBQUEST? 〔 EB/0L ) .(2001-12-2). http://www. being, org. en/webquest/whatarewebquests. htm.

[6]魏宁.WEBQUEST—信息化教学的新利器[J].北京教育,2002, 11: 42-43.

[7]张豪锋,孔凡士.教育信息化评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26-139.

⑻王林发.基于WEBQUEST的网络资源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141(2): 118-120.

WebQuest数学教学案例

WebQuest数学教学案例 【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趋向于经济化,合理化,但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 我们时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元旦就要到了,很多商家都在搞促销活动。甲商厦(沃尔玛)实行有奖销售:特等奖 10000元 1名,一等奖1000元 2名,二等奖100元10名,三等奖5元200名,乙商厦(北京华联)则实行九五折优惠销售。 请你想一想:哪一种销售方式更吸引人?哪一家商厦提供给销费者的实惠大?如果是你去购买商品,你会去甲家还是乙家商厦? 【任务】 我们曾经学过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下,去哪个商家才更经济实惠,并请说出理由。 【过程】 准备:在开始研究与计算前,打开Word,把它作为一个记录本,随时记录和复制一些重要的信息。也可以先浏览学习过程的全部内容,了解这一研究的概况。 1.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前要明确的目标。例如: A:你打算去哪家商厦购物? B:你选择去哪里购物是是被什么吸引的? C:你觉得你赚了吗? 2. 面对问题我们并不能一目了然。于是我们首先作了一个随机调查。把全组的16名学员作 为调查对象,其中8人愿意去甲家,6人喜欢去乙家,还有两人则认为去两家都可以。 调查结果表明:甲商厦的销售方式更吸引人,但事实是否如此呢?我们在进行下一步分析。 3. 接下来的过程可以充分运用Internet大量的导航信息了解有两商家的信息,利用计算机 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4. 学生分组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学习中学生自行分工,有人甲乙两商厦的前几年 或本年度的信誉度,有人查询甲乙两商厦产品的销售情况,还有人负责了解两商厦产品的伪劣程度。

探究式教学案例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探究式教学设计及评价 杨君萍武威第七中学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的相对含量进行的,最后总结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中,“水分的跨膜运输”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这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真正全面接触探究实验,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做过或见过这样的实验: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软缩,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学生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做菜馅时加入一些盐,蔬菜中的水分会大量渗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等,这些生活经验对学习本节内容都有帮助。而本节内容需要学生从微观水平上理解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理解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内容本身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另外,学生在初中曾经接触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但在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等环节都还缺乏训练。 二、目标表述

1、知识与技能(1)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2)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3)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等)。 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首先由“问题探讨”引入,从“扩散”迁移到“渗透”。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给教师驾驭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由于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中学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息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因此,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是在无力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下面是我对《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教学准备: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通过观察、研究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学习

(一)照相机 大家想了解关于照相机的什么知识呢照相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神秘的小盒子,里边到底有什么照相机为什么能拍照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排出全景和不是全景的照片为什么照片中景物比实物小有时拍出的照片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 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大家收集的资料,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收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的引导、评价。 1.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光线强拍出的照片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 播放动画:快门与采光 播放动画:光圈与景深 通过播放动画,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照相机的调光和景深与透镜的关系。 2.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像是怎么落在胶片上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想想做做: 方案1: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方案2: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 15 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 现在我们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窗改变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能观察到什么是不是可以看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下图就是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示意图,物体通过透镜在底片上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像。 板书:一、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 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分组观察,教师指导。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组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单位; (2)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理解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同体性”和“同时性”,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释、推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过程,从而能较熟练地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正比、反比关系。 (2)初步学会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互相合作。 (3)学习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欧姆当年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关系的简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增强成功体会。 二、教学重点: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实验设计及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以及结论的得出。 四、教学器材:调光灯、小灯泡、电池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的电阻各一个、导线数根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的方法: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 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WebQuest案例

webQuest案例: Webkest主题: 如何看待中国第一位女皇——武则天 导言: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上中国历史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但是关于她的是非,早已是历史上争论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女皇的“生活”。 任务: 首先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直接的想法——我们要了解武则天的生平历史,可以找几个人交流看法 其次,就是要判断我们的想法和观点是否有理有据, 最后,是我们要通过什么资料文献来证明我们的看法,找到与该案例相关的资料。 中国历史组:搜索,选择,分析有关武则天的资料,真确的评价武则天在她当时那个时代的功绩。 经济学家组:探讨武则天称帝后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学学家组:探讨林语堂的《武则天传》代表着他在传记文学创作方面的最高成就。林语堂写这本武氏传,是对智能犯罪做一项研究?

还是一个典型的家族故事? 社会学家组:谈谈武则天对后人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封建男尊女卑思想的抨击。 过程: 1.查找武则天的“名片” 2.探讨武则天的成长之路 3.查找武则天的光辉事迹 4.看看林语堂传世之作:武则天正传把握她大体的形象,事迹, 发展史。 5.查找武则天对后人的影响,以及后人对她的评价。 在开始研究前,我们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建议: 每个小组需要讨论决定小组中每个人的任务,即每人必须探究的领域。如果可能,请交给我一份每个同学的任务清单。 如果有人发现了可以帮助其他人探究的信息,请与别人共享。 你应该花时间去收集信息,这对你的研究大有帮助。 这是一个团队协作的项目,而不是由单独一个人去完成。 你的小组必须决定研究简报的表达形式,例如:海报、图像或其他形式。 制定一个每人完成任务的时间进度表,以简报形式发布。 记住,规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截止期限,以便督促每个人按时完成计划。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宁宝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 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 一、引发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 “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教具学具的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音叉、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 听到了什么播放一段交响曲学生交流感受。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忆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案例完整版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案 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模式》案例 ——《欧姆定律》 张花玲 【案例背景】 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学。 为配合我校物理教研组“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我特地选择为了基础较好、比较活泼的班级开展教学,有老师观摩。 【案例描述】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有: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分析]参与式教学也一定要明确的给学生提出问题,但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提出的问题,使他们更有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利用Webquest进行物理教学的案例(最新)

故事背景 杨老师是一位高中物理教师,有11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与阶段看,她正步入教师的成熟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她对高中物理学科的知识已经掌握得“驾轻就熟”,而且她性格开朗直率,乐于尝试新事物,富有创新精神,对信息技术尤其感兴趣,具有一定的网络技术基础,还有2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经验。 对于Webquest这种教学模式,杨老师以前听说过,也很感兴趣,但始终没机会进行深入了解,也没有进行实践过,最近机会终于来了。杨老师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开展的一项关于WebQuest的行动研究。这次行动研究建立了由大学教师、研究生和中小学一线教师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培训中,首都师范大学还特别从参加培训的学校邀请了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和主管教科研的副校长和学科教师一起加入到研究小组中。 设计在挫折中前进 杨老师首先参加了为期半天的集中培训,主要学习了WebQuest的历史、模式、关键技术和教学案例,最后根据要求要以三堂课为一个单元进行WebQuest 选题设计。 杨老师很快就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了课程的研究主题:“原子核的结构”,并形成了大致的设计思路: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然后通过查找网上资源获得研究结果,由学生制作演示文稿,进行小组汇报。 杨老师在研究小组会上陈述了这一方案,但是遭到了研究小组大部分人的否定。研究小组的意见是:杨老师设计的“原子核的结构”这一主题对学生缺乏挑战性,任务设置过于简单,缺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环节,学生利用相关网站上的资源就能获得一致的答案。 杨老师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给研究小组的人员讲述了她两年来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实践的经验,特别提到了一个名为“电池的性能价格比研究”的主题研究。研究小组人员认为,杨老师主持的“电池的性能价格比研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为了把这种成功的经验迁移到基于WebQuest模式的研究性学习中,杨老师和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讨论和细致分析,研究小组的人员不断向杨老师询问她成功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实践性知识,在这种深入交谈中,杨老师的隐性知识通过她自己所做的反思和知识表述,不断地被显性化。 几天以后,她拿出了第二份WebQuest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设计方案,选择的主题是:“小蜜蜂的家”,这是一个把物理学、数学和生物学三门学科整合在一起的理科综合课题。教学设计的思路为:

高中数学教学探究性教学案例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探究性教学案例研究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强调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要展示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上述精神表达了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案例: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在教学时,我选择了这样一道例题: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 ⑴尝试解决: 方法1: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求出A、B两点坐标,再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方法2: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求出A、B两点横坐标,再运用抛物线定义,推出本题的解法并不难,学习程度中上的学生大都用方法二,学习中下学生大都用方法一。然而仅仅就题论题,显然不能充分体现该题的教学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⑵问题探究: 问题1:同学们能不能不求坐标就可以求出线段AB的长? 方法3:在方法2的基础上由韦达定理可实现不解方程就能解决问题的目的。 问题2:将上题变为:斜率为k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 探究结果: ①过抛物线焦点的弦长公式 ②当直线垂直于x轴时,|AB|=2p,此时|AB|叫抛物线的通径,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通径的几何意义。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还会发现 ③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问题3:在方法一中能不能不求出点的纵坐标?(此问题由学生提出,相对问题一要难一点,所以要求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来完成)通过同学们的探索和教师的点拔得出如下成果:(圆锥曲线的弦长公式) ⑶理性归纳: ①体现了方程的思想; ②得到了求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所得弦长的一般公式.(与焦点无关) ③为下一节课“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⑷开放式变换问题: 问题1:在本题的基础上提出:以AB为直径的圆和准线有何关系? 问题2:过抛物线焦点F的直线交抛线于A、B两点,通过点A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交抛物线于点D,试判断直线DB与x轴的位置关系. 二.反思与建议: (1)注意问题情景的设计,引发学生的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习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篇一: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教学案例: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学生分组讨论。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学生讨论。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 新课教学谁运动得就快。 好,我们用裁判的办法在来比较一下纸片下落的 快慢。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方 法及步骤的优劣作出评价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了纸片下落的快慢,现在 我们就引入一个新名词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速度”。大家将书打开 到p109, 速度(velocity)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我们一 般用字母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提问单位时间的相关问题: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的 单位时间很多,比如:一年、一月、一星期、一 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等等,但是在物理学 中,单位时间只有一个国际单位,那就是一秒, 符号为s (second) 有了速度这个物理量,我们怎么样来比较物体运 动的快慢呢? 很好,可是怎么知道速度大还是小呢?这里我们 引入速度的计算公式。同学们应该数学上早就学 过这个公式,就是: 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厘米/秒(cm/s) 单位换算: 1km/h=1000m/3600s=1/3.6 m/s.. 1m/s=(1/1000km)/(1/3600h)= 3.6km/h 刚才我们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包括它的计算公式, 现在就运用它来做“活动5.6”你认为应测量哪些 可让学生另举一例,来说明刚才老师 所讲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比较,让它们从同 样的高度下落,测出时间,但这种方 法实际操作起来是不是不容易呢? 可让学生来设计并做这个实验 体验两种方法的不同 请一位学生读一下速度的概念 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快 速度小的物体运动的慢 同学们对单位时间可能认识上有缺 限,会出现对我们物理上所要求的单 位时间不一致的说法。 学生回答:相同路程比时间或相同时 间比路程。 对学习的这一回答,结合刚才我们所 讲的速度的定义,教师进行总结:对 于两个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运动 物体的速度大小比较,可用速度的公 式进行计算,直接用速度的数值进行 比较,这样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物体运 动快慢的比较,这才是我们这一堂课 的主要目的。这们从方法上将运动快 慢的比较方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让学生举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速度 数值)加深对速度数值的理解 请两位学生上黑板做答并演示 10m/s= km/h 36km/h= m/s 培养学生归纳 比较和分析问 题能力 培养学生举一 反三的能力。 对于为什么要 学速度这个物 理量有一个深 刻的理解,让 学习知道这是 常用的也是非 常好的方法。 对有困难的同 学可出一些常 见速度、简单 速度进行换 算,降低要求。

Webquest教学案例

Webquest教学案例 这是一个运用webquest来进行教学的案例,我认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webquest 一、提出课题 选择一个Webquest研究主题是一个耗时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想使这个研究课程令学生和自己满意和成功,必须尽力做好选题工作。 研究性课程的选题不能是漫无边际的,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并且能让学生有研究、发挥的空间。不经意间发现一些学生对拿破仑这样的历史名人颇感兴趣,翻阅历史课本,看到课本上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一章节,但书本的知识毕竟有限,于是我在想能否提出一个结合课本知识,稍微超过现在学生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范围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颇具争议的伟人和那段曾经辉煌的历史,基于这点,我们提出了《拿破仑·波拿巴与法兰西第一帝国》这一研究性课题。 二、设计Webquest 提出了课题,接着根据webquest的基本模式,着手webquest设计,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板块: 1.引言:在Webquest中,引言的提出,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一个好的webquest,首先有相对明确的任务。这个任务不能太过于笼统,但又不能太细,我首先提了几个方向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问题,挖掘问题。 3.过程:过程的设计要对学生的活动起很好的指导作用,与一般的教案相比更增加了一些复杂性。我将完成任务的过程分解成“调查前”“调查中”“调查结束”循序渐进的几个步骤,在每个步骤理提出了短小清晰的建议,促使学生以此为基础,小组讨论确定完成时间,并提交计划方案。 4.资源:网络提供了相当大的信息,但因其信息量大,层面复杂,学生在学习中容易迷航,所以,我在“资源”栏目里为学生整合了一些对课题研究有帮助的站点和页面,同时在里面插入搜索引擎,提醒他们完全可以打破这个限制,自己运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甚至还可以采用其他如读书看报、调查访问、收看电视录像等方式来获得相关资料。 5.评价:研究性课程采用“重过程、轻结论”的评价方式,我设计了一份评估表来考察学生作品的不同方面(包括过程、结果、态度、情感等)。 6.交流讨论:交流与探讨是我在webquest基础上新增的一个板块,鉴于研究性学习需要开放的信息交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对象、畅通的交流渠道、及时的信息反馈。 三、开展活动 可以说webquest的设计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过程,组织实施是最重要的环节。到底效果如何就要看学生们参与其中、实际操练情况了。 如我想象,这个课题的提出确实吸引了一部分学生的目光,于是,我们引导学生一步步展开了这个课题的学习。 1.提出子主题 我的研究课题只是代表了一个研究方向,提出研究子课题的作用是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研究。 《拿破仑·波拿巴与法兰西第一帝国》包含拿破仑军事、生平等多个分支,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去研究。在对这个课题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我要求学生每人基于整个方向提出自己感兴趣、想研究的方面,将有类似意向的同学组成小组,最后商量确定一个子课题,从而做到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对他们提出

七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研究性学习教案(2014-2015学年) 七 年 级 蓟县出头岭镇景兴春蕾初级中学

授课人春伶 授课时间 2014.09 学科语文 课题 大自然的启示 1、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让学生知道大自然的现状,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通过亲身实践,较为全面地了解大自然,热爱家乡,增强保护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学习、利用互联网学习的能力。通过实施本活动,学生亲自开展调查与考察,体验课题探索的过程与方法,从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涵。 2、课题介绍 本次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与小孩子喜欢大自然的特点相适应,正适合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或发明,重在播下兴趣的幼芽。他们的发现或发明可能是前人已经有了的,但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实践所得一些科学常识,让学生明白想改造大自然就必须先要了解大自然,懂得大自然,学习大自然。想当然,往往会事与愿违,还会给人类带来致命性的毁灭。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收集资料,通过请教长辈和专家等等,了解大自然,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加热爱大自然。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把握《大自然的启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2、通过本此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识。 3、多角度,多方法,多层面学习语文,了解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启示。 4、了解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 5、掌握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语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将语文的学习从课堂扩展到课外,以及网络。 2、引爆学生情感触点,鼓足创新动力。 3、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延伸到实践,让语文学习走出传统的方法,调动起孩子们的各种感官,发自心的想要得到答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观察体验生活。 2、举办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热情。 3、利用校园文化阵地,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与容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提供出来的关于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哈!欢迎阅读参考使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品才网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 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

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完整版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第一部分:教学情景 开始上课,教师利用班班通放映《海市蜃楼》片段 教师:观看了“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自然现象太奇妙了! 学生乙: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 学生丙: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么神奇、美丽 教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把筷子斜插入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 教师演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筷子“折断”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教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学生:用实验!教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学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乙: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教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学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甲: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学生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丁: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学生戊: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己: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我们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时的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查、指导、答疑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哪些结论 学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模式》案例 ——《欧姆定律》 【案例背景】 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学。 为配合我校物理教研组“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我特地选择为了基础较好、比较活泼的班级开展教学,有老师观摩。 【案例描述】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有: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分析]参与式教学也一定要明确的给学生提出问题,但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提出的问题,使他们更有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分析]“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这两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盼望问题的解决,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 [三]设计实验 1、课件出示思考题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常州市安家中学张立萍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

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

Webquest教学模式下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Webquest教学模式下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摘要】Webquest教学模式是基于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数据探究为基本研究方法。它有利于学生在经历数据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数据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体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深层次整合。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Webquest;初中物理;设计与实施;数据探究 当今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探究式教学为抓手,发展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物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探究式教学可划分为实物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和数据探究。其中数据探究又可划分为基于讲授的数据探究和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数据探究。而Webquest就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数据探究,探讨基于Webquest教学模式对于突破传统初中物理的教学瓶颈,创新物理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一、Webquest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995年,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教育技术教授和汤姆·马蒂博士(Tom Marh)利用网络环境开发出一种教学模式,这就是Webquest 教学模式。2001年蒋鸣和教授译介了Webquest并将其引入大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项华副教授自2002年起,带领其研究团队在物理课程与教学论领域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问题,提出了数据探究理论,并针对物理学科教学,重新界定了Webquest的组成模块,将其定义为一种重要的数据探究模式。 1.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建构过程决定了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现成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激发求知欲,促进知识经验的增长,促进学生自我知识建构过程的形成。Webqust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建构主义教学观,借助学生原有经验和新经验之间的联系和冲突,形成学习动机,任务、过程、资源、结论模块相结合,依据建构理论为学生顺利完成搭建脚手架。Webquest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有意的“情境”下学生在利用各种技术和资源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活动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实现群体的思维与智慧的共享,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习知识的意义建构。活动中教师只起辅助作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及时支持和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