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英语口译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英语口译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英语口译

论德语教学中文化元素的导入

论德语教学中文化元素的导入 本文通过介绍“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的定义,指出外语教学中除了传授传统的语言能力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本校德语专业课程设置为例,探讨如何在德语课堂上导入文化元素,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外语人才。 标签:文化;德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 1. 引言 外语教学在中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建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基本是按照“4+5”的模式进行的,即语音、语法、词汇与修辞四大内容,加上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技能训练。[1] 这种传统的纯外语语言能力地教授已无法满足不同文化间的交往需求,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困难也成为学生学习外语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元素已经成为时下培养合格外语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以德语教学与德国文化相结合为例,探讨如何在德语课堂上引入文化元素,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2.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1871年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出“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人种学的角度来看……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和接受的其他所有能力和习惯的符合整体。”[2]萨姆瓦等人在2000年出版的《跨文化交际》一书中对文化的表现形式做了说明,即文化表现在居住在特定社会的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在作为交际形态的行为方式中,还表现在所使用的语言当中。此外,萨姆瓦等学者还总结了文化的几个特点,提出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以符号语言为基础的。[3] 跨文化交际在《郎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中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思想、信息等的交流。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一般要比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多。每个参与者都根据自己的文化习俗和预见理解别人的话语。如果说话者的文化习俗迥异,就很容易引起误解,甚至导致交际的完全失败。”[4]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要达到有效的、成功的交际,除了需要掌握外语语言能力之外,对对方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也是必要条件之一。 衡量现代外语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看他们是否具备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要培养出合格的能够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教学应着重于养成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中国与德国分处两个不同的大洲,各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文化差异非常显著。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很广,信仰、风俗等文化因素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渗透于外语教学当中,在培养学生外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章节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10分)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提出的。 A. 张骞 B. 汉和帝 C. 汉武帝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2 【多选题】(10分)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除了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外,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由()组成。 D. 北洋航线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3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 B. 军事作用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4 【单选题】(10分)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于()年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 B. 康熙九年 C. 崇祯十六年 D. 元和七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5 【单选题】(10分) 汉武帝时期,()为开拓“丝绸之路”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A. 卫青 B. 霍去病 D. 司马迁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6 【多选题】(10分) 鸠摩罗什把佛教从西方引入中国,将大量经书翻译成汉语,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和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B. 鉴真 C. 法显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7 【单选题】(10分)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历时四年来到中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后由鲁斯蒂谦将其在中国见闻轶事整理并编着成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A. 查理·马特 C. 利玛窦 D. 阿基米德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8 【多选题】(10分)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敦煌莫高窟与()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 固原须弥山石窟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9 【多选题】(10分) 利玛窦不仅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了西方,而且帮助中国人打开了视野,使中国人了解到了西方。正是由于他的到来,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 D. 西方哲学 正确答案是:A,B,C 查看答案解析 10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将()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02-22T09:47:45.713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第12期供稿作者:施恩设 [导读]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恩设(宿迁市宿豫中学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我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用来与其他国家人民进行交流,然而现阶段的英语教学并没有把学生的英语学习置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中,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说出或写出了令人费解甚至令人贻笑大方的语句。其原因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割裂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忽略了语言的实际场合运用。针对此种现象,笔者结合了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叙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教师能真正地达到英语教学目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它来跟其他国家人民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也是英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用途,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的这种形式下,外国语言特别是英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的必备的素养之一。但是,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语言上的冲突和障碍。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它仅仅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和环境,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自然对文化传播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异族文化的传播,语言中又会出现新的词语、新的表达方式,因此,文化又影响和制约着语言。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到培养重要性。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操练,却割裂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没有在教学中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没能对比我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学生尽管学到了一定的知识,但缺乏对外国国家文化精神层面的深厚理解,结果使学生难以摆脱母语的影响,无法利用英语进行得体的交际所以。当他们与外宾交流时就难以沟通,因而就出现了学生向外宾问“where are you going?”、“How old are you?”之类涉及别人隐私而使人不愿作答的问题,出现尴尬的局面。其原因在于我们教学了忽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忽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忽视了语言实际场合的运用,只顾培养学生的一般语言能力。所以,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来作出判断,从而产生的语言障碍,如何摆脱这一现象就成为日常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必须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不仅自身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英语知识的获得主要靠教师的传授,因此,英语教师的文化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要有深入了解。对西方国家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都要能在日常教学中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且能够向向学生解释这些差异的成因。教学中,教师也应不断关注西方社会的发展,追踪语言的最新变化以适应现代教学。同时,教师还要转变观念,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分数而忽略对学生英美文化的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行交际化的教学,真正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具有深刻理解。 2.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及其作用 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对本民族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性以及在使用另一种语言时应根据相应的文化背景作出判断的一种主动意识。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在认识上有一个提高,克服不自觉的民族中心主义。由于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在接触另一种文化时,人们往往以自己的文化作为出发点进行判断,其表现为先入为主的文化偏见,或认为自己的文化最好、最先进、最标准,形成了民族文化中心论。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提高对外国文化的认识,,抛弃偏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做到态度开明,心胸宽广,对外国文化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只有做到接纳和理解外国文化,才能使英语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3.1 利用实物举办一些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晚会等来促进学生感受异国文化,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些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用英语直接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娱乐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3.2在课文讲解教学中,对于那些涉及到西方历史、风俗的文章可以向学生做出详尽的讲解,在提高他们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又加深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如在阅读到一篇文章时,学生对“Uncle Sam”(山姆大叔)一般都感到迷惑不解,如果教师能把它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相信既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如新概念英语3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skeleton in the closet(“壁柜里的骷髅”)的故事,如果教师能告诉学生这个短语所表达的是不可或不愿外传的家丑,那么他们也就不会产生恐惧感了。这两个实例都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去,在进行新授课的时候,对每一单词的讲解都只局限于音、形、义,而且在讲授“义”的时候,最多是翻阅字典,将词义讲解得全面一些,但这些仍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思上,没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在讲授文中段落和句子也只是强调语法规则。对学生考核也只要求学生会听、读、写,对于文化背景知识往往一带而过,甚至置之一旁,于是就出现了吧“力大如牛”翻译成“as strong as a cow”笑话来。(正确翻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 3.3在训练口语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创造出相应的文化氛围来进行语言交际训练。如在讲述西方某些节日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costume(化妆服)作为道具,暂时忘却本民族的文化,完全融入到西方文化环境中进行表演,这样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增添了课堂的情趣,活跃了气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西方节日的氛围,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幻灯片,对涉及到西方文化的文章进行讲解、注释,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3.4让学生体会文化对语法的影响。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s my a friend”,而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我们常说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1.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 2."浅析汉英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 13."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 5."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 7."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9."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1."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2 2."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3."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4."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5."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6."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7."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8."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9."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 0."中美(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31."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32."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3 3."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4."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35."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6."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7."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38."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439."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0."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4 1."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42."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43."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44."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4 5."论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6."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7."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8."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9."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1."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2."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3."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 以前我以为做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很容易,就是教外国人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然而,自从学了这门跨文化交际课,我明白了其实一点都不容易。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方面的冲突。因此,对一名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师来讲,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培养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而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培养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十分必要。以前我认为他们只是学习中国的语言,只要掌握了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规则,就可以很好的学习汉语。现在明白了,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学习语言,而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把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贯彻到第二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而帮助留学生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更好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任务是准备将来充当跨文化交际的“强梁”,第二语言教师的工作就是架设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充当跨文化交际“桥梁”的根本条件是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可知,跨文化交际能力不管是对于第二汉语教学者还是学习者,都是十分重要的。 文化不同,礼俗规范和交际规则也会有所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文化差异会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因此,第二语

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这就要充分克服“三大敌人”的严重心理干扰。克服文化中心论,不要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自己文化的行为标准并不是所有文化的标准。例如一些学习汉语的西方人,他们认为自己的母语文化优越与世界上一切其他文化,这使得他们在汉语学习中必将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冲突,因此不能很好的学习汉语。克服文化模式化,不要把每种文化的所有人都看成是毫无差别、用一个模子铸就的同一形象。如不要把所有的美国人都看成是很富有、无拘无束、过于友善、讲究物质利益;不要把所有的中国人看成是保守、含蓄难以捉摸的。克服文化偏见,不能用固有的成见而对与己不同的文化持有不公平的、带偏见的甚至顽固不化的歧视态度。比如克服这种专门搜集可以证实自己看法的种种事例,却将与自己看法相矛盾的事件弃之不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 由于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 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 人们往往对于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法与评价。在交际中, 如果仅仅沿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 尽管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也会导致交际不妥或失败。因此把跨文化交际教育融入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1)、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 如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上讲到有关汉语感谢语时,应该与英语进行对比,深入到文化层面,从文化的深度来更好地理解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章单元测试 1、李希霍芬 2、东洋航线西洋航线南洋航线 3、贸易作用外交作用文化交流作用 4、贞观十四年 5、张骞 6、不空真谛 7、马可?波罗 8、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 9、西洋音乐西方油画机械钟表 10、瓷器茶叶丝绸 第二章单元测试 1、美国 2、牛仔鸡尾酒快餐 3、熊猫京剧长城 4、丝绸之路四大发明 5、语言饮食宗教 6、江南民居川西民居北京四合院书院建筑 7、巴洛克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洛可可建筑 8、雕梁画柱飞檐斗拱亭台楼阁 9、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梵蒂冈圣保罗大教堂 10、洛可可式建筑 11、粤菜湘菜川菜鲁菜 12、勺子筷子盆子碗 13、红茶白茶黑茶绿茶 14、二锅头黄酒 15、豫剧黄梅戏京剧评剧 16、扬琴古琴 17、茶花女卡门图兰朵 18、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19、澳大利亚 20、BDCEA 第三章单元测试 1、全选 2、傅聪傅敏 3、Skype Twitter 4、文化背景年龄年龄 5、受众面广不受时空限制

7、叔侄关系 8、自然形成无需刻意建立恒久不变 9、宰相肚里能撑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退一步海阔天空 10、全选 11、面试出席婚礼谈判 12、全选 13、合理的 14、包容的精神 15、机智幽默 16、清晨晚10点半以后 17、于约定时间前去朋友家做客 临时起意邀请朋友过来用餐 朋友婚礼赠送礼金 18、主人为客人夹菜相互劝酒客套表示谦虚 19、注重个人隐私把家视为私人的空间 20、于约定时间后五到十分钟到达准时到达 第四章单元测试 1、情景语境文化语境 2、是否已婚收入财产 3、百年好合 4、外语能力语用能力文化背景知识 5、口语交际书面语交际 6、含蓄隐晦间接 7、表情空间沉默 8、低语境国家 9、日本墨西哥 10、老乡观念强邻里关系紧密战友关系紧密对家族观念强 11、参与模式 12、全选 13、互动频繁可以当面争执 14、. 健康婚姻年薪 15、全选 第五章单元测试 1、非语言交际 2、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速的轻重 3、品牌标识交通标识 4、口头形式文字形式 5、言谈 6、商务政务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浅谈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浅谈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语言运用得体的保证是文化意识则,这就要求我们不要一味地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单单要教学生语言知识,还要教他们社会文化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有关目的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规则,才真正拥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标签: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阅读课本口语训练词汇教学翻译文学作品的分析 如今,在英语教学的领域内,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更主要的是在传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慢慢的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高一虹在她的《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一书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大多数英语界的学者普遍认为,最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包括三方面: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此外,事实上,跨文化交际学是一种文化方面的比较,它的核心就是文化方面的差异,因此其研究成果能为文化教学实践提供基础,而且能帮学生查清楚,弄明白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在外语教学中,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专家学者们研究并发表了诸多有关语言和文化的专著和文章,探讨如何通过对中西语言差异的认识,把握本质上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本文从分析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必要性入手,着重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把中西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交际手段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功地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政治、经济、人文、地理、历史等方面差异的反映。这种差异在语言上反映为语法规则不同,语序排列不同,语言内涵不同,以及一些有某些特定文化背景导致的约定俗成的习惯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育家沃尔夫森曾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果真如此,倘若在英语教学中若是没能把握好汉语与英语的文化交叉问题,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很难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就无法适应世界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章节答案1-8

第一章1 【单选题】(10分)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提出的。 A. 张骞 B. 汉和帝 C. 汉武帝 D. 李希霍芬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2 【多选题】(10分)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除了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外,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由()组成。 A. 东洋航线 B. 西洋航线 C. 南洋航线 D. 北洋航线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3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 A. 贸易作用 B. 军事作用 C. 外交作用 D. 文化交流作用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4 【单选题】(10分)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于()年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 A. 贞观十四年 B. 康熙九年 C. 崇祯十六年 D. 元和七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5 【单选题】(10分) 汉武帝时期,()为开拓“丝绸之路”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A. 卫青 B. 霍去病

C. 张骞 D. 司马迁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6 【多选题】(10分) 鸠摩罗什把佛教从西方引入中国,将大量经书翻译成汉语,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和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A. 不空 B. 鉴真 C. 法显 D. 真谛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7 【单选题】(10分)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历时四年来到中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后由鲁斯蒂谦将其在中国见闻轶事整理并编著成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A. 查理·马特 B. 马可?波罗 C. 利玛窦 D. 阿基米德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频繁的对外交流,需要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文章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概念,从理论的层次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 Abstract: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mportant goal is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ur frequ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igh-quali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alent.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English teaching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也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交流不可避免会产生误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涵义 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涵义涉及到文化,交际还有能力等层面,交际和交际能力是其基础。英语中的“交际”,也就是“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意思是“共同”“共享”,信息的交换和传达等。Lusting &Koester( 1996) 认为交际是人们通过符号来创造共享意义的过程。关世杰( 1995) 将交际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根据现代交际学范畴,交际是人们相互沟通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信息传达思想和表达感情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Hymes 提出,指的是有着具体文化身份的说话者和某一客观存在的言语群体进行恰当交流所必须要掌握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有所不同,其概念难以界定,早在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3201 课程名称:英语跨文化交际 总学时:16学时 试验或上机学时:无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涉外礼仪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继《涉外礼仪》之后的专业必修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的专业课,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基础理论,结合涉外礼仪实践,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相关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本族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灵活性,即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相关国家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能力和交流能力。通常认为语言运用能力特指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忽视了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要求,特别是灵活运用已有的本国和目的国的相同之处,相似之处和差异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交际的主要媒介是语言但语言并非唯一的媒介。诸多非语言手段,如手势,面部表情,时间和空间的使用等,都具有重要的交际功能。而任何交际,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该文化中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传统习惯、交往规约等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这些文化内涵也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文化之间,在方方面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践证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这些差异常常成为障碍。要减少此类交际障碍,促成有效交流,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必不可少。 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思想、语言、行为等都受到该文化的影响与支配。 文化意识即指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跨文化意识首先涉及对文化多元的认识。对文化而言,既有国别文化的不同,一国之内亦有主流文化与种种亚文化之分,同时个体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因此,不能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规则来评价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际行为。 其次,不同文化间既有异(个性),也有同(共性),要辩证的看待文化。另外,应该树立文化平等观。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跨文化交际目的是理解和沟通,促进各民族间的长期友谊和共同发展,在培养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汉语与英语文化在主要方面的异同之处,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应策略。 本课程以语言学习为前提,强调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内容包括:交际与文化,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意识的培养 社会信息化的提高,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促使各国课程改革都特别强调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我国则在新课标中把文化意识列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内容之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努力把跨文化交际融入课堂。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会极大地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21世纪迎来了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更加频繁、更加密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为此做好准备,也即在教学中注重培养起跨文化意识和交际的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 (1)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文化特性。(2)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3)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内容 (1)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 (2)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 (3)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做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香水的味道到身体散发出的体味,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念到空间观念,这些都是非语言交际的因素。 (三)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文化意识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在整个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语言始终是与文化同步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环境

浅谈高校德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培养

浅谈高校德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培养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近年来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跨国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广泛,但是我国的跨文化教育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传统的德语语言教学模式大多只注重语言形式,忽略了德语的实际运用,德语教学和德语国家文化没有融合,德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薄弱。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在高校德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高校德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三方面阐述了高校德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引言:关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即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交流。通俗来讲就是我们应该如何与语言及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人(如外国人)得体地沟通交流。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被拉近了,但是人们沟通的效率依然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约。由于不一样的历史渊源和社会习俗,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和语用规则等,这些因素都是跨文化交际潜在的屏障、会带来交流者相互间可能出现的误解甚至是文化冲突。正如德语语言学者Knapp强调,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时不能摆脱本源文化的束缚,易发生碰撞冲突,对沟通造成了阻碍。 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发展,中德经贸合作也日益密切,当今高校德语学习者从事的职业很多都涉及到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沟通交流,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德语学习者不可或缺的人文素养之一。德语学生作为中德文化的传播使者,更有必要在掌握好语言知识的同时去了解德语国家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高校德语教学过程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已经陆续展开。 二、在高校德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高校德语教学中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教师偏重于对德语单纯地进行听、说、读、写、翻译等训练,学生竭力记忆大量的词汇、固定搭配和语法知识。但是当进入到真实的德语交流环境中,大多数人即使语言能力非常出色,如果不了解德语国家文化背景,不了解中德文化的差异,依然会感到应接不暇,在交际中频繁出现歧义误解、语用错误迭出的现象。例如中西方人对于他人的称赞有着截然不同的回应方式,西方人对于他人的赞美总是欣然接受,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并表示感谢。相反,中国人在听到别人的赞美时,表现得不好意思,并謙虚地否定对方的观点。比如德国人认为“Sie sprechen sehr gut Deutsch(您德语说得真好)”时,中国人往往会谦虚地说“Nein,nein,mein Deutsch ist nicht so gut(不不,我的德语不太好)”。这种谦虚,在德国人看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1.1丝绸之路 1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D)提出的。 A、张骞 B、汉和帝 C、汉武帝 D、李希霍芬 2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B)。 A、贸易作用 B、军事作用 C、外交作用 D、文化交流作用 3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没将(B)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A、瓷器 B、茶叶 C、香料 D、丝绸 4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指陆上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对 5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人将四大发明传到欧洲;西方人将印度哲学、阿拉伯的历法和医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 1.2东西方文化传播 1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下面那个不是敦煌莫高窟与(A)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固原须弥山石窟 B、天水麦积山石窟 C、洛阳龙门石窟

D、大同云冈石窟 2 希腊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方法论》手稿重写本经美国科学家研究终于在X射线下回复了原有内容。A A、对 B、错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获成功,受到了汉武帝的称赞,被封为太中大夫。A A、对 B、错 4 马可?波罗著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后来这本书在欧洲非常畅销。错 5 公元3到13世纪,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羊皮纸书写文件,从14世纪起羊皮纸逐渐被中国的纸所取代,羊皮纸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错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29 卷第4 期 2006 年7 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No rmal Univer sity ( Social Science Edit ion) Vo l. 29 No. 4 Jul. 2006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韩银燕1 , 钱鑫2 ( 1. 大连轻工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辽宁大连116034; 2.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长春130021) 收稿日期: 20051220 作者简介: 韩银燕( 1967) , 女, 吉林敦化人, 大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社会语言学研究; 钱鑫( 1980) , 女, 吉林长春人, 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摘要: 文化气象万千, 无所不在。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方面, 时间信息的传 递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观念。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哲学观、历史背景、社会模式等诸多方面千差万 别, 其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如何对待时间以及如何使 用时间,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文化之间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效果。通过对比分析导致中西方时间观念 差异的文化因素, 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时间取向,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关键词: 时间观念;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 C91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51( 2006) 04001503 A Contras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ime Concept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N Yin yan, QIAN Xin ( 1. S chool of I nter national Communication , Dalian I nstitute of L ight I ndustr y , Dalian 116034, China; 2. School of For eign Languages , J ilin Univers ity , Chang chun 130021, China) Abstract: Culture is ubiquitous and is ever yw here. As an import ant part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t ransmission of t ime messag e a lso has pr ofo und cultur al connotation. Differ ent cult ur es have shaped different concepts of t ime. The differences be tw 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philosophy, histor ical backg round and social sy st em and so on hav e caused their differ ences in concept of time and att itude tow ard t ime, and as a result, have created different mo des of time or ientat ion. The way to deal wit h t ime and use time, to a g reat ex tent, influences the effect of cro ss cultur al communicatio n betw een t hem. This ar ti cle, thro ug h co nt rastiv e analy ses of the cult ur al factor s causing the differ ences in time concept betw een Chinese cultur e and western culture, aims at a deeper under standing of the different o rientati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