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评价等级判定3个实例

地下水评价等级判定3个实例
地下水评价等级判定3个实例

铅酸蓄电池项目

1.7.2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

本项目属于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期间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项目,属于Ⅰ类建设项目。厂址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岩溶管道型水,其余为裂隙水,径流模数3~5L/s.km2,水量小,主要以降水通过风化裂隙渗透,项目区地下水以岩溶水为主,埋藏较深,水质较好。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中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技术要求,项目区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等;项目区地下水为深层地下水,含水层岩性为中厚层白云岩,含水层易污染特征为不易;厂址区域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本项目生产废水不外排、生活污污水只在雨季外排,最不利情况下生活污水达标排放量为1300m3/d,排水量中;水质成分复杂程度为简单。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见表1.7-2),并在项目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中采用最严格的场地防渗措施。

煤矿项目

贵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暂定名)建设工程 ⑴ 地下水

本项目属于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期间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项目,属于Ⅰ类建设项目。本项目所在地属于丰富而具特色的典型岩溶

(喀斯特)地貌,岩土层单层厚度Mb ≥1.0m ,渗透系数10-7<K ≤10-4cm/s ,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等;本项目所在地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较密切,含水层易污染;项目区域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污水排放量为816.6 m 3/d ,排水量小(《1000 m 3/d );水质成分复杂程度为简单,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中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技术要求,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见表1.5-13)。

地下水三级评价模版

本项目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规定的Ⅲ类建设项目。本项目位于***产业园内,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含水性一般,富水性不高,项目周边不存在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本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二、水文地质条件 1) 地层 项目厂区所在地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该组地层为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灰白(灰紫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按其岩性及垂向空间分布分述如下: (1) 素填土(Q4ml) 杂色,主要由强-中等风化砂泥岩碎块石、粉质粘土组成。碎石含量约25%~44%,粒径一般20mm~160mm,间隙充填可塑状粉质粘土,松散-稍密,稍湿。系平场修路回填而成,回填时间约2年。 (2) 粉质粘土(Q4dl+el) 黄褐色,表层含植物根系,局部夹少量砂泥岩碎石,呈可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厚薄不均。 (3) 砂岩(J2s) 灰白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细-

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少量黄褐色强风化砂岩为钙泥质胶结。岩芯较完整,呈柱状,为较硬岩。砂岩为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岩层,强风化砂岩,受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的综合作用,岩层破碎,强风化砂岩取渗透系数 1.2m/d(经验值),为透水层;中等风化砂岩渗透系数为0.174m/d,为弱透水岩层。强风化砂岩富水性受大气降雨影响显着,岩层破碎,有利于水的储存,富水性较中等风化砂岩好,为中等富水层,中风化砂岩为弱富水层。 (4) 泥岩(J2s) 紫褐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砂质含量重,偶夹灰绿色团斑、砂质条带。岩芯较完整,呈柱状、短柱状,为软岩。泥岩为相对隔水层,渗透系数较砂岩小,强风化泥岩受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的影响,取 1.2m/d(经验值),为透水层;中等风化泥岩渗透系数为0.0216m/d,为弱透水岩层,其富水性受大气降雨影响显着,特别是强风化泥岩,受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的综合作用,岩层较破碎,有利于水的储存,为中等富水层,中风化泥岩为相对隔水层,为弱富水层。 2) 含水层 据调查分析,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1) 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 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主要为填土层和粉质粘土层孔隙水。场区素填土厚度 2.0m~4.0m,为相对透水层,不利于地下水的存储,降雨形成的孔隙水多下渗入粉质粘土层或形成地表径流排泄,部分通过地表蒸发,填土层无稳定的潜水位。 粉质粘土几乎分布于整个评价区,斜坡地带分布厚度较薄,在

水资源风险评价

水资源风险评价 摘要 由于水资源风险评价中的各项指标的模糊行和不确定性,所以“水资源风险评价”数学模型是基于模糊概率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风险率、脆弱性、重现周期、可恢复行、风险度的分析建立基于模糊概率的评判模型,在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模拟和预测水资源短缺的风险概率。通过对1979-2008水资源短缺风险的研究,建立模型通过对的风险预测和验证,分析模型的可信度,然后预测未来五年的水资源短缺风险情况。我们了解到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风险因子有:水资源总量、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及其他用水、水污染等。通过对再生水回用和南水北调工程的作用分析,可知再生水回用,南水北调工程可有效缓解北京水资源短缺的压力,但是由于旱灾的频发,全球的气候恶化等原因,北京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依然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有效利用水资源,降低水资源风险问题的研究仍然刻不容缓。最后根据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原因,提出详细的水资源利用建议报告。 关键词:风险率、脆弱性、重复中期、可恢复性、风险度、模糊概率、logistic 模型

一、问题重述 2010年西南地区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刚过去,一场五十年活百年一遇的旱灾正在袭击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截至五月三十一日,仅湖北省受灾人数就超过一千万,长江的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正在集体饱受史无前例的浩劫,其中的生物链也正在经受毁灭性的打击。接连不断的旱情进一步加剧了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本来就存在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据国务院权威部门的消息:我国655个城市近400个缺水,近200个严重缺水。以北京为例,以北京市为例,北京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大都市之一,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m3,为全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0,属重度缺水地区,附表中所列的数据给出了1979年至2000年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首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建立污水处理厂,产业结构调整等。但是,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风险始终存在。如何对水资源风险的主要因子进行识别,对风险造成的危害等级进行划分,对不同风险因子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规避风险或减少其造成的危害,这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请根据附表中给出的北京市水资源数据,利用包括《北京统计年鉴》在内的所有可利用的资料,借组合法获取的一切信息,讨论一下问题。 1.以北京水资源资料为例,分析水资源短缺的风险因子,并对这些风险因子进行重要分析; 2.建立水资源短缺评价的数学模型; 3.从用水量、用水结构、水资源存量几个方面对北京市未来五年水资源进行预测; 4.给有关部门提交一份研究报告,至少从水资源短缺成因、水资源风险控制以及水资源保护几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二、模型假设 1、降雨量、地下水量等一切水资源来源都看成可以用水资源,定义为可利用水总量; 2、不考虑地表水蒸发、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的问题; 3、污水排放、生活用水量、农业用水量等一切可以是水资源流失的因素都归类为用水总量中去; 4、假设水量与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第三产业将生活用水等其他用水、降水量、

地下水监测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陕西颐信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14年9月22日 陕西颐信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地下水监测系统 整体解决方案

目录 一、概述.................................................................................................................................................... - 1 - 1.1项目背景...................................................................................................................................... - 1 - 1.2新产品研究.................................................................................................................................. - 2 - 二、系统简介............................................................................................................................................ - 2 - 三、系统功能............................................................................................................................................ - 3 - 四、系统方案............................................................................................................................................ - 4 - 4.1数据流程及组网.......................................................................................................................... - 4 - 4.2系统组成...................................................................................................................................... - 4 - 4.3数据采集...................................................................................................................................... - 5 - 4.4数据传输格式.............................................................................................................................. - 5 - 五、系统软件............................................................................................................................................ - 5 - 5.1软件平台...................................................................................................................................... - 5 - 5.2数据接收软件.............................................................................................................................. - 5 - 5.3数据查询分析软件...................................................................................................................... - 6 - 六、系统特点.......................................................................................................................................... - 10 - 七、产品性能.......................................................................................................................................... - 10 - 7.1一体化智能水位采集装置........................................................................................................ - 10 - 7.1.1产品特点....................................................................................................................... - 11 - 7.1.2技术指标......................................................................................................................... - 12 - 7.2无线手持参数设置仪................................................................................................................ - 12 - 八、工程实例.......................................................................................................................................... - 14 -

八年级数学上册 7_3 平行线的判定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3节平行线的判定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 2、能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定理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证明。 【学习重点】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知识回顾 1、平行线:在内,不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三线八角: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直线的,在第三条直线的的两个角,称为同位角;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处在两条直线,并且位于第三条直线的两个角,称为同旁内角;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处在两条直线,并且位于第三条直线的两个角,称为内错角。 二、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3节平行线的判定(P172-P173)。 2、公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那么这 两条直线。简单说 成:。 如图,如果∠1=∠2,那么a∥b。 推理格式:∵ ∴(公理)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是:。 如图,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b. 归纳小结:定理: 6、例2 已知,如图∠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 ∠1=∠2. 求证:a∥b. 归纳小结: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简单说成:。 【我的疑惑】 模块二合作探究 探究1: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A.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C.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D.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探究2:已知,如图,直线a⊥c,b⊥c。求证:a∥b。 证明:∵a⊥c,b⊥c(已知) ∴∠1=°∠2=°(垂直的定义) ∴= (等量代换) ∴∥() 归纳小结: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 简称:。 归纳小结: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 简称:。 模块三小结评价 一、知识: 1、平行线判定公理:。 2、判定定理:①;②。 3、推论:①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 二、方法: 模块四形成提升 1、如图,已知:DE⊥AO于点E,BO⊥AO于点O,∠CFB=∠EDO,证明:CF∥DO .

表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表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表B.1 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构成要求 表B.2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成图比例规范要求

海湾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导则表3

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单位:mg/L 5.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常规项目的监测分析方法(大家看看)

了解典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主要影响★注意一下10个类别中有关影响的细节,对案例意义重大 (1)工业类项目 ①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Ⅰ类 ②固体废物对土壤、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③废水渗漏引起地下水水位、水量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Ⅱ类 ④地下水供水水源地产生的区域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企业用水取自地下水(如自备井);※①③为企业排水 (2)固体废物填埋场工程 ①固体废物对土壤的影响; ②固体废物渗滤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Ⅰ类、Ⅱ类) (3)污水土地处理工程 的影响; ②污水土地处理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③污水土地处理对土壤的影响。 (4)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开发建设及调水工程 ①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对区域(或调水工程沿线)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②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引起地下水水位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③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5)水利水电工程 ①水库和坝基渗漏对上、下游地区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 ②渠道工程和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在施工和运行期间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③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沼泽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6)地下水库建设工程 ①地下水库的补给水源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②地下水库的水位和水质变化对其他相邻含水层水位、水质的影响; ③地下水库的水位变化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④地下水库的水位变化可能引起的土壤盐渍化、沼泽化和岩溶塌陷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7)矿山开发工程 ①露天采矿人工降低地下水水位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②地下采矿排水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④尾矿库坝下淋渗、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⑤矿坑水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 ⑥矿山开发工程可能引起的水资源衰竭、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8)石油(天然气)开发与储运工程 ①油田基地采油、炼油排放的生产、生活废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②石油(天然气)勘探、采油和运输储存(管线输送)过程中的跑、冒、滴、漏油对土壤、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③采油井、注水井以及废弃油井、气井套管腐蚀破坏和固井质量问题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④石油(天然气)田开发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⑤地下储油库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问题。 (9)农业类项目 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 ②污水灌溉和施用农药、化肥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③农业灌溉可能引起的次生沼泽化、盐渍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10)线性工程类项目 水位或水质的影响; ②隧道、洞室等施工及后续排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③站场、服务区等排放的污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地下水脆弱性编图指南

第一章引言 地下水质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地下水的有效保护和管理的关键是水文地质信息的获取。地下水有效保护的目标应是防止现有的和将来可能发展的地下水质量问题的发生,它需要充足的、连续的决策信息基础,地下水脆弱性图正是传达这种信息的重要途径。但需要说明的是地下水脆弱性图并不是地下水保护的“万能药”。它只是众多有效方法中的一种。 地下水脆弱性图属于地下水保护图范畴,而地下水保护图是专门环境保护图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图件。地下水脆弱性图是为特殊区域和某种目的将地下水系统的自然属性进行图形解释,地下水系统的基本自然属性包括土壤资源、非饱和带、含水层和地下水补给量。 地下水脆弱性图的概念是基于地下水系统基本自然属性的评价和表现,同时也决定于特殊图件编制的进程和目的。对我们所了解的地下水脆弱性做出明确的表达和定义是非常关键的,这决定了图件的构思和设计,以及数据表现形式和编图方法的选择。含水层脆弱性评价和大多数地下水图件编制通常认为污染源于人类活动,其实,一个地下水系统对温度和其它天然作用也具有脆弱性。 在IHP-IV项目M-1.2(a)的目标中,脆弱性的概念包括质量(污染)和数量(水枯竭)两个方面。事实上,在评价地下水脆弱性时,将其质量和数量分开通常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例如,过量开采含水层系统,仅从水量(水位的下降和地下水水流的变化)或地下水成分(水质方面)单方面解释是不够全面的。因此,按照IHP/UNESCO项目目标的观点,地下水脆弱性的编图表示应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天然因素作用、水的数量和质量几方面的脆弱性。然而,近几年来,世人明显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地下水潜在的污染方面。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与地下水水质有关的脆弱性问题。 地下水脆弱性图是一件很有价值的计划工具,利用它可以避免由于无计划、无控制的土地开发和对地下水质量有害活动带来的问题。它们为计划、控制、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是负责解决地下水管理和保护问题的专家、顾问、工程师和水文地质学家非常有用的图件。然而,脆弱性图只能给出通用的观点,没有规划者、管理人员和地方官员所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门的详细的答案;对图件内容的曲解可能导致规划者和管理人员产生一种错误的安全意识。为了将曲解和误用降低到最小程度,脆弱性图件必须附有图件限制的警示和图件使用说明。 国际水文地质工作者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准本编写一本关于地下水脆弱性编图的指南,目的是用来帮助原始图的编者进行脆弱性图的设计和编制,同时也帮助图件的用户了解图件的内容和价值。本书中介绍的脆弱性编图方法力图在水文地质、其它有关数据和现有数据格式的解释上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导。 本指南是按非常自然的方式进行叙述的。编写指南的最初目的是为编图人员提供建议,用图例表达水文地质信息。因此,作者在完成模式图例的过程中,一直遵从下列原则:(a)图例必须清晰、简洁、全面:(b)用地图学类似的标识符号表达脆弱性的等级;(c)在适用的地方,图例必须从国际水文地质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图例标准。模式图例(附录A)是在一些国家的经验基础上编制的。目前已经开始编制通用的编图图例。 编写指南的作者都是有着丰富的经验,长期从事水文地质和含水层保护的专家,这就是为什么说这本指南是专业人员写给专业人员的。但毕竟是首次编写这样复杂的指南,作者将非常欢迎读者提出改进意见。 作者认为没有必要编写一本关于脆弱性编图的方法手册。每种情况都有其特殊性,且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负责项目的水文地质专家必须做出决定,选择最适用项目目标图件的类型和比例尺。此外,大家熟悉了解的编图技术本书中不再重复,但对图件格式和比例尺的标准以及脆弱性图件一致性的处理方法给予了说明。用相同的方法编制脆弱性图将会提高相似

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专题研究】 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雒新萍1,夏军1,2,邱冰1,陈俊旭1,翁建武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以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八大流域为例,从水资源供需安全的角度,对2000年水资源状况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是中国水资源的严重脆弱区,黄河和淮河均处于高度脆弱状态,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长江流域、东南诸河和珠江流域绝大部分地区处于中度脆弱状态;未来气候变化使得中国东部季风区八大流域的水资源脆弱性均明显加重,黄淮海流域均上升到严重脆弱状态,对气候变化极度敏感,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资源脆弱性;灾害风险;适应对策;季风区;中国东部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13.09.004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Vulnerability under Climate Change in East China Monsoon Region LUO Xin-ping1,XIA Jun1,2,QIU Bing1,CHEN Jun-xu1,WENG Jian-wu1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Science,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Abstract:The paper took east China monsoon region as an example and focused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resources,the water resources vulnerability in2000and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were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ihe River basin is the most serious water re-sources vulnerability area in China,both the Yellow River and Huaihe River are in a highly vulnerable state,and most of the other river basin regions are all in moderately vulnerable state.Future climate change makes the water resources more vulnerable in east China monsoon region.The Yellow River,Huaihe and Haihe river basins will be in serious vulnerable situation,which is extremel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so appropriate mitigation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deal with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in the basin. Key words:climate change;water resources vulnerability;disaster risk;adaptation strategies;monsoon region;east China 水资源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自然资源,在维系人类生活、生产以及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生产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环境问题不断恶化,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1]。中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据全国水资源评价估算,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万亿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100m3,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各产业用水分布很不匹配。据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需水量将达8000亿m3左右,需新增供水量2400亿m3,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2]。 另一方面,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3]进一步认为“过去50a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大部分是由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引起的”,过去100a (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56 0.92?[4]。研究表明[5-6],对于中国而言,气候变化产生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海滦河流域、京津唐地区、黄河流域及淮河流域的缺水状况,并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同时,气候变暖导致旱涝等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加剧。笔者以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八大流域(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诸河和珠江流域)为例,采用直观简单的指标体系方法,从水资源供需安全的角度,首先分析了影响水资源脆弱性的几个评价指标,然后对气候变化下的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1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 IPCC报告中明确提出,脆弱性是系统容易遭受或没有能力对付气候变化(包括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不利影响的程度。气候变化下自然或社会系统的脆弱性取决于系统的 收稿日期:20130718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2010CB428406)。 作者简介:雒新萍(1983—),女,山东德州人,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E-mail:lxp_830520@163.com 第35卷第9期人民黄河Vol.35,No.9 2013年9月YELLOW RIVER Sep.,2013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井技术要求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井技术要求 吉林省地下水协会 2016年5月10日

目录 第一章、概论 (1) 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4) 第三章、环境监测井的设立原则 (5) 第四章、设立方法 (6) 第五章、监测井建设要求 (8) 第六章、监测井材料质量要求 (13) 第七章、物探测井技术要求 (15) 第八章、抽水试验及样品采集要求 (16) 第九章、辅助设施建设要求 (20) 第十章、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25)

第一章、概论 1、监测井意义 用钻孔法完成的监测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变化情况的专用井。其施工方法和常规水井相似,完井后在井中放置监测仪器,并定时采取水样进行分析测试。监测井布置在污染源集中区点,在国外已采用水平井大面积测控地下水污染情况。

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分类 为准确把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地下水体中污染物的动态分布变化情况而设立的水质监测井。地下水环境监测井通常包含井口保护装置、井壁管、封隔止水层、滤水管、围填滤料、沉淀管和井底等组成部分。按设立目的可分为简易监测井和标准监测井;按井结构可分为单管单层监测井、单管多层监测井、巢式监测井和丛式监测井等。简易环境监测井 简易监测井是为了进行临时性调查,初步确定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种类所设立的临时性环 境监测井。 标准环境监测井 标准环境监测井是为了连续、长期对有代表性的地下水点位进行水质监测所设立的长期性环境监测井。单管单层监测井指在一个钻孔内安装单根井管监测单一目标含水层的监测井。 单管多层监测井 指在一个钻孔内安装单根井管监测不同深度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目标含水层的监测井。 巢式监测井 指在一个钻孔中安装多根不同长度井管分别监测不同深度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目标含水层的监测井。 丛式监测井 指在一个监测点(场地、区域)附近分别钻多个不同深度的监测

八年级数学上册 7.4 平行线的判定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7.4 平行线的判定导学案(新 版)北师大版 【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了解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联系,初步感受互逆的思维过程。 3、进一步理解证明的步骤、格式和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学习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学习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ABCDE 【复习引入】 1、平行线的判定有哪些? 2、如图所示,△ABC中,∠A=46,∠B=74,∠ADE=60,求证:BC∥ED。 【自主学习】 如图所示,l1∥l2,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你能说明理由吗? 【探究学习】 1、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为:两直线平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直线平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直线平行, ____________________。几何语言:∵l1∥l2 ∴∠1=∠5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例题分析:已知:如图7-11,b∥a,c∥a,∠1,∠2,∠3是直线a,b,c被直线d截出的同位角。求证:b∥c由上面例题,你发现了什么?写下你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对于上面结论,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小结:(1)平行线的性质。(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巩固练习】 11、下列图形中,由,能得到的是() BABA1BA1ABCD21DCDC22CD2 D、 C、 B、 A、2、已知:如图,AD∥BC,∠ABD=∠D,求证:BD平分 ∠ABC。ABCD 3、如图,AB∥CD,AD∥BC。求证:∠A=∠C,∠B=∠D。 【布置作业】

地下水评价例子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项目场区设勘察采样点61个,钻探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最大揭露厚度为10.4m>1.0m。根据钻探、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结果,在勘察深度范围内,项目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一个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层,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0.05m/d,即5.79×10-5 cm/s在10-7 cm/s~10-4 cm/s之间,且分布连续、稳定。则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级。 场区在钻探揭露深度(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内均未见地下水,则场区潜水含水层埋深较深。项目所在区域属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分布于河谷阶地,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呈季节性,则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较密切。综合分析,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 项目所在区域不属于生活供水水源地准保护区、不属于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源保护区、也不属于补给径流区,同时项目占地为规划的轻工建设用地,场地内无分散居民饮用水源等其它环境敏感区。则项目场地地下水敏感程度为不敏感。 根据工程分析可知项目产生的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废水排放量为220.03m3/d<1000 m3/d,废水中的污染物为非持久型污染物,即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的水质指标有CODcr、BOD5、SS、动植物油、氨氮,共计5个<6个。则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小,污水水质简单。 综上述述,通过查表1-3可知本项目地下水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4、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降雨或废水排放等通过垂直渗透进入包气带,进入包气带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经吸附、转化、迁移和分解后输入地下水。因此,包气带是联接地面污染物与地下含水层的主要通道和过渡带,既是污染物媒介体,又是污染物的净化场所和防护层。地下水能否被污染以及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一般说来,土壤粒细而紧密,渗透性差,则污染慢;反之,颗粒大松散,渗透性能良好则污染重。 4.1水文地质概况 (1)地质概况 项目场地属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分布于河谷阶地,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区在勘察钻探揭露深度(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内均未见地下水,则场区潜水含水层埋深较深。地下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0.5 g/L,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呈季节性。地下水流向为由北向南。 (2)含水组水文地质特征 项目场地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浅水层上部为粘土,下部以砂砾石为主,卵砾石其次。此类型地下水主要受降水和蒸发的控制影响,则比较容易受到污染。一般旱季水位下降,雨季地下水位回升,自年初至五、六月份,由于降水量少,蒸发旺盛,地下水呈连续下降状态。七月份后,随雨季的到来,地下水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水位迅速回升,九月份以后转入降落期延伸到年底。 (3)包气带及深层地下水上覆地层防污性能 包气带即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是地下含水层的天然保护层,是地表污染物质进入含水层的垂直过渡带。污染物质进入包气带便与周围介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作用,其作用时间越长越充分,包气带净化能力越强。

ArcGIS地统计分析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

第34卷第6期201112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GEOMATICS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34,No.6Dec.,2011 收稿日期:2010-12-02 作者简介:肖兴平(1980-),男,湖北云梦人,工程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水工环方面的GIS 编图与评价、水工环信息系统开发等 工作。 ArcGIS 地统计分析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 肖兴平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 摘 要: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地下水污染危害人的健康,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查明某一地区地 下水容易受污染的可能性即地下水脆弱性,能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治地下水污染的科 学规划和管理依据。在脆弱性评价工作中,应用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ArcGIS ,并结合地统计分析原理,完成地下水系统脆弱性编图,并进行地下水环境保护功能分区,是查明某一示范区地下水脆弱性的可靠手段和科学依据。文章以河北省沧州地区为例,以DRASTIC 模型的七项评价因子为脆弱性评价指标,利用ArcGIS 为平台实现地下水脆弱性编图,方便从事地下水工作的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地下水污染动态、空间分布及演化趋势。 关键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编图;GIS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867(2011)06-0124-03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rcGIS XIAO Xing -ping (Center For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CGS ,Baoding 071051,China ) Abstract :Groundwater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water resources.Groundwater pollution endangers human health and affects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Thus identifying the possibility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in an area ,which is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can provide rational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basis for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control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for management decision sector.I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using the most advanced international GIS platform ArcGIS ,with the principle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complete the mapping of groundwater system vulnerability ,and to zone th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unction division ,it is the reliable tools and scientific basis to identify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of a demonstration area.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in Cangzhou of Hebei as an example ,uses seven evaluation factors of DRASTIC model as th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indicators ,utilizes ArcGIS platform to realize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mapping ,and facilitates the management working people in groundwater to master the groundwater pollution's dynamic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timely. Key words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Mapping ;GIS 0引言 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人民生 活和生态环境。当今时代由于我国城市和工业的过度需要,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研究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工作也逐渐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重视。进行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并编制地下水系统脆弱性分区图,能为保护地下水免受污染提供科学依据。通常可简单地将地下水脆 弱性理解为 “地下水容易受到污染的可能性”。污染脆弱性是地下水系统的本质特性,表征该系统的水质对人为或自然作用的脆弱性(Vrba 和Zaporozec )。大多数学者将地下水污染脆弱性定义为:污染物从地表开始,通过土壤层、包气带,进入含水层后,到达地下水系统的某个特定位置的倾向或可能性。地下水脆弱性分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国际上一般研究的多为地下水固有脆弱性,本文的地下水脆弱性也是指地下水固有脆弱性,即不考虑人类活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综述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综述 摘要:本文对地下水脆弱性的主要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在分析各种评价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存在问题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人们在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水量锐减、地面沉降等。与地表水相比,地下水循环周期长,一旦遭破坏很难修复。因此,地下水的保护比治理要重要。保护地下水首先需开展脆弱性评价,此项工作,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领先国内20年左右。 一、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 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Margat于1968年提出,指出含水层脆弱性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地表污染物通过扩散和渗滤进入地下水的可能性。从1968至1983年,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都限于水文地质方面,其中包括Olmer和Rezac等学者提出来的定义。 1984年Vrana定义地下水脆弱性开始考虑地表条件,即影响污染物进入含水层的地表与地下条件的复杂性;

Bachmat和Collin将地下水脆弱性定义为地下水质量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用地下水敏感性代替了地下水本质脆弱性;Sotornikova和Vrba认为:水文地质系统的脆弱性是该系统应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外部冲击的能力,这些自然和人为的冲击会影响其状态和特征。此后,人们对地下水脆弱性的理解开始增加了人类活动影响的要素。 目前普遍认可的定义为[1]:地下水脆弱性是污染物到达最上层含水层之上某特定位置的倾向性与可能性。这个概念是1993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上给出的。“倾向性”一定意义上表示了水文地质本身特性;“可能性”则要考虑人类活动及地表条件。 国内对于地下水脆弱性的定义主要来自国外文献,通常用来代替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有“地下水的易污染性”、“污染潜力”、“防污性能”等[2]。 到目前为止,地下水脆弱性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现有的定义主要考虑了地下水污染方面的问题。 二、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及现状 地下水脆弱性分为两类:本质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其评价是指对地下水脆弱性进行量化的过程[3]。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对地下水脆弱性的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归结为四类:迭置指数法、模糊系统法、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法。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基于GIS技术以及模糊评价理论、灰色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