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_中华文明历史上曾长期领先_陈刚

也谈_中华文明历史上曾长期领先_陈刚
也谈_中华文明历史上曾长期领先_陈刚

也谈“中华文明历史上曾长期领先”

陈刚

内容提要“中华文明历史上曾长期领先”命题影响大传播广,但似是而非。该命题受到李约瑟之谜的影响。李约瑟关于中国科学技术曾长期领先的观点失之片面。当前我们应以人民幸福民族繁荣为最高目标和价值,扬弃中化还是西化的两分法,把一切有用的东西拿来所用,即融中西文化所长,在现代化基础上重建中华文化本体。

关键词文明科技领先现代化

有一个命题流传甚广影响很大但似是而非。流传广影响大因为它听上去不错,很正面,很积极,颇能满足人们的虚荣心,以致在许多人心目中已差不多被当作公认事实,但笔者认为距实际情况相差很远。这样一种认知与事实的巨大反差负面作用颇大,因为它不能使我们正视自己的昨天,因而影响我们今天的视野与胸怀,从而对现实实践可能产生某种不利影响。笔者这里所说的命题是“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长期领先”。

首先声明,如果真的长期领先,笔者求之不得,否则是数典忘祖罪过不小。但如果根据不足则可能误人误己,徒留话柄,应予澄清。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亚里士多德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一个影响很大的命题

先谈影响。影响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海量的网页。网络时代影响多大搜索便知。我们可用“百度”搜索引擎一试。就在笔者撰写此段文字之时,百度搜索“中华文明历史上曾长期领先”,得到的相关网页结果为1880,000个;“中华文化历史上曾长期领先”,网页结果为4,210,000个。其他类似的还有:“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世界前列”,百度搜索相关结果约5,270,000个;“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百度搜索相关结果约6,230,000个。还有与之意思一致或密切相关的说法,“中国近代落后了”,百度搜索找到相关结果约1140万个。“中国近代落伍了”,百度搜索相关结果约1,710,000个。网络统计可能有交叉重合,也有其他方面内容混入,但把其去掉数量仍不会小,足以表示该命题的影响与关注度。

第二,写进中学教科书。该命题被许多人广为接受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写进了中学教科书,作为一个定论和权威观点,让千千万万中学生从小接受,逐渐成为根深蒂固的观念和知识。例如高二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单元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命题:“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10届天津一中高三政治总复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考点21写道: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学优高考网

591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3(人教版必修)也指出:“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全品高考网201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第三单元教师备选题库写道:“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等等。

第三,学界的影响。公众与教科书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界的影响。很多学者有些是成名学者持类似观点,如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第三版序写道:“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走向衰败和落伍?长期战乱分裂的欧洲,为什么会在19世纪后超越中国、领先世界?———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①一文论述得更为明确与雄辩:

在人类六千年文明史上,中国曾经有四千年左右走在文明发展的前列。在人类农业

文明发展阶段,中国的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

创造发明,长期居世界的前列;农业生产率达

到并长期保持了世界最高水平,以农业和手

工业为主体的我国的物质文明,以及建立在

这种基础上的精神文明,始终都走在世界的

前列,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举世公认的

贡献。世界各国学者普遍认为,直到16世

纪,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仍居世界前列。

18世纪与19世纪的交叉点,是中国历史坐

标系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这是中国

与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由远远超出的两条曲

线逐渐接近相交后,又迅速向反方向拉开距

离的一个历史拐点。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总

的历史过程来讲,这是一个“自生型”主动现

代化路径终结和“回应型”被动现代化开始

的分界点。在工业革命发生以来的200多年

间,中国从18世纪的世界一流强国下降为

19世纪的世界二流国家,到20世纪初又跌

落到世界三流国家的境地。这就是中国没有

抓住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历史机遇

而付出的沉重代价。②

类似例子还有很多,但要说明该命题的广泛影响我想已经够了。

问题的由来———李约瑟之谜

推其原始,前述所有关于中华文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诸方面历史上曾长期领先至近代才落后的论述差不多都可溯源到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或与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李约瑟之谜”是著名科学家和中国科技史研究者李约瑟先生提出来的纯学术性命题,该命题来自他对中国科技史乃至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中地位之思考,具体内容包括在他撰写的多卷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等著作中。在该书的“序言”中李约瑟指出:

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的理论?

如果事情确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够

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

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

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

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

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

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方法体系方

面所存在的弱点,为什么没有妨碍各种科学

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现和

发明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

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

费力地加以证明)。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

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经被证明是形成

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

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

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③

在该书第一章中李约瑟认为研究中国科技史:“所面对的是一系列惊人的科学创造精神、突出的技术成就和善于思考的洞察力。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现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的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凡萨里乌斯、格斯纳、牛顿的传统———这一传统肯定会成为统一的世界大家庭的理论基础———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发展起来,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它任何地方得到发展呢?”④

李约瑟的论述大致包含这样一些内容:

第一,中国的许多发明很重要,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很大,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公元3到13世纪一千年时间里领先于西方。

第二,总的说来,中国科技长期停留在经验阶段,其理论范型是原始的和中古的即传统的。

691

也谈“中华文明历史上曾长期领先”

第三,为何中国长期处于经验阶段的科学技术能够有那么多重要发明,从而对世界文明作出重要贡献并使中国的科学技术能够在一千年的时间里保持领先?

第四,中国科技近代落后的标志是没有能够孕育产生近代科学技术,而这些正是现代化运动的主要构成因素和关键的推动力量。

第五,我们应思考以牛顿力学蒸汽机等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何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东方?

李约瑟的问题是纯学术的,是科技史也是文化史的重要课题。他作为一位中国科技史研究者清楚地知晓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发明,同时作为一位有良好素养的科学家又敏锐地察觉其中所包含的问题,并把之尖锐地提出来。概括地说,他的问题主要是,为何古代有很多重要科技成果的中华文明近代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以致落后挨打?

李约瑟的问题牵动着每个勤于思考同时又关心国家命运的中国人的心,因此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是不奇怪的。问题在于如何解答。

在我看来,中国科技长期停留在经验阶段,其理论范型是原始的和中古的即传统的,这个判断没有错,问题在于后面的问题。李约瑟看到中国的许多发明很重要,对世界贡献很大,但他进而把传统阶段经验领域的技术发明推至科学技术整体,认为中国科学技术整体水平在公元3到13世纪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领先于西方乃至世界,这个判断就有些简单与片面了,缺少充足的论据与分析。但这个说法还不算过于离谱,有些人更进一步把科技领先推至文明整体发展水平长期领先,那就更缺少说服力,与实际情况情况愈来愈远。

科技长期领先说失之片面

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领先,这个命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成立,但需加以限定,并作具体分析。领先是在所有领域或主要方面还是某个方面?长期有多长?李约瑟说3世纪到13世纪一千年,还有许多人包括一些知名学者认为是16、17世纪科学革命前的整个人类文明史。窃以为李教授说的有些道理,但也只是部分成立,部分不成立,因此谓失之片面;若认为领先时间涵盖了16、17世纪以前所有文明史那就离实际情况相距很远了。

为何说部分成立?理由有二:一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确实在许多重要方面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这里说的主要是一些技术上的成果,如四大发明、圆周率、一些农业方面的技术如行种植法和集约锄地法、冶炼术、铁犁与马具的使用,还有都江堰、赵州桥的建造技术,张衡的地震仪等。主要是经验的和技术上的,且有些零散,缺少整体的和深层的理论支撑与突破。其实对于现代科学说来,经验固然不可缺少,但理论的创新与突破更为重要,因为科学革命不是单纯经验成果的累积,而是伴随着理论上的巨大创新。这里说的创新不是个人主观的思辨推论,那是独断和臆断,而是提出可以量化可以数学计算因而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的理论,并以之指导人们的实践与认知,所以是科学。从历史角度看,西方的科学革命以哥白尼日心说为开端,以牛顿万有引力学说为高峰与标志,从此以可量化的普遍的和动力学的可经过数学计算和通过实验证明的世界代替以往亚里士多德与托勒密的地心说、等级制与静力学的世界,因而是思想史的巨大变革。这样一种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变革固然有哥白尼、牛顿个人的贡献,但他们理论思维能力的形成无疑受到古代理论传统的滋养。我们在理论方面虽有特色和建树,但总体不足,更谈不上领先。

其二,李约瑟所说的一千年大致与西方常说的中世纪千年黑暗时间吻合。这一千年正值西罗马帝国崩溃、日耳曼蛮族入侵,旧的秩序土崩瓦解,新的秩序还要经受几百年的阵痛才能逐渐诞生。当此时期,战火遍地,灾难频仍,盗贼丛生,民不聊生。对普通民众说来,生活充满了痛苦和不幸,而且不给人以希望,这一代无望,下一代也无望,所以否定现世肯定来世的基督教才得以流行,直至压倒罗马国教,执西方精神界牛耳。这一过程在西方持续了好几百年,在此时期人活着已经不易,没人读书,也没几个人识字,更没多少人会对科学技术研究感兴趣。就像我们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时期,都是百年以上的杀戮和混乱,大多数人熬不过战火而死于非命。在此情况下,很难想象有学术理论的突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欧洲中世纪千年黑暗就类似于这样的时期。我们这时正值唐宋盛世,即使有战乱时间也没那么长,因此

79

1

2013.4

在此时期科学技术乃至经济文化有长足发展甚至在一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不奇怪。但准确地说,西方真正的无序黑暗和混乱也只持续了500年。也有不少古代文明的因子通过某种途径保存了下来,如古希腊思想家的著作、古罗马法律思想等,其中一些是我们古代文明所缺少但近代化过程所需要的,一俟日后条件成熟它们就会可能生根开花,点燃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冲天大火。而我们古代由于缺少这样一些东西,或者说有也发育不够充分,因此难以孕育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到来。从此角度看,我们即使在某一时期技术发明与经济总量可能超过西方,但在谈及科学技术整体长期领先时还是更为慎重一些为好。

也就是说,西方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并非突然从天而降,而是一系列因素长期积累并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历史的和逻辑的角度看它的到来需要许多条件,需要有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支持,内外兼修,水火既济,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才可能孕育产生。对此可以再作进一步分析。

首先,科技的发展需要有两种传统的累积与发展,即理论传统与经验传统或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两种传统都不可缺少。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与突破,也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累积及其与理论之间的碰撞与互动。理论是什么?理论是较为系统的观点和知识体系,旨在分析和阐明所考察研究的对象与问题,性质如何,有何特点与规律?这样一种知识理论体系可以看作是人的理性精神的体现与凝聚。理性精神是什么?是人对世界基本的认知、思考和把握之能力。这样一种能力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性所在。具体地说我认为它包括或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纯粹理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纯粹理性主要指人超出一己的感性欲望与利害关系,不计功利得失地探索各种抽象思辨的问题,如世界的本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思维的形式,存在的意义,还有绝对无限和永恒。这样一种探索也许是为了追求绝对与完美,也许是出于不可遏止的创造冲动,也许是为了满足求知欲与好奇心。实践理性指人以精明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周遭的世界,旨在使行动的结果对自己有利。价值理性关心行动的目的和意义,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理念与理想。工具理性旨在使自己的行动更有效率。理性精神的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不能截然分开。经验传统则大致包括这样几个特点:感性的可直接感知的,功利的或有实际用处的,日常生活实践的,实证的,可操作的与技术的,等等。

西方自古希腊起就发展出鲜明的纯粹理性精神,如毕达哥拉斯把世界本原归于神秘的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把之归于理念,万事万物皆是理念的摹本或分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把之视为原子。类似地欧几里得几何先设定公理再推出定理及整个体系。我国古代也有纯粹理性的传统,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但属于抽象思辨,《九章算术》闪烁着很多天才思想火花。总的说来,在经验方面有丰富发展,即工匠的传统积淀深厚,也有很多成果,但理论方面的传统明显淡薄,如《九章算术》缺少概念定义与推导证明。李约瑟教授说中国的科学长期停留在经验阶段,在理论与几何方法体系方面存在弱点,或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的理论,并说现代科学具有经得起全世界考验并得到合理而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凡萨里乌斯、格斯纳、牛顿的理论传统,这一传统肯定会成为统一的世界大家庭的理论基础,也是强调西方理论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对于科学革命之重要。韦伯的论述更为尖锐,他在《西方文明的独特性》一文中说:

科学只有在西方,才真正处于一个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健全的发展时期。至于经验主

义学说、宇宙问题和生活问题的见解以及一

些极为深奥的哲学和神学学识,并不仅仅出

现在西方……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在其

他地方都已存在,首先存在于印度、中国、巴

比伦和埃及。只是巴比伦和其他地方的天文

学还缺少数学基础……印度的几何学则缺少

推理验证方法;推理验证方法乃古希腊学者

的另一学术研究成果,后来的力学和物理学

都发源于此。印度的自然科学虽在观察方面

颇有发展,但缺少实验方法……至于合理的

化学,则除了西方以外。所有其他文化地区

都属空白。⑤

韦伯的论述颇有西方文明的优越感,我们可以从文化多元论的角度对之进行批评,但若从现

891

也谈“中华文明历史上曾长期领先”

代化的角度看,不得不承认他说的确有道理,很难反驳。

第二,促进科学家个人创造性能力发展的社会氛围。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其直接意义而言主要来自科学家创造性活动的推动。一个个科学成果可以看做科学家个人创造精神的凝聚和流溢。这种创造精神的凝聚与流溢,当然同科学家个人主观方面的因素有关,如聪颖、勤奋、坚毅、敏锐,有时候还有运气等,但所有这些因素必须同社会方面的支持结合到一起才能形成合力与共振,让新成果的出现水到渠成。因此,社会方面的促进因素必不可少。从宏观看一个社会有创造力的科学家成批涌现必然同该社会的文化氛围十分有利于科学活动开展与科技人才成长有关。这是科技发展乃至科学革命出现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从此角度看,科学技术发展始终在我国古代一流人才的视野之外,他们关心的是修齐治平治国安邦这些大事,还有道德文章,人怎样做人,即独善其身。做人当然很重要,还有治国平天下,但若一个社会一流人才始终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科学实验不感兴趣,那么科学技术的花朵难免枯萎,只能自生自灭,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须知,直至鸦片战争时代西方的长枪大炮火车轮船还被中国的国学大师视为奇淫异巧雕虫小技不足挂齿。在此情况下科学革命的氛围确实不太具备。

西方执精神界牛耳的基督教提倡否定现世关心来世,对人世间一切均无兴趣,这样一种价值取向也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取向在其诞生时代即罗马帝国后期与中世纪千年黑暗时期流行可以理解,在中世纪后期新型城市文明兴起市民经济繁荣人们重新对尘世生活和探索自然充满兴趣之时,仍执著于此就可能成为障碍,如教会对伽利略与哥白尼的审判臭名昭著。所幸市民经济的力量非常强大,后来新兴的市民阶级借助于复兴古代洋溢着理性主义精神的文化而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伸张,这样一种精神伴随新型城市文明兴起并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得到进一步传播,为科学家创造精神的成长和科技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第三,经济利益的推动与相关机制的形成。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推动特别是资金方面的帮助,技术的发展更加如此,因其能带来直接的实用价值,更与人的利益密切相关。这里说的推动主要指政府和权贵、富商在政策与资金方面的支持,而利益驱动主要指技术的运用同市场运作联系到一起,即技术的提升改进不仅要提高效率而且要通过此获得更多的市场利益,即赚更多的钱。显然这两个现象在我国古代并不突出。因为精英阶层对此不感兴趣。西方基督教文化对金钱与技术也无兴趣,但中世纪新型城市的市民经济却主要靠经商赚钱立市和发展,因此对科学技术功利方面的价值非常看重,给予大力支持实属当然。培根曾这样表述精英对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真正的和正当的目的就是人类生活要用新发现和新动力丰富起来……在所有能给予人类的利益当中,我觉得没有比得上发见新技艺、天赋和商品来改善人那样重大的了。”笛卡尔也说,要找到一种洞察自然奥秘的哲学用于适合的目的,“如此我们就成为自然的主人翁和占有者了。这非但有利于发明无穷技巧,使我们能享受地球上的一切成果而无患,而且主要地有利于保持健康。”⑥1627年培根建议成立一所科学院,来推行科学的应用与发展。1662年查理二世批准成立皇家学会,其任务和宗旨是“增进关于自然的知识,和一切有用的技艺、制造业、机械作业、引擎和实验从事发明”⑦。所有这些都有力推动科学革命时代的到来。

工业革命的出现更离不开经济利益的驱动。如所周知,这样一种利益驱动的机制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包括工人与资本家的雇佣关系,用马克思的话说,货币资本出现与劳动力变为商品及生产目的是赚钱盈利的制度体系,还有种种技术与制度的变革,包括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工厂制度的演变,股份制、复式簿记和现代会计制度的出现,及差不多与此同时先后出现的蒸汽机———动力的革命,纺织机———机械的革命,铁与煤大规模运用———材料与能源的革命。所有这些变化汇聚到一起,构成了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洪流,使现代化运动蔚为大观,并不可逆转。

总之,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在近代欧洲出现并非偶然,它绝不是经济总量简单叠加或单个技术成果堆积之结果,而是一系列因素经过长期累积和良性互动并在理论、技术、制度和观念等重要方面产生突破的结果,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皆备

99

1

2013.4

的结果。审视我们的历史与文化,在经验层面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先人并不落后多少,某些方面也可以说领先,但若上升到理论层面和从更大的社会范围来看我们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有明显缺陷和短板,这些缺陷与短板制约和限制着我们的文化未能产生更大的跨越,成为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正因为此,我们似不能从整体角度轻言自己科学技术历史上曾长期领先。

文明长期领先说似是而非

科学是文明的产物,也是文明的有机构成,考察科学发展离不开对文明整体的考察。如所周知,在许多人那里科技长期领先说演变成文明长期领先说。这也说明科技与文明的关系非常密切。必须从更为宏观的文明角度进行考察才能把问题说透。

何谓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总和,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举凡与人之为人的活动有关的一切如社会形态、制度建构与生产关系、价值观念、文化生活、精神与和物质财富的创造等,无不涵盖其中。若分门别类则可把之更细地区分为经济、政治、宗教、道德、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审美方式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对人类来说每个方面都不可缺少和非常重要,都从各种角度和领域体现与印证文明的发展进步,当然,各方面之间也相互影响。一些人从科技领先推导到文明领先,逻辑上是有可能性的,问题在于内容与事实相差甚远。关于科技领先说失之片面前面已经谈及,这里再谈谈文明领先说之不能成立。

先考察领先的含义。何谓“领先”?领先是个时间概念,前与后,前为先;对文明说来也是发展程度概念,高与低,高为先;进步与落后、发达与欠发达,进步与发达为先。但所有这些都是相对的或相比较而言的。比较要有一定的坐标与参照系,从此出发方可比较。否则,先与后无从谈起。从此角度看文化多元说很有道理,即认为所有文明和文化都是各自时代与环境的产物,相对于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都有其存在理由,亦即都能从中找到存在的根据。而且既然各有各的特点且情况不一因此不同的东西无从比较。不同文明应相互尊重,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之处,有其长,也有其短。不能离开这些具体条件对文明妄加比较,更不能随便断言谁先谁后孰优孰劣。因此较为稳妥的说法是东西文明各擅胜场。

这种观点确有其道理。就本人而言,对中华文明所长除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和文学艺术外还非常推重孔孟先儒的道德主体性学说,认为这样一种主体性学说突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其理论价值似不在西方古代大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学说之下。至于他们的一些论述后来被历代御用文人改造成为专制帝王统治合法性论证的理论那不是他们的错。的确,当东西方文明在各自地域独立生长的时候相互间无从比较,但近代以来现代化浪潮风起云涌且出现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碰撞相互之间不比较也得比较了。西方列强用长枪大炮、汽车轮船和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廉价商品以及他们的文化观念向世界各地进攻与输出,比较就自然而然发生了。也就是说,当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之时,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会出现比较,而且是从现代化角度进行的比较。这种比较肯定会发生,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意识到还是未意识到,比较时刻都在发生着。这是我们现在进行讨论的前提与基础。

从此视角考量,我们的文明是否在世界上曾长期领先,直到16、17世纪西方科学革命兴起才被追上乃至后来落后挨打?非也。从现代化角度看这样一种长期领先的状况并未出现,可以说这是一部分对西方历史不太了解或一知半解的学者之主观想象。领先不领先看比较的角度。若是人口角度我们现在也是领先的;若是某些技术如从四大发明角度看我们曾经领先,甚至从单纯经济总量或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角度看我们也许在某一时期也是领先的,如7世纪到10世纪的唐朝,正值西方中世纪千年黑暗,与我们的大唐比肯定不行。但在此之前和之后似不能轻言领先。因为之前的古希腊罗马文明非常灿烂。古希腊文明规模并不大,但质量非常高,众所周知这个时期希腊特别是雅典出现了主权在民轮番为治的城邦民主制。古希腊的雕刻、建筑与航海技术很高明,商业也很发达,雅典卫城和雅典娜神庙至今令世人赞叹!古罗马特别是帝国时期幅员辽阔,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人口与土地肯定远超我们的西汉盛世,而且在辽阔的土地上有数以千计的自治城市,这些城市有很多漂亮的公共建筑,有很多保存至今,

002

也谈“中华文明历史上曾长期领先”

最重要的是城市自治,仅此在我国古代就很难想象。韦伯说“在西方意义上的封建国家仅在我们的文化中才为人知。通过定期选举代表而产生的议会,和由群众领袖及政党领袖担任各部部长并向议会负责的政府,甚至更为我们所独有……实际上,一个国家本身,从它具有一部合乎理性的成文宪法,有着一套合乎理性的法律,并有着一个对法律规章严肃负责且由一批经受过训练的官员予以执行的行政班子这一总的意义上来说,也只有西方才有,尽管其他国家在别的方面同西方国家十分接近。”⑧,可以说是有见之言。这种市民自治古希腊就有了,在古罗马得到大规模的发展,中世纪的城市只是继承者。因此无论从量(规模)还是质(现代性)的角度看我们的汉唐文明也很难说领先,至多说各擅胜场。至于宋朝规模就更小,有学者说两宋经济总量占当时世界40%,还有人说南宋占世界经济总量60%。对此我很怀疑。因为宋朝地域很小,南宋更小,可能不到我国现有面积的六分之一,虽然比较繁华,但达到全中国区域经济总量的60%或40%已为不易,怎么可能达到全世界的60%或40%?而且我们讲领先最重要的不是比较GDP总量而是统御GDP或物质文明的精神观念价值和文化制度,即从现代性角度作质与量的比较。从此角度看,现代化的许多构成因子和关键要素已包含在西方古代文明与中世纪历史之中。如民主、理性、法治的精神是我们古代所缺少的,或至少可以说不够的,还有保护私有财产的所有权意识、契约精神也非常重要,也是我们所缺少的。这些东西后来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土壤上生根开花结出现代化的果实。这是我不太赞成许多人轻言我们古代文明长期领先的重要缘由。

中世纪呢?中世纪也不能轻言领先。为何?中世纪的西方有三个地方与我们不一样:一是封建制度包含着契约意识与保护所有权观念。领主与附庸之间关系更像是一种契约,后者对前者效忠,前者对后者提供保护,双方都必须履行自己职责,而且人格平等,所有权受到保护,不能随便侵犯。不要小看这样一种契约,贵族正靠此同王权相抗争,使王权力量不致过分强大。中世纪英国的《自由大宪章》正从此产生。而中世纪早期的市民阶级充分利用这样一种精神定位自己与封建主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保护,才有积极性去经商赚钱,建设城市,逐渐发展出新型的城市文明,从而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化的策源地。韦伯说西方意义的封建与众不同正因此而言。还有一个不一样是基督教力量的存在,一方面支配人们的精神与信仰,另一方面也成为抗衡强大王权的力量。这一条也非常重要,王权过于强大,臣民的力量就相对弱小,利益与权利就难于落到实处,也就没有多少从事经济政治科技等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为多少历史所证实了的。中世纪西方由于封建契约关系和基督教的存在,使贵族与教会均成为抗衡王权的力量,使之不过于强大,在此背景下城市文明之花方能在封建统治的夹缝中生长并逐渐壮大。而新型城市文明的出现与发展是西方中世纪与我们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不一样。新生的市民阶级充分利用西方封建社会存在的契约精神和保护所有权观念在封建主特许的地盘上建立一个又一个新型的城市。这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它直接就是资本主义与现代化的先驱和前身,但它又是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经过好几百年的发展,后来蔚为大观,不可阻挡。汤普逊说:“新形成的资产阶级要求承认城市的权利与特权;这项要求从政治上来说是:那在封建世界几百年来有效的契约原则应扩充到非封建世界。平民也要求‘权利’与‘自由’来执行自己的司法、征税、铸币、市场管理等等,像封建王公在他们的土地上所做的那样。”⑨在政治上新兴市民阶级几乎把所有可能的政治形式都试了一遍,民主的,独裁的,贵族的,议会的,元老院的,执政官的,外请市长的,行会的,等等。在经济上则全力经商赚钱,发展经济,有很多新的创造,如银行、保险、信用、股份制、商法及复式簿记、统计学等。因此资本主义的诞生可以说水到渠成。我们封建社会其实同之不是一回事。资本主义某些萌芽也有,但总体上看差别大着呢,也很难独立发展出完整的新型城市文明和资本主义。从此角度看我们很难说比其领先。

中世纪之后更加如此。因为从那以来现代化浪潮兴起并席卷全球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势不可挡。从此领先与落后、进步与停滞,都必须从此视角出发来评判。前面考察的科学革命只是现代化运动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一个构成部分。对现

10

2

2013.4

代化可以从历史的和逻辑的两个角度来看。从逻辑的角度看现代化运动包括经济上的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技术方面的工业化,生活方面世俗化、思想和价值观方面个人主义人文精神与自由平等博爱理念的传播,还有城市化等。从历史的角度看,先是中世纪后期约8、9世纪以后新型城市文明滥觞;接下来12世纪以后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提倡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反对宗教蒙昧封建专制和禁欲主义;16世纪及以后的几百年相继出现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这些运动相互激荡终于汇聚成一股活水,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那就是现代化运动。因此我们今天称之为现代化的东西无论从历史还是逻辑的角度看都包含了许多因子、要素和环节的互动,不是简单的物质财富堆积和单纯生产技术的改变。这样一些复杂内容与构成不是16、17世纪突然出现,而是经过历史洪流长期激荡和生长发展,在中世纪以后的欧洲才得以机缘凑巧,聚合到一起,终于成为不可抗拒的现代化运动。其中许多构成因子如古希腊的民主精神、自由精神和理性主义,古罗马的所有权意识、自然法观念、城市自治的精神,中世纪的契约意识、贵族与王权及教权与王权的对抗和新型城市的市民精神,等等,是我们所缺少的。我们的文化在不同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走了不同的发展之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长处,也有自己的缺陷和弱点。这是没有疑问的。因此笼而统之或从整体角度说我们的文明历史上曾长期领先似乎根据不足,也不太有说服力。

以人民幸福为旨归融东西所长

重建中华现代文化

如果不是近代东西文化碰撞和现代化运动,中华文化当然可以独立自在的存在并发展,但现代化运动兴起以后很难独善其身,因为现代化必然席卷全球把所有的民族和文明裹挟其中,落后就要挨打,这方面教训很多,也付出不小代价。所以我们必须加入其间,迎头赶上,在现代化基础之上重建我们的文明与文化。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对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有准确的认识。本文作者不赞成全盘西化,而是认为东西方文明皆有所长,也有所短,对我们的长处要充分肯定,如对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强调,还有道德意识、社会责任、和为贵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天人合一等,不能妄自菲薄,搞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但也不应妄自尊大,没有根据地臆断自己曾长期领先,而不考虑和认识自己在哪些方面不足,如何迎头赶上。即不能讳疾忌医,回避不足,而应有科学态度,勇敢面对,是怎样就怎样,哪方面不足就在哪方面赶上。其实只要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与理想,即以中华民族在当代乃至未来的繁荣与幸福为最高目标与福祉,并认识到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发挥每个人的主能性创造性,也需要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有益东西,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只要有益于最高目标的实现都可以拿来所用,都是手段,都只具有次要的价值,不是最高目的本身。从此角度看我们不必执着于历史上是否长期领先,烦恼于西化还是中化(都是服务于最高目的的手段)的两分法,更不能为了面子和虚荣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看不到短处与不足,反而可能为我们今天的赶超与现代化实践制造障碍。这是本文作者的担忧。思虑再三,撰写此文,望对国人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有所裨益。知我罪我,批评毁誉,在所不计也!

①林毅夫在《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著文指出“中国到

明朝中后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约16世纪),直到欧洲荷兰成立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开始慢慢落后于西方!

应该领先世界多数国家至少4600年!落后世界时间是近400年!”

②毛立言:《从现代化视野对中国道路的整体认识》,《经济纵

横》2010年第2期。

③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科学出版社,第3页。

④《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第43-44页。

⑤⑧《文明的历史脚步》,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2、5页。

⑥[英]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252

-254页。

⑦[英]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240

页。

⑨[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册),商务印书馆,

1963年,第425页。

作者简介:陈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南京,210013

〔责任编辑:吴明〕

202

也谈“中华文明历史上曾长期领先”

高考历史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__先秦秦汉精练含解析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先秦、秦汉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秦政治的历史论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言论出处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 左丘明《左传》土之毛,谁非君臣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孔子整理《诗经》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欧阳修《新五代史》 A. 夏商周处于分裂状态B.古代文献可靠性不足 C.西周时实行了分封制D.中国建立了小农经济 解析:夏商周三代都有统一的政权,不是处于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古代文献是当时人的文字记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故B项错误;三则材料体现的都是西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以拱卫王室的制度,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是指在土地私有制下,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营形态,与材料中土地国有不符,故D 项错误。 答案:C 2.(2018·黄冈四校联考)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 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 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 解析: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8·湖北咸宁联考)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 )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及落后西方的原因

补充问题: 1.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1)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 (2)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 (3)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4)教育和科举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 (5)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 (6)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 (4)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5)明清时期,欧洲的科技迅速发展。 3. 宋元时期科技的发展特点,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有何影响。 特点:宋元科技具有开创性、开放性;继续领先于世界。 影响:科技发明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生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我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明朝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播;促进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4. 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 传统的科学技术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现《本草纲目》等几部综合性科技著作;西方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不能产生,而西方能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中国:见2。 西方:①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物质基础和动力。 ②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思想基础。 ③资产阶级革命——政治保障。 ④工业革命的促进。 5. 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与局限性给我们的启示: A.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B. 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 C. 要充分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明确科学技术的作用。 D.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其重要的。 E. 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中国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

中国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 1、激光技术。我国激光技术世界第一,领先全世界100年(上市公司大族激光)。 2、反卫星武器技术。我国已经发明寄生虫卫星(简称寄生星)多年。现在开始向美国的一颗商业卫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国才有,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研制出来。是我国镇国之宝(上市公司中国卫星) 3、巨型水电站建设技术。我国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代表世界水电技术的最高水平(长江电力) 4、航空母舰是我国发明的。当时为了保密,没有向全世界公布。 5、常规潜艇技术,超越俄罗斯,无法被探测。 6、航天技术,长征系列火箭,太空舱,月球登陆车。 7、IGCC,煤电热联产技术,包括煤制气,煤制油技术,以及正在成熟的合成气燃气轮机。 8、高速铁路技术,引进德国、法国、日本、英国技术,根据中国地理现状以及50年铁路建设经验,进行改进,已经是全球第一的水平。 9、量子通信,下一代通信模式,全球独此一家,已经在合肥建有全球唯一的城域示范,任何手段都无法窃听这种通信模式,怀疑在北斗二代上也有应用。10、超级稻及其他农作物杂交技术。超级稻被西方世界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上市公司隆平高科)。 11、陶瓷技术。陶瓷技术是我国传统的领先技术,已领先西方世界50年。 12、建桥技术。我国是造桥王国,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称。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桥(桥梁建筑霸主中国中铁)。 13、高原铁路建设技术。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铁路技术难度最大的技术(世界唯一高原铁路施工商中国中铁)。 14、排灌机技术。安装在骆马湖的抽水机直径8米,计划再安装直径12米的机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西方媒体称再过20年也造不出比中国更先进的设备。 15、智能机器人技术。我国的水下螃蟹系统,是世界独有的。 16 、打水井技术。我国在西北能打世界最深的水井。 17、丝绸技术。丝绸是我国的传统技术。现在仍然世界领先。 18、治理沙漠技术。我国治理沙漠技术世界领先。 19、防治人畜瘟疫技术。我国在50--60年代已经基本消灭人畜瘟疫,当时和现在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20、防治SAS病技术猪流感疫苗技术。我国防治SAS病技术世界第一水平。 21、汽车发动机技术世界一流(比亚迪)。 22、治疗性乙肝疫苗技术,世界唯一(重庆啤酒下属子公司)。 23、太阳能发电技术,世界领先,包括零排放冶炼多晶硅技术,代表公司,无锡尚德。 24、生物燃料技术,包括秸秆生产乙醇、丁醇,节约粮食,拓宽能源应用范围。 25、常温中低速磁悬浮地铁,已经批准在北京和深圳开建,比普通地铁节能3倍,更安静,更安全,更能适合复杂地况,将来地铁建设可能不需要象普通地铁那样要求严格的工况标准。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

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_读后感完整版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 篇1: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 了解历史文学,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必经之路,《中华礼貌史》为我们讲述了2000年间 文学的变迁。 如果回避过去,便迷失了未来的方向,怀疑自己的礼貌,反过来覆亡了自己,文化大革命 便是一次血淋淋的例子。是时候了,我们重拾起旧日时光的彩贝,发掘存在于群体的文化基因,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规划我们的发展! 礼貌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而物质礼貌、政治礼貌和精神礼貌,分别 对应人与自然的关联、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该书展示了其错综复杂的关联,做出了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礼貌生生不息的过程。在论述中,充 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该书将中华礼貌 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礼貌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礼貌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联,彰显了那些对礼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礼貌发 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礼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 经验,力图将中华礼貌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了中华礼貌在世界礼貌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有说过: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 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不敢言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但求对我们的历史多一点微笑。在如今喧嚣繁杂的快餐文化,阅读这么几卷大部头的学术著作,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有史 则有国,每每掩卷,总有种热情澎湃于胸中,由衷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我属于缔造这 一礼貌的群体,我应当尽自己的力为她再次赢得荣光! 篇2: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 《中华礼貌史》资料概要:本书将中华礼貌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礼貌史上重大的转型作 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礼貌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联,彰显那些对 礼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礼貌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 礼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经常读阎先生学术著作的人或许都会觉得这 本书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就是把一些他在其他地方说过的话得到的结论整合整合,简化简化,时不时再加上几句俏皮话。的确如此,我买这本书的主要思考是想把作者已刊行的作品收集全了。当然,正如后记中所说抛开琐细考订,借机梳理一下对此期官僚政治制度的认识,也不为 无益,作者是这样,我们读着当然更是如此了。从这一好处上讲,此书不妨可看作是作者今年 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小结,切不能够市面上的那些所谓普及读本视之 中华礼貌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此刻撰写经典的人太少,这套书诠释了自古至 今的中华文化,资料还算详尽,是礼貌史入门的好书,可称为经典之作,本人很喜爱。推荐这 本书做为学生的课外读本存在,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礼貌和文化,才能有

中国领先世界的三大技术 有此后盾可傲视全球

中国领先世界的三大技术有此后盾可傲视全球2013-4-22 11:27 来源:战略论坛评论 1 条【字体:大中小】 (一)近来,中国有三大技术突破领先世界一是3D打印技术。所谓3D打印技术实际是由计算机控制的依照3D设计图纸直接“打印”出零部件的技术。据介绍,传统的制作方式是“去除型”,如锻造切割制造技术,是在毛坯基础上将多余的材料切割下来;而3D打印则是“增材型”,采取叠加技术,层层粘贴,直至完成所要的部件。这种方法,一是快,二是省,三是精密。据介绍,近年来,中国军事科技之所以突飞猛进,以先进战机为代表的各种尖端武器密集亮相,与中国掌握爆出了领先世界的3D打印技术有绝大关系。 二是激光制造技术。3D打印加激光切割、打磨,可以使部件完美无缺。据介绍,早在2000年前后,中航激光技术团队就已开始投入“3D激光焊接快速成型技术”研发,解决了多项世界技术难题、生产出结构复杂、尺寸达到4米量级、性能满足主承力结构要求的产品。 目前,中国已具备了使用激光成形超过12平方米的复杂钛合金构件的技术和能力,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应用的国家。在解决了材料变形和缺陷控制的难题后,中国生产的钛合金结构部件迅速成为中国航空力量的一项独特优势,目前,中国先进战机上的钛合金构件所占比例已超过20%。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也开始应用这一技术。在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下设的激光制造工程中心,通过激光立体成型技术为将于2014年投产、2016年投入运营的国产客机C-919制造了钛合金翼梁,长度超过5米。除制造外,这些部件即使出现问题,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技术进行修复,而无需重新制造,这将可以节省大量用于更换受损部件的费用。凭借激光钛合金成形技术,中国在航空材料科学领域第一次走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前列,正因为如此,今年1月18日,国务院向“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颁发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据介绍,中国激光制造技术的成功应该归功于29岁就成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最年轻的研究员林学春及其于2005年带头创建的“全固态光源实验室”。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个项目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個项目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個项目 (2014年初統計) 2010年,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就已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第一大国。2013年底,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如果我们要把中国排名第一的所有工业品都罗列出来,那将是让人眼花缭乱且不胜其赘的一大串名单。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中国排名第一的前20个主要工业产品情况: 1.生铁2013年中国的生铁产量为6.58亿吨,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59%;与1978年中国生铁产量3479万吨相比,增长了17.9倍,翻了将近9番。 2.煤炭2013年中国煤炭产量为36.6亿吨,为全球最大产煤国,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为1978年 6.1亿吨的6.6倍。 3.粗钢2013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为 7.17亿吨,占全球15.5亿吨粗钢产量的46.3%,排名世界第一,超过第2至第20名的总和;与1978年的3178万吨相比,增长了21.6倍,翻了10番半。 4.造船2013年,中国的造船完工量6021万吨,虽然受全球主要是欧美市场萎缩的影响比上年下降21.4%,但仍位居世界第一位,占到世界总造船量的41%。中国造船 5.水泥2013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1.84亿吨,排名世

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是1978年6524万吨的33.5倍。 6.电解铝中国的电解铝产量为1988.3万吨,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7.化肥2013年中国化肥产量6840万吨,是世界最大化肥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35%;是1978年869.3万吨的7.9倍。8.化纤2013年化纤产量793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平板玻璃产量7.14亿重量箱,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工程机械销售总额达59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43%。9.汽车2013年中国汽车产量1927.18万辆,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稳坐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大国的宝座;是1978年14.91万辆的129.25倍。10.彩电2013年中国的彩电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48.8%。彩电装配 11.手机2013年中国的手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70.6%。12.集成电路2013 年中国的集成电路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90.6%。13.黄金更有趣的是,随着黄金投资热在中国兴起,2010年中国还生产了340吨黄金,排名世界第一。14.贸易总额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7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3.82万亿美元,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与1978年的167.6亿美元相比,增长了惊人的230倍。15.科技人力资源截至2009

中国古代度量衡领先世界

中国古代度量衡领先世界 1、最早的度量衡器具商代骨尺 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骨尺是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测长工具。出土的商代骨尺的长度分别为16.95、15.78、15.8厘米,相当于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是商代一尺长度之参考。尺面十等分刻度线表示寸,而寸再十等分为分。 布手知尺的原型商代骨尺 图1布手知尺的原型商代骨尺 2、记载最早的度量衡标准器栗氏量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11年)齐国制造的标准量器“栗氏量”,可谓应用了当时数学、物理学以及冶金等方面的最新成就而制造。栗氏量器已不存,但《考工记》中对栗氏量作了详细的叙述:“栗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为鬴〔fu釜〕,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鬴。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黄钟之宫。概而不税。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 这段文字简要地阐述了制造标准量器的技术要求:铜量铸作的工艺过程、量器的形制、各器的规格、尺寸、容积以及校准的方法等。“金锡”是指青铜,即铜和锡的合金。古代度量衡器多用青铜制造。

青铜冶炼精纯之后,便可以铸成量器。 栗氏量包括鬴、豆、升三量,鬴是主体,呈圆筒形,深一尺,底面是边长为一尺的正方形外接圆。圈足深一寸,容一豆;两侧有耳,深三寸,容一升,即“以度审容”。 栗氏量不仅有尺度、有容积,还要求有一定的重量,即“重一钧”,这样便可以从一件器物上得到度量衡三个单位的量值。根据《考工记》记载,第一步“权之”,把铜锡金属按比例熔炼成青铜合金,用天平称出它的重量m;第二步“准之”,用排水法求得青铜合金的体积v,从m和v可以求出其密度ρ(ρ=m/v);第三步“量之”,根据设计要求做出一定容量的量器模型,同样用排水法求得模型本身的体积。体积乘以密度则为此金属量器的重量。如果容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可以调节模型的厚薄,然后用模型翻砂成型,经过浇铸,修整成器,使它达到设计要求。这种用水来测定物质比重的方法与阿基米德所用方法同出一理,可是中国劳动人民用这种方法却比阿基米德至少早了一百多年。 3、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量器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在公元前344年设计制造,现藏上海博物馆。由于栗氏量已失传,商鞅方升是现存最早“以度审容”的标准量器。 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器商鞅方升 图2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器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内口长12.4774厘米,宽6.9742厘米,深2.323厘米,

2018高考历史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 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 (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________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

中华文明历史的开始

中华文明历史的开始 ——读《上下五千年》有感 漫漫长路五千年,中华的历史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更上一层楼,孔子授徒兴学,陈胜、吴广起义,文成公主进藏,文天祥写《正气歌》,玄奘取经,万里长城,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我们先辈创造出来的吗?这不就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提升吗?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钻木取火》的传说,原始人群一开始并不知道怎样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的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地吃了下去。后来,才发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趾上,已发现了用火的痕迹,说明在那个时候,我们人类就已经知道怎样利用火了。其实火的现象大自然很早就有了,有时打雷闪电,森林里也会起火,但原始人刚开始看见火,不会利用它,反而吓得连忙要逃走。可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过的野兽,拿来一品尝,发现味道还挺香的。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实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烤东西吃了,而且我们聪明的先辈还想办法把打火种保留了下来,使它常年不灭。 这不是人类的进步吗?他们不再生吃食物,而是文明地吃煮熟的食物,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从这一刻而开始了,那时人们已经有了很多的智慧结晶,他们已经知道如何捕鱼,有了扎鱼的插子,可以方便捕鱼,而且他们的生活每一天都是快乐充实的,他们每一天都享受着大自然为他们带来的乐趣,这不是文明历史的进步吗? 又过了相当长的时候,原始人民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一次一次有一次,终于钻出火星来啦。而有一些聪明的人们把燧石敲敲打打,直至敲出火来。瞧,我们的先辈是多么地聪明,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了。以后随时随地,他们捕抓到了野兽,用这种人工取火的方法烧烤野兽,不是十分地方便嘛,而且又省力又不花功夫。在当时的社会里,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了,当然我们现在都是用打火机来取火,而不可想象的是,在当时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已经想出了这个人工取火的方法。 从那时起,人们就随时随地都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了,而且连食物的品种也增加了。据说燧氏人还教人捕获鱼、鳖、蚌、蛤这一类的东西,这些东西生的有腥味不能吃,有了取火的方法,就可以烧熟东西来吃了。我忍不住地赞叹到:“我们的祖先实在是太有智慧了呀!”他们不仅仅是增加了新的食物,而且也让劳动人民有了探索新鲜事物的愿望,这不是一石二鸟吗? 中华五千年,我们的先辈开创太多太多了,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天地;他们用自己无穷的智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奇,富有想象力的东西。五千年了,我们人类从一开始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繁荣富强,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可敬的远古劳动人民呀,是他们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创下了基础,是他们为我们创造了现在的美好生活。 中华民族,你永远是我们的骄傲,我永远会为我是一个中国的炎黄子孙而感到无比的自豪。我爱您,亲爱的中华民族! (黄江寅)

汇总中华文明的历史

文件编号: B4-13-0A -F3-E3 整理人 尼克 中华文明的历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3. (2016·淮安) “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B)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1. (2016·湘西)大约生活在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的我国远古人类是(B)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1.(2016·郴州)五一期间,小明在北京周口店参观了一处距今大约70万~20万年之间的早期人类遗址.由此可以推断,他参观的这处早期人类遗址是(B)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人遗址D.河姆渡人遗址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2016·盐城)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的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C) 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B.逐步推广牛耕技术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1.(2016·邵阳)暑假期间,邵胜同学参观了浙江省一处著名的原始人类遗址,如 图是他用手机拍下的干栏式房屋复原图。据此推断该遗址是(D)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1. (2016·青岛)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入日本、 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我国最早种植粟的是(C) A.北京人B.黄帝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 1. (2016·聊城)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D)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1.(2016·苏州)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B) ①陶器上的稻穗纹②鱼纹彩陶盆③干栏式房屋④半地穴式房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2016·娄底)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如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

中国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

. . 中国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 1、激光技术。我国激光技术世界第一,领先全世界100年(上市公司大族激光)。 2、反卫星武器技术。我国已经发明寄生虫卫星(简称寄生星)多年。现在开始向美国的一颗商业卫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国才有,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研制出来。是我国镇国之宝(上市公司中国卫星) 3、巨型水电站建设技术。我国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代表世界水电技术的最高水平(长江电力) 4、航空母舰是我国发明的。当时为了保密,没有向全世界公布。 5、常规潜艇技术,超越俄罗斯,无法被探测。 6、航天技术,长征系列火箭,太空舱,月球登陆车。 7、IGCC,煤电热联产技术,包括煤制气,煤制油技术,以及正在成熟的合成气燃气轮机。 8、高速铁路技术,引进德国、法国、日本、英国技术,根据中国地理现状以及50年铁路建设经验,进行改进,已经是全球第一的水平。 9、量子通信,下一代通信模式,全球独此一家,已经在合肥建有全球唯一的城域示范,任何手段都无法窃听这种通信模式,怀疑在北斗二代上也有应用。10、超级稻及其他农作物杂交技术。超级稻被西方世界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上市公司隆平高科)。 11、陶瓷技术。陶瓷技术是我国传统的领先技术,已领先西方世界50年。 12、建桥技术。我国是造桥王国,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称。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桥(桥梁建筑霸主中国中铁)。 13、高原铁路建设技术。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铁路技术难度最大的技术(世界唯一高原铁路施工商中国中铁)。 14、排灌机技术。安装在骆马湖的抽水机直径8米,计划再安装直径12米的机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西方媒体称再过20年也造不出比中国更先进的设备。 15、智能机器人技术。我国的水下螃蟹系统,是世界独有的。 16 、打水井技术。我国在西北能打世界最深的水井。 17、丝绸技术。丝绸是我国的传统技术。现在仍然世界领先。 18、治理沙漠技术。我国治理沙漠技术世界领先。 19、防治人畜瘟疫技术。我国在50--60年代已经基本消灭人畜瘟疫,当时和现在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20、防治SAS病技术猪流感疫苗技术。我国防治SAS病技术世界第一水平。 21、汽车发动机技术世界一流(比亚迪)。 22、治疗性乙肝疫苗技术,世界唯一(重庆啤酒下属子公司)。 23、太阳能发电技术,世界领先,包括零排放冶炼多晶硅技术,代表公司,无锡尚德。 24、生物燃料技术,包括秸秆生产乙醇、丁醇,节约粮食,拓宽能源应用范围。 25、常温中低速磁悬浮地铁,已经批准在北京和深圳开建,比普通地铁节能3倍,更安静,更安全,更能适合复杂地况,将来地铁建设可能不需要象普通地铁那样要求严格的工况标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