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研究
摘要:农业保险对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使得农业保险成本居高不下,在许多国家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办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大量补贴。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不是很乐观,本文针对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问题有:缺乏规范农业保险的法律,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不高,保险理赔不及时有效需求不足等,来研究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自然灾害损失中农业最为严重,而且农业承受自然灾害损失的能力最为脆弱。据统计,近10年来,我国年均种植业的成灾面积为2727万公顷,损失率高达11%,自然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农业风险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后WTO时代,传统的农业补贴政策空间和效力日渐式微,以农业保险为代表的“绿箱政策”空间和效力与日俱增。中外大量实践证明:农业保险不仅是农作物收入安全网的重要构成部分,更是实现一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最基本的保障。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农业保险的发展也非常重视。2004年以来连续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农业保险列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2006年颁布《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农业保险业务规模迅速扩大。。2011 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8]14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0.5%,其中,政策性农业保险原保费收入67.14亿元,占农业保险原保费收入的95.87%;参保农户6152万户,同比增加49.2%;提供风险保障1437亿元,同比增加89.9%。同时,农业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保险责任范围和覆盖区域都不断扩大。以全国性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公司组成的农业保险经营网络也初步形成。但我们也看到,尽管我国农业保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农业保险发展也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如缺乏法律法规规范、缺乏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等,并且随着财政补贴比例的进一步提高和补贴品种的继续扩大,各保险公司承担的农业巨灾风险也将不断累积
。
一、开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
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
康[1]。农业保险作为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工具,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项
重要措施。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对于建立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发展,对于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效应,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受灾面积广,成灾比例高。2010年,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占全国受旱耕地面积的84%,作物受旱790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197万亩。有2088万人、136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受旱的80%和74%[2]。农业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这样巨大的损失只靠国家来救济是行不通的,农业保险此时就起到了对农业的保护作用。自然灾害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因此,转移农业巨灾风险,减少灾害损失在现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建立农业保险,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证农民收入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最基础产业,同样也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保险作为一种转移风险的重要工具,一般具有将强的外部性,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成效
我国农业保险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三轮农业保险的试验,使得农业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区,险种已涉及种植、养殖等多个领域。
(一)业务快速发展,服务面迅速扩大
2009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33.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达3812亿元,同比增长59%;参保用户已达1.33亿户次,同比增长48%。农业保险规模已达到亚洲首位,全球第二。
(二)涉农保险产品更加丰富
中央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品种达到9个,地方性财政支持的险种已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园艺、生猪、家禽、水产养殖等多个领域。
(三)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自2012年起,在现行政策基础上,财政部加大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例如,增加保费补贴品种、扩大保费补贴区域、支持提高保障水平,加大补贴比例。
(四)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以中国人保、中华联合两家全国性保险公司,黑龙江阳光、吉林安华、上海安信和安徽国元等4家专业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为主体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网络。
(五)农业保险的作用日益凸显。
农业保险在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应对极端天气变化、推动农民迅速恢复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现状分析[4]
(一)赔付率高,承保业务亏损严重
据调查,2008年河北省农业保险赔款支出同比增长378.53%,远远超过保费210.61%的增长率,赔付率达91.24%。如果再加上接近保费收入20%的经营费用和其他费用,综合赔付率超过110%(保险界公认的盈亏平衡点为70%),2007年—2009年4月承保亏损合计达2510.5万元。
(二)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农业保险发展动力不足
政府参与农业保险主要方式是政府支持和财政补贴,方式较单一;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地方政府的政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并且部分财政补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甚至被挤占、挪用,资金到位率低,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核算和偿付能力。
(三)涉及多部门和组织,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
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其发展涉及到多部门和组织,需要各部门和组织间大力支持和配合,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环节多并且法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各部门职责不明确,最终导致农业保险开展工作效率降低。
(四)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保险意识薄弱
农业生产者经营规模小而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经济价值低,使得农户投保意识淡薄,自愿缴费积极性低,风险分担机制难以很好的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