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这一角度分析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从隐喻这一角度分析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语言作为人类独有的智慧财富,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永久载体,语言的发展也折射出了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认知和表述自我的历史。因此,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内在运行机制,对于我们窥探人类伟大的发明历史具有着重要意义。,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是一副超巨大、超美丽而又赏之不尽的美丽图画,人类是如何用自己创造的有限词汇将这幅巨型艺术品逐渐的呈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找准视角去撬开语言的内核,慢慢解读语言内在的一些伟大艺术和表达规则,进而再一次的让我们感悟人类自身的认知天赋,再一次的给我们认知的信心、勇气和方向。隐喻作为语言表达中的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认知的普遍工具和思维手段,本文从语言的本质和重要性、语言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关联、语言与认知的同步发展、隐喻-连接语言和认知的桥梁、概念隐喻理论、几种隐喻模式出发,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去揭示隐喻的基本奥秘,跟读者分享隐喻带给我们的不尽乐趣①。

一、What is 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一套任意的、发音的符号系统(Wardhaugh1977)。这一普遍接收的语言定义揭示了语言所具有的几个本质特征:

(一)语言是一套有规则的符号系统。例如:He tables agreen.是一个没有规则的符号系统,所以就不是一个正确的语言单位,有如::right是一个规范的词,rihgt不能成为一个英文单词,同样是因为它没有遵循语言的符号规则。

(二)语言是任意的(arbitraryillogical,conventional,symbolic,no

intrinsic relaionship)符号系统。如:man和dog两个词与各自所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逻辑关系,如果语言创造早期当初给dog赋予人的含义,经过几千年的使用和约定俗成,使用者同样会接收;另如:心想事成,粉丝,劈揩,给力,被逝世,白金汉族这些大量的新词既不符合语法规则和意义原则,又非某一语言学家所发明,完全是群众使用者约定俗成的结果。

(三)语言的任意性规则不是任意的,而是相对的,语言也是有理据(motivation)的。以词源角度为例:汉语中的孝字(有老字上半部分和子字合成)所表述的含义为在上,子女为下,处理好长幼上下关系,照顾好长辈,含义为孝。另如:教,忍,研究,聪明,internationalism,readinglamp,miniskirt.

(四)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表达上具有超强功能和超时性。to express very complex idea; reminisence over thepast,speculate about the future; tell lies,etc. 而其它动物(如:the dance of bees,bark of dogs)的所谓语言明显不具有以上特征。

二、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语言是人类特有(Human specific: essential to society)的高级思维产品,也是人类长期进化演变的结果,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就揭示了早期人类创造语言的艰难历程:直立行走解放大脑、双手劳动、制造工具合作、交流创造语言形成社会。这一过程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说明了人类生存和发展对于语言的绝对依赖性②。

(一)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传承的工具

语言的重要性首先显示在其工具性(the tool of human communication)上:没有语言的世界将是一个的世界。现代社会的诸多媒体(newspaper,TV,internet,mobilephone,qq,short message,documents)无一不借助于语言来实行。一些推动历史的伟大思想和人类灿烂的文明成果更是得益于语言这个永久性的工具而得以传承。如:四库全书,四大名着,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请欣赏以

下蕴含着闪光思想的美妙文字: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Reading make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培根:《论读书》,王佐良先生译)治国之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旺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以史为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亡矣,吾失一镜!-李世民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论语》

教育经典: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美国教育家杜威。

(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以下习以为常的例句what do you think of ?What is your idea, opinion, feeling, impression, suggestion?表述了语言在思维过程和思想交流中的工具性关键作用,现实中的图片(picture)、事物特征(feature)通过直观反射的认知过程进入大脑后借助语言以抽象的思维轮廓(figure、color,size,height,weight)呈现:figurepicture,feature

color,size,height,weight. 人类丰富而细腻的心理活动(psychological ac-tivity,mental feeling:happiness,anger,excited,love,sad)的倾诉和交流无不借助大量的语言单位体现出来。

(三)语言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关联性

萨皮尔奥尔夫的语言相对论,即语言决定思维的理论观点虽然颇有偏激并受到多方批判,但从一个角度强调了语言模式和思维模式的紧密关联,以英汉定语位置的差异为例,英语为直白文化,开门见识式,可谓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汉语为含蓄文化,拐弯抹角式,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如:This is the pen made in America which my father asked hisschoolmate to buy in Nanjing Road,shanghai ,by 500 yuanwhen he was on business last year. 这是我爸去年在上海出差时让他同学给我花500 元在南京路买的美国进口钢笔。

语言与人类正如空气和水分与人类一样,如海伦凯勒所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不妨假设:加入给我三天语言,就不难想象语言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了。

三、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human cogni-tion

何为认知,认者,认识也;知者,研究也。所谓认知,即人类对于所在世界认识和研究以发现其基本规律的过程。包括对于一些事物外在表象和本质规律的认识,如:对于水,火,左右,前后,去年,日心说,酸雨的认识。认知的基本规律为:由简单到复杂;由自身到所处环境;由具体到抽象;由空间到时间等等。

如:头部头发、头顶、头皮山头头目月头嘴巴口腔、口水口山口、海口突破口、入口、出口口角、口实语言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工具和基本工具,语言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如体现在词汇发展中,旧词knight,sword,arrow,charriot等随着相应事物的淘汰过时而逐渐弃用,而新词clone,gene,laptop,qq,mobilephone,fax,等随着科技创新和新事物的出行而不断涌现。

四、metaphor: a bridge betwee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一)隐喻(metaphor)的定义

狭义的隐喻是一个修辞学的概念,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在英语中(汉语为暗喻),隐喻(Metaphor)和明喻不同,不用like 或as 表示出来,而是进行隐藏的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段。隐喻又称暗喻③。表达方法:A 是B.如:

He is a pig.他简直是头猪。(比喻:他是一个像猪一般的人,指肮脏,贪吃的人。)She is a woman with a stony heart.她是一个铁石心肠的女人。(比喻:这个女人冷酷无情。)Mark Twain is a mirror of America. 马克吐温是美国的一面镜子。

All the worlds a stage.(Shakespeare)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舞台。

广义的隐喻是一个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畴的概念;作为隐喻研究的早期学者,Lakoff ang Johnson 提出,隐喻的本质是以另一件事或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隐喻在语言和认知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因为我们要认知和描写以前未知的事物时,就必须依赖我们

已经知道的和懂得的概念及语言表达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联想力和创新力,这个认知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做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我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如,电脑领域的大量词汇存储,提取,检索,驱动,网络,数据库等等就是科技领域运用隐喻手段的生动例子,这种隐喻关系几种体现在以下对应概念中:显卡眼睛,声卡嘴巴,硬盘大脑长时记忆,内存大脑瞬时记忆,cpu智商,桌面,菜单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理论指出,真正的学习过程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学习这一心理过程首先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其次是在此基础上的知识内化过程,即分析、理解、记忆的过程。这一理论恰恰佐证了隐喻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把数学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走捷径这一空间概念联系起来,学生的内化接受就容易多了;

(二)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思想首先是在Lakoff 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有: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映射遵循

恒定原则;概念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的等等。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不是语言问题;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④。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认为:人类的范畴、概念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的感知而逐步形成。(王寅,2005:37 大量的隐喻既丰富了语言,又使人类的认知和表达更加的生动和浅显易懂,在人体隐喻现象及其认知解析中,中国人早就提出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认知总结,用心中的身体来隐喻身边的事物,如:

Today come some new faces.

Wall has ears.

有关心的隐喻更是逼真贴切,如:

She has stolen my heart;The boy opened her heart to me!

也常常用生或死来隐喻心理的极限状态,如:如高兴死了!气死了!嫉妒死了!羡慕死了!喜欢死了!伤心死了!爱死了!恨死了!后悔死了!心疼死了!恶心死了!别扭死了!生不如死极度难受;生

死离别极度伤感。

在空间隐喻中,通常用高隐喻为大,低为小;好为上,坏为下。如:

Im feeling up/down;I fell into a depression;My spirits rose/sank;You are in high spirits.

综上所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模式,它存在于我们的语言、文化、思维、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和特性。隐喻本身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它在认知和语言之间架起了一座思维的桥梁,它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我们自身的认知水平,而对隐喻认知机制的研究对我们更好的使用语言和创造性思维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隐喻对于我们感知语言、欣赏语言这门艺术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国语,1995(12)。

[2]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3]郑家芳。英汉时间概念的空间隐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2)。

[4]孙桂英。隐喻认知观与英汉隐喻释译[J].河南大学学报,2010(6)。

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

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 隐喻的认识论转向传统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比喻辞格的一种类型,与明喻相对,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它是一种语言运用的现象,属于发生在词语层次上的修辞方式。隐喻一直沿着这一传统前进,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得到人们的认同。尽管有一些西方学者,包括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对隐喻的认知功能作过一些论述,但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到了20世纪30 年代,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 L.A.Richards )开始在句子层面上加以考虑,真正突破了隐喻的修辞论局限,并且认为隐喻在人类语言中无处不在,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工具。自此,隐喻的认知论成为学者的热门话题。 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之中。认知语言学家把人类的语言整体看作是一个充满隐喻的符号系统。借鉴其他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寻找隐喻意义的支点。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说:“隐喻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它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的。”语言是思维的参与者,它自身也是思维的结果,思想在思维的过程中产生,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人类的认知在思维系统中得以加工,隐喻隐身于思维,通过语言这一形式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隐喻的三种类型隐喻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迎合到另一个概念域,因此,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

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隐喻是人类形成概念系统的基本手段,它在语言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Lakoff 和Johnson 把它们概括为三种类型: 1 本位隐喻本位隐喻是利用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感知的基本经验来理解那些抽象经验,比如,思想,观念,行为等。人们经常谈到这样的例子:“通货膨胀正在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其中的通货膨胀被看作是一个实体,这是人们把物价上涨的实体化,实体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抽象的经验被表达的具体生动。如果把大脑的思考实体化为机器,我们就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大脑和机器联系的表达,比如:“我的脑子不转了”,“我脑子好像生锈了”等。最典型的应该是Reddy(1979)提出的著名的导管隐喻,也被称作容器隐喻。他把语言看成导管或者容器,交际过程中,发话人将意思感情放入语言中,受话人则从语言中把发话人的意思取出来。隐喻建立的基础来自我们的身体经验,人体具有容器的特征,它既可以装入东西,也可以排出东西。 2 方位隐喻方位隐喻跟空间位置有关,空间位置的感知是人的基本能力。人类参照相对于自身的空间位置,如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 边缘等形成的一套概念系统,这些方位是人体直接经验的体验。以上下为例,根据蓝纯统计研究的结果,汉语中绝大多数的“上”都有隐喻义,与之相关的隐喻义是:处于较好的状态为上,数量较大为上,时间较早为上,社会地位较高为上。 3 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是用一个类别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个类别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一个研究古老语言学以及语言与概念之间关系的新兴话题。隐喻理论认为,当我们说话时,我们在更大的概念范围内通过引用和比喻的形式来传达我们的意思。因此,我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有趣而有用的语言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和表达,甚至是我们与他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关键。 隐喻理论建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大师史蒂夫马斯特斯(Stephen C.Mast)提出的观点之上,他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三种:类比型,拟语型和转喻型。在他的给出的角度中,类比型表达的是实际的对象,拟语型表达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转喻型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更为抽象的概念。例如,当我们说“我看不到未来”时,我们实际上在用转喻将未来比作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而不是用类比或拟语直接表达出来。 自马斯特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来,隐喻理论便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隐喻的作用在于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些学者则认为隐喻是用来传达非话语内容,例如情绪、情感等。 隐喻理论还被用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媒体中隐喻被用于传达对某些事件或行为的论述,它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话语背后所暗含的意思。 此外,隐喻理论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具体

而言,研究者可以检查语言背景是否会影响人们的比喻理解,从而探究隐喻理解对不同社会语言者而言有何影响。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利用隐喻理论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指导语言学习者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本文通过介绍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以及隐喻理论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来探讨语言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隐喻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的意思,并开拓了一条通向更加有效的沟通的道路,而且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以及文化背景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摘要: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英汉隐喻的例子,从隐喻的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理解途径等方面来讨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的普遍性,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原因,指出其认知实质。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模式。 一、简介 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隐喻对于语言长期的发展和构建、人类巩固和延续自己的观念、人类关系以及人类认识世界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隐喻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的兴趣,而且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传统的研究把隐喻认为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格,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 人们对它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这种修辞手段在语言运用上所表现出的修辞功能和审美效果上。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人们开始尝试运用语言学理论来进一步认识、研究隐喻。 二、修辞与认知概述 I. A. Richards 是较早对隐喻的分析涉及到认知领域的英国哲学家,他在《修辞哲学》 (1936) “论隐喻”一文中指出隐喻是思想间的借用,当人们使用隐喻句时就是把表示两个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现代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学者G. Lakoff。他的研究重点就是Richards 提出的,但未进行深入研究的“用一物来理解另一物”这种思维上的认知关系。在他和Johnson 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以及与Turner 合著的“More Than Cool Reason” 中用大量的语言事实说明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密切相关性及系统性,并明确指出隐喻是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Lakoff 和Johnson的理论是革命性的,他们的理论把众多的概念减少到通过隐喻来涵盖人类整个认知域的经验型基本概念。他们提出了关于人类概念系统的组织结构新的理论,即“经验主义”,该理论认为隐喻是基本的认知过程,是人们将经验和外部世界概念化的基本图式。 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在语言上,而且也在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是隐喻的。Lakoff 的隐喻认知观在Gibbs 的“The Poetics of Mind” 中得到了发展。他以详细的理论和实例阐述了比喻性语言的广泛性与日常思维的比喻性之间的关系。Gibbs 认为日常语言中,比喻语言的广泛性与思维的比喻性有密切联系。隐喻、换喻、反讽等辞格不仅仅是语言的手段,同时也是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其中隐喻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Gibbs 把隐喻认为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法,是看待和认识事物的一个视角。这也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的手段,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它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三、隐喻的修辞功能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其特点是把本体 (tenor) 直接说成是喻体 (vehicle),而不用比喻词,其实质是一种含蓄的比较。当然,与其他所有类型的比喻一样,隐喻也是以相似性(similarity) 为基础的,不同类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类比联想,就是要有相似点,从这一点上来讲,相似性是比喻的灵魂。下面我们从修辞结构上把隐喻分成下面几种类型: 1. 名词型 (noun metaphors)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隐喻,它以某种相似性为基础,直接将甲事物说成乙事物,而比喻词通常不出现。 a. 本体 (tenor) + be + 喻体 (vehicle) 1) Time is money 2) Life is a journey b. (a/the , et c. ) + 喻体 (vehicle) + of + 本体 (tenor)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研究已经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这是一种研究语言如何表达概念的独特方法。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以认知的形式与其他语言使用者进行交流。因此,语言的本质被认为是以认知的形式进行交流,隐喻就是其中的一种。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隐喻是一种表达概念的方法,它通过在不同种类之间建立联系来表达某种思想,这种联系可以通过我们内心里存储的信息获得。 隐喻理论认为,在语言中使用隐喻是对概念的基本理解。它也体现了人们对不同类别之间关系的理解。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使用“he is a lion”来描述一个人,那么此人应该是勇敢,坚强,并有强大的能量。因此,隐喻是一种通过分析已有信息,以语言表达新的概念的方法。 隐喻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理解另一个语言使用者的意思。例如,人们可以利用语言中存在的多种隐喻来理解某些被使用者提出的概念。隐喻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创造一种新的概念,或者通过语言来表达一种概念,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复杂的概念。 隐喻理论也有一定的边界,比如有语言上的差异,隐喻对使用者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使用者要理解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素养,这样才能使用正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表达某一概念。此外,使用者还应该了解文化背景,以及接受不同文化的不同观点和解释,这样才能使用正确的表达概念,以及真正理解另一个语言使用者所要传达的

概念。 因此,隐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语言使用者之间沟通意义的方法。它不仅能够提高使用者之间的理解,而且可以更好地表达概念。隐喻理论为拓展语言使用者之间沟通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而这种视角也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表达思想。隐喻理论的研究将为拓展语言使用者之间的沟通提供新的思路、新的视角,从而使语言更加有力。

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 何陆敏 看了蓝纯的《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让我更加系统地认识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现状,从而对我将概念隐喻方面的理论用语外语教学产生一些思考,启发我在教学中更加有系统地尝试对相关理论的进行实践摸索。 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学主要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概念系统中跨概念领域的映射过程(Lakoff 1990)。Lakoff和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标域的概念系统的映射,即“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影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是人们以一熟悉概念去认识、理解、表现另一陌生概念的过程。映射是隐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抽象的意想图式即认知结构为心理基础,实现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源概念域中比较熟悉、比较具体、易于理解的图式映射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的域,在两个概念领域之间创立关联,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Saeed(1997.30)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概念隐喻使得人们在认知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点,建立起思维中多方式、多角度的联系,是人们形成新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由于概念隐喻属于人类的深层概念系统,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话语,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些概念隐喻的影响。隐喻在语言领域中具有普遍性。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它可以出现在语言的多个层次:词汇、短语、句子,还能以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据Lakoff和Johns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 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 is starting po int, terminal point, transfer s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概念隐喻对语言表层形式中的隐喻起到决定作用,了解概念隐喻的

转喻与隐喻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转喻与隐喻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隐喻和转喻的概念 从人类社会的语言实践来看,在日常的交际语言及诗词歌赋中都会运用隐喻或转喻来表达感情。从认知语言学来看,它不仅是人类表达语言的主要表现,也是最为基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是扩展词义的实现要素。通常来讲,隐喻以及转喻都被视为修辞学中的两种手段,之前的主流语言学家将隐喻与转喻划入到语言异体形式。但是,从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以及转喻表达属于人类语言表达现象,也应将其纳入在语言研究中。它们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两种最基本的语言认知方式。 语言学在解释语言时运用了与众不同的理论,认为隐喻和转喻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效途径,并且在日常生活的语言沟通

以及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隐喻将相似性当成了自身的认知基础,从而为人类认识宇宙万物以及自身之间搭建关联域。 而且出现了两个有密切关联的概念域,其中之一为始源域,也可以被称作始发模型,其二为目标域,也可以被叫做目的模型.目标域或始源域在形成关联是相互而存在的,而且分别形成了各种的概念网络体系,包括了人类在认知该事物之前的经验以及概念。从隐喻来看,目标域以及始源域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关联,它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脑中的认知语境。人类系统化的认知结构形成了认知语境,它涵盖了语言上下文、直接场合、社会心理表征以及知识等。与目标域(本体)相对比而言,说话者或听话者要要更为熟悉隐喻的始源域(喻体)。但是,在二者形成关联以及发生互动反应的过程中,就很容易激活与日常观念相关的联想系统。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人们通常比较熟悉的事物映射到人们不太熟悉的事物上(在结构与内容方面)。这样一来,隐喻就可以为人们深入把握目标域的特点以及结构提供较大帮助,人类的认知功能也因此而形成。隐喻在此过程中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特征的过程,它表现为人们利用所熟悉的事物,从而不断认识、把握未知事物,深入理解已知事物的活动。从此处可以看出,隐喻这种独特的认知结构系统涵盖了动态以及静态特征两种。在这两个个概念域基础之上而机械能的关联与投射活动,使得人们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人类社会自身以及外部世界。以下用实例说明:(1)论争是战

翻译研究: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1. 引言 在传统的研究中,隐喻只是一个文学工具和修辞方式,即打比方,只被广义地用于指代形象化表达。结构主义语言学更是将隐喻视为一种边缘现象。在后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隐喻成为一个核心部分。隐喻不再被当作对语言能力的选择规则的违反,而是变成了通过更基本、简单和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复杂和抽象事物的一个非常基本的方式。隐喻不再是一个多余的装饰品。在任何语言中,隐喻本身即是一部分意义。若将其转述必然会损失意义。这种属性决定了隐喻意义翻译的必要性。自从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理解为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和结构,隐喻就开始成为语言的普遍原则,也是建构经验的基本模式。这一认知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对隐喻意象的理解和翻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 隐喻翻译 正因为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认知语言学家才认为它们是赖以生存的东西。在纽马克看来,文本翻译的中心问题是翻译方法的选择,而其中最重要的具体问题是隐喻的翻译。由此可以看出隐喻翻译的重要性。 2.1隐喻的可译性 隐喻带有高度的文化特性和美学效果。它的主要功能是使读者感到惊讶。翻译隐喻时,如果不能保留出人意料的效果,或某些文化因

素阻碍了效果的传达,那么该隐喻翻译是不成功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源语和目的语在认知过程的相似及重合程度决定了隐喻的可译性。隐喻传达的信息量越小,结构越简单,源语和目的语的映射一致时,该隐喻就越容易翻译。反之亦然。 2.2隐喻翻译的分类 隐喻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名词或成语式短语在汉语隐喻里最为常见,而很少为动词。在英语中,最常用的隐喻表达形式仍然是名词。但动词表达的隐喻却常见的多。按照活性和强度,隐喻可分为死隐喻,创新隐喻和处于两者之间的库存隐喻。这三类是最易于辨别的,也被认为是在"翻译分析方面仍然最实用和最全面的描述"。下面将集中于隐喻翻译这一方面逐一分析这三类隐喻。 2.2.1死隐喻翻译 死隐喻是失去了意象的隐喻,通常不会被人们注意。例如"抓住机会","打破僵局",这两个短语都是用具体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抽象的思维活动,但几乎不会有人联想到有关的身体行为。死隐喻已经被词汇化了,其意义相当确定,通常被列入词典定义。 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来看,死隐喻其实就是基本的概念隐喻。它们是从直观具体的感知到抽象概念域的映射。如英语中的"the legs of a table"、"let's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汉语中的"脸面"、"圈套"、"把握"、"衰败"等。死隐喻的活力已基本消亡,不会构成任何翻译问题。然而,当一个死隐喻重新"复活",被注入了一些新的生机和活力,其隐喻意象突显出来,就成为翻译中应该考虑

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英汉语法隐喻研究分析论文

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英汉语法隐喻研究分析论文 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英汉语法隐喻研究分析论文 隐喻是英语和汉语共有的一种修辞现象。在认知功能视角下分析英语与汉语中的隐喻现象,既可以为读者理解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为认知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打下实践的基础,尤其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互译实践更有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因此,有必要结合认知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及其相关问题进行逐一的阐释和说明。 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英汉语法隐喻研究应该着重关注以下问题的探讨:研究中的语法隐喻观、语法隐喻研究材料的选择、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语法隐喻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一、隐喻及其隐喻观 1. 隐喻 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英语和汉语中。在英语中,所谓的隐喻是比喻修辞下的一个分类。即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它不使用like、as 这样的比喻词作为自己的标志,而是通过更为隐蔽的一种方式使语言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呈现出比喻的特点。因此,它被称为隐喻,即一种以“隐蔽”的方式而形成的比喻现象。在汉语的修辞体系中,虽然没有用“隐喻”这一术语来指代这一特殊的修辞现象,但汉语修辞体系中的“暗喻”却与其相当,它们都是以不出现“比喻词”而构成的比喻现象。隐喻的形成可以有多种途径,而其中以语法作为隐喻手段而出现的语法隐喻则是认知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重点。 2. 隐喻观 所谓的隐喻观是对隐喻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或者说是对隐喻现象所持的根本性观念。在认知功能语言学中,研究者应该有一种系统化的隐喻观。即所谓的系统化的隐喻观是指隐喻的形成是一种系统化的过程,在隐喻系统化的过程中任何一种语言因素都可以成为隐喻形成的因素。 3. 语法隐喻及其相关研究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 日常生活中,人们基本上都是参照熟知的概念来理解和认识那些未知的概念,以此 形成这些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正是通过这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借助清晰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和认识那些相对抽象甚至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因此,隐喻是进行抽象 思维、理解抽象概念的最重要途径,它在人们认知客观世界中起着指导性、决定性的作用。研究隐喻与思维、认知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人们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外部的客观世 界具有重大意义。 一、隐喻的基本内涵和发展 传统的观念来讲,隐喻是一种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现代隐喻研究的观 点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现象,还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对世界各种事物认知的思 维模式。 隐喻是用一个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性去理解、感知和表达出另外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在彼类事物特征的暗示下去感知、想象、理解、体验甚至讨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 我国古人早在先秦诸子中就已经提及隐喻,尽管只是笼统的称之为“比喻”。到南北朝 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开始系统地对比喻进行研究,他把隐喻放在了比喻之下并进行了 分类。直到12世纪,南宋陈骙首次在汉语修辞学上提出了隐喻的概念,并作出详细分类。 发展至此,隐喻在国内的研究层次无异于亚里士多德。到了近代,随着西方隐喻理论的发展, 中国学者开始借鉴西方的理论并结合中国的情况对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五四”运动后, 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基于白话文的隐喻修辞蓬勃发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唐钺的《修 辞格》将我国对隐喻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系统的总结和论述,这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 的建立。现当代,随着20世纪70年代莱考夫对隐喻的研究,国内许多学者也纷纷从认知的 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林书武为代表人物,包括胡壮麟《认知 隐喻学》、束定芳《隐喻学研究》、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等等一些列隐喻研究的 着作。 在西方的隐喻研究中,按照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范围来看,基本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修辞 学下的隐喻研究、语义学下的隐喻研究和交叉学科的隐喻研究。 从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开始,两千年以来隐喻的研究基本上还都停留在修辞手段的研 究上,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着作《诗学》、《修辞学》中,阐述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的构 成方式和功能,他认为隐喻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只是增加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因此隐喻可 有可无。

语言运用中的隐喻本质、喻体、本体等特点-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语言运用中的隐喻本质、喻体、本体等特点-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过去几十年来,隐喻已经不再仅仅只是文字,而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中的重点研究内容,但是就目前我国在语言学领域中的研究情况来看,隐喻的相关研究还极为贫乏,本篇文章主要是从语言学应用的角度来针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此来证明隐喻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及重要作用。 并且在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基础之上,对相应理论和各项证实结果之间所存在的差距进行了说明,并且通过对语言运用中的隐喻本质、喻体、本体等几个方面特点研究框架探析,来指出了当前隐喻研究所应当进行深入发展的方向。 一、语言运用中隐喻的本质

隐喻在当前语言引用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一种普通的语言现象,但是这也并不是说语言形式以及隐喻研究这两个方面就没有本质上的联系。实际上,如果说没有重视语言的形式,那么就必然会语言在隐喻以及理解过程中过于低谷。所以说,隐喻中所涉及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工作,必须要对语言中所涉及的多个层次加以重视,也就是对句子、词汇、语篇等多个层面上来对隐喻进行理解。 对语言研究引起重视,特别是其中所涉及的语境、交际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切入点,应当是表层的语言含义,而并非是一个利用假设方式所形成的深层概念。在应用语言学之中,尤其强调对于概念隐喻以及语言隐喻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且将语言隐喻认为是隐喻之中对于事物所产生的理解方式。但同时,在任何文体之中,语言之中还包含有大量的对比、语义、联想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同样也是语篇构成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加以灵活的应用,才能够起到暗示、修辞、组织语篇的效果。在现代文学之中,应用语言学针对隐喻所进行的研究发展,其中的重点就在于对于语言运用、形式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这两项,恰恰是也语言应用之中的主要变量。 二、隐喻中的本体与喻体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一、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它将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结合起来,旨在研究语言使用的认知和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该理论认为,语言使用者的认 知结构和社会背景会影响其语言表达和理解。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隐喻和转喻是 语言运用的重要现象,它们不仅存在于日常交流中,也广泛存在于网络语言中。 隐喻是指通过将某一概念与另一概念进行比拟来表达含义的一种修辞手法。在网络语 言中,隐喻常常通过对已有词汇的重新解释和运用来体现。“咸鱼翻身”就是一个典型的 网络隐喻词汇,它原指因困顿而无所作为的人,而在网络语境下被赋予了“突然改变命运,实现逆袭”的意义,成为一种正面的表达形式。 转喻则是指将原本用于某一领域的语义转移到另一领域,产生新的语义。在网络语言中,转喻常常通过对词汇的拓展和引申来实现。“吃土”一词原本指因经济拮据而生活拮据,而在网络语境下被转喻为追求奢侈品而放弃生活品质,成为了一种质疑和批判的表达 方式。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 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结构和社会背景。网 络词汇的隐喻属性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隐喻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 再解释和再构建,通过隐喻表达的网络词汇往往承载着青年人对于时事和社会现象的认知 和理解,体现了他们对于事物的新颖和敏锐的观察。 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审美取向和情感价值观。隐喻往往承载着语 言使用者对于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评价,通过隐喻表达的网络词汇往往承载着青年人对于生 活的态度和情感价值,体现了他们对于生活态度的积极和乐观的表达。 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对于语言表达的创新和个性化。转喻是一种对 语义的创新和个性化,通过转喻表达的网络词汇往往承载着青年人对于语言表达的创新和 个性化,体现了他们对于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和创新的追求。 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文化传播和社 会交往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对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结构和社 会背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的表达,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结 构和社会背景得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 喻属性成为了文化衍生和社会关系的重要表征。

基于社会语言学对隐喻的功能进行探讨

基于社会语言学对隐喻的功能进行 探讨 隐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现象,其通常被用来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或概念,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某些抽象的概念。但是,与其他语言现象不同的是,隐喻并不是完全透明的,而且其意义往往需要通过语境、社会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经验来解释。基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本文将探讨隐喻的功能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首先,隐喻的功能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善于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以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隐喻正是利用了这个机制,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但有一定相似性的事物,来更好地描述和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他是一只狮子”这个隐喻可以传达出一 个人的勇气和力量,因为狮子被认为是非常勇敢和强壮的动物。而这个隐喻也是有文化背景和历史沿革的,来源于西方人对于狮子的神圣崇拜和一些故事传说中狮子的英勇义气。 其次,在语境中,隐喻也具有贴近实际、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的作用,同时也能达到点到面的转换。隐喻可以给抽象概念赋予具体的形象化的特征,从而使其更接近于生活经验,更具有感染力。例如,我们常用“一个巴掌拍不响”来形容争吵 中的双方都存在问题,这个隐喻将抽象的概念(争吵)转化为

具体的形象(拍手)来传达它的含义,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并且更加直观。 此外,隐喻还可以产生情感效应和感知效应,来影响听者的认知和情感状态。根据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的观点, 隐喻的动力来源于深层类比。在用隐喻来比拟两个事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将一些与一方相关的经验和认知体系与另一方进行类比,从而使得听众相信两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例如,“他 的话刺痛了我的心”这个隐喻不仅形象生动,还能够让听众感 受到说话者的伤感和悲痛,因为“心”被认为是具有情感和感性 的核心器官。 最后,隐喻在交际中也起到了一种隐藏或掩饰言外之意的作用。隐喻在表达上可以通过比较,使用更加婉转的方式来传达某些或有歧义或有争议的意思,从而使得其含义更加隐晦和模糊。例如,在商业谈判中,使用隐喻来代替直接的表达可以减少争执和冲突,彼此更容易达成共识。 综上所述,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功能和影响。无论是在普通的日常交往中,还是在特定的场合和语境下,隐喻作为一种流传于人类文化和语言长河之中的表达方式,都随时可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探究隐喻的功能,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语言的演化和发展,也会拓展我们传达信息和交流的语言手段。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之比较] 概念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之比较] 概念语法隐喻》 摘要:本文分别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比较,比较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看,语法隐喻有修辞、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等功能(束定芳,2000) 摘要: 本文分别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比较。二者具有不同的讲究方法和目的,但并非一个优于另一个而是相互补充。从多维度去研究隐喻,有助于我们全 面地理解和解释隐喻。关键词: 隐喻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比较隐喻是一 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与 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因此,语言学上对隐喻的研究一般分成两个派别,一 派是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特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最早提出语法隐喻概念的是系统功能语法的 创始人Hallidy(1985)。后来的系统功能学派的Ravelli,Martin和Goatly等学者发展了这一 理论。另一派是认知语言学派,如Lakoff,Johnson和Langacker等从认知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探讨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将隐喻看作是对新事物和抽象概念进行概念化的方式,是概念系统中跨认知域的投射。一、语法隐喻和认知概念隐喻Halliday在1985年和1994年两 个版本的《功能语法入门》中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他认为,在语言形成和发展初期,现 实世界似乎是通过隐喻化过程体现一定的语法形式。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a system of systems),即语义层、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语音层,而且从下至 上是一种体现关系。但词汇语法层对语义层是多元体现关系,即一种语义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词 汇语法形式来体现,也就是用一种概念来表达一种或多种概念,而且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 互动。根据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理论,语言形式对语义的体现表现在两个功能方面: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所以,语法隐喻可分为两种: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他认为,概念隐喻显示一个过程并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随着过程的转换,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等)可互相隐喻化,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又可以从一个形式(如短语和词类等) 隐喻为另一个形式。Lakoff是第二代认知语言学即意义学派的代表。他提出的概念隐喻 理论是认知语义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其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超越冷静的推理》和《体验哲学》中得到了详细的说明。概念隐喻也叫隐喻性概念,它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思 维的基本特征,也是思维和认知的工具。在各种认知能力中,想象是一个主要和普遍的认知能力。想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隐喻。而想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即“隐喻映射”(Lakoff,1989)。Lakoff(1989)认为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和靶域。概念隐喻 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靶域上,后者因

认知隐喻角度的网络语言分析

认知隐喻角度的网络语言分析 科技进步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桥梁”,它传达着大量信息。而伴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网络语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从隐喻的认知角度出发,以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隐喻是网络语言生成的一种方式,从隐喻角度对网络语言的分析无疑为认知在语言中的功能研究进一步的指导。 标签:互联网;网络语;隐喻;认知 当今社会发展因素中科技占着主导地位,而作为科技进步一大成果的信息技术的突破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其中,网络已成为人们沟通的一个重要媒介。人们通过互联网交换着大量的信息,交流更便捷和迅速,而网络语言作为人们在互联网上交际的语言形式,随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隐喻在网络语言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就从多方面搜集了网络隐喻的例子,从认知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的基本理论,探讨了网络语言中常见的隐喻现象并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证实网络语甚至是人们的语言现象中隐喻的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这也进一步促进了语言学家关于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网络语的使用现象的研究,真正做到语言学理论和具体生活现象相结合,解决实际的语言问题。 一、相关研究及理论基础 关于隐喻的研究涉及修辞学、哲学和语言学等诸多途径。西方关于隐喻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的研究观把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段;第二阶段则向认知研究过渡,以Richard等人为代表;第三个阶段是以Lakoff&Johnson为代表的当代认知隐喻的研究。尤其是Lakoff&Joh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发表为隐喻的认知理论研究奠定了里程碑,具有划时代意义。Lakoff,G.&M.Johnson[2]认为我们的生活有赖于隐喻,在我们的语言,思维,行动中都有隐喻的出现,不能脱离它而存在。没有隐喻的我们就像无水之鱼,最终难以生存。此外,束定芳把隐喻看作是以一种经验用以理解另一某种经验的认知活动。总之隐喻的使用有助于人们以具体理解抽象,将抽象难懂的现象具体化。 Lakoff and Turner[1]把隐喻分为以下几个过程:第一,目标域的空缺由源域中的空缺映射而来。例如爱情是场长跑。跑步者这一空缺被映射到恋爱着的双方人身上。而出发处、目的地、障碍各自对应着恋爱的开始,爱情的结局即婚姻,以及恋爱中种种坎坷和不顺。恋爱的艰辛犹如长跑的艰难,要经过重重身体心理上的考验,最终才能跑到终点,爱情开花结果,进入婚姻殿堂。婚姻的喜悦则如长跑抵达终点的无以名状的快感。第二,目标领域的关系从源领域中的关系映射而来。例如,爱情开花结果,映射为一个人长跑抵达终点。所以,源域中的恋爱双方和婚姻的关系对应着长跑者和终点的抵达关系。第三,目标领域的特征由源领域的特征映射而来。比如,一位长跑者的长处和不足能够影响他奔跑的方法等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将宏观上的认知语言学与微观上的修辞认识相结合,进一 步全面了解隐喻的内涵。隐喻是一种人类的修辞艺术,这背后体现的是人的感觉 与语言系统之间的冲突与调和。 关键词:认识语言学;修辞感觉;隐喻;心理分析 一、认知语言学概要 语言学的发展简史,大体可以概括为20世纪前60年结构主义流派,主要 侧重于语言学内部的结构和特点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乔姆斯基的转 换生成语言学创新了语言学内部研究的新思路——旨在于解释语言是如何形成的。 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指的是人类认识客观是事物并获取知识的行动,包 括直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实现认知”,认知语言学的分类中包括:体验、范畴化、概念化、意象图式、认知模式、隐喻 以及转喻、识解以及激活、关联等方式,此篇文章主要从其中的隐喻以及转喻出 发并且结合佐藤信夫在其《修辞感觉》中解释的“四种比喻格”的内容,就“比喻” 这一行为,修辞学、认知学以及心理学角度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指用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 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来不同事物概念之间 的联系。 这一观念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因为对象过于庞杂,而认知主体的词会储 存量又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借助这种修辞手法来实现语言的经济原则与准确 性原则。 隐喻在我们的日产生活中十分普遍,根据L&J(1980)的调查数据显示,语言中有70%的表达方式都是源于隐喻概念。因此研究隐喻的产生的原因、以及隐 喻的类型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实最初接触到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认知论的时候,会让人疑惑为什么只是 隐喻,而没有涉及到比喻这一大范畴中的其他诸如明喻、转喻、换喻等修辞手法。又或者是对“人类使用的日常语言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是隐喻。”这个论述感到疑惑。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在正常修辞语境下的“隐喻”和其他手法之间的差别。 二、《修辞感觉》中关于“比喻”的四种辞格 (1)直喻 一般而言我们理解“直喻”的时候,默认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意义和特征上 的相似之处,同时喻体需要是大众所熟知的,这样才能起到“轻松地去理解”地目的。但是佐藤就否认了这一点,即便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那些显而易见的相似之 处或者喻体对于读者而言不够熟悉,这种比喻关系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两者之 间的那一层相似的意义可以互相解释。 我们日常理解的“直喻”中往往需要寻找两个事物之间最鲜明的共性,并在 使用的频率中演变成一种固定关系。但佐藤列举了一些别具一格的例子:“像死亡一样的生”“像白一样的黑”;“像狗一样的狗子”;“像蚂蝗一样的嘴唇”;“钱像口袋中的鱼一样跃跃欲动”“她像一个从农村跑来的兔子被置于日本大桥时一样无措”。 (2)隐喻 佐藤对隐喻的理解是:“挪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来表达与其相似的另一事物的

308068浅谈语言学中认知语言学及隐喻

浅谈语言学中认知语言学及隐喻 摘要:语言学中包含很多学科,认知语言学属于其中的一种。认知语言学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形成,它主要包括认知语意学、认知文法和认知语音学 这三大分支,其中隐喻包含在认知文法之中。隐喻研究的历史和特点,它的成因、分类、概念等都是笔者将要分析的,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语言学中的认知语言和隐喻进行简单的分析与介绍,希望为有关的学习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 一、语言学中的认知语言学 在语言学中认知语言学是其众多学科中的一门分支学科,认知语言在1980年 代后期到1990年代逐渐形成。认知语言涉及的学科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心理学、人工智能、系统论和语言学等。认知语言学针对于生成语言学提出了:语言的创造、学习和运用,从根本上需要透过人类的认知并加以解释,因为人类知识的根本是认知能力。在认知语言学中和有三大分支:认知语意学、认知文法和认知语音学。认知语意学主要包括构词法和语意分析;认知文法其主要是通过对现存的语言的分析和了解它们背后的环境以及习惯或隐喻等,而总结出来的文法规则,不是简单的通过数学的生成方程所产生的文法通则;认知语音学的创始人是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马克·詹森(Mark Johnson)和朗奴·兰盖克。其中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詹森(Mark Johnson)主要是研究人类认知和语言中比喻的关系,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提倡比喻(隐喻)是我们日 常应用语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认知能力,朗奴·兰盖克则是主要研究认知文法的生成。戴浩一是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的研究所教授,同时也是少数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华人代表;王士元是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究院的院士,也是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少数华人代表;王寅是四川外国语学院的外国语文中心教授,同时还是四川大学博士学生的导师,是我国近几年认知语言学的领导人物,王寅教授也出版

认知语言学论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英语论文

认知语言学论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英语论文 【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 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 喻的翻译带来困难。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 策略。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 1、引言 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 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在认知语言 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2、隐喻的认知性 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着作是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 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 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 前者往往是已知 或熟悉的具体事物, 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 标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 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 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 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 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 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 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 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 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

认知视角下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

认知视角下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 语篇分析是一门探索语篇的组织方式和结构功能的语言学科。隐喻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探索,重心逐步由词汇句法层面向语篇层面转移。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隐喻在语篇连贯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很多研究侧重隐喻在语篇中的修辞功能;尽管也有少数研究致力于探索隐喻的语篇功能,但他们大多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对汉语的研究相对来说仍比较薄弱。本文着重强调隐喻的认知作用,从表层语篇衔接和深层语篇连贯两方面出发,探讨汉语中隐喻的语篇功能。 标签:语篇概念隐喻映射语篇衔接语篇连贯 一、“语篇”的概念 “语篇”这一术语来源于英语discourse(话语)或者text(篇章),学术界目前对“语篇”的定义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语篇”下过不同的定义。韩里德、哈桑和夸克认为,“语篇”既可以指书面语,又可以指口头语;而利奇则改用“话语”来指称书面语和口头语;再如,库尔特哈德用“语篇”指称书面语,用“话语”指称口头语。 国内语言学界对“语篇”也作了定义。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黄国文在《语篇分析概要》中,把“语篇”定义为“语篇由一个以上的话段或句子构成,它具有句法上的组织性和独立性。但是,语言中也存在着交际上具有完整性的单句语篇,如揭示语“No smoking”就属于这种语篇。” 鉴于上述问题主要是翻译和理解的问题,很难达到表达的一致,本文采取胡壮麟先生的看法:采用“语篇”来统称“篇章”和“话语”,“在使用场合确有特指的情况下才分说‘话语’或‘篇章’。同样,‘语篇语言学’和‘语篇分析’两种说法基本上是同义的,视个人所好。在这个意义上,‘语篇研究’可谓理想的折衷的说法。” 二、语篇分析的研究概况 语篇分析始于美国结构语言学家哈里斯。1952年,哈里斯在美国《语言》杂志上发表论文《语篇分析》,标志着语篇分析进入探索阶段。到了70年代,语篇研究出现了大量的成果,重要专著有韩礼德与哈桑合著的《英语的衔接》,该书首次指出“语篇”是任何长度的,在语义上是完整的口语和书面语的段落。此外,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入门》,可视为系统功能主义的语篇语法。至今,语篇分析已经吸收了语言学、社会学、符号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大众传播的精华,取得了丰硕成果。 “隐喻”这一术语发展至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修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