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

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

隐喻的认识论转向传统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比喻辞格的一种类型,与明喻相对,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它是一种语言运用的现象,属于发生在词语层次上的修辞方式。隐喻一直沿着这一传统前进,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得到人们的认同。尽管有一些西方学者,包括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对隐喻的认知功能作过一些论述,但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到了20世纪30 年代,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 L.A.Richards )开始在句子层面上加以考虑,真正突破了隐喻的修辞论局限,并且认为隐喻在人类语言中无处不在,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工具。自此,隐喻的认知论成为学者的热门话题。

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之中。认知语言学家把人类的语言整体看作是一个充满隐喻的符号系统。借鉴其他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寻找隐喻意义的支点。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说:“隐喻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它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的。”语言是思维的参与者,它自身也是思维的结果,思想在思维的过程中产生,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人类的认知在思维系统中得以加工,隐喻隐身于思维,通过语言这一形式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隐喻的三种类型隐喻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迎合到另一个概念域,因此,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

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隐喻是人类形成概念系统的基本手段,它在语言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Lakoff 和Johnson 把它们概括为三种类型:

1 本位隐喻本位隐喻是利用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感知的基本经验来理解那些抽象经验,比如,思想,观念,行为等。人们经常谈到这样的例子:“通货膨胀正在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其中的通货膨胀被看作是一个实体,这是人们把物价上涨的实体化,实体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抽象的经验被表达的具体生动。如果把大脑的思考实体化为机器,我们就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大脑和机器联系的表达,比如:“我的脑子不转了”,“我脑子好像生锈了”等。最典型的应该是Reddy(1979)提出的著名的导管隐喻,也被称作容器隐喻。他把语言看成导管或者容器,交际过程中,发话人将意思感情放入语言中,受话人则从语言中把发话人的意思取出来。隐喻建立的基础来自我们的身体经验,人体具有容器的特征,它既可以装入东西,也可以排出东西。

2 方位隐喻方位隐喻跟空间位置有关,空间位置的感知是人的基本能力。人类参照相对于自身的空间位置,如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 边缘等形成的一套概念系统,这些方位是人体直接经验的体验。以上下为例,根据蓝纯统计研究的结果,汉语中绝大多数的“上”都有隐喻义,与之相关的隐喻义是:处于较好的状态为上,数量较大为上,时间较早为上,社会地位较高为上。

3 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是用一个类别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个类别

的概念,是两类概念叠加之后产生的一词多用现象,是通过“结构映射” 的方式形成的,也就是把源概念映射到目标概念上。例如:我们常说的“时间就是金钱”,“爱情是一场游戏”,“辩论是战争”,时间和金钱,争论和战争,爱情和游戏本是毫不搭界的两个概念,分属于不同的概念系统,但是通过结构映射,使人们看到它们的相似方面。比如“金钱”和“时间”,两者之所以相似是因为时间能够像金钱那样来花费,可以像节约金钱那样节约时间。

隐喻的认知原则

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把隐喻的功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的生存离不开隐喻。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问题,即词语的问题,人类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的。因为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遍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据统计,普通语言中大约70%表达方式是源于隐喻概念。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或概念被相提并论。

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人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

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概念。隐喻是人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它是一种认知模式,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的隐喻性表征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

结论

人们使用隐喻,经历了从被迫到自觉主动的过程,到了主动使

用隐喻的阶段,人们已经能够认识到隐喻所涉及的两种事物的差异,但是为了追求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要对交际的方式进行选择,这样,隐喻就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新颖的表达效果,更主要的是,隐喻还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人们通过对不同

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比较而认识事物的特征。隐喻渗透在人们的整个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借助隐喻这座桥梁,人们不断地认识和创造新事物。隐喻成为人们形成语言和思维的基础,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手段。

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

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 隐喻的认识论转向传统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比喻辞格的一种类型,与明喻相对,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它是一种语言运用的现象,属于发生在词语层次上的修辞方式。隐喻一直沿着这一传统前进,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得到人们的认同。尽管有一些西方学者,包括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对隐喻的认知功能作过一些论述,但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到了20世纪30 年代,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 L.A.Richards )开始在句子层面上加以考虑,真正突破了隐喻的修辞论局限,并且认为隐喻在人类语言中无处不在,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工具。自此,隐喻的认知论成为学者的热门话题。 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之中。认知语言学家把人类的语言整体看作是一个充满隐喻的符号系统。借鉴其他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寻找隐喻意义的支点。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说:“隐喻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它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的。”语言是思维的参与者,它自身也是思维的结果,思想在思维的过程中产生,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人类的认知在思维系统中得以加工,隐喻隐身于思维,通过语言这一形式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隐喻的三种类型隐喻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迎合到另一个概念域,因此,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

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隐喻是人类形成概念系统的基本手段,它在语言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Lakoff 和Johnson 把它们概括为三种类型: 1 本位隐喻本位隐喻是利用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感知的基本经验来理解那些抽象经验,比如,思想,观念,行为等。人们经常谈到这样的例子:“通货膨胀正在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其中的通货膨胀被看作是一个实体,这是人们把物价上涨的实体化,实体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抽象的经验被表达的具体生动。如果把大脑的思考实体化为机器,我们就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大脑和机器联系的表达,比如:“我的脑子不转了”,“我脑子好像生锈了”等。最典型的应该是Reddy(1979)提出的著名的导管隐喻,也被称作容器隐喻。他把语言看成导管或者容器,交际过程中,发话人将意思感情放入语言中,受话人则从语言中把发话人的意思取出来。隐喻建立的基础来自我们的身体经验,人体具有容器的特征,它既可以装入东西,也可以排出东西。 2 方位隐喻方位隐喻跟空间位置有关,空间位置的感知是人的基本能力。人类参照相对于自身的空间位置,如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 边缘等形成的一套概念系统,这些方位是人体直接经验的体验。以上下为例,根据蓝纯统计研究的结果,汉语中绝大多数的“上”都有隐喻义,与之相关的隐喻义是:处于较好的状态为上,数量较大为上,时间较早为上,社会地位较高为上。 3 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是用一个类别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个类别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摘要: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英汉隐喻的例子,从隐喻的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理解途径等方面来讨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的普遍性,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原因,指出其认知实质。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模式。 一、简介 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隐喻对于语言长期的发展和构建、人类巩固和延续自己的观念、人类关系以及人类认识世界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隐喻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的兴趣,而且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传统的研究把隐喻认为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格,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 人们对它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这种修辞手段在语言运用上所表现出的修辞功能和审美效果上。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人们开始尝试运用语言学理论来进一步认识、研究隐喻。 二、修辞与认知概述 I. A. Richards 是较早对隐喻的分析涉及到认知领域的英国哲学家,他在《修辞哲学》 (1936) “论隐喻”一文中指出隐喻是思想间的借用,当人们使用隐喻句时就是把表示两个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现代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学者G. Lakoff。他的研究重点就是Richards 提出的,但未进行深入研究的“用一物来理解另一物”这种思维上的认知关系。在他和Johnson 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以及与Turner 合著的“More Than Cool Reason” 中用大量的语言事实说明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密切相关性及系统性,并明确指出隐喻是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Lakoff 和Johnson的理论是革命性的,他们的理论把众多的概念减少到通过隐喻来涵盖人类整个认知域的经验型基本概念。他们提出了关于人类概念系统的组织结构新的理论,即“经验主义”,该理论认为隐喻是基本的认知过程,是人们将经验和外部世界概念化的基本图式。 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在语言上,而且也在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是隐喻的。Lakoff 的隐喻认知观在Gibbs 的“The Poetics of Mind” 中得到了发展。他以详细的理论和实例阐述了比喻性语言的广泛性与日常思维的比喻性之间的关系。Gibbs 认为日常语言中,比喻语言的广泛性与思维的比喻性有密切联系。隐喻、换喻、反讽等辞格不仅仅是语言的手段,同时也是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其中隐喻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Gibbs 把隐喻认为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法,是看待和认识事物的一个视角。这也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的手段,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它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三、隐喻的修辞功能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其特点是把本体 (tenor) 直接说成是喻体 (vehicle),而不用比喻词,其实质是一种含蓄的比较。当然,与其他所有类型的比喻一样,隐喻也是以相似性(similarity) 为基础的,不同类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类比联想,就是要有相似点,从这一点上来讲,相似性是比喻的灵魂。下面我们从修辞结构上把隐喻分成下面几种类型: 1. 名词型 (noun metaphors)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隐喻,它以某种相似性为基础,直接将甲事物说成乙事物,而比喻词通常不出现。 a. 本体 (tenor) + be + 喻体 (vehicle) 1) Time is money 2) Life is a journey b. (a/the , et c. ) + 喻体 (vehicle) + of + 本体 (tenor)

浅析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摘要】本文简单地介绍了隐喻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着重分析了隐喻和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隐喻反映、构成文化,并传承、丰富文化。隐喻作为人的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是人们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的使用活动。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文化 一、关于隐喻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二十世纪以前对隐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基本理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古典派隐喻理论和以格勒律治为代表的浪漫派隐喻理论。前者认为隐喻只是语言的―附属物‖、―装饰品‖、―佐料‖而已;后者认为隐喻使人们想象力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故与语言密不可分。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隐喻理论出现了隐喻的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和符号学等方向的研究,指出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或语言现象,而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是人类认知过程的重要参与者。 隐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隐喻主要有两大主要功能:修辞功能和认知功能。而隐喻在反映并构成人类认知的同时,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思维现象,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体现。所以,隐喻的使用是一种文化行为。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能够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运用原有的概念与语言符号体系去了解和把握新的事物或概念,这种用一个思维领域对另一个思维领域概念化的认知方式就是认知隐喻。认知语言学还认为,隐喻是意象图式的转移。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而这种组织结构的出现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心理学认为,行为是只有机体在特定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而文化行为主要指人们负荷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文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会出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文章分析了隐喻的特点,分析了有关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隐喻的理解,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标签:隐喻;认知;理解 隐喻以多种形式广泛地存在于语言交际中。在日常的对话、广告、报纸文章、科学论文、哲学文章、小说以及诗歌中都可以见到隐喻。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隐喻把词或句子作为重点,把篇章作为框架。它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和工具。隐喻是否存在以及它应该如何被解释都要取决于篇章。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理解,并讨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1. 文献综述 隐喻,英文为“metaphor”,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 意为“carrying across”, 即“由此及彼”的意思。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传统的解释为“两种相似的事物间的比较”[1]。 对于隐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隐喻最早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他指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用类比字。”他认为“隐喻是基于事物相似之处的一种比较,是附加于语言的装饰品,它的作用是使得语言变得美妙”[1]。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个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作用,主要用于文学作品。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隐喻的研究引入认知领域,认为隐喻除了是语言现象,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体现了一个语义创新和生成的过程[2]。 国内以系统得认知语言学为视角研究隐喻的历史是很短暂的。1994年,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和林书武的《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的发表,使得学者们开始注意到国外隐喻的认知研究。此后束定芳(1996,2000)、胡壮麟(1996,2004)、蓝纯(1999)等发表了许多元与隐喻认知研究的论文。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隐喻作了具体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尽管零零星星也涉及到了其表现形式及其功能,可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 2. 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 隐喻是在相似的基础之上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被人们广为承认。对隐喻的研究也从其传统的文学批评和修辞领域扩展到众多与认知科学相关的重叠领域,如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等。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最为重要的隐喻认知理论是“概念隐喻理”,它与

对隐喻概念的认识

首先,对六篇阅读的论文作一些简单的摘录: 《前后方位隐喻的拓展》: Lakoff(1980)提出隐喻概念的理论,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行为,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 方位隐喻是一系列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隐喻概念。 认知语言学隐喻、“体验哲学”、“体验主义”认知观 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将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 Lakoff 总结的意向图示: The part——whole schema 部分——整体图示 The link 连接图式 The center——periphery schema 中心——边缘图示 The source—path—goal schema 起点——路径——目标图示 Linear order schema 线性图示 Front——back 前后图示 “语言的共性不在于语言的形式而在于人的认知心理。” “方位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人类共同的空间概念,不同语言的这类概念隐喻具有相当普遍的相似性。” 《垂直性空间隐喻初探》: 隐喻是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通过隐喻这种基本认知手

段,运用较具体、结构较清晰的概念去理解较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隐喻的本质是以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动觉、物理和社会经验等为基础的,将一个概念域(源域,source domain)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的域,target domain),该投射具有方向性、系统性、不完全性等诸多特点。 (单向性:只能将B的结构投射到A上,而不能将A的结构投射的B上。 系统性:Lakoff的“恒定假说”:映射前后的拓补结构是不变的,目的域和源域是一致的。??? 不完全性:并不是B的所有框架结构都投射到A上,而只是部分的投射。 ——《汉语中的时间隐喻》) “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进入语言的隐喻才是最重要的。”(Ungerer&Schmid,1996) 隐喻的形式有一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此外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民族性。 对隐喻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大脑是如何把一概念(源域)投射到另一概念(目的域)上的。 《汉语中的时间隐喻》: 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时间是空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实体(如容器、流水)《诗学》亚里士多德 隐喻理论的发展:从隐喻的修辞观到隐喻的认知观。 隐喻又可根据用途分为三类:概念隐喻(约定俗成)、诗歌隐喻、语法隐喻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将宏观上的认知语言学与微观上的修辞认识相结合,进一 步全面了解隐喻的内涵。隐喻是一种人类的修辞艺术,这背后体现的是人的感觉 与语言系统之间的冲突与调和。 关键词:认识语言学;修辞感觉;隐喻;心理分析 一、认知语言学概要 语言学的发展简史,大体可以概括为20世纪前60年结构主义流派,主要 侧重于语言学内部的结构和特点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乔姆斯基的转 换生成语言学创新了语言学内部研究的新思路——旨在于解释语言是如何形成的。 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指的是人类认识客观是事物并获取知识的行动,包 括直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实现认知”,认知语言学的分类中包括:体验、范畴化、概念化、意象图式、认知模式、隐喻 以及转喻、识解以及激活、关联等方式,此篇文章主要从其中的隐喻以及转喻出 发并且结合佐藤信夫在其《修辞感觉》中解释的“四种比喻格”的内容,就“比喻” 这一行为,修辞学、认知学以及心理学角度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指用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 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来不同事物概念之间 的联系。 这一观念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因为对象过于庞杂,而认知主体的词会储 存量又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借助这种修辞手法来实现语言的经济原则与准确 性原则。 隐喻在我们的日产生活中十分普遍,根据L&J(1980)的调查数据显示,语言中有70%的表达方式都是源于隐喻概念。因此研究隐喻的产生的原因、以及隐 喻的类型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实最初接触到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认知论的时候,会让人疑惑为什么只是 隐喻,而没有涉及到比喻这一大范畴中的其他诸如明喻、转喻、换喻等修辞手法。又或者是对“人类使用的日常语言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是隐喻。”这个论述感到疑惑。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在正常修辞语境下的“隐喻”和其他手法之间的差别。 二、《修辞感觉》中关于“比喻”的四种辞格 (1)直喻 一般而言我们理解“直喻”的时候,默认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意义和特征上 的相似之处,同时喻体需要是大众所熟知的,这样才能起到“轻松地去理解”地目的。但是佐藤就否认了这一点,即便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那些显而易见的相似之 处或者喻体对于读者而言不够熟悉,这种比喻关系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两者之 间的那一层相似的意义可以互相解释。 我们日常理解的“直喻”中往往需要寻找两个事物之间最鲜明的共性,并在 使用的频率中演变成一种固定关系。但佐藤列举了一些别具一格的例子:“像死亡一样的生”“像白一样的黑”;“像狗一样的狗子”;“像蚂蝗一样的嘴唇”;“钱像口袋中的鱼一样跃跃欲动”“她像一个从农村跑来的兔子被置于日本大桥时一样无措”。 (2)隐喻 佐藤对隐喻的理解是:“挪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来表达与其相似的另一事物的

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

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 摘要: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焦点之一近年来备受关注。在众多的研究中,对于隐喻进行系统的、分阶段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将以时间为序将隐喻研究分为四大阶段,试图探讨隐喻如何从一种修辞格逐步发展到认知层面,以期人们对隐喻有全面的了解,不局限在修辞手段理解的层面上,从而有利于促进隐喻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对外语教学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隐喻演进历程认知 隐喻传统上被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法, 直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开始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掀起了隐喻学研究的一场革命。之后,隐喻成为众多学科如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认知科学等的研究对象,成为人类感知世界与形成概念的重要方式。纵观隐喻研究的各种文献,发现对于隐喻进行系统的、分阶段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试图对隐喻的历史做一个全面的梳理,探讨隐喻如何从一种修辞格逐步发展到认知层面,以期对隐喻有全面的了解,不局限在修辞手段,这对于促进隐喻研究的深入开展、更好地指导外语教学不无裨益。 1 隐喻的内涵界定 英文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的metaphora, meta-意为超越,-phora意为传送,合在一起表示“意义的转换”,即赋予一个词或用一个词表达它本来不具有的涵义。隐喻的理解可分为传统的和认知的两种。传统的隐喻观将隐喻视为比喻语言,认为它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即非常规语言对常规语言的叛逆,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装饰性的辞藻以及增加语言表达力的工具,可有可无,没有认知价值。Plato[1]觉得隐喻属花言巧语,至多是修饰性语言,是煽情的有力工具;Aristotle[2]认为隐喻“使事物活现在眼前”、“最能使风格显得明晰,令人喜爱,并且使风格带上异乡情调”;Quitilian[3]也表示隐喻使用最广也最具魅力,是点缀在风格上的高级饰物。认知的隐喻观主张隐喻属于普通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思维方式,植根于人类的生活经验。Richards[4]曾指出:“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达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Lakoff&Johnson[5]提出隐喻首先是一种思维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类的日常概念系统本质上也是隐喻的,隐喻赋予了人类经验及理解以形式和结构,在结构人类经验的过程中发挥着构成性的作用。笔者认为隐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本体与喻体意义的相异或矛盾;隐喻的基本特征是创新性:人们力图在原本毫无联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通过想像构建相似性,使隐喻表达新的思想;隐喻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类利用已知或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新事物,或帮助人类重新认识已知的事物,即知识的更新与深化,提供认识事物的新角度和新方法。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同时也是认识世界和形成概念的认知工具。 2 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

认知视野下的概念隐喻-2019年文档

认知视野下的概念隐喻 一、隐喻的定义 韦伯斯特(Noah Webster)词典把隐喻定义为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排比、双关、借代、反讽等一样属于修辞学范畴,这是一种狭义的界定;从广义上而言,隐喻是语言学、语言哲学、逻辑学和认知学等学科的重要概念,被界定为一种认知手段及思维方式,是人类构造概念系统,更好了解周围世界的重要手段。 二、隐喻的本质特性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1980:5)。隐喻从根本上讲是概念性的,不是语言层面上的。 隐喻具有普遍性、相似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的特点。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体现于语言,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及行动”(Lakoff & Jonhson,1980),这是隐喻的普遍性特征。隐喻还具有相似性特性,人类认识两种不同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相似联想,进而解释、评价、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所以这种相似性其实是认知的结果。“隐喻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第六感知,这种感知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完形感知,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能够将表示截然不同语义概念的词放在一起而创造和理解隐喻”(赵艳芳,2001)。如“IDEAS ARE FOOD”中,“ideas”与“food” 相关联,我

们感知两者的相似性在于都可以被吞咽、消化、吸收,给我们提供营养。另外,隐喻不是孤立的,具有系统性和协调一致性。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曾强调:“隐喻与隐喻之间的蕴涵关系构建起一个协调一致的隐喻概念系统及一个相应的协调一致的隐 喻表达体系。”如英语中存在“Ideas are food”的概念隐喻,围绕这一概念隐喻的众多英语表达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系统,如:“What he said left a bad taste in my mouth. All that paper has in it are raw facts, half-baked ideas. That argument smells fishy. I just can’t swallow that claim.”最后,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具有不对称性,是将源域的容易理解的框架单向投射到比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上,构成跨域映射这一隐喻的内在结构。 三、隐喻的分类 莱考夫和约翰逊把隐喻分为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空间(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三种类型。 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概念,用结构较为清晰、界定较为分明的熟悉概念去建构结构和定义相对模糊或缺乏内部结构的不熟悉概念,两个概念结构的认知域不同,但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Lakoff &Johnson,1980)。例如“时间就是金钱”,人们可以花费、浪费钱,也可以计划、安排、分配甚至偷窃钱,隐喻将“金钱”的结构投射到“人生”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之比较] 概念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之比较] 概念语法隐喻》 摘要:本文分别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比较,比较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看,语法隐喻有修辞、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等功能(束定芳,2000) 摘要: 本文分别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比较。二者具有不同的讲究方法和目的,但并非一个优于另一个而是相互补充。从多维度去研究隐喻,有助于我们全 面地理解和解释隐喻。关键词: 隐喻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比较隐喻是一 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与 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因此,语言学上对隐喻的研究一般分成两个派别,一 派是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特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最早提出语法隐喻概念的是系统功能语法的 创始人Hallidy(1985)。后来的系统功能学派的Ravelli,Martin和Goatly等学者发展了这一 理论。另一派是认知语言学派,如Lakoff,Johnson和Langacker等从认知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探讨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将隐喻看作是对新事物和抽象概念进行概念化的方式,是概念系统中跨认知域的投射。一、语法隐喻和认知概念隐喻Halliday在1985年和1994年两 个版本的《功能语法入门》中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他认为,在语言形成和发展初期,现 实世界似乎是通过隐喻化过程体现一定的语法形式。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a system of systems),即语义层、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语音层,而且从下至 上是一种体现关系。但词汇语法层对语义层是多元体现关系,即一种语义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词 汇语法形式来体现,也就是用一种概念来表达一种或多种概念,而且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 互动。根据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理论,语言形式对语义的体现表现在两个功能方面: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所以,语法隐喻可分为两种: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他认为,概念隐喻显示一个过程并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随着过程的转换,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等)可互相隐喻化,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又可以从一个形式(如短语和词类等) 隐喻为另一个形式。Lakoff是第二代认知语言学即意义学派的代表。他提出的概念隐喻 理论是认知语义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其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超越冷静的推理》和《体验哲学》中得到了详细的说明。概念隐喻也叫隐喻性概念,它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思 维的基本特征,也是思维和认知的工具。在各种认知能力中,想象是一个主要和普遍的认知能力。想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隐喻。而想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即“隐喻映射”(Lakoff,1989)。Lakoff(1989)认为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和靶域。概念隐喻 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靶域上,后者因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 日常生活中,人们基本上都是参照熟知的概念来理解和认识那些未知的概念,以此 形成这些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正是通过这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借助清晰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和认识那些相对抽象甚至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因此,隐喻是进行抽象 思维、理解抽象概念的最重要途径,它在人们认知客观世界中起着指导性、决定性的作用。研究隐喻与思维、认知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人们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外部的客观世 界具有重大意义。 一、隐喻的基本内涵和发展 传统的观念来讲,隐喻是一种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现代隐喻研究的观 点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现象,还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对世界各种事物认知的思 维模式。 隐喻是用一个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性去理解、感知和表达出另外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在彼类事物特征的暗示下去感知、想象、理解、体验甚至讨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 我国古人早在先秦诸子中就已经提及隐喻,尽管只是笼统的称之为“比喻”。到南北朝 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开始系统地对比喻进行研究,他把隐喻放在了比喻之下并进行了 分类。直到12世纪,南宋陈骙首次在汉语修辞学上提出了隐喻的概念,并作出详细分类。 发展至此,隐喻在国内的研究层次无异于亚里士多德。到了近代,随着西方隐喻理论的发展, 中国学者开始借鉴西方的理论并结合中国的情况对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五四”运动后, 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基于白话文的隐喻修辞蓬勃发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唐钺的《修 辞格》将我国对隐喻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系统的总结和论述,这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 的建立。现当代,随着20世纪70年代莱考夫对隐喻的研究,国内许多学者也纷纷从认知的 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林书武为代表人物,包括胡壮麟《认知 隐喻学》、束定芳《隐喻学研究》、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等等一些列隐喻研究的 着作。 在西方的隐喻研究中,按照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范围来看,基本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修辞 学下的隐喻研究、语义学下的隐喻研究和交叉学科的隐喻研究。 从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开始,两千年以来隐喻的研究基本上还都停留在修辞手段的研 究上,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着作《诗学》、《修辞学》中,阐述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的构 成方式和功能,他认为隐喻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只是增加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因此隐喻可 有可无。

隐喻的发展

1、传统隐喻理论 隐喻是什么?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辞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较之传统的隐喻观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和《诗学》中的多处,他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描述其特征。亚氏对隐喻的定义是:“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由类转向种,要么根据模拟关系从种转向种”(《诗学》)。根据这个定义,亚里斯多德又将隐喻的本质概括为词汇的替代:“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他说的替代的几种情况是:(1)以属代种,或以上代下,即用上义词代下义词。如There lies my ship (我的船躺在那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解释,lie是属,lie at anchor是种(抛锚停泊),前者所指范围更广,其语义涵盖后者,但在这个句子里前者的语义等于后者。(2)以种代属,或以下代上,以下义词代上义词。如Truly ten thousand noble deeds hath Odysseus done(Odysseus做了足足一万个伟大业绩)。ten thousand (一万)这个数字在语义上属于“a large number ”,因为“大量”可以是上百、上千,也可以是数十万、数百万。因此,前者是种,后者是属,但前者实际上要表述的是大量的意思,因而是以种代属。(3)以种代种,或互代,是一个分类学上同一级的词代替另一个词。如With blade of bronze drew away the life /Cutting off the water with unwearied bronze/To draw aw ay(从中抽出)用来代替“to cleave”(裂开),cutting off 则用来指“to draw away”之意,两者都是“taking away”之意,在同一层次,可谓以种代种。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四类隐喻中,真正重要的是通过比例关系所作的“类推”(analogy),也可叫“proportional metaphor”(比例性比喻)。他也为此举了例子。 亚氏提到了明喻,认为是隐喻的一种。明喻指对两个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作比较,特别是这种比较因使用了引导词like或as使语义清晰显现,实质是替代或比较。 束定芳认为,亚氏定义的最大优点是发现了隐喻是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隐喻涉及至少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其定义的最大局限是将隐喻限制在名词上,排斥了其它词用作隐喻的可能性,因此也排斥了揭示隐喻的话语特性的可能性。因为承认动词和形容词等也可以用作隐喻,就必须承认只有在词语的组合过程中才可能生成隐喻的事实,同时,这一定义也无法将隐喻与相关的语言使用现象,如换喻、提喻等区别开来。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对亚氏的隐喻观作了总结:我们把隐喻定义为名词意义的转换,其特点有:第一,隐喻是一种借用;第二,借用的意义与本义相对应,也就是说,它原本属于其它单词;第三,我们求助于隐喻来填充语义的空白;第四,借用词取代了并未出现的本义词,如果这种词存在的话。 传统修辞学中另一个对传统隐喻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法国修辞学家方达尼尔。在《话语的辞格》中,他把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辞格来分析。他指出,喻格不是关系本身,而是建立在关系之上的一种理据。比喻发生的关系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借词的原始意义,另一方面是它被新赋予的意义。在他看来,喻格虽然由一个词组成,但发生在两个概念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转移构成。因此,喻格建立在一种双重性的基础上。他还指出,由于相似与事物的特征有关,因此可以把这一特征转移到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的领域。隐喻可以取自我们周围的任何事物,真实的或想象的、思想的、道德的以及物理的实体,而且它们都可以用于所有的思想的实体。方达尼尔以“有生命的”(inanimate)为标准,把隐喻分成五类:属于某一有生命事物的特征向另一有生命的事物转移的隐喻;某一无生命但具物理性的事物的特

认知隐喻

题名: 认知隐喻 正文: 认知隐喻 杨秀梅包通法 摘要:诗歌英译,对于诗歌意境美学准确把握和体验是优质译文的先决和基石。本文追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认识义理,深入探讨其中概念范畴、认知隐喻等重要概念,并将这一西方语言学中的概念运用于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美学体认,从意境赏鉴和其英译思维形成过程双重维度,探讨隐喻思维对于诗歌意境美学英译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认知;隐喻;古诗词英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9-0128-03 1、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范畴和隐喻思维 认知语言观承认客观世界对于思维的现实性以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但更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心生而言立”,其模式是:客观世界一认知加工一概念一语言符号。 “哲学是语言学的基石和摇篮”。因此语言学派的分水岭可以追溯到不同的哲学渊源。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分析哲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儿哲学和形式主义哲学的混合。而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它的研究是在摒弃了纯粹的唯心主义和纯粹的客观主义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按照陈治安在《认知语言学入门》前言导读中的论述,经验主义认知观的主要观点如下: (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Embodied),即用来连接概念系统的结构来自于身体经验,并依据身体经验而有意义: (2)思维具有想象性(1maginative),因为那些不是直接来源于经验的概念,而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向的结果,这种想象力也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因为隐喻、转喻和意向都是以经验世界为基础的; (3)思维具有完型特征(GestaltProperties),因此不是原子的。这也就是说,概念构建和范畴以及认知模式具有完型特性。学习和记忆的认知过程依靠完型结构,不仅具有抽象符号的证实性,而且具有人文诗性的演绎化生。 因此,经验主义认知观尤其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在语言理解和运用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客观现实,还有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

隐喻的认知解读

隐喻的认知解读 摘要:现代隐喻研究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发现隐喻并非一种可有可无的修辞现象,而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形象思维”,是表达人类本性和欲望的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即使在纯粹的修辞用法之中,隐喻也隐含了一 种特殊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也就是所谓的认知功能。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语言;社会 1 概述 隐喻研究的角度,从20世纪初就已经从传统的修辞学转向语言学;20世纪70年代后,人 们又从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符号学、阐释学等不同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立体的综合研究,其 中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解释是隐喻研究上一个很大的突破。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它 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也可以在语 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社会原因也是隐喻使用的一个重 要因素。我们把隐喻的产生原因分为三大类:认知原因、心理原因和语言原因。 2 隐喻产生的认知原因 “思维贫困假说”与根隐喻所谓“思维贫困假说”,就是认为隐喻的最初使用者因为思维能力的 局限(贫困),把某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作了同一种事件,因而产生了隐喻。这样的 隐喻主要产生于语言的初创期间。这个时期其实也是人类思维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的时期。我 们知道,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初期,词语并非用来代表独特的概念明确的事物,而是用来代表 对某一整个场景的模糊指代。 3 隐喻产生的认知功能 3.1 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根隐喻(root metaphor)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 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 3.2 隐喻作为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 隐喻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认知另一领域的经验。这样,就为人们利用相对熟悉或相对容易 把握的经验领域,来组织相对不熟悉或较难把握的领域的经验,形成某种态度,并采取相应 的行动提供了可能。人类的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基础上。“本体隐喻”中又可分出“实体和物质的隐喻”(entity and substance metaphor)和“容 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等。“实体和物质隐喻”即通过物体和物质来理解我们的有关经验,这就使得我们能把一部分经历作为一种同类的、可分离的物质来看待。 3.3 隐喻作为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隐喻是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谈论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过程。美国前总统卡特曾把能源危机 比作一场战争。这一战争隐喻产生了许多相关的蕴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有关政策的制定。例如,因为是战争,就有了一个enemy(敌人),threat to national security(威胁国家安全),因此需要setting goals(确定目标),establishing a new chain of command(建立新的 指挥系列),plotting new strategy(设计新的战略),gathering intelligence(收集情报),marshalling forces(调动部队),等等。对心理学文本中的隐喻研究表明,对主题隐喻的选择一般与当时的新技术有关。

隐喻认知模式下的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浅析

隐喻认知模式下的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浅析 2.隐喻认知模式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隐喻和转喻都被看成特殊的修辞格,只是文学家和修辞学家的事,主流语言学家对此不屑一顾。但是近年来,隐喻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隐喻革命”(Metaphorical Revolution)。认知语言学研究隐喻是把其当做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Lakoff 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研究隐喻的经典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在开篇中强调了隐喻的认知作用。“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在隐喻的定义中除保留修辞格的定义外,还新增了这样的说法:隐喻是Lakoff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谈到的一种普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种语域可以系统地用另一种语域中的词汇来谈及或表达。隐喻中又一个重要概念是“映射(mapping)”,这种映射来自于两个概念,即始源域和目标域。它们之间的“相似(similarity)”,即相似原则(principle of similarity):人们容易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用来互为比喻。 3.隐喻认知模式下的一词多义 按照奥斯丁的说法,一词多义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这是一词多义产生的内在认识基础和规律。认知语义学认为,支配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即这种意向图式的是隐喻映射。人类基本的意向图式经过隐喻模式,物理空间概念被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中,于是,一词多义的意义就有了用于不同的认知域而有联系的意向。认知语义学用意向图式及其隐喻引申说明一个词语相互联系的多个意向之间的关系,较好地解释了多义现象(赵艳芳,2001:77)。比如英语中的“at”,物理空间映射到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等,从而形成了“at”的多义网络:“at the station”(处所),“at five o’clock”(时间),“at war”(状态),“at high speed”(方式)等。又如“window”是司空见惯之物,能

中国隐喻认知思想溯源-最新文档

中国隐喻认知思想溯源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隐喻(metaphor)的本质是以某一事物来理解、体验另一事物。钱钟书认为metaphor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隐喻就是汉语中比喻的一种类型,与明喻相对。广义的隐喻相当于汉语中的比喻,对此林书武(1994:62)也有论述。本文所谈中国隐喻兼顾狭义和广义,但在某些语境下为了尊重原著,会使用“比喻”(隐喻的广义)一词。总揽当代隐喻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替代说”、“比较说”、“互动说”和“认知说”。隐喻的“认知说”是划分传统隐喻理论和当代隐喻理论的分水岭。传统隐喻理论强调隐喻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当代隐喻理论冲出了语言藩篱的束缚,强调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的思维与日常行为之中,因为“我们赖以思维、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Lakoff&Johnson 1980,2003)。雷考夫(La-koff 1987)、约翰逊(Johnson 1987)和特纳(Turner 1989)是系统论述隐喻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从认知角度谈论隐喻,学者们常常追溯到西方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理查兹(Richards)的“互动说”(1936)、雷迪(Reddy)的“传导隐喻”(1979)等。但是中国隐喻历史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的先哲和近贤从庄子、墨

子、孔子到刘勰、朱熹再到钱钟书等都对隐喻认知思想有所论述,本文拟对中国有关隐喻认知思想的精华进行提炼并作为对比和 溯源的切入点,他们是喻体的体验性、概念的映射性、隐喻的认知性、隐喻的文化制约性和非类相比等。 2 中国隐喻认知思想及其溯源 2.1 喻体的体验性 当代体验观强调隐喻的本质是以某一事物(喻体)来理解、体验另一事物(本体),充当喻体的“某一事物”是人类的身体经验,源于人类与周围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身体和身边诸物,然后上天下地。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论语?雍也》)。譬,喻也。――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朱熹,转引冯广艺2002:18)。“近”体现了“取”喻的体验认知性,从诸身物开始,然后鸟兽草木、上天下地,由近及远,与“取譬不远,吴天不忒(《诗经?大雅?抑》)”相呼应。如,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易传?系辞》)。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体验思想得到了后人的继承和发扬,如,西晋刘勰的“或喻之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和唐代皎然的“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进人比兴”等。在刘勰和皎然看来无论是声音、形貌、内心感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