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摘要: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英汉隐喻的例子,从隐喻的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理解途径等方面来讨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的普遍性,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原因,指出其认知实质。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模式。

一、简介

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隐喻对于语言长期的发展和构建、人类巩固和延续自己的观念、人类关系以及人类认识世界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隐喻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的兴趣,而且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传统的研究把隐喻认为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格,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 人们对它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这种修辞手段在语言运用上所表现出的修辞功能和审美效果上。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人们开始尝试运用语言学理论来进一步认识、研究隐喻。

二、修辞与认知概述

I. A. Richards 是较早对隐喻的分析涉及到认知领域的英国哲学家,他在《修辞哲学》 (1936) “论隐喻”一文中指出隐喻是思想间的借用,当人们使用隐喻句时就是把表示两个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现代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学者G. Lakoff。他的研究重点就是Richards 提出的,但未进行深入研究的“用一物来理解另一物”这种思维上的认知关系。在他和Johnson 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以及与Turner 合著的“More Than Cool Reason” 中用大量的语言事实说明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密切相关性及系统性,并明确指出隐喻是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Lakoff 和Johnson的理论是革命性的,他们的理论把众多的概念减少到通过隐喻来涵盖人类整个认知域的经验型基本概念。他们提出了关于人类概念系统的组织结构新的理论,即“经验主义”,该理论认为隐喻是基本的认知过程,是人们将经验和外部世界概念化的基本图式。

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在语言上,而且也在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是隐喻的。Lakoff 的隐喻认知观在Gibbs 的“The Poetics of Mind” 中得到了发展。他以详细的理论和实例阐述了比喻性语言的广泛性与日常思维的比喻性之间的关系。Gibbs 认为日常语言中,比喻语言的广泛性与思维的比喻性有密切联系。隐喻、换喻、反讽等辞格不仅仅是语言的手段,同时也是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其中隐喻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Gibbs 把隐喻认为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法,是看待和认识事物的一个视角。这也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的手段,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它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三、隐喻的修辞功能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其特点是把本体 (tenor) 直接说成是喻体 (vehicle),而不用比喻词,其实质是一种含蓄的比较。当然,与其他所有类型的比喻一样,隐喻也是以相似性(similarity) 为基础的,不同类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类比联想,就是要有相似点,从这一点上来讲,相似性是比喻的灵魂。下面我们从修辞结构上把隐喻分成下面几种类型:

1. 名词型 (noun metaphors)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隐喻,它以某种相似性为基础,直接将甲事物说成乙事物,而比喻词通常不出现。

a. 本体 (tenor) + be + 喻体 (vehicle)

1) Time is money

2) Life is a journey

b. (a/the , et

c. ) + 喻体 (vehicle) + of + 本体 (tenor)

3) Jack waved me out of the snake of traffic and flagged me to stop.

2. 动词型 (verb metaphor)

此类型隐喻在句法结构上的特点是:本体不显现而由句中某个或某些动词的语义暗示本体的

存在。这样的动词常常有以下三类。

a. 表示自然现象的动词。如:

melt ,dawn ,distil ,blow ,bubble ,blaze , storm ,consume , sweep ,dissolve , etc.

4) The old woman dissolved into tears/ sobs.

5) Jack was snowed under by work.

b. 由指称动物的名词转化而来的动词,该动词常常表示某种动物的特有习性。如:

lark ,worm ,weasel ,wolf ,monkey ,dog ,pig ,chicken ,bull ,horse , peacock ,etc.

6) Kevin weaseled out of his promise.

3. 形容词型 (adjectival metaphor)

该类隐喻的成因与动词型隐喻相似,主要是由于形容词性的词在话语中修饰的中心词或说明

的词与其在逻辑上应该修饰的中心词或应该说明的词在语义上矛盾,从而造成了该形容词性

的词的语义转义。这常见于下面两种情况:

a. 部分前置的形容词和形容词化了的分词。如:

7) Maggie was a warm-hearted, homespun wife.

b. 部分作表语的形容词,主要是指该类形容词的语义在某些固定搭配中发生了转义。如:

8) He is hopelessly unhinged.

4. 副词型 (adverbial metaphors)

有时,副词也能用作隐喻,暗示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与副词表达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例如:

9) He got a word in edgewise.

然而,副词型隐喻与其他种类的隐喻相比,其隐喻性较弱,因为虽其形式特征可以作为隐喻

辨认的标志,但却缺少语义矛盾。

四、隐喻的认知功能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 (conceptual domain) 或称认知域 (cognitive domain) 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

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 source domain) 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 的映射。即,一个

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

1. 隐喻作为认知方式。

隐喻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现象,是表达复杂事物和思想的有力工具;从语言系统本身来看,

它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动力机制;作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隐喻是人们能动地对客观事物

进行重新分类的过程,通过隐喻化手段,将原本不是同一范畴的东西归并到同一类别中。例如:

10) His sister is really a fountain of wisdom.

在这个例子中,his sister 与fountain 分别属于不同的范畴,将两者等同起来,违背人们已有

的认识。换句话说,在现有的语义记忆中,his sister 与fountain 没有共同点,作为“焦点”的fountain 与作为“框架”的his sister 的意义处于冲突之中。因此两者的语义出现了矛盾。然而,由于两者的非相似性通过隐喻的手段成为共同的基础,所以尽管读者对his sister 一无所知,

但是wisdom 这一特征却充分赋予她了。

2. 隐喻作为语言系统的桥梁和再生机制。

隐喻在语言系统具有再生机制,其功能主要是“意义扩展”和“意义创造”,它是已知与未知之

间的桥梁,用于描述新的情景,扩大语言与思想的界限,具有创造性。其实在人类认知过程中,当我们要认识和描写以前未知的事物时,常常会依赖已经知道的概念和表达方法,由此

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想象,这正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作

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我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而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思维层次起作

用的隐喻不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却可以通过语言反映出来。例如:

11) Money is the lens in a camera. (金钱是一部照相机的镜头。)

Lens 这个我们所熟悉的概念特征被系统地映射到 money 这一目标上。一方是人们相对比较熟

悉的事物,其本身具备一定的结构和意义;另一方则本身不具备自己独立的(或者认识能力

尚未发现的)结构和意义,后者借鉴前者的结构,通过隐喻成为认识该事物的方式。为什么

说金钱是一部照相机的镜头?照相机的镜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不同面貌就如我们金钱则能检验出一个人的品质一样。

五、结论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和一种思维方法在人类语言的发展和对世界的认识过程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用隐喻化手段来表达思想是语言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既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现象,更是文化想象,同时,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法使人们在不同概念域间建立联系,从而达

到由已知事物对未知事物的认识。而且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它能使人们把一个领域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延伸应用于另一个后起的新兴领域。这种学科间的相互借鉴也必将会促进不同学科的共同发展,从而加深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Gibbs, R.W. 1994. The Poetics of Mind: Figurative Thought,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Lakoff, G. and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Lakoff, G. and M. Turner. 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Richards, I. A. 1936.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束定芳. 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7).

6. 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3).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摘要: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英汉隐喻的例子,从隐喻的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理解途径等方面来讨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的普遍性,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原因,指出其认知实质。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模式。 一、简介 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隐喻对于语言长期的发展和构建、人类巩固和延续自己的观念、人类关系以及人类认识世界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隐喻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的兴趣,而且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传统的研究把隐喻认为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格,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 人们对它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这种修辞手段在语言运用上所表现出的修辞功能和审美效果上。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人们开始尝试运用语言学理论来进一步认识、研究隐喻。 二、修辞与认知概述 I. A. Richards 是较早对隐喻的分析涉及到认知领域的英国哲学家,他在《修辞哲学》 (1936) “论隐喻”一文中指出隐喻是思想间的借用,当人们使用隐喻句时就是把表示两个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现代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学者G. Lakoff。他的研究重点就是Richards 提出的,但未进行深入研究的“用一物来理解另一物”这种思维上的认知关系。在他和Johnson 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以及与Turner 合著的“More Than Cool Reason” 中用大量的语言事实说明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密切相关性及系统性,并明确指出隐喻是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Lakoff 和Johnson的理论是革命性的,他们的理论把众多的概念减少到通过隐喻来涵盖人类整个认知域的经验型基本概念。他们提出了关于人类概念系统的组织结构新的理论,即“经验主义”,该理论认为隐喻是基本的认知过程,是人们将经验和外部世界概念化的基本图式。 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在语言上,而且也在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是隐喻的。Lakoff 的隐喻认知观在Gibbs 的“The Poetics of Mind” 中得到了发展。他以详细的理论和实例阐述了比喻性语言的广泛性与日常思维的比喻性之间的关系。Gibbs 认为日常语言中,比喻语言的广泛性与思维的比喻性有密切联系。隐喻、换喻、反讽等辞格不仅仅是语言的手段,同时也是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其中隐喻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Gibbs 把隐喻认为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法,是看待和认识事物的一个视角。这也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的手段,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它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三、隐喻的修辞功能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其特点是把本体 (tenor) 直接说成是喻体 (vehicle),而不用比喻词,其实质是一种含蓄的比较。当然,与其他所有类型的比喻一样,隐喻也是以相似性(similarity) 为基础的,不同类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类比联想,就是要有相似点,从这一点上来讲,相似性是比喻的灵魂。下面我们从修辞结构上把隐喻分成下面几种类型: 1. 名词型 (noun metaphors)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隐喻,它以某种相似性为基础,直接将甲事物说成乙事物,而比喻词通常不出现。 a. 本体 (tenor) + be + 喻体 (vehicle) 1) Time is money 2) Life is a journey b. (a/the , et c. ) + 喻体 (vehicle) + of + 本体 (tenor)

浅析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摘要】本文简单地介绍了隐喻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着重分析了隐喻和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隐喻反映、构成文化,并传承、丰富文化。隐喻作为人的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是人们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的使用活动。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文化 一、关于隐喻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二十世纪以前对隐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基本理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古典派隐喻理论和以格勒律治为代表的浪漫派隐喻理论。前者认为隐喻只是语言的―附属物‖、―装饰品‖、―佐料‖而已;后者认为隐喻使人们想象力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故与语言密不可分。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隐喻理论出现了隐喻的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和符号学等方向的研究,指出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或语言现象,而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是人类认知过程的重要参与者。 隐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隐喻主要有两大主要功能:修辞功能和认知功能。而隐喻在反映并构成人类认知的同时,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思维现象,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体现。所以,隐喻的使用是一种文化行为。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能够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运用原有的概念与语言符号体系去了解和把握新的事物或概念,这种用一个思维领域对另一个思维领域概念化的认知方式就是认知隐喻。认知语言学还认为,隐喻是意象图式的转移。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而这种组织结构的出现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心理学认为,行为是只有机体在特定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而文化行为主要指人们负荷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文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会出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文章分析了隐喻的特点,分析了有关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隐喻的理解,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标签:隐喻;认知;理解 隐喻以多种形式广泛地存在于语言交际中。在日常的对话、广告、报纸文章、科学论文、哲学文章、小说以及诗歌中都可以见到隐喻。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隐喻把词或句子作为重点,把篇章作为框架。它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和工具。隐喻是否存在以及它应该如何被解释都要取决于篇章。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理解,并讨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1. 文献综述 隐喻,英文为“metaphor”,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 意为“carrying across”, 即“由此及彼”的意思。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传统的解释为“两种相似的事物间的比较”[1]。 对于隐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隐喻最早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他指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用类比字。”他认为“隐喻是基于事物相似之处的一种比较,是附加于语言的装饰品,它的作用是使得语言变得美妙”[1]。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个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作用,主要用于文学作品。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隐喻的研究引入认知领域,认为隐喻除了是语言现象,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体现了一个语义创新和生成的过程[2]。 国内以系统得认知语言学为视角研究隐喻的历史是很短暂的。1994年,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和林书武的《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的发表,使得学者们开始注意到国外隐喻的认知研究。此后束定芳(1996,2000)、胡壮麟(1996,2004)、蓝纯(1999)等发表了许多元与隐喻认知研究的论文。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隐喻作了具体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尽管零零星星也涉及到了其表现形式及其功能,可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 2. 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 隐喻是在相似的基础之上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被人们广为承认。对隐喻的研究也从其传统的文学批评和修辞领域扩展到众多与认知科学相关的重叠领域,如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等。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最为重要的隐喻认知理论是“概念隐喻理”,它与

翻译研究: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1. 引言 在传统的研究中,隐喻只是一个文学工具和修辞方式,即打比方,只被广义地用于指代形象化表达。结构主义语言学更是将隐喻视为一种边缘现象。在后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隐喻成为一个核心部分。隐喻不再被当作对语言能力的选择规则的违反,而是变成了通过更基本、简单和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复杂和抽象事物的一个非常基本的方式。隐喻不再是一个多余的装饰品。在任何语言中,隐喻本身即是一部分意义。若将其转述必然会损失意义。这种属性决定了隐喻意义翻译的必要性。自从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理解为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和结构,隐喻就开始成为语言的普遍原则,也是建构经验的基本模式。这一认知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对隐喻意象的理解和翻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 隐喻翻译 正因为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认知语言学家才认为它们是赖以生存的东西。在纽马克看来,文本翻译的中心问题是翻译方法的选择,而其中最重要的具体问题是隐喻的翻译。由此可以看出隐喻翻译的重要性。 2.1隐喻的可译性 隐喻带有高度的文化特性和美学效果。它的主要功能是使读者感到惊讶。翻译隐喻时,如果不能保留出人意料的效果,或某些文化因

素阻碍了效果的传达,那么该隐喻翻译是不成功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源语和目的语在认知过程的相似及重合程度决定了隐喻的可译性。隐喻传达的信息量越小,结构越简单,源语和目的语的映射一致时,该隐喻就越容易翻译。反之亦然。 2.2隐喻翻译的分类 隐喻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名词或成语式短语在汉语隐喻里最为常见,而很少为动词。在英语中,最常用的隐喻表达形式仍然是名词。但动词表达的隐喻却常见的多。按照活性和强度,隐喻可分为死隐喻,创新隐喻和处于两者之间的库存隐喻。这三类是最易于辨别的,也被认为是在"翻译分析方面仍然最实用和最全面的描述"。下面将集中于隐喻翻译这一方面逐一分析这三类隐喻。 2.2.1死隐喻翻译 死隐喻是失去了意象的隐喻,通常不会被人们注意。例如"抓住机会","打破僵局",这两个短语都是用具体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抽象的思维活动,但几乎不会有人联想到有关的身体行为。死隐喻已经被词汇化了,其意义相当确定,通常被列入词典定义。 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来看,死隐喻其实就是基本的概念隐喻。它们是从直观具体的感知到抽象概念域的映射。如英语中的"the legs of a table"、"let's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汉语中的"脸面"、"圈套"、"把握"、"衰败"等。死隐喻的活力已基本消亡,不会构成任何翻译问题。然而,当一个死隐喻重新"复活",被注入了一些新的生机和活力,其隐喻意象突显出来,就成为翻译中应该考虑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 日常生活中,人们基本上都是参照熟知的概念来理解和认识那些未知的概念,以此 形成这些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正是通过这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借助清晰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和认识那些相对抽象甚至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因此,隐喻是进行抽象 思维、理解抽象概念的最重要途径,它在人们认知客观世界中起着指导性、决定性的作用。研究隐喻与思维、认知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人们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外部的客观世 界具有重大意义。 一、隐喻的基本内涵和发展 传统的观念来讲,隐喻是一种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现代隐喻研究的观 点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现象,还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对世界各种事物认知的思 维模式。 隐喻是用一个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性去理解、感知和表达出另外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在彼类事物特征的暗示下去感知、想象、理解、体验甚至讨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 我国古人早在先秦诸子中就已经提及隐喻,尽管只是笼统的称之为“比喻”。到南北朝 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开始系统地对比喻进行研究,他把隐喻放在了比喻之下并进行了 分类。直到12世纪,南宋陈骙首次在汉语修辞学上提出了隐喻的概念,并作出详细分类。 发展至此,隐喻在国内的研究层次无异于亚里士多德。到了近代,随着西方隐喻理论的发展, 中国学者开始借鉴西方的理论并结合中国的情况对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五四”运动后, 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基于白话文的隐喻修辞蓬勃发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唐钺的《修 辞格》将我国对隐喻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系统的总结和论述,这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 的建立。现当代,随着20世纪70年代莱考夫对隐喻的研究,国内许多学者也纷纷从认知的 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林书武为代表人物,包括胡壮麟《认知 隐喻学》、束定芳《隐喻学研究》、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等等一些列隐喻研究的 着作。 在西方的隐喻研究中,按照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范围来看,基本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修辞 学下的隐喻研究、语义学下的隐喻研究和交叉学科的隐喻研究。 从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开始,两千年以来隐喻的研究基本上还都停留在修辞手段的研 究上,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着作《诗学》、《修辞学》中,阐述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的构 成方式和功能,他认为隐喻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只是增加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因此隐喻可 有可无。

隐喻的认知解读

隐喻的认知解读 摘要:现代隐喻研究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发现隐喻并非一种可有可无的修辞现象,而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形象思维”,是表达人类本性和欲望的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即使在纯粹的修辞用法之中,隐喻也隐含了一 种特殊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也就是所谓的认知功能。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语言;社会 1 概述 隐喻研究的角度,从20世纪初就已经从传统的修辞学转向语言学;20世纪70年代后,人 们又从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符号学、阐释学等不同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立体的综合研究,其 中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解释是隐喻研究上一个很大的突破。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它 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也可以在语 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社会原因也是隐喻使用的一个重 要因素。我们把隐喻的产生原因分为三大类:认知原因、心理原因和语言原因。 2 隐喻产生的认知原因 “思维贫困假说”与根隐喻所谓“思维贫困假说”,就是认为隐喻的最初使用者因为思维能力的 局限(贫困),把某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作了同一种事件,因而产生了隐喻。这样的 隐喻主要产生于语言的初创期间。这个时期其实也是人类思维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的时期。我 们知道,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初期,词语并非用来代表独特的概念明确的事物,而是用来代表 对某一整个场景的模糊指代。 3 隐喻产生的认知功能 3.1 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根隐喻(root metaphor)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 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 3.2 隐喻作为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 隐喻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认知另一领域的经验。这样,就为人们利用相对熟悉或相对容易 把握的经验领域,来组织相对不熟悉或较难把握的领域的经验,形成某种态度,并采取相应 的行动提供了可能。人类的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基础上。“本体隐喻”中又可分出“实体和物质的隐喻”(entity and substance metaphor)和“容 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等。“实体和物质隐喻”即通过物体和物质来理解我们的有关经验,这就使得我们能把一部分经历作为一种同类的、可分离的物质来看待。 3.3 隐喻作为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隐喻是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谈论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过程。美国前总统卡特曾把能源危机 比作一场战争。这一战争隐喻产生了许多相关的蕴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有关政策的制定。例如,因为是战争,就有了一个enemy(敌人),threat to national security(威胁国家安全),因此需要setting goals(确定目标),establishing a new chain of command(建立新的 指挥系列),plotting new strategy(设计新的战略),gathering intelligence(收集情报),marshalling forces(调动部队),等等。对心理学文本中的隐喻研究表明,对主题隐喻的选择一般与当时的新技术有关。

从隐喻这一角度分析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从隐喻这一角度分析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语言作为人类独有的智慧财富,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永久载体,语言的发展也折射出了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认知和表述自我的历史。因此,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内在运行机制,对于我们窥探人类伟大的发明历史具有着重要意义。,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是一副超巨大、超美丽而又赏之不尽的美丽图画,人类是如何用自己创造的有限词汇将这幅巨型艺术品逐渐的呈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找准视角去撬开语言的内核,慢慢解读语言内在的一些伟大艺术和表达规则,进而再一次的让我们感悟人类自身的认知天赋,再一次的给我们认知的信心、勇气和方向。隐喻作为语言表达中的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认知的普遍工具和思维手段,本文从语言的本质和重要性、语言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关联、语言与认知的同步发展、隐喻-连接语言和认知的桥梁、概念隐喻理论、几种隐喻模式出发,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去揭示隐喻的基本奥秘,跟读者分享隐喻带给我们的不尽乐趣①。

一、What is 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一套任意的、发音的符号系统(Wardhaugh1977)。这一普遍接收的语言定义揭示了语言所具有的几个本质特征: (一)语言是一套有规则的符号系统。例如:He tables agreen.是一个没有规则的符号系统,所以就不是一个正确的语言单位,有如::right是一个规范的词,rihgt不能成为一个英文单词,同样是因为它没有遵循语言的符号规则。 (二)语言是任意的(arbitraryillogical,conventional,symbolic,no

浅析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功能

浅析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功能 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手段,用在文学作品中旨在展示作品意犹未尽的潜台词。本文旨在介绍隐喻的基本概念,并试着以俄罗斯文学作品为语料对隐喻的修辞功能、文化功能和认知功能进行分析。 标签:隐喻;修辞;文化;认知;功能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Richards, 1936:98)。有些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可能所有的词都源自于隐喻。目前隐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文学范畴,成为语言学、心理学、符号学、语用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隐喻在文学作品、日常及科学语言中的广泛使用充分展示了其美学和实用价值。那么究竟什么是隐喻呢? 1 隐喻的概念及其特征 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直到今天都没有一个被各个学派普遍接受的隐喻概念,理论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给隐喻做出了不同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 理查兹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他指出,传统隐喻理论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视了隐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是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的思维是隐喻性的,它通过对比而进行,语言中的隐喻由此而来。 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他们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其本质基本上是隐喻性的。” 尽管对于隐喻这个概念理论界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但是从以上定义中我们不难归纳出隐喻的一些特征: 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工具,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2)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命名现象,而且也是一种述谓现象。

隐喻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隐喻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在日常交流中,情感表达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而隐喻作为 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情感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突破直接描述的限制,传递更为深刻和特殊的情感内涵。本文将探讨隐喻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情感中的应用。 首先,隐喻能够丰富情感表达的层次和深度。人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有时候 直接的语言无法完全表达出内心的感受。而隐喻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方式,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生动具体。比如,当我们想要表达对某人的深深感谢时,可以说“你是我生命中的太阳”,这样一句隐喻性的话语既传达了感激之情,又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其次,隐喻能够塑造情感表达的诗意和浪漫。有时候,单纯直接的表达可能显 得平淡乏味,而隐喻则能够赋予情感以诗意的韵味,增加表达的艺术性。比如,当我们想要表达对爱侣的深情时,可以说“你是我生命中的一艘船,带我穿越人生的 海洋”,这样一句隐喻性的表达不仅赋予了情感以浪漫的色彩,也让人感受到爱情 的宽广和深远。 此外,隐喻还可以减轻或缓解情感的冲突和矛盾。情感的表达常常伴随着复杂 的情绪交织,有时候直接表达可能会让矛盾和冲突更加激烈。而隐喻通过抽象化的方式,将情感的冲突从具体情境中抽离出来,以更为温和的形式呈现。比如,当我们要表达对某人的怒火时,可以说“你是一只愤怒的狮子”,这样一句隐喻性的表达既传达了愤怒之情,又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对他人的直接冲突。 最后,隐喻在情感表达中还可以呼应和强化表达的意义。有时候,情感的表达 需要一种象征性的方式,以使得意义更加明确和强烈。隐喻通过比较和隐含的方式,能够与情感的主题相呼应,进一步强化表达的意义。比如,当我们要表达对友情的珍视时,可以说“友情如同一颗绿宝石,熠熠生辉”,通过将友情与珍贵的宝石联系起来,不仅让情感的意义清晰明确,也让人们对友情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浅析隐喻的文学修辞价值

浅析隐喻的文学修辞价值 隐喻是文学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和引人深思的意味,成为了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的艺术手段之一。隐喻并非简单的转喻,而是通过感官的描写和象征意义的转化,从而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获得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多层次的体验。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分类和作用三个方面浅析隐喻的文学修辞价值。 一、隐喻的定义 隐喻,在汉语中通常被称为隐喻语言或比喻,在英语中通常称为Metaphor。隐喻是指通过对客体进行象征性的比拟, 使客体表面的形式和深层次的内涵之间产生联想,通过映照、寓言或暗示的方式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美感。由于隐喻的意义在表达过程中并非直接呈现,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需要读者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二、隐喻的分类 隐喻在文学中可以根据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视觉隐喻、听觉隐喻、嗅觉隐喻、感觉隐喻、心理隐喻等多种类型。视觉隐喻是通过视觉形象的比拟来传递语言含义,如“月亮像 一只银盘”、“流云像个飘忽不定的梦幻世界”。听觉隐喻则是 通过声音形象的比拟来传递语言含义,如“小河水哗啦啦流动 声像是一首悠扬的歌曲”、“雷声轰隆隆远去,像是海浪拍打着

岸边的礁石”。嗅觉隐喻则是通过气味的比拟来传递语言含义,如“花香在微风中飘来,像是一团柔软的云朵”。 感觉隐喻则是通过感官的比喻来传递语言含义,如“风吹 过面颊,像是轻柔的拥抱”、“阳光洒在身上,像是温暖的火炉”。心理隐喻则是通过心理模拟的比喻来传递语言含义,如“失落的心情像是一栋摇晃的房子”、“幸福的感觉如同走在一 处明亮的花园”。 三、隐喻的作用 在文学表达中,隐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强化语言的表现力 隐喻通过客观形象的抒发,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使抽象概念更加具体且直观,感官的形象更为鲜明。通过隐喻的表达,文学作品在情感、意义等方面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拓展意义的深度和广度 隐喻作为一种比喻手法,通过将客体与其他物体进行比拟和呼应,拓展了意义的深度和广度。隐喻的抒发,使得原本含义单薄的内容变得更加复杂而深刻,从而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联想。隐喻表达的深度远远超出了表面的概括和简单的陈述,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3、增强美感的价值 隐喻通过直观的表现与文学作品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隐喻作为一

隐喻蕴含与隐喻选择

隐喻蕴含与隐喻选择 介绍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共同点的暗示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在隐喻中,蕴含是指隐喻中的意义超出了字面意义,并通过比喻或暗示来传达更深层次的含义。而隐喻选择则是指在表达中选择合适的隐喻来传达特定的意思。本文将探讨隐喻蕴含与隐喻选择之间的关系。 隐喻蕴含的基本原理 隐喻蕴含是通过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传达思想和情感。隐喻蕴含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相似性 隐喻蕴含是基于相似性的。它通过将一个具体的事物与一个抽象概念进行比较,来传达这个抽象概念的意义和特点。例如,“他是一只猎豹”中的隐喻蕴含了“他速度快”、“他敏捷”等含义,因为人们知道猎豹是一种非常快速和敏捷的动物。 2. 表达的选择性 隐喻蕴含并不是随机选择的,而是基于特定的情境和目的进行选择的。选择一个合适的隐喻可以更好地传达特定的意思和情感。例如,如果想要形容一个人很聪明,可以选择隐喻“他是一颗明亮的星星”,因为星星传达了明亮、聪明的意义。 3. 理解的复杂性 隐喻蕴含需要读者或听众对隐喻中的暗示进行理解和解读。理解隐喻蕴含可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推理能力。例如,当我们说“他是一只狐狸”时,需要读者或听众知道狐狸是狡猾的动物,从而明白这个隐喻的含义。

隐喻选择的过程 隐喻选择是在表达中选择合适的隐喻来传达特定的意义。隐喻选择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理解目的和情境 在选择隐喻之前,需要先理解表达的目的和情境。不同的目的和情境需要选择不同的隐喻来传达特定的意义。例如,如果表达的目的是赞美一个人的美丽,可以选择隐喻“她是一朵盛开的花朵”,这个隐喻在情感上更接近美丽和优雅。 2. 寻找合适的隐喻 在理解了目的和情境之后,需要寻找合适的隐喻来传达特定的意义。合适的隐喻需要在形象上与所表达的意思相符合,并能够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共鸣。例如,在表达一个人的勇敢时,可以选择隐喻“他是一头狮子”,因为狮子被认为是勇敢和强大的象征。 3. 检查隐喻的效果 选择隐喻之后,需要检查隐喻的效果是否符合预期。隐喻选择的目的是传达特定的意思和情感,因此需要确保所选择的隐喻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如果隐喻的效果不符合预期,可以考虑选择其他合适的隐喻或调整隐喻的表达方式。 隐喻蕴含与隐喻选择的关系 隐喻蕴含和隐喻选择是紧密相关的。隐喻蕴含是通过隐喻选择来实现的。 1. 隐喻蕴含的选择 隐喻蕴含是通过选择合适的隐喻来实现的。在隐喻中,隐喻的选择决定了蕴含的效果。不同的隐喻选择可以传达不同的意思和情感。因此,在表达中选择合适的隐喻是实现隐喻蕴含的关键。

论隐喻与明喻的异同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

论隐喻与明喻的异同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 摘要:明喻和隐喻是各种修辞格的基础。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我们通过一类事物来认识另一类事物的方式。明喻在广义上是隐喻的一种。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明喻和隐喻在概念层面上的相同点以及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点,并指出了它们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论述明喻 和隐喻在教学中的启示。 关键词:明喻;隐喻;教学启示 一、明喻和隐喻在概念层面上的相同点 (一)概念层面 语言层次上的明喻和隐喻在概念层面上都属于隐喻。每一个语言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包含数目庞大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隐喻包含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在于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所谓概念隐喻就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之上。 如: 记得那年泼水节,一朵凤凰花就像一团火焰,一树凤凰花就像一支燃烧火把。 ——张长《泼水节怀念》 这句话是明喻,将一个始源域[一团火焰,一支燃烧的火把]的图式结构分别映射到[一朵凤凰花,一树凤凰花]之上,使我们对凤凰花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创造相似性(created similarity)

明喻和隐喻都具有创造相似性的功能。所谓创造相似性主要是指在使用隐喻 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喻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相似性。如: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迫着做工。—— 夏衍《包身工》 在这一明喻出现之前,人们恐怕并不知道“手脚”和“芦柴棒”之间存在相似性。它们之间的所谓相似性是听者在使用者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并置后想像出来的。 (三)系统性 明喻和隐喻在概念层面上都具有系统性。 比如:“知识如生命;知识如财富;知识如无形资产。”这三个明喻是通过生命、财富和无形资产去理解[知识]这一抽象的概念。三个明喻之间是一个统一的体系。生命是一种财富,而财富是一种无形资产。不同的明喻和隐喻概念分别强调和说明事物不同的侧面,互相补充,共存于同一概念系统中,体现了它们的 系统性。 二、明喻与隐喻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明喻和隐喻在概念层面上虽然具有许多相同点,但在语言表达上两者又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下面我们从“词汇功能、结构功能、语义功能、语篇功能、认 知功能”等五个方面来论述一下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一)词汇功能 所谓词汇功能是指用原来的词汇来表达新的事物或概念(通常表达具体的事

浅议隐喻的语言修辞和社会修辞功能

浅议隐喻的语言修辞和社会修辞功能 作者:姜风华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7期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体现的不仅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隐喻的语言修辞功能与社会修辞功能两个角度对隐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希望对隐喻修辞功能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隐喻语言修辞社会修辞功能 一、前言 隐喻性的语言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了,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著名修辞学者亚里斯多德曾在其著作《修辞学》中对隐喻“对比论”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认为隐喻也属于修辞学的一部分。著名学者莱考夫则认为隐喻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新颖的认识方法和思考方式,将人们所熟悉的、容易理解的、详细的喻体转换成为人们不太熟悉、较难理解且抽象的本体,通过喻体与本体的联系,以实现认知的目标[1]。本文从其语言修辞和社会修辞两方面进行叙述,使人们对隐喻功能有充分的了解,以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 二、隐喻在语言修辞中的功能 (一)语言简练且生动形象 隐喻在语言修辞中的功能特点之一就是语言较为简练,通过简短的词汇、语句就能表达出很多的含义,使倾听者能够将说话者的隐喻语言和整个事件、说话语境连接起来,了解说话者语言中的隐蔽性含义[2]。例如:人们常说的“女儿是妈妈的贴心棉袄”这句话中的“贴心棉袄”所表达的含义包括温暖、关怀、爱护等。又如:“愚公移山”“狼吞虎咽”“亡羊补牢”等成语和寓言中的隐喻语言都非常的简短精炼、生动形象。再者,通过隐喻性的语言,使语言更为具体、生动,引人想象。例如:我国方言中的“宰人”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人们生活的乱收费现象;“捣浆糊”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混日子、瞎捣乱的现象,彰显了人们在语言修辞中的聪明机智和幽默感。 (二)形式新颖且启发性强 在隐喻语言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向往的是形式新颖的隐喻语言,而排斥陈词滥调的隐喻语言。当新颖的语言和事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时,就能起到新颖的语言修辞效果[3]。例如:将市场经济中的新颖的股票交易用语和人们的婚姻关系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很多形式新颖且具有启发性的含义,获得了很好的语言修辞效果,充分体现了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