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隐喻在视觉艺术、文学、演讲和其他表达形式中都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工具。它们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本文将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喻的认知

隐喻是一种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式。它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信息,强调其相似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当与实际情况相比时,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在隐喻的措辞中,表示被比较对象的是“喻体”,而被比喻对象的是“喻义”。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一段旅程”这种说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的一生是一种旅程的隐喻。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或听众理解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那么,在认知隐喻时,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现代的认知科学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基于比喻模型的,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将被比较的人或物进行编码或”估值”(如判断它们的高度、颜色、大小等),接着将喻体的特征与喻义进行比较,并在喻体中找到与已知语境相关的“义项”或“共鸣”,以此来完成隐喻的理解。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些隐喻,并产生

相应的联想。因此,读者或听众所理解的隐喻可能因其经验、文化和教育背景而各不相同。

二、隐喻翻译的挑战

由于隐喻依赖语境的环境,难以轻易地将其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事实上,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文化差异

在进行隐喻翻译时,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还需要对原文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在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无法完全理解,反之亦然。例如,“Is it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一种常用的英语

隐喻,意思是“下大雨”。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直译的话,

可能会被理解为猫和狗从天上落下来了。因此,隐喻的翻译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并进行适当的转换。

2、语言习惯

由于语言和表达习惯的不同,一个隐喻常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英语中,“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是一种常用的比喻,常用来描述紧

张或兴奋的情感,但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需要寻找适当的比喻或直接翻译成一个类似的表达,以保持隐喻的表现力。

3、隐喻重复

在某些情况下,隐喻可以通过重复使用来增强表达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需要找到适当的方式来保持这种效果。例如,某篇文章中使用了多个“生活是一种旅程”的隐喻,这些

重复出现的隐喻不仅加强表达的逻辑,还向读者传达了某种情感色彩。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找到类似的隐喻或表达方式来保留这种效果。

三、隐喻翻译的解决方案

了解隐喻认知和相关翻译难点,有利于翻译人员解决隐喻翻译问题。以下是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1、转换

在进行隐喻翻译时,如果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或语言表达方式在目标语言中无法完美转换,翻译人员需要考虑将其转换为其他表示方式。例如,“生命是一段旅程”可以翻译成“人

生如途中追逐的乌云,如浮云般飘逸逸的飞行。”以保留同样

的比喻意图。

2、通顺度

切勿试图直译隐喻,这样很容易导致信息传递上的障碍,并影响翻译成果的表现力。在翻译隐喻时,翻译人员还应考虑句子的通顺度,以确保信息能够被更加清楚地传达。如果翻译出来的句子让人们感到困惑,而且难以理解,翻译的目的并

不会实现,这时候需要进行修饰或重构,以确保隐喻的信息得到正确的表达。

3、同义词

使用同义词来保留隐喻的表现力是另一个可行的选择。在使用同义词时,需要确保在目标语言中使用的隐喻具有同样的效果、同样的情感和同样的文化背景。这种解决方案的好处是可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并且能够保留隐喻的表现力。但是,在使用同义词时,需要确保它们真的完全等价,否则将会导致另一种解读或理解,并破坏原有的隐喻语境。

综上所述,隐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生动的表达方式,但也带来了翻译困难。理解隐喻的认知方式,探索隐喻翻译的挑战,开发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在跨文化和跨语言的情况下实现隐喻的准确表达。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隐喻在英语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在英语翻译中对隐喻有更好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很好的翻译效果。文中对隐喻进行了解读,同时对隐喻的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使我们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翻译失真的情况发生。 标签:隐喻;翻译;策略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在西方人们很早地对其进行了研究,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文化交流中,它具有很强的语言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同时,隐喻的翻译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想忠于原文的思想和风格,又能让人很好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讲究一定的策略。隐喻的翻译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深刻理解原文当中的隐喻手法,又要恰当美妙地在译文中体现,这样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作者的风格和思想,同时又能让读者觉得浅显易懂。 1. 隐喻的定义 牛津字典对隐喻定义为: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点,把某事物或名称恰当地转嫁到另一事物或名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法》中给隐喻的实质就是一种借代。理查兹认为,隐喻是人们借助一种事物思考和感受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一种认知模式。 2. 隐喻的分类 2.1 修辞隐喻。 如果从修辞角度来定义隐喻,那么隐喻只是一种修辞工具,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并强调其在诗歌中的作用。这种传统的修辞隐喻理论虽然有不足和缺陷之处,但是却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之前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为一种研究隐喻现象的重要视角,它也为后来新的隱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参照物。 2.2 认知隐喻。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件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件事物。人类的概念系统主要是隐喻性的,人们日常的语言、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都是隐喻性的。他们将隐喻看作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认知隐喻引入了一个相对较新的视角来研究认识世界。 2.3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由Haliday提出,他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便是语法隐喻。语法隐喻也是一种相互转换,是用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隐喻在视觉艺术、文学、演讲和其他表达形式中都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工具。它们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本文将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喻的认知 隐喻是一种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式。它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信息,强调其相似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当与实际情况相比时,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在隐喻的措辞中,表示被比较对象的是“喻体”,而被比喻对象的是“喻义”。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一段旅程”这种说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的一生是一种旅程的隐喻。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或听众理解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那么,在认知隐喻时,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现代的认知科学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基于比喻模型的,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将被比较的人或物进行编码或”估值”(如判断它们的高度、颜色、大小等),接着将喻体的特征与喻义进行比较,并在喻体中找到与已知语境相关的“义项”或“共鸣”,以此来完成隐喻的理解。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些隐喻,并产生

相应的联想。因此,读者或听众所理解的隐喻可能因其经验、文化和教育背景而各不相同。 二、隐喻翻译的挑战 由于隐喻依赖语境的环境,难以轻易地将其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事实上,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文化差异 在进行隐喻翻译时,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还需要对原文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在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无法完全理解,反之亦然。例如,“Is it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一种常用的英语 隐喻,意思是“下大雨”。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直译的话, 可能会被理解为猫和狗从天上落下来了。因此,隐喻的翻译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并进行适当的转换。 2、语言习惯 由于语言和表达习惯的不同,一个隐喻常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英语中,“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是一种常用的比喻,常用来描述紧 张或兴奋的情感,但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需要寻找适当的比喻或直接翻译成一个类似的表达,以保持隐喻的表现力。 3、隐喻重复

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

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 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 一、英语隐喻的定义及构成 英语隐喻(metaphor)为英语辞格(figure of speech)用法之一。与明喻(simile)不同的是,隐喻不用诸如like或as之类的功能词,是一种广为使用、普遍存在的将一物比作另一物的一种表达方法。西方研究者对隐喻做了深入探讨,将其大致界定如下:隐喻:希腊语的“转换”(meta意为“跨越”,phor意为“运送”),将某物转运过去。故隐喻将某物视为另一物。1 隐喻:一种蕴含的类比(an implied analogy),它以想象方式,将某物等同于另一物,并将前者的特性施加于后者或将后者的相关情感与想象因素赋予前者。2 英语隐喻的构成要素是: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和喻底ground。所谓本体the tenor,亦即被表述的概念或者被比较的主体,the idea being expressed or the subject of the comparison;所谓喻体,亦即此概念传递的意象或者此主体传达的意象,the image of which this idea is conveyed or the subject communicated。3而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类似及/或类比之处则是喻底ground,亦即the similarities and/or analogies involved are the Grounds。4 1.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Mr. Wangle has an angel of a wife. 王先生有位天使般的妻子。隐喻的本体是wife,喻体是angel,同时出现。 2. 本体未现,喻体出现:He pitied the plumage and forgot the dying bird. 他哀怜鸟儿的翅膀,却忘记了濒死的鸟儿。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各有两个。第一个本体是法国贵族,喻体是plumage;第二个本体是受苦受难的大众,喻体是the dying bird。两个本体都未现,两个喻体皆出现。 3. 本体出现,喻体未现: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有的书可以品尝,有的书可以吞食,个别的书则需咀嚼和消化。隐喻的本体是book,喻体是食物,本体出现,喻体food 未现。 4. 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和喻底ground同时出现:Life is a yo-yo. It’s a series of ups and downs. 人生是溜溜球,时上时下,沉浮多变。此句中life 是本体,yo-yo 是喻体,两者之间的类似点ups and downs 为喻底。 综上所述,英语隐喻具有如下要点:某种事物(本体)被比喻为另一种事物(喻体);两类事物属于不同范畴但却类似且可以比较(喻底);隐喻不同于明喻,不使用比喻词。本体和喻体两者同时出现;本体不出现而喻体出现;本体出现而喻体不出现;本体、喻体和喻底三者同时出现。 二、英语隐喻的类别 从构成上,英语隐喻至少可以划分为七个类别: 1. 名词喻,隐喻核心为名词或名词短语,例如:All the world’s a stage. 整个世界是个舞台。 2. 动词喻,隐喻核心为动词或者动词短语,例如:He wolfed down his supper. 他狼吞虎咽地吃完晚饭。 3. 形容词喻,隐喻核心为形容词或者形容词短语,例如:It’s a thorny problem. 这是个棘手的问题。 4. 副词喻,隐喻的核心为副词或者副词短语,例如:He clambered after her sheepishly. 他绵羊似在她身后攀缘而上。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翻译-最新资料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翻译 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人们从不同层面对翻译理论进行探讨,甚至将翻译的定义也放到新的研究领域中进行重新确定。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对翻译范畴下的一些现象和本质进行重新审视。 认知科学的发展引发了语言研究者对语言的重新认知,即把语言放入到人的认知框架中进行探讨,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同时也触发了把语言作为对象的翻译研究的变化,它开始深入研究翻译过程的主体认知过程。翻译,从综观的角度来看,是以语符转化实现的一种语言活动,既包括原语又包括译语在内的语言活动。两种语言活动都是认知主体心智的表征。无论是对原语文本的理解还是对译语文本的建构,都与认知密切相关。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主体将分析出的原语文本信息准确地映射到译 语文本中,建构起适合确切的语符,就必须对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知觉,分析,判断和推理。也就是说,翻译对认知具有依赖性。换句话而言,翻译就是一个认知过程。其主要特征是运用概念进行复杂,高级的逻辑思维获得对原语文本的认知,再将认知的结果映射到译语中。语言认知,语境认知,话语认知,翻译主体认知以及社会文化认知构成了翻译过程的一个大认知系统。换句话而言,翻译主体的成长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主体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主体的各方面知识包括语言

知识,文化知识,百科知识以及主体认知能力的组成要素在不断完善,是译者主体认知能力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本文将在隐喻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一些翻译现象及本质进行分析。 1 认知隐喻与翻译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Metaphors are conceptual, not linguistics.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果,抽象性的语义主要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跨域隐喻而成。隐喻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用一事物去理解另一事物,换言之,我们理解他食物往往都是通过隐喻予以完成的。也就是说,人类的概念系统主导、支配着人类的思想与行为。 隐喻认知理论可以应用于翻译的原因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 密切联系。隐喻包括源域和目标域,而翻译涉及的是源语和目的语或是原文和译文。使用隐喻时要把喻体或载体的某些特征转移到本体或话题上,翻译时要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字,是源语篇向译语篇的映射,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活动或关系。因此,翻译活动同样表现为一种认知活动,两种语言的翻译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翻译过程的活动其实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1.1 对等翻译 对等翻译是指英汉隐喻有共享的来源域和目标域,通过源域的认知表现映射到目标域上来实现相同的隐喻认知效果。由于人类有许许多多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兴趣爱好已经对一些事物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内容摘要: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认知隐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因此认知隐喻既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认知现象。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认知方式传递到目的语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隐喻翻译已经成为研究翻译方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为全面介绍隐喻;第三章为隐喻翻译的六种策略;第四章为结论。 关键词:认知隐喻翻译策略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虽然隐喻研究自古有之,但是仅归类于修辞学之列。隐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翻译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语境,还应熟捻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本文认知对隐喻进行了全面介绍,研究分析了认知隐喻翻译的七种策略。 二.认知隐喻 1.定义 Lackoff和Johnson站在认知的角度从功能和结构两个方面对认知隐喻的定义加以阐释。从功能上看,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经历另一事物;从结构上看,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 2.认知隐喻的语义特征

隐喻意义是基本意义与语境作用的结果。束定芳指出认知隐喻具有如下十种隐喻特征:矛盾性、临时性、模糊性、隐喻程度性、系统性、语义映射的选择性、方向性、不可穷尽性、多样性和回复性。 3.认知隐喻的分类 Peter Newmark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类: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形隐喻和复杂的隐喻。简易隐喻指那些格式明显的隐喻;半隐性隐喻专指篇章中出现的只有喻体而没有本体的隐喻;隐性隐喻专指那些喻体不明显,喻义隐晦含蓄的隐喻;复杂的隐喻,指形式和喻义均颇为复杂的隐喻。 4.认知隐喻的功能 隐喻是一种文化反映,它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是语言系统的再生机制,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形成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它富有表现力,可以通俗易懂地表达复杂的认知。 三.认知隐喻的翻译 本章研究并分析了认知隐喻翻译的六种策略。 1.保留喻体的策略 如果在同一喻体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喻义,而喻体又不宜代替,那就应该采用保留喻体的翻译策略。此时,应采用保

翻译研究: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1. 引言 在传统的研究中,隐喻只是一个文学工具和修辞方式,即打比方,只被广义地用于指代形象化表达。结构主义语言学更是将隐喻视为一种边缘现象。在后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隐喻成为一个核心部分。隐喻不再被当作对语言能力的选择规则的违反,而是变成了通过更基本、简单和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复杂和抽象事物的一个非常基本的方式。隐喻不再是一个多余的装饰品。在任何语言中,隐喻本身即是一部分意义。若将其转述必然会损失意义。这种属性决定了隐喻意义翻译的必要性。自从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理解为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和结构,隐喻就开始成为语言的普遍原则,也是建构经验的基本模式。这一认知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对隐喻意象的理解和翻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 隐喻翻译 正因为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认知语言学家才认为它们是赖以生存的东西。在纽马克看来,文本翻译的中心问题是翻译方法的选择,而其中最重要的具体问题是隐喻的翻译。由此可以看出隐喻翻译的重要性。 2.1隐喻的可译性 隐喻带有高度的文化特性和美学效果。它的主要功能是使读者感到惊讶。翻译隐喻时,如果不能保留出人意料的效果,或某些文化因

素阻碍了效果的传达,那么该隐喻翻译是不成功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源语和目的语在认知过程的相似及重合程度决定了隐喻的可译性。隐喻传达的信息量越小,结构越简单,源语和目的语的映射一致时,该隐喻就越容易翻译。反之亦然。 2.2隐喻翻译的分类 隐喻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名词或成语式短语在汉语隐喻里最为常见,而很少为动词。在英语中,最常用的隐喻表达形式仍然是名词。但动词表达的隐喻却常见的多。按照活性和强度,隐喻可分为死隐喻,创新隐喻和处于两者之间的库存隐喻。这三类是最易于辨别的,也被认为是在"翻译分析方面仍然最实用和最全面的描述"。下面将集中于隐喻翻译这一方面逐一分析这三类隐喻。 2.2.1死隐喻翻译 死隐喻是失去了意象的隐喻,通常不会被人们注意。例如"抓住机会","打破僵局",这两个短语都是用具体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抽象的思维活动,但几乎不会有人联想到有关的身体行为。死隐喻已经被词汇化了,其意义相当确定,通常被列入词典定义。 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来看,死隐喻其实就是基本的概念隐喻。它们是从直观具体的感知到抽象概念域的映射。如英语中的"the legs of a table"、"let's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汉语中的"脸面"、"圈套"、"把握"、"衰败"等。死隐喻的活力已基本消亡,不会构成任何翻译问题。然而,当一个死隐喻重新"复活",被注入了一些新的生机和活力,其隐喻意象突显出来,就成为翻译中应该考虑

汉英翻译技巧之隐喻的翻译

作为一种修辞法,隐喻指的是在语言中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行为或特点。隐喻通常包含主体(比喻对象)、喻体(比喻用语)和喻义(主体和喻体间的相似之处)。 隐喻的使用常常会使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而如何精准翻译隐喻的内涵则是英汉互译中的难点。比如汉语中的“驴”和英语中的“ass”都可以用来比喻笨蠢的人,“鹦鹉”和“parrot”都可以比喻重复别人说话的人,“沧海一粟”可以是“a drop in the ocean”,“纸老虎”可以译为“paper tiger”等等;但汉语中“望子成龙”的“龙”却不能译为“dragon”,因为在西方文化里,“dragon”通常是邪恶的象征;英语中的“He is a lucky dog”也不能译为“他是一条幸运狗”,因为在汉语文化中,“狗”也有很多贬义的表达如“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因此,考虑到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观念民俗、历史传承、表达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翻译隐喻时还应考虑其所包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采取多种灵活方法,以使其符合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语境。 关于隐喻的翻译,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总结了七种方法供参考,其按优先次序排列如下:(1)直译保留原文意象;(2)明喻+释义;(3)同一隐喻加释义;(4)用标准的目标语意象替代原文意象;(5)用明喻翻译隐喻;(6)将隐喻转为释义;(7)删除隐喻不译。当然,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隐喻进行灵活处理,选择最为合适的翻译方法,从而最大限度保留源语文化特色,并准确传递原文主旨信息。 01直译 例1又要顾事业,又要顾家庭,现代女性蜡烛两头烧。

隐喻翻译研究综述

隐喻翻译研究综述 隐喻指的是隐含暗示的含义,在日常使用中非常常见,而在翻译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其翻译有着重要的起点和角色。本文尝试从定义、特点、翻译原则、传达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够对隐喻翻译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隐喻的定义 隐喻可以被定义为一种隐含暗示的词语和概念,它可以在一句话中起到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使表达更加有力。隐喻在浅显的外表下,暗含着某种象征意义,例如把女人形容为“玫瑰”,就把女子的美丽和娇艳含蓄地表达出来了。因此,隐喻的概念被认为是隐性的,是对外部世界的抽象思维。 二、隐喻的特点 隐喻有着特定的特点,包括非直接性、抽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首先,隐喻有着非直接的表现能力,因为它的意义不会直接表达出来,通常需要读者去推断。其次,隐喻有着抽象的特性,它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人们更容易理解。此外,隐喻有着多样性,它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比喻、联想、引用等,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最后,隐喻也有着复杂性,它不仅可以表达一个概念,而且可以表达复杂的意义。 三、隐喻翻译的原则 隐喻翻译也有着一定的原则,最基本的原则是遵循原意的原则,即了解原文的隐喻意义,并在译文中尽量还原原文的意思,同时遵循

译语文化的特点,以免形成文化冲突。另外,也要尊重源文意义,不要改变文字的意思或含义,以免丢失源语的气氛。此外,隐喻翻译也要有趣,尽量使译文有趣耐读,而不要翻译成冷板板的白话文。最后,隐喻的翻译应该是合理的,翻译完必须要能够被读者理解,而不是空洞的语句。 四、传达隐喻的方法 传达隐喻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按照语言的不同而进行分类。最常用的方法是比喻,它是把一个抽象的概念用一种具体的形象概括出来,例如“人民就是财富的源泉”,用“源泉”比喻“人民”,表达了人民是财富的来源。另外,还可以使用联想的方法,把一个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联想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精神长存”,即把长期的精神联想 到“长存”来表达出来。 五、结论 隐喻在日常使用中非常常见,而在翻译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其翻译有着重要的起点和角色。它具有非直接性、抽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翻译中也有着一定的原则和传达方法,应当遵循译语文化的特点,尊重原意,并有趣耐读,以确保翻译质量。总之,隐喻翻译需要很深的文字功底,以及对母语和目标语文化的深入理解,以及丰富的翻译经验,以便既能把源语的意义表达出来,又能保证译文的合理性。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作者:林剑萍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7期 摘要:对于隐喻的研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传统隐喻研究只是局限于修辞学领域,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一种修饰性的附加成分,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到隐喻无所不在,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在研究者看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具体语境,还要注意两种不同语言间文化的差异,以免造成失误。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策略 一、引言 隐喻,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曾说过,隐喻可以使风格有所提高而不流于平凡。这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与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然而,隐喻长期以来只是被视为一种“装饰”和“美化”语言的修辞手段。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重新进行认识和解释。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曾经说过:“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隐喻,几乎每三句话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个隐喻。”。Lakoff·G·和Johnson·M认为: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他们在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语言符号与客观外部世界不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人们只有通过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总结经验,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才能进而形成隐喻,完成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转换。隐喻的英语等同词metaphor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meta”意为“从一边到另一边”,“pherein”的意思是“传达、传送”,二者合一意为用一个事物来表达另一事物,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换言之,隐喻涉及两种事物,一个是出发点,另一个是目的地。

英语隐喻的分类、理解与翻译

英语隐喻的分类、理解与翻译 英语隐喻,是一种富有诗意的语言现象,它通过比较、暗示、影射等方式,将一个概念或事物用另外一种概念或事物来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本文将对英语隐喻的分类、理解与翻译进行探讨。 英语隐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语义特征,英语隐喻可以分为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根据语法结构,英语隐喻可以分为词句型隐喻、短语型隐喻和句子型隐喻;根据使用频率和语境,英语隐喻可以分为常规隐喻和非常规隐喻。 在英语隐喻中,喻体和本体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正确理解这种关系是理解英语隐喻的关键。 英语隐喻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同一个单词或短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着不同的隐喻意义。因此,理解英语隐喻时,必须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英语隐喻往往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许多英语隐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有着独特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因此,理解英语隐喻需要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翻译英语隐喻时,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其比喻意义和文化内涵。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英语隐喻翻译方法: 对于一些在目的语中具有明确对应表达的英语隐喻,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例如,“Life is a journey”可以直译为“生命是一场旅行”。 当英语隐喻在目的语中没有明确的对应表达时,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例如,“He is a lone wolf”可以意译为“他是一个独行侠”。对于一些通过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概念的英语隐喻,可以采用象译法进行翻译。例如,“He is a tower of strength”可以象译为“他是力量的支柱”。 在翻译英语隐喻时,可以借用目的语中具有类似含义的成语、谚语等来表达原文的比喻意义。例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可以借用来翻译为“趁热打铁”。 英语隐喻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功能的语言现象。通过对其分类、理解与翻译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隐喻,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语言中广泛存在。英语中的隐喻使用尤为

隐喻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隐喻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论隐喻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内容摘要 翻译是一种复杂而又富有吸引力的工作。1.A.理查兹声称(1953),翻译很 可能是宇宙间最复杂的一种活动。因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涉及两 种语言,同时也涉及两种文化。表面上看,翻译是语际间的转换,实际上却是跨文化传达。 这点在译界早己达成共识,人们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而隐喻不仅仅 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认知工具。由于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异同, 因而其所使用的隐喻性语言必然蕴藏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 隐喻的翻译就成为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纽马克,2001)。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探讨隐喻的 翻译。 全文除了引言和结论部分,共分为三章。引言部分简要回顾了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 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当前翻译向文化转向的理论动态。隐喻性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因此,探讨隐喻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主要从翻译的角度探讨隐喻的问题,包括隐喻的定义和类型等,并提出从文 化角度划分隐喻类型的重要性。这样划分有利于我们比较英汉隐喻中文化内涵的共性 和个性,从而有利于寻找适当的翻译方法。 第二章主要分析比较了英汉隐喻中文化内涵的共性和个性。阐明英汉隐喻中喻体和 喻义之间存在着四种对应关系,即(1)相同的喻体,相同的喻义;(2)相同的喻体, 不同的喻义;(3)不同的喻体,相同的喻义;(4)喻体和喻义的缺失。其中第一种关系对应文化内涵的 共性,第二、三、四种关系则体现文化内涵的个性。 第三章探讨了隐喻翻译中文化传译的两种基本原则: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以译入语文 化为归宿,即外国化和国内化。在实际翻译中,两者交替使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优先考 虑外国化,以促进文化交流。在此原则指导下,本章详细探讨了处理隐喻中文化因素的一 些具体翻译技巧:(1)保留原文的意象和喻义;(2)转换成译入语文化中的意象:(3)保留原 文的意象+文内外补偿;(4)放弃原文的意象,直接揭示其喻义;(5) 放弃原文的意象和喻义。译者应根据具体语境作灵活的选择,不宜按图索骥。文章最后重申,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 是使源语文化能为译入语读者理解的问题。隐喻的翻译是翻译技巧的问题,译者选择任何 翻译技巧时都必须着眼于隐喻的文化内涵, 力图克服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比性所造 成的不可译性,真正让翻译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 关键词:隐喻:翻译;文化内涵:喻体:喻义 Abstract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讨论隐喻的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讨论隐喻的翻译 现如今有很多人喜欢使用隐喻来反映情绪,有很多学者也对隐喻产生了浓重的兴趣,展开了研究,学者从很多角度对隐喻进展阐释,为翻译界带来了提供了翻译的新途径。因为隐喻的作用在翻译中已经凸显出来,再加之,学者的研究越加深化,人们对隐喻的翻译希望;理解更多。 一、隐喻的认知性 上世纪80年代,有关学者对隐喻进展了全面的阐释,从而确立了其在认知领域中的地位。有关学者认为,隐喻实际上就是一种十清楚显的认知情况,从中可以反映出人类特有的思维,也正是隐喻的存在,人类可以将相对难以理解的思维变为可以理解的形象。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的域。前者往往是或熟悉的详细事物,后者是生疏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的域上,目的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人们在源于自己切身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根底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隐喻的根底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详细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来源于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才能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议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议论某一事物。 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讨论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关学者认为,翻译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最为贴切与自然的语言将其语义以及语体完全的表达出来。单纯地从翻译的角度来说,翻译者应该注重的是对等语,而不是所谓的同一语。上述读者已经对隐喻有了非常清楚的理解,基于此,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1、对等措施 尽管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每个国家也有很多民族,每个民族经过长期漫长演变,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是因为人类在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过大的差异,因此对很多客

隐喻的认知及基本翻译策略

隐喻的认知及基本翻译策略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它是一种文化载体,反映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特征。隐喻的翻译尤其复杂。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广泛存在于英语和汉语中。隐喻概念体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有同质性,更具有异质性。翻译是跨文化的认知活动,深入探讨英汉隐喻之间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策略,将会进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谈论和思考抽象概念和现象的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作为一种认知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隐喻在各种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其语言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使用者意识中会出现一系列与社会紧密相关的联想,于是产生了隐喻含义。因此,对隐喻的理解和解码过程中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背景知识还涉及到想象力和个人的情感,有时还应考虑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背景、身份和情景等因素。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是一种思维现象,其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是人们借助具体的客观事物和熟悉的概念来认知抽象、陌生的事物和

概念的过程。 语言中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大脑认知世界的方式。人类通过它来认知新事物,建立新理论,创造新词或新意。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其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隐喻认识观照下的颜色隐喻及翻译研究

----------------------- 页面 1----------------------- 隐喻认识观照下的颜色隐喻及翻译研究 黄海军水浙江理工大学马可云绍兴文理学院 摘要: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成为我们生存的基本方式。颜色隐喻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本文从 的视角探讨了颜色隐喻翻译的两种方法:转换意义和直接表达并就颜色隐喻的翻译进行了隐喻解读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颜色隐喻从中文翻译到英语的过程中隐喻的含义有所丢失。 关键词:颜色隐喻;翻译方法;颜色隐喻解读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09)05—0066—06 1.颜色隐喻认知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 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 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是我们生存 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 的基本方式,而颜色是我们认知外部世界、认识 朝。” 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颜色与隐喻的有机结合 给我们的生活和文学作品增添了无尽奇妙的色除了“红”、“紫…黑‘ (玄)”、“黄”等颜色 彩。许多语言学家对颜色和颜色隐喻进行了系外,“乡党篇第十”还提到“绀”(深青透红的颜 色)、“鲰”(黑中透红的颜色)、“缁”(黑色),这 统的认知。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BrentBerlin和 些都是早在周秦时代就出现的表示帛色的专名。 PaulKay在 BasicColorTerms.T‘heirUniversalityand Evolution一书中提出了基本颜色词理论。该理论当时由于各种颜色织物的大量出现,人们在生 活中就有了称名颜色的需要。姚小平还认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