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隐喻认知理论

漫谈隐喻认知理论

1 隐喻认知理论起源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隐喻的实质做了分析,此后,众多学者对隐喻做出了各种解释,形成了种种理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理论:替代理论、创新理论、比较理论、互动理论、认知说、语义说、语用说。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认知说,传统隐喻理论和当代隐喻理论就此分开,传统隐喻理论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主要描写说话者的话语意义和词义、句义,是妆饰文字和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段。而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的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隐喻的实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人们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等都可用隐喻现象来解释。

2 概念隐喻的发展

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认为在主体的认知和推理作用下,通过隐喻将一个概念域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语句的隐喻性得以形成。将始源域的典型的、经验性的、惯例性的(conventional)意义映合到目标域的过程即是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隐喻认知理论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用模型来阐述每一个阶段,可表述为下列三种不同的隐喻:(1)隐喻是数学映射(mathematic almapping);(2)隐喻是投影仪(overhead projector);(3)隐喻是神经连接着其上的许多分管很多信息的神经元就很可能被连带出来,出现各种不同种类的连通,从而生成不同的新信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互不相干,并缺乏经验基础,因此,很难形成神经元之间的连通。只有通过某种体验或认识,才可将这类信息进行并置处理。

在生活中的一些信息互不相干,缺乏体验基础,一般不会形成神经元之间的连通。只有通过某种体验或认识,才可将这类信息进行并置处理。例如,“He is a fox.” “人和狐狸这两个语义域原本并不相干,但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将这两者并置,建立了两者的共性,即狡猾,奸诈,从而体现出“始于矛盾,却结于同一”的事实,自然过渡出了隐喻的含义。

L&J对认知理论的新发展的相同认识是隐喻的神经论模型是最合理、最科学的隐喻理论,他们从神经元激活和连通的角度对隐喻做了更为圆满的解释。

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

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 隐喻的认识论转向传统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比喻辞格的一种类型,与明喻相对,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它是一种语言运用的现象,属于发生在词语层次上的修辞方式。隐喻一直沿着这一传统前进,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得到人们的认同。尽管有一些西方学者,包括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对隐喻的认知功能作过一些论述,但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到了20世纪30 年代,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 L.A.Richards )开始在句子层面上加以考虑,真正突破了隐喻的修辞论局限,并且认为隐喻在人类语言中无处不在,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工具。自此,隐喻的认知论成为学者的热门话题。 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之中。认知语言学家把人类的语言整体看作是一个充满隐喻的符号系统。借鉴其他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寻找隐喻意义的支点。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说:“隐喻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它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的。”语言是思维的参与者,它自身也是思维的结果,思想在思维的过程中产生,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人类的认知在思维系统中得以加工,隐喻隐身于思维,通过语言这一形式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隐喻的三种类型隐喻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迎合到另一个概念域,因此,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

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隐喻是人类形成概念系统的基本手段,它在语言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Lakoff 和Johnson 把它们概括为三种类型: 1 本位隐喻本位隐喻是利用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感知的基本经验来理解那些抽象经验,比如,思想,观念,行为等。人们经常谈到这样的例子:“通货膨胀正在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其中的通货膨胀被看作是一个实体,这是人们把物价上涨的实体化,实体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抽象的经验被表达的具体生动。如果把大脑的思考实体化为机器,我们就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大脑和机器联系的表达,比如:“我的脑子不转了”,“我脑子好像生锈了”等。最典型的应该是Reddy(1979)提出的著名的导管隐喻,也被称作容器隐喻。他把语言看成导管或者容器,交际过程中,发话人将意思感情放入语言中,受话人则从语言中把发话人的意思取出来。隐喻建立的基础来自我们的身体经验,人体具有容器的特征,它既可以装入东西,也可以排出东西。 2 方位隐喻方位隐喻跟空间位置有关,空间位置的感知是人的基本能力。人类参照相对于自身的空间位置,如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 边缘等形成的一套概念系统,这些方位是人体直接经验的体验。以上下为例,根据蓝纯统计研究的结果,汉语中绝大多数的“上”都有隐喻义,与之相关的隐喻义是:处于较好的状态为上,数量较大为上,时间较早为上,社会地位较高为上。 3 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是用一个类别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个类别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一个研究古老语言学以及语言与概念之间关系的新兴话题。隐喻理论认为,当我们说话时,我们在更大的概念范围内通过引用和比喻的形式来传达我们的意思。因此,我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有趣而有用的语言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和表达,甚至是我们与他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关键。 隐喻理论建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大师史蒂夫马斯特斯(Stephen C.Mast)提出的观点之上,他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三种:类比型,拟语型和转喻型。在他的给出的角度中,类比型表达的是实际的对象,拟语型表达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转喻型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更为抽象的概念。例如,当我们说“我看不到未来”时,我们实际上在用转喻将未来比作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而不是用类比或拟语直接表达出来。 自马斯特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来,隐喻理论便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隐喻的作用在于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些学者则认为隐喻是用来传达非话语内容,例如情绪、情感等。 隐喻理论还被用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媒体中隐喻被用于传达对某些事件或行为的论述,它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话语背后所暗含的意思。 此外,隐喻理论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具体

而言,研究者可以检查语言背景是否会影响人们的比喻理解,从而探究隐喻理解对不同社会语言者而言有何影响。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利用隐喻理论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指导语言学习者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本文通过介绍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以及隐喻理论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来探讨语言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隐喻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的意思,并开拓了一条通向更加有效的沟通的道路,而且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以及文化背景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隐喻的认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9195309.html, 隐喻的认知研究 作者:王佳琪 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16期 摘要: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和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等理论一 起在认知语言学兴起的三十多年内颠覆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对于客观世界的看法。本文首先介绍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隐喻的类型,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隐喻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多层次性。进而考察汉语中的一些经典、常用的隐喻,以此揭示人类思维,主要是汉语语境下的人类思维模式。 关键词:隐喻莱考夫认知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6(a)-0249-02 1 传统的隐喻研究 西方自古有研究隐喻的传统,分别是从修辞学、哲学和语言学这三个层面进行。 亚里士多德首先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隐喻,他认为隐喻是根据一种类比和相似的原则,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后来和亚里士多德持同一观点的学者丰富了对隐喻的看法,提出了所谓的“替换论”。他们都以相似为重点,认为隐喻是对词语的修饰。比如老年之于生命,相当于黄昏之于白日,因此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将黄昏称为老年或将老年称为黄昏。 柏拉图从哲学的角度看待隐喻,和亚里士多德不同,他对隐喻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哲学探讨的是真理问题,而隐喻是花言巧语,与哲学大相径庭。 最早由理查兹提出的“相互作用”是隐喻研究向语言学方向转变的一个开端,提出话语成分在具体的陈述中互相激活和渗透,即“要旨”和“载体”互相影响对方,形成一种张力,继而形成隐喻现象。“语言是不同领域的交汇点,不仅是认知的表现形式,而且也是它的组成部分。源于日常经验的认知体系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心理基础[1]。”此后的本旺尼斯特、乌尔曼等人突破了传统修辞学,把隐喻看成一种语义现象放到句子中,并且意识到了两种概念之间的关联存在于人的认知中。 2 隐喻的认知观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被以一种认知的方式重新研究。人们意识到,当人类从具体的概念中逐渐获得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这种抽象思维能力造就了人类的隐喻语言。其中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隐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会出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文章分析了隐喻的特点,分析了有关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隐喻的理解,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标签:隐喻;认知;理解 隐喻以多种形式广泛地存在于语言交际中。在日常的对话、广告、报纸文章、科学论文、哲学文章、小说以及诗歌中都可以见到隐喻。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隐喻把词或句子作为重点,把篇章作为框架。它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和工具。隐喻是否存在以及它应该如何被解释都要取决于篇章。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理解,并讨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1. 文献综述 隐喻,英文为“metaphor”,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 意为“carrying across”, 即“由此及彼”的意思。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传统的解释为“两种相似的事物间的比较”[1]。 对于隐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隐喻最早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他指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用类比字。”他认为“隐喻是基于事物相似之处的一种比较,是附加于语言的装饰品,它的作用是使得语言变得美妙”[1]。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个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作用,主要用于文学作品。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隐喻的研究引入认知领域,认为隐喻除了是语言现象,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体现了一个语义创新和生成的过程[2]。 国内以系统得认知语言学为视角研究隐喻的历史是很短暂的。1994年,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和林书武的《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的发表,使得学者们开始注意到国外隐喻的认知研究。此后束定芳(1996,2000)、胡壮麟(1996,2004)、蓝纯(1999)等发表了许多元与隐喻认知研究的论文。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隐喻作了具体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尽管零零星星也涉及到了其表现形式及其功能,可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 2. 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 隐喻是在相似的基础之上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被人们广为承认。对隐喻的研究也从其传统的文学批评和修辞领域扩展到众多与认知科学相关的重叠领域,如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等。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最为重要的隐喻认知理论是“概念隐喻理”,它与

初谈隐喻认知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隐喻认知理论与中学英语教学的相结合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人类活动的每个领域,它在人类认知和思维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和语言、文化以及认知之间的紧密关系,决定了隐喻必将在外语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隐喻思维的培养必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隐喻认知观在教学中的引入,必将开辟外语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关键词:隐喻,隐喻思维,认知教学法,外语教学改革 中国外语教学法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对外交流的发展,经历了数个阶段的发展, 80年代以来,以完成生活任务,以求沟通和生存的“任务性”教学和交际法占领了几乎所有的外语教学领域。这些教学方法讲究以“理”代“悟”,教学过程以讲、析、练、核对;再讲、再析、再练、再核对为线索,充满了“理性”和“技术”的成分。但是真正的外语教育应该是文化教育、人文教育的结合,它是对另一种文化理解、吸收和消化的过程。认知教学法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人类活动的每个领域,据Lakoff和Johnson的统计表明,70%的日常表达来自隐喻。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认知的发展,因此隐喻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形成概念、发展知识、进行思维、做出

推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隐喻、思维、语言及认知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为何不将其付诸实际,以改变目前外语教学只重视交际能力训练而缺乏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的尴尬局面, 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用目标语进行隐喻思维的能力呢? 纵观目前全国的教育实际,首先急需改进的是还以“生存”为核心的与“任务性”教学相辅的教材。王寅指出:隐喻创造了很多相似性,建立了若干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想像力,很多新奇隐喻,都是人们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它们能给人以较多的启迪,丰富的遐想。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句远比“你吃了吗?”“一斤萝卜多少钱?”更富有“生存”的意义。 以广受好评的《展望未来》为例,这是一套以交际教学法为指导核心编写的教材,强调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英语,目的是促使学生能进行真实的交际,提高他们在口语表达时的流利程度。书中只提供了少量英美文学作品的摘要,如William Shakespeare在As You Like It中著名的All the world’s a stage的对白,但是却在His acts being seven ages戛然而止,马上转入了“实用”的莎士比亚生平介绍,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语言上的及思想上的精髓。 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中,以上的例子处处可见,学生除了读到干瘪的文字,不能在精神上得到任何的裨益,更不用说创新思维的训练了。那么如何来弥补诸多教材里存在的不足呢?曾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王寅也指出思想与诗歌为邻;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因此通过多读诗歌(以及其他体裁的较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增强语言表达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是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之一,其理论源自于拉克杜华(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1980年代的研究。隐喻是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概念隐喻则是指将一个概念诠释为另一个概念的方式。概念隐喻的理论比较复杂,需要运用到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下面将从其相关的文献综述阐述其理论。 首先,概念隐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语言存在的一定历史时期。Lakoff和Johnson (1980)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在不断演变,人们会将已有的概念和经验与未知的领域进行比较,从而构建新的概念和认知方式。这个过程是基于“概念映射”的机制,即将一个已有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领域。 第二,隐喻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由于隐喻涉及到语言、认知、文学、音乐、艺术等多个领域,因此引起越来越多领域的学者的研究。例如,Fauconnier和Turner (2002)将隐喻应用于语言的意义和推理中,并提出了“认知隐喻”和“语言隐喻”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第三,概念隐喻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分析研究。实证研究基于语料库分析,通过探究大量现实语言数据中的隐喻使用,来揭示隐喻所反映的人类认知机制。例如,Steen(2011)提出了“批评与理解的多维隐喻分析”方法,探究不同领域的隐喻,如政治、商业和艺术等。而分析研究则主要考虑隐喻的构建和分析,从而揭示隐喻与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例如,Lakoff和Johnson(1980)通过对英语中的“生命”隐喻的分析,发现“生命”隐喻是一种基本的、普遍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隐喻。 第四,概念隐喻的研究也涉及到具体的领域或主题。例如,政治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表明,政治人物和政治团体的角色在公共领域的表述中,可以通过隐喻与非隐喻的方式进行呈现(Musolff,2016)。音乐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则揭示了音乐语言中存在着丰富的隐喻形式,如比喻、转喻和映像(Lakoff和Johnson,1980)。 总之,概念隐喻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不仅包括语言学和认知科学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多个具体领域和主题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概念隐喻的理论将更加成熟和完善。

中国隐喻认知思想溯源-最新文档

中国隐喻认知思想溯源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隐喻(metaphor)的本质是以某一事物来理解、体验另一事物。钱钟书认为metaphor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隐喻就是汉语中比喻的一种类型,与明喻相对。广义的隐喻相当于汉语中的比喻,对此林书武(1994:62)也有论述。本文所谈中国隐喻兼顾狭义和广义,但在某些语境下为了尊重原著,会使用“比喻”(隐喻的广义)一词。总揽当代隐喻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替代说”、“比较说”、“互动说”和“认知说”。隐喻的“认知说”是划分传统隐喻理论和当代隐喻理论的分水岭。传统隐喻理论强调隐喻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当代隐喻理论冲出了语言藩篱的束缚,强调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的思维与日常行为之中,因为“我们赖以思维、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Lakoff&Johnson 1980,2003)。雷考夫(La-koff 1987)、约翰逊(Johnson 1987)和特纳(Turner 1989)是系统论述隐喻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从认知角度谈论隐喻,学者们常常追溯到西方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理查兹(Richards)的“互动说”(1936)、雷迪(Reddy)的“传导隐喻”(1979)等。但是中国隐喻历史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的先哲和近贤从庄子、墨

子、孔子到刘勰、朱熹再到钱钟书等都对隐喻认知思想有所论述,本文拟对中国有关隐喻认知思想的精华进行提炼并作为对比和 溯源的切入点,他们是喻体的体验性、概念的映射性、隐喻的认知性、隐喻的文化制约性和非类相比等。 2 中国隐喻认知思想及其溯源 2.1 喻体的体验性 当代体验观强调隐喻的本质是以某一事物(喻体)来理解、体验另一事物(本体),充当喻体的“某一事物”是人类的身体经验,源于人类与周围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身体和身边诸物,然后上天下地。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论语?雍也》)。譬,喻也。――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朱熹,转引冯广艺2002:18)。“近”体现了“取”喻的体验认知性,从诸身物开始,然后鸟兽草木、上天下地,由近及远,与“取譬不远,吴天不忒(《诗经?大雅?抑》)”相呼应。如,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易传?系辞》)。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体验思想得到了后人的继承和发扬,如,西晋刘勰的“或喻之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和唐代皎然的“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进人比兴”等。在刘勰和皎然看来无论是声音、形貌、内心感受、

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

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 隐喻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语言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关注的是隐喻在沟通和表达中的作用。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但直到近几个世纪,隐喻才开始引起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隐喻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比喻不同的事物。然而,这种研究仍然局限于修辞学的领域,没有得到深入的探索。 到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开始对隐喻进行了更为系统和科学的研究。康德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他将其视为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他认为语言和思维中隐含着各种隐喻,这些隐喻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 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基础。弗雷格尔和邓纳姆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隐喻在日常沟通中的普遍存在和重要作用。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心理过程,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应用到另一个领域,来帮助人们理解和思考。 20世纪中期,隐喻研究获得了更大的关注。拉卡托斯基提出了“隐喻即真理”(metaphor is truth)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人们理解世界的基础,它们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他还提出了类比和隐喻之间的区别,类比是一种将一个领域的特征应用到另一个领域的过程,而隐喻是一个更复

杂的心理过程。 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格洛斯和拉卡夫编写的《隐喻与思维》一书,系统总结了隐喻在认知科学中的作用。他们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基础,它们不仅仅是修辞手法,也是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他们还提出了认知隐喻的概念,认为隐喻不仅表达了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概念转移,还能够塑造我们思考和理解的方式。 随着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隐喻研究已经从传统的人文学科发展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现在,人们正在研究隐喻在大脑中的神经基础,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模拟隐喻的生成和理解。 总的来说,隐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修辞学到认知科学的转变,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再到弗雷格尔、拉卡托斯基和格洛斯等研究者的贡献。隐喻研究的进展不仅仅丰富了我们对人类思维和语言的理解,也在认知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认知隐喻学

认知隐喻学 METAPHOR AND COGNITION 绪论 第一章语言-隐喻•认知 张力理论(The Tension Theory)由于隐喻乍看起来往往是不合语法的,不真实的,或 不熟悉的,读者或听者碰到隐喻便会产生不自然的反应,既张力感。但这样的隐喻经过连续使用,张力感会消失,真值会增加,语句会被认为合乎语法而成为常规语言。隐喻的语法性 和真值决定于张力感的消失;这是情绪效应的功能,它不受制于自立的规则。这种理论的优点是:隐喻可以传达情绪感受,诱发激情,其手段是将隐喻的所指和认知内容作反常并列。 P5 格勒克斯堡和凯瑟(Guluckesberg和Keysar, 1990)指出单纯的相似性不能说明隐喻性。 隐喻不是隐含的明喻或可由范畴包含的陈述。隐喻的本体被赋予有待确定的范畴,即喻体, 它同时又是该范畴的原型式。P8 吉伯斯(Gibbs,1992)对上述二人的观点做过评论。他指出,隐喻的两个所指项不是临 时的偶然的范畴,而是反映人们长期记忆中先前存在的概念的映合。P8 经验是与日俱增的,这就联系到语言使用者的年龄。实验表明:隐喻的理解决定于年 龄,更甚于语言背景和家庭背景或移民时间( Johnson, J. 1991)。P11 隐喻允许人们以一种整体的方式进行交际,通过张力情绪的激发,让人们感知之间的 总体关系,给这些动态关系提供确切的意义,而不是对符号本身。隐喻是聚合关系的,在这种关系中发生语言的内在的动态关系( Fatic, 1993)。P11 隐喻可以扩大人们认识一些尚无名称的或尚不知晓的事物的能力。它能超越单纯依靠 以规则为基础的语言的范围( Muscari, 1992 )。P11 世界 认知(文化) 大脑

认知隐喻理论综观认知隐喻理论

认知隐喻理论综观认知隐喻理论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隐喻的研究进入认知阶段。现代认知隐喻研究者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正如莱考夫所言,隐喻无处不在,人类百分之七十的语言表达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国内外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研究方兴未艾。他们一致认为,相似性是隐喻重要的工作机制,但对相异性研究甚少,甚浅。本文简单回顾了Black的互动论,Indurkhya的隐喻互动论,Honeck et al.(1985),Honeck et al.(1987),Hoffman和Honeck(1980)等提出的“范畴化的概念基体观”;Lakoff的概念整合理论,以及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等认知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指出认知主体对隐喻的建构和理解以相似性为基础,但相异性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的最终理解是相似性和相异性的整合。 2.认知隐喻理论与隐喻理解 本节主要对Black的互动论,Indurkhya的隐喻互动论,Honeck et al.(1985),Honeck et al.(1987),Hoffman Honeck(1980)等提出的“范畴化的概念基体观”,Lakoff 的概念整合理论,以及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等认知语言学理论对隐喻理解的分析进行回顾和评述。 2.1 Black的互动论与隐喻理解 Black的互动论是认知隐喻理论的转折点。他认为,隐喻的载体主要用来为主体提供框架重构主体。但载体提供的框架必须与主体原有的框架保持一致。重构使主体看起来与载体相似。因此,隐喻的相似性是主观创造的抽象的结构,因为隐喻的载体为主体提供的框架并不是主体原有的构成部分。“隐喻利用载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异性为认识主体提供一种新视角从而在两者之间创造了一种相似性”。(Black,1962:41)因此,隐喻的理解在于它们之间各种特征的作用。

概念整合理论观照下的隐喻认知阐释

概念整合理论观照下的隐喻认知阐释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学派继概念隐喻观及映射论之后隐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认知主体通过不同认知空间特征的类比、映射、整合及扩展,构建新的结构,产生新的意义。概念整合视角下的隐喻认知是在概念整合网络中多空间的复杂映射,它是一个动态实时意义的构建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认知思维活动。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认知主体隐藏于隐喻幕后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作了更为深入的揭示,对隐喻的认知与解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概念整合;隐喻认知;认知语言学;认知主体 赵冬生(1969-),男,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学。(河南洛阳471022)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按照类似的原则进行的隐性比较。19世纪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为主的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语言本质上是隐喻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隐喻进入了多元化研究的新纪元,诸多学者从修辞学、心理学、认知学、文学、符号学、人类学、语言哲学等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探讨,在新的隐喻研究理论中,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是思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对隐喻开展的研究中,认知语义学者莱科夫与约翰逊(Lakoff&Johngon)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观的理论框架,使人们意识到隐喻是一种独具魅力的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工具,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但是,由于概念隐喻观的映射理论在其映射方向的单向性和映射内容的静止性等方面有不足,在解读尤其是新奇隐喻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福柯尼耶(Fauconnier)在其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在1997年发表的《思维和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 inthoughts and Language)一书中,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2002年,福柯尼耶与特纳(Turner)合作,进一步提出概念整合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它揭示了自然语言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过程,对隐喻的认知构建做出了更为合理的解答。 一、概念隐喻观与概念整合理论 莱科夫等学者认为:隐喻是一个从具体语域“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一个抽象语域“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实体映射过程(ontological mapping),其心理基礎是意象图式。莱科夫从认知的角度考察隐喻的本质时借用了数学中映射的概念,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对应,认为隐喻映射(metaphorical mapping)就是指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一种转换。莱科夫等学者提出的这一跨域映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隐喻的实质,以至于它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语言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概念隐喻理论清楚地解释了隐喻的工作机制,使人们对隐喻的研究从传统的语义层面转到了认知角度,但是,在某些层面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概念隐喻观及映射论中的映射涉及始源域和目标域的对应,换言之,其映射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最终在目标域中形成的结构、特性和知识,是始源域原有结构、特性和知识的继承,而目标域本身的结构、特性和知识在映射过程中至少是不明显的,其映射仅表现出单向性。其次,莱科夫认为人们总是能固定地提取始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在每一个概念隐喻映射中,都有一套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摘要: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知隐喻的提出更是掀起了一股“隐喻潮”,隐喻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语法隐喻作简单区分,并且对国内词汇层面、语篇层面上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探析。 关键词:认知隐喻;区分;词汇;语篇 1. 引言 从亚里士多德至今的2000多年,隐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各研究领域中的一棵“常青树”,在20世纪70年代更是进人了一个“隐喻狂热”的时代。相对而言,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给予关注并进行研究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刘宁生的摘译文章拉开了当代中国隐喻研究的序幕,但是中国的隐喻研究并为受到起步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隐喻,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拟对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性探析。 2. 认知隐喻 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换言之,隐喻不仅

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Ungerer & Schmid,1996;蓝纯,1999) 2.1 认知隐喻产生及其特点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从人类产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感受和认知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关联经过长时间的感知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对这种关联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就是认知语言学上所说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形成之后,人们才可能据此造出词项或义项来。如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早的,认识了自己的身体以后再利用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来认识其他的事物是很自然的,因此,人类在给树的各部分命名时就会有树冠、树身的概念,在给山的各部分命名时也就有了山顶、山头、山腰、山脚的说法。因此,认知隐喻在产生以前,语言中并没有表示这个概念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它的产生是为了填补词汇空缺。 隐喻有如下特点:(1)规约性:有些隐喻已经石化了,或者已经变成了死喻;(2)系统性:目标域和源域紧密相连,隐喻可扩张,隐喻都有自己的内部逻辑;(3)非对称性:为了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起相似点,隐喻不可能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对称性的比较;(4)抽象性:典型的隐喻总是使用具体的源域来描述一个抽象的目标域。(Saeed,1997) 2.2 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