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认知解读

隐喻的认知解读

摘要:现代隐喻研究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发现隐喻并非一种可有可无的修辞现象,而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形象思维”,是表达人类本性和欲望的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即使在纯粹的修辞用法之中,隐喻也隐含了一

种特殊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也就是所谓的认知功能。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语言;社会

1 概述

隐喻研究的角度,从20世纪初就已经从传统的修辞学转向语言学;20世纪70年代后,人

们又从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符号学、阐释学等不同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立体的综合研究,其

中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解释是隐喻研究上一个很大的突破。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它

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也可以在语

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社会原因也是隐喻使用的一个重

要因素。我们把隐喻的产生原因分为三大类:认知原因、心理原因和语言原因。

2 隐喻产生的认知原因

“思维贫困假说”与根隐喻所谓“思维贫困假说”,就是认为隐喻的最初使用者因为思维能力的

局限(贫困),把某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作了同一种事件,因而产生了隐喻。这样的

隐喻主要产生于语言的初创期间。这个时期其实也是人类思维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的时期。我

们知道,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初期,词语并非用来代表独特的概念明确的事物,而是用来代表

对某一整个场景的模糊指代。

3 隐喻产生的认知功能

3.1 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根隐喻(root metaphor)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

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

3.2 隐喻作为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

隐喻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认知另一领域的经验。这样,就为人们利用相对熟悉或相对容易

把握的经验领域,来组织相对不熟悉或较难把握的领域的经验,形成某种态度,并采取相应

的行动提供了可能。人类的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基础上。“本体隐喻”中又可分出“实体和物质的隐喻”(entity and substance metaphor)和“容

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等。“实体和物质隐喻”即通过物体和物质来理解我们的有关经验,这就使得我们能把一部分经历作为一种同类的、可分离的物质来看待。

3.3 隐喻作为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隐喻是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谈论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过程。美国前总统卡特曾把能源危机

比作一场战争。这一战争隐喻产生了许多相关的蕴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有关政策的制定。例如,因为是战争,就有了一个enemy(敌人),threat to national security(威胁国家安全),因此需要setting goals(确定目标),establishing a new chain of command(建立新的

指挥系列),plotting new strategy(设计新的战略),gathering intelligence(收集情报),marshalling forces(调动部队),等等。对心理学文本中的隐喻研究表明,对主题隐喻的选择一般与当时的新技术有关。

4 隐喻的语言和社会修辞功能

对隐喻的研究,最早是修辞学家。也就是说,隐喻的修辞功能最早为人们发现。从古希腊开始,修辞学逐渐从“论辩”(argumentation)和“创作”(composition)中脱离出来,慢慢萎缩

成一门专门研究“风格”(style)的学科。再后来,风格学又逐渐萎缩为辞格学(tropology),仅限于对修辞的分类。最后,辞格学仅仅关注由隐喻和换喻构成的体系,把两者看作是分别

建立在相似性和邻近性基础上的修辞现象。

4.1 隐喻的语言修辞功能

4.1.1填补词汇空缺

如果日常语言中缺少表达某一概念的相应词汇,人们往往会从已有的词汇中借用描述同样形

状或功能的词汇来作临时替代,如用英语中“crane”指代“起重机”,“mouse”指代电脑用的“鼠标”。如果这种临时替代得到了其他语言使用者的默认,流传开来,那很可能这一用法就成为该词的一个新的义项,该词就成为一个多义词。日常语言词汇有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即某词

越是使用频率高,其义项就可能越多。其中许多义项是通过借用(即隐喻)的方式增加的。

每种语言都有一些共同的通过隐喻而构成新词词的方式。例如,英语中常见的隐喻构词方式

有转换、词缀和分词等:

a.转换:英语中大量的名词都通过隐喻方式转换成了动词,如:to shadow:to follow closely and secretly等。

b.词缀:如:-like:childlike;-y:mousy等。

c.分词:如:shivering laughter,craning glimpses等。

4.1.2增加精确性

有时,语言中已有一些词用来表达某些概念或现象不够精确,人们便只好运用某些特殊的构

词方式来弥补这种缺憾,其结果往往就是隐喻。如:He put his face in the water and half-gulped and half-ate it.(他把脸埋进水中,半吞半吃起来)

4.2 隐喻的社会修辞功能

隐喻的社会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交往中加强“亲密程度”,二是作为社会批评的对象。科恩(Cohen,1978:6-7)认为,隐喻使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得亲密程度(achievement of intimacy)。这包括三个方面:(1)说话者发出含蓄的邀请;(2)听话者付出特殊的代

价接受邀请;(3)这一交换使得双方承认属于同一团体。科恩指出,这种同一团体归属感

不仅是因为知道发出和接受了某一特殊的邀请,而且知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隐喻性语言只有在对相互之间的知识、信仰、意图和态度等都非常熟悉的人们之间才能理解。隐喻的“亲密”功能使得社会集团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和“归属感”。如监狱犯人之间、

黑社会成员之间、士兵之间、学生之间等都有一套独特的隐喻话语。

结束语

本文简要讨论了隐喻产生的主要原因。隐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非常特殊

的语言现象。隐喻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隐喻产生的原因的进一步认识,对

我们揭示隐喻的特点、机制和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ormac.E.R.M.A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M].The MIT Press,1985.

[2]Goatly,A.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 [M].Routledge,1997.

[3]Honeck,R.P.& Hoffman,R.R.(eds.)Cognition and Figurative Language[M].Hillsdale,1980.

[4]Ortony,A.(ed).Metaphor and Thought[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5]Richards,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6]束定芳.论现代隐喻学的目标、任务和方法[J].外国语,1996(2).

[7]束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1996(2).

隐喻理解的语言及认知角度分析

隐喻理解的语言及认知角度分析 隐喻是日常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它不同于其他文字表达形式,因为它通常借助象征性的语言来描述和比喻现实世界的某一种概念。它同时具有精确的描述性和创造性。隐喻在日常语言当中的运用,无论从频率以及作用上来说,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构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模式,是我们理解和认知外部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 隐喻被认为是情感化语言,因为它对各种概念具有一个描述性和引用性的表述,同时也能够直观地传递情感。它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言语的表达能力。通过隐喻,语言表达者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他们的信息传递给听众,为听众理解说话者的意思提供更多的参照系。 然而,在真正理解隐喻的意义时,我们还需要依赖认知过程,即我们解析隐喻作用时,要把接收者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联系起来,把隐喻与外部实践和社会经验联系起来,以分析出隐喻的真正含义。隐喻的理解,是一个交互的过程,涉及多个活动的参与,比如对比、比喻、概括、抽象等等,而这些活动又都牵涉到大量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 第一,对比。对比是比较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而推断出一个新的含义。通过对比,人们可以把它们看作相似或有关联的事物,从而构建一个新的概念。除此之外,人们还能够依靠对比分析,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明确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隐喻的意义。 第二,比喻。比喻是把不同的概念比作一个抽象的概念,从而把

一个无形的概念转化为一个有形的概念。这个过程不仅能够使原有的概念更有清晰和生动,而且也可以使不同概念之间产生联系,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三,概括和抽象。抽象是从一个概念中抽取出更广泛的概念,从而产生新的意义。概括是通过一系列的概念,把它们归纳为一个更抽象的概念,从而获得更宽泛的含义。抽象和概括都是构建一个全新的概念,或者推导出一个新的概念,都是隐喻理解的重要认知过程。 总之,隐喻是一种丰富的、广泛使用的日常语言表达形式,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并传递信息,在社会交流当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的理解,涉及到多种认知,除了需要接受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也需要对比、比喻、抽象、概括等等认知动作的参与,这些认知动作是构建隐喻意义的重要因素。

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

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 隐喻的认识论转向传统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比喻辞格的一种类型,与明喻相对,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它是一种语言运用的现象,属于发生在词语层次上的修辞方式。隐喻一直沿着这一传统前进,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得到人们的认同。尽管有一些西方学者,包括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对隐喻的认知功能作过一些论述,但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到了20世纪30 年代,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 L.A.Richards )开始在句子层面上加以考虑,真正突破了隐喻的修辞论局限,并且认为隐喻在人类语言中无处不在,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工具。自此,隐喻的认知论成为学者的热门话题。 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之中。认知语言学家把人类的语言整体看作是一个充满隐喻的符号系统。借鉴其他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寻找隐喻意义的支点。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说:“隐喻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它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的。”语言是思维的参与者,它自身也是思维的结果,思想在思维的过程中产生,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人类的认知在思维系统中得以加工,隐喻隐身于思维,通过语言这一形式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隐喻的三种类型隐喻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迎合到另一个概念域,因此,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

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隐喻是人类形成概念系统的基本手段,它在语言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Lakoff 和Johnson 把它们概括为三种类型: 1 本位隐喻本位隐喻是利用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感知的基本经验来理解那些抽象经验,比如,思想,观念,行为等。人们经常谈到这样的例子:“通货膨胀正在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其中的通货膨胀被看作是一个实体,这是人们把物价上涨的实体化,实体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抽象的经验被表达的具体生动。如果把大脑的思考实体化为机器,我们就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大脑和机器联系的表达,比如:“我的脑子不转了”,“我脑子好像生锈了”等。最典型的应该是Reddy(1979)提出的著名的导管隐喻,也被称作容器隐喻。他把语言看成导管或者容器,交际过程中,发话人将意思感情放入语言中,受话人则从语言中把发话人的意思取出来。隐喻建立的基础来自我们的身体经验,人体具有容器的特征,它既可以装入东西,也可以排出东西。 2 方位隐喻方位隐喻跟空间位置有关,空间位置的感知是人的基本能力。人类参照相对于自身的空间位置,如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 边缘等形成的一套概念系统,这些方位是人体直接经验的体验。以上下为例,根据蓝纯统计研究的结果,汉语中绝大多数的“上”都有隐喻义,与之相关的隐喻义是:处于较好的状态为上,数量较大为上,时间较早为上,社会地位较高为上。 3 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是用一个类别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个类别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隐喻在视觉艺术、文学、演讲和其他表达形式中都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工具。它们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本文将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喻的认知 隐喻是一种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式。它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信息,强调其相似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当与实际情况相比时,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在隐喻的措辞中,表示被比较对象的是“喻体”,而被比喻对象的是“喻义”。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一段旅程”这种说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的一生是一种旅程的隐喻。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或听众理解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那么,在认知隐喻时,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现代的认知科学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基于比喻模型的,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将被比较的人或物进行编码或”估值”(如判断它们的高度、颜色、大小等),接着将喻体的特征与喻义进行比较,并在喻体中找到与已知语境相关的“义项”或“共鸣”,以此来完成隐喻的理解。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些隐喻,并产生

相应的联想。因此,读者或听众所理解的隐喻可能因其经验、文化和教育背景而各不相同。 二、隐喻翻译的挑战 由于隐喻依赖语境的环境,难以轻易地将其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事实上,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文化差异 在进行隐喻翻译时,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还需要对原文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在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无法完全理解,反之亦然。例如,“Is it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一种常用的英语 隐喻,意思是“下大雨”。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直译的话, 可能会被理解为猫和狗从天上落下来了。因此,隐喻的翻译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并进行适当的转换。 2、语言习惯 由于语言和表达习惯的不同,一个隐喻常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英语中,“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是一种常用的比喻,常用来描述紧 张或兴奋的情感,但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需要寻找适当的比喻或直接翻译成一个类似的表达,以保持隐喻的表现力。 3、隐喻重复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摘要: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英汉隐喻的例子,从隐喻的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理解途径等方面来讨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的普遍性,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原因,指出其认知实质。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模式。 一、简介 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隐喻对于语言长期的发展和构建、人类巩固和延续自己的观念、人类关系以及人类认识世界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隐喻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的兴趣,而且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传统的研究把隐喻认为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格,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 人们对它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这种修辞手段在语言运用上所表现出的修辞功能和审美效果上。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人们开始尝试运用语言学理论来进一步认识、研究隐喻。 二、修辞与认知概述 I. A. Richards 是较早对隐喻的分析涉及到认知领域的英国哲学家,他在《修辞哲学》 (1936) “论隐喻”一文中指出隐喻是思想间的借用,当人们使用隐喻句时就是把表示两个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现代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学者G. Lakoff。他的研究重点就是Richards 提出的,但未进行深入研究的“用一物来理解另一物”这种思维上的认知关系。在他和Johnson 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以及与Turner 合著的“More Than Cool Reason” 中用大量的语言事实说明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密切相关性及系统性,并明确指出隐喻是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Lakoff 和Johnson的理论是革命性的,他们的理论把众多的概念减少到通过隐喻来涵盖人类整个认知域的经验型基本概念。他们提出了关于人类概念系统的组织结构新的理论,即“经验主义”,该理论认为隐喻是基本的认知过程,是人们将经验和外部世界概念化的基本图式。 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在语言上,而且也在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是隐喻的。Lakoff 的隐喻认知观在Gibbs 的“The Poetics of Mind” 中得到了发展。他以详细的理论和实例阐述了比喻性语言的广泛性与日常思维的比喻性之间的关系。Gibbs 认为日常语言中,比喻语言的广泛性与思维的比喻性有密切联系。隐喻、换喻、反讽等辞格不仅仅是语言的手段,同时也是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其中隐喻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Gibbs 把隐喻认为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法,是看待和认识事物的一个视角。这也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的手段,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它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三、隐喻的修辞功能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其特点是把本体 (tenor) 直接说成是喻体 (vehicle),而不用比喻词,其实质是一种含蓄的比较。当然,与其他所有类型的比喻一样,隐喻也是以相似性(similarity) 为基础的,不同类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类比联想,就是要有相似点,从这一点上来讲,相似性是比喻的灵魂。下面我们从修辞结构上把隐喻分成下面几种类型: 1. 名词型 (noun metaphors)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隐喻,它以某种相似性为基础,直接将甲事物说成乙事物,而比喻词通常不出现。 a. 本体 (tenor) + be + 喻体 (vehicle) 1) Time is money 2) Life is a journey b. (a/the , et c. ) + 喻体 (vehicle) + of + 本体 (tenor)

《论语》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论语》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论语》中的隐喻句进行了分析,将它们划分为三类,为解读经典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标签:《论语》非扩展性隐喻扩展性隐喻创造相似性隐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学研究的日渐升温,对《论语》的解读和研究也迅速地扩大和深入,但大部分是围绕着文化解读、文本分析、词章考据等层面展开的,语言学层面的研究较少。《论语》的价值既在于它蕴含的思想,也包括它独特的语录体记录形式。因此,透过语言学的视角来理解文本也必然会成为更好地挖掘《论语》的思想文化内涵的一条必经之路。本文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对《论语》中出现的全部带有隐喻性质的句子进行分析。 二、理论综述 传统意义上,隐喻被归为一种修辞现象,广义的隐喻就是比喻。由于辞格研究的局限性,隐喻逐渐转换到认知领域,从认知的角度解释,隐喻是将人们原有的认知系统和范围空间重置,从而创造出新的体系。可以说隐喻在我们的认知世界中具有打破和重建的作用,对逻辑思想和范畴化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但要给隐喻下一个明确又共同认可的定义,迄今为止这个复杂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Halliday 等人侧重隐喻机制在语言各个层面所起的小作用,而Lankoff等人则注重隐喻认知机制本身的探讨。我们同意leech“定义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本身”的说法。本文试图从文本分析入手,找出认知的转换。 三、例句综述 经过通读《论语》,我们发现其中的比喻句主要有以下25例,按照心理学家indurkhya的隐喻划分方法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组: 第一组:非扩展性隐喻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学而》) (2)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 (3)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论语·颜渊》) (4)见善如不及可,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 (5)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浅析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摘要】本文简单地介绍了隐喻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着重分析了隐喻和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隐喻反映、构成文化,并传承、丰富文化。隐喻作为人的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是人们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的使用活动。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文化 一、关于隐喻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二十世纪以前对隐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基本理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古典派隐喻理论和以格勒律治为代表的浪漫派隐喻理论。前者认为隐喻只是语言的―附属物‖、―装饰品‖、―佐料‖而已;后者认为隐喻使人们想象力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故与语言密不可分。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隐喻理论出现了隐喻的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和符号学等方向的研究,指出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或语言现象,而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是人类认知过程的重要参与者。 隐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隐喻主要有两大主要功能:修辞功能和认知功能。而隐喻在反映并构成人类认知的同时,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思维现象,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体现。所以,隐喻的使用是一种文化行为。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能够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运用原有的概念与语言符号体系去了解和把握新的事物或概念,这种用一个思维领域对另一个思维领域概念化的认知方式就是认知隐喻。认知语言学还认为,隐喻是意象图式的转移。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而这种组织结构的出现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心理学认为,行为是只有机体在特定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而文化行为主要指人们负荷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文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会出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文章分析了隐喻的特点,分析了有关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隐喻的理解,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标签:隐喻;认知;理解 隐喻以多种形式广泛地存在于语言交际中。在日常的对话、广告、报纸文章、科学论文、哲学文章、小说以及诗歌中都可以见到隐喻。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隐喻把词或句子作为重点,把篇章作为框架。它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和工具。隐喻是否存在以及它应该如何被解释都要取决于篇章。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理解,并讨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1. 文献综述 隐喻,英文为“metaphor”,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 意为“carrying across”, 即“由此及彼”的意思。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传统的解释为“两种相似的事物间的比较”[1]。 对于隐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隐喻最早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他指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用类比字。”他认为“隐喻是基于事物相似之处的一种比较,是附加于语言的装饰品,它的作用是使得语言变得美妙”[1]。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个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作用,主要用于文学作品。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隐喻的研究引入认知领域,认为隐喻除了是语言现象,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体现了一个语义创新和生成的过程[2]。 国内以系统得认知语言学为视角研究隐喻的历史是很短暂的。1994年,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和林书武的《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的发表,使得学者们开始注意到国外隐喻的认知研究。此后束定芳(1996,2000)、胡壮麟(1996,2004)、蓝纯(1999)等发表了许多元与隐喻认知研究的论文。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隐喻作了具体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尽管零零星星也涉及到了其表现形式及其功能,可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 2. 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 隐喻是在相似的基础之上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被人们广为承认。对隐喻的研究也从其传统的文学批评和修辞领域扩展到众多与认知科学相关的重叠领域,如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等。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最为重要的隐喻认知理论是“概念隐喻理”,它与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 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本文從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标签: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 一、形式与功能 自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创立之后,形式主义语言学便成为语言学中占主流地位的流派。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天赋论,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人具有的一种生物属性,一旦接触了适当的语言事实就有一套语法演化出来。而功能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系统是适应人类的需要而发生、发展的,因此,语言现象的解释必须到语言的功能中寻找。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根本区别可以归结为对有机体之间的语言现象的强调,即强调人的谈话总是在相互之间进行这一现象,而非仅仅强调人能说话这一机体内的能力。因此,这一取向决定了两者研究中心的差异。 功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社会、认知、语用、语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代表进行分析。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全新的导向。它主要包括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这构成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认知语法主要用“象征单位”和“识解”分析语言的各个单位,从语素到句子。传统上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应用最广的修辞手段,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学语言现象。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和隐喻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过程。当代认知语言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影响着我们的知识结构。 二、隐喻的认知分析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概念体系和认知方式,它已经渗透到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隐喻表达在词的层面上包括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等等。隐喻思维在语言学功能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隐喻的意义理解(语义和语用)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多义词的意义理解和新词的创造上。以多义词为例,相似性是隐喻的出发点,建立这种相似性的途径就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类在不同事物之间辨识或创造共享特征或联系的过程。因此,从根本上讲,隐喻是将一种事物理解和表达为另一种事物的认知过程。从理解的角度,隐喻思维对多个义项的发展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英语中“bank”一词,意义依次为:银行、河岸、赌本、道路拐角处的护堤。“银行”作为该词的基本义,含义是“安全之处”,由此引申发展,体现了隐喻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新词汇的创造过程也离不开隐喻思维,隐喻的认知本质在词汇的创新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新

隐喻的认知解读

隐喻的认知解读 摘要:现代隐喻研究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发现隐喻并非一种可有可无的修辞现象,而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形象思维”,是表达人类本性和欲望的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即使在纯粹的修辞用法之中,隐喻也隐含了一 种特殊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也就是所谓的认知功能。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语言;社会 1 概述 隐喻研究的角度,从20世纪初就已经从传统的修辞学转向语言学;20世纪70年代后,人 们又从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符号学、阐释学等不同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立体的综合研究,其 中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解释是隐喻研究上一个很大的突破。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它 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也可以在语 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社会原因也是隐喻使用的一个重 要因素。我们把隐喻的产生原因分为三大类:认知原因、心理原因和语言原因。 2 隐喻产生的认知原因 “思维贫困假说”与根隐喻所谓“思维贫困假说”,就是认为隐喻的最初使用者因为思维能力的 局限(贫困),把某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作了同一种事件,因而产生了隐喻。这样的 隐喻主要产生于语言的初创期间。这个时期其实也是人类思维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的时期。我 们知道,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初期,词语并非用来代表独特的概念明确的事物,而是用来代表 对某一整个场景的模糊指代。 3 隐喻产生的认知功能 3.1 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根隐喻(root metaphor)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 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 3.2 隐喻作为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 隐喻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认知另一领域的经验。这样,就为人们利用相对熟悉或相对容易 把握的经验领域,来组织相对不熟悉或较难把握的领域的经验,形成某种态度,并采取相应 的行动提供了可能。人类的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基础上。“本体隐喻”中又可分出“实体和物质的隐喻”(entity and substance metaphor)和“容 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等。“实体和物质隐喻”即通过物体和物质来理解我们的有关经验,这就使得我们能把一部分经历作为一种同类的、可分离的物质来看待。 3.3 隐喻作为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隐喻是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谈论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过程。美国前总统卡特曾把能源危机 比作一场战争。这一战争隐喻产生了许多相关的蕴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有关政策的制定。例如,因为是战争,就有了一个enemy(敌人),threat to national security(威胁国家安全),因此需要setting goals(确定目标),establishing a new chain of command(建立新的 指挥系列),plotting new strategy(设计新的战略),gathering intelligence(收集情报),marshalling forces(调动部队),等等。对心理学文本中的隐喻研究表明,对主题隐喻的选择一般与当时的新技术有关。

认知视野下的概念隐喻-2019年文档

认知视野下的概念隐喻 一、隐喻的定义 韦伯斯特(Noah Webster)词典把隐喻定义为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排比、双关、借代、反讽等一样属于修辞学范畴,这是一种狭义的界定;从广义上而言,隐喻是语言学、语言哲学、逻辑学和认知学等学科的重要概念,被界定为一种认知手段及思维方式,是人类构造概念系统,更好了解周围世界的重要手段。 二、隐喻的本质特性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1980:5)。隐喻从根本上讲是概念性的,不是语言层面上的。 隐喻具有普遍性、相似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的特点。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体现于语言,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及行动”(Lakoff & Jonhson,1980),这是隐喻的普遍性特征。隐喻还具有相似性特性,人类认识两种不同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相似联想,进而解释、评价、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所以这种相似性其实是认知的结果。“隐喻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第六感知,这种感知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完形感知,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能够将表示截然不同语义概念的词放在一起而创造和理解隐喻”(赵艳芳,2001)。如“IDEAS ARE FOOD”中,“ideas”与“food” 相关联,我

们感知两者的相似性在于都可以被吞咽、消化、吸收,给我们提供营养。另外,隐喻不是孤立的,具有系统性和协调一致性。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曾强调:“隐喻与隐喻之间的蕴涵关系构建起一个协调一致的隐喻概念系统及一个相应的协调一致的隐 喻表达体系。”如英语中存在“Ideas are food”的概念隐喻,围绕这一概念隐喻的众多英语表达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系统,如:“What he said left a bad taste in my mouth. All that paper has in it are raw facts, half-baked ideas. That argument smells fishy. I just can’t swallow that claim.”最后,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具有不对称性,是将源域的容易理解的框架单向投射到比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上,构成跨域映射这一隐喻的内在结构。 三、隐喻的分类 莱考夫和约翰逊把隐喻分为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空间(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三种类型。 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概念,用结构较为清晰、界定较为分明的熟悉概念去建构结构和定义相对模糊或缺乏内部结构的不熟悉概念,两个概念结构的认知域不同,但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Lakoff &Johnson,1980)。例如“时间就是金钱”,人们可以花费、浪费钱,也可以计划、安排、分配甚至偷窃钱,隐喻将“金钱”的结构投射到“人生”

中国隐喻认知思想溯源-最新文档

中国隐喻认知思想溯源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隐喻(metaphor)的本质是以某一事物来理解、体验另一事物。钱钟书认为metaphor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隐喻就是汉语中比喻的一种类型,与明喻相对。广义的隐喻相当于汉语中的比喻,对此林书武(1994:62)也有论述。本文所谈中国隐喻兼顾狭义和广义,但在某些语境下为了尊重原著,会使用“比喻”(隐喻的广义)一词。总揽当代隐喻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替代说”、“比较说”、“互动说”和“认知说”。隐喻的“认知说”是划分传统隐喻理论和当代隐喻理论的分水岭。传统隐喻理论强调隐喻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当代隐喻理论冲出了语言藩篱的束缚,强调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的思维与日常行为之中,因为“我们赖以思维、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Lakoff&Johnson 1980,2003)。雷考夫(La-koff 1987)、约翰逊(Johnson 1987)和特纳(Turner 1989)是系统论述隐喻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从认知角度谈论隐喻,学者们常常追溯到西方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理查兹(Richards)的“互动说”(1936)、雷迪(Reddy)的“传导隐喻”(1979)等。但是中国隐喻历史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的先哲和近贤从庄子、墨

子、孔子到刘勰、朱熹再到钱钟书等都对隐喻认知思想有所论述,本文拟对中国有关隐喻认知思想的精华进行提炼并作为对比和 溯源的切入点,他们是喻体的体验性、概念的映射性、隐喻的认知性、隐喻的文化制约性和非类相比等。 2 中国隐喻认知思想及其溯源 2.1 喻体的体验性 当代体验观强调隐喻的本质是以某一事物(喻体)来理解、体验另一事物(本体),充当喻体的“某一事物”是人类的身体经验,源于人类与周围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身体和身边诸物,然后上天下地。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论语?雍也》)。譬,喻也。――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朱熹,转引冯广艺2002:18)。“近”体现了“取”喻的体验认知性,从诸身物开始,然后鸟兽草木、上天下地,由近及远,与“取譬不远,吴天不忒(《诗经?大雅?抑》)”相呼应。如,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易传?系辞》)。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体验思想得到了后人的继承和发扬,如,西晋刘勰的“或喻之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和唐代皎然的“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进人比兴”等。在刘勰和皎然看来无论是声音、形貌、内心感受、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 日常生活中,人们基本上都是参照熟知的概念来理解和认识那些未知的概念,以此 形成这些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正是通过这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借助清晰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和认识那些相对抽象甚至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因此,隐喻是进行抽象 思维、理解抽象概念的最重要途径,它在人们认知客观世界中起着指导性、决定性的作用。研究隐喻与思维、认知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人们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外部的客观世 界具有重大意义。 一、隐喻的基本内涵和发展 传统的观念来讲,隐喻是一种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现代隐喻研究的观 点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现象,还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对世界各种事物认知的思 维模式。 隐喻是用一个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性去理解、感知和表达出另外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在彼类事物特征的暗示下去感知、想象、理解、体验甚至讨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 我国古人早在先秦诸子中就已经提及隐喻,尽管只是笼统的称之为“比喻”。到南北朝 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开始系统地对比喻进行研究,他把隐喻放在了比喻之下并进行了 分类。直到12世纪,南宋陈骙首次在汉语修辞学上提出了隐喻的概念,并作出详细分类。 发展至此,隐喻在国内的研究层次无异于亚里士多德。到了近代,随着西方隐喻理论的发展, 中国学者开始借鉴西方的理论并结合中国的情况对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五四”运动后, 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基于白话文的隐喻修辞蓬勃发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唐钺的《修 辞格》将我国对隐喻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系统的总结和论述,这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 的建立。现当代,随着20世纪70年代莱考夫对隐喻的研究,国内许多学者也纷纷从认知的 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林书武为代表人物,包括胡壮麟《认知 隐喻学》、束定芳《隐喻学研究》、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等等一些列隐喻研究的 着作。 在西方的隐喻研究中,按照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范围来看,基本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修辞 学下的隐喻研究、语义学下的隐喻研究和交叉学科的隐喻研究。 从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开始,两千年以来隐喻的研究基本上还都停留在修辞手段的研 究上,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着作《诗学》、《修辞学》中,阐述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的构 成方式和功能,他认为隐喻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只是增加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因此隐喻可 有可无。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作者:林剑萍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7期 摘要:对于隐喻的研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传统隐喻研究只是局限于修辞学领域,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一种修饰性的附加成分,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到隐喻无所不在,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在研究者看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具体语境,还要注意两种不同语言间文化的差异,以免造成失误。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策略 一、引言 隐喻,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曾说过,隐喻可以使风格有所提高而不流于平凡。这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与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然而,隐喻长期以来只是被视为一种“装饰”和“美化”语言的修辞手段。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重新进行认识和解释。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曾经说过:“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隐喻,几乎每三句话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个隐喻。”。Lakoff·G·和Johnson·M认为: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他们在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语言符号与客观外部世界不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人们只有通过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总结经验,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才能进而形成隐喻,完成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转换。隐喻的英语等同词metaphor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meta”意为“从一边到另一边”,“pherein”的意思是“传达、传送”,二者合一意为用一个事物来表达另一事物,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换言之,隐喻涉及两种事物,一个是出发点,另一个是目的地。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 一、隐喻分析的概念 1.隐喻的概念。隐喻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通常表达在人们会借用事物来描绘、认知未知事物的一种手段,是一种非常具有普遍性思维的认知手段。传统的隐喻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也认为是比喻的一种,它还有一个名字即暗喻。但是一般研究的隐喻理论多事基于当代隐喻理论的认知隐喻。认知隐喻认为隐喻包括三个部分,即源域、目的域、映射,其中由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就构成了隐喻。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认识到的事物包括经历和知识,而目的域那么是我们想要借用别的事物来描绘的、不熟悉的事物或概念,也就是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而构成逻辑上的隐喻。 2.名词性隐喻。名词性隐喻即名词所构成的隐喻,名词不像动词或者形容词,有选择成分,但是名词有其特殊的自足性。可以引起更加丰富的联想关系,这也就让人更容易超越词汇的选择限制和组合规那么,应用的更加广泛。每一个词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可以被指向一个新的语义场或者有背景文化关联的关联域。以人生如戏为例,人生是上文提到的目的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戏那么是源域,也就是一个详细概念。在一台戏中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和不同情绪那么是人们对一台戏的认知理解,因此将对一台戏的认知应用于对人生的理解,表示人的一生也是会像一场戏一样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这就是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进而到达对认知域进展认知的目的。 4.形容词性隐喻。形容词一般充当修饰名词或者充当谓语的句子成分,与动词特征非常相似。形容词的选择性表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具有选择性,因此通常会与同质的名词相搭配,但是隐喻的语言通常会违犯和偏离这种选择限制的组合方式,以此来表达事物间隐含的内在联络。 二、心理语言与隐喻分析

语法隐喻的认知解读

语法隐喻的认知解读 关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韩礼德对隐喻现象也非常感兴趣且作了细致的研究,并率先提出了语法隐喻。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前者主要探究的是一致式和隐喻式的“概念”,“语法”和“隐喻”的内涵;后者主要涉及的是一致式和隐喻式的“人际功能”,“语法”和“隐喻”的关系。为了更好地阐明和揭示语法隐喻的价值,笔者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原型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对语法隐喻现象进行解读,以期为它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语法隐喻;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原型理论;图形背景理论;认知解读 H313 A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对语法隐喻的研究 语法隐喻会导致语言结构和意义的双重改变,所以,“它既是一种形式变体也是一种意义变体”【4】。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是“相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2】342。 韩礼德的代表作《功能语法导论》标志着语法隐喻的正式诞生。在此书中,韩礼德提出了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并认为语法隐喻是一种不同于词汇隐喻的新的隐喻模式。概念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名词化。它是指“将表示过程的动词或动词词组隐喻化成为名词或名词词组,嬗变为小句的参与者”【5】。另外,人际语法隐喻被划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当原本由情态动词或情态副词来表达的情态意义被词汇语法层的其他形式原型理论告诉我们,某个语法范畴的建立依赖于成员间的家族相似性,所以这个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共享某些基本的语义性质。沈家煊认为:名词强调的是整体事件,突出整体扫描;而动词着眼的是一维时间的过程关系,突出的是过程扫描。所以名词化隐喻不仅涉及从典型到非典型的变化,也关系到扫描过程的变化。名词化的隐喻式是对事件整体上的描述;而一致式则是按时间的发展顺序对事件的不同部分扫描,关注的是不同时间上事物状态的不同。情态隐喻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正常的语言交际中说话者依赖于更复杂、更间接的表达形式,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使得受话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另外,语言的功能是靠语气来实现的,且部分功能可以由两种及以上的语气来表现。因此,用以表达功能的语气可以构建一个范畴。例如,祈使语气一般用来实现命令功能,这是这个范畴中的中心成员。但是,疑问语气也可以实现命令功能,这就是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所以,当祈使语气表达命令时就是一致式,反之就是隐喻式。如: 语气隐喻产生的语用动因是为了建立和维护说话者和受话者双方的人际关系,这符合礼貌原则和“面子”原则。 (6a)是一个物质过程,是一致式的表达。根据图形背景理论,在此句中“he”是图形而“America”是背景。而(6b)是隐喻式的表达,它将原本的物质过程隐喻成了心理过程,(6b)隐喻程度非常高,它对过程、功能成分和词类的选择都是隐喻性的。主要是“yesterday”由原来的环境成分变成了感觉者,从状语变成了主语,使环境成分成为了图形得以突显出来,使其前景化(foregrounding),而原来的参与者“he”变成了现象,从“图形”变为了“背景”。一致式(6a)中的背景变成了隐喻式(6b)中的图形,附加上了说话者的主观意图:让受话者更加注意有标记的焦点信息――图形2,满足了说话者突显环境成分的需求。此外,在上面的两个例句中,环境成分的突显程度是不一样的。具体来说,虽然“at America”在两个句子中都是状语,都属于环境成分,但是前者要比后者更为突出,因为“Yesterday saw him”已经是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了,导致环境成分就不是很明显了。 以上所列举的例句,句子意思和句子结构都大同小异,所以按照传统语法,它们都可以被认为是同义句,但是如果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它们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同一种意义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但选择是有意义的,选择不

《小王子》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小王子》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撰写的短篇童话小说。《小王子》曾多次被译成不同语言,并被改编成了许多舞台剧、电影和电视节目,其中最著名的是2015年的奥斯卡提名动画电影《小王子》。这本书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是小孩子们喜爱 的童话,也为成年人所津津乐道。 整本书以一位来到沙漠星球的小王子为主角,讲述了他的旅行经历,以及他在这些地方遇到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除了描述有趣的故事,小王子还把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现实社会问题融入他的旅程中。这本书以隐喻的形式来讲述这一概念。即使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解读,但它们都通过隐喻的形式来传达它们的思想。 《小王子》以隐喻的形式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的本质、人际关系、自我探索和责任感等概念。作者以小王子做为隐喻,反映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的真实内涵。小王子的冒险的旅程是一个象征,带着着他的孩子气和最初的爱,他踏上了一段自我发现的旅程。通过旅行,他得到了教训,也更加了解了这个世界,并发现了他内心深处的那片土地。 从探究概念的角度来看,《小王子》以隐喻的形式来表达自由和 担当的概念。作者以小王子表示,尽管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节制,但是人们仍然有自由可以行使,有担当去承担自己的责任,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受别人的节制。作者通过小王子的故事,表达出一个明确的信息:不要让任何人控制你,要学会担当,有勇气去做你自己想做的

事,不怕任何不可预知的结果。 此外,许多其他的概念也被深刻地描绘出来,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逃避与面对的关系,现实与梦想的关系等等。作者以一种灵活而又有趣的方式来表达他这些概念,使读者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认识小王子的故事。 从描写小王子故事的角度来看,作者以隐喻的形式来展现更深层次的主题。他通过这位小王子把真实世界的普遍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的种种描述出来,以一种隐喻性的形式表达了其中的许多概念。他通过小王子见到的沙漠星球上的人,以一种深刻的隐喻表达了他关于自由、理想、社会正义等概念的想法。最终,以一句“你什么也不用担忧,因为你拥有火焰”,这是作者对人们最深刻的启示。 由此可见,《小王子》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王子冒险的旅程,还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概念。因此,对《小王子》这部作品进行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是一件有益而重要的事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