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论语》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论语》中的隐喻句进行了分析,将它们划分为三类,为解读经典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标签:《论语》非扩展性隐喻扩展性隐喻创造相似性隐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学研究的日渐升温,对《论语》的解读和研究也迅速地扩大和深入,但大部分是围绕着文化解读、文本分析、词章考据等层面展开的,语言学层面的研究较少。《论语》的价值既在于它蕴含的思想,也包括它独特的语录体记录形式。因此,透过语言学的视角来理解文本也必然会成为更好地挖掘《论语》的思想文化内涵的一条必经之路。本文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对《论语》中出现的全部带有隐喻性质的句子进行分析。

二、理论综述

传统意义上,隐喻被归为一种修辞现象,广义的隐喻就是比喻。由于辞格研究的局限性,隐喻逐渐转换到认知领域,从认知的角度解释,隐喻是将人们原有的认知系统和范围空间重置,从而创造出新的体系。可以说隐喻在我们的认知世界中具有打破和重建的作用,对逻辑思想和范畴化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但要给隐喻下一个明确又共同认可的定义,迄今为止这个复杂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Halliday 等人侧重隐喻机制在语言各个层面所起的小作用,而Lankoff等人则注重隐喻认知机制本身的探讨。我们同意leech“定义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本身”的说法。本文试图从文本分析入手,找出认知的转换。

三、例句综述

经过通读《论语》,我们发现其中的比喻句主要有以下25例,按照心理学家indurkhya的隐喻划分方法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组:

第一组:非扩展性隐喻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学而》)

(2)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

(3)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论语·颜渊》)

(4)见善如不及可,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

(5)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6)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寝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7)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论语·阳货》)

(8)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论语·子张》)

(9)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论语·子张》)

(10)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子张》)

(11)忍耐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

(12)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

(13)寝不尸,居不容。(《论语·乡党》)

第二组:扩展性隐喻

(14)子曰:“君子不器.”(《论语·学而》)

(15)子曰:“女,器也。” (《论语·公治长》)

(16)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

(1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8)滔滔者天下,而谁以易之?(《论语·微子》)

(1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20)浸润之谮,肤受之愬。(《论语·颜渊》)

(21)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颜渊》)

第三组:创造相似性隐喻

(22)驷不及舌(《论语·颜渊》)

(2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24)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25)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述而》)

四、例句分析

非扩展性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的,把对象域的常规描写概念用作媒介概念网络投向对象域的中介依据,简而言之,两个概念网络是有直接的相似性的,我们只需要采用近乎直线的方式将二者联系起来,第一组中的13个例句都是这样构成隐喻认知的,拿其中的例(1)和(13)分析:例(1)中“大车无輗,小车无軏”的结果必然是不能前行,这个“人而无信”的结果是一样的;例(13)中人睡觉的姿态僵硬就会如同尸体一样。第一组的隐喻例句是将我们熟悉又有联系的两个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

扩展性隐喻是指媒介概念网络中的另外一些概念在对象域中得以实现,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相似性,作为一种扩展有时可以不再考虑对象概念网络,也就是说两个认知域的连接不再是单一的直线式,有了第三方的加入,成了一个隐显程度不同的立体网络。第二组中,例(14)中“君子”和“器皿”的特点是没有直接联系的,我们加入“功能性”这第三方,将君子的功能性和器皿的功能性相比较,得到“真正君子不能像器皿那样只具备单一的功能性”这样一个新的认知概念。例(19)中,消失得时间和流水也没有直接联系,我们加入了“流动不停性”将二者联系起来,带给我们一个新的哲学上的理念。可以说扩展性隐喻的确扩展了我们的思维,为我们的概念网络添加了许多新的概念。

创造相似性隐喻完全忽略了对象域的常规描写,只是用概念网络对对象域进行直接映射,但是媒介网络与新的对象域描写之间还是存在着相似性的。创造性隐喻成立后,媒介和常规描写都被省略了,新创造的概念空间则被凸显。第三组例(24)中,“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都和灾祸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现在我们之间用它来代替我们已有的灾祸的概念,相当于在旧概念基础上用隐喻手法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又如例(25)也早就成了大家所接受的“没必要的举动”的代名词。创造相似性隐喻可以说是隐喻中最难的一类,因为它不仅扩充了我们的概念系统,还体现了我们认知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论语》所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巨大的。上述所有的隐喻例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可以划归为创造相似性隐喻,因为它们在孔子的那个时代实在都具有无比的开创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认知。限于篇幅和笔者能力,这种简要的分析,只能算是为解读经典稍微开启一扇新的门窗而已,其内在的风光不是这只言片语可以道尽的,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发现。

参考文献:

[1]程昌明译注.论语[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2]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陈欣吉林延边延边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133002)

《论语》中的知人与自知

《论语》中的知人与自知 《论语》中的知人与自知出自: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大致意思: 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着急,我急的是不能了解别人。从文字表面,我们好像不能很好的去理解孔子的意思,但是联系到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去理解,为人在上的时候,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想法等完全的展示在下属的面前,让他们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为人在下的时候,社会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很多人都去了解揣摩他们的上司领导,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想法,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去接近他们,得到他们的喜欢。这样社会上就出现了很多虚的东西,这些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专门存在的,这样对社会无益,对人民无益。因此,孔子很好的阐述了这个道理。 这句话,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理解为,我们应该多多和别人交流,多了解别人的喜好,有助于人际交往,然而别人不了解自己,其实无所谓,也有人理解为,交朋友要谨慎,之前一定要很好的了解他们,这样多自己有益,别人不了解我,其实并不是很着急…… 其实大家理解得都很有道理,他们是根据不一样的角度去分析的,我想从为人处事上好好讲讲我的理解。 不管是古代还是我们当今社会中,经常会听说拍上司马屁的

人,我们大家大多都对这种人很反感,觉得没什么能耐,就知道跟在上司的后面,但是大家并没有发现,他们虽然这样,但是他们很成功,相反看看自己,得不到上司的喜欢,没有什么升职的机会,一直都是默默无闻。这就是孔子说的,患不知人也,我急的是不能了解别人,只有了解了别人的爱好兴趣,这样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思,就能根据他们心的想法去办事,这样上司就会喜欢你,因为你很懂事,不说你就知道他们的想法,你就会得到他们的喜欢和信任了,这样多自己的前途很有帮助,你不一定会做事,但一定你要会做人,了解别人的人,才能让自己在他们之间游刃有余,不至于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我相信,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还是很多,他们知道怎样去处理自己和上面的人的关系,对自己的事业有帮助。 然而,相反的,我们如果作为上司就应该好好的检讨一下自己的,很多人,都喜欢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内心的想法展示出来,这样就给了别人了解和揣摩你的机会,这样很多人就会做很多你喜欢的东西出来,这些东西都是为了讨好你而做的,例如,你是一个市的书记,你想改造市区的环境,这样,很多下面的人都会揣摩你的想法,他们就会做很多你喜欢的事,种很多你喜欢的树,花,草等,尽量做成你喜欢的那种感觉。这样就达不到真正为人民做实事的目的,这些都是为了讨好你而做的。也许你很喜欢唱红歌,那么下面的都大肆的让自己部门的人都唱红歌,导致的结果是,全市也许都唱红歌。孔子说,人不患之不己知,别人不了

古代文言文中的隐喻运用

古代文言文中的隐喻运用 古代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着丰富的修 辞手法和运用技巧。其中,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被广泛运 用于古代文言文中,以丰富表达意义、增强表达效果。本文将从古代 文言文中的隐喻运用的定义、特点以及经典案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隐喻运用的定义 隐喻,是指通过将两个不同领域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在表达中揭 示出新意义的修辞手法。在隐喻中,原喻体和新喻体之间具有某种相 似性,通过隐喻的运用,原喻体的特点或特征可以被移植到新喻体上,从而达到表达的目的。古代文言文中的隐喻运用多以抽象事物比喻具 体事物或具体事物比喻抽象事物,通过对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达到隐含意义、增强表达效果的目的。 二、隐喻运用的特点 1. 比喻手法生动形象 古代文言文中的隐喻运用常常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得表达更加 具体,读者更容易理解。例如,《红楼梦》中形容黛玉眼泪的句子:“沁园春·雪”中有“不似天涯沥血泪,却向花间达尔非。”通过将黛玉的 泪水比作天上的雪花,在读者心中勾起情感共鸣,深化了对黛玉内心 世界的理解,使得黛玉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2. 增强修辞效果

古代文言文中的隐喻运用能够增强修辞效果,使得表达更富有感染 力和说服力。例如《论语·里仁篇》中的“无为而治”就是一种隐喻的运用。在这个词组中,无为意味着“无人为之”、“无任何外力干涉”,通过将政治治理比喻为人在干涉之外无为而治,传递出“自然而然”、“无功 而返”的治理理念,强调人们在治理过程中应该尊重客观规律,不要过 度干预。 3. 赋予文字以寓意 古代文言文中的隐喻运用为作品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寓意。通过运用 隐喻,作者可以隐含多种意义和象征,使得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例如《西游记》中的“花果山上住美猴王”就是隐喻的运用。通过将孙 悟空比作美猴王,传递出在质量而言,猴王可追本溯源至悟空,凸显 了主人公孙悟空的英勇无畏和聪明机智。 三、经典案例 1. 出自《红楼梦·薛湘莲梦李纨作对联》:“不知识里面见翻翻江, 更曾作雪里随飞雁。”通过将知识比喻为江水和飞雁,形象地表达出薛 湘莲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 2. 出自《唐诗三百首·攀龙附凤赋十二首》之一:“白天已吞鲸,红 日照飞凫。”通过将飞凫比喻为红日,形象地揭示出紧闭的天窗下亦有 光明的希望。

《论语》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论语》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论语》中的隐喻句进行了分析,将它们划分为三类,为解读经典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标签:《论语》非扩展性隐喻扩展性隐喻创造相似性隐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学研究的日渐升温,对《论语》的解读和研究也迅速地扩大和深入,但大部分是围绕着文化解读、文本分析、词章考据等层面展开的,语言学层面的研究较少。《论语》的价值既在于它蕴含的思想,也包括它独特的语录体记录形式。因此,透过语言学的视角来理解文本也必然会成为更好地挖掘《论语》的思想文化内涵的一条必经之路。本文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对《论语》中出现的全部带有隐喻性质的句子进行分析。 二、理论综述 传统意义上,隐喻被归为一种修辞现象,广义的隐喻就是比喻。由于辞格研究的局限性,隐喻逐渐转换到认知领域,从认知的角度解释,隐喻是将人们原有的认知系统和范围空间重置,从而创造出新的体系。可以说隐喻在我们的认知世界中具有打破和重建的作用,对逻辑思想和范畴化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但要给隐喻下一个明确又共同认可的定义,迄今为止这个复杂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Halliday 等人侧重隐喻机制在语言各个层面所起的小作用,而Lankoff等人则注重隐喻认知机制本身的探讨。我们同意leech“定义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本身”的说法。本文试图从文本分析入手,找出认知的转换。 三、例句综述 经过通读《论语》,我们发现其中的比喻句主要有以下25例,按照心理学家indurkhya的隐喻划分方法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组: 第一组:非扩展性隐喻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学而》) (2)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 (3)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论语·颜渊》) (4)见善如不及可,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 (5)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论语》的比喻研究

《论语》的比喻研究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被誉为儒家学说的精华和代表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比喻和隐喻,这些比喻不仅丰富了《论语》的语言艺术,还启迪了读者对于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认知。本文将从比喻的角度出发,对《论语》中的比喻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在文化传播、思维启迪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一、《论语》中的比喻形式 《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的古代经典著作,其中的比喻形式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直接比喻、隐喻,甚至可以说是泛比喻等形式。孔子在《论语》中经常使用“喻言”、“比喻”等词语引导比喻,如“君子不器”、“君子如玉”等。 值得一提的是,《论语》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形式上,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如“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巧言令色,鲜矣仁”等,这些比喻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1. 文化传播:比喻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在《论语》中,孔子以丰富的比喻形式来表达对于道德、礼仪、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这些比喻不仅承载着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还通过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其更易于为后人所接受和传承。 2. 思维启迪:比喻是一种思维启迪的方式,它通过对事物的比拟和类比,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和领悟更为深刻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运用比喻手法,引导读者对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升读者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3. 情感共鸣:比喻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共鸣,在《论语》中,孔子以生动的比喻形象勾勒出君子的品质和行为准则,让读者在认识和理解的也产生对君子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1. 孔子对君子的品质和行为进行比喻 在《论语》中,孔子通过大量比喻来描述君子的品质和行为,如“君子终不可谓之过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这些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君子的高尚品质和崇高道德,让人们对君子形象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2. 孔子对人生道路进行比喻 孔子通过丰富的比喻来描述人生道路和处世之道,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生者’”,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生道路的艰辛和选择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在思考人生选择和价值观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3. 孔子对政治道德进行比喻

《论语》中蕴涵的辩证法思想

《论语》中蕴涵的辩证法思想 湖南省嘉禾县第三中学雷建青罗石文424500(邮) 1 子曰 : 有德者必有言 , 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 ( 释义) 孔子说 :有道德的人必是有好言辞 ,有好言辞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 点评 ]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孔子看到了道德与言辞、仁德与勇敢的关系 , 看到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2 子曰 : 人无远虑 , 必有近忧。 ( 释义 )孔子说 :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 , 必定会有目下的祸患。 [ 点评 ]这说明如果不能对事物发展的结果作出预见 ,近期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带来惊慌和忧虑, 不能有准备的予以解决,体现了根据原因预见结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子曰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不逾矩。 ( 释义 ) 孔子说 :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 , 完全成熟。到四十岁 , 已经不会陷入迷惑了。到五十岁 ,懂得了天命。到六十岁,巳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做到随心所欲 , 而又不超出应有的规矩。 子在川上 , 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释义 ) 孔子在河边,说 : 流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 点评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人的成长、人生历程和流逝的时光一样 , 无不体现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4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 释义 )孔子说 :"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 , 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 : 我选取那些好的方面来学习 , 找出那些不好的方面来改正。 子温而厉 , 威而不猛 , 恭而安 ( 释义 )孔子和而又严厉 ,威严而不凶猛 , 庄重而又安详。 [ 点评 ]唯物辩证法认为 , 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求我们善于全分析事物的矛盾 , 坚持两分法, 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 防止片面性。上面观点中的善与不善、温与厉、威与猛、恭与安,都坚持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5 子曰 :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尤 ; 多见阙殆 , 慎行其余,则寡悔。 ( 释义 )孔子说 :" 多听, 李怀疑的地方先予以保留 , 对其余的部分 ,谨慎地说出 , 就能减少过失;多看,有疑惑的地方先予以保留, 对其余的部分, 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悔。 " [ 点评 ]由矛盾的“统一性”可知 , 一切矛盾的双方都在一定条件下向着自已的对立面转化“多”与 " 少 " 是矛盾双方 , 是对立统一的 , 因此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 子曰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 释义 )孔子说 :" 智者乐于水,仁者乐于山。智者喜欢动 ,仁者喜欢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子曰 : 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 ( 释义 )孔子说 : 君子安详而不傲慢 , 小人傲慢而不安详。 [ 点评 ]唯物辩证法认为 ,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持点 , 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对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乐水与乐山、动与静、乐与寿这些特点 , 恰恰是不同事物智者与仁者、君子与小人的具体体现。 7 子曰 :见贤思齐焉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儒家经典翻译中的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

儒家经典翻译中的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 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论语》、《大学》、《中庸》等被誉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而且对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的翻译涉及到各种隐喻,其中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是其中之一。 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是指儒家经典中蕴含着的一些具有宗教性质的隐喻,在传承中被 加入了一些宗教的元素。例如,在《论语》中,“君子不器”,“唯德是能”,这些语言中,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宗教的概念,但却有着明显的宗教化的意味。这种意味不仅指明了 儒家思想对政治和社会伦理的影响,也表明了儒家思想对个人精神修养和道德考量的影 响。 对于儒家经典中的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可以采用翻译策略进行处理。首先,翻译者 要认识到儒家经典所涵盖的宗教元素,如道、德、命、天等。其次,翻译者要考虑读者的 文化背景和信仰倾向,尽可能增强目标语读者对译文涵义的把握。最后,翻译者要注意语 言风格的统一性,以确保翻译质量的一致性。 例如,《论语》中“为政以德”一语,表达了“以仁爱之德治政”的主张,其翻译可 以采用“政治以道德为基础”或“用德行政”等表述。这样的翻译,不仅保留了原文中的 道德和德行等宗教元素,同时也符合了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信仰倾向。 在翻译儒家经典的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时,还需要注意到隐喻的多样性和动态性。隐 喻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而且其意义也可能随时间和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翻译儒 家经典中的隐喻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背景对其实际意义进行分析和理解,以达到准确传 达信息的目的。 总之,儒家经典翻译中的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是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需考 虑到其宗教和文化元素,并结合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信仰倾向进行翻译处理。同时, 注意到隐喻的多样性和动态性,翻译需要仔细分析和理解得出准确的翻译。

《论语》中说明六种认知能力的表述

《论语》中说明六种认知能力的表述 一、先天的本性认知能力 《论语》中对先天的本性认知能力有所表述。在《论语·为政》中,孔 子提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 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一段话表明了人生而具备的认知 能力,并且提出了“生而知之者、上也”的观点。这说明了人类天生 具备认知的能力,在认知的起点上有所差异。 二、足以认知的精力认知能力 《论语》中还有对足以认知的精力认知能力有所阐述。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段 话表明了精力、行为对认知的重要性。这说明了认知能力与个体的精力、品行等有关,需要充分的精力来认知。 三、使之成长为智慧认知能力 《论语》也提到了使之成长为智慧认知能力。在《论语·为政》中,孔 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表明了通过对已有的知 识进行反复温故,才能够获取新的知识并逐渐转化为智慧。这体现了 认知能力的成长性和开放性。

四、全面认知的深度认知能力 《论语》中还包含了对全面认知的深度认知能力的表述。在《论语·为政》中,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表明了君子不以器具之大小而 断人。这说明了认知能力的全面性和深度性,不能以表面的现象而做 出片面断定。 五、亮点系统的认知恒心 《论语》中也反映了亮点系统的认知恒心。在《论语·为政》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表明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 相成的。这说明了认知需要恒心和毅力,不能停留在学习而不思考, 也不能只是思考而不学习。 六、全能认知的结构认知能力 《论语》中还包含了对全能认知的结构认知能力的表述。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视其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表明了认知 需要全面观察,分析事物的结构性和原因性。这也说明了认知能力需 要全能性和结构性。 结论

儒家经典翻译中的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

儒家经典翻译中的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 伦理学是儒家经典中一个核心的议题,而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则是儒家思想中一种值 得关注的现象。在翻译儒家经典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隐喻,因此了解它的含义和特点 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介绍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的概念和特点,并探讨其对翻译儒家经典 的影响。 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是指儒家经典中将天、命、道等抽象的宇宙意志和价值观念转化 为符号和神灵来进行表达的现象。这种隐喻将伦理道德视为超越人类智慧的、来自于神灵 的道德规范,从而赋予了伦理道德以超越人类理性和社会习惯的神秘和权威。 1.转化为符号和神灵 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将抽象的宇宙意志和价值观念转化为符号和神灵,以此进行表达。例如,在《礼记·大学》中,“天理”被转化为“天”来表达,而“君子以道存心,以仁 存心,小人以力争胜”则是通过“上天之道,无声无形,天下之法,普遍而不见”来进行 表述。 2.赋予神秘和权威 通过将伦理道德表现为超乎人类理性和社会规范的神秘规范,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赋 予了伦理道德以神秘和权威。例如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表示只有仁才能符合天地之道,进而成为人类道德规范的权威。 3.强调敬畏和依赖 神秘和权威赋予了伦理道德一种敬畏和依赖的态度。在儒家经典中,强调人们应该依 赖神灵,尊敬天地,依从道德规范,这是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的表现之一。 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特殊表达,其对翻译儒家经典具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它是儒家经典中的一种隐喻,它不仅关乎对具体言语表述的理解,还关涉到对整 个思想体系的理解。 1.准确理解隐喻的含义 在翻译儒家经典时,需要准确理解隐喻的含义,找到充分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信息,以 便进行合理的翻译。如果翻译者不能充分理解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就会影响到对儒家经 典的深刻理解。 2.传达文化本土意义 翻译儒家经典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传达其文化本土意义,而宗教化伦理认知隐喻是儒家 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以便传 达其文化本土意义。

分析《论语》中的教育观与价值观

分析《论语》中的教育观与价值观《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文献,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传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也阐述了其深厚的价值观。本文将从教育观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分析《论语》中的理念和意义。 1. 教育观 孔子的教育观强调塑造人的素质和品德培养。他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的对话和教学方法的描述,例如“不学礼,无以立”、“君子学文于斯,亦可以进修矣”等。 2. 仁爱观 《论语》中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他积极倡导亲人之间的关爱和友善,并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孔子也提倡仁爱的作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怀。 3. 道德观

《论语》中提倡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并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他还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道德伦理的约束和人格的完善。 4. 君子观 《论语》中的君子观点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子认为,君子有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和担当。他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和修养,如谦虚、正直、宽容、智慧等。 5. 学习观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描述也是孔子教育观的重要部分。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提高个人素质和扩展人生视野的关键。他提倡虚心学习、持续进修,并倡导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 通过分析《论语》中的教育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它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与担当,倡导了仁爱、诚信等美德,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伦理

观念。同时,《论语》也提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思想,为当 代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总结起来,《论语》中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体现了孔子对人与人 之间关系和人生哲学的思考。它不仅对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社会的改善具有深 远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论语》中的教育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 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当代教育实践中。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 引言 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中,孔子的《论语》被誉为圣人之教和中国礼仪思想 的重要来源。这部书集中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 化和伦理道德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将从《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智慧。 1. 孔子的人物形象 1.1 仁者爱人 孔子是《论语》中的主角之一,他被尊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导师。孔子的人物形 象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他的仁爱之心。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认为一 个人应该先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然后助人为乐。他经常说:“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这句话表达了他的思想观点,即每个人都应该用温和和仁慈的心态 对待他人。 1.2 教育家的形象 孔子也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学方法独特且富有启发性,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曾子和颜回,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学生类型,展现了孔子 丰富的教育智慧。

2. 孔子的思想观点 2.1 仁爱思想 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爱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自己的潜能。他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2.2 礼仪观念 《论语》中提到的另一个重要思想观点是礼仪观念。孔子主张人们应该遵循礼仪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他认为,通过符合礼仪的行为来表达尊重和关心他人,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的弟子曾子曾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3 教育观念 孔子的思想中,教育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完美个性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孔子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让他们成为有德行、有智慧的人。他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快乐和成长。

浅析《论语》中的概念隐喻

浅析《论语》中的概念隐喻 研究隐喻的学者们普遍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研究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论语》中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学生们的日常对话,对话展现了语言所具有的比喻性特点。本文以《论语》为语料,以概念隐喻为理论依据,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论语》中存在的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论语》中所要传达的儒家思想和意义。 标签:概念隐喻;《论语》;儒家思想 一、隐喻的概念和分类 (一)隐喻的概念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并指出隐喻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隐喻是将源域的经验投射到目标域,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 (二)隐喻的分类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并且根据始发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 二、《论语》中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 (一)对隐喻的研究 隐喻一词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和《诗学》中多处提到了隐喻,其中他所提出的替换因存在于词汇层面上,故称之为词汇隐喻之父。 2000年,国内学者赵艳芳编写的《认知语言学概论》成为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的专著。同年,束定芳出版的《隐喻学研究》一书中,将隐喻研究分为三个不同的方面:修辞学研究、语义学研究、多学科研究,并对如何界定隐喻、隐喻的工作机制和理解、隐喻的认知价值问题做了简要讨论。此外隐喻的研究范围也正向更多的学科扩展。 (二)对《论语》中概念隐喻的研究 王银娜尝试从《论语》中的概念隐喻的角度来挖掘儒家思想,通过分析指出在《论语》中存在四个概念隐喻,即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家庭、学道是行路、上下方位隐喻、抽象概念是具体事物。考察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文

《论语》中的语境还原与文意理解

《论语》中的语境还原与文意理解 朱熹在《读法》中引程子话说:“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句句而求之。”又说:“学者需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是强调读《论语》时要全身心投入其中,将自己带入到孔门师生问答的情景之中,如此才能真正地修养身心、变化气质。这一段话既是传统儒者修身的重要方法,也可视为当代学者阅读和理解古代儒家文化典籍的不二法门。 然而由于时代久远,使得许多先秦的儒家文化典籍不可避免地出现语境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很容易造成读者对文意理解的歧义。比如《子路・第十三》中“樊迟请学稼”一章中说: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在这里孔子面对樊迟想要学习种地的请求并没有当面指责,而仅是以“吾不如老农”这样近似冷言冷语的回答加以拒绝,等到樊迟离开才批评樊迟是的是“小人”。如此看来,孔子似乎有“背后说人坏话”之嫌。 汉代何晏的《论语集解》中对此章的注解为:“礼义与信,足以

成德,何用学稼以教民乎?”这仅仅是对孔子的话作出解释,说明一个君子不应该学种地,而应该注重“礼义与信”,却并没有说明孔子为什么不当面批评樊迟。而邢邴的《论语注疏》以及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也都没有对此作出解释。也许是“汉学”一派偏重考据,而忽略此种义理方面的问题;或者就是他们认为孔子这种做法是理所应当的,更本不需要解释。而在与“汉学”相对的“宋学”中,便有对于此问题的探讨。朱熹《论语集注》(以下简称《集注》)中对此章引杨时的话解释道: 樊须游圣人之门,而问稼圃,志则陋矣,辞而辟之可也。待其出而后言其非,何也?盖于其问也,自谓农圃之不如,则拒之者至矣。须之学疑不及此,而不能问,不能以三隅反矣,故不复。及其既出,则惧其终不喻也,求老农老圃而学焉,则其失愈远矣。故复言之,使知前所言者意有在也。 也就是说,孔子在与樊迟对话的时候,先是对于其学习种地的请求直接以言辞拒绝,其本意是认为君子应该有更高的志向。但等到樊迟出去之后,又怕他不明白自己的用意,真的去找老农老圃学种地,所以又加以解释,乃是怕樊迟误解自己的意思而误入歧途。与此类似的还有“宰我问三年之丧”一章,孔子没有当面指责宰我,也是在“宰我出”之后才对宰我的话加以详细的批评,而朱熹《集注》中的解释与“樊迟请学稼”一章近似: 初言女安则为之,绝之之辞。又发其不忍之端,以警其不察。而再言女安则为之以深责之。

[《论语》的喻象选择及其文化意蕴]喻《论语》

[《论语》的喻象选择及其文化意蕴]喻《论 语》 摘要:《论语》喻象选择的对象、范围,反映出文化背景对于语言的影响和渗透,折射出当时文化背景下独特的生产劳动、社会历史、风俗习惯、思辨方式、宗教信仰和审美观点。关键词:《论语》;喻象 《周易系辞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又说:“圣人立象以尽意。”南宋陈�在《文则》上卷中谓“《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业,可无喻乎?”可见,人们的语言活动离不开观物取象。取象表意,以象尽意,意从象出,意象结合,最能体现这种语言机制的现象比喻。钱钟书先生说:“穷理析义,须资象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比喻如何取“象”?《淮南子要略》云:“取象取耦,以象譬喻。”意即借助于事物之“象”,选取其相合、相似的特征来解释说明所要表达之“意”。使抽象、深奥的“意”借助于“象”表现得直观、具体。比喻需要“取象”,而喻体的“象”的含义是宽广的,既可以是感性直观的、可触可视的“物象”,

也可以是与“物象”相关的状态、行为等“事象”。据此,我们把《论语》的喻体分为“物象”、“事象”两大类别来进行分析。 一、《论语》比喻句中喻体的物象 自然和社会的事物丰富多彩,为人们的以“象”达“意”提供了无穷尽的选择范围,以“物象”而言,从无生命的自然现象、社会器物到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无不进入到古人视野,成为表情达意的,附“象”着“意”的载体和评价。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浮云”缥缈地在天空中游荡,无声无息,而且可望而不可及,谁都不会对它动情。这句话中以“浮云”比“富贵”,其把不义之富贵看得很轻,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二、《论语》比喻句中喻体的事象 “事象”即以事件作为比喻结构中的喻象,自然、社会中万事万物的风采不仅表现在其面目、构成的个性特征中,还表现于运动变化中所呈现出来的情状及规律,因此《论语》喻体的取象就不仅限于丰富多彩的“物象”,还体现在对诸多“事象”的采撷。以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现象作比,成为《论语》中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句法上说,以事象为喻体,一般是由主谓结构或动词性结构来表述的。

《论语》隐喻语境分析――兼论交互语境模式

《论语》隐喻语境分析――兼论交互语境模式 摘要:传统隐喻语境研究包括语形、语义和语用等研究视角,这些视角尽管对研究隐喻的生成及本质有着一定的意义,但仍难从认知机能和社会文化语境的视角对隐喻语境进行全面剖析,因而对于《论语》中隐喻现象的分析存在其局限性。最新的动态交互语境模式,以社会、文化、认知等语境因素的互动为视角探讨隐喻的宏观语境,展现了其对古典文化作品中隐喻分析的优势。但该模式的发展仍存在问题,与语言认知科学紧密结合将是其未来的出路。 关键词:隐喻语境分析交互语境模式《论语》 一、前言 近年来,有关语境的研究得到了认知语言学较为广泛的关注。语境研究已经形成了差别较大的两大流派:一是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主张从人的外部世界即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来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二是以Lakoff 和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主张从人的内部即人的心理认知过程来研究语言意义的生成、交换和理解。针对这两大派别,语言哲学研究对语境理论提出了主客观条件整合的要求,并提出构建交互语境模式。这一模式具有认知动态的特

征,而且不囿于情景语境,扩充到社会、文化、认知等语境因素的互动。本文试图从语言哲学角度入手,在对已有隐喻语境分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字较易的《论语》中的隐喻现象研究,探讨动态交互语境对隐喻,尤其是古典文化作品中隐喻分析的意义。 二、已有隐喻语境分类研究 对隐喻语境的传统研究,主要包括语形构造、语义映射和语用选择三方面。相对语词的字面意义,隐喻语言对语境的依赖性要强的多。这种依赖性在于,为说出一个隐喻,说者必须对相关语境条件有深入把握并获致某种“洞察”;而为理解一个隐喻,听者也必须理解自己与隐喻陈述者所共享的特殊语境特征。语境提示听者决定隐喻的哪一些意义特征应当接受,哪一些特征应当被放弃。可以说,离开特定的语境,就无法理解一个隐喻,作为语形、语义和语用集合和统一体的语境,构成隐喻分析的切实可靠的基底。 1. 语形构造:隐喻的载体 隐喻最简单、最一般的句法形式是主谓结构的“S是P”,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等标准形式的隐喻陈述句通过主谓关系构成两个不同个体S和P的同一关系,从而创造出隐喻的张力结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关系词

论语中的成语和解释

论语中的成语和解释 论语中的成语和解释 导读:《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 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1、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示例: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示例:徐迟《牡丹》:“她果然成为一个——的教师了。”用法:偏正式; 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近义词:谆谆教导、诲人不倦。 3、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 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师也。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近义词: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反义 词: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 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示例: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共产党——,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反义词:忘恩负义、无情无义。 6、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示例:哎,那骂得可真也是——。(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7、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 置或安排。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

读书心得——说《论语》中的“知”

读书心得——说《论语》中的“知” 《论语》中有近40处涉及到“知”字,其中大多数出自孔子之口。“知”,当它不受干扰时,本身就是“智”,即“智慧”。“知”在孔子学说中,主要不是作动词,而是作名词,亦即智慧。所以,本文只从智慧的层面上讲“知”,即主要是就孔子所说的仁、义、礼、智的序列来讲“知”。 一、“知”与“不知” 《论语》中集中讲“知”的篇章,当推《为政》篇的第17章,其原文是: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家对这一章的解释,比较典型的,有这样几种:一是朱熹的解释。他说:“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知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则以为知,所不知者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其为知矣。”意思是说,求知的原则应当是,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不要强不知以为知。朱熹认为,这是针对子路而发的。理由是,子路好勇,容易犯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很显然,这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好勇”与“强不知以为知”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是,子路犯的并不是“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而是如明人藕益法师说的:“子路向能知、所知上用心,意谓无所不知,方名为知;不是强不知以为知也。”这是对朱熹的直接的回应,告诉他:孔子这一章确如你所言,是针对子路而发的,但针对的不是你说的“强不知以为知”,而是他所要求的“全知”。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子路确实是要求“全知”的人,这只要看一看他曾向孔子屡屡发问:什么是“死”,如何“事鬼神”等之类的问题,就会明白。

二是李泽厚的解释。他说:“这里强调求知的态度,仍然是实用理性的落实……孔子和儒学特征之一,正在否定自己是天才是教主,承认有不知道不懂得的东西。这里,认为‘不知’也是一种‘知’,说明‘知’永远有限,正如人是有限的存在一样。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不断向那无限、永恒前进。孔子之所以罕言死生鬼神、人性天道,亦以此故。这似乎很平常,其实很深刻。它揭示人必须认同自己的有限性,才可能超脱;认识自己‘不知’才可能‘知’,这才是智者。”李氏的解释,较之前一种解释的优长之处,在于他强调“知”的有限性,强调有限向无限的超越,并将“是知也”的“知”解释为“智慧”的“智”,这是很有见地的,也与孔子的思想有契合之处。因为在孔子那里,“明明德”“止于至善”、对“性与天道”的认识、“下学而上达”,等等,都是讲对“知识”的超越,即“智慧”。这种“智慧”,是对“宇宙—生命”系统整体把握的“大觉悟”,而不是对具体事物作铢分毫析的“小聪明”。但是,必须指出,李氏的观点,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就是,他没有将“本体”之“知”与个体之“知”分别开来。他不知,只有个体之“知”才是有限的,才需要向无限超越,本体之“知”则是无限的、永恒的,因为它是整体的、全体的、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的。当然,无限也不可离开有限,它要通过有限来表现。正确的看法,应是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李氏的的缺陷就在于他过于强调“知”的“有限”,而对无限有所忽视。这个问题,下面还要说到,在此不作细解。 三是董子竹的解释。他说:“这段语录的核心的句子是最后一句:‘是知也’。”又说:“什么是‘知’?知了就是知了,这是‘知’;‘不知’而承认‘不知’,也是一种‘知’。”还说:“任何人的‘知’都是有限的,全知‘宇宙—生命’系统的‘知’是不可能存在的,知了‘知’的有限性,就是承认‘宇宙—生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