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肚皮推手、练太极拳
太极推手朋友圈说说文案

太极推手朋友圈说说文案
1. 太极推手,让身心平衡,自在随意。
2. 和朋友一起体验太极推手的奥妙,共同感受内外和谐。
3. 用太极推手,传递友谊与健康。
4. 在拳脚之间,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5. 太极推手,修身养性,让内外呼应的节奏悦动起来。
6. 在太极推手的世界里,汇聚温暖、舒适和放松的能量。
7. 打开朋友圈,分享太极推手的快乐,扩大幸福的圈子。
8. 用太极推手,消除工作压力,享受人生的自在。
9. 太极推手,让我们找回原始的呼吸,感受生命的美好。
10. 随着太极推手的舞动,心灵得到放松,身体得到强健。
11. 在忙碌的生活中,太极推手是我与朋友相聚的理想方式。
12. 太极推手,教会我们合作与信任,成为默契的舞者。
13. 与太极推手朋友一起,打造健康的身心基石。
14. 太极推手,寻求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宁静。
15. 太极推手,培养思维敏捷和身体柔韧度。
16. 太极推手是一种生活态度,让我们用它传递爱与和平。
17. “推”出好朋友关系,让太极推手成为你的精神家园。
18. 太极推手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
19. 在太极推手的世界里,朋友们用默契和友情交织成画。
20. 太极推手,不仅让身体强健,更重要的是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太极拳的对练方法

太极拳的对练方法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拳术和养生保健方法,其无形的内功练习和流畅的外形动作被人们誉为“动中静,静中有动”,是一种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好方法。
而太极拳的对练方法是太极拳独有的技法,其贯穿整个太极拳的练习过程,是太极拳最重要的一环。
太极拳的对练方法是太极拳练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常是由两人进行对练,通过相互推、拍、搭、打、勒等一系列动作,来体验太极拳的内涵,让练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太极拳的技巧和精华。
太极拳的对练方法,不仅仅是简单的击打练习,更包含了太极拳的精神内涵,让太极拳练习者在对练过程中,体验到了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太极理念,也让太极拳的练习更加富有趣味和挑战性。
二、太极拳对练的基本技巧1.姿势正确:太极拳的对练方法需要练习者注意姿势正确,站姿稳定,中心重心平衡,膝关节微曲,手肘自然下垂。
2.注意合适的距离:太极拳对练的距离一般以传统的“一步距离”为准,即站在对手前部的距离,便于双方进行推、拍,勒、击等的训练。
3.注意呼吸:太极拳对练的呼吸要保持稳定,由腹部呼吸,注意深呼吸,吸气时气息从鼻子吸入,呼气时从嘴巴呼出。
4.注意动作节奏:太极拳对练的节奏要有规律,不要太快或太慢,要根据自身的身体机能,灵活掌握太极拳的技巧和重点。
5.注意力量运用:太极拳对练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力量的运用,强调松而有力的原则,避免使用过度的力量来进行对练,这样做会影响到太极拳的效果和练习效果。
1.单手推手:这是太极拳对练的最基本方法,两位练习者面对面,双方用单手进行推手训练,通过相互推、拍、搭的动作,使身体柔软,手脚配合度得到锻炼。
2.双手推手:双手推手是太极拳对练的进阶方法,两位练习者的双手相对,进行相应的推、勒、拍等训练,体现了太极拳“以柔克刚”的特点,也让太极拳的练习更为趣味。
4.太极拳击:太极拳击是太极拳练习中比较刺激的一种对练方法,需要太极拳练习者掌握基本的拳术技巧,包括拍、搭、勒、打等击打技巧,让练习者在对练中体验到太极拳的实战技巧,提高太极拳的实用性。
用肚皮推手、练太极拳

用肚皮推手、练太极拳(一)用肚皮推手、练太极拳的拳谱根据世界上有一种发源于中东的肚皮舞,跳舞时用肚皮舞动。
推手、练太极拳要用肚皮动作吗?我的体会确实是需要的,不仅需要,而且实在是太重要了。
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如果推手与练太极拳没有肚皮动作,那么,太极拳的水平就没有达到起码的层次,或者还不是太合格,甚至不是真正的太极拳锻炼。
因为不是由于肚皮动作引起的推手与拳式的肢体动作至少不可能达到最好的放松,不能完全避免与人发生顶抗。
那么,用肚皮推手、练太极拳有没有太极拳的经典拳谱根据吗?原来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已经记录这个要诀了,那就是“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这两句话初读起来感到有些不解,因为“腰间”与“腹内”都是人体部位,但在前一句里,“腰间”是宾语,在后一句里,“腹内”怎么成为主语了?还有前一句对于“腰间”要“刻刻留心”什么没有说明,后一句则没头没脑地“腹内”怎么“松净气腾然”了呢?细细琢磨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完整的一句由于诗歌字数的限制分为了两句来叙述。
就是说,这两句如果改写为散文,可以加两个虚词,应该理解为“刻刻留心在腰间与腹内之松净气腾然”。
就是说,太极拳无论锻炼还是应用,必须要“刻刻留心”使得腰间与腹内都松净,在这样的前提下,要使得腰间与腹内都能够气腾然。
也就是说,“刻刻留心”并不是仅仅对“腰间”而言的,也是对“腹内”而言的;“松净气腾然”也并不是仅仅“腹内”,还有“腰间”,而且腰间与腹内在松净与气腾然中是相互协同不能分开的。
那么,“松净气腾然”是怎么回事呢?这“松净”好理解,就是彻底的不用力,使得肌肉十分松弛。
“腾然”是什么意思呢?“腾然”显然就是十分活跃。
这“气腾然”的“气”是什么呢?对于人体而言,中医有许多“气”。
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经脉之气、脏腑之气,还有正气、邪气。
其中脏腑之气又分为心气、肺气、脾气、肝气、肾气、胃气、胆气、肠气、膀胱之气、三焦之气等等。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这许多气都既包括有物质性的,也包括有功能性的;也有以物质性为主的或者以功能性为主的。
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

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太极拳具有实战功能。
在实战中有哪些制胜的技巧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
欢迎阅读!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推手是太极拳的检验阶段,学习太极推手具有防身作用。
太极拳对现代人还有教育意义,练太极拳能陶冶情操。
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1.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和人推手时,对方施力于我,我保持身体中正,重心不易受外力影响。
这种身法上的要求,《太极十三势歌》明示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对方来力时,我以腰为轴心,向左右转化,圈子比较小,即能使对方之力落空。
若在化劲过程中身体前俯后仰,重心不稳,两脚飘浮,不仅化不掉来力,而且极易被人发出。
常见人推手时,一方被对方一引或出劲前捋时,身体即向前俯,重心失去中正。
在实战中,要灵活的运用力的技巧,太极拳的特点不在于双方力的大小,而是在于灵活转化性。
如对方用采劲,即易向前跌倒,即使不立时倾跌,但被动挨打,既不能化,也不能还手,已处于败势。
也有人以为自己腰劲很好,人家推不倒,所以当遇对方加力到自己身上时,身体便向后仰,重心偏于后方。
若此时对方用劲在胸腹部一按或短促发力,则轻者失重败势,重者会伤及脊椎,非常危险。
所以推手时,无论应敌击敌,有保持虚领顶劲、中正灵活的状态才可以左右前后回旋,保留转换的余地。
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2.意在人先,后发先至拳经中有“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之语,要求处处主动,随机应变,时时处处控制对方,使意在彼先,劲抢彼前,则发无不中。
王宗岳《打手歌》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想要达到太极拳的上层境界,就要学会化劲,不用蛮劲制胜,而是要用巧劲束缚住对方。
其中“彼不动,己不动”是听劲,是反击对方的前奏。
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同时发生的。
所谓手快者,也就是听劲功夫好,即对方微动,我已发觉,抢他前面发我之劲。
他的劲被我截住,进退两难,正是“旧力已发,新力未生”之际,欲收回不能,欲另发劲不及,则难免处处落后,处处被动。
练太极拳者易犯的十大弊病

练太极拳者易犯的十大弊病病例:在习拳进程中,常常发现习拳者身体不中正,东倒西歪,前俯后仰,周身别扭,初习拳者尤甚。
防治:首先要做好"四平",即顶平头正,肩平身正,眼平意正,心平气正。
其次,为了使身体中正安舒,支撑八方,必须做好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以搂膝拗步为例,左脚在前成川字步,右肩与左胯合住,右肘与左膝合住,右手与左足合住,右脚在前相反之。
外三合就好象木工在竖门窗时,为了不变形,首先打个"X"来固定框架一样。
当然,我们习拳者的外三合,主要是靠意念来实现了。
太极拳的中正,并不是绝对保持身体中心与地面垂直,而是保持身体平衡。
以"金鸡独立"为例,一定要身体略有倾斜,才能保证身体沉稳,即"斜中寓正"。
在行拳过程中,保持身体动态平衡。
(二)"松"、"懈"无区别病例:练拳时精神萎靡,骨节闭合,好象支撑不了自己的身体一样,头垂、背弯、胯余、膝软,两手两臂也是如此,肌肉软瘫一堆。
拳架松懈丢瘪、无精打采。
虽练拳多年,但是情绪不浓,推手时丢瘪顶抗,毛病丛生。
以上弊病皆由"松"、"懈"不分所致。
防治:首先要提起精神,注意意领。
其次,所有骨节都要启开,筋要松开,肉要沉,腰以上的劲往上,腰以下的劲往下,处处都要走出两夺之劲来。
用意不用力为之松,不用意不用力为之懈。
所以拳论说,用意不用力,在气则滞,在意则灵,意气君来骨肉臣。
(三)"开"、"合"分离病历:不少人练拳和推手时,知开不知合,知合不知开,拳势开则散,合则瘪,开合分离,根本谈不上连绵不断。
行拳棱角丛生,推手时顶抗丢瘪,处处受制。
防治:开合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开离不了合,合离不了开,开合同时存在。
我们提倡开时注意合而不散,合时注意开而不瘪,就是为了防止开合分离。
太极拳推手慢动作教学

太极拳推手慢动作教学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推手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平衡力和协调性,以及提升太极拳的实用性。
以下是太极拳推手慢动作教学的步骤:
1. 起势: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身体保持放松,双手自然下垂。
慢慢向上提腕,同时屈膝,收腹,使身体重心下沉。
2. 斜飞:将身体向右侧倾斜,轻轻用右手推出,同时左手自然放松,保持身体稳定。
身体向左倾斜时则相反,左手推出右手放松。
3. 掌心下垂:双手下垂,同时保持手臂放松,手指自然张开。
4. 肘平腕低:将手臂放低,同时手肘微微抬起,手腕保持水平。
5. 前挤:右手向前推出一小步,同时左手提起。
6. 后推:右手回收,使手臂回到身体侧面,同时左手向后推出。
7. 扭腕:双手同时用力旋转,使手掌向上转动90度。
8. 搂手:双手向前伸直,手腕相对,合并于胸前。
9. 放松:放松手臂,双手下垂。
以上就是太极拳推手的慢动作教学步骤。
在慢动作练习的同时,要注重呼吸、身体的放松以及轻柔的力量运用。
通过不断练习,掌握太极拳推手的技术要领,逐渐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太极拳的实战能力。
陈氏太极推手

陈氏太极推手,就是两人搭手,互相缠绕,根据太极拳沾粘连随,松活弹抖,不丢不顶,圆转自如,避实就虚,持巧不持力原则,将抓、拿、摔、踢、打等基本方法融为一炉,运用堋、捋、挤、按、采、肘、靠等方法和劲别,以练习全身皮肤触觉和体内感觉的灵敏性,以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意在人先。
是一种以乘势借力、克敌制胜为目的练习高超技击技能的方法。
主要特点推手方法主要有:“掤”,用手臂沾接、捧架对方,筑成防线;“捋”,太极推手顺势向侧方或向后牵引;“挤”,向前挤压,逼迫;“按”,向下、向前推按;“采”,向下牵引;横向分化或进击对方;“肘”,用前臂旋转或肘关节制约、攻击对方;“靠”,以肩、背挤压。
推手时,两人手臂相搭,按着一定的程序互相推挽,周而复始,俗称“打轮”。
在“打轮”过程中,双方力争牵制对方,使其失去平衡,进而趁势将对方发放出去。
技术高超者能使对方双脚腾空,掷跌于地,自己却安稳自若。
推手双方必须保持手臂沾连不脱,在互相黏随的运转中动摇对方的重心。
推手禁用腿法,也不准使用摔跤、擒拿、击打等方法。
这与以踢、打、摔、拿为主的散手项目迥然不同。
它是一种彼此制约、掌握平衡、刚柔相兼、别具一格的对抗运动。
有些地区流行的推手,允许用手或腿或手足兼用缠绕对方关节,但多数地区禁而不用。
推手的形式很多,可以分为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推手、散推手等。
其中最基本的是定步双推手,也称四正推手,练习时双方对面站立,一脚在前,脚步不动,用掤、捋、挤、按4种方法推揉打轮。
活步推手是在四正推手的基础上,两人脚步移动,一进一退,直线往返;也有的两人侧身走成圆形。
大捋推手是用采、、肘、靠4种方法按顺序打轮,因其劲力多为斜向,故又称四隅推手;其脚步移动成弧线,进者3步,退者2步,边走边转,脚步轻快。
散推手是两手推挽不拘形式,不按固定程序打轮的推手方法,形式更为自由。
推手的运动特点是不丢(脱离)不顶(顶撞),以静待动,以柔克刚,与打太极拳的要领是一致的。
太极拳教学推手的五个技巧

太极拳教学推手的五个技巧简述一、八法是大师太极拳教学各种劲共同强调的是掤劲。
在交手的时候,太极拳教学不主张硬冲、硬拼、硬抗、硬顶,但是也不许丢,不许逃跑,而是先用一种弹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韧性的、螺旋式的外撑劲,也就是掤劲,来接应对方的来力。
这种力量不仅表现在手上,而且无处不在。
“力”的外延有多种力量,不同的是使用的角度或部位,所以“力”是太极力量的基本特征。
二、彼此接触点上,都有我的“耳朵”因为它是随着敌人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首先要了解敌人的意图,即敌人的情况。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太极拳教学特别强调的是"知彼",只要和对方有所接触,就要找出对方的特点。
所以学习太极拳推手,首要任务是练习"听劲"。
三、谁先关门谁就赢从总体上控制对方、包住对方、笼住对方。
或用一手、或用双手、或用双臂、或用双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弯里侧夹住对方、或上下配合别住对方……总之,凡是使对方处于背势者,都属于拿,都属于合。
此外,需要强调“第一”一词。
谁能先接近谁能赢。
也就是说,要采取主动,首先要在精神上控制他,包围他,鄙视他,把他置于我的包围之中,决不让他加入我的行列。
因此,平时练习拳击时,一定要注意集中合力的方法,这样才能开合。
四、化打合一,引进合一,点线合一太极拳教学往往强调先引进转化,先引进转化,再分配。
事实上,这是主要的功夫。
高级功夫应该是转化与攻击的结合,引进的结合,转化就是战斗,战斗就是转化,这样才能使引进与攻击同步,采取统一的行动。
第一种功法或第一种手法是先引后发。
即待对方来劲被我引化落空之后,我再将内劲外力合而为一意气力三结合,合力发之。
第二种方法是在进入时引导,或者上下引导,左右引导,等等。
第三种是化打合一、引进合一。
即一个引化动作之中也有进,也有打。
打中有化,化中有打。
五、倒下磨砺,加速生根“下塌外碾”这句话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到掌根的既沉又向前滚动的一种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肚皮推手、练太极拳作者魏坤梁(一)用肚皮推手、练太极拳的拳谱根据世界上有一种发源于中东的肚皮舞,跳舞时用肚皮舞动。
推手、练太极拳要用肚皮动作吗?我的体会确实是需要的,不仅需要,而且实在是太重要了。
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如果推手与练太极拳没有肚皮动作,那么,太极拳的水平就没有达到起码的层次,或者还不是太合格,甚至不是真正的太极拳锻炼。
因为不是由于肚皮动作引起的推手与拳式的肢体动作至少不可能达到最好的放松,不能完全避免与人发生顶抗。
那么,用肚皮推手、练太极拳有没有太极拳的经典拳谱根据吗?原来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已经记录这个要诀了,那就是“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这两句话初读起来感到有些不解,因为“腰间”与“腹内”都是人体部位,但在前一句里,“腰间”是宾语,在后一句里,“腹内”怎么成为主语了?还有前一句对于“腰间”要“刻刻留心”什么没有说明,后一句则没头没脑地“腹内”怎么“松净气腾然”了呢?细细琢磨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完整的一句由于诗歌字数的限制分为了两句来叙述。
就是说,这两句如果改写为散文,可以加两个虚词,应该理解为“刻刻留心在腰间与腹内之松净气腾然”。
就是说,太极拳无论锻炼还是应用,必须要“刻刻留心”使得腰间与腹内都松净,在这样的前提下,要使得腰间与腹内都能够气腾然。
也就是说,“刻刻留心”并不是仅仅对“腰间”而言的,也是对“腹内”而言的;“松净气腾然”也并不是仅仅“腹内”,还有“腰间”,而且腰间与腹内在松净与气腾然中是相互协同不能分开的。
那么,“松净气腾然”是怎么回事呢?这“松净”好理解,就是彻底的不用力,使得肌肉十分松弛。
“腾然”是什么意思呢?“腾然”显然就是十分活跃。
这“气腾然”的“气”是什么呢?对于人体而言,中医有许多“气”。
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经脉之气、脏腑之气,还有正气、邪气。
其中脏腑之气又分为心气、肺气、脾气、肝气、肾气、胃气、胆气、肠气、膀胱之气、三焦之气等等。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这许多气都既包括有物质性的,也包括有功能性的;也有以物质性为主的或者以功能性为主的。
比如营气主要就是指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最主要的就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等。
又比如说胃气,是既包括了各种消化酶等等生理物质,也包括了胃的生理功能。
显然,中医所谓的所有的气与太极拳之气都是一概没有直接关系的。
中医这些气的概念有的是重叠的。
比如《内经》明确说明经脉之气其实就是指循行于经脉之内的营气与沿行于经脉之外的卫气。
现代太极拳界某些人总是要将太极拳之气说成是经脉之气,这种说法就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因为不言而喻,中医所说的流行于经脉里的营养物质同太极拳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还有人说太极拳之气就是中医所谓的“宗气”,那也是无稽之谈。
因为中医所谓的“宗气”是进出于肺部、并且与血液里化合的气发生转换的、仅仅在肺部活动的气,按照现代科学,主要就是氧气,同样与太极拳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那么这“气腾然”之“气”是不是气功之气呢?显然也不是。
因为道家气功所谓的“气”是指在丹田养育修炼内丹的药,这种药实质上也是与营养物质相同是一种生理物质,不仅与太极拳没有直接关系,而且这种气的修炼必须是《授秘歌》所说之“水清河静”十分宁静的,是不允许“腾然”的。
如果修炼内丹的药“腾然”了,这哪里还是气功呢?显然气功之气与太极拳之气也是两回事。
那么,太极拳之气究竟是什么呢?毋庸置疑,太极拳是以肢体的各种动作形成的,而引起各种肢体动作的原因就是人体的力。
人体的力在古代也是叫“气”的。
所以这“气腾然”之“气”只能是指人体的力这种物理现象。
所以,这“刻刻留心在腰间与腹内之松净气腾然”的意思就是腰间与腹内在十分放松不用力前提下是全身用力最活跃的部位。
有人对于这样的解释就不理解了。
因为“松净”就是十分不用力,而“气腾然”就是用力十分活跃,这不是十分的自相矛盾吗?对于不懂太极拳的人而言这确实是十分矛盾的。
然而对于真正懂得太极拳的人而言,这“松净气腾然”却是确确实实的。
因为这“松净”与“气腾然”虽然是在同一处却并不是在同一个时间点。
其实一般人对于这种似乎十分矛盾的情况都是有经验的。
比如有句话“激战之前的寂静”,显然“寂静”就是没有枪炮声,“激战”就是枪声、炮声震耳欲聋,而“寂静”与“激战”就是发生在同一个地方的。
这“寂静”与“激战”显然是矛盾的,但由于并不是发生在同一时间点,这“寂静”与“激战”就不矛盾了。
又比如自行车的打气筒,要用打气筒往自行车轮胎内充气,打气筒内的空气必须是同外面一样气压是很小的,就是空气是很“松”的;往轮胎充气时打气筒内的气压就很高,就是空气是很“紧”的,从而压缩的空气才能冲破气门嘴进入自行车轮胎。
如果打气筒内打气前就是气压很高,而且压缩的空气冲不破气门嘴,那么,这样的打气筒既无法打气,也无法使得打气筒内气压有很大的变化,就无法给自行车轮胎打气了。
这就是说,打气筒必须是既很“松”又很“紧”的。
还有体育竞技里的蹦床运动,蹦床必须是始终能够有很大幅度变形的,相当于是很“松”,同时,蹦床又任何时候都能够往上弹起使得运动员腾空而起,相当于是很“紧”。
太极拳腰间与腹内之“松净”与“气腾然”就相当于这很“松”与很“紧”,所以,“松净”与“气腾然”是可以不矛盾的。
太极拳所要求的腰间与腹内就是要求平时必须是十分放松也就是松净的,在这样的基础上腹部用力才能十分的活跃。
腹部用力的活跃就是肚皮有活动。
(二)现代太极拳界对于用肚皮推手、练太极拳的两种说法对于练太极拳要有肚皮活动,现代有两种好听的说法,一种叫“丹田内转”,一种叫“腹球转动”,这两种说法都是现代才出现的,在中国1949年近代结束前是没有这两种说法的。
听到“丹田内转”这种称谓,我总感到不伦不类、玄玄虚虚、怪怪的。
什么叫“丹田”?“丹田”也是有很多概念的。
“丹田”一是指奇经任脉脐下三寸(同身寸)的“关元”穴,就是说“丹田”是“关元”的别名。
这个别名最早是宋代王执中所撰的《针灸资生经》记录的。
这个穴位能够刺0.8到1.3寸,直径无非2毫米左右。
显然“关元”穴是不可能转动的。
“丹田”二是指道家修炼内丹产药、炼药、将药变成内丹的地方,一般认为是在小腹盆腔内脐下三寸与脐内三寸这个地方。
不言而喻,盆腔内有大小肠、膀胱、肾等等器官,内丹即使炼成了也是称为“一粒”,被称为“一粒”的东西自然也大不到哪里去,因此修炼内丹的“丹田”也是不可能明显大的,就算是直径2厘米左右吧。
那么要这样2厘米左右直径的的“丹田”转动对于太极拳有什么意义呢?可以说不仅没有任何意义的,还是有干扰作用的。
再说道家有所谓“内炼诀要唯在神静”之说,修炼内丹必须处处十分安静,这样,修炼内丹的药也就是所谓的“气”才能够动起来在人体内流行。
所谓是“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息之动”。
如果是边练太极拳边练气功,“丹田”总是转动,修炼内丹不是乱了套吗?还能够修炼什么内丹呢?所以,“丹田内转”纯属于横竖分析都是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而已。
其实,有很多行业都很注重用“丹田之气”,这所谓的“丹田”无非就是指小腹肚皮而已。
比如吹号子就强调要用丹田之气、唱歌强调要用丹田之气、书法挥毫强调要用丹田之气等等,这些所谓的丹田之气无非就是小腹肚皮之力而已。
这就像是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第六势”所说的“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
”意思是对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钻牛角尖,只要使得内力沉降到脐下小腹就是了。
就是说,陈鑫先生认为所谓的“丹田”就是小腹。
应该说,陈鑫先生的这种说法是很通俗、朴素、科学、正确的。
现代武术界许多人所谓的“丹田”其实也是指小腹。
既然如此,何必要将小腹叫“丹田”?直言“小腹”不是更好吗?“腹球转动”之说是傅钟文先生的弟子顾树屏老先生提出来的。
这种说法的意思是说练太极拳时要使得小腹内像是有个球,按照他的介绍,这个想象的球当然是比较大了,可以与小腹差不多,说要使得这个球这样转动那样转动的。
这种说法要比所谓“丹田内转”科学了,但仍然比较繁琐复杂,使得人难以理解,而且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因为小腹内不可能有什么东西真的像是球那样发生几度转动的。
(三)用肚皮推手、练拳是怎么回事我所说的推手与练太极拳要有肚皮动作,其实就是近代太极拳家所说的“收腹”。
收腹有什么稀奇呢?其实不然。
其一、“收腹”与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化解与发劲攻击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关系;其二、许多练太极拳者是并不会“收腹”的;其三、推手与练太极拳所需要的“收腹”与所谓的“丹田内转”、“腹球转动”的概念是不同的。
推手与练拳,手臂与腿脚动作的正确与否是至关重要的。
我深深体会到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是由脚开始的,而且,所有动作又都是受到躯干反应作用的,躯干的反应是手臂与腿脚动作正确的重要关键。
如果躯干的反应不对,那么,手臂与腿脚动作的正确往往比较困难,甚至会是画饼充饥仅仅是一个没有预期效果的外形而已。
因此,我反复地向我的学生们强调:打太极拳主要就是打个躯干,手臂仅仅是一个摆设而已,手臂的动作主要是依靠躯干的反应引起的,是不能依靠手臂的主动形成的。
如果躯干没有打拳,那么,手臂的动作是不可能完全正确的。
躯干的反应十分重要的是含胸拔背,含胸拔背则都受到腰骶动作的控制,腰骶对全身肢体发生控制则都又是由收腹引起的。
因此,从这一角度说,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始于小腹的。
也因此,我反复地要求我的学生们要以肚皮的动作引起、带动全身的动作。
然而,小腹引起与带动全身动作在感觉上往往是不经意的。
我对于小腹的重视还得感谢我的学生。
这正所谓是“教学相长”,我要求我学生的太极拳套路动作要尽量达到我满意的起码合格,然而,十分有趣,手把手地教,学生的动作往往会与我是很不一样的。
于是我就反复将我是怎么动作的与他们是怎么动作的作比较,从而发现他们的躯干没有我这样的动作。
于此我才越来越重视与强调小腹的作用了,结果我与学生们都感到小腹肚皮参与打拳效果很好。
对于推手也是如此,比如我攻击学生,学生化解不了,而学生攻击我,我就能够没有用力地化解掉并且使得其攻击落空。
问题究竟在哪里?我反复比较下来,就发现除了含胸等等,还有小腹的问题。
如自己的右手臂遭到对方双手推按,自己右手臂如果除了掤劲,没有任何的主动与没有用力,仅仅小腹平地逆时针轨迹的一吸,小腹内就像是有个东西滑到了小腹的左侧,姿势外形甚至毫无变化,对方的攻击就可以化解掉并且使得对方落空了。
这样,学生按照我的要求,也使得小腹如此活动,对于我的攻击,他就也能够不用力地化解掉并且使得我的攻击落空了。
比如我的双手按着他的右臂往前推,我就要他的小腹先左侧往内吸,随后这小腹往内吸的点往右转移,这种情况就像是他的小腹前有一个无形的十多厘米直径的球先是由其小腹的左侧由前往内压进去,随即滚往小腹正中心往内压,然后滚向小腹右侧,最后从小腹右侧往前弹滚出去,形成了一个U形的滚动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