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短文两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25课短文两篇夸父_共工ppt课件

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 有的人说: “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
• 夸父心意已决,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为大家 服务。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 定要去!”
• 夸父追着太阳跑,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 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已经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
• 但是,他没有害怕,并且一直鼓励着自己,“快了,就要追 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 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
• 红彤(tóng )彤、热辣辣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他的头上,
••
••
(赛跑) (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
•
•
(黄河) (渭水)
•
(往北)
••
(大湖)
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
渴死了)
••
(桃林)
•
(在半路上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 渭不足,北饮大泽。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 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 北方的大湖喝水。
思考回答问题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个人物? 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
坚强的神话人物。 2.学习本文你有什么人生启示吗?
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不懈努力!
通过神话,表现夸 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 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 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和顽强意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25篇) ( 原文+译文+注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25篇) ( 原文+译文+注释)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25篇) ( 原文+译文+注释)三峡(作者: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附六册书文言文目录

初中文言文汇总目录七年级上册5 童趣(沈复)10 《论语》十则20 *山市蒲松龄25《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30 *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七年级下册5 伤仲永王安石15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20 口技林嗣环25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30 *狼蒲松龄八年级上册21 桃花源记陶渊明22 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23 *核舟记(魏学洢)24 *大道之行也(《礼记》)26 三峡(郦道元)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8 *观潮 (周密)29 *湖心亭看雪(张岱)八年级下册21 与朱元思书吴均22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23 *马说韩愈24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26 小石潭记柳宗元27 岳阳楼记范仲淹28 醉翁亭记欧阳修29 *满井游记袁宏道九年级上册21 陈涉世家司马迁22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23 *隆中对陈寿24 *出师表诸葛亮九年级下册17 公输《墨子》18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9 鱼我所欲也《孟子》20 *《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21 曹刿论战《左传》22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3 *愚公移山《列子》七年级上册5 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 《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人教版七下语文课件---25《短文两篇》

9、地维绝( 绳子 )( 断 )10、 故日月星辰移焉( 因此 )( 移 动 ) 11、地不满东南( 饱 满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积 水 )( 归向 ) 13、天柱折 ( 折断 )14、道渴而死 ( 半路 上 )
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组 是( )
• A.饮于河渭 于厅事之东北角 • B.道渴而死 怒而触不周山 • C.夸父与日逐走 陈太丘与友 期行 • D.弃其杖 其夫呓语
共工怒触不周山
• 1、《夸父逐日》选自: 《山海经》 ,《共 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淮南子》 ,它们都 是 神话故事 (体裁)。 •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共工与颛顼 争为帝 ”,结果是:“ 天柱折,地维绝 。 ”
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正面: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 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 反面: 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5、 “怒而触不周ຫໍສະໝຸດ 山”中的“怒” 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 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 刚烈。
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 中结尾的两句话? 答: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 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力量与 作为。(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 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 东南”。)
答:要表达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 征服自然的愿望与精神。
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 (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 这样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 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 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 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 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 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两小儿辩日
• 【文学常识】 •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 汤问》《列子》相传 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 375)所著,共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 言故事、民间故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 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 传于世。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5课《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夸父逐日》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海经》解析:“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与《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逐日是古代汉族神话传奇故事,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期,夸父族其中一个领袖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内心面,于是就开始逐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样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种题目关键以讲义的注释为主,注意平常的积存。
最好的方法确实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和相关的资料等。
2.《山海经》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
答案:最先的地理书,要紧记载传奇中的地理。
解析:《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奇的最古老的奇书。
山海经内容主若是民间传奇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留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很多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奇和寓言故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样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种题目关键以讲义的注释为主,注意平常的积存。
最好的方法确实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和相关的资料等。
3.《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的内容都与___________有关,都表现了前人的_________精神。
答案:太阳| 探讨解析:“逐日”“辩日”都是关于“太阳”的内容,都是关于“太阳”知识的探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样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25 短文两篇课件

象、精神内涵等方面结合在一起比较。
[答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②夸 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 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 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 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
25
短文两篇
考题展示
1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以”与“杀黑龙以济冀州”的 “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策之不以 其道 . B.扶苏以 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C.诚宜开张圣听,以 光先帝遗德 .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 )
25
短文两篇
2.用短文中的信息填空。 这则神话选自《淮南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远古人类 为改变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无畏斗争。以女娲为例,她面对险 恶环境,英勇奋战,“____________________ ,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 , 积芦灰以止淫水 ________________”,显示了人类祖先与天地奋战的雄伟气
魄和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25
短文两篇
品 读 借 鉴
写法借鉴 大胆的想象与夸张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夸父是一位十分神 奇的人物。文章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超现实的想象把他塑造成 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太阳“逐走”。他十分口渴,虽然接 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里的水,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 最终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 林,还为人类造福。夸父敢于与太阳一决高低,奔驰于天地间, 饮干大河里的水,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习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习题一、积累与运用(26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4分)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xiǎn jùn ()。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有误的是()(2分)A.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机关:这里指秘密的意思。
)B.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无味:没有味道。
)C.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知交:知心的朋友。
)D.“闯练,闯练,英子。
”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闯练:走出家庭,到生活中去锻炼。
)3.修改病句。
(2分)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改为:4.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卿今当涂掌事(当权)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B.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看)C.惟闻女叹息(只)愿为市鞍马(买)D旦辞爷娘去(早晨)万里赴戎机(战争)5.背诵默写。
(8分)(1)自然美景总会令人心荡神驰。
“深林人不知, ”是宁静淡泊的心境;“峨眉山月半轮秋,”是清朗秀美的秋意;“,竹中窥落日”是惬意闲适的心情。
(2)思乡怀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谁家玉笛暗飞声,”是李白听笛声荡漾起的满腹乡思;“愿驰千里足,”是代父从军的木兰对家园生活的眷念;“,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走马相逢而牵动的故园乡思情。
(3)《木兰诗》中描写战斗惨烈旷日持久的诗句是: , 。
6.根据《童年》完成下列⑪-⑫题。
(4分)(1)《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
(1分)(2)简要分析外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7.七年(1)班举行了《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4分)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
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初中三年需要背诵的语文课文篇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夜雨寄北》李商隐
《泊秦淮》杜牧
《浣溪沙》晏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如梦令》李清照
《观书有感》朱熹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4诗两首中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5伤仲永★
第二单元
6黄河颂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
第四单元
20口技★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为★)
望月有感
雁门太守行
卜算子
别云间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28观潮★
29湖心亭看雪
30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
使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其一)
课外十首古诗词背诵
《长歌行》汉乐府
《野望》王绩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黄鹤楼》崔颢
《送友人》李白
《秋词》刘禹锡
《鲁山山行》梅尧臣
《浣溪沙》苏轼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诗两首
2我用残损的手掌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第五单元
17公输★
18《孟子》两章
19鱼我所欲也
20《庄子》故事两则★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23愚公移山★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课外十首古诗词背诵
从军行
月下独酌
羌村三首(之三)
登楼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师西征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第六单元
30狼★
课外十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吴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短文两篇导读: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齐读2遍。
(齐声朗读)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5、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四、问题探讨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
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如何理解?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
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
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5、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在学习《夸父追日》的基础上,拓展训练激活思维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
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二、点评各组讨论结果。
三、进入第二篇《共工怒触不周山》1、作品简介《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导语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
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
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
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
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
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
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
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
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
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
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
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
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
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
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
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
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
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
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
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3、“不周山”释义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
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
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
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4、事实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象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
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注:“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五帝\'。
5、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6、学生齐读2遍。
(齐声朗读)7、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8、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