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教案-脑血管疾病护理

合集下载

脑血管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内科护理学(二)》第十一章第二节讲义

脑血管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内科护理学(二)》第十一章第二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内科护理学(二)》第十一章第二节讲义脑血管病概述识记:病因及危险因素。

领会:脑血管病的三级预防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所致的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小时。

【脑血管病的分类】按病理改变,可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

前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

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比出血性脑血管病更多见,尤其以脑血栓形成最常见。

按发病急缓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脑血管病。

临床以急性脑血管病更多见。

按病程发展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性卒中(发病后24小时症状逐渐加重)、完全性卒中(发病6小时内症状达高峰)。

【脑的血液供应】脑部的血液供应来自两个动脉系统,即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从颈总动脉发出,经颈动脉管入颅,依次发出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供应眼部和大脑前3/5的血液,包括额叶、顶叶、颞上回和基底节等。

两侧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经枕骨大孔入颅后,至脑桥下缘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

椎动脉分支有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基底动脉分支有小脑前下动脉、旁正中动脉、内听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供应大脑后2/5(颞叶的基底面、枕叶)、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液。

脑部血管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其中Willis 环最为重要。

前交通动脉使两侧大脑前动脉互相沟通,后交通动脉使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沟通,共同构成Willis 环。

该环对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尤其是两侧大脑半球的血液供应,有重要的调节和代偿作用。

内科护理学教案-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教案-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内科护理学英文名称INTERNAL NURSING课程说明《内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主干课程,包含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病人的护理。

其中理论108学时,实践54学时。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防护和治疗、护理病人、健康促进的科学。

内科护理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它既是临床各科的护理学基础由于他们有着密切联系。

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为核心,使学生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掌握临床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并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履行护理人员“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重要职责。

本课程采用“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模式,将护理程序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掌握内科临床护理技能,掌握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满足护理对象各项需求的护理知识,能将护理的基本知识与技术运用于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及各项护理操作中。

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必需严肃认真地备课。

每位老师都有一份本教案的电子版,要求教师在使用时结合自身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本教案的基础上丰富具体内容;备课时,教师必需熟悉相关课程如内科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学科知识,做到教学中能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

2、教师必需深入研究教学法,以培养护理人员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教材选用护理学专业五年制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6月参考书籍与常用网地址参考书籍:《内科学》第六版五年制叶任高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六版七年制王吉耀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 陈灏珠人民卫生出版社《哈里森内科学手册》(第16版) Dennis L. Kasper 人民卫生出版社《奈特人体生理学彩色图谱》 John T. Hansen Bruce M. Koeppen 原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奈特消化系统疾病彩色图谱》 MartinH.Floch 人民卫生出版社《奈特心脏病学彩色图谱》 Marschall S.Runge E.Magnus Ohman 人民卫生出版社《Netter's Illustrated Human Pathology 》 L. Maximilian Buja Gerhard R. F. Krueger 原著 Frank H. Netter 人民卫生出版社授课章节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授课对象2006级护理学专业本科授课时数1学时授课时间09-10学年第一学期授课地点4阶梯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常见神经系统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人卫版第3版内科护理学教案

人卫版第3版内科护理学教案

【目的要求】1、掌握护理要点,能运用护理程序为库兴综合征、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病人提供正确有针对性的护理。

2、熟悉库兴综合征、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临床表现和治疗。

3、了解库兴综合征、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1、库兴综合征、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定义。

2、库兴综合征、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库兴综合征、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

4、库兴综合征、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5、库兴综合征、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诊断要点及治疗要点。

6、库兴综合征、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病人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其理论依据。

7、库兴综合征、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病人的保健指导。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第六节嗜铭细胞瘤【目的要求】1、掌握护理要点,运用护理程序为嗜铭细胞瘤病人提供正确有针对性的护理。

2、熟悉嗜铭细胞瘤临床表现和治疗。

3、了解嗜铭细胞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嗜铭细胞瘤的定义。

2、嗜铭细胞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嗜铭细胞瘤的临床表现。

4、嗜铭细胞瘤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5、嗜铭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及治疗要点。

6、嗜铭细胞瘤的常用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其理论依据。

7、嗜铭细胞瘤病人的保健指导。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第七节糖尿病【目的要求】1、掌握护理要点,能运用护理程序为糖尿病病人提供正确有针对性的护理。

2、熟悉临床表现和治疗。

3、了解糖尿病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1、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

2、1型、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3、酮体、酮症、糖尿病酮症酸中蠹的定义。

4、糖尿病酮症酸中蠹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结果。

5、糖尿病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的项目和临床意义。

6、糖尿病的诊断要点。

7、糖尿病的治疗要点。

9、糖尿病酮症酸中蠹与高渗性昏迷的治疗的异同点。

10、糖尿病病人护理评估、护理诊断。

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头部CT扫描低密度梗死区
治疗要点
1.脑血栓形成 急性期治疗原则为超早期治疗,个
体化治疗,对症治疗,支持疗法,防治 并发症的整体化治疗。早期治疗以溶栓 治疗为主,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保护 脑组织、防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等治 疗;恢复期治疗原则为促进神经功能恢 复。
治疗要点
脑血栓形成具体治疗包括: • ①溶栓治疗:发病后6h内应用尿激酶、链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病情观察 对症护理 用药护理 心理护理 健康指导
一般护理
• 急性期病人卧床休息,取平卧位。遵医嘱 给予氧气吸入。
• 头部禁用冷敷,以免脑血管收缩导致血流 缓慢,而使脑血流量减少。
• 为病人提供低盐、低糖、低脂、低
• ⑤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可应用肝素、阿司 匹林。
• ⑥高压氧舱治疗:病人呼吸正常、无抽搐及 血压正常者,应尽早进行高压氧治疗。
治疗要点
2.脑栓塞: • 原则上与脑血栓形成相同。 • 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栓子来源,防止
复发,是防治脑栓塞的重要环节。
护理诊断
1.躯体活动障碍 与脑细胞或锥体束缺血、软化、 坏死导致偏瘫有关。
心理-社会状况
发病后病人由于瘫痪、生活自理缺 陷影响工作及生活,家庭、社会支持影 响病人的心理状况,常使出现自卑、消 极或急躁心理。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脂及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 集性增高,脑脊液检查正常。
2.影像学检查应常规进行CT检查,多数病例于发病 24h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 查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的狭窄、动脉硬化斑 块或血栓形成;部分病人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 心腔内附壁血栓。
2.感觉紊乱 与脑血栓形成损害感觉传导通路有关。 3.吞咽障碍 与意识不清、延髓麻痹有关。 4.焦虑 与肢体瘫痪、感觉障碍、语言沟通困难等

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一PPT课件

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一PPT课件
(1)阿司匹林
•宜饭后服用,以防胃肠道刺 激,并注意观察有无上消化 道出血征象。
病 原 体 侵 入 机体, 消弱机 体防御 机能, 破坏机 体内环 境的相 对稳定 性,且 在一定 部位生 长繁殖 ,引起 不同程 度的病 理生理 过程
(1)盐酸噻氯匹定
出现可逆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 血小板减少, 应定期监测血象。
病 原 体 侵 入 机体, 消弱机 体防御 机能, 破坏机 体内环 境的相 对稳定 性,且 在一定 部位生 长繁殖 ,引起 不同程 度的病 理生理 过程
概要
疾病
2、病 因
(1)血管壁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 (2)血液成分及血液流变学异常:如血液粘稠 度增高、凝血机制异常。
(3)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血压的急骤 波动、心瓣膜病、心房颤动。
二、脑梗死
1、定 义 (2)
(2)脑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中最 常见的一种,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 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 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 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 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病 原 体 侵 入 机体, 消弱机 体防御 机能, 破坏机 体内环 境的相 对稳定 性,且 在一定 部位生 长繁殖 ,引起 不同程 度的病 理生理 过程
失明等有关。
诊断
潜在并发 症:脑血
栓形成。
病 原 体 侵 入 机体, 消弱机 体防御 机能, 破坏机 体内环 境的相 对稳定 性,且 在一定 部位生 长繁殖 ,引起 不同程 度的病 理生理 过程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合理休息与运动,并采取适当的 防护措施,避免跌倒和受伤。
发作时卧床休息,枕头不宜太高 (以15°~ 20°为宜);仰头或 头部转动时应缓慢、动作轻柔, 转动幅度不宜过大。

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内科护理学是一门涉及广泛学科的医学专业,它涵盖了各种内科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护理。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内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有效地评估和管理患者的健康问题,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掌握内科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护理知识。

2、学会如何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健康需求。

3、学会与患者和医疗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

4、了解如何制定并实施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5、掌握内科疾病的最新诊断和治疗方法。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1、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包括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癌等。

2、心血管系统疾病护理: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3、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包括胃炎、胃溃疡、肝炎、肝硬化等。

4、泌尿系统疾病护理:包括尿路感染、肾炎、肾衰竭等。

5、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包括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

6、内分泌系统疾病护理:包括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7、神经系统疾病护理:包括脑梗塞、脑出血、癫痫等。

8、免疫系统疾病护理: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9、营养与代谢性疾病护理:包括肥胖症、营养不良等。

10、肿瘤疾病护理:包括各种恶性肿瘤的化疗、放疗及对症治疗。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五、评估与反馈评估将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实践操作和期末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反馈,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师资源本课程将由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医学专业教师授课,他们将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七、学生要求学生应按时参加课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认真完成作业和实践操作任务。

内科护理学课程设计方案

内科护理学课程设计方案

内科护理学课程设计方案内科护理学是中央电大护理专业一门必修的主干专业课。

在07年以前的教学计划,是限选省开课程,07年春季开始,为中央电大统设必修课。

为了更好的实施这门课程,特制定本课程设计方案,向学习者和辅导教师介绍课程概况、媒体的种类及其内容、课程的学习的进度安排、课程的实践环节要求、课程的考核、学习的建议和教学的组织等内容。

使大家在接触这门课程之前,对课程的概貌和要求有基本的了解,以便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活动。

一、课程概况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内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护理学专业统设必修课。

内科护理学是研究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对内科疾病患者进行整体护理、促进健康的科学。

通过学习,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基本知识,了解新的诊断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并能应用护理程序对内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2.课程的内容体系及基本要求内科护理学包括十章的内容,绪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内科护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学习这门课程,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还须注重临床实践,应特别注意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病人临床表现、制定护理措施以及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有见习。

考虑到电大护理专业的学员是在职的护理人员,多数学员已定岗,因此,对于非内科岗位的护理学习者要有20学时的见习。

即组织到相应的病房,随主治医以上职称的医生查房。

3.内科护理学与基础医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学习内科护理学须具有相应的基础医学课程的基础。

特别是应具有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的知识。

内科护理学涉及的各系统常见疾病,例如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高血压病。

要更好的理解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以及护理,需要比较熟悉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高血压的病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比较好的理解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治疗以及护理。

内科护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第三节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第三节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

治疗
1. 病因治疗 2. 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2)抗凝治疗 (3)改善脑循环
常用护理诊断/护理问题及护理目标
1、有受伤的危险
过性失明等有关
与突发眩晕、平衡失调及一
2、知识缺乏 缺乏本病防治知识。 3、潜在并发症:脑梗死、脑出血等
护理措施
1. 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 (2)饮食指导 (3)安全指导 (4)运动指导 (5)用药指导 2. 病情观察 3. 心理护理
临床表现
1. 颈内动脉系统TIA
2.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灌注CT或彩色超声波检查多数患者 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发作频繁的 TIA患者彩色经颅多普勒(TCD)常可监测到微 栓子。
治疗
1/3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在发病后一年至 数年内发生脑梗死,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发生脑梗死的几率较少。约1/3的患者不经治 疗可自然缓解,但对每个具体患者的预后却 很难判断。因此,对有1次以上发作的TIA患 者,特别是伴有多种卒中危险因素者,应积 极进行治疗。
脑卒中危险因素
1. 2. 3. 4. 高血压 是最重要和独立的危险因素。 心脏病 糖尿病 TIA 约20%的脑梗死患者有TIA史,TIA患者脑卒中年发生 率为1%~15%,TIA愈频繁,脑卒中风险愈高。 5. 吸烟和酗酒 6. 高脂血症 7.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以上危险因素是可以干预的,目前认为高血压、心脏病、糖 尿病和TIA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若能给予有效干预,可降 低脑卒中发病率。但高龄、性别、种族、气候和卒中家族史 等危险因素是无法干预的。
病因与发病机制
TIA 是一种多病因的综合征。其 主要病因有主动脉-颅动脉系统 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和 心脏病、血液成份改变、血流 动力学变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脑血管疾病教学目标:1、掌握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2、理解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的危险因素。

3、了解各种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4、掌握各种脑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特点。

5、理解脑血管疾病的诊治要点和保健措施。

三、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一)危险因素可干预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TIA或脑卒中病史、肥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酗酒、吸烟、抗凝治疗、脑动脉炎等。

不可干预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其中高血压是改类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基本病因1、血管壁病变1)高血压性脑细小动脉硬化2)脑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

3)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和遗传性疾病4)各种感染和非感染性动、静脉炎5)中毒、代谢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血管壁病变2、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房纤颤等3、其他原因:血管内异物如空气、脂肪等(三)促发因素2)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液流变学异常:如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机制异常。

3)心脏疾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低血压、血压的急骤波动、心瓣膜病、心房颤动。

4)其他病因:如空气、脂肪、癌细胞的栓子,脑血管受压、外伤、痉挛等。

5)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危险因素有高年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高动物脂肪、缺钙饮食)及体力活动减少、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药、药物滥用、寒冷的环境气候等。

在众多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血管病发病的最重要的四大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一旦发生,不论何种类型,迄今均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因此,预防非常重要,除了对危险因素进行非药物性干预外,主要的预防性药物有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和华法林等。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历时短暂但反复发作的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

其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多数认为与动脉硬化、动脉狭窄、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治疗上以去除病因、减少和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为主,对有明确的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引起明显狭窄或闭塞者可选用手术治疗。

【护理评估】(一)健康史应向病人询问既往有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及以前类似发作的病史,本次起病的形式及症状持续时间,生活习惯及家族史等。

(二)身体状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按其供血障碍区域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的TIA常见症状为病灶对侧单肢无力或不完全性瘫痪,对侧感觉障碍,眼动脉缺血时出现短暂的单眼失明,优势半球缺血时可有失语;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则以眩晕、平衡失调为常见症状,其特征性的症状有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遗忘症、双眼视力障碍发作等。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有助于病因明确,而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彩色经颅多普勒(TCD)可发现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

(四)心理、社会评估多数病人因神经定位症状而产生恐惧心理,部分病人可因反复发作但未产生后遗症而疏忽大意。

【主要护理诊断/问题】1.恐惧与突发神经定位症状而致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有关。

2.潜在并发症脑卒中【预期结果/评价】1.病人心理状态稳定,认识并正视疾病。

2.TIA发作次数减少。

【护理措施】1.给予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生活规律,忌刺激性及辛辣食物,根据身体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2.向病人解释疾病知识,帮助病人消除的恐惧心理。

3.在抗凝药物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时测定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一旦出现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4.应避免各种引起循环血量减少、血液浓缩的因素,如大量呕吐、腹泻、高热、大汗等,以防诱发脑血栓形成。

5.积极治疗原发病,坚持按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换药,戒烟少饮酒,定期门诊复查。

二、脑梗死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临床最常见的类型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

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CT)为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常指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因各种原因而发生狭窄或闭塞,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该血管供血范围内的脑组织梗塞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本病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硬化,由于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导致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而发病;其次为各种病因所致的脑动脉炎、红细胞增多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等。

该病的治疗以挽救生命、降低病残、预防复发为目的,除应及时进行病因治疗外,常选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定、低分子右旋糖酐等疏通微循环和抗血小板的聚集;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盐酸氟桂嗪等钙拮抗剂以降低钙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减轻脑血管痉挛;根据病情适当采用脑保护治疗、抗凝治疗,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另外在脑血栓形成的超早期(起病6小时内),可选用尿激酶、链激酶等药物溶栓治疗。

因血管扩张剂可加重脑水肿或使病灶区的血流量降低,故一般不主张使用。

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脑栓塞的栓子来源不同,可分为心源性(多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非心源性(多为主动脉弓及其发出的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附着物脱落)、来源不明3大类,其中心源性为最常见的原因,占脑栓塞的60%~75%。

本病的治疗包括脑部病变和原发病的治疗两方面,脑部病变的治疗与脑血栓形成基本相同,但部分心源性栓塞的病人可选用较强的血管扩张剂,如罂粟碱、亚硝酸异戊酯等治疗。

【护理评估】(一)健康史注意询问病人有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本次起病的方式、发病时间及有无明显的诱因;病前有无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病人的生活习惯及有无本病的家族史。

(二)身体状况1.脑血栓形成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病人。

起病较缓,常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病,部分病人在发作前有前驱症状。

神经系统局灶性表现视脑血管闭塞的部位及梗塞的范围而定,常在发病后10多小时或1~2日内达到高峰,多数病人无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的改变。

颈内动脉闭塞可出现病灶侧单眼一过性黑蒙或病灶侧Horner征,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时出现三偏症状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时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瘫及偏瘫、尿潴留或尿急、精神障碍等。

依据症状和体征的进展速度可分为完全性卒中(complete stroke)、进展性卒中(progressive stroke)、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eversibe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 RIND)三种临床类型。

2.脑栓塞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

常在活动中突然发病,起病急骤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局限性神经缺失症状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内发展到高峰,为脑血管疾病中起病最快的一种。

常见的脑部症状为局限性抽搐、偏盲、偏瘫、失语等,意识障碍较轻,个别病人在发病后数天内呈进行性加重,多因栓塞反复发生或继发出血所致。

大多数病人有栓子来源的原发疾病,部分病人有其他部位血管栓塞的表现。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脑脊液脑脊液检查多正常,大面积梗死时压力可增高。

2.血液脑血栓形成病人血液流变学检查,可发现血粘度及血小板聚集性增高。

3.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的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腔内附壁血栓,有助于证实心源性栓子的存在。

4.CT和MRI脑CT扫描在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可在数小时内检出脑梗死病灶。

(四)心理、社会评估因突然出现感觉与运动障碍、生活质量下降以及担忧今后生活能否自理,病人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自卑、甚至悲哀、恐惧等。

【主要护理诊断/问题】1.躯体移动障碍与脑血管闭塞,脑组织缺血、缺氧使锥体束受损导致肢体瘫痪有关。

2.自理能力缺陷综合征与脑血管闭塞所致一侧肢体瘫痪,肢体活动能力丧失有关。

3.语言沟通障碍与病变累及大脑优势半球,语言中枢受损有关。

4.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与肢体瘫痪及未能及时进行肢体康复锻炼有关。

【预期结果/评价】1.病人学会摆放瘫痪肢体的位置,保持身体平衡,躯体活动能力增强。

2.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高或恢复原来日常生活自理水平。

3.能用简短文字或其他方式有效地表达基本需要,保持沟通能力。

4.坚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无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措施】(一)防止脑部血流量减少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避免搬动,以使有较多血液供给脑组织。

头部禁用冰袋或冷敷,以免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而使脑血流量减少。

及时测量以发现血压的变化,若血压过高或过低应及时通知医师并配合处理。

(二)饮食护理低盐低脂饮食,如有吞咽困难、呛咳者,可予糊状流质或半流质小口慢慢喂食,必要时给予鼻饲。

(三)心理护理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

加强与病人交流,尤其对失语病人,应鼓励并指导病人用非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及情感。

指导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病人的康复训练,鼓励或组织病友之间康复训练的经验交流,帮助病人树立恢复生活自理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四)用药护理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如静滴扩血管药物时,滴速宜慢,并随时观察血压的变化,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滴速;低分子右旋糖酐应用时,可出现发热、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应注意观察,必要时须做过敏试验;如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黑便,使用抗凝剂和溶栓剂期间,有全身皮肤粘膜出血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五)康复训练1.告知病人康复训练应在病情稳定、心功能良好、无出血倾向时及早进行,给病人及家属讲解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指导功能训练。

2.训练时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活动量应由小渐大、时间由短到长、被动与主动运动、床上与床下运动相结合,语言训练与肢体锻练相结合。

3.教会病人及家属保持关节功能位置:上肢,手关节保持轻微背屈,手中可握一手帕,肘关节微屈曲,上臂高于肩部水平,避免关节内收、下垂,可采用夹板或三角巾托起;下肢,足底垫起,使足背与小腿呈90°角,防止足下垂;预防膝关节伸展性挛缩,将膝关节下放一小枕垫起,使腿微屈,外侧放枕头垫好,以防止下肢外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