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车辆型式实验报告

车辆型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车辆型式实验的基本流程和内容。

2. 掌握车辆型式实验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3. 熟悉车辆型式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

4. 提高车辆工程师对车辆性能的评估能力。

二、实验背景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型式实验在汽车研发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车辆型式实验是对新车型进行全面检测和评估的重要手段,旨在确保新车型满足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车辆信息车型:XXX发动机型号:XXX底盘型号:XXX轮胎规格:XXX2. 实验项目(1)动力性实验1)加速性能实验2)最高车速实验3)爬坡性能实验(2)经济性实验1)燃油消耗量实验2)二氧化碳排放量实验(3)制动性能实验1)制动距离实验2)制动效能实验(4)舒适性实验1)振动与噪声实验2)乘坐舒适性实验(5)安全性实验1)侧翻稳定性实验2)碰撞实验3. 实验方法(1)动力性实验1)加速性能实验:使用电子测速仪测量车辆在规定距离内的加速时间。

2)最高车速实验:使用电子测速仪测量车辆在规定距离内的最高车速。

3)爬坡性能实验:使用电子测速仪和坡道测量仪测量车辆在规定坡度上的爬坡速度。

(2)经济性实验1)燃油消耗量实验:使用燃油消耗量测量仪测量车辆在规定工况下的燃油消耗量。

2)二氧化碳排放量实验: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测量仪测量车辆在规定工况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3)制动性能实验1)制动距离实验:使用电子测速仪和制动距离测量仪测量车辆在规定工况下的制动距离。

2)制动效能实验:使用制动效能测试仪测量车辆的制动效能。

(4)舒适性实验1)振动与噪声实验:使用振动噪声测试仪测量车辆在规定工况下的振动和噪声。

2)乘坐舒适性实验:使用乘坐舒适性测试仪测量车辆在规定工况下的乘坐舒适性。

(5)安全性实验1)侧翻稳定性实验:使用侧翻稳定性测试仪测量车辆的侧翻稳定性。

2)碰撞实验:使用碰撞测试台和碰撞传感器测量车辆的碰撞性能。

汽车产品硬件实验报告模板

汽车产品硬件实验报告模板

汽车产品硬件实验报告模板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测试汽车产品的硬件性能,包括但不限于发动机、悬挂系统、制动等部件的性能指标。

通过实验评估汽车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实验装置与方法2.1 实验装置本实验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包括汽车产品样车、动力测量设备、悬挂系统测试设备、制动力测试设备等。

2.2 实验方法1. 首先对汽车产品进行外观检查,确保外观无明显损坏。

2. 进行发动机动力测试,使用动力测量设备测量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

3. 进行悬挂系统测试,使用悬挂系统测试设备测试汽车在不同路况下的悬挂性能。

4. 进行制动力测试,使用制动力测试设备测量汽车在不同速度下的制动性能。

5.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评估汽车产品的硬件性能。

3. 实验过程与结果3.1 外观检查对汽车产品进行外观检查,未发现外观明显损坏,各部件安装正常。

3.2 发动机动力测试使用动力测量设备对汽车产品的发动机进行测试,得到如下结果:- 最大功率:200马力- 最大扭矩:250Nm3.3 悬挂系统测试使用悬挂系统测试设备对汽车产品的悬挂性能进行测试,得到如下结果:- 清障能力:通过2英寸高的障碍物时无明显顿挫感- 高速行驶稳定性:达到60mph时无明显抖动和不稳定感3.4 制动力测试使用制动力测试设备对汽车产品的制动性能进行测试,得到如下结果:- 制动距离:60mph时制动距离为30m- 制动力平衡性:前后制动力平衡性良好4. 实验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汽车产品的发动机动力表现良好,具备足够的马力和扭矩。

- 悬挂系统在通过障碍物和高速行驶时表现稳定,具备良好的悬挂性能。

- 制动系统在制动距离和制动力平衡性方面符合标准要求。

5.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汽车产品在硬件方面的性能表现良好,符合安全、稳定和可靠的要求。

6. 参考文献[1] 实验装置使用手册[2] 汽车产品技术规格说明书以上是一份汽车产品硬件实验报告模板,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验要求,具体内容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汽车滑行实验报告结论

汽车滑行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汽车滑行试验,验证汽车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分析不同条件下汽车滑行距离与传动效率之间的关系,为汽车性能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验原理汽车滑行试验是一种模拟汽车在实际行驶中因传动系统效率不足而导致的能量损失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测量汽车在空档滑行时的滑行距离,可以间接反映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

传动效率越高,滑行距离越远。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备:实验车、五轮仪、计时器、温度计等。

2. 实验步骤:(1)确保实验车经过充分预热行驶,使发动机出水温度、油温及各总成油温达到正常稳定,并记录温度值。

(2)以稍高于50km/h的车速驶入设置的测量试路段,驾驶员将变速器排档放入空档,松开离合器踏板,汽车开始滑行。

(3)当速度为50km/h时,汽车应进入测试段,用五轮仪进行记录,直至汽车完全停止。

(4)在滑行过程中,驾驶员不得转动方向盘。

(5)滑行实验至少往返各进行一次,往返区段应尽量重合。

(6)将滑行初速度、滑行距离和滑行时间记入实验报告中的表1。

(7)测定滑行阻力,控制滑行初速度,使通过100m测试路段的滑行时间在202s 内,测量实验车通过前50m和100m的滑行时间t1和t2,往返测量各两次。

若数据重复性差,应补充进行实验。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传动效率与滑行距离的关系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同一速度下,滑行距离与传动效率呈正相关。

即滑行距离越远,传动效率越高。

这说明在传动系统效率较高的情况下,汽车在空档滑行时能够保持较长的滑行距离。

2. 滑行阻力对传动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滑行阻力对传动效率有一定影响。

在相同条件下,滑行阻力越大,传动效率越低。

因此,在汽车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降低滑行阻力,以提高传动效率。

3. 滑行试验与实际行驶的关系滑行试验是模拟汽车实际行驶中的一种试验方法。

通过滑行试验,可以初步了解汽车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

但在实际行驶中,由于路况、驾驶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传动效率可能会有所不同。

汽车结构实验报告小结

汽车结构实验报告小结

汽车结构实验报告小结引言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汽车的结构特点以及对汽车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为汽车设计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实验,了解了汽车结构的材料、组成部分、受力情况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实验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是汽车结构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车身刚度、安全性和舒适性等指标。

实验方法1. 汽车结构材料的研究我们首先对汽车的结构材料进行了研究。

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了解到汽车主要使用钢材和铝材作为结构材料。

钢材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刚度,适用于车身和底盘等主要部分的制造。

铝材则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适用于发动机罩、车门等较轻的部件。

2. 汽车结构的组成部分我们对汽车的结构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通过拆解汽车并观察其各部件,我们发现汽车主要由车身、底盘、发动机、悬挂、车轮等部分组成。

其中,车身和底盘是汽车的主要承载部分,发动机提供动力,悬挂和车轮则为汽车提供悬挂和行驶支持。

3. 汽车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我们对汽车的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

首先,我们建立了汽车的有限元模型,并设置了边界条件和加载情况。

然后,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分析,得到了应力、位移、变形等相关结果。

最后,我们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评估了汽车结构的刚度、安全性和舒适性等指标。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结论:1. 汽车的结构材料主要包括钢材和铝材,钢材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刚度,适用于承载部分的制造;铝材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适用于轻质部件的制造。

2. 汽车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车身、底盘、发动机、悬挂和车轮等。

其中,车身和底盘是汽车的主要承载部分,发动机提供动力,悬挂和车轮为汽车提供悬挂和行驶支持。

3. 通过有限元分析,我们可以有效地评估汽车的结构刚度、安全性和舒适性等指标。

有限元分析软件能够计算汽车结构的应力、位移、变形等相关结果,为汽车设计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结论本次实验使我们对汽车的结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汽车结构进行评估。

汽车可靠性实验报告

汽车可靠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对汽车的整体可靠性进行评估。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汽车的动力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挂系统、电气系统等方面的可靠性测试。

通过实验,了解汽车各系统的性能,分析影响汽车可靠性的因素,为提高汽车质量提供依据。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备(1)汽车动力系统测试设备:发动机功率测试仪、油耗仪等。

(2)汽车制动系统测试设备:制动性能测试仪、制动鼓磨损测试仪等。

(3)汽车转向系统测试设备:转向角度测试仪、转向力矩测试仪等。

(4)汽车悬挂系统测试设备:悬挂刚度测试仪、悬挂行程测试仪等。

(5)汽车电气系统测试设备:电气负荷测试仪、电压测试仪等。

2. 实验步骤(1)动力系统可靠性测试① 测试发动机功率,了解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② 测试发动机油耗,分析发动机燃油经济性。

(2)制动系统可靠性测试① 测试制动性能,包括制动距离、制动减速度等。

② 测试制动鼓磨损情况,了解制动系统的磨损规律。

(3)转向系统可靠性测试① 测试转向角度,了解转向系统的精度。

② 测试转向力矩,分析转向系统的稳定性。

(4)悬挂系统可靠性测试① 测试悬挂刚度,了解悬挂系统的抗扭性能。

② 测试悬挂行程,分析悬挂系统的适应性。

(5)电气系统可靠性测试① 测试电气负荷,了解电气系统的负荷能力。

② 测试电压,分析电气系统的稳定性。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动力系统可靠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发动机功率和油耗均符合设计要求,说明动力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 制动系统可靠性分析制动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均达到设计要求,制动鼓磨损情况良好,说明制动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3. 转向系统可靠性分析转向角度测试结果显示,转向系统精度较高,转向力矩稳定,说明转向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4. 悬挂系统可靠性分析悬挂刚度测试结果显示,悬挂系统具有良好的抗扭性能,悬挂行程测试结果显示,悬挂系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说明悬挂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汽车风洞油滴实验报告

汽车风洞油滴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汽车风洞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通过油滴实验,观察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变化。

3. 分析汽车在不同速度和角度下,风洞中油滴的运动轨迹,评估汽车空气动力学性能。

二、实验原理汽车风洞实验是一种模拟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实验方法。

实验中,将汽车模型放置在风洞中,通过调节风洞风速和风向,模拟汽车在实际行驶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通过观察油滴在风洞中的运动轨迹,可以分析汽车在不同速度和角度下的空气动力学特性。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汽车风洞实验装置2. 油滴发生器3. 高速摄像机4. 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5. 汽车模型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确保汽车模型安装牢固。

2. 将汽车模型放置在风洞中心,调整角度和位置,确保模型与实际行驶状态相符。

3. 打开风洞,调节风速至预定值,观察油滴发生器产生的油滴在风洞中的运动轨迹。

4. 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油滴的运动过程,并实时传输至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

5. 分析不同风速、风向和角度下油滴的运动轨迹,评估汽车空气动力学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风速较低时,油滴在风洞中的运动轨迹较为平稳,表明汽车模型在低速行驶时空气动力学性能较好。

2. 随着风速的增加,油滴在风洞中的运动轨迹变得复杂,出现明显的波动和旋转,表明汽车模型在高速行驶时空气动力学性能较差。

3. 在不同风向和角度下,油滴的运动轨迹也有所不同。

当风向与汽车行驶方向一致时,油滴运动轨迹较为平稳;当风向与汽车行驶方向垂直时,油滴运动轨迹出现明显波动,表明汽车在侧风条件下空气动力学性能较差。

六、实验结论1. 汽车风洞实验可以有效地模拟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空气动力学特性。

2. 通过观察油滴在风洞中的运动轨迹,可以评估汽车在不同速度、风向和角度下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3. 汽车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空气动力学特性,以提高汽车行驶稳定性和燃油经济性。

七、实验总结本次汽车风洞油滴实验,使我们深入了解了汽车空气动力学特性,掌握了汽车风洞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汽车零部件实验报告

汽车零部件实验报告

汽车零部件实验报告汽车实验报告,实验一、汽车振动动态特性的测试第一部分:实验预习报告一、实验目的、意义通过试验使学生深入了解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振动动态特性测试系统的组成及获得测试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即频率响应法和脉冲响应法,比较此两种测试方法的优缺点,并对两种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二、实验原理1、频率响应法若给系统一系列不同频率单位幅值的简谐波输入,测出系统与之对应的输出,分别绘出输出的幅值yn-?曲线和曲线即为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

然后再利用第七章中将要介绍的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便可得到测试系统的幅频特性a(?)和相频特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h(j?)为h(j?)?a(?)ej()2、脉冲响应法若给测试系统一单位脉冲?(t)输入,记录下系统的输出h(t),然后对h(t)进行富氏逆变换,便可得到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h(j?)。

比较频率响应法和脉冲响应法不难发现,脉冲响应法比频率响应法更简单易行。

但需指出的是,在工程实际中,标准的单位脉冲是不存在的。

但给系统以作用时间小于1/10τ的冲击输入,即可近似地认为是单位脉冲输入。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试件、激振器、扫频信号发生器、力传感器、压电式加速度、电荷放大器、信号处理设备各一套。

四、实验方案与技术路线(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手段的确定、实验步骤)实验方案:取一典型汽车部件作为动态测试系统的试件,分别用频率响应法和脉冲响应法测试同一部件的动态特性。

比较此两种测试方法的优缺点,并对两种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实验步骤:1、根据原理框图组成仪器系统并对其进行联机调试;2、给试件不同频率的正弦输入,测出其输出,绘制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3、给试件一单位脉冲输入,测出其输出的变化曲线,然后对其进行富氏变换。

第二部分、实验过程记录一、实验原始记录(包括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1、绘制原理图;2、记录实验曲线;3、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汽车中级工实训实验报告

汽车中级工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对汽车中级工相关技能的培训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汽车维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将来从事汽车维修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验内容1. 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修(1)拆装发动机:学习发动机的拆装流程,掌握拆装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发动机各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2)检修发动机:学习发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如发动机异响、排放超标等,掌握排除故障的技巧。

2. 汽车底盘拆装与检修(1)拆装底盘:学习底盘的拆装流程,掌握拆装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底盘各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2)检修底盘:学习底盘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如转向系统故障、制动系统故障等,掌握排除故障的技巧。

3. 汽车电气系统拆装与检修(1)拆装电气系统:学习电气系统的拆装流程,掌握拆装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电气系统各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2)检修电气系统:学习电气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如发电机故障、点火系统故障等,掌握排除故障的技巧。

4. 汽车空调系统拆装与检修(1)拆装空调系统:学习空调系统的拆装流程,掌握拆装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空调系统各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2)检修空调系统:学习空调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如制冷效果差、压缩机故障等,掌握排除故障的技巧。

三、实验步骤1. 实验一: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修(1)准备拆装工具,如扳手、螺丝刀、千斤顶等。

(2)按照发动机拆装流程,逐步拆下发动机各部件。

(3)对拆下的部件进行检查,了解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4)按照发动机检修方法,诊断并排除故障。

(5)组装发动机,确保各部件安装到位。

2. 实验二:汽车底盘拆装与检修(1)准备拆装工具,如扳手、螺丝刀、千斤顶等。

(2)按照底盘拆装流程,逐步拆下底盘各部件。

(3)对拆下的部件进行检查,了解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4)按照底盘检修方法,诊断并排除故障。

(5)组装底盘,确保各部件安装到位。

3. 实验三:汽车电气系统拆装与检修(1)准备拆装工具,如扳手、螺丝刀、万用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电喷发动机故障诊断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电喷发动机基本原理,熟悉电喷发动机的常见故障,掌握使用实验设备对电喷发动机进行故障诊断的方法。

2、熟悉发动机故障诊断仪操作方法,并按步骤排除电喷发动机故障。

二、实验设备
1.丰田电控发动机实验台 1台
2.数字式万用表(带电池) 1个
3.汽车专用解码器、起子、汽车专用示波器各1个
三、电控发动机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1.发动机不能起动故障现象:起动发动机时,发动机不转,或能转动但不着火。

2.发动机起动困难故障现象:发动机不易起动,起动着火后很快又熄火。

3.怠速过高故障现象:发动机在正常怠速工况下,其转速明显高于标准。

4.怠速不稳、易熄火故障现象:怠速转速过低,且不稳定、经常熄火。

5.加速不良故障现象:发动机加速时,无力且有抖动现象,转速不易提高。

6.混合气过稀故障现象:进气管有回火现象。

7.混合气过浓故障现象:排气管有冒黑烟或放炮现象。

8.发动机失速故障现象:发动机正常运转时,转速忽高忽低,不稳定。

(一)调取故障码
1.利用随车自诊断系统调取故障码
利用仪表板盘上“故障指示灯”的闪烁规律读取故障码
2.使用故障诊断仪调取故障码
(二)无故障码故障诊断
四、实验步骤
1.利用电喷发动机故障诊断仪对电喷发动机进行诊断,读取故障码,诊断后,排除故障,并清除故障码。

2.若无故障码,按表1步骤进行检查。

五、实验数据和分析
记录所检查到的相应的故障、故障码等,简要说明所出现的故障的一些表现和进行故障排除的步骤。

对出现上述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谈谈如何避免此类故障的再次发生。

实验二汽车电控点火系统原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理解电控点火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掌握电喷发动机点火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

二、实验设备
1.丰田电控发动机实验台 1台
2.数字式万用表(带电池) 1个
3.电流表和电压表各1个
3.汽车专用解码器、起子、汽车专用示波器各1个
三、实验原理
微机根据曲轴位置传感器提供的曲轴位置信号,判断出发动机的活塞位置并且根据信号频率计算出发动机的转速值,再通过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节气门传感器(或空气流量器)确定负荷的大小从而对发动机的运行工况作出比较精确的判断。

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的大小微机从存储单元中查找出对应此工况的点火提前角和点火初级电路导通时间,由这些数据对电子点火器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精确控制。

另外微机系统还可以根据其它影响因素对这两个因素进行修正实现点火系统的智能控制。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打开点火开关,起动发动机,查看点火系统能否正常工作。

2.根据发动机的运转情况和冷却液温度来判断是否有故障出现。

2.根据爆燃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判断发动机是否有爆震现象出现。

五、实验现象及分析
(1)点火时间过早
故障现象:怠速运转不平稳,易熄火;加速时,发动机有严重的爆燃声。

故障原因:该故障主要是点火正时调整失准或点火角度装配失准所致。

解决方法:连好点火测试仪,调整点火提前角到规定值。

(2)点火过迟
故障现象:消音器声响沉重、急加速化油器回火、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较高、汽车行驶无力。

故障原因:点火角度不正确。

解决方法:调整点火角度至规定值。

(3)发动机爆震和过热
故障现象:发动机在大负荷中等转速时容易出现爆震。

在爆震情况下,发动机会迅速升温。

故障原因:爆震现象多数是因点火提前角过大造成的。

解决方法:以某一固定值(1.5°~2°曲轴转角)逐渐减小点火提前角,直至无爆燃信号出现。

三、汽车空调故障诊断与排除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如何用空调故障码进行故障诊断;
2.了解空调ECU中故障码的意义;
3.了解各传感器信号与相应故障码的对应关系;
二、实验设备
汽车自动空调试验台1台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打开系统电源
2.同时按下空调控制“AUTO”开关和REC开关,将点火开关接通,此时系统进入故障自诊断检查状态。

所有指示器灯应在1秒间隔内连续亮熄4次;当指示灯亮时,蜂鸣器响。

3.指示灯、蜂鸣器检查结束后,诊断代码检查便自动开始。

在温度显示处连续输出诊断代码。

如果要想慢慢显示代码,则按UP键将它变成步进运转。

4.观察输出处的故障码,如果系统此时无故障则输出为“00”。

退出检查状态,则按下“OFF”键。

5.如果一个代码显示时,伴随蜂鸣器响,则表示这个代码指示的故障继续发生;如果代码显示时,蜂鸣器无声,则表示这个代码指示的故障早已发生。

故障码由小到大依次显示。

四、实验分析
采用检测端子电压电阻的方法
实验四制动防抱死系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课程所学的制动防抱死系统知识。

2.对制动防抱死系统有直观的认识,能指出其各部分组成、名称和功用。

3.理解和掌握制动防抱死系统的工作原理与过程。

4.通过对比,理解制动防抱死系统在缩短制动距离上的功用。

二、实验设备
1.设备名称:ABS制动系统实验台
2.设备型号:JN-D-4
三、实验原理
制动防抱死系统是通过调节制动器制动力来实现车轮抱死控制的。

ABS通过控制制动油压的收放,来达到对车轮抱死的控制。

其工作过程实际上是抱死—松开—抱死—松开的循环工作过程,使车辆始终处于临界抱死的间隙滚动状态。

ABS系统工作分为常规制动阶段、制动压力降低阶段、制动压力保持阶段、制动压力升高阶段等四个阶段。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认识ABS系统
2.实验准备
3.ABS制动实验
(1)将电机控制器开关拨到ON位置,然后缓慢旋转控制器旋钮,当车轮转速逐渐提高到800r/min左右时停止旋动旋钮。

(2)紧急踏下刹车踏板,与此同时把电机控制器上的开关拨到OFF位置,此时就会看到刹车油泵继电器指示灯亮起,说明刹车油泵开始工作,同时各车轮电控电磁阀指示灯闪亮,显示电磁阀正在调节各刹车分泵的油压情况。

(3)将故障设置开关设置故障,其所对应的系统元件就会显示故障存在,同时ABS故障警告灯亮起提示系统内存在故障。

(4)故障码的读取方法:
通过专用检测仪表连接到检查连接器上就可操作读取。

(5)故障码的清除:
通过专用检测仪表连接到检查连接器上就可清除。

五、实验结果
故障名称及故障码如下:
① G44 右后转速传感器 00287
② G45 右前转速传感器 00285
③ G46 左后转速传感器 00290
④ G47 左前转速传感器 00283
⑤ V64 液压泵 01276
⑥ #30 电源电压 00668
⑦ Err 控制单元编码 010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