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

合集下载

肝吸虫卵实验报告

肝吸虫卵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寄生虫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了解肝吸虫卵的形态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3. 熟悉显微镜使用方法,提高观察和识别能力。

二、实验原理肝吸虫(肝片吸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其成虫寄生在哺乳动物的肝脏和胆管内。

肝吸虫卵是诊断肝吸虫病的重要指标。

本实验通过观察肝吸虫卵的形态特征,了解其与相似虫卵的区别,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肝吸虫卵标本2. 显微镜3. 玻片4. 滴管5. 10%KOH溶液6. 灵芝孢子标本四、实验方法1. 准备显微镜:调整显微镜至合适的光圈和焦距,确保观察清晰。

2. 制片:取肝吸虫卵标本,滴加适量生理盐水,用玻棒轻轻研磨,制成悬液。

取少量悬液滴于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3. 观察:用显微镜观察肝吸虫卵的形态特征,包括卵壳、卵盖、卵黄、卵黄腺等。

4. 对比观察:观察灵芝孢子标本,与肝吸虫卵进行形态对比。

5. 区分:使用10%KOH溶液对灵芝孢子进行染色,观察其与肝吸虫卵的形态差异。

五、实验结果1. 肝吸虫卵形态特征:肝吸虫卵呈椭圆形,卵壳厚,卵盖明显,卵黄呈黄褐色,卵黄腺位于卵的一端。

2. 灵芝孢子形态特征:灵芝孢子呈球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无卵盖,卵黄腺不明显。

3. 形态对比:肝吸虫卵与灵芝孢子在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如卵壳厚度、卵盖、卵黄腺等。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肝吸虫卵的形态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2. 熟悉了显微镜使用方法,提高了观察和识别能力。

3. 通过对比观察,区分了肝吸虫卵与灵芝孢子的形态差异。

七、实验讨论1. 肝吸虫卵在形态上与某些植物种子和真菌孢子相似,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鉴别。

2. 本实验结果表明,10%KOH溶液可以有效区分肝吸虫卵与灵芝孢子。

3. 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诊断。

八、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寄生虫学实验在医学诊断中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肝吸虫生活史

肝吸虫生活史

肝吸虫生活史
肝吸虫,又称血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肝脏和胆囊中的寄生虫,它的生活史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故事。

肝吸虫的生活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卵期、毛蚴期、囊蚴期和成虫期。

首先,肝吸虫的生活史始于成虫在人体肝脏和胆囊内产下的卵。

这些卵随着宿主的排泄物排出体外,如果宿主排泄物进入水体中,卵就会孵化成毛蚴。

毛蚴是肝吸虫的第二个阶段,它们在水体中游动并寻找适合的介绍宿主,比如某些螺类。

一旦毛蚴进入了螺类体内,它们就会发育成囊蚴。

囊蚴是肝吸虫的第三个阶段,它们在螺类体内生长并形成囊状结构。

一旦宿主(人类或其他动物)摄入了感染囊蚴的螺类,囊蚴就会在宿主的肝脏和胆囊内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成虫。

成虫是肝吸虫的最终阶段,它们寄生在宿主的肝脏和胆囊内,通过吸食宿主的血液和营养物质来生存。

成虫会产下大量的卵,重复着肝吸虫的生命周期。

肝吸虫的生活史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复杂。

而对于人类来说,了解肝吸虫的生活史也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肝吸虫病,保护自己的健康。

希望通过对肝吸虫生活史的了解,能够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健康。

肝吸虫检查报告怎么看

肝吸虫检查报告怎么看

肝吸虫检查报告怎么看肝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可引起肝脏疾病。

肝吸虫检查报告通常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本文将帮助您了解如何正确阅读肝吸虫检查报告。

一、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诊断肝吸虫感染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抗体水平来判断是否感染了肝吸虫。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报告中通常会提供以下几个重要的血清学检测结果:1. 抗体阳性/阴性:阳性表示患者体内存在肝吸虫抗体,可能感染了肝吸虫;阴性表示患者体内无肝吸虫抗体,可能未感染肝吸虫。

2. 抗体滴度(OD值):血清学检测方法通常会给出抗体滴度值,反映了患者体内肝吸虫抗体的含量。

滴度值越高,说明体内抗体含量越多。

3. 参考范围:报告中一般会给出正常人群的参考范围,用于对比患者的检测结果。

若患者的滴度值超过参考范围,可能表示感染了肝吸虫。

二、影像学检查肝吸虫感染还可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观察肝脏病变情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扫描以及磁共振成像(MRI)。

报告中通常会提供以下几个重要的影像学检查结果:1. 肝脏形态:报告会描述肝脏的大小、形状等基本情况。

肝吸虫感染可引起肝脏病变,例如增大、结节等。

2. 苔藓样改变:肝吸虫感染常导致肝脏出现苔藓样改变,即肝脏表面出现颗粒状突起。

3. 门脉高压:肝吸虫感染可引起门脉高压,报告会描述门脉血管扩张等相关情况。

4. 其他病变:肝吸虫感染还可引起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炎等病变,报告会描述这些病变的表现。

三、综合分析阅读肝吸虫检查报告时,需要综合考虑血清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

如果血清学检测呈阳性,且抗体滴度值较高,结合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形态异常、苔藓样改变等,可能提示肝吸虫感染的存在。

此时,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和随访。

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您应该已经了解了如何正确阅读肝吸虫检查报告。

血清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相互印证,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肝吸虫,为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

肝吸虫病病例

肝吸虫病病例

传播途径及感染方式
传播途径
肝吸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食物或水源。虫卵随胆汁入肠与粪便混合排出体外,进入水中后被第一中间宿主淡 水螺吞食,在其消化道内孵出毛蚴,继续发育为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的肌肉等 组织,发育为囊蚴。人或动物在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鱼虾时受到感染。
感染方式
泻等消化道症状。
肝部不适
肝区疼痛、肝肿大是肝 吸虫病的常见体征,部 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肝
脏。
全身症状
患者可出现乏力、消瘦 、贫血等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症状,严
重者还可出现黄疸。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出现荨麻疹 、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

实验室检查项目与结果解读
01
02
03
04
血常规
患者可出现白细胞计数轻度升 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
治疗不规范问题
少数基层医疗机构对肝吸虫病的治疗不够规范, 影响了治疗效果。应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和教 育,提高诊疗水平。
预防措施不足
当前肝吸虫病的预防措施仍显不足,应加强疫区 管理,改善环境卫生,减少传染源。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发病率预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 习惯的改变,预计肝吸虫病的发 病率将逐渐下降。
肝吸虫病病例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病例介绍 • 肝吸虫病概述 •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 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估 • 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推广 •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01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
张三
性别

年龄
45岁
职业
渔民
籍贯
广东
就诊时间

肝吸虫检测的金标准

肝吸虫检测的金标准

肝吸虫检测的金标准肝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疾病,由于其严重危害和易感染的特点,肝吸虫检测至关重要。

在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肝吸虫检测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肝吸虫检测的金标准,并探讨一些常用的肝吸虫检测方法。

1. 简介肝吸虫病是由肝吸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疾病。

肝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吸虫,其幼虫在水中的螺蛳体内孵化,并通过螺蛳排泄物进入水中。

人和动物摄入被感染螺蛳体内的虫卵后,虫卵进入肠道后孵化,通过门脉系统进入肝脏,引起肝脏组织的炎症和纤维化。

2. 金标准肝吸虫检测的金标准是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的综合评价。

临床症状是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包括肝区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液和粪便检查,其中血液检查常用的指标有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血清学检查等。

影像学结果主要包括超声、CT和MRI等检查,可以明确肝脏的病变情况。

3. 常用的肝吸虫检测方法(1)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肝吸虫检测的常见方法之一。

免疫学方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肝吸虫抗原或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肝吸虫。

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肝吸虫DNA或RNA来确定感染情况。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特定抗体来判断感染情况。

这些血液检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但仍需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2)粪便检查粪便检查是肝吸虫检测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检测患者粪便中的肝吸虫虫卵来确定感染情况。

粪便检查具有简便、经济的特点,但在感染初期虫卵排出量较少,容易漏诊。

因此,需要反复进行检查,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肝吸虫检测的有力工具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和MRI等。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肝脏的病变情况,如肝脏的增大、结节、纤维化等。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并确定治疗方案。

4. 结语肝吸虫检测的金标准是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的综合评价。

肝吸虫PPT参考课件

肝吸虫PPT参考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肝吸虫PPT参考课件
目录
• 肝吸虫概述 • 肝吸虫感染途径与症状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及药物选择 • 预防策略与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肝吸虫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肝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肝脏和 胆道系统内的寄生虫,属于吸虫 纲。
分类
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肝吸虫可分为华支睾吸虫、猫后 睾吸虫等几种。
如硝氯酚、硫氯酚等,对肝吸虫也有一定疗效, 但因其副作用较大,现已较少使用。
用药注意事项
严格遵医嘱用药
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严格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得随 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定期复查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肝功 能、血常规等指标,以评估治疗 效果及监测药物副作用。
01 02 03 04
观察药物副作用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加强科研力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肝吸虫病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有望研发出更 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
完善监测与防控体系
政府将加大对肝吸虫病监测与防控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 预警体系,提高防控能力。
推动健康教育与宣传
加强肝吸虫病的健康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自我防护能力 。
状。长期感染可导致肝硬化、胆管癌等严重后果。
02
诊断方法
通过血液检测、粪便检测或胆汁检测等方法可确诊肝吸虫感染。
03
治疗措施
吡喹酮等药物是治疗肝吸虫感染的有效药物,同时应配合营养支持和对
症治疗等措施。预防肝吸虫感染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煮
熟的鱼肉或虾肉。
02

肝吸虫卵形态特征

肝吸虫卵形态特征

肝吸虫卵形态特征肝吸虫,又称肝片吸虫,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动物的寄生虫,是引起肝片吸虫病的病原体。

肝吸虫卵是肝吸虫成熟个体的产物,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进一步传播给其它寄主。

了解肝吸虫卵的形态特征对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有关肝吸虫卵形态特征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大小和形状:根据研究资料,肝吸虫卵通常呈椭圆形或卵形,大小约为75-120微米长和45-70微米宽。

一些文献还报告了略大的卵的存在,有时可达到150微米长。

2. 外壳和颜色:肝吸虫卵是由外壳包裹的,通常呈黄褐色或深褐色。

外壳通常较厚,有些文献还描述了一个内壳和外壳的结构。

3. 卵壳的纹理和形态特征:肝吸虫卵壳的纹理和形态特征是其鉴定的重要依据。

肝吸虫卵表面通常有棘突或纹路,形成斑点状和橄榄核状的特征。

棘突通常是细长的刺状突起,有时可以很粗糙。

4. 内部结构:肝吸虫卵内部一般包含一个发育中的肝吸虫胚胎或幼虫,该胚胎或幼虫称为激动幼虫。

激动幼虫是下一代肝吸虫的前体,通常具有特殊的染色性。

5. 形态差异:肝吸虫卵的形态特征还可能出现一定的差异。

不同地理区域的肝吸虫卵可能有些许的差异,这与蛋白质组成和遗传变异有关。

另外,肝吸虫感染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导致卵形态的差异。

为了确诊肝吸虫病,医生通常需要进行粪便检查来寻找肝吸虫卵。

通过观察卵的形态特征,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肝吸虫。

此外,肝吸虫卵的形态特征还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有关肝吸虫传播途径和寄主普遍性的重要信息。

以上是有关肝吸虫卵形态特征的相关参考内容,从卵的大小和形状、卵壳的颜色和纹理、内部结构以及形态差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这些特征对于肝吸虫病的诊断、预防和控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病原实验报告肝吸虫(3篇)

病原实验报告肝吸虫(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肝吸虫的形态特征。

2. 掌握肝吸虫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3. 提高对肝吸虫病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肝吸虫(学名:Clonorchis sinensis),又称华支睾吸虫,是一种可寄生在人类胆管和胆囊的吸虫,以胆汁为食。

肝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寄生虫病,其病原学诊断主要依靠粪便检查,寻找虫卵或虫体。

三、实验材料1. 肝吸虫卵标本2. 显微镜3. 粪便4. 离心机5. 涂片染色剂6. 药品:改良酸醚离心沉淀剂、生理盐水等四、实验方法1. 粪便直接涂片法(1)取少量粪便置于载玻片上,加少量生理盐水。

(2)用涂片棒均匀涂抹。

(3)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2. 改良酸醚离心沉淀法(1)取粪便5g,加入适量改良酸醚离心沉淀剂。

(2)用离心机以1000r/min离心10分钟。

(3)取上清液,用显微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1. 粪便直接涂片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肝吸虫卵,呈椭圆形,大小约为26-35μm×12-20μm,卵壳较厚,卵内含有毛蚴。

2. 改良酸醚离心沉淀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肝吸虫卵,形态与粪便直接涂片法相同。

六、实验讨论1. 肝吸虫卵的形态特征肝吸虫卵呈椭圆形,大小约为26-35μm×12-20μm,卵壳较厚,卵内含有毛蚴。

这些特征有助于与其它寄生虫卵进行鉴别。

2. 肝吸虫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粪便检查是肝吸虫病的主要诊断方法,其中改良酸醚离心沉淀法检出率较高。

该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开展。

3. 肝吸虫病的防治肝吸虫病的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肝吸虫病的认识。

(2)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肝吸虫囊蚴的鱼、虾、蟹等水产品。

(3)加强水源保护,防止污染。

(4)加强监测和疫情报告,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肝吸虫卵的观察,掌握了肝吸虫的形态特征,了解了肝吸虫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对肝吸虫病的认识,为我国肝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支睾吸虫中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 Looss, 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liver fluke),华肝蛭。

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

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胆管内发现,1908年才在我国证实该病存在。

1975年在我国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发现本虫虫卵,继之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见该虫卵,从而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历史。

一、形态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

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3~5mm。

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体前端,后者位于虫体前1/5处。

消化道华支睾吸虫简单,口位于口吸盘的中央,咽呈球形,食道短,其后为肠支。

•肠支分为两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不汇合,末端为盲端。

排泄囊为一略带弯曲的长袋,前端到达受精囊水平处,并向前端发出左右两支集合管,排泄孔开口于虫体末端。

雄性生殖器官有睾丸1对,前后排列于虫体后部1/3,呈分支状。

两睾丸各发出1条输出管,向前约在虫体中部汇合成输精管,通储精囊,经射精管入位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缺阴茎袋、阴茎和前列腺。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个,浅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输卵管发自卵巢,其远端为卵模,卵模周围为梅氏腺。

卵模之前为子宫,盘绕向前开口于生殖腔。

受精囊在睾丸与卵巢之间,呈椭圆形,与输卵管相通。

劳氏管位于受精囊旁,也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

卵黄腺呈滤泡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两条卵黄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瘤。

卵甚小,大小为27~35μm×12~20μm。

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

华支睾吸虫卵华支睾吸虫卵是华支睾吸虫产的卵。

华支睾吸虫卵很小,且产卵量又少。

中华分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Cobbold,1875)Looss,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

成虫寄生于肝的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华支睾吸虫卵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

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肝管内发现。

曾于湖北江陵县先后在西汉古尸和战国楚墓古尸查见此种虫卵,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的历史。

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尖细,后端略钝,体表无棘。

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

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后者位于虫体前端1/5处。

消化道的前部有口、咽及短的食管,然后分叉为两肠支伸至虫体后端。

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后端1/3处,呈分支状,从睾丸各发出一支输出管,约有虫体的中部会合为输精管,向前逐渐膨大形成储精囊。

储精囊接射精管开口于生殖腔。

无阴茎和阴茎袋。

卵巢边缘分叶,位于睾丸之前,受精囊在睾丸和卵巢之间,呈椭圆形。

营氏管细长,弯曲,开口于虫体背面。

卵黄腺滤泡状,分布于虫体两侧,从腹吸盘向下延至受精囊水平。

输卵管的远端为卵模,周围为梅氏腺。

子宫从卵模开始盘绕而上,开口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

卵在近子宫前端已渐成熟,排出的卵呈黄褐色,内有成熟的毛蚴。

卵甚小,平均为29×17µm,形状似芝麻,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状突起。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胆管内。

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排出,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体消化道孵出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经历了胞蚴、雷蚴和尾蚴3个阶段。

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则侵入鱼体内肌肉等组织发育为囊蚴。

终宿主因食入含有囊蚴的鱼而被感染。

囊蚴在十二指肠内脱囊。

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后尾蚴沿肝汁流动的逆方向移行,经胆总管至肝胆管,也可经血管或穿过肠壁经腹腔进入肝胆管内,通常在感染后1个月左右,发育为成虫。

成虫在人体的寿命尚缺准确数据,一般认为有的可长达20~30年。

生活史华支睾吸虫生活史为典型的复殖吸虫生活史(图13-9 ),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等阶段。

终宿主为人及肉食哺乳动物(狗、猫等),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

成虫寄生于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虫多时可移居至大的胆管、胆总管或胆囊内,也偶见于胰腺管内。

成虫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类的消化道内孵出毛蚴,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成为胞蚴,再经胚细胞分裂,形成许多雷蚴和尾蚴,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

尾蚴在水中遇到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则侵入其肌肉等组织,经20~35天,发育成为囊蚴。

囊蚴呈椭球形,大小平均为0.138×0.15mm,囊壁分两层。

囊内幼虫运动活跃,可见口、腹吸盘,排泄囊内含黑色颗粒。

囊蚴在鱼体内可存活3个月到1年。

囊蚴被终宿主(人、猫、狗等)吞食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被软化,囊内幼虫的酶系统被激活,幼虫活动加剧,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

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幼虫循胆汁逆流而行,少部分幼虫在几小时内即可到达肝内胆管。

但也有动物实验表明,幼虫可经血管或穿过肠壁到达肝胆管内。

囊蚴进入终宿主体内至发育为成虫并在粪中检到虫卵所需时间随宿主种类而异,人约1个月,犬、猫约需20~30天,鼠平均21天。

人体感染后成虫数量差别较大,曾有多达21,000条成虫的报道。

成虫寿命约为20~30年。

致病致病机制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脏受损。

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

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及粘膜下血管,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超敏反应及炎性反应,出现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

病理研究表明华支睾吸虫,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胆管呈腺瘤样病变。

感染严重时在门脉区周围可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萎缩变性,甚至形成胆汁性肝硬化。

由于胆管壁增厚,管腔相对狭窄和虫体堵塞胆管,可出现胆管炎、胆囊炎或阻塞性黄疸。

由于胆汁流通不畅,往往容易合并细菌感染。

胆汁中可溶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在细菌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作用下变成难溶的胆红素钙。

这些物质可与死亡的虫体碎片、虫卵、胆管上皮脱落细胞等形成胆管结石。

因此华支睾吸虫常并发胆道感染和胆石症,胆石的核心往往可找到华支睾吸虫卵。

华支睾吸虫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很多,有报道多达21种,其中较常见的有急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肝胆管梗阻等。

成虫偶尔寄生于胰腺管内,引起胰管炎和胰腺炎。

此外,国内外一些文献报道•,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起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而致癌变,主要为腺癌。

临床表现轻度感染时不出现临床症状或无明显临床症状,重度感染时,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包括发热、胃痛、腹胀、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肝区痛、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但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状不很明显。

临床上见到的病例多为慢性期,患者的症状往往经过几年才逐渐出现,一般以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疲乏、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厌油腻、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等较为常见。

常见的体征有肝肿大,多在左叶,质软,有轻度压痛,脾肿大较少见。

严重感染者伴有头晕、消瘦、浮肿和贫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

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华支睾吸虫后,临床表现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

除消化道症状外,常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和发育障碍,以至实验诊断病原学检查粪检找到华支睾吸虫卵是确诊的根据,一般在感染后1•个月可在大便中发现虫卵,常用的方法有:(1)涂片法:直接涂片法操作虽然简便,但由于所用粪便量少,检出率不高,且虫卵甚小,容易漏诊。

定量透明法(Kato-Katz,甘油纸厚涂片透明法),在大规模肠道寄生虫调查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粪检方法之一,可用于虫卵的定性和定量检查。

(2)集卵法:此法检出率较直接涂片法高。

集卵法包括漂浮集卵法和沉淀集卵法两类,沉淀集卵常用水洗离心沉淀法,乙醚沉淀法。

(3)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引流胆汁进行离心沉淀检查也可查获虫卵。

此法检出率接近100%,但技术较复杂,一般患者难以接受。

临床上对病人进行胆汁引流治疗时,还可见活成虫,虫体表面光滑,卷缩有蠕动,根据形态特征,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华支睾吸虫卵与异形类吸虫卵在形态、大小上极为相似,容易造成误诊,应注意鉴别。

免疫学诊断近年来随着酶、同位素、生物素和胶体金等标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检测血清抗体或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华支睾吸虫病诊断率大大提高。

目前,在临床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免疫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

常用的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IH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影像学诊断用B型超声波检查华支睾吸虫病患者时,在超声像图上可见多种异常改变,如肝内光点粗密欠均,有斑点状、团块状或雪片状,弥漫性中小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胆管壁粗糙、增厚,回声增强或胆管比例失常及枯枝状回声。

尽管声像图特异性不强,但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对比分析,仍具一定诊断价值。

CT检查对华支睾病诊断也有较大价值。

有资料报道,在CT照片上,华支睾吸虫胆道感染具有以下特征: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周围均匀扩张,肝外胆管无明显扩张;肝内管状扩张胆管直径与长度比多数小于1:10;被膜下囊样扩张小胆管以肝周边分布为主,管径大小相近,这些是特异性征象;少数病例胆囊内可见不规则组织块影。

因此认为CT是本病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流行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

在我国除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尚未见报道外,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流行。

据1988~1992年全国寄生虫病调查报道,全国平均感染率为0.365%,平均感染率最高的为广东省(1.824%)。

因该病属人兽共患疾病,估计动物感染的范围更广。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除需有适宜的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及终宿主外,还与当地居民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传染源能排出华支睾吸虫卵的病人、感染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均可作为传染源。

主要保虫宿主为猫、狗和猪。

另外,还有报道,鼠类、貂、狐狸、野猫、獾、水獭也是保虫宿主。

在实验室,豚鼠、家兔、大白鼠、海狸鼠、仓鼠等多种哺乳动物均可感染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有着广泛的保虫宿主,其感染率与感染度多比人体感染高,对人群具有潜在的威胁性。

传播途径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有赖于粪便中的虫卵有机会下水,而水中存在第一、第二中间宿主以及当地人群有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的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