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课后阅读与答案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及答案

《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及答案

《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及答案为了帮助同学们复习《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这篇课文的知识点,检测课后练习的答案,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及答案,供大家对照练习。

《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一、基础知识(40分)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10分)沁园春( ) 峥嵘( ) 百舸争流( )携( ) 百侣曾游( ) 橘子洲(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 怅寥廓(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5分)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表程度,极)B.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5分)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4.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5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沁园春长沙课后同步练习

沁园春长沙课后同步练习

《沁园春•长沙》课后同步练习(一)课外阅读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10月)1、本词的词牌是,词题是。

依长短来看,属于;从分段来看,是。

2、“寥廓”一词在课文《沁园春长沙》中是指,此处应解释为。

3、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二)高考链接: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拓展提升】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

纤弱的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等。

说说你对毛泽东笔下的秋天的感受,或写写你自己对秋天的感觉。

(任选一项,不少于50字)课后同步练习答案(一)1、本词的词牌是采桑子,词题是重阳。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沁园长沙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沁园长沙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1 沁园春长沙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925年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词人迎着风浪阔步前进的革命豪情和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怀。

B.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C.“恰”字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是对往昔战斗生活的高度概括。

D.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项,“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怀”不恰当,应是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特别是词的下阕中描写“恰同学少年”的有关词句。

二、语言运用3.右图是橘子洲被湘江环抱图,请用简洁语言并运用想象手法加以描述,不少于12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可描写橘子洲的形态,也可描写橘子洲绿色苍翠的特点,另外加以想象,注意字数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似结在常春藤上的绿色瓜果。

她平静、高洁、美丽,溢满着情爱、温馨、浪漫,永远让人着迷,令人神往。

橘子洲被湘江拥抱着,被阳光拥抱着。

面向江东,或是面向江西,任意躺靠在绿荫掩映的草坡上,清新的水汽扑面而来。

微风在透明的空气中轻柔飞翔,树枝像少女的长发在微风里随意摇曳,人们自由地行走在橘子洲上。

4.如果班里要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请你做主持人,现请你写一个开场白,用来渲染气氛。

沁园春_长沙_阅读附答案

沁园春_长沙_阅读附答案

沁园春·长沙阅读附答案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窗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导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9.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述,远近相间,消息结合,对比光鲜。

试作扼要分析。

10.面对标致的秋景作者为什么怅?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么的感情?11.层林尽染百舸争流中的染和争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试扼要分析。

参考答案:9.从山上选取了林,江面选取了舸,天空选取了鹰,水中选取了鱼来进行描述。

其中林是静景,舸鹰鱼是动景。

层林所处的万山是远景,鱼翔浅底的鱼是近景;另外,写景由上到下,层次分明。

10.(1)诗人面对生意盎然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及其在其中的万物,自然地想到了万物的主宰者,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因而思绪万千、热泪盈眶而生怅。

(2)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程之意,实际上诗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和激情壮志。

11.染字形象地写出了岳麓山一带的枫林,恍如人工染成同样的壮丽美景。

争字让碧绿无尘的江面充溢了高昂奋进的气氛,活现出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鉴赏编纂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糊口的回想,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激情壮志。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英姿飒爽。

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流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流动。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窗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英姿飒爽,热忱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忿大好河山的沉溺。

沁园春 长沙课后题含答案

沁园春 长沙课后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必备知识基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他还以自己的革命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主张,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的发展与建设,做出的贡献。

我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虽然,令人眼花缭乱,但毛泽东关于诗要用形象思维,要用赋、比、兴的理论主张无疑照亮了广大诗歌创作者曾经不无疑虑和困惑的心灵,(),迈向了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

自然,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

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他的文艺思想更指明了包括诗歌在内的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宽广道路;而他的诗词创作所展现的雄浑、壮丽、豪迈、奔放的风格,更影响了不止一代新中国诗人的诗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可磨灭五花八门康庄大道推陈出新B.流芳百世五光十色阳关大道革故鼎新C.不可磨灭五光十色康庄大道革故鼎新D.流芳百世五花八门阳关大道推陈出新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B.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C.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D.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B.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C.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D.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所以他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4.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沁园春长沙》诗词阅读附答案

《沁园春长沙》诗词阅读附答案

《沁园春长沙》诗词阅读附答案课内精练1、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回答后面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从这片词中选出四个动词,标出这片词写景抒情的思路走向:。

(2)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性的句子。

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

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

D、描写了湘江壮美的景色。

(3)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

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4)诗词的朗读,对于理解诗词的内容十分重要。

下面几个诗句的停顿(“‖”表示较长停顿,“∣”表示较短停顿)和重音都对的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C、万类∣霜天‖竞∣自由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5)摘出这片词中的对偶句。

(6)词比诗更讲求押韵,试摘出本片词中押韵的字,并指出押的什么韵。

2、仔细品读本词的下片,谈谈它主要表现了什么。

课外强化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选出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余”)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在《沁园春·长沙》里,词人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却惨遭反动派蹂躏的事实, 不禁满腔悲愤:“ ① ?”祖国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呢?对于这个问题, 词人虽然没有正面作答,但读者可以体会,祖国大地应该由那些“ ② ” 的“同学少年”,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无产阶级代表人物来主宰。 这个问题的提出,像 ③ ,唤起了人民的觉醒。
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解析 ①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 过去,指虚度光阴。根据“谁主沉浮”语境,应选“峥嵘岁月”。②水深火 热:比喻百姓生活异常艰难痛苦。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 端困苦的境地。生灵,指百姓、人民。前文语境中有“人民”,故用“水深 火热”。③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通过全篇或全 段文字透露出来。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 的意思。根据介词“在”可知,应选“字里行间”。④淋漓尽致:形容文章、 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 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语境体现了内容表达“透彻、充分”,应用“淋漓尽致”。
答案
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5.参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一首歌颂毛泽东同志的短诗。要求:必须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 50 字。
示例: 你, 就是那只, 主宰沉浮的雄鹰。 此刻, 翱翔于橘子洲头的上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的血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排除 A;“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的血性青年”缺少谓语动词“成为”。故选 C。

初中现代诗《沁园春·长沙》阅读题及答案

初中现代诗《沁园春·长沙》阅读题及答案

初中现代诗《沁园春·长沙》阅读题及答案引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①,/层林尽染②;/漫江碧透③/百舸争流④。

/鹰击长空⑤,/鱼翔浅底⑥,/万类霜天竞自由⑦。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1.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毛泽东同志常用旧体诗来反映现代生活的思想感情,这些诗也是现代诗歌,如《沁园春长沙》就是现代诗歌。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名句、曲子词、乐府等。

它始于唐,盛于宋。

C.“沁园春”是词的词牌,这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

D.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可定为中调。

2.词中“看”字可称“领字”,这领起了下文的哪些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两句B.①~④四句C.①~⑥六句D.①一⑦七句3.运用了“词语移用”修辞方法的是( )A.击B.翔C.击、翔D.染4.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之景表现了出来。

这节中,这样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判断全正确的一项是( )A.独、寒、击、翔B.染、透、争、击C.层、透、翔、问D.万、遍、争、碧5.对下面诗句中词语分析品味正确的一项是( )①“极目楚天舒”,“舒”字既是诗人所见的开阔,又是诗人的心情舒畅,情景交融。

②“独立寒秋”,“寒秋”寓指当时的政治气候。

③“一桥飞架南北”,“飞架”比“横跨”好,在于能形象地写出大桥的动态、结构的宏伟建筑的飞速。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意思是孔子感叹岁月的流逝,而词中引用则反其意而用之,强调要“只争朝夕”。

⑤“截断巫山云雨”,化用典故,说明人民的魄,为下文神女的“惊”作铺垫。

A.①③④B.②④⑧C.①③⑤D.②③⑤6.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想到了杜牧《山行》中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40分)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10分)
沁园春( ) 峥嵘( ) 百舸争流( )
携( ) 百侣曾游( ) 橘子洲( )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 怅寥廓( )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5分)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表程度,极)
B.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
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5分)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5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二、课内阅读(35分)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
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

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

一个“______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

写景层次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
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
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

请仔细体会揣摩。

5.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
作用。

6.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
答案: 1.上阕:通过湘江秋景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通过对往昔斗争生活的回忆,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民族的解放,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

2.观看大自然景色的季节地点在内容上显示了诗人在激烈斗争的风暴中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

3.示例:《命运交响曲》因为这首曲子充满着与命运抗争的豪情与力量,这与本词的意境情感相类似。

4.看山江天水 5.承上启下的过渡 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7.大家肯定记得当年我们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力挽狂澜的豪迈气概;肯定会记得当年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让我们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坚定革命立场,为了使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担当起“主沉浮”的历史重任吧。

(能答出大意即可)
一、1.沁qìn,峥嵘zhēng róng,舸ɡě,携xié,侣lǚ,橘jǘ,遒qíu,遏è,怅寥廓chànɡliáo kuò。

2.点拨:B这里用来表达因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3.D
4.D
5.D点拨:“都分为上下阕”错。

二、1.满江鹰飞得矫健有力鱼游得轻快自由秋天
点拨:此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

做此题不能望文生义,不能认为“漫江”就是“漫漫长江”,“霜天”就是“挂霜的天空”,“击”就是“击打”,“翔”就是“飞翔”。

从上下文看,“漫江”当解为“满江”才合题意,“击”当解为鹰飞得矫健有力,“翔”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才合情理。

“万山红遍”指的是枫叶,枫叶经霜变红,自然在秋天,所以“霜天”即“秋天”。

2.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
点拨:此题考查上下文的关系。

这一段文字写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等景物。

这些意象都是“看”的内容,也就是说,“看”与描写这些景物的文字是一种领起与被领起的关系。

3.万类霜天竞自由
点拨:此题考查对一段文字的总括能力。

这段文字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万物都在秋光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正是对上文“山、林、江、舸、鹰、鱼”等景物活动情况的一个总括。

它是总括句,自然也是中心句。

4.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点拨:此题考查词语的本义与语境义。

查《辞源》,“怅”的原意是“失意、恼恨”,但是在这里,它不能作这样的解释。

上文写到祖国的河山美丽可爱,可遭受战火的蹂躏,这自然引起诗人深深地思考,思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恐怕无论哪一个热血男儿,都会激昂慷慨起来的。

5.升沉盛衰
点拨:此题考查词语的同义现象和语境义。

查《辞海》,“沉浮”有两义:①在水面上出没,②比喻盛衰、消长。

前一问是从词语的本义上着眼,“沉浮”当与“升沉”“起落”意思相近。

后一问是着眼于语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实际上是问“美丽的祖国,谁来掌握你的命运”。

这样一来,“沉浮”一词是对“国家命运”而言,所以这个词用的应是它的比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