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梭菌

合集下载

破伤风

破伤风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单蹄兽最易感,其次是猪,牛、羊和犬发病 较少见。幼龄动物较老龄动物更为易感。人的易 感性也很高。 2、传染源: 广泛存在于土壤、淤泥中。 3、传播途径 主要是由于创伤引起,特别是钉伤、断脐、 阉割、鞍伤、带鼻环及大手术等 。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 一般1-2周,最短1天(幼马、幼驹) ,马属1 周左右,猪1-2周,牛1-4周,最长可达数月。 潜伏期长短与动物种类及创伤口位置有关, 创伤距头部越近,组织创伤口深而小,创伤损伤 严重,则潜伏期短,反之则长。
七、公共卫生
人的破伤风多由创伤感染引起,病初低热不 适、头痛、四肢痛、咽肌痉挛,继而出现张口困 难、牙关紧闭、呈苦笑状,随后颈背、躯干及四 肢肌肉发生阵发性强直痉挛,不能坐起,颈不能 前伸,两手握拳,两足内翻,咀嚼困难,饮水呛 咳,有时可出现便秘和尿闭,严重时呈角弓反张 状态。任何刺激均可引起痉挛发作或加剧。 一旦出现创伤后,应正确处理伤口,防止厌 氧环境形成,并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加强护理
将病畜置于光线较暗的厩舍内,避免各种 刺激。不能站立的用吊带吊起。发生褥疮时, 局部涂擦碘酊或龙胆紫,防止继发感染。给予 充足的饮水和易消化的饲料。不能采食者,用 胃管投给流食。
2、预防: 在本病常发地区对易感家畜定期接 种破伤风类毒素,牛马等大动物在阉割 等手术前一个月进行免疫接种。 对创伤深的伤口,做外科处理外,注 射破伤风抗血清。
破伤风杆菌在庖肉培养基上生长浑浊、变黑,菌繁殖体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均能在 短时间内将其杀死,但芽孢体抵抗力极强,在土 壤中可存活几十年,煮沸经1-3h才能杀死。消毒 药10%漂白粉和10%碘酊10min、5%石炭酸15min、 1%升汞和1%盐酸30min可将其杀死。

破伤风的知识点总结

破伤风的知识点总结

破伤风的知识点总结1. 病因破伤风梭菌是导致破伤风的主要病原体,它存在于土壤、粪便、灰尘、动物粪便等环境中。

当人体皮肤受伤时,如果未能及时清洁和处理,破伤风梭菌可能通过伤口侵入体内,引发感染。

此外,破伤风梭菌还可通过刀、剃须刀、指甲钳等含有细菌的器械传播给人,因此在使用这些器械前需要做好消毒工作。

2. 症状破伤风的症状通常包括:1) 伤口处出现红肿、疼痛和创面排脓;2) 出现痉挛性肌肉收缩,主要表现为颈部和嘴部肌肉僵硬;3) 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4) 发热、出汗等全身性症状。

3. 诊断破伤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病史,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诊断。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破伤风梭菌培养来确定病原体。

血液检测和肌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4. 治疗治疗破伤风的方法主要包括:1) 清创:清洁伤口,去除伤口内的异物和脓液,预防感染的扩散;2) 抗生素治疗:针对破伤风梭菌的抗生素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红霉素等;3)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破伤风的最有效方法,一般采用破伤风疫苗,对初次接种者,应按0、1、3和6个月接种四剂,之后每10年应接种一剂。

5. 预防预防破伤风的主要措施包括:1) 注意清洁:伤口发生后应及时清洁,保持伤口干燥,防止细菌感染;2) 及时治疗:如果发现有伤口感染或疑似破伤风感染,应及时就医治疗;3) 疫苗接种:定期接种破伤风疫苗,保持免疫力。

总之,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在生活中要注意预防和及时治疗。

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好地了解和预防破伤风。

破伤风的首要死因及病理过程

破伤风的首要死因及病理过程

破伤风的首要死因及病理过程
破伤风病人常见的死因是:窒息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一种很厉害的细菌)感染导致的。

破伤风梭菌是厌氧菌,空气中氧气含量充足,对它来说没有适宜的环境,氧气对它有很强的杀伤最用,所以被风吹了是不可能患破伤风的。

另外,只是破了点皮,创口不深,创口面能充分的与空气接触,也就是能充分的接触到氧气,也不适于破伤风梭菌生长,这种伤口一般连破伤风针都可以不注射。

破伤风梭菌在外界环境中一般存在于氧气不充足的土壤中,如果你的创口很深,并感染了破伤风梭菌,还进行包扎,从而使创口缺氧,给破伤风梭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大量复制后侵入血液,导致破伤风梭菌菌血症,才会发病。

破伤风症发作后现有的医疗条件是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属于彻底的绝症,一般发病七日之内人的生命就会结束。

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梭菌

谢谢观赏
破伤风梭菌
——蔡文文
一、形态结构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特性
四、致病性 五、免疫治疗
一、形态结构
破伤风梭菌是较长的杆菌, 多单在,偶有短链,在体 内外都形成芽孢,芽孢在 菌体一端,为圆形。 有鞭毛无荚膜,幼龄为革 兰氏阳性,老龄为革兰氏 阴性。
二、培养特性
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菌,培养温度36~38摄氏度 Ph7.2~7.4,普通培养即可生长, 菌落扁平,呈交织的丝状,分叶状或小蜘蛛网状。
三、生化特性
破伤风梭菌不能发酵葡萄糖、乳糖, 产生硫化氢,形成吲哚,不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对蛋白质有微 弱消化作用。本能水解明胶,菌繁殖体抵抗力与其他细菌相似,但芽 胞抵抗力强大。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能耐煮沸40~50分钟。对青 霉素敏感,磺胺类有抑菌作用。
四、致病性
破伤风梭菌的治病毒素通常为破伤风痉挛毒素,毒素进入神经末梢, 沿着神经 轴索神经纤维的间隙进入逆行向上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 与抑制性神经元结合,阻断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肌体的 屈肌,伸肌,呼吸肌同时兴奋,出现破伤风所特有的肌肉痉挛,苦笑面容 和角弓反张。 可使动物发生强直症状经0.3~0.4%甲醛处理后可变成具有很好抗原性的类 毒素,可免疫动物预防破伤风。
五、免疫治疗
人工主动免疫: 注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毒素。如战士、建筑工 人和易受外伤的人群,第一年注射2次作基础射1次。满三个月——六岁儿 童,用白-百-破疫苗,共注射3次,每次间隔4~6周。
人工被动免疫: 紧急预防:严格清创,肌肉注射1500—3000U精致破伤风抗毒素 (TAT)。注射 应作皮肤试敏试验,防止血清过敏反应。

破伤风

破伤风

镇静解痉
地西泮是首选;趋向大剂量使用,一般用量1mg/(kg.d),重症可加大至2~ 5mg/(kg.d)。5天后视病情逐渐减量,地西泮使用标准化的标志:检查治疗时 不再出现抽搐反应;患者处于浅昏迷状态;神经深反射存在,浅反射迟钝。
10%水和氯醛:每次口服10~15ml或灌肠30~40ml,4~6小时一次。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单蹄动物(马、骡、驴)最易 感染;其次是猪,牛、羊和犬类发病少见; 人的易感性很高 传染源:广泛存在于土壤,淤泥和粪便中 传播途径:主要为创伤引起,特别是钉刺 伤,断脐; 主要的死亡原因:喉痉挛窒息、严重的肺 部感染和全身多器官衰竭
致病机制



破伤风梭菌一般不入血。破伤风痉挛毒素 是一种神经毒素,引起全身横纹肌痉挛, 为一种蛋白质,不耐热,可被肠道蛋白酶 破坏。 痉挛毒素在局部产生后,经淋巴和血液吸 收,到达脊髓前角的灰质和脑干的运动神 经核,结合于神经细胞的突触。 毒素与突触神经节苷脂结合,使其不能释 放抑制性的传递介质(甘氨酸或氨基丁酸)
鉴别诊断:①脑膜炎:有高热、头痛、神志 不清脑,脊液常有病理改变;②狂犬病:以 吞咽肌痉挛为主,恐水明显,病人听见水或 看见水可立即发生痉挛,喝水不能下咽;③ 腹肌痉挛时需与腹膜炎鉴别;④四肢抽搐时 需与癔症和手足抽搐症鉴别;
破伤风的治疗



原则:伤口清理以清除毒素来源;中和游 离毒素;保持气道通畅;防止并发症。 ⒈处理伤口:伤口有脓或引流不畅者,伤 口深、创口小者进行扩创,去除坏死组织 和异物,并用氧化剂(3%过氧化氢溶液或 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和湿敷; ⒉中和游离毒素:破伤风抗毒血清(TAT) 实验阴性者可注射抗毒血清阳性者脱敏治 疗或运用免疫球蛋白。

破伤风

破伤风


3.病人入院后,应住隔离病室,避免光、声等刺 激;避免骚扰病人。据情可交替使用镇静、解痉药 物,以减少病人的痉挛和痛苦。可供选用的药物有: 10%水化氯醛,保留灌肠量每次20~40 ml,苯巴 比妥钠肌肉注射,每次0.1~0.2 g,地西泮10~20 m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一般每日一次。病情较重 者,可用冬眠1号合剂(由氯丙嗪、异丙嗪各50 mg, 哌替啶100 mg及5%葡萄糖250 ml配成)静脉缓慢 滴人,但低血容量时忌用。痉挛发作频繁不易控制 者,可用2.5%硫喷妥钠缓慢静注,每次0.25~0.5 g, 但要警惕发生喉头痉挛和呼吸抑制。用于已作气管 切开者比较安全。但新生儿破伤风要慎用镇静解痉 药物,可酌情用洛贝林、可拉明等。
周身鞭毛
菌体呈鼓槌状 革兰氏染色阳性
2、抵抗力

本菌的繁殖体抵抗力不强,但芽胞的抵抗力 极强,芽孢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能耐煮 沸40~50min。对青霉素敏感,磺胺类有抑菌 作用。
3、培养特性

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菌,接触氧气后很快死亡;最适生长 温度为37℃,最适ph为7.0~7.5;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 平板上培养24~48h后,可形成直径4~6mm以上不规则的菌落, 中心紧密,周边疏松,似羽毛状菌落,易在培养基表面迁徙 扩散;高浓度琼脂可以抑制其扩散生长。在血液琼脂平板上 有明显溶血环;在疱肉培养基中培养,肉汤浑浊,肉渣部分 被消化,微变黑,产生气体,生成甲基硫醇(有腐败臭味) 及硫化氢。
培养前期
培养中期
培养后期
血平板上培养
4、生化反应

一般不发酵糖类,能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形成 吲哚;不能还原硝酸盐,对蛋白质有微弱消化作用; 脱氧核苷酸酶阳性,神经氨酸酶阴性;20%的胆汁 或6.5%的Nacl抑制其生长。

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梭菌(c .tetani)是破伤风的病原菌。

•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由粪便污染土壤。

当机体受到外伤时创口被污染,或分娩时用不洁器械剪断脐带等,本菌即可侵入局部创面发芽繁殖,释放毒素引起机体强直性痉挛、抽搐.可因窒息或呼吸衰竭死亡。

如不及时防治,病死率很高。

在发展中国家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可高达90%。

••以上原因均可造成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生长繁殖的厌氧条件。

破伤风梭菌只能在厌氧的局部生长繁殖,细菌不能入血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

在局部产生的外毒素吸收入血,形成毒血症而发病。

新生儿脐带残端也具备上述厌氧条件.接生时如处理不当也易引起破伤风梭茵的感染,造成新生儿的破伤风,死亡率极高。

••• 2.致病物质•外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和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前者为主要致病物质。

该毒素对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由菌体释放的毒素被局部神经细胞吸收或经淋巴、血液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毒性极强,对人的致死量小于1ug,仪次于肉毒毒素。

其化学性质为蛋白质,免疫原性强,应用0.3%甲醛作用4周可脱毒制成类毒素,用于人工主动免疫。

破伤风溶血毒素具有溶血作用,在性质、功能和免疫原性上与链球菌溶血素O相似,但在破伤风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3.致病机制破伤风痉挛毒素是由质粒编码表达的,在菌体内为一条分子质量约150 kDa的多肽,分泌到菌体外即被细菌蛋白酶裂解为一条分子质量约50 kDa的轻链(A链)和一条100 kDa的重链(B链),2条肽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如果没有连接则失去毒性。

其中轻链为毒性部分,重链具有识别受体和转运A链的作用。

重链通过其羧基端识别神经肌肉结点处运动神经元外胞质膜上的受体,与之结合后使毒素进入细胞及其由细胞膜形成的小泡中。

小泡从外周神经末梢沿神经轴突逆行向上,到达运动神纤元细胞体,经过突触后膜进入传入神经末梢,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上行至脑干。

破伤风梭菌的危害

破伤风梭菌的危害

破伤风梭菌的危害关于《破伤风梭菌的危害》,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破伤风梭菌一般全是在动物和人的肠胃中出現,破伤风梭菌还能够立即导致破伤风病症的出現,并且破伤风梭菌具备较强的生存力,依据调研产生它不但能够在土壤层中开展长期性的生存,还具备非常好的耐烧开工作能力,能够在烧开的水里坚持不懈四十多分钟,下边让我们来详尽的了解一下破伤风梭菌吧?第一,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是正确引导起破伤风的病菌,很多存有于动物和人肠胃中,由排泄物环境污染土壤层,经创口感染造成病症。

第二,破伤风梭菌的标准。

创口窄而深,有土壤或异物环境污染;创口部分坏死组织多,部分血供不够,导致部分缺血性、氧气不足的微自然环境;另外伴随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混和感染。

小结为,有创口,有病菌,有厌氧发酵标准。

病菌只在部分繁育释放出来的破伤风筋挛内毒素进到血液抵达脊髓前角健身运动体细胞,封闭式了抑制型交感神经释放出来抑制型神经物质,造成肌肉的强直性收拢,出現破伤风独有的苦笑面容和角弓反张等病症临床症状。

破伤风梭菌的治疗方法,抗毒素的医治:破伤风抗毒素(TAT)能中合处在被消化吸收全过程中的内毒素,为确保功效,医治时务必给与大使用量的抗毒素。

住院当天静脉滴注5万U破伤风抗毒素,自此每天静脉滴注1万U,总产量能用到20万U。

病人要立即的补充营养成分、水及电解质溶液:对营养成分与水、电解质平衡务必留意。

特别是在当突然晕厥和咽喉部筋挛常使进餐产生艰难时,需要用流质饮食开展鼻饲管,或给与静脉高营养成分。

病发时间较短,病症越比较严重,患者的危险因素也就越大。

最初先有困乏、头昏、头痛、焦躁不安、打哈欠等前轮驱动病症。

然后可出現明显能的肌肉收缩。

最先是脸部肌肉刚开始,张嘴艰难、突然晕厥;小表情肌痉挛,患者出現“强颜欢笑”容貌;背部肌肉痉挛,头往后仰出現说白了的“角弓反张”;如产生呼吸肌或喷筋挛,可导致吸气终止,患者窒息而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厌氧菌一、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一)目的要求1. 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的形态特点、培养特性和鉴别要点。

2. 熟悉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的分离培养过程、鉴别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方法。

3. 解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的外毒素毒性动物实验。

(二)器材和试剂1.菌种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菌种及其形态示教片。

2.培养基疱肉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牛乳培养基、五糖(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发酵管、牛心脑浸液肉汤与琼脂、脂酶培养基。

卵黄琼脂、溴甲酚紫牛乳培养基。

3. 试剂革兰染色液(一套)、芽胞染色液(石炭酸复红、95%酒精、碱性美蓝)、焦性没食子酸、100g/L氢氧化钾、溴甲酚紫;产气荚膜梭菌抗血清、肉毒梭菌多价抗血清、索氏梭菌抗血清;20g/L尿素L-色氨酸、硝酸盐还原试剂、欧氏试剂、美蓝指示剂。

4. 其他小白鼠、家兔、无菌注射器、无菌吸管、滴管、中、小试管、消毒纱布块;固体石蜡或凡士林、酒精灯、三角架、碘酒、酒精、生理盐水、蒸馏水;剪刀、镊子、玻片、药勺、钯粒;厌氧袋、厌氧罐、离心机、水浴锅等。

(三)步骤和方法1.破伤风棱菌(1)形态观察观察破伤风梭菌示教片,其繁殖体型为革兰阳性细长杆菌,散在排列,芽胞型的芽胞呈正圆形,位于菌体顶端,直径大于菌体,使芽胞和菌体呈鼓槌状;该菌鞭毛为周身鞭毛。

(2)培养物观察破伤风梭菌在疱肉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厌氧培养2~7天后其生长现象为培养液变混浊,产酸,肉渣部分消化微变黑,有少量气体。

生成的甲基硫醇、H2S等使培养物变臭。

破伤风梭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扁平的菌落。

菌落中心结实,周边疏松似―羽毛状‖。

菌落周围有α溶血环,培养时间延长可变为β溶血环。

(3)生化反应将五糖发酵管与牛乳培养基置水浴锅中加热。

热煮沸10min,迅速冷却。

以无菌吸管吸取破伤风梭菌纯培养物,分别滴加。

于牛乳培养基与五糖发酵管中,接种毕,在液面上加一薄层熔化的石蜡。

经37℃孵育24~48h,观察结果。

结果破伤风梭菌五糖(葡乳麦甘蔗)均不分解,牛乳培养基无变化。

‖(4)破伤风梭菌芽胞染色法①原理芽胞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芽胞染色法就是根据芽胞既难以染色而一旦染上后又难以脱色的特点设计的。

所以芽胞染色法都基于同一个原则,采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并加热以促进标本着色,然后使菌体脱色,而芽胞上的染料仍保留,经复染后,菌体和芽胞呈现不同的颜色。

②方法:a.用破伤风梭菌培养物涂片,干燥,火焰固定;b.滴加石炭酸复红液于涂片上,用微火加热至染料冒蒸汽(切勿煮沸)维持3~5min,加热过程要随时添加染液,勿让标本干涸,待玻片冷却后,水洗;c.用95%酒精脱色30s~1min,水洗:④滴加碱性美蓝液复染30s~lmin,水洗。

⑤干燥后,镜检。

③结果:芽胞染呈红色,菌体染呈蓝色。

2. 产气荚膜梭菌(1)形态观察产气荚膜梭菌镜下检查为革兰染色阳性粗大杆菌,两端钝圆,散在或短链状排列;荚膜染色法可见肥厚荚膜;芽胞卵圆形,与菌体等宽,位于菌体中央或次未端。

(2)培养物观察产气荚膜梭菌在疱肉培养基中呈现混浊生长,肉渣呈粉红色,不被消化,产气甚多;在血琼脂平板上多数株有双层溶血环;高层葡萄糖琼脂培养管中,可见气体产生,使琼脂有断裂分层现象。

(3)生化反应①五糖发酵试验:将五糖发酵管置水浴中加热煮沸10rnin,迅速冷却。

以无菌吸管吸取产气荚膜梭菌纯培养物,分别滴加于五糖发酵管中,接种后,在液面上加一薄层熔化的石蜡。

经35℃孵育24~48h,观察结果。

结果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均分解,产酸产气。

1汹涌发酵现象a.原理:产气荚膜梭菌能迅速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散形成分散的海绵状碎块,并将培养基表面的石蜡冲至试管塞处。

此为汹涌发酵现象。

b.方法:甩无菌吸管(或接种环)取产气荚膜梭菌疱肉培养物接种于溴甲酚紫牛乳培养基,置35℃孵育18~24h,观察结果。

c.结果和意义:一般于孵育6h后即可发生,产气荚膜梭菌迅速分解乳糖,产酸产气,酪蛋白被酸凝固,形成凝块与乳清,凝块被产生的大量气体冲击,形成分散的海绵状碎块,将部分培养基冲至试管口塞处。

这种气势凶猛现象,为本菌的重要特征之一。

③卵磷脂酶试验和奈格尔试验a.原理: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卵磷脂酶,在卵黄琼脂平板上,能将培养基中可溶性的磷脂酞胆碱分解生成磷酸胆碱和不溶性的二脂酞甘油酯,后者在菌落周围形成不透明区(有乳白色环),此为卵磷脂酶试验阳性。

奈格尔(Naglar)试验是抗原抗体中和试验用产气荚膜梭菌抗血清,实际是卵磷脂酶抗血清(抗体)涂在琼脂上,由于抗原(卵磷脂酶)抗体中和反应,使菌落周围不形成不透明区,即无乳白色环,则为奈格尔(Nag1ar)试验阳性。

这样可确证该菌能产生卵磷脂酶。

b.方法:将卵黄琼脂平板底部划分两个区,琼脂的一半均匀涂上产气荚膜梭菌抗血清,置37℃待干后,将待检细菌先在未涂抗血清区划线接种,然后在有血清区划线接种,置37℃厌氧孵育24~48h、观察结果。

c.结果:未涂抗血清的一半平板,菌落周围形成较大的混浊不透明区,表示卵磷脂酶试验阳性;涂抗血清的一侧,菌落周围无不透明区(无乳白色环),表示卵磷脂酶活性已被抗毒素所中和,为奈格尔试验阳性;如两侧菌落周围均无不透明区,表示该菌不产生卵磷脂酶。

产气荚膜梭菌卵磷脂酶试验为阳性,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为阴性。

(4)动物实验①原理:产气荚膜梭菌接种小白鼠腹腔后,可使小白鼠各脏器肿胀、并有许多气泡,尤以肝脏为甚,故又称为海绵肝或泡沫肝。

②方法:将产气荚膜梭菌培养液0.2~1.0ml注射小白鼠腹腔,5min后断髓处死,置37℃孵育5~8h,观察小白鼠腹腔是否膨胀有气肿现象,然后解剖小白鼠,观察各脏器,尤其是肝脏的变化。

③结果:剖检可见各脏器肿胀,并有许多气泡,尤以肝脏为甚,称海绵肝或泡沫肝。

如果取内脏组织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可见具有荚膜的革兰阳性梭菌。

3.肉毒梭菌(1)形态观察肉毒梭菌为革兰染色阳性、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菌体的芽胞为卵圆形,宽于菌体,位于菌体次未端,使细菌呈―网球拍‖状;鞭毛染色可见周鞭。

(2)培养物观察肉毒梭菌在扈肉培养基中生长旺盛,呈均匀混浊,产生少量气体,肉渣被消化变黑色,看腐败性恶臭;在血琼脂平板上呈现半透明、有光泽、边缘薄、弥散而不规则的菌落,有β溶血环。

(3)生化反应①五糖发酵试验:将五种糖发酵管与牛乳培养基置水浴中加热煮沸10rnin,迅速冷却。

以无菌吸管吸取肉毒梭菌培养液,分别滴加于五糖发酵管与牛乳培养基中,接种后在液面上加一薄层熔化的石蜡。

经35C孵育24~48h,观察结果。

结果:肉毒梭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与蔗糖,不分解乳糖与甘露醇,牛乳培养基一般无变化。

②脂酶试验a.原理:肉毒梭菌能产生脂酶,它作用于卵黄中游离脂肪,产生甘油和不溶性游高脂肪酸,在菌落的周围形成局限的不透明区,并于菌落表面产生一层珠光层。

为一薄层脂肪酸,可与卵磷脂的分解产物(二脂酰甘油酯)区别。

b.方法:将肉毒梭菌接种于卵黄平板,置35℃厌氧孵育48~72h,观察结果。

c.结果:菌落表面有珠光层,菌落的周围有不透明区者为脂酶阳性,各型肉毒梭菌(G型除外)脂酶试验阳性,破伤风与产气荚膜梭菌该试验为阴性。

(4)动物试验①原理:肉毒梭菌培养液注入小白鼠腹腔后其毒素作用于颅脑神经核、外周神经肌接头以及植物神经末梢,使小白鼠出现四肢麻痹、呼吸困难,眼睑下垂,瞳孔散大、流涎,最后因心力衰竭或呼吸困难而死亡。

②方法a.准备滤液:取培养5天的肉毒梭菌液体培养物,离心3000r/min,30min,取上清经滤菌器除菌,取滤液作试验。

b.将动物分为三组:1组:取上述滤液0.5m1,注入小白鼠腹腔。

2组:同法注入加热100℃30mm 的滤液于第二只小白鼠,3组:第三只小白鼠在注射肉毒梭菌多价抗毒素的同时再。

注射不加热的滤液。

c.结果:注射后1小时(也有延至3~7天),第1组小白鼠出现四肢麻痹、呼吸困难、眼睑下垂、瞳孔散大、流涎等中毒症状,最后因心衰或呼吸困难而死亡。

剖检,内脏可见明显充血,大量出血与血栓形成等,第2乃组动物不发病,存活。

4.临床意义:破伤风芽胞梭菌又称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土壤和人与动物的肠道中都有存在。

当机体受创伤时或新生儿接生时使用不洁用具断脐带,破伤风梭菌可侵入伤口生长繁殖,分泌外毒素,引起机体痉挛性抽搐,称为破伤风,新生儿破伤风又称为脐带风。

产气荚膜梭菌是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

本菌可产生外毒素及多种侵袭性酶类。

此菌的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相同,主要是大面积创伤、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坏死,氧化还原电势下降)菌体产生芽胞,产生毒素和侵袭性酶,引起感染致病。

所致疾病主要是气性坏疽,某些型别也可引起食物中毒和坏死性肠炎,也常与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引起深部脓肿,腹腔、盆腔、胸腔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以及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感染等。

肉毒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土壤中常可检出,偶尔存在于动物粪便中。

在厌氧环境中,此菌分泌极强烈的肉毒毒素,引起特殊的神经中毒症状,病死率极高。

本毒素尚可使婴幼儿感染与中毒。

本病与典型的食人肉毒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不同,属于感染性中毒。

5.注意事项(1)对预采集标本部位应首先清除污物、再用2%~2.5%碘酒75%酒精消毒,防止皮肤表面污染菌(需氧菌)混入标本而影响检测结果;所盛容器必须在用前进行灭菌。

(2)对不同部位的标本采集,应分别采取,如系瘘管应取部分坏死碎片,对闭锁性脓肿应以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取脓汁和分泌物,取材后尽量排出注射器内空气,并将针头插入无菌橡皮塞内,避免空气进入。

(3)对厌氧菌的分离培养、鉴定的全过程中均应防止氧气进入。

二、艰难梭菌(一)目的要求1.掌握艰难梭菌的形态特点及培养特性。

2.熟悉鉴别艰难梭菌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方法。

3.了解艰难梭菌毒素对动物的毒性试验。

(二)器材和试剂1.菌种艰雅梭菌。

2.培养基疱肉培养基、CCFA(环丝氨酸、头孢甲氧噻吩、果糖、琼脂)平板培养基、卵黄琼脂培养基、五糖发酵管、七叶灵柠檬酸铁琼脂、20%胆汁心脑浸液、明胶培养基。

3.试剂芽胞染色液、焦性没食子酸、100g/L氢氧化钾、索氏梭菌抗血清、20g/L尿素、L一色氨酸、硝酸盐还原试剂、欧氏试剂、美蓝指示剂。

4.其他家兔、无菌注射器及针头、无菌吸管、滴管、中小试管、消毒纱布块;固体石蜡、酒精灯、三角架、消毒用碘酒、酒精、生理盐水、蒸馏水、剪刀、镊子、钯粒、产气袋、厌氧罐、水浴锅等。

(三)步骤和方法1.形态观察艰难梭菌为革兰阳性粗长杆菌;芽胞为卵圆形或长方形,位于次极端或极端、运动性菌株为周鞭毛。

2.培养物观察在CCFA平板上,经48h厌氧培养后,产生特征性马厩(horsestable)气味,菌落直径3~5rnm,圆形、略凸起、白色或淡黄、不透明、边缘不整齐、表面粗糙或毛玻璃样菌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