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刺四缝、会阳为主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体会
针刺“四缝穴”对患“疳疾”儿童病例的探讨

止 。第 二 次 再 刺该 穴 ,身 体状 况大 有改 变 ,饮 食 大 进 。盗 汗 已无 ,面稍 有 润 色 ,嘱 稍 增 营 养 ,停 诸药 以观 其 效 。 七 1后 7 t 又至 ,观 几 乎 无 病 容 貌 ,为 巩 固 效 果 ,再 按 方 施 治 再 刺 其
疳疾发病 缓慢 ,初起 身微发热 ,或午后潮热 。喜 食香、 甘、酸味等物。或直接损及脾 胃运化功能 ,而稍进饮食 ,则
功而返 ,后诊于此 ,按 “ 疳疾”治疗 ,如前法 三次后奇 效。 凡遇诸病荐来诊为谢 意。后遇此类疾患每傍 必效 。 J 例三 :王 ×,女 ,因两辈无文 ,视掌上 明珠 ,二岁余才 断乳 ,在半岁时其祖父常送 x x饮料共频饮两千余 瓶。断乳 后只服此饮料充饥 ,而成癣症 ,见食拒进 ,哭闹无常 ,身体 赢瘦 。求诊述 ,消食健 胃等广告品用尽难以凑效 ,按前法施 治,三次后前怪癖消失,饮食见进 ,身体慢慢康复。
肢软 ,梦中惊 叫,自汗盗汗等 ,使幼儿发育迟缓等症状。
疳 疾 的病 理 变 化 ,关 键是 脾 胃运 化 功 能 失 常 所 致 : “ 脾
胃为后天之本 ”如脾胃功能旺盛 ,则食积得 以化除 ,生 化之
源 可 以恢 复 。如 脾 胃功能 虚弱 ,积聚 难 以化 除 ,生 化 之 源难 以输 布各 脏 腑 ,天 长 !久 ,脾 胃消化 功 能更 难 以恢 复 。加 之 E t
噫气 连 天 ,哭 啼腹 埔 ,一 日泻 泄 数 次 秽 臭去疾苦之忧 ,几年后观其 盼若 两
人 。 身 体健 状 。
甚者积滞停滞 ,见饭如劝药。进而形体消瘦 ,久延则见肚大
脐 突 ,面 色 萎 黄 ,肌 腹 甲错 ,毛 发 稀 疏 ,面 咣 气 乏 ,神 疲
针刺四缝穴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儿科病证体会

中 图分 类 号 : 26 4 文 献 标 识 码 : R 4 . B 文章 编 号 :0 4— 4 X(0 6 1 —19 0 10 7 5 20 ) 1 2 8— 2
万某 , 男性 , 岁 。发热 , l 咳嗽数 日, 家长疏 于治疗 , 日患 近 儿高热烦躁 , 咳嗽气喘 , 鼻翼煽动 , 中痰 鸣 , 喉 口渴饮 冷 , 小便黄
按 : ,L' , JJ 感风热之邪 , ' l b 邪热入肺 胃, 邪实正盛 , 正邪相搏而 发热汗出 , 心烦 I渴 ; m 热结 大肠则腹胀便秘。 l 施予 清解 汤加 味 , 方
胃, 贫血者应予维生素 B: S服蜂乳 , .和I l 连用 3个月。由急性 胃 炎反复发作而转变成慢性 胃炎者可用抗生素加甲氰 咪胍输液治 疗; 萎缩性 胃炎 以滋阴清热 、 消炎镇痛健脾和 胃为主 , 首选三 九
渴 、 红 少 津 。 沙 参 麦 冬 汤 加 味 2剂 , 针 刺 四缝 穴 1 , 痊 舌 服 再 次 病
【 关键词】 儿科病证
四缝穴
中药
针刺 四缝穴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多种儿科病 ,是家传并至今
沿用 的治疗方法。四缝 穴位 于第 2至第 5指掌侧远端指 关节横 纹中央 , 一手 4穴 , 双手共 8 。操作方法 : 穴 四缝穴 局常规消毒 , 用三棱针点刺各穴 , 并挤 出浅 黄色透明黏性液体 , 以尽为度 , 或 挤出纯血液 , 但不必挤尽。现举例于 后。
胃, 传化失常 , 浊不分 , 泻乃作 。施予加 味天水散 , 中 致 清 泄 方
滑石 、甘草清利湿热 ,利小便 以实大 便 ;淮山药益 肾气 , 脾 健 胃, 止泄 痢; 银花 、 金 荆芥辛 凉解 表退热 ; 香开 胃止呕 , 表 藿 发 解暑。配合针刺 四缝穴 以清泻 胃肠 之热 。共奏清 热利 湿 、 表 发 解暑之功 , 而用治s J, lL , 泄泻效 良。
扎四缝,不但适合小儿积食胃口不开,也适合大人

扎四缝,不但适合小儿积食胃口不开,也适合大人前不久写了一篇短文,介绍了一个治疗小儿不吃饭的方法,俗称“扎脾”,也就是针刺四缝穴。
当时限于篇幅,未作深入探讨,今天继续解读这一疗法。
从古代医案及各家著作来看,扎四缝一直是用来治疗小孩积食胃口不开的。
这也导致很多人误认为该法只适合孩子,不适合大人。
其实四缝穴的功效是不分孩子和大人的。
而且它也不光是只为治疗不吃饭而设,四缝穴还有其他很多神奇的功效。
接下来我们用问答式来解读朋友们的疑惑。
①听说扎四缝必须要挤出黄水才有效,是真的吗?答案是——不需要。
扎四缝有人能挤出黄水,有人只能挤出血液,还有人可以挤出白色的粘液,这些都是临床实例。
这三种情况都有效果。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主要是因为每个人体内瘀滞的情况不同造成的。
黄水代表湿气重,白色的粘液一般是饮食停留积滞,血液一般代表正气亏虚或有淤血存在。
②. 四缝穴的每个手指有什么区别吗?答案是——有区别。
四个点位于四个手指上面,分别代表不同的脏腑。
食指代表脾胃:食指因为有大肠经经过,所以与消化吸收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胃口不好的孩子在食指的四缝穴中挤出的黄水最多,其他的手指都要少一些,甚至没有。
中指代表心脏:中指有心经经过,所以与心脏、心气虚还有心火旺都是相连的。
在中指四缝穴上挤出的血也多孩子的舌尖都是红的,手指甲边上容易长倒刺,这样的孩子容易上火,脾气也急躁。
无名指代表肝胆:无名指有手少阳三焦经通过,与肝胆的关系密切,无名指挤出的黄水多可见于多动症的孩子,这类孩子往往汗多,脾气暴躁,自控能力差。
小手指代表圣肾经:小指有肾经和小肠经经过,与肾、子宫、睾丸等部位联系密切,小指挤出的黄水多则多见于肾脏虚弱,有遗尿、肾炎的孩子。
③成年人扎四缝穴的效果好不好?答案是——成年人使用四缝穴,治疗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四缝穴的功效总体可概括为两大部分。
其一是开胃助消化,这一点很多人都十分清楚了,就不再做详细论述了。
其二是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
点刺四缝治疗儿科疾病

点刺四缝治疗儿科疾病关键词四缝点刺儿科四缝穴是经外奇穴,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和小儿厌食,但因其具有“解热除烦,通调百脉,调和脏腑”的功效,笔者临床以点刺四缝治疗儿科其他疾病,疗效满意。
现举例如下。
1 小儿腹泻患者男,1岁零5个月。
诉1周前不明原因腹泻、便溏,日四五次,大便常规检查见白细胞,西医诊断为小儿肠炎,服用西药未见缓解。
患儿精神不佳,略显烦躁,辨证为脾失健运,用温和灸神阙穴5分钟后,点刺四缝,挤出血或黄色液体少许,便次当天减至二三次,治疗2次后恢复正常。
2 小儿咳嗽患者女,3周岁。
3天前受寒后咳嗽,无发热,精神可。
服用小儿枇杷膏效不显。
辨证为肺气上逆,点刺四缝,挤出少许血液,并于身柱拔罐3分钟,治疗1次告愈。
3 小儿发热患者男,8个月。
因空调受寒而发热2天,体温达39.5℃,西医使用退热药后虽有效,但药效过后仍发热到39℃,指纹鲜红,尚在气关。
辨证为肺卫失调。
点刺四缝,挤出少许血液,并于大椎穴作点刺并拔罐3分钟,体温下降,巩固治疗1次后恢复正常。
4 小儿夜啼患者男,3周岁4个月。
患儿素体不足,每于生病后夜啼,有时会自愈,有时需挑刺治疗。
今因腹泻愈后夜啼1周,无自愈倾向。
遂点刺四缝,挤出少许血液,并悬灸百会穴10分钟。
当夜睡眠安稳。
再巩固治疗1次告愈。
5 小儿疳积患者女,4周岁。
2005年4月14日诊。
半年前因患皮肤病,服用药物后胃口一直不开,并出现夜惊、乏力、形体渐瘦等症状,舌淡、苔白腻。
辨证为脾胃虚弱,湿滞中焦。
点刺四缝,挤出黄白液少许,并于中脘悬灸10分钟。
治疗1次后胃口明显好转,3次后食量正常。
随访2月,纳食正常,体重增加,精神好。
四缝穴临床,不仅可治疗小儿营养不良,对咳嗽,喘息,亦有较好的疗效

四缝穴临床,不仅可治疗小儿营养不良,对咳嗽,喘息,亦有较好的疗效四缝穴,最早见于《奇效良方》,谓:“四缝四穴,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
三棱针出血。
”本穴由于具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应用比较普遍,尤其是儿科的消化不良,疳积,等症状疗效显著。
民间很多老太太都会这一手。
有的就是靠着一招鲜吃遍天。
穴位的定位。
关于四缝穴的定位,从《奇效良方》,到《针灸大成》中均有描述,谓:“四缝四穴,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
”这种说法不够详细。
“四指内中节”中,各指均有近心端和远心端,两个节。
清代《针灸集成》将本穴定位“在手四指内中节横纹紫脉上”,位置又不一样。
明国后承淡安的《中国针灸学》谓:“四缝,两手除拇指外之四指掌面之第一指节与第二指节横纹之两头(每指两穴),刺出黄白色之透明液体,主治小儿疳积。
”将双手八穴变成了16穴。
建国后1959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编著的《针灸学简编》提出:在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掌侧面,第一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
文革时期,郝金凯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则选择了这样的定位方案:“位于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侧,远侧指关节(即中指节骨与远侧指节骨间关节)之中央。
”历代之书,定位各异,够人无所适从。
池澄清的《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对文献进行了整理。
说:“四缝,奇穴。
手食,中,无名,小指掌侧第一节与第二节部横纹中间,一说在食,中,无名,小指掌侧第一,二节横纹两头,每指两穴,左右共十六穴;或谓在无名指中节,圆利针点刺挤出血,主治小儿消耗症,轻症点刺挤出血液,重症挤出黄白色透明粘液。
据称后二三天即有显著效果。
”并没有定位问题做出定论。
比较起来,《中国针灸学》与《针灸学简编》的定位均在四指近端指关节,刺法均是刺黄白透明液体,这种刺法对营养不良性疾病有治疗作用,与今天方法相近。
我们临床经验是,三棱针点刺手指近心端关节中点,疗效更为满意,而且其不仅可治疗小儿营养不良,对咳嗽,喘息,亦有较好的疗效。
所以,基于现成的临床经验,应确定它的定位为近心端的手食,中,无名,小指掌侧指关节横纹中点。
点刺四缝穴佐治婴幼儿腹泻疗效观察

点刺四缝穴佐治婴幼儿腹泻疗效观察目的观察点刺四缝穴佐治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治疗的10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在一般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点刺四缝穴,一般1次即可,共1~3次,间隔2~3 d;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
观察患儿的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予调整饮食、抗感染、抗病毒、补液补充电解质、肠道微生态疗法、肠黏膜保护剂、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综合治疗。
1.2.2 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点刺四缝穴辅助治疗。
操作如下:①取穴:取第2~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点;②消毒:用碘伏或75%酒精棉签消毒,准备好皮试用的一次性针头;③操作:仰掌伸指,用手固定好手指,局部皮肤消毒后用一次性针头快速点刺、浅刺,根据年龄一般深度为0.5~1 mm,刺后用双手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样黏液或鲜血,尽量挤尽,双手均点刺或单手点刺,下次交替也行,一般1次即可,效果差者,2~3 d重复一次,共1~3次[3]。
1.3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以下标准[4]:①急性腹泻病:显效:治疗72 h内全身症状消失,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有效:治疗72 h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大便症状及次数明显好转;无效:72 h时全身症状、大便性状及次数均无好转,甚至恶化;②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病:显效:治疗5 d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5 d时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5 d时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2.2 并发症3 讨论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于婴幼儿腹泻中的非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性肠炎、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给予单纯的西医治疗,起效慢,疗效差,尤其是人工喂养、营养不良的体弱患儿:①胃液酸度低,使胃杀菌屏障作用减弱,利于胃液及十二指肠液中的细菌和酵母菌大量繁殖,易发生腹泻;②机体免疫力低,可致反复呼吸道和/或消化道感染等,感染后又因长期应用抗生素后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出现呕吐、腹泻和再次发热,加重了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针刺四缝穴与捏脊治疗小儿腹泻30例

观察组 3 0例中, 临床痊愈 2 2例 , 好转 7例 , 未愈 1例, 总有 效率 9 .7% ; 66 对照组 3 0例 中, 临床痊 愈 l 4例 , 好转 1 1例 , 未 愈 5例 , 总有效率 8 .3% 。两 组疗效 于 对 照组 。 .5 观
全部 6 均 为我 院 门诊 及 住 院 患 儿 , 就诊 时 问 的先 后 顺 0例 按 序 随 机分 为 观 察组 与 对 照 组 。观 察 组 3 0例 , 中 男 8例 , 2 其 女 2 例 ; 均 年 龄 ( . 5± .5 岁 ; 程 0 4d一1 。对 照 组 3 平 42 07) 病 . 0d O 例 , 中男 1 其 O例 , 2 女 0例 ; 均 年 龄 ( . 7_0 4 ) ; 程 平 4 3 4 .2 岁 病 - 0 3d~ 。 两组 患 者 在性 别 、 龄 、 程 等 方 面经 统 计 学 处 理 . 9d 年 病 无 显 著性 差 异 ( 0 0 ) 具 有可 比性 。 P> .5 , 12 诊 断依 据 . 西 医诊 断标 准 参 照 《 实用 儿 科 学 》 6版 评 定 。 食 欲 减 少 第 大 于或 等 于 正 常 的 I2 持 续 2周 以 上 , 腹 胀 或 腹 痛 , 心 、 /, 伴 恶 呕 吐、 口臭 , 稀 、 数 多 或 便 秘 、 酸 臭 ( 排 除 器 质 性 疾 病 、 大便 次 味 应 精 神 因素 、 药 物 性 因素 的影 响 ) 非 。
拿 、 脊 为 机 械 的 良性 刺 激 , 会 增 加 肠 胃负 担 , 过 对 经 穴 的 捏 不 通 特 殊 作 用 而 实现 调 和 气 血 阴 阳 的 目的 。冯 氏捏 脊 长 于通 过 对 督
2 治 疗 方 法
2 1 观 察 组 .
穴位点刺治疗小儿腹泻

穴位点刺治疗小儿腹泻
笔者曾在《新中医》1991年第3期阅读到由河北保定市第二医院李玉环、毛正民、李胜芝等撰写的“穴位点刺治疗小儿腹泻”一文,深受启发,验之临床多年,每每获效。
现将此法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取穴:止泻三穴。
止泻一穴在大拇指桡侧第一、二指骨弯指横纹头处。
止泻二、三穴分别在食指第一、二和二、三指骨弯指横纹头处。
针时屈指或伸直取穴均可。
治法:伤食泻或单纯性消化不良,针双手一、二穴点刺出血,为泻法,隔天1次;脾虚兼消化不良腹泻,针双手一、二穴点刺出血为泻法,三穴点刺不出血,为补法,隔天1次。
疗效:患病1周内针1次即愈,患病1周以上针2次即愈,患病3周以上应针3次以巩固疗效。
注意事项:针刺用五分毫针即可,在治疗期间停服一切止泻消炎药,嘱家长须掌握3小时以上才喂奶或进食,2次进食中间加喂淡糖水或白开水,以减少肠胃负担,使哺乳和饮食有规律。
体会:止泻三穴均为经内奇穴。
一穴位于手太阳肺经,二、三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手太阳肺经属肺而络大肠互为表里。
点刺这3个穴位可起到“利小便而实大便”,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
(孙亚威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谷 、 大肠俞穴分别点刺 。每 日1次 , 日热退 , 次 便少 。继 上法再点刺 治疗 1 而愈 。 次
1 7就诊 。腹泻 1 。曾在某 医院住 院静 脉滴 注治疗 5d 0d ( 具体药物不详 ) 仍每 日大便 6~8次 。食人 即泻 , , 便稀 , 完谷不化 , 寒 肢 冷 , 神 萎 软 , 后 露 睛 。刻 诊 : 质 畏 精 寐 舌
出现提肛效应 为 度 , 重症 腹泻 要反 复点 刺 3次 。然 后根 据 不同的临床证型 , 别点 刺配穴 。每 日治疗 1次 , 分 重症 患儿可每 日治疗 2次 , 3d为 1个疗 程。
食滞型和脾 肾 阳虚 型… 。近年来 , 们采用 点刺 四缝 、 我 会
阳穴 为 主 的 针刺 疗 法 治 疗 小 儿 秋 季 腹 泻 , 得 了较 好 的 临 取
床疗效 。一般轻症患儿经治疗 1 ~2d即可止泻 , 重症患 儿 治疗 3— 也可收效 , 4d 且操作方法简单 , 介绍如下 。
枢、 曲池 、 风池 、 大肠 俞 、 三里 ; 滞 型 配 中脘 、 足 食 天枢 、 脾 俞、 胃俞 、 足三里 ; 肾阳虚 型 配 中脘 、 枢 、 海 、 脾 天 气 脾俞 、
肾俞 。 12 点刺方法 . 选 用 2 m× .2mm毫针 , 部常 规 5 m O 3 局
消 毒 。先 取 双 手 的 四缝 穴 快 速 点 刺 , 必 出 血 或 黏 液 , 不 食 滞 型 可 点 出 黏 液 ; 取 会 阳 穴 快 速 点 刺 , 刺 时 要 以患 儿 再 点
阿北 中医 2 1 0 0年 5月第 3 2卷第 5期
H bi C Ma 00, o 3 , o5 ee JT M, y 1 V l 2 N . 2
72 7
点 刺 四缝 、 阳为 主 治 疗 小 儿 秋 季腹 泻 体 会 会
石 玫 王 声 强 赵 甫 刚 白亚 平
( 北 省石 家庄 市 中医 院感 染 管理科 , 北 石家 庄 河 河
【 关键词 】 腹 泻 , ; 刺疗法 ; 四缝 ; , 阳 婴儿 针 穴, 穴 会
0 05 ) 50 1
【 中图分类号 】 R 2 .1.;253 【 73 105R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69 21 )5 02 0 0 2 2 1(00 0 — 77— 2
1 治 疗 方 法
诊 。腹泻 4d 。近 日患 儿食 少腹 胀 , 卧不 安 , 夜 并呕 吐 酸 馊乳食 , 日腹泻 5~ 每 7次 。刻诊 : 质稀软夹有未消化食 便
物, 气味酸臭 , 常规 检查 未见 异 常 , 粪 舌苔 厚腻 。曾予 保
和 丸 服 用 治 疗 , 均 被 患 儿 吐 出 , 能 奏 效 。诊 断 : ,L 但 未 4 J
天枢 、 曲池 、 风池 、 大肠俞 、 足三里穴分 别点 刺。每 日2次 ,
次 日只排便 2次 , 且便 中已无 黏液。连续 治疗 3d 泻止神 ,
佳食 旺而愈。 2 3 食 滞 型 患 儿 , , . 男 1岁 2个 月 。20 0 8—1 1—0 6就
长发育 障碍 。中医学将A J 秋季腹泻分为风寒型 、 ,L 湿热型 、
1 1 治疗 取穴 主穴 : . 四缝 、 阳; 穴 : 会 配 中脘 、 天枢 、 气
海、 脾俞 、 胃俞 、 肾俞 、 肠俞 、 大 曲池 、 谷 、 合 足三 里 、 池。 风
风寒型配 中脘 、 合谷 、 池 、 风 大肠 俞 、 三里 ; 热 型配 天 足 湿
秋季腹泻 。证属 食滞 型 。治 宜 消食 化 积 , 中止 泻。取 和 穴: 点刺 四缝 穴 并挤 出黏 液 , 阳穴 点 刺 , 取 中脘 、 会 再 天
便短黄等症 , 质红 , 舌 苔黄 腻 。诊 断 : 儿秋 季 腹泻 。证 小 属湿热型 。治宜清热化湿止 泻 。取 穴 : 先取 四缝穴 点刺 , 反 复点刺会阳穴 3次 , 使患 儿连续 出现提 肛反应 , 取 并 再
小儿秋季腹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 多发生在 6 个月 ~ 2岁的婴幼 儿 , 毒感染或寒 凉刺激 是其主要致 病 病 因素 , 表现 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 性状 改变为 主要 特 临床 点, 倘若经久不愈 , 可造成d J 电解质紊乱 、 ,L 营养不 良和生
2 典 型 病 例
淡, 苔薄 白, 脉沉 迟无 力 。粪镜 检 : 肪细 胞 (+ +) 脂 。诊
断 : ,L A J 秋季腹泻 。证 属脾 。 肾阳虚 型。治宜 温 中益气 , 温 肾助阳。取 穴 : 取 四缝 穴点 刺 , 复点 刺会 阳穴 3次 , 先 反
2 1 风寒 型 患儿 , ,1个 月 。20 . 女 1 0 7—1 2—0 3就 诊。 腹 泻 2d 。刻诊 : 流清 涕 , 体温 3 .  ̄ 咳嗽 , 白稀 薄 , 7 8C, 痰 每 日腹 泻 5~7次 , 大便 清稀 呈蛋 花汤样 , 舌淡 红 , 苔薄 腻。
枢、 脾俞 、 胃俞 、 三里穴分别 点刺 。每 日 1 , 足 次 治疗 当 日
午后 , 儿腹胀减 , 患 腹泻 2次 。再 点 刺 治疗 2次 , 软 吐 腹 止 , 日大便 2次 , 每 大便成形 。
2 4 脾 肾 阳虚 型 患 儿 , , 岁 1 _ 男 1 0个 月 。2 0 0 8—1 1—
诊 断 : 儿 秋 季 腹 泻 。证 属 风 寒 型 。 治 宜 疏 风 散 寒 , 脾 小 健 和 胃 。取 穴 : 四缝 、 阳 穴 点 刺 , 取 中 脘 、 三 里 、 池 、 会 再 足 风
并使患儿连 续出现提肛反应 , 分别取 中脘 、 再 气海 、 俞 、 脾
肾俞 穴点刺。每 日 2次 , 日只排 便 3次 , 便 已成 形。 次 且 连续治疗 3d 泻止肢温 神佳 而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