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范宽《溪山行旅图》

合集下载

图绘山水之绝唱,宋画翘楚传清音——解读《溪山行旅图》

图绘山水之绝唱,宋画翘楚传清音——解读《溪山行旅图》

图绘山水之绝唱,宋画翘楚传清音——解读《溪山行旅图》摘要:“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何在?作为一位嗜酒好道的“隐士”,范宽被描述为“居山水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乐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

” [1]正是这种寄情山水,忠于自我的心境,造就了宋画大师范宽。

他创作的《溪山行旅图》,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的优秀典范,被称为”宋画第一”。

《溪山行旅图》为什么能成为宋画第一?本文将从构图,技法,哲学,意境,画家心境等方面赏析宋画第一的《溪山行旅图》。

关键词:构图,笔法,哲学,师诸心,宋画第一一.面前真列——远望不离坐外范宽的作品表现出五代宋初时期画家极其重视真实还原自然客体的特点。

《溪山行旅图》的构图很简单,前景是画面中间的巨石,中景是赶驴的行旅和周围的环境,远景是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篇幅以上的巨大主山。

前后中景组成一个看似连续的空间景象。

经营位置得当,每一处都很舒服。

在这幅作品中,作者没有把本该离我们最近的山脚的巨大体形特征表现出来,反而打破传统,在该是山脚的地方安排了云雾缭绕的深谷,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推测出近中远景的真实距离,正是这种不可估计的距离更把画面的山峰显得气势磅礴。

在画面布局上,画家也是别出心裁,中轴线垂直构图,把主山放到最远,中景拉近,两者相互作用,又将难以实测的距离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样的布局真实巧妙绝伦,让我们感觉我们就是溪山赏景。

正如苏立文所说:“范宽的意图很简单,他要让观者感到自己不是在看画,而是真实的站立在峭壁之下凝神注视大自然,直到尘世的的喧闹在身边消逝,耳边响起林间的风声,落瀑的轰鸣和山径上哒哒传来的驴蹄声为止”[2]。

二.紧密严谨的笔致——写山真骨,造乎神者范宽长于表现“风月阴霁难状之景”,落笔老硬,骨气嶙峋,气势逼人。

《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通过画笔展现了气势雄伟的北国风光,诚辟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侦,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的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咂舌!”[3]这也正是范宽品质性格反映在他作品中的真实映照——性情高古,举止踈野,不举世故,浑厚雄强。

范宽《溪山行旅图》高清详析

范宽《溪山行旅图》高清详析

范宽《溪山行旅图》高清详析2019-05-13 09:04范宽范宽(活耀于十世纪),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今耀县)人。

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说到范宽:“性温厚,有大度,故时人目为范宽。

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妙。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他:“进止疏野,性嗜酒好道。

”看来是位个性落拓的求道者。

他擅长山水画,北宋《宣和画谱》描述了他学画悟道的经过:“初学李成(五代山东画家),既悟,乃叹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

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

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于是舍其旧习,卜居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故天下皆称宽善与山传神。

”可见他之所以能画出山的精神面貌和神采,而不是只描绘了表象,究其原因就是范宽让自己完全融入山水间,“理通神会”,观照自然与自身、天人合一,因此他能将山的真精神于笔下自然流露。

《溪山行旅图》构图特性(一)、中峰鼎立,中轴巨碑式构图《溪山行旅图》是故宫的镇院之宝。

画面朴实、稳定,这些特质从他的构图看的出来,比如他的构图是中轴式、巨碑式构图,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当对衬、而且居中。

(二)、主山(远景)占画面2/3,且几近满幅这幅画的尺寸很有趣,206x103cm刚好是2:1。

远景山形圆浑,占满了画面的2/3,远山就是这幅画的主角。

他这种满幅的效果,造成了永恒、稳定、包容的视觉感。

(三)、等比级数的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这幅画还有着很独特的构图,前景、中景、远景的比例刚好是1:3:9。

等比级数的构图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一方面产生节奏感,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中轴主山的巨大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打个比方,我们看台北101大楼,如果远距离看,我们并不会觉得它特别高,我们只会觉得它比其他地方高;但是,你一到台北101底部,你就知道它有多高了。

这幅画也是如此,远景主山墨色跟前景一样重,又非常巨大,他的强度其实比前景的石块还要强,直接打到你的眼前,这时你好像被迫站在山脚下,但很有趣的是,虽然你好像站在山脚下,但是你不是,这里还有一个很虚灵的云雾,你根本不知道他的距离有多远;有修炼的人就知道,范宽运用了“移念到眼前”的概念。

浅析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绘画风格与意境

浅析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绘画风格与意境

浅析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绘画风格与意境李晴曲車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摘要:道与自然的碰撞中,自然而然产生千遍万化。

在许多优秀的山水画当中道与自然相结合并存于此,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把道与自然之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山水画道与自然范宽中图分类号J 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048-02_、形成《溪山行旅图》绘画风格与意境的缘由(一) 崇尚道家范宽喜欢喝酒并好道,古今不少画家、书法家都与酒 有着不解之缘,因酒而产生了许多灵感,下笔如有神,所 以创作出了许多佳作。

所谓“好道”,好就是爱好、喜好的 意思,道就是道家思想。

其中玩世不恭,好酒任性,正好与 范宽的性格相吻合。

他不仅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而且 深深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响。

一种文化的影响往往是有 局限的,龚贤认为,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画家的画作中都 需要道家文化,他会感觉他自己的画作,就是温和到文化 的脉络。

庄子所谓的“坐忘”,就是拋开一切,让自己完全 放松下来,达到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可以终日的观 察山川之变化,自然之变化。

(二) 师承北派历代画家都是在传承前人的基础图式规范下,又创 作出新的图式规范,把它们完美地继承和发扬。

五代山水 画承接了唐代的艺术特色和技法,又为宋代开创出新的 艺术之路。

生活在五代末宋代初的范宽,起初学习荆浩、 关仝和李成的绘画风格,最喜欢作寒林烟敛的画作。

夏文 彦的《图绘宝鉴》记载范宽起初师承李成又师法荆浩。

荆 浩的画法,可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之典范。

关仝师承荆 浩,但是他的画风和荆浩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画风。

范宽 师法众家,其中范宽受荆浩的影响最深,主要体现在构图 上,因范宽与关仝是同乡,又因关仝主要活动与秦岭、太 华山一带,所以无论是主要活动范围还是思想以及绘画 风格与意境上都十分相似。

从这里可以看出范宽深受关 仝的影响。

二、从笔墨了解《溪山行旅图》的绘画风格与意境(一) 笔墨拙重,刻画精微笔墨泛指中国传统绘画中各类技法,笔墨传达给人一 种细密精致的自然审美感受,这就是笔墨的语言所在,是 对大千世界的记载,蕴含着人的内在修养、气质、精神追 求的综合性格。

溪山行旅图赏析

溪山行旅图赏析

溪山行旅图赏析溪山行旅图赏析作品赏析《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墨笔,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溪山行旅图》是北宋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

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

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

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

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

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

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作者简介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

北宋前期著名画家,长期生活在陕西终南/太华山林之中深入观察北方山川景物之真实面貌。

善画山水,重视写生。

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

其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雄阔壮美,墨韵浓厚,笔力鼎健。

晚年卜居终南、太华,置身自然,尽得画意。

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论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构图与意境之美

论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构图与意境之美

【美术理论研究】构图法则与意境特征为《溪山行旅图》画面壮观宏伟的主要构成因素。

因此,对本画与其他山水画中的构图与意境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历代以来中外学者对此画的评价,以及范宽本人的艺术成就及绘画艺术风格特点,研究分析《溪山行旅图》的独特构图和设墨特点,能够体会其独创的笔墨意境,进而总结其独特的构图特点与艺术内涵。

一、范宽《溪山行旅图》的构图艺术北宋是我国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大家林立,流派纷呈,许多书画名家都一改前朝的艺术特点,创立新的绘画内容及方向,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这充分体现出北宋在当时的重文社会风气下,士儒学者积极向上、乐于创新、敢于改变的蓬勃朝气和充满变革与突破的生机和锐气。

北宋时期不再以人物肖像、神佛造像作为主要绘画内容,进而转向山水及人与自然,以此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使得山水画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这一时期宋人的山水画带着崇尚自然的一种审美心理,更多去表达现实中的景色。

范宽作为北宋山水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意境高远苍古[1]、气势磅礴的文化基调。

近代书画大师潘天寿说:“构图应重视取舍、虚实……呼应等原则。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成功地把诸多要素“统御”起来,使自然里的人物和山水、乱石、树木各种景象事物结合起来,使其达到统一,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之美。

范宽山水画所体现出来的这些特点和他自身的心境变化息息相关,范宽崇尚自然,时常会在自家院落中静坐冥想,感受自然气息,在绘画时崇尚“师心”,因此在构图和立意上面往往不循常法,自成一派,在绘画时画面紧凑饱满,使得整幅画显得异常强势、逼人心魄。

首先,《溪山行旅图》的构图采用“全景模式”。

整幅画面分远、中、近景,远景主峰占三分之二,属于极其少见的“全景构图”模式,不仅主峰显得异常雄伟,而且有突破云霄之感,使得整幅画作大气雄浑。

《溪山行旅图》中,主峰密实,呈团块状相连,正面而来无可避让,只能仰望。

远景主峰在整幅作品中占了三分之二的位置,被称为“甲”字形构图,这种构图的效果令观赏者感受到画面的气势磅礴。

范宽《溪山行旅图》笔法分析

范宽《溪山行旅图》笔法分析

范宽《溪山行旅图》笔法分析【名称】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年代】北宋【简介】绢本,淡设色,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图》作为范宽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绘画风格相当于山水画作的里程碑。

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亦为台北故宫镇院之宝。

其画作为绢本立轴纵高为206.3cm,横宽为103.3cm。

《溪山行旅图》画作中崛地而起的峰峦顶天而立,如同树立天地之间的丰碑,而此山峰占幅约为整幅画作构图比例的2/3,其山峦起伏之间夹杂茂林密树,而山间之处绘制的瀑布飞流而下,与画幅下方的三堆石岗产生极为有力的视觉冲击。

而更为浓荫的树木形象与溪流形成明暗对比,并与右端岸边四头毛驴产生立体效果的空间维度遥相呼应,更加突出了关陕风景典型画风魅力。

从整幅画作的苍劲比例与精微刻划中能够发掘范宽对其融入的精妙手法,其画作元素栩栩如生,生动自然,并以质实如铁的笔力深击画中形象的点睛之处。

全幅画作无一败笔,雄壮俊美浑然一体,令观赏者犹如置身于南太华峰岭,引人入胜堪称千古佳作绝世精品。

(一)绘图精妙,虚实结合《溪山行旅图》的绘图精妙之处就在于虚实结合的笔法运用,激活了山水、树木、山峦等元素的生命力。

而其前景元素明显多于后景设置。

一方面,在前景设置中,范宽结合了三种不同画法,表现树木的自然形态,并以碎石和整石的鲜明对比细致表现更为自然的景观形象。

在刻画水流和小桥后,虽为简约的绘制,反而更加突出了行路商旅与自然景观的精妙融合。

另一方面,从后景设置的笔法分析,相对于前景无疑简约了很多,除去对瀑布和山涧的写实,仅在其山峦周围略微点缀些许勾皴和点苔。

从以上两个维度的空间把握能够发现,前景为实,后景为虚,前后结合形成了极为深刻的远近形象,并以这种形象突出虚实结合的艺术魅力。

前景之中虽然构图比例较小,但却极为精细,深度吸引观者视线。

后景之中以焦墨、浓墨、墨点,代替具体的林木元素,使之几乎无法寻找到具体的树木形象,反而更加激发了后景山峰中的简约气质。

解析范宽《溪山行旅图》

解析范宽《溪山行旅图》

解析范宽《溪山行旅图》刘宬一一、作者及作品背景。

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本名中正,字中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

陕西华原(今耀县)人。

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

《宣和画谱》著录其作品58件。

传世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等。

在范宽上述作品中,《溪山行旅图》可谓是其代表之作。

《溪山行旅图》为绢本设色立轴,横103.3厘米,纵206.3厘米。

藏于故宫博物院。

米芾在《画史》中提到“山顶好作密林,从此趋劲硬”。

郭若虚也曾在《图画见闻志》里说,范画“如面前真列,峰峦雄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

这些描述在《溪山行旅图》中都得以充分表现。

成为范氏绘画的特征。

二、作品构图及画面因素。

从画面的构图来看,《溪山行旅图》是典型的高远法构图。

画面正中一座巨大的山峰顶天立地,占据了画面三分之二的空间,近景及中景皆为巨石,由其中一条崎岖的山路分割开来。

远景则是一片巨大的山峦,中有飞瀑一。

是典型的关陕风景。

试将上述近景中景并为前景,而其后高山定为后景,纵观全图,可注意几点。

1、观画者的视角。

画面中,山路的点醒,使前景给人以一种俯视的感觉;而后景的巨峰则不太容易做到这点,由于画幅本身的尺度较大及山势表现出的雄伟,使观画者本能地以类似仰视的角度去观赏。

作者的做法是突出了山顶的点苔,并配以自上而下由密及疏的皴擦。

如此,使整观此图,视角达到统一。

此外,从前景看,让人有置身其中之感,而联系后景,可以发现一个问题,现实中是没办法将这些景色自上而下同时映入眼帘的,显然,作者在表现时参入了更多的主观因素,这种表现方式也在其后更多的被称为“全景山水”的绘画中得到体现。

2、画面的布局。

《溪山行旅图》中,前景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空间,后景则占据了剩余大约三分之二的画面。

先看后景的巨峰,虽然有山头若干,但是几个山头绵延相连,类似山脉并组成的一座主峰成为后景中的主体,与右边被飞瀑隔开的山体及左侧单独的一座峰峦搭配,更凸显了主峰的主题位置。

溪山行旅图名词解释

溪山行旅图名词解释

溪山行旅图名词解释《溪山行旅图》,为北宋著名画家范宽创作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风俗画。

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卷轴山水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属国宝级文物,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溪山行旅图》,采用立轴式构图,以主峰为中心,层次分明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

此图山峰岩层叠出,主峰突兀,气势雄伟;长松茂树,杂然有致;崇山密林,峭壁断崖,飞瀑流泉,云烟掩映。

其峰石皴纹多用中锋圆笔,沉着劲健。

在山石的勾勒上,还兼用侧锋焦墨,更使画面增添了刚毅的气质。

图中景物高低参差,疏密相间,繁简得宜,实处皆是,虚处亦显,将高远、深远、平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风。

宋徽宗赵佶一生不事艺事,独喜书画,对于画论和画法,无所不通,而且嗜好如狂。

其治国画院的诏谕中就提到:“今朝廷清明,百度修理,宜与卿等择古名画奇迹至妙者,刻之院中,使家家有之。

”《宣和画谱》记载:“徽宗每作一画必曰:‘传写将来。

’虽大臣不得见也。

”他从不拘泥古人的画法,任意作为,因此,在题材内容、形式技巧方面具有创造性,作品的丰富多样达到了古代绘画的巅峰,后人称之为“宋画中之最”。

另外,宋徽宗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他能诗善书,还会制印,篆隶楷行草无一不精。

加上他精于鉴赏,凡古代书画收藏名迹,无不精研,曾自号“要妙复博士”。

由于当时花石纲极度兴盛,营建房屋、坟墓,需要大量木材,徽宗发明了在宣和殿前植花木,用“花石纲”来运送,因而推动了当时花石画的流行。

《宣和画谱》记载,徽宗时期宫中花石画已十分流行,宫廷画家梁楷作有《雪夜访普图》,风格简率而笔墨粗疏,极似黄公望的笔墨,因此被误定为“非真”,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2、松。

此幅作品山头多古松,树干挺拔,千姿万态,或倚或倒,多枯枝。

大小乔松挺然而立,或如华盖,或如龙爪,或如卧龙,或如游龙。

构图层次繁复,在细节的描写上注重细微刻画,如山石树木多用披麻皴,笔法爽利遒劲,笔力沉厚,变化多端,有长短、粗细、顺逆、转折、顿挫、轻重、疾徐的节奏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范宽《溪山行旅图》
刘宬一
一、作者及作品背景。

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本名中正,字中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

陕西华原(今耀县)人。

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

《宣和画谱》著录其作品58件。

传世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等。

在范宽上述作品中,《溪山行旅图》可谓是其代表之作。

《溪山行旅图》为绢本设色立轴,横103.3厘米,纵206.3厘米。

藏于故宫博物院。

米芾在《画史》中提到“山顶好作密林,从此趋劲硬”。

郭若虚也曾在《图画见闻志》里说,范画“如面前真列,峰峦雄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

这些描述在《溪山行旅图》中都得以充分表现。

成为范氏绘画的特征。

二、作品构图及画面因素。

从画面的构图来看,《溪山行旅图》是典型的高远法构图。

画面正中一座巨大的山峰顶天立地,占据了画面三分之二的空间,近景及中景皆为巨石,由其中一条崎岖的山路分割开来。

远景则是一片巨大的山峦,中有飞瀑一。

是典型的关陕风景。

试将上述近景中景并为前景,而其后高山定为后景,纵观全图,可注意几点。

1、观画者的视角。

画面中,山路的点醒,使前景给人以一种俯视的感觉;而后景的巨峰则不太容易做到这点,由于画幅本身的尺度较大及山势表现出的雄伟,使观画者本能地以类似仰视的角度去观赏。

作者的做法是突出了山顶的点苔,并配以自上而下由密及疏的皴擦。

如此,使整观此图,视角达到统一。

此外,从前景看,让人有置身其中之感,而联系后景,可以发现一个问题,现实中是没办法将这些景色自上而下同时映入眼帘的,显然,作者在表现时参入了更多的主观因素,这种表现方式也在其后更多的被称为“全景山水”的绘画中得到体现。

2、画面的布局。

《溪山行旅图》中,前景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空间,后景则占据了剩余大约三分之二的画面。

先看后景的巨峰,虽然有山头若干,但是几个山头绵延相连,类似山脉并组成的一座主峰成为后景中的主体,与右边被飞瀑隔开的山体及左侧单独的一座峰峦搭配,更凸显了主峰的主题位置。

在前景中,路旁巨石被流水小桥分成了左右两部分,并与山路的呈现的趋势相同,呈左低右高之势。

如此,主峰,两边的山石,三个点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稳定而不平均。

而最前的山石则呈平稳之势,托住了这个三角。

此外,从画面的组成元素来看,可以发现,前景中具有的元素远比后景丰富,在前景中,表现了至少三种以上不同的树木形态,山石也化整为零,增加了零星小块的碎石,其中不乏细致的表现,还有刻画细腻的水口,简陋的小桥,以及行路的商旅。

相较与前景,后景的组成因素则要简约了许多,除了山涧一道飞瀑之外,仅是山峦的勾皴及山顶的点苔,可以明显地看出,后景中几乎没有林木的因素,山顶上的林木也用浓墨及焦墨的墨点代替,使得后景山峰简洁明了,这个现象一方面突出体现了关陕山景的地理特征,另一方面无形中与前景构成了一远一近,一虚一实的宾主关系。

前景虽占据画幅较少却精细耐看,始终牵引观者的视线;后景在画面中比重虽大却不因此堵塞画面,整幅画达到了气势逼人而又清幽空灵的和谐,。

3、《溪山行旅图》体现出来的地域特征。

荆浩在《笔法记》里提出了“图真”的绘画目的。

这也成为了早期山水画的重要标准之一。

因此,画家笔下的山水往往体现了画家所处地域的自然特征。

如董源的潇湘风光,黄公望的富春山居。

范宽原籍华原,即今陕西耀县。

他笔下表现出来的,自然是关中风景,这在《溪山行旅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图中的树木。

《溪山行旅图》中树木的数量着实不多,这应是关中山体土石坚硬,难有植被覆盖的缘故。

而在为数不多的树木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树都是用夹叶法画就,画面上只能看到两株用点叶法画的树木,且都被遮挡住,只显露出部分。

究其原因,首先用夹叶法画的树木比起用点叶法画的树具有更加明确的外形轮廓,因此能使树木显得更加苍劲挺拔;其次,使用夹叶法虽不能像点叶法那样墨色浓淡层次丰富塑造出浑厚华滋的意味,但却更加符合了关中山景势壮雄强,寒林萧瑟的意境;上述两点也正是夹叶的“刚”与点叶的“柔”之间的差异。

再次,大量地使用夹叶法画树木也符合了当地林木本身的外形特征。

而在为数不多的点叶法画的树中,作者施以浓墨,其墨色变化与江南山水那种水墨淋漓的感觉相距甚远。

画面中的树枝,则皆用秃笔点簇,劲健浑朴。

(2)、山石以及泉水。

《溪山行旅图》中的山峦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山势的陡峭险峻是该画的一大特征。

观其山石轮廓,多有大幅度的转折,如刀削斧劈般尖锐的外轮廓。

而山中的飞瀑流水也值得关注,作者刻意将泉水表现得纤细狭长,与旁边的山势相照应,狭长的水流突显了山势的雄壮也反映出山峰的高度。

同时,水流一泻而下,没有江南山水那般峰回路转,与水流两侧深色的山涧搭配,体现出关中山景的萧瑟肃杀。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将该图与江南山水对照,可发现《溪山行旅图》中景物元素是十分简单明了的,没有众多的老藤蔓草之类的景物,且除山顶之外,没有其他点苔。

在此画中,范宽运用的皴法——豆瓣皴,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该地域的特征。

总之,这些元素无疑不昭示了画中山水的地域面貌。

三、运用的皴法。

明代董其昌说过“盖大家神品,必于皴法有奇”。

我认为,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成就了点皴在皴法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溪山行旅图》运用的皴法,只有一种点皴,即雨点皴,也叫豆瓣皴,刮铁皴。

从这三个名称,可以基本了解该皴法的形态、技法及表现方式。

1、临摹过程中雨点皴的画法。

点皴应算皴法中的基础之一,顾名思意,既是墨点构成的皴法。

但不是沾满墨汁的点,笔需略干,中锋落笔,笔头触纸略按,随即提起,如此动作自然而一气呵成,则纸上呈现的皴法笔头圆润笔尾平整,状如马蹄,亦如豆瓣。

而原画中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在落笔点后还有一个向下干笔直向拖动的痕迹。

这一点上,刮铁皴这个名称直观地揭示了行笔时画者的感觉,即行笔速度虽快,却时时有逆向的力与其相阻,并非无所收敛地一挥而就。

这与书法中担夫争道,逆水行舟的道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之所以叫做雨点皴,我认为这体现了它的表现形态,并不像斧劈皴那样寥寥数皴即可,而需要以密集的数量来表现。

这就要求了皴擦时用墨的浓淡层次需丰富而又分明。

通过不同墨色的点皴以及他们之间的叠加,可以细腻地表现出山石的形态与质地。

3、雨点皴在《溪山行旅图》中的应用。

皴法是中国画笔墨表现方式的一种。

山水画从早期的“空勾无皴”发展到后来各种皴法的丰富多样,实际上是笔墨的成熟与进步。

皴擦的作用主要是分清山体的结构造型。

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在山体的轮廓线,尤其是在前的山体与在后的山体之间的轮廓线上,
往往被施以更加密集的不同墨色的点皴,而由这样的轮廓线向外,点皴逐渐由密变疏,墨色的变化也相对较小。

这样做突出了山体结构,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效果,也充实了画面。

诚然,其他皴法也许也可以达到类似如此的效果,然而雨点皴的应用则为溪山行旅图带来独特的意境。

山体的外形决定了皴法的选择,以《富春山居图》为例,其中石法多用披麻皴,因为它的山体外形多偏锥形且圆润,故披麻皴与其相得益彰;反观《溪山行旅图》,可以看到其中山体多为方正形态,轮廓刚硬,运用点皴呈现出利索干脆的形态,与轮廓的刚硬相辅相成,能够融合一体。

其次,用短线条的点皴刻画山石,更加细腻地表现出石头的质感,坚实有力。

四、《溪山行旅图》的历史地位及学习价值。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传世之作,是最具范氏绘画风格特点的作品之一。

范宽与李成,郭熙齐名于画史。

并与李成一起,成为北宋时期北方山水画派的主流。

有“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之说,可见师其法者之众。

又有李成与范宽二人之画“一文一武”的说法,范宽绘画中的“武”正是《溪山行旅图》中表现出的诸如气势雄强,刚健挺拔等特点。

加之独特的皴法点苔与鲜明的地域特征,《溪山行旅图》代表了范宽最成熟的技法与风格,同时也成为北宋时期北派山水画的一个重要代表。

如今临摹学习《溪山行旅图》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范宽在“南北宗”画派的从属问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界定。

后世之人有将其纳入北派亦有将其算作南派。

或许,根本没有对其进行南北划分的必要。

范画既具备了宋画图真求实,精工细致的一面,而在一笔一画中,又不乏文人墨戏的趣味。

应该说,它具有院体画传统积累下来较优的一面,同时具有文人画早期的面貌,可说是承前启后之作,因此有较高的学习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