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

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徐萌萌(南京晓庄学院,江苏南京,210017)摘要:文章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对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首先阐述南京晓庄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变革与发展,包括制定科学的分流方案;全校动员,充分准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三个方面,然后分析大类招生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最后提出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学籍管理;学生管理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8)01-0097-03自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校一直是以专业(或专业方向)来招生,学生在进校时就根据志愿确定专业(或专业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改变,专业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北京大学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教学改革方针;2001年创立元培班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2003年开始,在全校推行按照学科大类或院系招生。
至此,大类招生改革开始拉开序幕,这一新的招生制度受到越来越多高校青睐。
大类招生是指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学科大类或者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
进校后,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按照学生的意愿再具体选择专业,分流培养[1]。
大类招生不仅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也是培养模式的改变。
学生进校后,按照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先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一年或者两年后再根据学生的志愿及学业成绩进行双向选择再分专业。
实行大类招生避免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因对专业不了解而错报专业的现象。
大类招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
南京晓庄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力图打造地方品牌大学,一直践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近年来致力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文章将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对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与实践作者:穆元彬,张瀚文,吴龙,吴宏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1期摘要:借鉴大类招生背景下国内外高校已有研究成果,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四年大类招生改革经验为基础,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管理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个人访谈等,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并从实践的角度探索总结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学生管理中图文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1-0013-04一、引言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引擎中,以“大类招生”为关键词,进行国内发文总量指数分析(如图1所示),不难发现,2013年至今,有关大类招生的研究和关注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这也间接说明近年来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采取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简单来说就是指有关院校在招生录取时只按学科大类而不按具体专业进行招生,学生进校接受1—2年的通识教育后,再进行专业分流的一种培养方式。
2001年,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举办实验班,首先在我国开创了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先例,自此之后,全国开始掀起一股通识教育热潮,现今,此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很多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然而,通过认真分析中国知网关于大类招生研究成果的学科分布、机构分布以及研究进展发现,目前开展大类招生改革的机构主要还是集中在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开展大类招生研究的比例仅占到12.76%,而在所有有关大类招生的职业院校研究成果中,几乎所有的研究都集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分流机制等教学实施等内容上,对于大类招生新体制下学生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即使个别本科院校开展了一些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研究[1-5],然而这些成果也主要还是以本科院校学情为主,大多结论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办学背景。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
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是指高校根据不同专业领域的需求和学生个体的特点,对获得同一类别学位的学生实行不同的培养方案,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专业化、个性化的培养。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专业设置不合理一些高校在进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时,专业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导致学生的培养方案不够个性化。
一些传统的专业设置过于固化,没有及时跟进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变化,使得学生的培养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2. 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大类招生分类培养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一些高校的师资力量并不足以支撑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实施,导致无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教学。
3. 学生分层管理困难大类招生分类培养要求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但在实践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导致学生分层管理存在难度。
即使学校有了相应的培养方案,也很难做到对每位学生都进行精准的分层管理。
二、对策建议1. 科学规划专业设置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变化,科学规划专业设置,确保专业体系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高校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专业的设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培养需求。
2. 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高校应该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招聘更多有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的教师,为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提供更充足的师资力量支持。
高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培训、激励政策等,鼓励教师参与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3. 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针对学生分层管理困难的问题,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提供学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每位学生进行全面的个性化培养。
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初探

1702016年/第三十一期/十一月(上)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初探穆元彬杨悦梅傅联云钟婷婷周婧旻(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1400)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采用。
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该模式也给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不少的新挑战。
文章总结了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提出了大类招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并结合实际工作,探讨了该模式下系统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11.081New Ideas of Student Management under the Mode of "Large Class Enrollmentand Split Training"in Higher V ocational CollegesMU Yuanbin,YANG Y uemei,FU Lianyun,ZHONG Tingting,ZHOU Jingmin(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angzhou V 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Hangzhou,Zhejiang 311400)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large class enrollment and split training"has been adopted by more and more vocational colleges.The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compound talents,but in recent years,the model also brings a lot of new challenges to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enrollment talents,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s to the enrollment of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and discusses the mode of new ideas to promote the work of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large class enrollment;student management;new ideas0引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
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分层教学分类培养实践与探索

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分层教学分类培养实践与探索作者:葛阿萍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49期[摘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呈多元化趋势,学生入学前的知识结构状况参差不齐,学习态度与学习需求各不相同。
生源结构的多样性使得采用相同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入学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
因此,如何针对不同的生源结构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点。
以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阐述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分层分类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 分类招生;分层教学;分类培养[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9-0058-02高等职业教育生源结构多元化正日益凸显,多元结构生源虽然促进了高职教育培养外延,为更多的社会人提供学习深造的机遇,但在毕业标准不变的前提下,面对多元的生源结构,如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满足毕业后学生个体及社会的需求是当前的热点,也是难点。
本文以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阐述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分类招生引发教育对象变局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制度改革,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我校学生生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分类提前招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对口考试毕业生、“3+2”直升的中职生。
这些学生来源不同,导致个体差异大。
学生的受教育水平、知识结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均不相同。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新的分类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教学[1]。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争取让每位学生都有“识”可学、有“标”可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职业成长的需求,满足社會、企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探索并实践分层教学分类培养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内涵(一)分层教学的内涵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学习能力差异、学习态度差异和接受能力差异等因素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将其划分为水平相近的学生群体。
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学生学情分析及对策——以徽商职业学院为例

209区域治理WISDOM EXCHANGE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学生学情分析及对策*——以徽商职业学院为例徽商职业学院 物流系 洪丽摘要:分类招生是改革高等教育考试招生模式的新举措,学情分析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
通过学情分析发掘分类招生背景下学生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的基础上,增加方法论的学习,围绕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需求调整教法和学法,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分类招生;学情分析;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6-0209-0003一、分类招生的现状分类招生是把国家统一高考,改革为在省教育厅和省招办的监督指导下,由各高职院校自行组织考试,扩大院校招生自主权的一种招生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分成了统招生和自主招生两类。
国务院2014年9月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应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50%左右,2017年成为高职招生的主渠道,2020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模式。
”分类招生是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号召,认真落实“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市场需求、遵循教育规律、科学高效地选拔各类人才的必经之路。
改革后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
近几年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证明,沿用以往统招班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分类招生制度下生源差异大、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实际,教学和管理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原有制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二、问卷调查及学情分析高职院校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办学方针,必须将学情调研分析作为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起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从学情调研入手,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安徽省某高职院校2017、2018、2019、2020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结合个人访谈的方法,实际回收问卷265份,有效率98%。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浅析及西安交大实践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浅析及西安交大实践大类招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与传统的按专业分类招生不同,大类招生是按照大类进行招生,如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等。
大类招生的最大特点是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增强了学生的二次选择机会,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同时也能够培养出更具综合素质的人才。
本文将就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浅析,并针对西安交通大学的实践进行分析。
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与传统的按专业分类招生有很大的不同。
传统招生方式是按照专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电子类、机械类、材料类等,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选择好了自己要学习的专业。
而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则是按照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如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医学类等。
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侧重于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科体系和宽广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课程、教师和项目的多元化选择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在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下,学生不再被固定在一个专业领域内,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多个相关专业的课程进行学习,从而获得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在大类招生的模式下,学生可以跨越不同的领域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动,丰富其学术视野,培养跨学科的研究能力。
(引自百度百科)西安交通大学的实践西安交通大学是全国首批开展大类招生的高校之一,对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有着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在实践中,西安交通大学通过制定小班化教学规划,创新课程设置和引进优秀师资等措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出了一批有独特特长和丰富知识背景的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在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西安交通大学开设了相应的多元化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课程等,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科兴趣和知识需求。
2. 实施小班化教学:为了更好地发挥大类招生的优势,西安交通大学采取了小班化教学的方式,控制班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能力。
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及对策分析——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高等教育2019 年 8 月254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及对策分析——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张 哲 崔铭仁 孟艳茹(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长春 130118)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被我国很多高校采用,2018年我校将首次实施大类招生制度,大类招生制度实施也必将会导致学生管理方式的变化,比如新生辅导员迎新事务工作重点、学生冷热门专业选择、班主任作用的发挥、心理咨询方面重点、宿舍调整及管理、奖学金评定、组织发展等方面,传统的学生管理机制不再适应大类招生模式,给我们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挑战。
关键词:大类招生 学生管理 人才培养一、高校实行大类招生的背景简单来说,大类招生是一种运用某一大类的通才教育,在相同的教育教学培养计划下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接下来按照学生的成绩和志愿取向进行双向的选择,继续进入下一专业进行专门培养。
这种培养方式取代了原有的依据专业进行招录。
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减少了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然而,在大类招生的过程当中,大学生所呈现出的问题也逐渐显现,这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二、大类招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1.专业冷热不均问题依据大类招生的管理模式,在大学生进入学校的前一学而起会进行通识教育学习,但这一阶段学生对专业了解往往不充分,对于专业的选择依旧较为盲目,对专业发展方向认识模糊,凭个人兴趣而非充分考虑选择专业研究方向,导致在选择专业方向时通常出现扎堆现象,产生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
这就直接导致了专业冷热分配不均匀的现象。
并且,根据高校对专业分录的条件根据举例,通常会参考高考成绩、学期综合成绩,这样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有更为主动的选择权利,名列前茅的学生较为喜欢选择相对热门的专业,优秀专业的班级内部,学生综合素质较高,班级整体风气和教育教学效果较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自2000年起,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教育形式开始被某些高校采用。
经过10多年的推广与应用,该模式的优势和缺陷都在逐步显露。
本文将从学生管理工作的角度,阐述各种大类招生模式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相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解读这些措施的作用、意义及可行性。
标签:大类招生;学生管理;辅导员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今全国100多所“211”院校中,已有超过50所高校在全校范围或者某些院系范围实行了“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已渐成趋势。
各个高校在享受大类招生产生的积极影响的同时,该模式的负面影响也随之产生。
如何在减少该模式的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对其加以合理应用,也就成了很多高校关心的问题。
一、“大类招生”中常见的学生管理模式及其优缺点
1.传统班级管理制度
这种制度是在新生入学时就组成固定的班级,这种班级设置不会随着之后专业的细分而改变。
也就是说,在通识教育结束之后可能会形成一种专业与班级两套设置的状况。
在这样的制度下,学生更容易产生比较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对辅导员的信任会促使学生工作更好地开展。
然而,因为学生选择了不同的专业,上课的时间、地点都会有所不同,学生管理工作也会因此受到一定的阻碍。
同宿舍的学生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会因为专业不同而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2.专业班级管理制度
这种制度是指在学生具体分了专业之后,取消其原有的班级设置,再将相同专业的学生重新分配到相应的新班级中。
这样大部分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间较为一致,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会更为有效。
但学生在原班级中都已形成了有惯性的社交圈,这会使他们比较难融入新的班集体,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相对较弱。
同时由于辅导员是在新班级成立时指定的,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自然没有新生时期的辅导员那么深厚,很难与学生交心,所以管理工作会有一定的难度。
3.导师管理制度
这种制度在国外高校应用较多,它的意思是放弃传统的班级设置理念,由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为了保证在导师在有限的精力下,关注到每
个学生,每位导师所带的学生一般控制在4~6人。
由于这种制度对导师要求比较高,导师不仅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对学生培养工作有极大的热情。
而在现阶段国内高校优秀教师科研、管理工作较多,考核压力较重的情况下,很难真正实行这种制度。
4.辅导员制与学长制
这是一种将辅导员的思想辅导与学长学姐的学业生活辅导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通常由高校辅导员负责全局把控,高年级的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和利用自己在专业学习中产生的切身体会和亲身经历对新生进行指导。
在高年级学生的辅助下,实现辅导员与学生的密切交流。
但由于高年级学生毕竟缺乏专业的学生管理知识,且他们也需要完成自己的学业,让他们做到全天候对学弟学妹进行帮助和指导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这也对辅导员与低年级学生密切交流造成了阻碍。
三、针对所产生的弊端的探索
对于“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1.健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体制
(1)分年级建立“新生辅导员+专业辅导员”模式。
选拔出在新生入校辅导方面最有经验的辅导员做新生辅导员,由新生辅导员负责大学生通识阶段的日常生活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如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可选择两名新生辅导员,一人负责信息类学生的管理,另一人负责计算机类学生的管理,将两人固定,作为每年新生的辅导员。
从大二开始,由专业辅导员与新生辅导员进行对接,按照固定的模式快速完成学生的接手工作,从而有利于专业辅导员尽快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工作的开展。
(2)对新生实行“新生辅导员助理”制度。
就刚刚入校的新生而言,师兄师姐的影响不容小觑。
笔者根据多年以来的相关经验发现,建立“新生辅导员+新生辅导员助理”的制度,是对辅导员工作的有力补充与支持。
新生辅导员助理是从高年级学生中层层选拔出的优秀学生,通常品学兼优,社会实践工作能力强;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引导新生的学习生活,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在新生培养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生和辅导员之间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
(3)建立“本科生导师辅助责任制”。
在通识教育阶段,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事务和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老师对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最为了解,他们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对学生的专业教育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他们可以配合辅导员老师负责学生专业方面的疑难解惑。
通过专业内部的交流会、带动学生参与科创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专业老师可以在通识教育阶段,组织专业报告会、学术讲座等活动,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对学生的专业选择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理性的二次专业选择观念。
2.改进原有学生管理方式
(1)建立详细的学生网上信息档案。
新生辅导员需要整理一套完整的通识教育阶段学生成长档案,其中应包括学生的个人家庭情况,在校期间发生的重要事件(如参加活动经历、课堂参与活跃程度、任课老师的评价、与宿舍同学关系、受到的奖励与处分等),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健康情况、学习成绩等。
所有信息的填写,都应以描述和记录为主,这样可以真实地反馈新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历程;在新生辅导员和专业辅导员进行工作对接时,便于专业辅导员更迅速有效地掌握信息。
(2)设立网络班级,实现有凝聚力的虚拟集体。
运用网络技术构建班级平台,建立发帖、实时通信、发布通知、文件上传、班级相册等各种日常管理功能。
班级成员可以在虚拟社区讨论问题,组织活动,非常直观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在线交流。
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结交更多同学,对所属班级产生认同感。
行政班级解散后,原先班级数据可以保留。
将该平台发展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和情感的纽带。
(3)设置“大类纵向党支部”的形式。
在“大类招生”体制下,党支部和团委的设置相对而言比较稳定。
通过建立大类纵向党支部,利用党支部在思想方面“传、帮、带”的积极作用,加强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这种形式弥补了大类招生常规体制下班级管理的断层,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保持长效性,且变成一种常态。
三、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施行“大类招生、分类管理”的学生培养模式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挑战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对大学学生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因为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方式都有细微差异,这些应对措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广,难度大,还需要我们在日后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城,田苏宏.大类招生背景下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探讨[J].教育时空,2009,(12):144-145.
[2]陈芳,张婷.高校大类招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J].创作经济与科技,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