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第四章 史记与汉书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史记》和《汉书》都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古典典籍,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的前两部著作,可见地位都是非常高的。
《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
而《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 年的史事。
在对从刘邦建国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这段史事的记述上,两书是重合的,《汉书》在《史记》之后,所以班固在处理这段时期的史料时,在继承《史记》旧文的基础上把司马迁没有写的补充起来,并改正或充实了司马迁粗疏的地方,这样就使这两部书有了很大的可比性。
而读书要看作者“书的背后必该有人,读其书不问其书作者之为人,决非善读书者。
”①所以除了比较这两部书,对司马迁和班固的比较也是十分必要的。
时代背景的不同、家族的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注定个人思想的不同和写作意识的差异。
1 关于司马迁和班固的出身、经历司马迁和班固都是陕西人。
“迁生龙门”②在今陕西韩城市芝川镇南原上有司马迁祠,北距龙门约40 公里处。
祠为四级高台,前三台为建筑物,后一台为元时砖砌的司马迁衣冠冢。
祠内多有历代文人的题咏。
班固陕西扶风安陵人,今扶风境内沿西宝北线公路傍边的太白乡浪店村有班固墓。
可以说陕西一地西汉、东汉前后同出两位史学伟人。
司马迁的出身并不显要,他所在的家族世代为史官。
但他从小学习古文,向人求教问故,受益匪浅,并受其父亲学识和思想的影响。
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把著述历史作为个人的最高理想并最终实现完成。
班固出身家资豪富的外戚身份,并有正统家学传统的家庭,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受其父亲影响转向汉史研究。
可见一个是善于好学主动求教,一个是有正统家学的教育环境;一个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学,思维活跃、观点独特,一个被动的接受传统,死板束缚,缺少见识。
家庭出身对两位史学家以后对史学的发展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司马迁遭遇坎坷,由李陵案受牵连入狱,狱中受尽折磨和苦难,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种经历使他更加自强不息的发愤著书,所以写作上更具批判性和鲜明的爱憎感情,虽历经磨难,但靠坚强的意志最终一人完成。
史记和汉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息

史记和汉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息《史记》和《汉书》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史书,记录了汉朝及其前后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以下将分别介绍《史记》和《汉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息。
1. 《史记》《史记》是秦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部历史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学巨著之一。
全书共分为十二本,包括纪传、表、书、本纪、世家、列传等内容。
其中,本纪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和各个朝代的兴衰史,世家列传则以人物为中心,详细介绍了历史上的名臣和功臣。
《史记》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独特的史书风格,被后人称为“史家之宗”、“史家之绝”。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编年史,其在史学理论和史书写作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权威性。
2. 《汉书》《汉书》是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一部历史著作,主要记载了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全书共分为十二本,包括本纪、表、志、列传等内容。
其中,本纪记载了所有汉代历史上的皇帝和重要官员,列传则以人物为中心,详细描述了历史上的名臣和英雄。
《汉书》在整理汉代历史资料和传承历史学经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史书之宗”。
其史料详实、文字简练,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被后人广泛引用和研究。
综上所述,《史记》和《汉书》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著作,记录了汉朝及其前后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阅读这两部史书,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还可以感受到古代史学家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揭示。
同时,这两部史书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研究素材,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与《汉书》解析

刺客列传,……淮阴侯列传,……儒林列来自,……游侠列传,……日者列传,……
货殖列传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於陈涉;虐戾 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 成於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史记· 秦楚之 际月表》)
《汉书· 司马迁传赞》:赞曰: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 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上断唐尧,下讫秦缪。 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 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 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为《国语》。又 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 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 侯,有《战国策》。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 秋》。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 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 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 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太 初 元 年 ( 公 元 前 104 年 ) 正 式 写 作 《史记》,时年42岁。
公元前 99 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 震惊。司马迁为之辩解,触怒武帝,第二年(前 98 年)即下“蚕室”,受“腐刑”。
他在狱中继续写作,并从等先圣前贤的遭遇中 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垂世 著述之宏愿。(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
《史记》为司马迁的人格和生命提供 了一种永恒的形式。
它的影响极其深远——
历史学影响: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 不能舍其书。
文学影响: 1、对文章辞赋有深远影响; 2、对史传文学有深远影响; 3、对小说戏曲有深远影响。 《史记》所弘扬的人文精神,以及“以史为 鉴”、“成一家之言”的明确功利性,也为后世作 家所继承与传扬。
(3)语言通俗精炼、易于反复诵读。 《史记》散文语言精美是这部史书能够成为文学 典范的重要因素。
类史文学作品《史记》与《汉书》的历史意义比较分析

类史文学作品《史记》与《汉书》的历史意义比较分析引言类史文学作品《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两部重要著作。
它们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细节,还揭示了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本文将对这两部作品的历史意义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它们在推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史记》的历史意义1. 多元性《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志体结合的真实历史性著作。
在文字选材上,它涵盖了自上古时代到西汉末年这个广泛且漫长的时间段,记录了各类人物、政治事件和社会背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2. 知识源泉《史记》不仅包括一般政治军事事件,还涉及地理、医药、音乐等各领域内容。
它成为后来传世典籍中最重要的学科百科全书,为后代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史料和知识。
3. 思想启示《史记》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例如,司马迁强调“史无常非”,揭示历史循环发展的规律性;他还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是由矛盾斗争推动前进的。
二、《汉书》的历史意义1. 体系化《汉书》在中国文学史上首次以纪传体完全叙述了一个朝代的历史,并按照各个皇帝进行了详细编写。
它总结了中国西汉时期政治制度、军事组织、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信息,为后来的历史著作奠定了基础。
2. 政治典范《汉书》着力描述当时官僚制度与禅让制度,并将王朝兴衰归因于沟通正统与道统之间是否保持平衡。
这一观点进一步规范和塑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在后世影响深远。
3. 文学价值《汉书》的文学风格独特,相比于《史记》更加细致入微。
它以平实、煞有介事的语言叙述历史事件,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这一文学特点使得《汉书》在后世被广泛使用,并成为其他历史著作的重要参考。
三、两部作品的异同点与互补关系1. 不同视角《史记》侧重于整体性而不顾个别人物,注重揭示历史大背景和思想意义;而《汉书》则更注重个人传记,从宏观到微观展现了当时各界人士的丰富故事。
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两部作品在辨证法上存在差异。
浅论《史记》与《汉书》的思想差别

浅论《史记》与《汉书》的思想差别——以《史记》《汉书》中的项羽形象为视角摘要:《史记》和《汉书》是二十四史中前两部,是我国历史上的宏伟巨篇,分别开创了我国史学史上纪传体和断代史两种体例,促进了我国史学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资料。
两书作者分别生活在西汉和东汉,都叙述了秦亡汉兴到汉武帝时期九十多年的历史,因此两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以及个人的思想倾向的差异,导致对历史认识的叙述和评价的差异,为此本文选取了秦汉之际左右政局的风流人物——项羽为切入点,通过对照两书对其叙述的特点,试阐析司马迁和班固思想的差别及原因分析。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项籍差别一、《史记》与《汉书》的比较《史记》和《汉书》均产生于汉朝,分别开创了纪传体通史和纪传体断代史,是我国重要的历史著作,奠定了我国史学史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因此,很多人非常有兴趣把这两部书及这两位作者进行一番比较,进而对两书的写作上有更清晰的了解。
本文以项羽的形象塑造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两书的叙述差异,进而分析两书作者思想的差别。
(一)就项羽在两者书中所处的体例而言,《史记》要比《汉书》高明。
在《史记》中,司马迁将项羽归入到“本纪”中,在卷七《史记·项羽本纪》,而班固将项羽与陈胜列于一处,同归于“列传”,在卷三十一《汉书·陈胜项籍传》中。
据司马贞《史记索隐》:“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
”张守节《史记正义》:“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
”又裴松之《史目》:“天子称本纪。
”1故知本纪,一是专叙天子及其世系,二是按年月次序叙事。
司马迁将非天子的项羽列入天子之列,充分体现出司马迁对项羽功绩的肯定和欣赏。
司马迁在其自序中有言,“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1转引自:《<史记>与<汉书>的比较》刘学彦,《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历史学研究》2011年1月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史记》与《汉书》中的历史观与人物形象

史记与汉书中的历史观与人物形象一、史记与汉书的概述《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古代两部重要的历史著作,都由西汉朝的司马迁创作。
这两部著作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入细致的描写,成为了后世对中国历史了解最多的重要文献。
二、历史观比较:客观与评价1. 史记中的历史观《史记》以“纪传体”为主,将中国历史按照时间顺序纪录下来。
它追求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并通过详尽描述人物言论和行动来塑造其形象。
同时,《史记》还注重道德评价,对于各个时期的帝王、贤臣等人物进行评价和提醒。
2. 汉书中的历史观《汉书》也采用了类似于《纪传体》的写作方式,但相比《史记》,在描述人物时更加注重事实记录而不太加入个人评价。
透过作者对历代政治家、军事将领等群体以及关键事件的陈述,呈现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发展。
三、人物形象比较:完整与立体1.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在《史记》中,司马迁用丰富的细节来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使他们栩栩如生。
例如,刘邦作为汉高祖,被塑造为一个机智果断、能言善辩的政治家;项羽则是一个豪爽而冒失,具有英勇战斗精神的将领。
2. 汉书中的人物形象相对于《史记》,《汉书》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更加注重全面性和立体感。
作者通过多方面描述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性以及政绩成就等来展现其真实情况。
例如,《汉书》中对于前汉朝宰相蔡邕的描写不仅包括其政治才能,还专门提到了他博学多才且志向崇高。
四、两部著作对后世影响《史记》和《汉书》以叙事生动、描写细致的风格,在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部著作通过对历史观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和文化习俗。
同时,它们也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被视为编纂历史的典范。
结语《史记》与《汉书》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宝,通过其良好的历史观和深入刻画的人物形象,让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并接触到中国古代的历史。
最新古代文学精品资料史记与汉书对比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前四史”之一。
1、《汉书•李广苏建传》在写李广的部分大量袭取了《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文字,但其中也细写了李陵,特写了苏武,有所扩展。
这在内容上体现了《汉书》大量继承了《史记》的内容,但也补充了的新材料、新史实,丰富了记事内容。
2、《史记·李》的叙述更加生动、煽情,描写多从情感角度出发写李广,文情并茂,评论其品格,更寄有景仰之情。
而《汉书·李》的更加客观、细致,多以事实来体现历史。
这反映了语言文字风格上《汉书》语言的庄严工整,常常变成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
这与《史记》爱憎感情,主观色彩相当明显的特点以及多平畅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史记·李》更多的是以事论人,闭而不谈政治或很少对人物当世的政治属性做出评价。
而《汉书·李》则赞词惋惜李广之死而盛赞苏武之节,对李陵不满溢于言表。
这体现了在思想上来看,《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比《史记》浓。
《史记》重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班固的《汉书》则重在“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
司马迁能够跳出历史看历史,能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写史意义,看到了历史的变化和向前发展,有黄老思想的意味,而班固维护汉室的正统思想非常明显,常闪烁爱国主义精神,旨在传颂千古,教育万代,带有十分明显的儒家色彩。
史记与汉书

第一,《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比《史记》浓。
《史记》的撰述重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班固的《汉书》则重在“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
司马迁能够跳出历史看历史,能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写史意义,看到了历史的变化和向前发展,而班固维护汉室的正统思想非常明显。
首先,《汉书》极力为汉王朝的合理性作辩解。
其次,班固十分自觉地以汉臣自居,多次出现“我汉道”等语,又避明帝之纬,过分尊显汉室。
《史记》也有尊汉之意,但比较弱。
再次,《汉书》对下层人民的态度与《史记》迥异。
又次,班固指责司马迁,认为司马迁所歌颂的朱家等人是“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与司马迁的观点截然对立。
最后,《汉书》虽然对统治集团的虚伪、残酷、腐朽于荒淫也有所揭露和批判,但远不如《史记》那么广泛、深刻、尖锐、彻底。
第二,《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
《史记》怀疑、否定“天道”的思想见于《伯夷列传》、《河渠书》、《儒林列传》等篇。
相比之下,《汉书》则大大地倒退。
第三,最能体现《史记》、《汉书》思想差异的,是《货殖》、《游侠》二传。
同样论述仁义道德的产生,《史记》、《汉书》都征引《管子》,司马迁则强调经济所起到的决定作用,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合。
相比之下,班固所谓“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则是迂腐的道德说教。
对于游侠,司马迁倾注情感,由衷赞叹。
班固他拘泥于封建道德,对游侠很少同情。
《史记》与《汉书》都出自卓绝的历史学家之手,他们都具有史家的实录精神和正义感,所以,两部史书都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两部史书对于封建王朝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权奸的昏庸、外戚的专横都有揭露批判。
不过,无论是歌颂,还是批判揭露,《汉书》都远不如《史记》的广度和力度。
这不仅因为《史记》是私修,《汉书》是官修;而且决定于作者的思想。
司马迁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思想和进步历史观的伟大思想家,而班固则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关于《史记》的补作
▪ 司马迁说,《史记》有本纪12篇,表10篇, 书8 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
▪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 10篇。
流传 ▪ 西汉政府把《史记》正副本都作为宫廷秘籍收藏,阻止
该书内容外传,即使诸侯东平王要求朝廷赐书都遭到拒 绝,直到东汉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7
▪ 《史记》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约是在东汉中期 以后。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开始于这个时 候。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 《太史公记》和简称“太史公”。
《史记》的特点
▪ (一)“纪传体”体例 ▪ 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
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 ▪ 《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
以人物为主体编纂历史。 ▪ “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 ▪ “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 “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 “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 ▪ “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 ▪ 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而有十五家之多:“《史记》所出,年止太初,其 后刘向,向子欲,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 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 恂等相继撰续,迄于哀平间,尤名《史记》”。 ▪ 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 是确凿无疑的。
20
▪ 《史记》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 ▪ 司马迁秉笔直书,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
▪ 元封三年:38岁,继任父亲的职务,为太史令。
▪
苦著《史记》
▪
▪
3
司马迁的思想:
▪ 1.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董仲舒的汉儒思 想体系的影响。
▪ 2.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自然无为的精神 和社会批判精神
▪ 3.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之言”:修史宗旨、思想追求
▪ 传统的天人哲学是其思想的哲学基础,通 变思想是其追求历史客观真实的历史观。
22
▪ (二)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 综合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纂史 ▪ 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
国近三千年的历史。 ▪ 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 ▪ 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
传》; ▪ 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 ▪ 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
18
▪ 许多人认为褚少孙是《史记》的主要续补 者,但是他到底补缺多少,各人说法不一。
▪ 张晏认为褚少孙续补四篇。 ▪ 姚振宁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说《史记》
缺少十五篇,全由褚少孙续补。 ▪ 有人认为《傅勒列传》文章格调酷似司马
迁,褚少孙未必能写出如此文章。
19
▪ 《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 ▪ 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 ▪ 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
11
▪ “书”: ▪ 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
专章 ▪ 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 ▪ “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
丰富的资料。
12
▪ “世家”: ▪ 记载诸侯王国之事 ▪ 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 ▪ 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 ▪ 孔子: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
▪ (前145-约前87),字子长பைடு நூலகம்
▪ 中元五年:出生
▪ 元朔三年:20岁,开始“南游江淮”的漫长旅程。
▪ 元狩四年:27岁,结束为期七八年的游历各地的旅程, 入朝担任郎中。
▪ 元鼎六年:35岁,身为郎中的司马迁奉命安抚巴蜀。
▪ 元封二年:37岁,春天随武帝巡视缑氏、东莱。夏天 黄河瓠子口决堤,随武帝前往治河,负薪塞河。
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反映了思想领域的 现实情况。 ▪ 陈涉: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 暴统治的第一人,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反映了 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13
▪ “列传”: ▪ 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 ▪ 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 ▪ 单传: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 ▪ 合传: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
第四章 《史记》与《汉书》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 第二节 史家之绝唱 第三节 无韵之离骚 第四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节 班固和《汉书》
1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
▪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思想 ▪ 二、《报任安书》 ▪ 三、《史记》的体制 ▪ 四、《史记》的史学价值
2
一、司马迁的生平 与思想
28
第二节 史家之绝唱 ——《史记》的史学价值
▪ 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记事时间上起于当时人们所认为是历史开端的黄帝,下
至司马迁写作本书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 ▪ 空间包括整个汉王朝版图及其周边作者能够了解到的所
有地域。 ▪ 是我国古代三千年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
▪ 兼宗百家,融取儒道,自成一家。
4
《史记》写作原因
▪ 深厚的基础: ▪ 1、家庭影响与家学渊源; ▪ 2、转益多师; ▪ 3、博览群书; ▪ 4、漫游交游; ▪ 精神动力: ▪ 5、父亲遗托; ▪ 6、惨遭宫刑——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发愤
著书 ▪ 关于《报任安书》
5
三、《史记》的体制
▪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全书共130篇,分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五部
历史的记载,司马迁意识中通贯古今的人类史、世界通 史。不代表汉武帝的意志。 ▪ 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24史之首。
29
▪ 二、《史记》的史学精神。 ▪ 1、实录精神。 ▪ 《汉书·司马迁传》:“皆称迁有良史之才,
24
▪ 一条重要线索: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反天 命,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
▪ 帝王将相+社会上的各种人,如陈胜、吴广 ▪ 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
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
▪ 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 知来的思想
25
▪ (四)文采出众,开传记文学先河 ▪ 栩栩如生、风采各异的人物画像: ▪ 王侯将相、士人食客、先秦诸子、刺客、
研究范围之内。
23
▪ (三)秉笔直书的史学传统(实录精神) ▪ 班固: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 秉笔直书: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
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 撰写历史。--信史 ▪ 反对“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 作法 ▪ 项羽、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
8
《史记》“三家注”
▪ 1、《史记集解》----刘宋时裴骃注 ▪ 2、《史记索隐》30卷----唐 司马贞 ▪ 指正《集解》中的考证不当之处,对原文进行辨正 ▪ 采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
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 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一一注明作者名字。 ▪ 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 ▪ “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 3、《史记正义》-----唐张守节:长于地名考证 ▪ 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排印的《史记》,就是与这三家注合刻的 本子。
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 ▪ 朝廷对《史记》既憎之,又重之,秘不示人,阅读范
围限制于朝廷上层的极少一部分人中。 ▪ 朝廷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 ▪ 《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
为十余万言”。 ▪ 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
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21
势》) ▪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6
▪ 《史记》是一部通史,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 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 历史。
▪ 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 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
▪ 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 ▪ 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等人开始把《史记》部分内容
9
《史记》注本
▪ 南朝宋 裴骃《史记集解》----现存最早的旧注本 ▪ 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多有新见 ▪ 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长于地名考证 ▪ 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善本 ▪ 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 ▪ 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 ▪ 清朝同治年间有金陵书局刻本 ▪ 1959年中华书局《史记》标点校勘本 ▪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 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
▪ 到唐朝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 了高度的重视。
▪ 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 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 《史记》的文笔。《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 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
分 ▪ 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 ▪ 《史记》初无定名,东方朔在书上加“太史公”三字。 ▪ 班固《汉书·艺文志》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 ▪ 后人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
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 梁启超 :“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
▪ 3、史传文学传统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