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的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考纲内容】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5)1922年“新学制”“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教会教育的扩张:收回教育权运动。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制定教育方针①提出1912年1月,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

临时政府教育部重要的任务是为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教育发展规划蓝图,其中最有战略意义的是确立民国教育方针。

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②意义民国教育方针包含了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它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2)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含义:1912年,教育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法定入学年龄为6周岁;中等教育4年,专设女子学校;高等教育虽不分级,但含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从“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蔡元培治校经验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启示

从“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蔡元培治校经验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启示

野 。蔡 元 培 海外 归 来 出任 北 大校 长 十 年( l— 这些 主任 中选出一名负责所有各 系工作的教务长 , 1 7 9 1 2 1学 贯 中西 , 9 7, 因时俱 进 , 大刀 阔斧 , 屈 不挠 地对 由教 务 长召 集 各 系 主任 一 同合 作 进行 教 学 管 理 。 不 至 陈腐的北大进行整顿与变革 ,对 中国社会产生了极 于北 大 的行政 事 务 ,校 长有 权 指定 某些 教 师组 成诸
为 深远 的影 响 。】 【 l
如 图书 委员会 、 器委 员 会 、 仪 财政 委 员会 和 总 务委员
在 蔡元 培 就任 北 京 大学 校长 之前 ,北京 大 学呈 会 等 。 每个委 员会 选 出一 人任 主 席 , 时 , 教 授 、 同 与 讲 现 出典 型 的科 层化 组 织结 构 ,衙 门作 风 和官 僚 积 习 师组 成 教授会 的方法 相 同 , 些 主席 组成 行 政 会 , 这 该
范畴。 蔡元培打破了北大传统上的集权管理格局 , 将
共享“ 治校权力”把推动学校发展 的责任交给教授 , 大 , , 使北大旧貌换新颜。 通过深刻理解蔡元培“ 教授 让真正懂得教育 的精英参与决策学校大政方针。 这 治校” 制度的内涵 , 我们可 以了解到, 蔡元培“ 教授治 样一来 , 充分调动了教授的教学与科研积极性 , 主人
第 3 卷第 1 2 期
21 0 2年 3月
西北 工业 大 学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U N L O O T WET R O Y E H IA NV RT YSc l c ne O R A F N R H SE N P L T C N C LU IE S F ( i i c oa S e s
中加 以总结 与完 善 。95年 4月 , 发 表 了著 名教育 12 他

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的特征及其启示

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的特征及其启示

程 。它一方面表现为西学 向中国的辐射与渗透 ;另

大学教授成为一种新职业。近代 中国大学教授群体
是 在 近代 中国救 亡 图存 的特 殊历 史 背景下 教 育制度
方面 ,表现为中国吸纳和消化西方文明,逐渐走
向世界 ,走 向现代 化 。 J ” 1 在作 为对 西 方文 明挑 战
基金项 目:教育部 “ 十一五” 规划课题 “ O 2 世纪上半 叶中国大学教授角 色研究 ” ,课题编号 :E A 7 2 7 A 006 。
的被 动 回应 的社 会 变革 过程 中 ,为 了救亡 图存 ,中 国渐次进行 了三 次学 习西 方 的西学 东渐 运 动。从 清 末到 14 99年的几十年 间 ,救 国之道从 师夷 长技 到洋 务维新 ,西学 东渐从器物到制 度到文化 , 日渐深入 。
西学东渐催 生了近代 中 国大学教授 这种新 职 业。作为社会转型时期 的过渡性的知识分子 ,近代
与近代 中国大 学产 生和 发展 息 息相 关 的大学 教授 群
体的形成 ,也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环境及传统教育 遗传有不解之缘。近代 中国大学是继承西方文化的
机 构 ,西学 东 渐催 生 了近代 中国大 学 ,同 时也促 使
“ 谓西 学东 渐 ,泛 指 西 方 自然 科 学 、人 文 科 所 学 和 各种 社 会 政 治 学 说 自西 徂 东 、敷 布 中 土 的过
近代 中国大学教授群体催生婆的作用” 。
( )教 育制度 变迁是 直接推 动 力 二 近代 中 国大 学基本 上是 在政 治动荡 的社 会背景
成提供 了一个基本平台,但是并没有论及大学教授 群体产生的具体来源 。笔者认为,近代中国大学教 授群体是教育制度转型和知识个体价值选择的共同 产物 。从具 体 的来源 看 ,则 与科 举废 除后 士人 的身

从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校长治校

从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校长治校

然教授治校制度是西方 教育所 创立 的,但 中国早 已
双重角 色使他 们在决策 中容易做 出于学 校管理不利 的选择 , 在维护学术 自由和忠诚学校 的选 择 中, 一些 教授更愿意在学术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而管理 是 注重 效率的 , 治校恰恰是一种管理行 为 , 所 以从长 远来看 , 教授治校对 于大学是不利的。 因此 , 教授治校 在西方也 已呈下 降趋势 , 教授权力在大学管理 中起决 定性作用也 比较难 以实现 。 现在更多 的呼声是在大学
第3 0 卷 第4 期
V0 1 . 3 0 No . 4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na r l o f L a n g f a n g T e a c h e r s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性, 再加上从 根本上教授缺乏管理经验 , 并 不 了解整 个学校 的资源和发展 , 因而容易导致就事论事。 第三 ,
到清政府在 1 9 0 4年颁 布 的《 大学 堂章程》 。 由蔡元 培
主持制定 , 民国政府 于 1 9 1 2 年颁 布的《 大学令 》 可视
为 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 的初步建立 。而蔡元 培先生在北京大学 的一 系列改 革措施 ,已经 在实践 中践行 了中国近代大学教授 治校制度 。 由此可见 , 虽

1 O 9・
实行“ 教授治学 , 校长治校 ” 。
二、 教授治学 、 校长治校的界定及联系
要有雄厚 的资金 和大量 的资源 作支撑 , 给教 师发 放 高工资 , 提供优越 的实验 设备 和科 研 条件 。 否则 , 很 难 吸引高 水平 人才 。 在很 大程 度上 , 校 长 的工 作 就 是协 调社 会各 界力 量 , 争 取更 多资 源 。 这 也决 定 了 大学 校长 位 置 的特 殊 性 , 他必 须与 各级 政 府 、 各类 组织 和各 种角 色的社会 人员 交往 。 大学校 长既要像 学者那样 有知识 、 有水 平 、 有 修养 , 像政治 家那样 有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

梅贻琦任职期间,清华教师人数增加,教师结 构呈“倒金字塔”型,教授副教授人数众多,讲师 助教人数较少,教授年龄偏青年化。
7
三、学术自由,教授治学
1、学术自由
“为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他推行了蔡元培先生“兼容 并包”的主张。
2、教授治校 ——吾从众
梅贻琦是一位极具民主作风的校长,他总是倾听群众意见, 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教授治校”更是他积极奉行的教育 管理模式。清华大学成为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实践“教 授治校”民主精神最为彻底的大学。
生斯长斯 吾爱吾庐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2014级
周国年
1
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 也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之一,他在长
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
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以此知道教 育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丰硕成果, 使清华在短短十年间由一所颇有名气但 无学术地方的学校迅速崛起成为国内一
流的大学。
2
梅贻琦主要的高等教育思想
一、“通才”教育思想
二、高等教育中的“大师论”
三、“学术自由,教授治校”
3
一、“通才”教育思想
1、通才教育的内涵 通才教育就是要在大学阶段给学生以“通识”,即 “知类通达”的训练,使学生在业务上对自然、社会 和人文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综合的知识,而不是“贵 乎专技之长”。 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适应社会需要。 2、具体的措施 (1)德智体美群劳诸育并进,培养“全人格的人”; (2)加大师资投入; (3)改革课程,确立学分制与选修制 。
3、学术自由与教授治校
“学术自由”与“教授治校”是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两者 是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学术自由是教授治校的前 提;另一方面,只有实行教授治校制度,才能充分保证大学 学术自由的文化性。同时,“教授治校”是学校民主管理的 核心内容。 8

从蔡元培的教育体制改革看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从蔡元培的教育体制改革看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中国内部军阀割据严重,外部侵略不断,战乱依旧频繁,人民生活疾苦。

虽然当时时局不够稳定,但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很多有识之士,将先进的文化和办学方式带到了中国,使得当时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赢来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

提到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制度,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一直致力于封建教育制度的改革,为发展中国新兴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年少时博览群书,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甲午战争之后,开始接触西学。

在此期间,他曾多次赴国外留学考察、学习,为后来的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蔡元培于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在蔡元培就任之前,北京大学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

虽然当时很多人都劝其不要接受任命,但他在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下,决定接受这一任命,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

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中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的提出明确了大学的办学宗旨,为接下来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的具体改革方面:(一)整顿教师队伍,为大学挑选热心于学术研究的老师。

北京大学之前之所以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学习氛围不浓。

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不热心于学术研究。

因此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为大学挑选那些热爱学术、学文问研究的教师,以此来改变学校的教学、学习氛围。

在教师的挑选上,他着重聘用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同时这些人无论出身贵贱,学历如何,都已与录用。

相反地,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不热心于学术方面研究的,无论他是什么人都将被辞退。

(二)学生的观念,提倡思想自由旧时的北京大学学生将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跳板,读书只为做官,而忽略了读书的根本目的。

而这也是旧时北京大学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学习氛围不浓。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五章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起步与新式学堂的出现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的教育也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中国教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年前后,中国教育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三种新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是在这几种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开始的。

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士子即使是刻苦读经,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

清末在教育制度上,中央设国子监,国家设立了官学,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

但这些学校,大多徒具其名。

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虽是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黜为异端。

清末的教育制度、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等都表现了非常空疏腐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阻碍,这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二是外国人开始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

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思想及其启示

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思想及其启示

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思想及其启示汤汉林(教育经济与管理)2005241一、蔡元培教授治校“教授治校”乃教育独立思想中应有之意,蔡元培在中国提出并实行“教授治校”,具有开创性和生命力,促进了近代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影响深远。

教授治校是蔡元培在北京大学锐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北京大学旧的管理体制窒息了大学的生气。

建立之初的京师大学堂沿袭了晚清由管学大臣和几名司务长独掌学校事务的专制体制,扼杀了学校的进步思想与开明之士,且学校要务全部被政府控制。

1902 年张百熙出任管学大臣,认真筹办京师大学堂,重用一些比较开明和进步的学者,引起了顽固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与恶意攻击,清政府终以张百熙“喜用新进”,有改良倾向,在1903 年春加派满人容庆为管学大臣,对张百熙进行监督,“张百熙一欲更新,容庆以旧学调剂之”。

不仅如此,清廷还命张之洞会同张百熙、容庆共同修订学堂章程。

另一方面,蔡元培深受欧洲大学管理体制之启发。

蔡元培数次赴欧考察,吸收了欧洲大学体制的先进方法,移为中用。

蔡元培在介绍德国的“教授治校”制度时说:“德国在革命以前是很专制的,但是他们的大学是极端的平民主义,他的校长与各科的学长(院长) ,都是每年更选一次,由教授公举。

他的校长由四科(神学、医学、法学、哲学) 的教授轮值,周而复始。

”显然,这成为蔡先生在北京大学推行“教授治校”的蓝本。

蔡元培主张并推行教授治校经过一段历程。

1912 年,蔡元培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颁布的《大学令》,即有大学设立评议会与教授会之条款,已经明确规定教授有参与校务决议之权,“第十六条,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齐集评议会,自为议长;第十七条,评议会审议下列诸事项:各学科之设置及废止;讲座之种类;大学内部规则;审查学生成绩及请授学位者之合格与否;教育总长及大学校长咨询事件;第十八条,大学各科各设教授会,以教授为会员;学长可随时召集教授会,自为议长;第十九条,教授会审议下列诸事项:学科设置;学生实验事项;审查学生属于该科之成绩;审查提出论文请授学位者之合格与否;教育总长及大学校长之咨询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6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ol129,No.6 2008年12月T SINGHU A JOURNAL OF EDUCATION Dec.2008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的特点分析张正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教授治校是我国近代大学的一项重要制度。

本文认为我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是少数精英设计的,并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的,而它的实现也主要是依靠少数精英。

且由于它是一种代议制度,先天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我们今天要注意的。

关键词:近代大学;教授治校;特点;局限性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8)06-0074-05一、我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的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鸦片战争惊醒了沉睡的帝国,一批洋务大臣开始了/挽救垂危的爱新觉罗王朝0的/自强新政0。

恭亲王奕 提出筹建外国语学堂)))同文馆的建议。

¹之后,各种西式学堂纷纷建立。

1895年,盛宣怀创办了中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第二年他又奏准建立了南洋公学。

1898年在维新派的要求下建立了京师大学堂,这被有些学者称之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事实上,在这些新式学堂中,尤其是高等学堂中,内部管理还是延续了封建社会的传统。

尽管在民国建立之前,许多有志之士就呼吁教育改革,但他们的改革建议主要集中在学制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对于管理体制鲜有论及。

º最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改革尽管有世人的呼吁,但改革还是在清政府主导下进行。

因此,这种改革不可能在根本上改变封建专制式的教育管理体制,教师(教员)也就不可能获得参与学堂管理的权力。

中华民国的建立为我国近代社会的一切改革奠定了基础,高等教育改革自然也不例外。

正如蔡元培在5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教育趋向6一文中指出的,/随着1912年民国的成立,它把政府的控制权移到了民众手中)))大学内部也体现了这种新的精神0»。

于是,以蔡元培为总长的教育部建立了,在他的领导下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其中包括5大学令6。

不过,5大学令61912年10月24日才由教育部公布,此时蔡元培已辞去教育总长职务,赴法留学。

¼此令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建立教授治校制度,以赋予教授参与管理大学的权力。

尽管在当时有许多杰出人士在参与改革,但是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的建立还是要依赖民国政府。

也就是说,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的建立还是以政府为主导,而不像西方大学教授那样,通过自己的斗争来争取。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的情况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当时北大依然是一所封建思想和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校。

½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少数人办理,并学长也没收稿日期:2008-07-07作者简介:张正峰,山东泰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发展理论.¹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38.º同上,57-73.»蔡元培.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教育趋向[A].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89.¼高平叔.蔡元培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0.29.½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8.有与闻的。

¹北大的改革尽管得到一批具有自由思想的教授的支持,但从历史资料来看,虽然5大学令6已经赋予他们权力了,但他们也没有先行动起来去争取。

但经过蔡元培的北大改革之后,教授们开始觉醒,有时也为维护他们的权力而斗争。

比如,1924年教育部公布的5国立大学校条例6就遭到了北大教授的反对。

61名教授先致信校长,后评议会致函教育部以示抗议。

º在评议会致教育部函中称,/教授自治,实本于世界现代之潮流,而合于中国目前之需要,大部对此潮流及需要,正宜维护之培植之,以期其发挥而光大,今乃竟设董事会以钳制之,使大学内部各种机关,莫不蜷伏于其下,而自治之制度,盖难趋于发达。

是不惟无补中国目前之实际,且有违世界现代之潮流矣。

即此一端而论,此次公布之条例,其不合时宜,已可概见。

0»1925年又发表要求取消大学条例之宣言。

因此,北大就一直没有建立董事会制度。

1925年代理部务的教育次长马叙伦就下令取消东南大学董事会,这可能有北大教授之贡献。

但是,他们也仅仅是获得了局部的胜利。

1929年的5大学组织法6以及1939年的5大学行政组织补充要点6开始缩减教授治校权力,教授们却没有组织起什么有效的抵抗行动。

1948年颁布的5大学法6虽然又给予教授比较大的权力,但这也是在政府主导下制定的。

不过,1948年之前,北大以及交通大学颁布的章程都给予教授很大的权力,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大学都是在严格执行政府的法令,甚至像劳动大学还达不到政府的要求,/该校行政,采用校长集权办法。

大学组织法所规定之校务会议,甚少施行,财政一切,向未公开,教职员啧有烦言。

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秘书四人,在国立大学中仅见。

0。

¼总之,我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的建立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教授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了政府的法令,而没有主动去争取。

因此,我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权力就会随着政府政治控制的强弱而减增。

民国初年,/民主共和成为时髦的口号0时,教育部就颁布了赋予教授很大权力的5大学令6;国民政府建立后,政治走向专制时,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就收回了一部分教授治校权力;40年代后期,国内民主斗争形势高涨时,教授治校权力就又得到极大的提高。

所以,我国近代大学教授总是受制于政府,也就无法产生对政治的免疫力。

二、我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的设计与维护:以少数精英为主体尽管教授治校制度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的,但是教授治校制度还是在当时的少数精英主持下设计的。

早在5大学令6出台之前,就有许多对于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制度的议论。

陆费逵在5敬告民国教育总长6一文中说:/共和国之学制,以法国为最善。

法国立法之精神,全在用合议而辟独断。

其合议之关于全国者,为高等教育会议。

盖兼听则聪,众人之讨论胜于一人之独断也。

0½庄俞的5论今日之高等教育会议(敬告中央教育部之一)6也认为:/又尝闻之,意国有公共教育会议,亦会议体之教育行政机关也,其职任甚繁重,,会员凡三十六名,其三分之一由学部大臣选任,三分之一由议院互选,三分之一由高等学校教授定之。

此又今日之高等教育会议所可采仿之制也。

0¾这些议论都反映在蔡元培亲自起草的5大学令6中。

¿蔡元培在5我在教育界的经验6一文中就谈到,/我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就在高等教育上多#75#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的特点分析¹º»¼½¾¿蔡元培.回任北大校长在全体学生欢迎会上演说词[A].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33.北大继续反对大学条例:评议会致教育部函[A].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4-105.同上,105-106.视察国立劳动大学报告[Z].教育部公报,第2卷第27期.陆费逵.敬告民国教育总长[A].琚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19.庄俞.论今日之高等教育会议(敬告中央教育部之一)[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830-831.高平叔.蔡元培生平概述(下)[J].民国档案,1987,(4):113.参加一点意见罢了。

0¹所以有学者认为5大学令6是蔡元培/教授治校0思想的充分反映。

º这就可以证明我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的设计以少数精英为主体。

尽管5大学令6已经颁布了5年,但北大的教员们还没有行动起来争取自己的权力。

只是在蔡元培出长北大进行改革之后,教授才从他建立的评议会和教授会制度中获得了管理大学的权力。

因此,蔡元培被认为在改革中发挥了一种首创作用,»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并且许多改革措施为教育部采行作为改革高等教育的依据。

¼也就是说此制度也需要这些精英们的维护和实践。

所以有研究者指出,/蔡元培的民主理念和个性特质以及依靠、学有专长的教授群体是北大-教授治校.制度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0½而在民国时期实行教授治校被称之为/一支独秀0的清华,虽然/由大家的力量建成0,¾但教授治校精神的维护还是要得益于/曹云祥本人具有民主素养,后继者梅贻琦也是一位尊重教授和学生的谦和君子。

0¿不过,北大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蒋梦麟任校长之后,就/颁布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生读书三原则,此制(教授治校-笔者注)终结0了。

À周鲠生在1946年1月30日给胡适的信中就说:/你离开国内学校生活多年,绝不能想到这几年大学制度变到这步田地!我们在北大时候,尽管在军阀政府之肘腋下,可是学校内部行政及教育工作完全是独立的,自由的;大学有学府的尊严,学术有不可以物质标准计度之价值,教授先生们在社会有不可侵犯之无形的权威,更有自尊心。

现在呢,学校已经衙门化,校长简直是待同属吏。

0Á只是在胡适任校长之后,才在颁布的5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6中重新确立了教授在大学管理中的地位。

谢泳也认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设计得益于居于教育的主导地位的蔡元培等人。

l u 由此看来,我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权力的维护仅仅依靠少数精英。

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所以教授治校制度往往随着他们的去留而改变。

也就是说,教授治校制度的维护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即全国性质的教授组织。

那么,当时有没有这样的组织?1919年,庄俞就提出了/组织全国教员联合会0的倡议:/为职业计(一)把持教员之地位(二)维护教员之权利(三)防止教员之堕落(四)实行教员思想之独立亦惟联合会是赖此,今日亟宜组织教员联合会之理由一也。

教育会之会员不尽教员,教育会之组织为政府制定之被动,非现任教育责任者之自动。

联合会之组织为自动的,非被动的,为自治的,非官制的,为实践的,非空言的。

0 l v 并且,5教育杂志6第十二卷第二号上还登载了/北京教职员组织公会0的大纲:/(一)本会以北京各学校教职员组织之,定名为北京各学校教职员公会;(二)本会以联络各校教职员,发展教育为宗旨;(三)本会应办之事务如下:(甲)研究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之事业;(乙)保障从事教育者之职业;(丙)举办教职员间互助之事业;(四)各学校教职员皆得为本会会员,,0。

在此之后,又有关于因教育经费问题而组织同盟或联合会的报道以及教育独立的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