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__光合作用——新
人教版七年级上生物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讲稿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也是学生掌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应用的关键,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下一章学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打下一定的基础。
它不仅在教材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而且在整个生物学的学习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说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
2.技能目标: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爱护自然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说学情:学生在学习了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之后,已经了解植物是生产者的角色,具备这样的知识储备,再来学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节,进一步补充认知结构。
而且本节内容有四个小实验,合理利用实验能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应用到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活动参与法、小组讨论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针对以上教学方法,我希望学生在本节课掌握启示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等方法。
课时安排为2课时,先介绍第一课时的内容六、说教学过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活动:活动一:导入,引入新课。
复习旧课,引发思索1.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第1节光合作用 第3课时 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表皮的结构与功能
• 表皮包被着整个叶片的外围,分上表皮与下 表皮。一般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扁 平细胞组成。 • 表皮细胞的外壁大都呈角质化,形成透明的、 不易渗水的角质层。 • 表皮细胞之间分散着许多月牙形的保卫细胞, 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叫做气孔。气孔使叶片 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网 状 叶 脉
平 行 叶 脉
角质层 上表皮 栅栏组织 叶 脉
海绵组织 下表皮
气
孔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肉细胞
叶绿素
保 卫 细 胞 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都含有叶绿体 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叶绿素能吸收光能
叶肉的结构与功能
位于上表皮与下表皮之间,由许多薄壁细胞组成 • 栅栏组织
• 叶绿体
海绵组织
制造养料的场所
• 叶绿素
叶绿体中的一种色素,除叶绿
体外,还含有胡萝卜素、叶黄素。但以叶
绿素为主,因而叶片呈现绿色。 P78
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较
位置 细胞排列 含叶绿 细胞形状 方式 体的量 圆柱形
L/O/G/O
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有机物
水、无机盐
观察
不同的叶如何分辨呢?
不同叶片的形态
不同叶片的形态
表皮细胞与气孔
露珠为什么没有进入叶片内部?
1.叶片表皮的角质层对植物的生活有何意 义?
答: 1.减少水分蒸腾 2.保护植物不受细菌和真菌的侵害 3.防止过度日照对叶片的损害
韭菜
角质层 上表皮
左侧是叶的结构示意图: ⑴请说出图中线条所示的结 构名称。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株的部位 叶片未遮光部分
叶片遮光部位
现象
变蓝
不变蓝
活动二 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小组讨论,归纳探究的过程:
探究 过程
提出 问题
作出 假设
海尔蒙特实验
植物生长所需的 物质是从土壤中
来的吗?
是
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 作用
阳光在植物生长中 有作用吗?
有作用
实验 过程
得出 结论
种植柳树,记录 数据
水能使植物体增 重
作出假设
是
实验过程
种植柳树,记录数据
得出结论
水能使植物体增重
科学小实验
实验材料:马铃薯、碘液
活动二 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提供的实验材料: 天竺葵、碘液、黑纸片、回形针、培养皿
活动二 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观察“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
活动二 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变量:光 设置对照组
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
氧气
光 淀粉等有机物
叶绿体
二氧化碳
爱 绿 护绿
水
第4章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1课时)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耿爱芳
活动一 体验海尔蒙特探究实验
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是从哪里来的?
活动一 体验海尔蒙特探究实验
活动一 体验海尔蒙特探究实验
活动要求:小组讨论归纳海尔蒙特的探究过程。
探究过程
海尔蒙特实验
提出问题 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是从土壤中来的吗?
用简短文字归纳实验步骤。
暗处理 滴加碘液
部分遮光水漂洗 酒精脱色
活动二 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3课时)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第3课时)安徽淮南洞山中学罗慧武一、教学目标1.通过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说出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2.通过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说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3.通过验证实验,体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过程。
4.体会不同学科知识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2.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二)教学难点理解实验装置的设计和实验原理。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引入回顾: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条件和变量选择;在光合作用发现简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成分是由化学家确定的。
提问:我们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光合作用确实产生了氧气、吸收了二氧化碳呢?引入课题。
(板书:第1节光合作用——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回顾所学知识,体会化学在生物学中的作用。
积极思考。
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展示相关资料:氧气的性质。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能够观察并检测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观看。
思考、讨论。
提出各种可能方案和设提示: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材料比较好?如何让实验现象更明显?如何收集氧气?如何证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课件呈现实验演示装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
提问:1.实验中为什么用金鱼藻的嫩枝?2.碳酸氢钠的作用是什么?3.外界为什么要是温暖而有阳光的环境?4.倒放的试管一开始为什么要充满水?5.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了什么?计。
在老师的引导下,确定设计方案和检测方法。
观看演示实验。
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陈述: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试管后,又重新燃烧。
这表明试管中收集了氧气,它有助燃作用,从而使木条复燃。
这一实验现象表明,绿色植物在光照下产生了氧气。
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阅读教材,结合实验结果,明确实验结论。
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过渡: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不仅释放氧气,还需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北师大初中生物七上《第3单元5第1节 光合作用》PPT课件 (16)

第1节 光合作用
第2课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复习引入
时间
科学家
实验成果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植物所需全部物质来自1( )
17世纪上半叶 比利时的海尔蒙特 使植物增重的唯一物质是2( )
1771年 1779 1782 1804
英国的普利斯特利 荷兰的英格豪斯 瑞士的谢尼伯 瑞士的索热尔
绿色植物能净化因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 污浊的空气
第1节 光合作用
第3课时: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和 吸收二氧化碳
讨论: 怎样设计实验观察并检测光合作用
释放氧气?
提示: 选择哪种实验材料比较好? 怎样收集到氧气? 怎样检测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实验结果分析
带有火星的火柴棒伸入到试管后,又重 新燃烧。这表明试管中收集了氧气,它有助 燃作用,从而使火柴棒复燃。这一实验现象 表明,绿色植物在光照下产生了氧气。
第1节 光合作用
第7课时:光合作用实质与意义
• 问题:
• 回顾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你能说出光合 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分别是什 么吗?
光 淀粉
叶绿体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海尔蒙特的柳树苗实验
思考:光合作用的
• 原料? • 产物? • 条件? • 场所?
光
淀粉 叶绿体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照光
实施计划
思考: 摘取一片部分遮光的叶片,除去
不透光纸,摘下一片叶子,滴上碘液, 能看清楚它变成蓝色吗?
将小烧杯置于 盛有开水的大烧杯 中,用酒精灯水浴 加热。 酒精脱色
实验注意事项
请同学们描述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 安全和合理的操作方法!
叶片变成黄白的
漂洗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说课稿(第1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3.思维导图:让学生绘制光合作用的知识结构图,帮助梳理知识脉络,提高知识整合能力。
4.应用题训练:设计一些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应用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反应方程式及过程。
(2)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3)理解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通过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概念。
2.然后,以动画形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化学本质。
3.接下来,详细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并借助实验模型和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题。
2.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并撰写一篇小短文。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结构化布局,以中心辐射的方式呈现主要内容。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左侧为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反应方程式,中间为光合作用的过程,右侧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其生态意义。板书风格简洁明了,使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通过箭头和连接线展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

情感(qínggǎn)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 各种实验活动(huó dòng),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 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二页,共五十一页。
情境(qíngjìng) 导入
视频(shìpín):植株的生长
第三页,共五十一页。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哪些(nǎxiē)物质?
(biǎopí)
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有利于阳光射入; 表皮细胞间有保卫细胞,可以控制(kòngzhì)气孔的开闭。 (气孔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和水分蒸发的门户)
2.叶肉
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内含较多的叶绿体。
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内含较少的叶绿体。
3.叶脉
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
筛管:运输有机物的管道。
这些(zhèxiē)物 质又来源于哪 里?
第四页,共五十一页。
新课学习
第1课时
一、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kèsh绿í) 色植物(lǜsè zhíwù)光合作用的发
现
结论: 柳苗生长所需的 物质,并不是由土 壤直接转化的,水 才是使植物增重的 物质。
(1)比利时海尔蒙特柳树实验(shíyàn)
第五页,共五十一页。
第十八页,共五十一页。
讨论(tǎolùn) 分析
4. 用碘液染色后的叶片颜色发生(fāshēng)怎样的变化?这种实 验结果说明什么?
叶片不遮光部分变成蓝色,叶片遮光部分不变颜色。说明光是植物 光合作用合成(héchéng)淀粉的必需条件。
3. 怎样解释在酒精溶液中的绿叶脱色而使酒精溶液变绿的实验
第十六页,共五十一页。
方法(fāngfǎ)步骤:
叶部分(bù fen) 遮光
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与探索教案新

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与探索一、教学目标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国有句谚语是“万物生长靠太阳”。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植物靠太阳干什么?( 进行光合作用 )。
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二)新授: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讲解法:实验一: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对这一结论产生置疑,作出了挑战,他设计了课本上第一个实验----柳苗生长之谜。
跨出了光合作用发现历程的第一步。
要提出的问题有:(1)哪位同学能描述该实验的过程?(2)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74.5千克。
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少?0.057千克分析讨论:(1)柳苗增加的74、5千克从哪儿来的呢?首先,不可能来自泥土,因为减少的0、057千克干泥变不出来74、5千克柳苗来。
而整个实验中施加的只有水。
(2)海尔蒙特的这个实验设计很巧妙:是最早通过实验来解释植物生命现象的学者,而且结论来源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3)通过数据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使柳苗增重的物质来水。
(4)海尔蒙特在实验设计中,考虑到土壤要已知“干”重、要“加桶盖”,有何意义?防灰尘落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体现科学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学们也要学习科学家的认真严谨的态度。
(5)我们来看看海尔蒙特的结论。
(课件6)(6)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不完全正确,他只考虑土壤中物质对植物生长和影响,没有考虑空气中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那时他们并没有想到植物能从空气中获得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彩叶草
银边翠
试验分析
结果 植物
银边翠
用碘液检验叶片
绿色部分 白/彩色 部分
蓝色 蓝色
黄白色
黄白色
银边 天竺葵
彩叶草
蓝色
黄白色
为什么银边翠和银边天竺葵的叶片边缘不呈绿色?
因为它们白色的边缘不含叶绿素。
实验结论
探究实验的结果证实,银边翠等 植物的叶片,只有绿色部分在光下合 成淀粉,显然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在绿色植物的细胞中,叶绿素存在于 叶绿体内,因此,叶绿体可能是光合 作用的场所。
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总结
两个实验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 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氧气。 所以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而 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活动: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银边天竺葵
试验 验证植物光合作用 需要叶绿素 科学家试验表明: 在光照下植物只有绿色 部分进行光合作用,这 实际上涉及植物进行光 合作用的场所问题。 目的要求: 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需要叶绿素,并推测出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 所。 材料器具: 盆栽的银边草、银边天
1779 英格豪斯(荷兰)实验
英格豪斯 的实验进 一步证实 了只有在 光的照射 下,普里 斯特利的 实验才能 成功 !
英格豪斯还发现,光照下的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气 体,这种释放气体的能力在夕阳西下时降低,日 落后则完全停止?这说明什么问题?
光合作用需要光
科学进展 1、后来,科学家了解了空气的组成成分。明确 光照下绿色植物释放的气体是氧气。 2、 1782年瑞士谢尼伯: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 的同时还要吸收二氧化碳。 3、 1804年瑞士索热尔: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 还要消耗水。这与海尔蒙特的结论相吻合
1771 普利斯特利(英国)实验
结论:植物能"净化"空气。
深入思考 当人们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的 获得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甚至发现植物 还会更严重地污染空气。为什么学者们会 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呢?
人们重复普里斯特利实验时,实 验控制的条件不同,实验结果就不 会相同。 有的学者在黑暗条件下重复普里 斯特利的实验,植物不仅不能进行 光合作用,还会因为呼吸作用产生 二氧化碳,更严重地污染了空气。
这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演示试验 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实验过程: 1、取一个玻璃水槽或直 径20cm的标本瓶,注满 清水,按每100ml水加入 0.1g碳酸氢钠,用玻璃 棒搅拌,以增加水中二 氧化碳的含量; 2、将采集的金鱼藻在水 中剪取若干带顶端的嫩 枝,放置在水槽内,并 使切口的一端向上,然 后用短管漏斗将其倒扣 在水槽里,在漏斗下面
(二)能量来源
据估计,地球上绿色植物一年进行光合作用所提供的能量,若折 算成电能,可达1700万亿度。现在整个地球上人类一年所消耗的 能量仅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提供能量的10%左右。
(三)氧气的来源
据估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其光合作用每天能吸收 二氧化碳1吨,释放出氧气0.73吨。地球上绿色植物进行光合 作用一年所释放出的氧气,可以达到4800亿吨左右。
苹果上带有黄颜色的字迹或图案洗不掉, 也擦不掉,因为这不是写上去的。 苹果上为什么会长出这些图案和文字 呢? 苹果原来是绿色的,可后来为什么就 变换颜色呢? 这与它的什么生理活动有关呢?
第2节 光合作用
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 ——陈云
• 18世纪中期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植物生 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全都来源于土中。包括古希 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这么认为。亚里士多德 的结论实际上只是一个经验上的推测,并没有 进行相应的科学实验。 今天,老师在课堂上 引入四个科学实验,与同学们一起体验光合作 用发现的艰辛过程!
1、将绿色叶片先放在暗处处理几个小 时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 3、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遇碘颜色 为什么不同?
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实验 验证绿叶在光下 合成淀粉 萨克斯利用对照 实验法和淀粉遇碘变 蓝的原理,发现了绿 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对照实验法原理 在本实验中,其 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 下,一组有阳光,一组 无阳光,用有无阳光 照射作对照,实验结 果可以说明阳光对绿 叶合成淀粉的作用。
实验结果分析
带有火星的火柴棒伸入到试管后,又重新燃 烧。这表明试管中收集了氧气,它有助燃作用, 从而使火柴棒复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绿色植 物在光照下产生了氧气。
这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氧气!
引深拓展
科学研究表明,水也是光合作用 的原料之一!
圆圈内叶片 就没有水供应 了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己 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光合 作用需要水……
1864 萨克斯(德国)实验
实验步骤:
1、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 2、把叶片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 3、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
结论:遮光部分无颜色变化,照光部
分叶片显示深蓝色 只有淀粉遇碘显现蓝色,淀粉燃烧能生 产二氧化碳和水,因而是一种有机物
萨克斯(德国)实验 分析讨论:
虽然叶片的形态多种多样,但是 它们的基本结构却是大致相同的。
叶的组成:
叶片 叶柄
点击开始视频播放
点击开始播放 叶的横切面观察视频
显微镜下叶片的结构
讨论:
1、观察叶片的横切面结构为什么要制 作很薄的临时切片? 2、在叶片结构的的哪些细胞内部有绿 色颗粒结构?叶片内部绿色颗粒结构的 分布有什么特点?
叶 片 结 叶肉 构 (光合作用的场所) 海 分 绵 解 组 织
栅 栏 组 织
叶片各部分功能
上表皮:表皮细胞,保卫细胞
1、表皮:
外有角质层
下表皮:表皮细胞、保卫细胞
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内含较多的叶绿体。
2、叶肉:
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内含较少的叶绿体。 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
3、叶脉:
实验参考答案 1、暗处理是为了耗尽叶片中存在的淀粉,避 免叶片已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对叶片接受光照的不遮光部分进行处理,是 检验植物合成淀粉能否需要光的主实验,叶片遮 蔽光部分是设臵的对照。 3、叶肉细胞中叶绿素能溶解于酒精溶液,使叶 片脱色而使酒精溶液变绿。 4、用碘液染色后,叶片不遮光部分变成蓝色,叶 片遮光部分不变颜色。说明光是植物光合作用合 成淀粉的必需条件。
实验讨论分析
处理方法 颜色变化
黑纸遮挡部分 未遮挡部分
不变蓝
变蓝
1、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 2、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一部分不遮光, 这两部分在实验中各有什么时候作用? 3、你怎样解释在酒精溶液的绿叶脱色而使酒精溶液变 绿的实验现象? 4、用碘液染色后的叶片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实 验结果说明什么?
四个科学实验
1648
海尔蒙特(比利时)实验
1771
1779 1864
普利斯特利(英国)实验
英格豪斯(荷兰)实验 萨克斯(德国)实验
1648 海尔蒙特(比利时)
他将一棵重2.3kg的柳苗栽 种到一个盛有土壤的木桶 中,木桶内土壤的重量是 90kg。此后,他只用纯净 的雨水浇灌柳苗。为了防 止灰尘落入,他专门制作 了桶盖。
5年过去了,柳苗渐渐地 长大了。他再次称量柳苗 和土壤的重量,结果使海 尔蒙特大吃一惊:柳苗重 量增加 74.5kg ,土壤重量 仅减少了0.057kg
结论:
柳苗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并不是由 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 重的物质。
思考: 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从植 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植物生长需要的 物质来源,还应该考虑什么因素? 结论不完全正确。 他只考虑土壤中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 响,没有考虑空气中物质对植物生长 的影响。
实验原理
绿叶在光下是否合成淀粉,可用碘液 进行测试,因为在化学反应中淀粉遇碘 变蓝。但是碘分子难以进入叶的活细胞, 而且叶绿体色素的颜色会干扰碘与淀粉 显示的蓝色。因此,用煮沸的酒精杀死 叶片细胞,并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 碘分子浸入脱色叶片,测试淀粉是否存 在。
经过上述验证试验,我们可知:经过遮 光处理的绿叶遇碘液后,见光部分呈深 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色,表明绿叶合成 淀粉需要光。
由此可见: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 的必需条件。
光合作用产物主要是糖类,不同的植物的 主要光合产物有所不不同。大多数高等植物 的光合作用产物是淀粉,洋葱、大蒜等植物 的光合作用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 糖类曾经被认为是光合作用的唯一产物,而 蛋白质、脂肪和有机酸等其它物质,被认为是 利用糖类再度合成的。现在已知,这些物质的 一部分确是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是由光合作 用的中间产物转变形成的。
光合作用的实质
• 1、物质转变 • 由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复杂的 有机物(淀粉等),并且释放出氧气。 • 2、能量转变 • 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里的能量。
光合作用的意义:
(一)食物来源
据科学家估计,整个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一年所制造 的有机物,若折算成葡萄糖可达4500亿吨左右。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演示试验 检验光合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 索热尔通过实验得知: 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吸 收量和氧气的释放量几 乎相等. 实验过程: 1、剪取天竺葵带有五六 片叶的枝条,插入盛有 清水的小烧杯中,放在 暗处两至三天; 2、在玻璃板上放置一个
实验结果分析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植物利用二氧化碳 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光合原理的应用
•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 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 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 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 间作套种,增大单位的叶总面积, 以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来自筛管:运输有机物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