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读后感及心得体会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国史大纲篇1《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完成的一部通史性著作,此书以传统社会价值作为其立场,符合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全书共有八编,四十六章,从虞夏时期一直写到民国时期。
因其写作之初,是将其作为一部教材来编写,所以力求简要。
虽然具体细节虽展开不够充分,并且其中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但其论点皆切中时代之要害,可谓入木三分,很见其深厚的史学功底。
所以凡读史者莫不应通读此文章,借以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以及历史情怀。
凡读一本书,亦是在读一个人,读此书之作者为人为学之道。
史书也不例外,这就和“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同理,《春秋》与孔子其人有脱不开的关系。
故欲对《国史大纲》的意义有更为深的理解,必然要对钱穆其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此下凡列与其有关钱穆之故事以增进读者的理解。
在民国文化革新时期,当胡适学派反对“崇古”与“迷信”,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与否定态度时,钱穆等人立表异议,说“余任上古史课,若亦疑古,将无可言”。
他在《国史大纲》一书中也说道:“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
”钱先生后来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于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提出新说:“······而余则疑《尧典》,疑《禹贡》,疑《易传》,疑老子出庄周后,所疑皆超于颉刚。
然窃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
疑与信皆须考,余与颉刚,精神意气,仍同一线,实无大异。
”而对于《国史大纲》的创作背景我们也需要明白。
当抗战爆发之时,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此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中国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中国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篇1】《中国简史》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
按照我平常的习惯,这本书我也只是敬而远之,“哲学”一词太深奥,不是我这种凡人可以读的。
但是就那次偶然间我发现书中的哲学并没有阐述我所想的类似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种哲学问题,而是我们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关于如何经营幸福人生的话题。
《中国哲学简史》以一种极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古代那些大思想家们的哲学思想,略读便可让我醍醐灌顶。
我很喜欢的郦波教授在《给大学新生的十条寄语》上的一句话:有用没用,学点哲学!我知道哲学是个好东西,它可以洗涤自己的内心,但直到我接触了《中国哲学简史》我才发现,哲学有时候就像是我们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
冯友兰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提到:“着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着尤为重要。
”全书中冯友兰大师也用极其通俗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儒、墨、道、法等不同学派的哲学主张,并由古至今写到了几百年后的佛教、新儒学以及西方哲学。
冯友兰在书中对春秋战国的各大哲学家所提出的哲学思想大部分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他在讲述儒家思想时,讲述了孔子的仁义、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但同时,冯友兰也讲述了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其所认为的教育家的基本任务——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治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孝应该是老辈们传承下来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冯友兰先生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用简单的文字告诉了我们如何行孝。
而在冯友兰这长篇巨着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便是它讲述庄子思想时提出的相对幸福的观点。
以前我对于庄子只知道他是一位行文幽默荒诞,做事潇洒无章的隐士,但通过冯友兰先生对庄子的文章的深刻剖析,我意识到庄子并不是我曾接触到,认识到的的那个潇洒自在,夸张无奇的人。
《中国历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中国历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历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历史》读后感篇1我最开始不喜欢看《中国历史》,是老妈“骗”我看的,但看了几天后,我发现了我以前的好多“认为”都是错的,所以我一口气看完了上册。
我以前一直以为是人类主宰了地球,其实人类出现才区区二三百万年,地球形成后,早在几亿年前就生活过很多动物,比如在古生代的大海里的三叶虫,笔石,甲胄鱼,爬上岸的总鳍鱼,中生代的大霸王恐龙,以及新生代的始祖象,三趾马等,它们全部都要比人类早很多。
你们知道吗,在远古时期,是妈妈当家做主,爸爸没权利,称为“母系社会”,后来由于耕田,打猎,劳作等都需要力气,爸爸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后来才当了一家之主,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才男女平等。
后来还有秦始皇统一六国,越王卧薪尝胆......太多了,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你们自己去看看这本书吧,虽然我也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但这本书还是蛮有趣的。
《中国历史》读后感篇2假期,走近历史。
我有一套书《中国历史》,是妈妈送给我的暑假精神食粮。
满满当当的14本书,让我好有压力,可是当我打开它时,马上被里面精美的图案、丰富的故事所吸引。
它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绍了远古时期到清朝末年的中国历史变迁,内容博大精深。
这套书里有许多历史故事,而且都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为什么要读这套书呢?妈妈告诉我,因为这些生动美丽、惊天动地的故事,时间久了难免会显得陌生遥远,让人觉得“不干我的事”,所以作为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认识祖国的历史。
你知道人们最早怎样记事的吗?你知道是谁发明了文字?你知道最早养蚕抽丝纺布的人是谁?你知道第一位帝王是怎样产生的吗?这套书里都有介绍。
这里有千古流传的友谊——管鲍之交;有心怀理想,育人不诲的老师——孔子;有各有本领、施展才华的“春秋五霸”,还有为了富国甘做奴隶、卧薪尝胆的勾践……这套书不仅将中国历史像一幅幅精美的画一样展现在我面前,更让我走进历史中的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中国历史》读后感篇3《中国历史》一书,带我似乎见证了尧舜禅让、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诸侯争霸,目睹了秦王统一中国、三国鼎足、南北朝并立,亲历了隋唐两宋的兴衰、元明清的盛世雄风,直到沐浴在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欢呼声中。
国史大纲读后感5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5篇篇一: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嘹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著者钱穆(1895.7。
.30-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
先生家世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求学,以自学名家。
原任中小学教师,1930年后执教于高等学府,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江南大学等校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
其代表著作有:《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等。
著者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
著者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
近代史学诸流派在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研究的结论大体上是:在政治上,秦以来的历史是专制黑暗的历史;在文化上,秦汉以后两千年,文化思想停滞不前,没有进步,或把当前的病态归罪于孔子、老子;在社会经济上,中国秦汉以后的社会经济是落后的。
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读后感

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读后感抗战时期华南地区教育历史是当代教育史中一段重要的记载。
抗战爆发时,中国受到日本侵略的华南地区教育界也在不断变化,古老的中国文化逐渐消失,新的教育理念迅速蔓延。
许多华南教育家受到日本侵略者的影响,开始从外部汲取先进的理念,积极推进华南地区教育变革。
这是一段充满挣扎和苦难的历史,在战乱中,华南教育家们不断采取行动,努力实现当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华南的抗战教育历史始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一年,主要是由毛泽东、蒋介石、林炎彦等重要人物领导的。
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威胁,抗战时期的华南教育家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改革学校治理制度、组织新兴的教育思想、加强日语教学等。
由于抗战教育史是华南地区教育变革发展的重要历史,所以新疆大学出版社把它收录在《中国教育史》中,作为教育史研究的重要研究材料。
《中国教育史》一书把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发展的历史描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历史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教育形势,也可以深刻体会抗日战争时期教育家们的英勇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华南地区教育界受到日本侵略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新疆大学的影响,这家大学在那个时期被誉为“教育改革的摇篮”。
在那段时期,既有日本的新教育理念,又有新疆大学的优秀教育理念,其合力促进了华南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
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出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华南教育改革模式。
他们利用日本的新教育理念,推动当时教育变革的进展,并且在经历了日本侵略的磨难后强势地带领着华南教育进入新时代。
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发展历史不仅体现了华南教育难以超越的贡献,也体现了华南教育家们奋勇抗争、坚持不懈的精神。
从上述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发展历史极具现实意义,极具历史价值。
只有从历史的镜头看待抗战时期的华南地区,才能更好地认识这段时期的教育变革,并且从中寻找到未来教育发展的参考。
不管未来如何发展,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家们的英勇抗争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页面上,也将长久影响着日后的发展。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国史大纲》读后感1这本书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不同。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
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
然后我们学生就死记硬背,不质疑书本,没有独立思考。
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
这样死记硬背却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
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而该书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
整本书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
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
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对于书的结构,钱穆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
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
中外学前教育史读后感

中外学前教育史读后感《中外学前教育史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中外学前教育史,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在古代,学前教育就已经有了它的影子。
那时候的教育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充满了对孩子成长的期待。
中国古代重视礼教和品德的培养,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规矩和礼仪。
而外国呢,像古希腊,注重孩子的身体锻炼和智力开发,感觉很有趣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变化。
工业革命后,学前教育更是有了很大的发展。
幼儿园开始出现,孩子们有了专门的学习和玩耍的地方。
看到那些为学前教育努力的前辈们,我真的很佩服。
他们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成长。
《中外学前教育史读后感》二亲人们,我来跟你们唠唠我读中外学前教育史的感受哈。
一翻开这本书,就像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
看到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学前教育,真的太有意思啦!以前的人们可能没有那么多先进的理念和设备,但他们对孩子的爱和关心一点儿也不少。
比如说,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对学前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方式可能有点古板,但也是出于对孩子灵魂的呵护。
再看看现代的学前教育,那真是丰富多彩。
各种有趣的教具、好玩的游戏,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我还发现,每个国家的学前教育都有自己的特色。
有的注重艺术培养,有的强调科学探索,这让我明白了世界的多元和丰富。
而且哦,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们现在的学前教育是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
我们得好好珍惜,不断创新,让孩子们的童年更加精彩。
哎呀,说了这么多,总之这本书让我收获满满,也让我对学前教育充满了热情和希望!。
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

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篇一: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读后感>读后感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但我们在前进的同时不能忘记历史.读了>让我对中国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对当代教育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加深.本书共分十五章,从原始时期的教育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这本书很好的将我国漫长的教育史进行了总结,从稷下学宫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从私学的兴起到官学、私学并兴。
各种考试制度的演变等等。
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任何一个朝代都对教育极其重视。
都主张大力发展教育。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孔子奠定的儒家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尊孔读经是中国传统教育做重要的特征,其中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最让我感兴趣.从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以人为本开始,儒家教育开始兴起,经历百家争鸣后,儒家教育得以发展,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汉武帝建立了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
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沿袭,这种模式逐渐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以及想乡村推行的局面。
再到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度,采用公开的考试方式选拔人才,不仅仅体现了及其的公正性,也是现代公务员考试的缩影。
这一制度在当时也被西方一些国家所效仿。
每样东西都有两面性,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事情,儒家思想曾使中国一时兴盛,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思想又像桎梏束缚着它的发展,后来的八股应试更是将学生的思想变得迂腐不堪,直接导致了整个中国实力的下降,因此有了后来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陈独秀、蔡元培等每样东西都有两面性,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事情,儒家思想曾使中国一时兴盛,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思想又像桎梏束缚着它的发展。
到后来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陈独秀、蔡元培等传播了新思想,使人们觉悟,主张“思想自由”、强调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以及受到西方一些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向国家化发展,教育思想也不断的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一读起看到一文,认识到一人,无论其闻名与否,想说起时,总觉得无从下笔。
那种置身于茫茫迷雾中的苍茫感,迫使着我在寻找着一条走出的路径。
当一种框架的思想在逐渐产生之时,便寻思着构成框架的经、纬与血脉该是什么。
于是,史便成为一条清晰经线存在。
二读法之悟曾计划着,按照以往的看书习惯的话,估计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读完,还会剩下一百多页。
没有想太多,或许就是因着一种喜欢的缘故,便只管看了开来。
没有想到,提前完成阅读任务。
想起曾经和同事开玩笑地说“要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才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书。
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专攻的缘故,这一想法有希望成为可能。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没有如以前一样同时读几本。
而是在看此书很累或没有感觉之时,看一些别的书,这样的阅读体现了主次分明。
以一本书为主要内容之时,睡觉前思考与醒来时在被窝里的闲暇便成为了了消化与思考的时间。
把一本教材当作小说来阅读,虽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会丢失好多,不过,在以理解为主要记忆方式的我而言,或许,这便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最好吸收方式。
不为着什么,只为着自己喜欢,只为着想了解自己想知道的。
或许,这样的放松状态下的阅读,因为着专一,而成为一个思考的整体,或许已在大脑中进行了相关的储存。
三在读之思1换一种眼光看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
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
于是,以太平天国的代表的便举着灭孔反儒的旗帜试图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
在事实的不断证明中,作为封建统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却又被搬了出来。
两次鸦片战争的外来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然而,穿着鞋走新路的尴尬终于被新文化运动所替代。
换一种眼光看历史,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中,可以看到,每一种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总是随着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存在,其适合与否,总有社会这部不断前行的机车来选择或淘汰。
由换一种眼光看历史,想到如何换一种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件?或许,在以历史,以生活事件为主干,以教育,以数学为辅线,各自构建起一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网,是一种转换角度转换眼光的方式。
2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能够成功?因为有着位于教育先列的教授们所指导,还有着以北师大为代表的相当数量的爱国青年在影响着,实践着。
由新文化运动想起如今所提倡以“尊重个性与自由”的启蒙运动,在那时就提出的“平等、自由、博爱”为何没有真正实现?相隔近一百年的今天,以解放个性为目的文化启蒙运动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吗?3对康有为,陈独秀等的认识改变。
在以前所学习过的历史中,一直把康有为作为变法失败的逃亡者,而与梁启超作以比较。
把陈独秀作为右倾投降主义的一员来看。
连同那胡适,也都因被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而有着一种近乎于不屑的那种空泛的自尊感。
想起那为考学所背诵的历史与政治知识,想想不免有些可笑,或许,那是道德第一的教育需求吧。
走进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开放性思想,认识到康有为、陈独秀都在某些方面为中国的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种对于无知,对于历史从属于政治的打破,感受到是,在当下生活的每一个点都是向前前行的着的历史车轮中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点。
“历史不相信思想,历史要的是行动”,或许,所有的功过是非,只有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才能更加显现。
4为什么礼会成为日本“各安其位”的法宝促进了日本的先行,却没有给我国带来后来强盛?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一直是困惑着我的一个问题。
当读到唐朝的大度与教育的自由与纷繁现象之时,感受到的是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发展那种无形的推动力量。
可是从宋朝开始,到元、明、清,可以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也都在努力着借助事教育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与繁荣,但是,又都以维护其统治作为根本。
后来,这种思想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的是鸦片战争的暴发。
当世界已在进行工业革命时,我们还在拿着大刀背着八股文。
单纯站在教育这一方面的理解是狭隘的,但是,可以从一角度看到一斑。
初步看到中国教育史,首先被吸引的是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与荀子的思想,使我对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说叹服中沉醉。
看完中国教育史,看到现在所实施的各种教育制度,很多都能从祖先那里找到先行的存在,迷惑丛生。
不禁在想,中国的教育改革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底发展了多少?中国现行的教育改革中必然的不足是什么?站在书本的角度,站在中国的角度,只能从一个固定的方向来看,走出课本,走出中国,在比较的体系中,或许,会更清晰些。
从迷雾中走来,再向着新的迷雾走去!看到一文,认识到一人,无论其闻名与否,想说起时,总觉得无从下笔。
那种置身于茫茫迷雾中的苍茫感,迫使着我在寻找着一条走出的路径。
当一种框架的思想在逐渐产生之时,便寻思着构成框架的经、纬与血脉该是什么。
于是,史便成为一条清晰经线存在。
照以往的看书习惯的话,估计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读完, 还会剩下一百多页。
没有想太多,或许就是因着一种喜欢的缘故,便只管看了开来。
没有想到,提前完成阅读任务。
想起曾经和同事开玩笑地说“要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才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书。
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专攻的缘故,这一想法有希望成为可能。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没有如以前一样同时读几本。
而是在看此书很累或没有感觉之时,看一些别的书,这样的阅读体现了主次分明。
以一本书为主要内容之时,睡觉前思考与醒来时在被窝里的闲暇便成为了了消化与思考的时间。
把一本教材当作小说来阅读,虽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会丢失好多,不过,在以理解为主要记忆方式的我而言,或许,这便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最好吸收方式。
不为着什么,只为着自己喜欢,只为着想了解自己想知道的。
或许,这样的放松状态下的阅读,因为着专一,而成为一个思考的整体,或许已在大脑中进行了相关的储存。
1换一种眼光看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
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
于是,以太平天国的代表的便举着灭孔反儒的旗帜试图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
在事实的不断证明中,作为封建统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却又被搬了出来。
两次鸦片战争的外来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然而,穿着鞋走新路的尴尬终于被新文化运动所替代。
换一种眼光看历史,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中,可以看到,每一种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总是随着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存在,其适合与否,总有社会这部不断前行的机车来选择或淘汰。
由换一种眼光看历史,想到如何换一种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件?或许,在以历史,以生活事件为主干,以教育,以数学为辅线,各自构建起一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网,是一种转换角度转换眼光的方式。
2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能够成功?因为有着位于教育先列的教授们所指导,还有着以北师大为代表的相当数量的爱国青年在影响着,实践着。
由新文化运动想起如今所提倡以“尊重个性与自由”的启蒙运动,在那时就提出的“平等、自由、博爱”为何没有真正实现?相隔近一百年的今天,以解放个性为目的文化启蒙运动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吗?3对康有为,陈独秀等的认识改变。
在以前所学习过的历史中,一直把康有为作为变法失败的逃亡者,而与梁启超作以比较。
把陈独秀作为右倾投降主义的一员来看。
连同那胡适,也都因被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而有着一种近乎于不屑的那种空泛的自尊感。
想起那为考学所背诵的历史与政治知识,想想不免有些可笑,或许,那是道德第一的教育需求吧。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但我们在前进的同时不能忘记历史.读了<<中国教育史>>让我对中国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对当代教育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加深.本书共分十五章, 从原始时期的教育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这本书很好的将我国漫长的教育史进行了总结,从稷下学宫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从私学的兴起到官学、私学并兴。
各种考试制度的演变等等。
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任何一个朝代都对教育极其重视。
都主张大力发展教育。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孔子奠定的儒家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尊孔读经是中国传统教育做重要的特征, 其中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最让我感兴趣.从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 以人为本开始, 儒家教育开始兴起, 经历百家争鸣后,儒家教育得以发展,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汉武帝建立了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
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沿袭,这种模式逐渐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以及想乡村推行的局面。
再到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度, 采用公开的考试方式选拔人才,不仅仅体现了及其的公正性,也是现代公务员考试的缩影。
这一制度在当时也被西方一些国家所效仿。
每样东西都有两面性,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事情,儒家思想曾使中国一时兴盛,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思想又像桎梏束缚着它的发展, 后来的八股应试更是将学生的思想变得迂腐不堪, 直接导致了整个中国实力的下降, 因此有了后来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陈独秀、蔡元培等每样东西都有两面性,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事情,儒家思想曾使中国一时兴盛,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思想又像桎梏束缚着它的发展。
到后来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陈独秀、蔡元培等传播了新思想,使人们觉悟,主张“思想自由”、强调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以及受到西方一些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向国家化发展,教育思想也不断的更新。
这些都对我们现在的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废”,但作为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对本国的教育史都没有了解的话,何谈教育甚至研究。
我国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现在的教育也存在着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追求分数,忽略素质培养,进行填鸭式的教育,不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得是高分低能的高材生多的是。
不论功过,历史都已过去,先人曾在教育路上鞠躬尽瘁,留下美丽篇章,薪火相成,我们也应发扬优良传统,整顿教育中瑕疵,把这一接力棒接好接稳。
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要更加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要更加具有生命力。
教育的体制要不断健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