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摊丁入亩和五、改土归流
雍正的自我评价

雍正帝的性格颇为复杂。
生性多疑,冷酷暴躁,却不乏人情世故。
勤政刻苦满清野史对雍正的评价多为负面,究其原因,是因为雍正上台之后提高了汉人的地位,折损了满洲旗人的利益,所以野史多把雍正描写为残暴冷酷,但实际上,雍正非常勤于政事,平日除却睡觉,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批阅奏折,康熙末年,国库亏空严重,只有八百万两左右,而雍正末年,国库银两就增至六千余万两,上升了近十倍,由此可见雍正勤于政事的重大成果。
暴躁有一次,雍正看杂剧《郑儋打子》。
演员的演技和唱腔都不错,雍正赐食。
因为剧中郑儋是常州人,演员就问雍正帝现今常州刺史(明清时刺史是知州的别称)是谁。
想不到雍正听后大怒,说:“你是戏子,怎么可以问起官守来?”立刻将演员杖击而死。
雍正初年,发现浙江人汪景祺讥评雍正杀功臣年羹尧,查嗣庭出“维民所止”的试题,雍正帝怒发冲冠,杀了汪景祺,查嗣庭下狱并死于牢中。
他认为浙江浇漓,不定期的停止浙江乡、会两试,并设观风整俗使。
刻薄残酷雍正帝的刻薄表现在他以极其粗俗丑恶的语言丑化他所痛恨之人。
钱名世写了歌颂年羹尧的诗,雍正帝就给钱名世写了块“名教罪人”的匾,挂到钱名世的大厅,以世世代代丑化钱名世。
他还嫌不够,令385名举人、进士写诗丑化钱名世。
残酷主要表现在雍正即位后把他的好几个兄弟打了下去,有的置之死地。
雷厉风行、当机立断雍正即位后搞了许多改革,如财政制度改革,改土归流,都是决定后就干,一干就大张旗鼓,全力以赴,不拖拖拉拉,一定干出结果。
朴素、严肃《啸亭杂录》卷一说他“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雍正有仁慈一面。
他吃饭不剩饭,颗粒必尽,他常对臣下说,要珍惜五谷,以暴殄天物为戒。
他对张廷玉说,他与人同行,不踩他人头影。
喜欢别人向他报告祥瑞。
他为祈雨而造风、云、雷、雨四神。
所谓祥瑞是指好事情的兆头和征象,例如玉米一棵四穗,稻禾径高数尺,皇陵出现五色祥云等。
雍正七年十月,云南赵州出醴泉,鄂尔泰奏闻,雍正帝马上褒奖他“化民成俗,格天致瑞”,加官少保。
【明清疑云】三代明君之雍正(2)

三代明君之雍正(2)康熙末年财政严重亏空。
康熙四十八年户部存银五千多万两,六十一年仅八百多万两,存银下降这么多,原因是亏空。
经查,户部亏空二百五十万两,江苏从康熙五十一年到雍正元年亏空八百一十万两。
雍正元年起到九年,雍正帝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场钱粮大清查。
规定凡是亏空,三年补齐。
他组织了一个得力的领导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亲王允祥总理事务,皇舅隆科多、大学士白潢、尚书朱轼会同办理。
清查亏空首先在中央进行。
亏空的主要原因是官吏的贪污中饱。
《雍正行乐图》之“蓑笠垂钓”雍正帝勒令贪欠官员赔偿。
康熙十子敦郡王允、内务府堂官李英贵家产被抄归公。
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进行。
清查不力的官员,则予以调查处理。
江西巡抚裴律因清查不力而被审问,查出他本身就有贪污,被参劾。
对于贪官一律治罪。
河道总督赵世显、过去经常给康熙帝写密折的苏州织造李煦等贪官都被抄了家。
清查使财政好转,一年后就有了赢余,雍正末年存银增至6000余万两,同时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
强改革,立军机雍正帝即位时已经45岁,思想成熟,对朝廷内政外交好坏方面的情况已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哪些需继承,哪些需变革也胸有成竹。
在位13年间,他继续执行先王正确政策,发扬光大;以往积弊则坚决革除,支持创新。
雍正帝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一、“摊丁入亩”雍正元年,雍正帝从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
到乾隆时,这一改革推广到了全国。
二、“耗羡归公”耗羡是一种附加税。
清初,官吏薪俸低,不足以养家糊口,办公费不足,督抚索取节礼,而囊中羞涩拿不出钱。
地方官吏便通过增加田赋来增加收入。
这种收入就叫“耗羡”或“火耗”。
这种任意加赋的做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也助长官吏的腐化。
康熙帝认可这种做法,于是耗羡问题没能解决。
雍正二年,山西巡抚诺岷请求将全省一年所得耗银提解司库,耗羡归公,以20万两留补无着,其余分给官员。
六年七月,雍正帝令各省全面办理养廉,一面又严辞禁止各种陋规。
论述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论述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改土归流”又称土司改流、废土改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废除,改为朝廷委派的正式官员。
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
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在条件成熟的少数民族地区,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由中央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正式官(流官)进行管理。
康雍乾时期,清朝国力强盛,因此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的条件已趋成熟。
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雍正帝对此甚为赞赏,令其悉心办理。
雍正六年(1728年),又命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在黔东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在废除土司世袭制度时,对土司本人,根据他们的态度给以不同的处理。
对自动交印者,酌加赏赐,或予世职,或给现任武职。
对抗拒者加以惩处,没收财产,并将其迁徙到内地省份,另给田房安排生活。
在设立府县的同时,增设军事机构。
清政府还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
推行这一政策的地区包括滇、黔、桂、川、湘、鄂6省,所涉及的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等。
云南、贵州等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1731年)基本实现。
改土归流的实现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1.随着世袭土官的废除,改变了领主制下的土地占有关系,土民摆脱了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并拥有了一部分自己的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改土归流后,统一赋税,废除了土司规定的“锄头钱”“火坑钱”“烟户钱”等30多项苛捐杂税,革除了土司的私征滥派。
清朝政府丈量土地,仿照内地的“摊丁入亩”办法计亩征粮,改变了土司时按人按户摊派。
中国通史(1)第四次形成性作业及答案

中国通史(1)第四次形成性作业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隋朝时台湾称为:①夷州②琉求③朱崖④儋耳2、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因而被誉为:①文景之治②贞观之治③永徽之治④开元之治3、唐初实行的租庸调法是:①按财产征收②按土地征收③按丁征收④丁粮各半4、唐朝管辖天山以南地区的最高统治机构是:①北庭大都护府②昆陵都护府③蒙池都护府④安西大都护府5、为了解决唐王朝的困难,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官员是:①刘晏②魏征③杨炎④马周6、安史之乱爆发于:①750年②755年③756年④752年7、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①藩镇割据②安史之乱③甘露之变④庞勋起义8、黄巢起义军建立的政权称为:①大西②大顺③张楚④大齐9、元朝中央的最高行政部门是:①尚书省②内阁③中书省④军机处10、西夏国的建立者是:①李元昊②完颜阿骨打③铁木真④耶律阿保机11、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①靖难之变②靖康之难③土木之变④夺门之变12、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①周敦颐②程颢③程颐④朱熹13、元统治者采取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人民分为若干等级,其中第三等是:①汉人②蒙古③色目④南人14、《农政全书》的作者是:①徐光启②宋应星③李时珍④顾炎武15、明代地方上掌管民政的最高行政机构是:①府②行省③布政使司④按察使司16、在西方殖民者当中,最先入侵我国的是:①葡萄牙人②西班牙人③荷兰人④英国人17、清代的“更名地”政策实施于:①顺治年间②康熙年间③雍正年间④乾隆年间18、清代反对理学,抨击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思想家是:①李贽②黄宗羲③王夫之④戴震19、在土木之变中被俘的是:①明英宗②明神宗③明成祖④明景宗20、为解决达赖、班禅的继承人问题,乾隆帝特别创立的制度是:①秘密建储制②公开考试选拔制③金奔巴瓶制④皇帝任命制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靖难之变金灭北宋的历史事件。
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占北宋京城——汴梁,俘宋徽宗、宋钦宗及宗室、官僚3000余人,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
四爷经典语录

【步步惊心】——四爷经典语录1.“去吧。
”翻到第八十页,老四终于对女主说了第一句话。
之前七十九页,老四出场五次,居然没跟若曦说过一句话,甚至在前一页,老四才说了全书的第一句话。
什么意思?敢情我们家老四就是个跑龙套的,戏份少也就算了,连句台词都不给,郁闷!2.“下次若还想知道关于我的私事,不妨直接来问我。
”紫禁城里有两个人是万万不能得罪,那就是现在的皇帝康熙,和未来的皇帝,现在的四阿哥胤禛。
于是,若曦拜托与老四一向交好的十三打听老四的喜好避讳。
可惜十三这个大嘴巴,事情没打听到几样,倒是把若曦给卖了。
3.“难为你在我身上花了那么多年功夫,引得我上了心,现在又玩欲擒顾纵,恭喜你,计谋成功了。
”老四开始自作多情了!终于露出“闷骚”的本性了!4.“放心,你还不是倾国倾城。
”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由此可见,此时老四对若曦的迷恋尚处于萌芽阶段。
5.“当时我也许错解了你的意思,可我不后悔亲了你。
”什么叫得了便宜还卖乖?!6.“有些事情虽是你起的头,但却由不得你说结束。
”“闷骚”老四原来也是个霸道的主儿,此话一出,老四对若曦志在必得。
7.“总有一日,你会愿意带上它的。
”那个“它”指的是老四送给若曦的第一份礼物,一条木兰链子。
面对若曦的抗拒,老四如是说。
有这份自信,若曦跑不掉了。
8.“你若想作践自己,最好关着屋子干。
没得在众人眼前如此 既有可能被人打扰阻挠,落了口实,还不能够尽兴。
”若曦和老八分手,埋首在雪地里自暴自弃,刚好被老四和十三捡到。
面对若曦的狼狈,非但没有一句安慰的话,反而是刻薄的嘲讽。
不过,这也正是老四最与众不同,最不落俗套的地方。
9.“我先睡一觉,你慢慢想吧!决定上来了叫我!”畅春园内,荷花池畔,老四邀若曦泛舟同游。
面对若曦的犹疑和踟蹰,老四如是说。
结果,不甘示弱的若曦当然被骗上了贼船。
10.“过多沉溺于旖旎风光,只会乱了心志。
”若曦和老四泛舟于接天莲叶之间。
在这片碧绿的世界里,在若曦面前的不再是那个冷面的雍亲王,若曦甚至第一次听到了老四的笑声。
雍正的政绩和对历史的贡献

雍正的政绩和对历史的贡献雍正元年(1723年)是清朝入关的第八十年,许多社会矛盾,盘根错节,积累很深。
他盛年登雍正“为君难”玺极,年富力强,学识广博,阅历丰富,刚毅果决,颇有作为。
康熙政尚宽仁,雍正继以严猛。
雍正在位短短13年,他最主要的特点是“改革”,可以说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
雍正改革措施,列举以下六点:第一,整顿吏治。
第二,密折制度。
第三,设军机处。
第四,改土归流。
第五,摊丁入亩。
第六,废除贱籍。
雍正皇帝作为一代政治家,他留给后人的历史遗产,还有两点值得特别提出:一是勤政,二是选储。
顺治选了康熙继位,雍正选了乾隆继位。
这两位大清皇帝,都君临天下60年,开创出中国皇朝史上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
应当说,雍正有眼力,有见识,看准并决定要乾隆继承、光大他的事业,确是选对了接班人。
这对大清帝国、对中华民族、对亚洲历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
雍正既继承了康熙大帝的历史遗产,又改革了康熙晚年的弊政;他既为乾隆强盛奠下了根基,又为乾隆繁盛准备了条件。
康、雍、乾三朝,既是清朝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华帝国皇朝历史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雍正最大的功绩莫过于精简吏制,也就是把没用的官员撤掉,还有改革赋税制度,以前满族人是不纳税的,雍正规定都要纳税,还有雍正修改了以前军事制度,设立军机处,这样可以更中央集权,把军事权利掌握在不同的人手里,而皇帝有最后的裁定权。
雍正过后是乾隆当政。
雍正的政绩概述摊丁入地。
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
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
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
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
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耗羡归公。
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
简单商品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的标志

简单商品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的标志一、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1、一条鞭法(年,张居正)——⑴、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入田亩,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来收税。
⑵、目的:缓和社会矛盾。
⑶、特点:纳银代役。
⑷、性(实)质: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⑸、作用: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2、改名田和紧固丁赋:年,康熙帝正式宣布原来明朝藩王土地归属于耕种者所有,曰“改名田”; 年,清政府规定康熙五十年(年)的人丁数,做为征税丁税的紧固丁数,以后“滋长人丁,永不加赋。
”3、摊丁入亩——⑴内容: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⑵、作用:这是我国封高温导热油泵建社会赋税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物品种推广(棉花推向江北;引进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粮食产量大增);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三、手工业的进步工具革新;技术提高、种类增加;分工细密;规模扩大、产量提高;新生产关系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四、资本主义原始社会①、产生:明中后期,在江南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②、标志: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③、发展:清代规模扩大;分工细密;部门和地区增多。
④、特点:缓慢,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⑤、缓慢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剥削沉重、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市场狭窄;地主商人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资金缺乏,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清朝雍正有哪些儿子和女儿

清朝雍正有哪些儿子和女儿清朝雍正有哪些儿子和女儿雍正统治十三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承上启下、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清朝雍正有哪些儿子和女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朝雍正有哪些儿子和女儿皇子(10人)1.爱新觉罗·弘晖,皇长子,幼殇。
生母为孝敬宪皇后。
康熙三十六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殇,年八岁。
乾隆帝即位,追封端亲王。
2.爱新觉罗·弘昐,未齿序,幼殇。
生母为齐妃李氏。
康熙三十六年六月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殇,年三岁。
3.爱新觉罗·弘昀,皇次子,幼殇。
生母为齐妃李氏。
康熙三十九年八月生,康熙四十九年殇,年十一。
4.爱新觉罗·弘时,皇三子,称三阿哥。
削宗籍。
生母为齐妃李氏。
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
雍正五年八月六日卒,年二十四。
5.爱新觉罗·弘历,皇四子,称四阿哥。
(即乾隆帝。
)生母为孝圣宪皇后。
康熙五十年八月生。
雍正十一年封宝亲王。
雍正十三年八月即位,为乾隆帝。
嘉庆四年正月卒,年八十九。
6.爱新觉罗·弘昼,皇五子,称五阿哥。
生母为纯悫皇贵妃耿氏。
康熙五十年十一月生。
雍正十一年封和亲王。
乾隆三十五年卒,年六十。
谥曰恭,即为和恭亲王。
7.爱新觉罗·福宜,未齿序,幼殇。
生母为敦肃皇贵妃年氏。
康熙五十九年五月生,康熙六十年正月殇,年二岁。
8.爱新觉罗·福惠,未齿序,称八阿哥,幼殇。
生母为敦肃皇贵妃年氏。
康熙六十年十月生;雍正六年九月殇。
以亲王礼葬。
乾隆帝即位,追封怀亲王。
9.爱新觉罗·福沛,未齿序,幼殇。
生母为敦肃皇贵妃年氏。
雍正元年五月生,旋殇。
10.爱新觉罗·弘曕,皇六子,称圆明园阿哥。
生母为谦妃刘氏。
雍正十一年六月生。
后出继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嗣,袭果郡王。
乾隆三十年三月卒,年三十三。
谥恭,即为果恭郡王。
皇女(亲生女4人)皇长女(1694),幼殇。
生母为懋嫔宋氏,时为藩邸格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切实保证了政府财政收。收获了民心。
五、改土归流
1、土司制度
❖ 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元朝以来, 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和四川 等省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采取利用当地 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或土官,管理当地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事务的制 度。土司土官职位世袭,世代占有土地、 征税,对当地土民由生杀予夺的大权。有 很大的自治权力。
❖ 24621324人口数征税,335万多两丁税。
❖ 意义:
(2)摊丁入亩的出台:
❖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仍未能解决赋役负担不 均的问题:
a、人丁税常因生育死亡发生变动,而税额 不变。
b、各级官吏又乘机敲诈,税额增加。 c、百姓携家远徙,四处流亡
❖ “丁、粮同属朝廷正供,派之于人与摊之于 地,均属可行:然与其派在人而多贫民之累, 孰若摊在地而使赋役均平?”
❖ B、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化,以一 条鞭法为标志。
❖ C、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以两税法为标志。
❖ D、徭役和兵役向代役制转化,以“庸”为 标志。
❖ E、税种逐渐减少。 ❖ F、对商品征收重税。
2、清代摊丁入亩的实行:
1)“永不加赋”:
❖ 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玄烨颁发了谕旨: “将直隶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 永为定数。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 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这就是“盛世滋 生人丁永不加赋”。
❖ 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赋役合并, 把原来的赋、徭役、和杂税合成一项,赋 役一律折银征收。
❖ 摊丁入亩:清代雍正年间,将康熙年间固 定下来的丁税分摊到田亩中,与田赋一体 折银征收,称为地丁银,也称为“地丁合 一”制度。彻底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特点:
❖ A、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 过渡,以两税法为标志。
(3)军事上解除土司的武装和收缴土司的武器,以 防止地方人民反抗加强对地方的直接军事控制。
3、改土归流的意义
❖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革除了一些旧制陋规。
❖ 促进了原土司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 促进了土司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评价:改流是土司统治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政 治制度的一次大变革。巩固了中央王朝对 各民族地区的统治,也使多民族统一国家 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促进了改流地区各民 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 废除这种落后的制度是历史发展的要求。
2、雍正年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 雍正年间,鄂尔泰——雍正三年长寨事件
❖ 手段:A、发兵 B、处置土司
C、建设营镇 D、改革赋役、田制
❖ 目的:
(1)在政治上废除土司的统治,打破土司分散割据 的局面;
(2)经济上在土司地区实行科田纳粮,变土司对土 民的剥削为中央王朝直接进行粮赋的剥削,以增 加经济收入;
3、“摊丁入亩”的意义
❖ 它统一了全国的赋役内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高 度发展。
❖ 在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役负担,刺激了劳动者的 生产积极性。
❖ 进一步削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推动了人口 的迅速增长。
康熙五十年(1711) 7780万。雍正八年(1730)则增 至8051万。至乾隆六十年(1795)则骤增至近三亿, 道光十五年(1835)更突破四亿。
四、摊丁入亩
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及特点: ❖ 租赋——编户制度:两汉,田租、算赋、
口赋和兵役四项负担。
❖ 租调制:魏晋南北朝。取消了算赋和口赋, 实行按户征税,帛、绢或麻作为户税,称 为调。此外,还有田租,服各种兵役和徭 役。
❖ 租庸调制:隋唐。
❖ 两税法:780年,唐后期,杨炎提出两税法。 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把赋税划分为地税和 户税,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推动南方各民族社会 经济发展中起过一定的作用。到明清时代, 它的落后性和腐朽性开始暴露出来。
A、与中央政权矛盾加深。 政治:职位世袭; 经济:时代占有土地, 征税;法律:独立的司法权。
土司成为实际上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B、社会不稳定。 为了争夺土地和人畜,土司之间互相厮杀, 经年不解,世代为仇。
❖ 康熙五十五年(1716),首先在广东实行摊丁 入亩,每地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
❖ 雍正二年,直隶巡抚李维钧在直隶省实行, 标志摊丁入亩制度正式施行。
❖ 至雍正七年(1729),基本上普及到全国的绝 大部分省区。
❖ 匠班银、盐钞银、渔课钞等赋役也合并到田 赋中征收。
地丁银成为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